教师信息素养问题分析

2024-05-05

教师信息素养问题分析(精选十篇)

教师信息素养问题分析 篇1

1 教师信息素养对促进高校的教学建设的意义

1.1 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是观念层面的东西。如果教师仍然抱着传统的教育观念, 在教学中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个性、情感培养;重教师教, 轻学生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等等, 则不可能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决不应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的更新或是黑板的代替, 而是涉及教育思想, 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组织形式等一系列的变化。要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 首先要培养教师具有现代的教育观念, 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1.2 促进教师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要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培训, 以提高教师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高校教师的基本操作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还缺乏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缺乏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热情。教师还缺乏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鉴于此, 学校可以结合实际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观摩, 信息技术应用大赛等激励教师进行整合的实践。同时加强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培训。高校应对教师进行旨在提高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

1.3 高校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在研究、解决问题时总是想方设法获取有关信息 (有目的地经常上网搜寻信息或阅读有关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电子读物信息) , 对信息源了解相对较多;且解读信息的能力很强, 能从一般人不易觉察之处发现那些隐含的信息, 对信息有一定的分析评价能力。

作为高校教师为了更好地获取和利用信息、也为了能更好地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改革, 高校教师应有较高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热情, 且努力地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学以致用。能够创造性地运用信息, 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 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处于否定之否定的状态, 因而做到与时俱进。对于那些特别适合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媒体辅助教学的内容, 高校教师要能制作软件或获取有关软件信息用于教学,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途径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高校教师的基本操作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还缺乏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缺乏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热情。教师还缺乏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鉴于此, 学校可以结合实际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观摩, 信息技术应用大赛等激励教师进行整合的实践。同时加强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培训。高校应对教师进行旨在提高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教师应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 了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 建立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操作与使用, 具有使用教学软件的能力;掌握文字、图形、图象、动画、声音、视频等素材的编辑与制作方法, 具备教学素材与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制作能力, 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 了解网上的信息服务, 能利用互联网获取、交流、处理与应用信息, 掌握将获得的网上信息服务应用于教学工作的方法。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 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高等学校必须要重视培养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 要让教师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要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组织教学模式和策略, 全面地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直接反映相应的教育教学理念, 直接制约技术作用的定位、师生的互动和评价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行为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的, 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教师通过传统教学媒体向学生灌输知识, 学生是被灌输对象, 是被动的外部刺激的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 大多属于知识型和模仿型人才, 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将数字化的课程学习内容和资源放在学习环境中运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环境中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其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与指导者, 意义建构的进行者和帮助者。

图书馆与院系等机构应作好合作。图书馆与学校其它机构的交流提供了契合的切入点, 促进了图书馆与教学管理层和院系教师之间的合作, 提高了图书馆员在学校人才培养和相关事务中的地位, 大大冲击了图书馆常常游离于学校管理决策和教学改革之外的传统。使得图书馆在学校的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构建丰富的资源仓库, 发挥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信息资源优势使图书馆越来越成为高校整个教学支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信息技术又为图书馆整合院系教学资源和师生学业交流虚拟空间提供了可能。图书馆应成为大学的教学广场, 学校信息素养培训、教学辅导和师生交流、探讨研究的最佳场所。

改革图书馆传统教育职能, 倡导信息素养。教育职能是图书馆的传统职能之一, 开展用户教育和文检课教学一直是图书馆的常规性业务。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 开展对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 从而促进馆员知识结构, 促进信息素养教育, 为承担着一定教育职责的高校馆员提出了非常明确的任务, 最具挑战性的是其中所蕴含的信息评价思想、信息道德意识、合作精神以及运用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背后应该是丰富专业知识 (除图书情报外的学科专业知识) 、先进教育理念、计算机网络知识以及知识产权等各方面相关知识基础的强大支撑。更新高校图书馆员及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 是促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保障之一。

参考文献

[1]任春亮, 熊建圩.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 (6) :127-128.

[2]陈波.对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学模式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7.17 (2) :8-12.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分析论文 篇2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

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培养人员,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着很大的教育责任。既要负责教学,还要负责整个校园网络的通畅,以及对相关学科教师的培训等,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相较其他学科的教师要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教育计划和教师专业上,其内涵主要为:经过信息技术教育后,教师可以对信息技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水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情感、信息伦理与信息道德、信息科学知识与信息处理能力,我们主要也是针对这几方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1.教师的信息意识与情感

信息素养的主要前提为信息意识,信息意识的含义为个体对信息的敏感程度。这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拥有非常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感受能力,对信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积极地应对信息需要。信息意识作为信息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思想和实践两个大方面,在信息情感上主要包括使用信息技术的情感以及兴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发现眼光以及认知能力,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并且解决问题,坚持不懈地了解目前最为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实践效果,全方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教师的信息伦理与信息道德

教师信息素养的大方向取决于信息道德,在传播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可以损坏社会以及他人的权益。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对每一位学生尽到自己的职责,必须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与科学伦理精神。要合理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宣传真实、善良、美好、积极向上的事物,在面对其他丑陋不公平的行为时,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正确的处理方式,还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3.教师的信息技能知识

教师信息素养的根本在于信息技能知识,主要包括对信息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信息源头和技术工具的掌握情况。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掌握很多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如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的操作知识、计算机相关软件知识、如何设定程序、计算机与网络的知识等。与此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通用性知识,如马克思思想道德知识、现代科学与现代应用技术的相关知识、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思想、行为语言表达素养等。在科学教育方面需要掌握教育与心理学的知识,还有就是学生学习和学习发展方面的知识。

4.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

作为信息素养的最主要部分,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非常关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具有以下几点能力:设计教学过程、组织管理教学过程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研究教学能力,灵活运用相关教学设备维护管理学校与计算机室网络、做好教学评价的能力,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创新教学的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自我培养途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我提高需要一定的环境,还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发展环境,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为教师自身不懈的努力。不管发展环境如何,优越还是匮乏,教师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不持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达不到理想的专业发展水平,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1.增强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主要为:根据一定的设计理念,以认知学习、建构主义等多种学习理论为根本,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所形成的学习模式。它是一种灵活、方便、自主的学习方式,也是信息技术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优点培养专业素养的主要方式。这种学习过程可以充分调动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信息技术专业的发展,教师可以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网络信息是最强悍的学习信息资料库,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查找有利于自身学习的资料,还可以加入各种各样的网络学习小组,和其他信息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讨论教学问题,提高教学经验。教师还可以建立网络日记,将自身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与教学经验发表在日记中,这样既可以让他人了解教育信息,还可以找到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解决问题与提高自我教学水平的方式,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形成一个自我导向,并为之努力。

2.开展相关的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含义为:在社会大环境当中(包含教育环境)对自我的反省与探究,参与人员包括教师、学生、校长等相关人员,主要目的是增进教育实践的合理程度与正义性,使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实践工作的效果。行动研究的整个过程是由浅至深的,其中包括很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互相关联、互相依存,这几个环节主要包括计划、行动、观察与反思。信息技术教师要对自己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和其他相关学科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合并,做出研究与讨论。如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和语文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以此做出研究。行动研究的主要实施过程为以下几点:第一,在中小学校的班级中选择30名学生,其中写作水平好的10名,写作水平一般的10名,写作较差的10名。第二,通过两节课的时间,让这30名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交卷,语文教师在所有学生完成后进行批阅,将30名学生通过计算机写作的文章与平常教学中完成的文章做出比较,比较结果为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第三,每隔一段时间,让这30名学生再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并对写作的文章与之前在教学中的文章进行对比,通过三次的研究得出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记录。第四,得出研究结论,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多数中小学生认为,通过计算机进行写作可以保证书写工整、整洁、清楚,还方便修改,可以一定程度上拓宽中小学生的思维。

3.开展教师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分析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素养;专业素养

随着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师成为高中教育领军教师,关注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对高中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笔者认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可以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信息素养三个方面

探讨。

1.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包括通识知识、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通识知识使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广阔知识面,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教师,要具有多学科知识,如计算机知识、通信知识、管理学、哲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知识,积累自身文化素养;掌握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网页设计软件、文字编辑软件等能力;条件性知识是指在教育学理论指导下,启蒙信息技术知识,结合心理学理论开展满足学生心理特点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本体性知识是信息技術教师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如传播学、建模电路、高等数学等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史、信息网络管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Office应用、3DMAX、ASP/JSP、计算机基础等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专业外语、媒介文化、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与应用等专业拓展知识;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师教育信念、自我认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

2.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能力,包括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其中,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是教师具备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管理硬件设施和学生的能力,如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学生课堂管理、信息技术学生管理等,建设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是教师要养成信息技术学习习惯,持续学习并更新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体系;科研能力是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分析、解决教学问题,并取得教学新发现和新突破。

3.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及技能、信息道德。其中,信息意识是教师能够正确认识信息在生活以及科研中的重要性,能够主动捕捉信息,获取有价值信息,甄别信息真伪,共享信息,利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信息知识及技能是教师信息素养基础能力,如信息基本概念、使用工具软件搜集、处理、发布信息,利用多媒体获取、加工、发布信息等技能;信息道德是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存在的信息版权、网络安全、信息泛滥、病毒泛滥等问题提出的概念,教师要抵制不良信息影响,梳理信息道德典范,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知识,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

榜样。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经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到信息素养三个方面的不断升华,从最初的专业知识累积,到专业能力的训练,结合时代发展引领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将三大项专业功底相互融合,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素养整体,构成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刘海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探析[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4(03).

教师信息素养问题分析 篇4

恰当的培训形式, 培训内容是获得理想效果的前提条件。信息问题解决模式作为一种网络主题探究模式, 其目的在于有效地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 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对学习者搜索信息、阅读和理解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等信息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逐渐被广大的教学实践者所接受, 是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信息问题解决模式在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中的优势

信息问题解决模式由美国迈克·艾森堡 (MikeEisenberg) 和鲍勃·伯克维茨 (BobBerkowitz) 两位学者在1988年首先提出, 包括了定义任务———搜索策略———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整合信息———评价信息等六个步骤。这六个步骤又分别包含了两个阶段, 分别是。

定义任务:确定所要探究的问题、确认所要完成该项任务所需的信息;

搜索策略:讨论研究可能的信息资源范围、列出资源的优先顺序;

获取信息:查找资源、从资源里发现信息;

运用信息:阅读信息、摘要信息;

整合信息:组织信息、表达信息;

评价信息:评价问题的解决过程、评价问题的解决结果。

可以看出, 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分析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用信息解决问题、自我评价和批判性思维等系列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中运用此模式, 具有以下优势。

1. 形式灵活, 自主性强

信息问题解决模式作为一种主题探究模式, 更适合于解决开放性问题———那些没有既定答案, 或有多种解决途径的问题。教师可以自由探索、主动探究, 时间安排灵活, 满足教师职业特点, 尤其适合在校本培训中使用。

2. 可用于指导学生学习

2003年迈克·艾森堡在重新阐释信息问题解决模式时认为该模式是: (1) 解决信息问题过程模式; (2) 21世纪必备的一套项基本技能; (3) 学习和教授信息与技术技能的途径。可见, 该模式既是一种方法, 又是一种工具, 同样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因此, 教师利用它进行学习, 不仅培养了自身信息素养过程, 还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经验。

3. 促进教师转变评价观念

信息问题解决模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要开展评价, 不仅针对问题解决的结果进行评价, 还将问题解决的过程也列入评价的重要方面。而目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 注重过程性评价。因此对教师转变评价观念、掌握多种评价方法、提高评价能力都起到促进作用。

4. 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

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往往学习目的明确、功利性强, 只对那些有助于今后工作的学习内容感兴趣。信息问题解决模式不仅可以用于完成各种学习任务, 更重要的是能够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帮助教师解决实践问题作为信息素质培养的出发点, 使得教师够利用信息素质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并通过不断的实践获取掌握信息的基本方法。这样势必会提高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二、基于信息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方案

信息问题解决模式给出了一个学习者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步骤, 其应用过程实质上是运用系统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利用该框架, 学校可以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1. 设计任务

由学校聘请培训专家设计任务。为保证任务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任务的设计应该符合以下两条原则。

设置真实性的任务。真实性的任务往往是复杂的、需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分析, 才能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概括, 因而必须全面收集各种信息, 并加以整理分析。真实性的任务使得完成任务的多条路径, 有了较大的自由创作空间, 有利于主动性的发挥。

与教师学科专业有机整合。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仅仅可以提高信息素养, 还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而解决问题的知识一般是综合性的, 往往与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因此任务设计时应有意识地寻找与教师专业学科关联的任务。

2. 设计评价方案

培训的开展离不开评价活动, 培训效果评价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了解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因此要求评价结果真实、客观、体现个体差异、突出评价的反馈功能、能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1) 分解教师信息素养, 确定评价指标项

将教师信息素养进行分解, 根据本校实际制定对教师的具体要求, 将其转化为评价的指标项, 并做出等级描述。

(2) 选择评价方式和工具

针对不同任务, 选择相应的评价方式和工具。常用的评价工具有电子档案袋、评价量规、概念图等。无论采用何种工具, 必须考虑到评价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3) 选择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根据评价工具的不同, 选择适当的结果分析方法, 尽可能从多的评价结果获取信息, 以便反馈教师, 为教师进一步提高提供意见。

3. 组织教师完成任务

任务的完成常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 因此首先需要组织教师形成学习小组, 合理分工, 制定学习计划。向教师布置任务, 并告知评价方案。教师按照步骤完成任务。在此阶段, 应有相应的监督机制, 以保证学习能按计划进行。

4. 开展评价, 反馈信息

任务完成后, 学校组织专家根据评价方案展开评价。需要指出的是, 评价不仅限于任务完成之后, 而是贯穿任务完成的全过程中。评价的结果反馈给教师。

5. 总结反思

教师在获得评价信息之后, 应该对整个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进行总结与反思, 以便今后提高。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作为学习者参与活动, 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扮演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角色。

1. 学习者

学习者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中, 他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角色是不会改变的。同样, 在该学习模式中, 他也是这样一个角色。在这过程中, 他除了要完成任务外, 还需要掌握了解什么是信息问题解决模式、它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怎样把信息问题解决模式作为一种思维模式, 有效地将其应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中等等。

2. 探究者

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逐步地对信息进行搜索、整合、运用等, 是学习者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研究, 也是对主题的一种探究性学习。

3. 实践者

学习者作为活动的主体, 必然也是活动的实践者。在这过程中, 学习者需要对活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从而策划出活动的主题、活动的设计方案、活动中的人员安排、工具的选择等, 最后还要对活动做一个自主的评价。学习者只有在这过程中充分发挥到主体作用, 才能够真正的达到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合作者

一个任务的完成, 通常是多人进行合作的, 最经常的是小组合作。学习者需要在小组中担任特定的角色, 并且在这过程中注意与其他组员, 甚至其他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使得活动中的各项工作都能够完整、有序地进行。

5. 评价者

评价的多元化能够有效地指出活动过程及结果中所存在的问题。学习者作为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实践者, 是评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习者的自我评价不仅能够对完成任务的结果做评价, 更能够对完成的过程做客观的评述, 有利于学习者的自我反思和经验摄取。

这种角色的转变对于教师而言, 是根本性的。他们身处日常教学对象的位置, 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进行思考、来看待学习, 这必将对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 信息问题解决模式培养教师信息素养上的应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继续教育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并会得到更多学习者的支持与青睐。

参考文献

[1]伍丹.利用Big6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 (5) :31-32.

[2]张镜贤.运用Big6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小学教育, 2006 (1) :37-40.

教师信息素养问题分析 篇5

《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的意见》,提出到

2022

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基本实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意见》将落实四大任务:一是围绕整校推进,帮助学校管理团队制订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实现

“所学为所用”。二是着力缩小差距,定向帮扶乡村教师提高专业水平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三是引领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果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四是升级服务体系,分别从提高培训指导的针对性、研修资源的适用性以及测评助学的精准性等方面,保障工程实施。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

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现代的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当中,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和产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无疑起着不可替

代的引领作用。

一、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未来的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学过程本身的需要。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他在教育信息的准备、教育信息的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很强的信息素养能力。

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现代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这些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直接由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高低来决定。

教师具备很高的信息能力,是教师不可缺少的职业职能。作为一名现代教育工作者都应有很强信息判断、收集、批判、处理、生成及传递等信息能力。教师的信息选择能力包括教师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里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教师的信息收集能力是指教师根据自身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必要的教学信息的能力。教师的信息批判能力是指教师客观地了解信息生成过程,并探讨信息的信度与效度的能力。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教师对所获得的信息(素材)进行加工、变换、控制、合成、保存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培训意识淡薄

一部分老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做出改变,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停滞不前,甚至有的对培训产生抵触情绪。有些教师觉得

信息技术是“高、大、上”的手段,与平时教学没有太大联系,没有学习的意识。这些存在的问题都给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带来了阻挠。

2.教学任务繁重

有些学校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除了教学之外,还有很多其他任务。麓ft国际实验小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学校大部分教师不是班主任就是副班主任,再加上学校活动较多,造成一些教师在参加教育信息化培训时不够积极主动,甚至存在抵触心理。

3.培训反馈不足

一些教师在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后,没有及时将培训后的应用情况和效果反馈到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技术员在培训后也没有主动找参培教师交流沟通应用情况。如此一来,学校虽进行了培训,但不知道教师到底掌握了多少信息技术和技能,不知道教师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如何。

三、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的策略

提高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面对新的教育技术,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观念,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发挥不了作用,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应让教师认识到,教师是新的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它的出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如

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其次,教师对新技术的态度影响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于缺乏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培训,不了解它们在教育中的作用,一些教师满足于传统的“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电化教学手段,存在种种不良的态度,不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因此,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对新技术既要防止技术至上主义,又避免陷入技术无用论(技术害怕论)的泥沆,对新的教育技术不回避、不排斥,建立良好的自信心,自觉自愿地运用教育技术。

2、加强对理论的深度学习,彻底转变学校领导、教师的观念。理论学习是为了解决观念和认识问题。观念和认识不仅是教师认同、接纳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更重要的是,现代教育需要教师用全新的知识观、人才观和教学观去重新审视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目前,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农村初中和部分小学已经实现了班班通,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视频展台等,还开通了互联网,可以说设备和资源已经相当丰富,但是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了解不

多,认识不足,还喜欢用环保板和书写笔手写,用实物圆规三角板等教具手工画图,放着方便快捷的现代化设备不用,教学资源基本上是

PPT

课件,其他资源、设备和手段基本上很少用了。他们不懂得还有很多功能强大的方便好用的软件工具,如几何画板、化学画板、理化生仿真实验室等,不了解,就不去学,不去用。可以说,有了现在的现代技术设备,一个老师空着手进教室,就可以完成以前老师可以完

成的任何事情。因此,要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转变观念,通过学习,才能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才能产生一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的动力,从而促进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3、帮助学科教师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4、拓展培训渠道,提高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首先,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让教师从观念上内更新,理解整合的内涵: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师资现状,确定培训内容:即: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最新发展;教育技术XXX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最后,提供展示平台让教师通过设计实践反思再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创设氛围,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需要学校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地进行集中统一培训。将教师集中起来进行集中式的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校本培训与传统的培训方式相比有持续性、广泛性低成本、高效益等特点。主要培训形式有:现场演示讲解,教师动手操作;聘请专家做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专题讲座,上机培训各类多媒体素材搜集加工处理技巧方法、课件制作方法等。学校每学期都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级别和内容的培训,如采集信息的常用工具和使用方法,资源的收集、下载与资源整合培训,各种运用软件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培训等,提高教师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要想培训达到效果,培训过程中还要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包括学习要求、检查、考核评价、成果展示、奖惩等,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教师的工作较多、时间较紧,经常性的组织集中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要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技能、教学水平、取得好的教学成果,也并不是一两次培训就能做到的,而必须是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把学习、提高做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在接受必要的辅导培训后,教师的自学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所教学科的特点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并且结成老、中、青帮扶对子,让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辅导中老年教师,而中老年教师在教学上指导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5、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分层推进,整体提高。教师能力培养

和提高是一个长期性工程,在实施培训中必须注意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但是必须承认,教师队伍中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技术水平有高低,认识到位有先有后。因此在全员培训的同时,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具有较高应用水平的教师引领,通过骨干教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去带动周围的教师,为其他教师的提高积累经验,进而促进大面积的提高。

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需要建立一支技术熟练、应用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队伍来带动、引领其他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学校要对不同层次的人提出不同的要求,电教管理员要掌握常用课件制作工具的应用,计算机硬软件常见故障维护及计算机网络维护知识。学科骨干教师要掌握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多媒体素材收集、多媒体素材处理的技术技巧、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等,普通老师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逐步掌握达到骨干教师的要求。

6、以竞赛促提高,激励学科教师学习应用信息技术,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竞赛是促进某种技能更快提高的最佳手段,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定期开展信息技术技能的竞赛如操作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

中学职前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篇6

摘 要:中学职前教师是指正在接受高等师范教育并且以从事教师职业为目的的学生。在基础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必要结合教师的专业特点研究职前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本研究在明确职前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基础上,通过对某高校师范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和分析,提出加强职前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 职前教师;信息素养;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0-0074-04

一、中学职前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

职前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具有双重意义。首先是作为信息社会的成员,必须掌握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分析处理这些信息,从而做出决策,而不被信息所淹没。学会学习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而学会学习关键是要具备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也是21世纪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其次是作为未来的教师,要自觉应用信息技术,并能影响和培养其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社会的特征映射教育领域,教育教学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教育信息化也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也就是说,职前教师不仅要具有教育现代化意识,还必须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个非常广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养一般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几方面。其中,信息意识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前提,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信息知识是个体具有信息素养的基础,指的是对信息学的了解和对信息源以及信息工具方面知识的掌握。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把握个体信息素养的方向,指的是个体在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作为职前教师,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技术传授能力和信息道德示范性。

二、中学职前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对某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问卷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信息素养的内涵、职前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及其包含的内容,同时兼顾分析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调查对象选取该校物理学院、中文学院、教科院、艺术学院三年级的师范类学生,其中物理学院100人、中文学院95人、教科院85人、艺术学院25人。共发放问卷表300份,收回3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90份,有效率为96.7%。

1.信息意识现状与分析

信息意识方面主要包括获取信息意识、态度、目的等,调查的问题及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信息意识调查问题及结果可知,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大多数师范生不太清楚或不清楚,有 95.8%表示“非常赞同”或“赞同”信息和信息素养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4.2%表示不赞同。这表明大多数师范生已经认识到或认同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但对具体的含义不十分清楚。对于使用信息技术的初衷,51%的师范生表示出于个人兴趣,35.3%为学习的需要,13.7%为教师要求,可见已有超过一半的师范生对于信息技术非常感兴趣,他们已经具有提高自己信息素养的潜意识与强烈愿望。

师范生虽然已具有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但意识的目标已严重倾向于娱乐,他们的网络行为依次是网页浏览、即时通讯、游戏等,而网络资源对学习潜在的巨大价值却被忽略了,仅有8.3%关注网络在学习中的应用方面的内容。

对于在课堂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54.2%的师范生表示“喜欢”,9.7%表示“无所谓”,有36.1%表示“不喜欢”。这些数据既反映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时可能还存在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师范生对课堂教学使用信息技术的两可态度。

总体来看,被调查师范生基本具备信息意识,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信息和信息素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和今后从事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价值,但在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方面缺乏主动,将新知识、新技能用于自己的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方面较为欠缺。

2.信息知识状况与分析

在信息知识方面主要对信息技术所涉及的基础内容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2。由表2可知,所调查师范生信息知识水平偏低。在初中、高中直至大学,一直在学习Word的学生有22.2%表示“非常熟练”,而对于Excel却只有9.7%的学生表示“非常熟练”,其中还有27.8%的学生竟然表示“不会用”。在电子邮件使用方面,43.1%的学生表示“一般”或“不会用”,这表明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未接触现代通信手段。使用率最高的为交流工具,即QQ或校内网,占47.2%,只有4.2%的学生表示“不会用”。

3.信息能力状况与分析

信息能力方面主要包括信息检索能力、信息保存、整理能力、信息重组、信息应用与创造能力、信息交流与表达能力等。调查的问题及结果如表3。

从调查结果看,调查对象的信息能力偏低。首先是搜索信息的能力差,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中常常迷失方向,有44.6%的师范生表示上网查找信息时,不能快速、准确地找到需要的信息,本来打算查找A,却看了半天B,这是很多学生上网查找信息的感触。60.3%的学生对获取的信息不进行整理,20.2%的学生总是感到资料、信息混乱,58.7%的学生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分析能力不强,在网上搜索到相关信息后,有47.7%的学生选择直接复制引用而不加以修改整理。89.7%的学生没有做过完整的教学软件(课件或网站形式),97.6%的学生没有设计过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这都不利于教师职业的发展。

4.信息道德状况与分析

信息道德方面,调查的问题及结果如表4所示。

在对待学校公用机房的计算机方面, 86.1%的师范生表示自己能做到不随意删除系统文件和修改计算机的设置,这说明在学校公用机房里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要求和操作规范,维护公共秩序。

在遇到色情链接网站如何处理方面,87.6%的师范生会选择不予理睬,说明学生能自觉抵制黄、赌、毒、反动等不良信息的入侵。

通过预防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知识的调查表明,只有3.4%的师范生很懂如何预防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26.4%的师范生懂一点,而70.2%的学生根本不懂。这充分说明学生预防计算机病毒和计算机犯罪的知识和技能很欠缺。

关于师范生对待盗版软件的态度问题,调查结果显示,10.5%的学生表示反对盗版,决不购买;60.2%的学生认为便宜,会经常购买;29.3%的学生会偶尔买。说明学生对维护正版软件、主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素养比较欠缺,意识淡薄。

在对信息获取和利用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了解方面,85.4%的师范生表示不了解,这点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也有所体现,许多学生对于引用他人的论文不注明出处,个别学生整段抄袭别人的论文,这说明学生版权意识非常薄弱。

三、加强中学职前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措施

由上述调查结果看,师范生整体的信息素养不能适应他们职前学习和今后工作的要求。对中学职前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确立中学职前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标准

目前无论是地方教育部门还是师范院校,对职前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上,都不十分明确,因此,在设备的购置、课程安排、教材选用、教学目标等方面,缺乏系统性,较为盲目与随意。建立职前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标准,使得工作围绕标准来进行,衡量与验证信息素养教育的成效。

2.改革信息素养培养的相关课程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突出教师教育特点,与基础教育紧密结合。第一,在介绍课程地位、教学目标时,强调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的要求,帮助师范生提高认识。第二,引导师范生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及最新发展。第三,结合师范生的学科专业,演示一些优秀的教学课件,引导他们向“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操作”、“多媒体课件制作”过渡,提前做准备。第四,在“文件格式”知识点教学中以常见多媒体素材文件格式(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和多媒体课件文件格式为例,进行重点介绍。第五,在“多媒体技术”知识单元的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学为例介绍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第六,在“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教学中,以网络教学为例介绍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重点训练师范生上网搜索、下载课件和素材,制作简单网页,建立博客,学会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博客、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和教育网站等)进行网络化学习。第七,在“演示文稿的制作”的教学中,向师范生展示有代表性的PPT课件,实例讲解演示文稿型课件的制作技术。

(2)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培养师范生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的意识和专业的信息化教学技能。教学内容上,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两方面,在师范生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基础上,制作教学课件及网站,表现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对于不同的学科、不同专业教学侧重点及深度上有所不同,例如,数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需要掌握几何画板的应用,而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熟悉Photoshop的使用。教学方法上,教师的讲授结合角色互换、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设计教学网站方便师范生的课后自主学习,相互交流。教学评价上,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而不能仅用期末测验来进行评定。教学组织宜采取小班教学,重视上机实验。

3.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专业课程中

教师的教学行为会对师范生今后的教学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要主动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明确自己的作用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传输、加工、交流和创新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善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利用网络的探究、讨论,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查找资料,用PPT、概念图呈现表达自己的学习结果,教师用网络课程或网站发布自己的教学材料,利用QQ群或Blog等加强和学生的交流,组织主题讨论等。学生若能在各科学习中,体验到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就会潜移默化提高其信息意识及能力。

4.改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

学校需要多方筹措资金,增加计算机数量,提供开放使用条件,给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在现有信息资源的利用上,图书馆工作人员应给师范生开设一些系列讲座,使得学生尽快掌握图书以及电子数据库的分类、查找的方法,在学习中能够应用这些资源。

学校应从信息化建设现状出发,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水平提出要求,采取相关措施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信息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探索,促使教师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制作的网络课程、课件等,利用网络教学应计入工作量,在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的评比中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一项考核内容。

学校应组织师范生参加电子作品创作、网页制作和课件制作比赛。鼓励学生关注BBS、贴吧上的信息,以健康积极的态度参与网上信息的发布、浏览和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庄榕霞.以全面、发展、动态的眼光看待信息素养教育——浅谈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电化教育,2004,(6):24-26.

[2]杨东.西藏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与对策[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10.

[3]郑小军,杨满福.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师计算机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2008,(8):154-155.

[4]魏继宗,孟亚玲,张立昌.陕北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9,(8):100-104.

医学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分析 篇7

根据信息素养的内涵对不同专业, 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在对信息的敏感度;对信息学的了解和对信息源以及信息工具方面知识的掌握;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道德, 是否在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 是否有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进行调查分析, 进而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报道如下:

1 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是医学院校中进行的。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回收率100%。被调查的教师中, 男女教师各占50%;具有1-9年教龄的教师占30%, 10-19年教龄者占50%, 20年以上教龄者占20%;从学历层次上看, 助教10人, 讲师20人, 副教授40人, 教授30人。

2 方法与内容

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在设计调查问卷表时, 对大学教师信息素养分三部分设计:认知目标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信息技术文化) ;情感目标 (信息意识、态度、情感, 信息伦理道德) ;技能目标 (获取、运用、评价、应用、创造信息的能力) 。

3 结果与分析

3.1 认知目标

90%以上的教师都知道所列出的Google、百度、雅虎三种搜索引擎, 可是在进行课堂 (多媒体) 教学中80%以上的教师都只进行了计算机配套教, 对其他教学方法利用甚少。说明教师在图书资料检索、计算机信息处理、网络通讯基础等知识方面表现出的认知水平较高, 但在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文化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3.2 情感目标

在对"当你引用别人具有版权的信息时, 你会列明出处, 标记引用"中100%教师都选择了"会", 但在"学生对你所加入的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时70%选择了"熟悉", "部分掌握""完全掌握"仅占5%。可见, 绝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敏感度都比较高, 对新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 并能够将新知识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 更重要的是他们使用计算机时在隐私问题、版权问题和计算机病毒等方面表现出了很好的伦理道德修养。可是他们对新知识的运用效果却不近人意, 对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更是知之甚少。

3.3 技能目标

在这部分60%的教师信息利用技能令人满意, 即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较高。

4 讨论

针对我校教师信息素养的薄弱环节, 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方法与途径。

4.1 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学科教学中, 不仅能使教师所学的信息技术得到应用, 而且教学手段变得更加丰富生动。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教师的信息能力得到加强、信息素养也得到提高, 并且可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这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指使用现成的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库或自己编写的演示文稿、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学科内容或展示学科中难以理解的内容。 (2)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资源获取的工具。指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 保存在一特定的文件夹下或加入教学网站, 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 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教学资源库。 (3) 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通过信息技术创设虚拟现实环境, 让学生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和能力, 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和途径。 (4) 信息技术作为评测和反馈工具。通过编制或使用操作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 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 还可及时给以反馈和评价。

4.2 加强培训, 提高技能

开设不同类型的培训班, 做到落实培训制度、培训计划、培训对象, 保证培训时间和培训实效。培训过程中注意因地制宜, 稳步发展。分层次、有组织的开展培训工作, 突出培训的实际效果。 (1) 信息素养理论的培训, 并把这种培训贯穿于培训的整个过程之中。 (2) 信息素养技能培训, 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龄层次, 不同技术基础的情况展开培训。 (3) 在这一过程中, 要特别重视对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的培训, 这是一支主力军, 通过他们影响, 带动周围人的信息素养的提高。

4.3 营造氛围, 重在应用

提高认识, 培养技能, 目的还是为了应用, 认识到不到位, 培训扎不扎实, 目的有没有达到, 还要通过实践运用来检验。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氛围。 (1) 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规定一个学期内有一定数量, 一定质量的信息运用, 对教育教学中成果显著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并把它和教师的评优、评聘、晋升结合起来。 (2) 通过建立学校的整体信息化环境, 促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 对现代教育中教师的各项教育技术技能指标进行测试, 凡不能达标或未通过测试者, 应限期通过。 (3) 注重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在实践中提高信息运用的水平能力。通过开展交流评比活动, 在活动中激发教师运用信息的热情, 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使教师们相互学习, 把应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习惯, 融入到工作、生活、学习中去。

摘要: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现代高等教育对教师素质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本研究通过对医学院校教师信息素养问卷调查, 分析了当前医学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概况, 指明了提高信息素养是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进而提出了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信息素养,问卷调查,高校教师

参考文献

[1]王旭卿.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 2000.

教师信息素养问题分析 篇8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1) 问卷的设计。在查阅相关资料、文献以及实地调研 (参与教学、科研实践环节, 并与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电教管理人员以及有关领导进行较为深入广泛的访谈) 的基础上, 经过认真的总结分析, 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的初稿, 并参考有关人员、专家的建议, 对初稿进行了修改。接着, 利用初稿问卷进行了预调查, 调查对象的性质与将来正式问卷要抽取对象的性质相同。

本人选取了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共发放预调查问卷30份。问卷回收后, 经过逐一检查与筛选, 对于数据不全和各题皆选同一选项者, 予以剔除;对于被调查者反映有歧义或者表达不清的题目进行完善和修改。通过以上的筛选、修改和完善, 最终形成了调查问卷。问卷包含封闭性的单选题、多选题和开放性的问答题, 其中内容涉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

(2) 问卷调查的样本选择。以上海市的中等职业学校为对象, 选取青浦、徐汇、浦东新区、普陀四个区的七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调查研究。调研学校的选择较为慎重, 从类别上讲, 包括了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中专;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讲, 既有重点的中等职业学校, 又有普通的中等职业学校。被调查对象包括专业课教师和公共课教师。综上所述, 本次问卷调查能反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特点,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3) 调查的实施。在一些老师、同学和朋友的介绍和帮助下, 笔者携带问卷和访谈提纲, 深入到被选定的七所中等职业学校中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主要有两种方式: (1) 相关教师现场填写问卷, 后收回; (2) 交给学校教务处相关管理人员, 再转发给相关教师, 一段时间后再回收。

2. 访谈调查设计与实施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整体情况、学校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情况以及学校软硬件的建设情况, 笔者还利用发放问卷之余, 与有关教师进行了访谈。尤其是对于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态度等许多主观意义上的内容, 较难通过问卷的方式反映, 通过互相的交流一般能够较为客观地了解教师这些方面的情况。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1. 信息意识现状

现代社会的信息量与日俱增,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只有教师对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比较明确, 才可能更好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在对“您认为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的调查中, 结果统计如下表所示。

可见,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的认识还是比较客观和正确的, 但在被调查的教师中, 仍有一部分教师的认识存在偏差。

教师是否积极主动地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反映了其信息意识的强弱。因此, 笔者对此也进行了相关调查。对于“您备课时是否使用与教学相关的软件和网络资源”和“您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调查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可见,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相对淡薄。其中, 大多数教师只是偶尔使用, 还有一部分不使用, 或者想使用而不具备条件。

此外, 教师信息意识的强弱还反映在其是否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 并帮助学生把信息技术和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所以,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该逐渐把对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情感的培养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在调查中, 当问到了“您是否给学生布置必须通过计算机或者网络来完成的作业”时, 其回答结果统计如图3所示。可见,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情感的培养意识还相对薄弱。

2. 信息知识现状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它是培养积极的信息情感、高尚的信息道德, 以及形成和提高信息能力的基础。信息知识的丰富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一个人信息能力的强弱。在访谈中, 当问道:“对于‘计算机网络’、‘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等词, 您是如何理解的?”50%以上的人只是停留在了解的层面, 没有区分它们之间的真正含义。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拓展知识面, 获取和利用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资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来获取教学和科研资料, 那么,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对潜在的信息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因此, 对于问题“您获取教学和科研资料的途径”进行了调查, 结果统计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 图书、期刊和教育网站是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信息的主要来源, 其余各种信息资源明显处于次要地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对潜在信息知识的利用还不足。

3. 信息能力现状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必备的信息能力。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 而且还要把信息技术和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 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 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并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对于“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做的主要工作”的调查中发现, 一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还是做了一定的工作, 如:有54.5%的教师将信息技术以工具形式与课程进行融合, 达到了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但是, 也有一部分教师的做法存在偏差, 如:有34%的教师仅仅是将信息技术内容和课程内容混和在一起, 并不是将两者有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甚至还有10.7%的教师不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见,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方面的实践能力仍需要进一步的培训提高。

此外, 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整合的过程中, 需要教师把一些学与教的理论和方法恰当灵活地应用在教学中, 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知道其内容和含义, 而且能指导教学实践。建构主义是一种强调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主动建构的学习理论, 它对于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职业教育来说, 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问题“您对建构主义理论的了解程度”的调查, 结果统计如图5所示。可见, 仅有2.9%的教师能够自觉用它来指导日常教学和软件制作。并且, 在调查的过程中, 当问及“在教学过程中, 您用到哪些学与教的理论和方法”时, 有90%以上的教师没有作出任何回答。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令人担忧, 需要学校和其他各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4. 信息道德现状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信息素养的发展方向起着影响和决定作用。在调查中发现,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抵制不良信息和批判不道德行为方面的认识是比较正确的, 态度是比较鲜明的。但当问及“您是否经常在教育、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有关互联网利弊的知识”时, 有19.4%的教师回答“是”, 有62.1%的教师回答“有时”, 还有18.5%的教师回答“从不”。可见,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形成正确态度和观念的教育和引导。

三、问题小结

从上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已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 客观地说, 仍存在一些问题。

1. 信息意识方面

对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必要性、目的和方式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 但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评价以及对学生信息意识进行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且利用网络信息来对职业教育市场需求进行洞察和价值判断的意识也相对薄弱。

2. 信息知识方面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推进其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丰富的信息知识。通过调查发现,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知识逐渐丰富, 但对现有信息知识的认识有限, 理解不深, 且覆盖面也不是很广。

3. 信息能力方面

通过调查得知, 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自行设计教学辅助软件、演示型讲稿, 但绝大多数缺乏创造性;许多教师缺乏把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 并且在整合过程所运用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知之甚少;一些教师对信息进行评价和加工处理的能力也较薄弱;多数教师利用现代信息工具与学生和同事进行知识和经验交流的能力和意识也不强。

4. 信息道德方面

教师信息素养问题分析 篇9

一、调查目的

中等职业教育首先是面向就业的教育, 必须与生产实践零距离对接。现代工业企业大部分都已采用信息化管理, 生产流程自动化, 生产设备电脑控制。无锡位于苏南经济发达地区, 现代制造业发达, 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劳动者。中职生将来是一线劳动者的主体, 他们信息素养的高低不仅将影响其自身的职业发展, 更可能影响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要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 提高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 首先就要提高中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为了对无锡地区中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做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 笔者设计了问卷进行调查, 希望通过调查, 对该部分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进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依据。

二、调查情况介绍

近几年来, 无锡市政府高度重视, 大力规范、发展职业教育, 通过藕塘职教园区建设, 配合区域学校整合、专业调整, 无锡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和层次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各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 普遍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 在政府的支持下, 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各中职院校的软硬件设施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笔者首先在学习有关理论的前提下, 通过对中职院校教师的访谈, 参考已有的问卷, 结合专家的建议, 设计了“中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调查问卷”, 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问卷的发放主要覆盖了无锡地区四所中等职业学校, 既有国家中职改革创新示范校, 也有江苏省四星级、三星级中职学校。调查对象包括文化基础课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 也有部分实习教师, 综合考虑性别、年龄、职称、专业等因素, 问卷发放采用随机抽样, 无记名方式, 教师课余时间填写, 事后回收的方法。同时, 部分教师采用了面对面访谈形式进行填写。问卷共发放140份, 收回有效问卷118份, 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广泛性、真实性和代表性。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信息意识现状

信息意识是对信息需求的自我觉醒和感悟。这是信息素养的首要。中职教师的信息意识就是指中职院校的教师对待信息的认识、想法和态度的总和。具体的来说, 就是遇到问题或解决问题时, 能主动使用信息手段解决的态度。

(1) 使用信息工具意识较强。当被问及现在获取教学信息的主要渠道时, 61.02%的教师选择网络途径, 15.15%的教师选择图书馆, 13.56%的教师选择书店, 10.17%的教师选择参加专家讲座或培训。这表明快捷、方便的网络已成为教师们获得信息的首要渠道。

(2) 教学中信息意识明确。从调查情况来看, 认为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的教师有74.58%, 重要的有18.64%, 一般的有4.24%, 还有2.54%认为没有作用。超过90%的中职教师认识到教学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深刻感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于教学乃至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

(3) 信息化教学目的性有局限。当被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使用的原因时, 46.61%的教师认为因为开课及学校规定, 20.34%的教师认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4.58%的教师认为是信息工具为教学设计服务, 借此促进中职教学改革, 还有8.47%的教师认为方便复制, 减轻备课压力。从数据可见, 教师对于教学中信息技术使用达成了共识, 但使用的目的还不够明确, 或者说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信息知识现状

信息知识主要指信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知识, 计算机辅助教学知识。这是信息素养的基础。中职教师的信息知识还包括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整合知识。

(1) 接受新技术尚显迟缓。当被问及关于网络微博情况时, 38.14%的教师表示访问过微博, 25.42%的教师表示自己有微博, 还有36.44%表示没听说过。数据显示, 仅有1/4的受访教师能熟练使用微博, 这表明无锡地区中职教师掌握信息新兴技术的程度不高, 态度比较谨慎。

(2) 信息技术与专业整合有待突破。调查表明, 谈到关于信息技术与专业整合的内容, 有74.6%的教师认为主要指在专业教学中进行多媒体教学, 仅有25%的教师认为是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为达成教学目标, 根据所有信息选择最合适的媒体来表达学习内容。数据显示无锡地区超过70%的中职教师还停留在信息化教学的初级阶段, 现代教育理念还有待提高。

3. 信息能力现状

信息能力主要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媒介获取、处理和分析信息的综合能力。这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中职教师的信息能力是指中职教师在中职教学中所需要的信息能力, 可以分基本信息能力和专业教学信息能力。

(1) 信息化教学基本普及。调查表明, 无锡地区职教师最常使用的信息教学媒体依次是: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占75.42%, 实物投影仪占12.71%, 交互式电子白板占8.47%, 其他占3.39%。由此可见, 随着各中职院校信息基础建设的投入, 信息化教学设备大大增加,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已成为无锡地区中职教师的主要教学手段。

(2) 信息整合能力较弱。当被问及能熟练使用的软件时, 教师依次选择WORD (占83.9%) 、PPT (占82.2%) 、EXCEL (占71.19%) 、FLASH (占27.12%) 、专业类软件 (占14.41%) 。在这其中, 还有近80%的教师承认自己制作的课件内容主要是书本知识的简单重复。这表明经过前期信息化的培训, 教师常用软件的操作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但专业软件操作尚不熟练, 信息整合、加工能力较弱。

4. 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运用信息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道德规范。这是信息素养的关键。中职教师信息道德主要指中职教师在使用信息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定准则, 包括信息道德、安全意识, 信息免疫能力及规范行为。

(1) 软件版权意识普遍较强。当被问及软件版权问题时, 93.22%的教师认可应该使用正版软件, 而教师认为没有使用正版软件的情况, 38.14%在于操作系统, 45.76%在于办公软件, 59.32%在于专业类软件。调查表明, 教师们普遍认识到了正版软件的重要性, 随着前期教师集体配备电脑时附赠的正版软件, 常用软件的正版率明显上升, 但专业软件的比率较低。

(2) 个人信息安全现状堪忧。当被问及在公共场合使用计算机时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54.24%的老师表示不注意, 27.12%的老师表示注意, 但不知怎么办, 16.95%的老师表示非常注意, 操作时会采取一定措施。数据显示, 大部分老师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不强, 个人信息的防护知识普遍比较缺乏, 操作中风险较大。

四、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建议

提高中职教师信息素养,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包括教师本人、中职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在内多方共同努力。提高中职教师信息素养, 又是一项紧迫的重点工程, 需要各方高度重视, 切实投入, 主动提升。下面笔者就两个方面, 提出一些建议。

1. 立足学校建设, 着眼管理需求, 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完善信息化环境

(1) 实现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校园的信息化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硬件基础。经过前期建设, 无锡地区中职院校已初步建成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 以信息和资源为共享手段的数字校园体系。然而,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 满足更为快捷的获取信息方式和更为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传统的数字校园必须进行智能化的升级, 打造新一代的基于移动互联技术, 采用智能手机为终端的智慧校园体系。这不仅仅将带动教学手段的变革, 更会引发学校管理体系的优化, 必将给所有教师带来观念上的冲击和行为上的指向。

(2) 实现“硬”投入为主向“软”投入为主转型。传统观念总是认为进行投入, 就应该买硬件, 看得见摸得着, 买其他的好像不太踏实。这在建设初期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毕竟那时从零起点, 有限的资金应该主要在硬件投入, 既壮门面又起到了实际的作用。然而, 经过了初级阶段, 弊病就逐渐显现出来。有些院校硬件条件很好, 但由于缺乏配套“软”资源, 很多设备成为了摆设,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里的“软”资源既包括相应的软件, 更指掌握软件应用的人及配套的管理及日常维护机制。软件方面, 中职院校最为缺乏的是在专业教学中应用的仿真和生产类专业软件, 考虑到该类软件比较贵, 学校除直接购买外, 可以通过校企合作, 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借行业、企业之力装备;也可通过参加软件公司的试用及面向教育行业的推广活动, 免费或以较低成本获取。相比软件, 人的培养则更为关键, 中职院校可以通过购买软件时的售后培训, 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专题培训和鼓励教师自学钻研等途径, 当然, 也可以通过特殊人才直接引进的方式, 迅速提升特殊软件的应用能力与水平。

(3) 实现零散的教学资源向系统的教学资源库转型。教学资源库, 是指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 拥有多种媒体, 以多种方式组织、存储、管理, 方便随时查询、下载、使用的平台。中职院校教学资源库可以分为文化基础学科教学资源库和专业教学资源库, 包括课程资源、课件及素材资源、试题资源、科研资源及模拟仿真资源子库。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教学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有不仅仅是资源的简单存放, 更多涉及的是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 对实现区域共享、提高利用效率、提升整体教育信息化的水平方面发挥巨大的影响。教学资源库将是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有效载体, 对提升中职教师信息素养产生重要的作用。

2. 联系教师自身, 着眼教学实践, 强调校本培训的作用, 提升信息化理念

(1) 实现教学形式的改变向教学理念的转变。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要从教师的教育理念入手。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指导作用。长期以来,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关注学习的基本规律, 而相对忽视了人的职业成长和生涯发展规律。现代蓝领的职业成长不是“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过程, 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只有符合这一发展逻辑规律的职业教学, 才能把学生从较低发展阶段有序、有效地带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信息化教学也必须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才能取得预定的效果。

(2) 实现有形学习方式向无形学习方式转变。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新技术不断更新,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证不落伍。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职院校教师普遍工作量比较饱满, 脱产、集中式的有形的学习可能并不现实。因此, 建议采用网络研修、小专题学习、相互学习等非传统学习方式。当然, 还可积极参加各种信息化教学业务比赛, 比赛的过程是非常好的学习的过程。

(3) 实现教案设计向课程设计转变。与普通教育相比, 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才是职业教育的亮点。相比一课一单元的教案设计, 课程设计才更能体现一名教师的专业及信息素养。在信息社会, 我们的中职教师只有通过现代信息手段, 有效整合各种资源, 才能真正实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能力为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 以素质为基础, 以项目为载体, 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中职课程设计。信息化课程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过程。只有这样, 职业教育课程学习的过程才真正是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过程, 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教师信息素养问题分析 篇10

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全面深入的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促进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应用,促进教育过程的进一步优化,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同时也使学生的信息化技能和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化发展,最终实现我国教育进程的现代化发展[1]。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升教师的教学信息化素养是当前环境下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有效的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对于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医学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进行调查和分析,以寻求其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进而找到解决的有效途径,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中教师信息化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一、问卷调查

首先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制作针对医学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调查问卷,本次研究将以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调查该院校中任课教师以及院校当中教学管理员的信息化态度、信息化应用能力、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的技术培训状况等。本次研究当中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共回收324份有效问卷。参与本次调查的教职人员包括了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不同专业的任课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

二、结果

2.1年龄与信息化素养的关系

教师的年龄与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对自身信息化素养评价最高的年龄层是36~45岁,主要由于该年龄层的教师与35岁以下教师相比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同时又比46岁以上的教师更具对新鲜实事物的探究精神。从整体上看,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所示。

2.2教师获取资料和信息的方式

在教师获取资源和信息的途径当中,互联网络的其中最主要的获取途径,其次是与其他同行教师相互交流,具体调查结果见表2所示。

2.3教师利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

调查发现,教师利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教学资料,其次是接收和发送电子邮件,这与表3当中教师获取信息的方式调查结果相吻合,具体调查结果见表3所示。

2.4教师运用信息化的技能状况

教师运用信息化的能力局限于文字编辑、收发电子邮件等基础性的能力方面,在课堂中应用信息化作为教学手段的比率较低,具体调查结果见表4所示。

三、讨论

3.1教师的年龄与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有一定的关系

从本次调查结果能够发现,年龄处于36岁~45岁阶段的教师,其对自我的信息化素养评价较高,这与该年龄阶段当中的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以及保持着对形象事物兴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3]。一般来说,人的智力状况发育至25岁左右就会达到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增长也会出现相对缓慢的状况[4]。

因此当处于35岁之后时,若能对一项事物保持学习兴趣,则学习的能力和速度就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因此对于医学院校的教师而言,若能在工作当中保持对信息化的热情与兴趣,则能够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养,提高教学水平。

3.2教师获取资源与信息的渠道较狭窄

在本次所有的受访教师当中,获取资源与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互联网络,然而对于校园内的电子信息资源并未获得充分的利用,主要原因可能是该院校当中的部分教师缺乏科研意识或者是该高职院校的电子资源储备量较为有限,不能满足教师的科研活动需求,存在一部分教师在科研工作或教学实践工作中仍需要到更大的图书库或互联网络中获取教学资源[5]。学校中电子信息资源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可能限制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仍需进一步拓宽教师的资源与信息获取渠道,为教师进一步提升自我的信息化素养提供支持和帮助[6]。

3.3教师的信息化技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该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技能较低,在课堂当中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范围比较小,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意识以及信息化行为方式仍需进一步的提升。在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不可获缺的一部分,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该院校中已经基本实现了多媒体设备教学,以及网络的全方位覆盖,因此教师应该进一步提升自身应用多媒体设备实施教学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值得欣慰的是,该校教师对于制作电子课件等掌握情况较好,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情况较好,同时教师的信息化基础技能水平较高,这为进一步提升该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教师的信息化安全意识以及信息道德有待于提高

对于网络平台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等,大部分的教师能够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进行利用,并能够较好的遵守网络信息社会当中的安全准则道德准则,然而,仍有少部分的教师应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同时高校教师应该进一步提升消化和吸收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提高教学质量当中的作用,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四、结论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实施教学,并与网络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随着信息化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高校教育的教学实践当中,并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技能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环境下,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还较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信息化的应用水平较低,缺乏信息化意识,因此仍需进一步的提升高职院校当中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和水平,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一些到企业当中交流、了解的机会,拓宽教师的视野,同时定期开展针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摘要:目的:以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探究教师的教学信息化素养对于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和价值。方法:通过对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院校教师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医学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信息化素养。结果: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教师获取信息和资源的主要方式是利用互联网,同时大部分的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意识,但仍需加强对于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培养。结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拓宽教师的信息获取渠道,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培训的机会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医学高职院校,教师素养,调查

参考文献

[1]徐黎明.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03):44-47.

[2]龚静,胡平霞.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以湖南地区职业院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08(09):59-62.

[3]方向阳.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04(25):73-77.

[4]方卫华.高职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3(19):27-29.

[5]张霞,杨劲松.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其培养[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03):87-90.

上一篇:家庭道德教育行为下一篇:学生健康危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