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发展的关联分析的论文

2024-04-10

浅论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发展的关联分析的论文(共9篇)

篇1:浅论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发展的关联分析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校长 信息素养 教育技术领导力

论文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中小学校长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领导作用。文章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探究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乃至学校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不管是在不同地区的中小学还是不同性质的中小学,校长都是以信息素养为基点,通过教育技术领导力投入于学校信息化建设,从而促进学校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素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校长信息素养的构成、模型构建与发展策略等方面成为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在这个方面,国内外的研究往往专注于管理者教育技术工作规范化专业标准。管理者教育技术标准从管理技能的层面制定一些专业规划和要求,在学校建设特别是针对校长的信息化建设层面上的研究较少,并没有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领导力的角度形成系统的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也无法探究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和关联。目前有关教育技术领导力的研究,则从管理的角度、面向信息化的知能结构展开,这预示着该领域研究的一种未来取向。但是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如何、校长信息素养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一直少有人进行深人的探究。

中国现行的学校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这就决定了校长的学校决策者、组织者和领导者角色。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长是关键因素,拥有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与财权,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然而,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在校长信息素养的欠缺上。因此笔者把研究侧重点放在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互动发展的关联上,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探究。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与内容

笔者以温州地区中小学校长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校长和在职教师,将城乡中小学、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和一般学校做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探讨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在明确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和意义的基础上,依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提出校长信息素养和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评价框架。对研究内容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获得反馈意见和建议,依据调查数据得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

2.研究工具与实施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半开放访谈法,自行设计了《校长信息素养现状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问卷》,整个问卷的问题有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主要包括事实性和态度性内容,回答问卷内容采用无记名方式。问卷设计主要包括校长信息素养模型(假设)、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框架、教育信息化对学校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将相关的几个表分解成相应的绩效指标,再根据绩效指标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本次研究涉及温州所属各个地区的130所中小学,在样本选取上考虑到了被试对象所归属的地域(县市或乡镇)、学校类别(小学或中学)、学校层次(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或一般类型学校)等方面的`因素,并预期各个类型的学校调查比例成等比抽样。本次抽样是在确定抽样构成比例之后,再进行随机调查,属于分层抽样(类型抽样),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在样本构成上基本接近预期样本比例,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佐证数据的可靠性,本问卷设计了教师卷和校长卷,从多角度进行调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误差抽样带来的影响,而且能使问题分析得更全面。回收问卷118份,1份无效,回收率91%,有效率90%。将117份有效问卷输人到excel,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图表,进行数据关系分析。

三、数据分析

篇2:浅论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发展的关联分析的论文

在质性问题上,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全部校长样本都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有关;仅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学校发展无关,77%的教师和61%的校长认为影响比较大,甚至有32%的校长认为起决定性作用在关联性的量化分析中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见表2),仅仅只有3%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关联度低于3分,高达82%的校长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关联度大于5分,74%的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关联度大于5分,两者高度一致。(以0-10分为关联度标准,0表示关联度最小,10表示关联度最大。)

综合以上两组数据,不管是校长还是教师,都认识到了校长本身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

展,而且在总体上校长的认可度要高于教师,这说明与教师相比,校长更强调认可自身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的发展,这将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乃至学校的发展,同样从这个角度分析现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落后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各个中小学校长在观念上均认同信息素养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实际上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却不能达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直接导致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落后这种状况。

2.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互动关系分析

那么,到底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通过两者的数据对比曲线图分析出他们之间的具体存在的互动状态。在问卷中设计了校长信息素养评价表与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表,通过两个表格得出的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具体数据,进而说明两者的发展关系。对得出的数据,笔者将从总体对比、不同区域的学校横向对比、不同层次学校对比这三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1)总体对比

虽然校长信息素养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有较大影响,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具体的互动关系呢?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除了与校长信息素养有关外,还受地方特殊政策扶持、地区资金支持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是极大的。所以综合以上因素,在统计数据时除了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之外,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总分与校长基本情况总分相差巧分以上的学校不进行统计,需要说明的是这类学校仅仅是个别数据,对分析结果影响的系数并不大。

笔者按照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由低到高排列进行绘图(图1),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总体上校长信息素养曲线是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曲线上升而上升的,可以明显得出校长信息素养同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时呈曲线上升的结论。在总体趋势上,校长信息素养越高,学校信息化建设就越好,校长信息化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关系是基本趋同的。这个结论也在校长和教师的相关间卷数据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2)不同区域学校横向对比

对比两种不同区域的中小学我们发现,村镇学校校长的信息素养均值普遍高于其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均值,而县市学校校长的信息素养均值高于其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低于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均值两种情况学校的数量比较平均,这是因为县市经济水平普遍高于乡镇经济水平,处于县市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人会高于乡镇地区学校,而且县市里的学校在建设上受到的关注的程度要高于乡镇地区。受这些因素影响,反映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上就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程度比较高,所以就产生了县市地区的校长信息素养均值高于其学校信息化建设均值和低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均值两种情况学校的数量比较平均的现象。而乡镇地区的中小学因为缺乏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学校信息化建设就完全依靠校长,因此中小学校校长的信息素养均值往往要高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均值。但是从整体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总体上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信息素养间呈现出趋

同变化,也就是说校长信息素养越高学校信息化建设越好,反之亦然。如图2,图3所示。

从教师问卷的数据图中我们同样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县市的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和校长信息素养关系与乡镇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和校长信息素养关系类似于校长问卷。总结校长问卷和教师问卷的地区横向对比数据图,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排除政策扶持、地区资金支持因素,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信息素养之间有相对的趋同关系。即校长信息素养越高学校信息

化建设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3)不同层次学校对比(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和一般类型学校)

统计中发现,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校长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为57.00分,学校信息化建设平均分是59.6分;非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校长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为49.3分,学校信息化建设平均分是47.9分。这说明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与非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相比,校长信息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上要高出一个层次。这是因为作为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的前提是要求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可以发现,不管是不是因为教育政策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得到特殊发展的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和非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校长信息素养水平趋同发展。

四、结论与意义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不管是在不同地区的中小学还是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通过教育技术领导力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了校长信息素养的提高,两者彼此互动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排除当地教育单位特殊扶持政策等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极大促进或是极大阻碍的外部作用,校长信息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必将通过这种互动促进而自然发展下去。校长信息素养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因素,同时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会带动校长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两者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互相促进彼此的发展。

篇3:浅论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发展的关联分析的论文

一、在科学化的学校管理中, 校长应具备哪些信息素养

笔者认为,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修养和技能, 是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信息论的角度讲, 学校管理活动是一个信息接收、处理、反映、转化、沟通的过程, 校长要有效地控制管理对象系统, 就必须了解各方面的变化和情况, 实现管理环节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要使学校的管理目标明确、制度落实、方法科学、手段先进, 形成科学化管理体系, 校长应具备对信息的感知能力、对信息的评价能力、对信息的选择决策能力、对信息的理解实施能力、对信息的反馈调控能力、对现代信息工具的利用能力、创造学校“信息场”的能力和克服信息综合症的能力等方面的信息素养。

1. 校长的信息感知能力与学校管理决策的建立

学校的管理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这一系统工程中贯穿着一系列的决策。决策、实施离不开反馈。信息是决策和反馈调控的基础和基本要素, 没有信息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决策和调控。因此, 校长在学校管理决策中首先必须具备对信息的感知能力, 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学校的“实态信息”。

学校的“实态信息”大致可分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 (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办学目标、规模和特色、学风和教风的状况以及教育成果、学校遵循的教育思想方针、推崇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等) , 教职工的信息 (包括教职工的知识结构、教学技能、身心素质、家庭情况、个性特征等) , 学生信息 (包括生源情况、学生身心素质、家庭情况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反应) , 以及学校财、物信息等四方面。学校是一个包含各种因素的组织系统, 各种“实态素养”总是包含在各种因素中, 而不是直接展示出来。校长只有调动一切感知手段, 才可能尽量完整地掌握这些“实态信息”, 以便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可见, 校长的信息感知能力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直接决定着学校的管理决策水平。

2. 校长的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与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

在掌握了学校的“实态信息”后, 校长应根据学校管理的基本目标, 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即对收集的信息通过分析评价, 了解管理对象;通过加工处理, 制订计划或决策;通过指令信息, 进行整改控制;通过信息反馈, 检查和评价工作结果, 而这一切都是在信息传递和反馈过程中实施的。

学校管理按空间不同可分为学校内外的信息传递和学校内部的信息传递两种形式。学校与校外的信息传递有三种情况:一是上级下达的各种文件、计划、指令等。校长对这类信息必须全面掌握并理解其深刻内涵, 把它作为学校工作调控的根本依据。如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和研究的教育创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性学习等, 校长要了解这些概念、含义、途径、方法和学校具体实施情况等, 只有掌握了以上信息后, 才有可能在实践决策时做到方向清、办法多、措施实。二是社会、家长的意见要求和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信息等, 这是学校工作调控的重要参考依据。如道德教育、挫折教育、升学率要求等, 校长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分析、评价和调控。三是兄弟学校的办学经验和教育教学动态等, 对这类信息要悉心掌握, 为我所用。如学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法规教育状况、教育科研动态等, 掌握这些信息便于校长调整自己的管理策略和管理过程。

学校内部信息的传递也可分三种情况:一是按校长——科室——教师——学生、校长——教研组 (班主任) ——教师——学生的线路, 依照直线式进行信息传递, 如工作计划、教学计划、学生情况等, 具有简捷、客观、真实等特点。二是以校长为中心的与各科室、教研组、年级组、班级或教师个人组成的同心圆式的传递, 这类信息主要是相互之间协调与反馈的信息, 一般围绕着某一主题, 具有即时性和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等特点。三是各部门、各成员之间自由式的信息传递, 这类信息具有容量大、内容复杂、传递过程非正式等特点, 往往没有中心, 加入个人猜测和情感, 失真较多。校长要善于分析各类信息,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在管理中切不可不加分析地拿来即用。

3. 校长的信息技术意识和操作技能与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

一般认为, 学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主要包括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管理思想的现代化, 就是要从学校实际出发, 确立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指的是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 借鉴现代化管理科学的成果并加以充实和发展。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社会和学校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信息量大大增加, 对信息处理的时效性要求以及管理的复杂程度提高了。只有应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辅助进行学校管理, 才能使大量的信息处理能够准确、及时地进行, 最终实现科学化的学校管理。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课堂教学、辅助管理的工具, 皆离不开校长的信息技术意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校长毕竟只有通过自己在教学和管理中应用技术, 才会清楚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中应有的价值, 才会创设良好的学校信息环境, 包括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重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等。据此, 校长更要以身作则, 加强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 包括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开展、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高等, 只有这样, 才能在对信息进行调控时, 做到准确、及时和高效。

二、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 校长应如何提高信息素养

教育的信息化是教育从观念、思想、理论, 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 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发展趋势。校长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 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 必须用知识信息和信息技术武装自己, 树立自己的信息意识和观念, 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 为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最优化打开一条通道。

1. 认清形势, 更新教育观念, 增强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意识

校长要站在信息时代的高度, 去思考自身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增强积极进取的意识, 使提高信息素养成为自身内在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和学校管理理念, 从信息是学校的生命、是学校决策的前提、是管理的关键因素等方面去综合考虑, 重视学校信息系统的建立, 善于对学校信息进行有效管理, 使之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资源和得心应手的工具;重视教育技术培训, 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从理论到实践操作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包括电脑知识、多媒体技术、课件制作、网络应用等知识和技术的学习。

2.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力度, 重视对校长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培训

新校长上岗前, 要有一个明确的素质要求和信息技术的水平要求。在校长岗位培训时, 提出具体要求, 从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等方面加强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特别要避免流于形式的现象, 切实提高校长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

3. 重视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建设, 全面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化环境包括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 (包括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房、多媒体课堂、互联网络等) , 学校信息化教育组织机构, 信息化管理系统和良好的信息化应用氛围等。校长要重视学校良好信息化环境的建设, 既要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 又要提高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

校长要认清学校管理离不开信息资源, 离不开管理手段现代化;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才能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 才能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中生存、发展。

火花集

校长忙中“八戒”:一戒只忙收割, 不忙播种——要加强长远管理;二戒只忙种树, 不忙育林——要加强全局管理;三戒只忙手脚, 不忙心脑——要加强智力管理;四戒只忙指挥, 不忙情报——要加强信息管理;五戒只忙驱车, 不忙加油——要加强机制管理;六戒只忙有形, 不忙无形——要加强文化管理;七戒只忙照明, 不忙充电——要加强学习管理;八戒只忙别人, 不忙自己——要加强自我管理

——浙江奉化实验小学校长汪尧平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 (第一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7.

[2]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面向未来的教育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2.

篇4:浅论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发展的关联分析的论文

【关键词】校长 信息素养 科学管理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管理和决策的中心。信息时代,校长除应具备品德、才能、知识等基本素养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学校科学管理的信息素养。这是因为校长的自信与追求、探索与创造、魄力与魅力、爱心与奉献、廉洁与公正等个性心理素养,是在一定的“信息场”中,通过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一、在学校科学管理中,校长应具备哪些信息素养

要使学校的管理形成目标明确、制度落实、方法科学、手段先进等所组成的科学化管理体系,校长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信息素养:对信息的感知能力、对信息的评价能力、对信息的选择决策能力、对信息的理解实施能力、对信息的反馈调控能力、对现代信息工具的利用能力、创造学校信息场的能力和克服信息综合症的能力等。

(一)校长的信息感知能力与学校管理决策的建立

学校的管理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贯穿着一系列的决策,决策、实施离不开反馈。信息是决策和反馈调控的基础,没有信息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决策和调控。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决策中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感知能力,尽可能地了解社会动态、时事新闻、国际政治差异等情况,还应全面地掌握学校的“实态信息”和“最新信息”。

关注新闻时事能帮助校长更准确地对师生进行国情教育,认清社会发展的形势,开拓教育的新思路。

学校的最新信息来源于师生的动态发展情况,校长只有调动一切感知手段,才能尽可能完整地掌握这些实态信息,以便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可见,校长的信息感知能力即信息的敏感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直接决定着学校的管理决策水平。

(二)校长的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与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

学校管理按空间不同,可分为学校与校外的信息传递和学校内部的素养传递两种形式。学校与校外的信息传递有三种情况:一是上级下达的各种文件、计划、指标等。校长对这类信息必须全面掌握并理解其深刻内涵,把它作为学校工作调控的根本依据。如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和研究的教育创新、创新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性学习等,校长要了解这些教育的概念、含义、途径、方法和学校具体实施情况等,只有掌握了以上信息后,才有可能做到在实践决策时达到方向清、办法多、措施实;二是社会、家长的要求意见和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信息等,这是学校工作调控的重要参考依据。如品德教育、挫折教育等,校长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分析、评价和调控;三是同类学校、兄弟学校间的办学经验、教育教学动态等,对这类信息要留心掌握,为我所用,如学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法规教育状况、教育科研动态等,以调整自己的管理策略和管理过程的实施。

(三)校长的信息技术意识和操作技能与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

随着社会和学校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对信息处理的时效性要求以及管理的复杂程度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应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辅助进行学校管理,才能使大量的信息处理能够准确、及时地进行,才能实现科学化的学校管理。把信息技术作为学校课堂辅助教学、作为学校辅助管理,离不开校长的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因为,校长只有通过自己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才会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中应用的价值,才会创设良好的学校信息环境,包括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学校的信息教育。因此,校长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包括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开展、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高等,这样,才能在对信息进行调控时,做到准确、及时和高效。

二、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校长迫切需要提高信息素养

教育的信息化是教育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发展趋势。校长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迫切需要用知识信息和信息技术武装自己,树立自己的信息意识和观念,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为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最优化打开一条通道。

(一)重视对校长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培训

新校长上岗前,要有一个明确的素质要求和信息技术的水平要求。在校长岗位培训时,提出具体要求,从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等方面加强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特别是要注意流于形式的现象,以提高校长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

(二)重视学校的信息环境的建设,全面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环境包括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档案室、图书管理室、计算机、多媒课堂、OA办公网络等)、学校信息教育组织机构、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良好的信息教育氛围等。校长要重视学校良好信息环境的建设,一方面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另一方面提高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

总之,校长要认清学校管理离不开信息资源,离不开管理手段现代化,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才能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中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吉庆. 信息素养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面向未来的教育探索.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篇5:浅论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发展的关联分析的论文

当今社会,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已经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 学校接受过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培训的教师也越来越多。如何将这些人力、物力的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效益, 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 成为了学校领导者当前必须考虑的问题。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如航船, 校长要同船长一样, 既要高瞻远瞩, 明晰方向, 系统规划, 指引前行, 又要统筹兼顾, 协调各方关系, 确保各项工作环节优质高效。

2 0 0 7年, 我杂志社申报的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被中央电教馆正式确定为“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 其初衷正是为了帮助校长认清自身在学校信息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帮助校长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效能。在经历了课题准备、实验、阶段小结、课题总结等过程, 日前该课题已顺利进入结题阶段。总课题组的课题研究报告获得中央电教馆专家组的一致肯定, 并获得了综合评价A级。

三年来,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 全体课题组成员不懈努力, 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行动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 获得信息技术环境下校长领导力建设的四个方面、五个策略、七项关键领导行为等一系列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有些已经转化成课题学校的实践成果, 运用于学校的整体管理领域。三年来, 各子课题校校长踏实研究, 从自身需求出发, 更新观念, 认真分析问题, 专注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在研究过程中, 涌现了一批“用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学校典型和校长典型;有些子课题校建立了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方案。

信息化环境下校长领导能力和管理策略的研究一直为我刊所关注。本次课题研究进一步丰富充实了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形成体系, 发现问题, 提出建议, 积淀经验。本期专题, 我们围绕着该课题研究, 以综述的形式回顾课题研究历程、分享研究所得, 同时展示部分子课题校独树一帜的研究成果, 以飨读者。

篇6:浅论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发展的关联分析的论文

【关键词】校长 专业 素养 学校 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217-02

笔者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学校的小学校长,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阅读相关书籍,我对校长专业素质与学校发展的关系有以下粗浅的认识。我认为对于农村学校来说,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好坏的标准绝对不在于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环境多好来评判,而主要是看这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方向和学校的管理。如果一个校长能够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他的办学理念先进,学校管理的井井有条。校长能够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得到教师们的信服,师资队伍能够通过校长的带领和引导下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教学名师,我认为这所学校就是一所名校,这所学校的校长就是一名合格的校长,也是一名好校长。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就有什么样的教师和学生”。作为一名校长不仅是学校的管理者与协调者,同时也是学校的服务者。一名校长的思想、行为和作风在学校工作中将会影响全局。要想成为一名好校长,个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作为校长应是一名教育专家,要懂得如何去优质、高效地管理一所学校。管理好学校是一所学校的立足之本。同时,校长还必须协调处理好家长与学校的关系。此外,校长还需协调好校内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构建一种团结进取的和谐氛围。

我觉得校长应该具备以下素质才能把学校管理的更加完善,更加辉煌。

一、校长要有高度责任感,是学校发展的首要条件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学校盛衰,校长责任重于泰山。作为一名校长要对教育事业有高度责任感,对学生的教育要有高度责任感,对教师要有高度责任感,因为每位教师都要在你的领导下去创造去展现人生价值。作为校长应该具备极强的责任心,要秉承着无私奉献的精神,还应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当然,工作往往是艰辛的、繁重的,甚至不如人意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一股不达目的决不休止的勇气和力量。如果对工作倾注了真情、付出了全部心血,真正变负担为热爱,就能从艰苦的工作中享受到快乐,从繁重的工作中品尝到意外的惊喜。

二、校长要树立良好形象,是学校发展的催化剂。

行事公道正派,做人忠诚坦荡是一位校长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古人说得好:“我善养浩然正气”,“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都是讲一个人要树立正气,必须要有正义感,体现到校长身上,就是为人要公道正派。校长乃全校之表率,教职工之依托,必须做事正派,即民主,又不随波逐流。作为校长对教师要忠诚坦荡,做人只有浩然坦荡,才能颐养浩然正气,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共事。对教师一视同仁、平等待人,工作上拾遗补缺,汲他人之长;生活上相互照顾支持,关系上取长补短,互相疏通,真正做到为教师真诚服务,为人行事恪守诚信,树立维护教育工作和教师公仆的良好形象。一个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校长,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校长。校长要有干事的冲动,要有成功的渴望,要不断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校长的激情可以感染教师,教师的激情可感染学生,校长、教师、学生的激情融会在一起,校园才能充满浩然正气、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学校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活力。可见.只有校长具备了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发展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把学校发展成为一片有人情味的育人净土。

三、校长要构建和谐班子,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

自古以来,我们就讲以和为贵,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全部工作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实施者,其运行状况和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工作的稳定与发展。一支和谐有序、团结有力的学校领导班子是一所好学校发展的必要保障,为进一步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作风正、业务精、品质优、能力强的和谐学校领导班子集体,不断推进我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校长要想是学校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阔的话,就要想办法构建一支和谐的领导班子。

四、校长要提升教师能力,是学校发展的首要条件

学校最重要的是办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作为校长应该关注学校教师的发展,应该提供多方面的渠道来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一支一流的校长和教师队伍能加速学校的发展,所以作为校长必须把打造教师队伍作为重点。要摸清教师队伍的整体现状,要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五、校长要精细制度管理,是学校发展的着力点

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管理更要讲求精细化。“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强调的就是学校管理要从细微处入手,要关注管理的每一个细节,让每一件“小事”都成为教育学生和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载体。学校的管理制度制约着学校的发展,明确的管理制度可以正确的引导教师和学生去完成教学任务,学校的各项制度的完善可以减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可以保证学校稳定的发展。

六、校长要提升办学品味,是学校发展的影响力

校长要是拥有很高的办学品味,他领导的学校就会逐渐形成特色学校。特色学校的建设,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笔者针对我校实际情况,结合攀登英语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英语特色学校,我县小学英语从小学三年级起开始实施,结合我校所处环境。农村小学英语一直是薄弱学科,我们结合攀登英语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一、二年级开设,项目已经实施近三年,有了一定的效果和影响。学校的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有所提高,英语成绩也整体有所提高。

一名校长的思想、行为和作风在学校工作中将会影响全局。学校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校长专业素质的提高。要当一名好校长,必须不断加强学习、认真反思、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校长应该更多地从教育专业层面考虑领导、管理问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作为校长应该提高认识,明确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以人为本,转换观念,打破传统教育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开拓进取。“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通过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步地将会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打造一所品牌优质的学校,为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沈艳华 《校长素质与管理能力》 沈阳出版社 2001.11

[2]胡晓明 《校长素质与学校发展》 《中小学校长》 2004.5

篇7:浅论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发展的关联分析的论文

在客户需求升级和通信信息技术演进的双重拉动下, 近年来移动通信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为54%左右, 到2012年全国移动普及率将超过70%。随着移动互联网市场业务形态的不断涌现, 新的高价值移动通信市场领域开始出现了规模化快速增长。特别是聚合服务跨越行业边界的整合规模应用, 其具有市场空间广阔、业务形态丰富、依托移动优势等特点, 形成了移动通信发展又一新的“蓝海”。

移动通信的发展最初满足了客户的基本通信需求, 并逐步满足了客户个性化、多样化、娱乐化的需求, 而通过新的通信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 特别是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应用, 移动通信不断满足了集团与行业信息化的需求, 实现了信息数据的有效整合。从另一个新的视角来看, 目前, 中国移动已拥有超过5亿的客户数, 这意味着中国移动拥有着最可靠、最庞大的移动信息资源。基于这些大量群体性的客观、实时、海量的移动信息资源, 通过相关数据的挖掘及建模分析, 可以找出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特征, 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客观、真实、准确、有价值的统计分析数据, 以供政府决策参考等, 从而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移动信息资源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改革开放30周年来, 中国电信业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 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各项电信业务中, 移动通信的发展尤为瞩目, 迅速成为带动我国电信业快速发展的强劲增长点, 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移动通信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 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 其提供的业务内容在不断丰富, 最初是满足语音通信需求的基本产品, 后期是各种数据业务的不断出现及信息化技术的综合应用。目前, 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我们可以积极探索利用移动信息资源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开辟移动通信应用的新蓝海。

应该说, 中国移动拥有最广泛的客户群体, 其拥有大量群体性的客观、实时、海量的信息资源, 这些资源不仅是企业的财富, 更是全社会的财富。通过深入挖掘分析这些客户群体可靠的、庞大的移动信息资源, 可以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提供支撑。

同传统信息资源相比, 移动信息资源具有较大的优势。首先, 中国移动客户数超过5亿, 每天数据支撑系统将有数亿条记录用户信息的海量数据;其次, 手机终端用户在通话过程中与基站之间很快地送报测量报告, 保证数据的即时、准确;再有, 移动网络的数据信息量丰富, 包含客户的群体性信息、消费特征等多方面内容。另外, 移动通信的数据还有客观、面广及提取方便等特点。因此, 移动运营商可以从全新的视角, 探索出一种信息资源运营的崭新模式, 通过对网络数据价值的最大化开发利用, 采用聚类分析、实证分析、回归统计等方法, 建立移动通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机制模型, 大大提升信息资源应用的有效性, 为政府及企事业单位、集团客户等提供新的服务。

三、移动信息资源相关应用的举例分析

移动信息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借助移动话务信息、客户信息等的深度分析和挖掘, 可以拓展移动通信的价值增长空间, 为政府部门提供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支撑, 更好地助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下面我们举例说明移动信息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联性分析应用。

(1) 利用移动信息资源分析城市商圈的发展潜力

众所周知, 新商圈的打造是城市发展的重点之一。商圈的形成需要在某个区域内聚集有一定的人流, 而随着手机的普及, 人流多的地方, 其移动通信的话务量也会相应较高, 通过移动通信话务量的观察, 可以判断该区域对人流量的吸引情况, 从而可以分析某个区域是否具有形成商圈的潜力。为更好地进行相关分析, 我们首先给出一些关键词的定义。

区域内忙时话务量:区域内所有基站在8时至11时、18时至21时六小时的话务量总和;区域内话务量:区域内忙时话务量在一个月内按天的平均值;区域内忙时登记用户数:区域内所有基站在8时至11时、18时至21时登记用户数6小时平均值;区域内登记用户数:区域内忙时登记用户数在一个月内按天的平均值。

例如, 我们提取了江苏省镇江市区部分商圈某年度若干月份的区域内话务量和区域内忙时登记用户数变化情况 (表1、表2) , 若某个区域话务量逐步增加, 表明该区域吸引的人越来越多。人流量是形成商圈的重要条件, 如果话务量呈现逐步增加趋势, 表明该区域有成为商圈的潜力。

我们一共分析了5个区域, 其中镇江大市口商圈是已经形成的成熟商圈, 大西路和牌湾是居民小区较为集中的地方, 丁卯市民广场和学府路是正在打造中的商圈。大市口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商圈, 其话务量波动不大, 保持平稳, 而大西路的话务量变化情况和大市口商圈类似, 话务也比较平稳, 吸引了固定人流量, 说明其也是比较成熟的商圈。学府路和牌湾的话务量逐月上升,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流量 (其中学府路吸引的人流量高于牌湾) , 其发展为商圈的潜力较大。而丁卯市民广场的话务量呈逐月下降趋势, 人流量逐渐下降, 发展为商圈的潜力较小, 如需在该区域建立商圈, 应该进一步采取相应的引导措施。

(2) 利用移动信息资源分析地区的对外经济依存度

我们知道, 经济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程度。国家统计局近期发表的经济述评称, 目前, 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下面通过移动通信行业相关数据的分析, 来评估、预测镇江市对不同地域的经济依存度情况。为更好地进行相关分析, 我们首先给出一些关键词的定义。

商务漫游来访用户:用户因商务原因漫游来访则该用户为商务漫游来访用户;商务漫游出访用户:用户因商务原因漫游出访则该用户为商务漫游出访用户;商务用户:主要通话行为与商务相关度高, 商务相关的话务量较高, 则该用户称为商务用户;商务话务量:用户因商务原因发生通话行为则该用户通话为商务话务量。相关数据的提炼方法主要从漫游用户来访 (出访) 次数、停留时间、与当地用户通话次数、主要停留区域是否为商业或工业区等多方面来综合考虑。

提取镇江市与相关省市的商务漫游话务量、商务长途话务量数据, 由这些数据拟算出镇江对相关地区的经济依存度。例如, 图1给出了某年度各月份镇江对相关地区的商务长途话务量分布图, 可以看出, 对安徽的商务长途话务量最高, 其次为浙江、上海、山东。图2为该年度各月份镇江与相关地区的商务漫游话务量, 可以看出, 对上海的商务漫游话务量最高, 安徽次之, 山东最低。结合图1、图2能初步判断, 镇江对上海、安徽的经济依存度高于对浙江、山东的经济依存度。镇江对安徽的商务长途话务量远高于上海, 而对安徽的漫游话务量却又远低于上海, 这表明镇江与安徽经济往来密切, 但人口流动性低于上海。

根据经济依存度的定义, 镇江对相关地区的经济依存度应为镇江与该地区某段时间内的经济贸易总量除以该时间段内镇江市GDP总量, 但由于镇江与各地区经济往来的数值难以统计, 无法直接计算经济依存度。而镇江漫游至相关地区的商务漫游话务量和商务长途话务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镇江与该地区的经济往来, 因此使用移动商务话务数据去拟算镇江对该地区的相对经济依存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们将同一时间段内不同地区与镇江市长途话务量的数值进行横向比较时, 透过该数值的大小便能横向比出镇江市对这些地区的经济依存程度, 并通过下面的公式拟算出对不同地区相对经济依存度的高低。

式中YCDi为镇江对地区i的相对经济依存度, MYi为漫游至地区i的商务漫游话务量, CTi为镇江与地区i的商务长途话务量, k为修正系数。

将移动相关数据带入上述公式, 得到镇江对相关地区的年度各月份相对经济依存度, 如图3所示。镇江对上海的经济依存度略高于安徽, 对浙江的经济依存度稍低于上海、安徽, 而对山东的经济依存度在这四个地区中相对最低。安徽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上海, 镇江对其经济依存度却仅次于上海, 这可能是由于安徽南部较发达地区与镇江地理位置较近的缘故。

从以上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 通过对群体性移动信息数据进行提取, 依据数据类别, 分别建立相关分析模型, 研究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 可以有效地发挥这些移动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

四、结束语

移动通信作为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的行业, 有力地带动了国民经济增长, 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移动通信运营企业从技术储备和数据积累两方面都为数据挖掘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对群体性移动话务信息、客户信息等的深度挖掘, 建立关联性分析模型, 可以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决策提供支撑, 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要:利用中国移动大量群体性客观、实时、海量的信息资源, 通过相关数据的建模分析, 可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提供支撑。本文通过对移动数据信息与城市商圈发展潜力、地区对外经济依存度的相关性分析, 阐述了利用移动信息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篇8:浅论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发展的关联分析的论文

[关键词]特殊学校教师信息素养调查与分析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特殊学校也逐步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校园网、开展教师培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等,师生信息素养研究日益成为特殊教育信息化关注的焦点。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从事信息化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现代信息技术意识与态度、知识与能力、教育思想与方法等,按照水平差异可以划分为基础性、满足性和自我实现性三个层次。

贵州省从2001年开始对全省中小学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全员培训,并把考核成绩列为教师上岗与晋升职称的必备条件。近年来,笔者在组织或参与贵州省特殊学校优质课评比及省内各地区特殊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时,发现许多接受过计算机应用培训的教师仍然不能制作、使用课件,有的甚至需要他人协助电脑操作,教师信息素养成为限制贵州特殊教育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和的最为现实的“瓶颈”。本调查研究旨在了解特殊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已经达到什么水平,他们的意识与态度、教育思想等发生了哪些变化,为改进教师培训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提供事实依据。

2、研究方法与对象

为了解贵州省特殊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笔者首先分别选择信息化水平较高和较低的两所学校,对其校长或教导主任、计算机技术人员和教师进行访谈。收集教师信息素养方面的信息,然后借鉴有关研究成果编制出基础层面教师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在贵阳和安顺市的两所特殊学校试用、调整后,选取贵州省办学条件较好、一般、较差三个层次的特殊学校共15所,向非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47份,其中有效问卷144份。

3、结果与分析

3.1贵州省特殊学校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

参与本次调查的教师年龄分布是:30岁以下的47人、30至39岁的50人、40岁至49岁的32人、50岁以上的15人,学历情况是本科38人、专科67人、中专39人(表1),显示出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偏低,40岁以下教师的学历已基本达到大专以上。

被调查的学校普遍存在教育信息化基本条件与教学需求的矛盾(表2)。认为学校硬件可以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的不到一半(47.9%),软件的差距更大,只有23.6%的教师认为软件可以基本满足教学的需求。同时,这些有限的资源也并没有真正被运用到教学中,能够用电脑各课的教师只有5.56%,20%的教师认为学校电脑是用来备课,22.2%的教师认为是学校电脑被应用于娱乐,更多的教师(46.8%)认为是学校电脑主要用途是打印资料,可见这些学校的信息化水平还仅仅处于添置必要的现代办公设备阶段,相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信息化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2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肤浅

虽然教师们普遍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表3),但并不具备相应信息意识和教育理念。认为运用信息技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占72.9%,认为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好、教学需要、学生欢迎的教师高达62.5%,仅就这个比例本身而言,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似乎很深刻、信息意识很强,但能够在教学中经常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却只有9%(表4),这个比例与47.9%的教师认为学校硬件基本能够满足需求(表2)、46.53%的教师已经拥有个人电脑构成极大的反差。

在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方面,很多教师把信息技术理解为传统教育手段的延伸(表5)。近半数的教师(47.2%)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仅仅理解为在集体授课时以多媒体代替板书和教具,43.8%的教师认为运用课件就是由教师给学生演示教学内容。虽然也有近一半教师(44.45%)认识到操作不熟悉、运用不习惯影响了自己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但更多的教师(55.56%)认为是设备不足、管理过于严格、申请使用手续繁杂等外因限制了自己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见,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手段的教师还占有较大比例,普遍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信息意识受到来自内部因素(年龄、学历、信息知识与能力等)和外部因素(学校信息技术条件、设备管理方式等)的双重影响。

3.3教师基本掌握基础性信息知识与能力

有条件利用网络浏览新闻、游戏娱乐的教师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以上(73.1%),认为自己能够使用比较有效、快捷的方式搜索教学资源的教师也达到65.3%,甚至有近半数(46.53%)的教师已经购置了个人电脑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还不能使用有效检索方式的教师(含暂时还没有上网条件)只有三分之一左右。

大多数教师具备初步的计算机维护知识和简单的文字、图像编辑能力(表7)。63.19%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处理操作系统方面的基本问题,63.2%的教师能够运用Microsoft Office Word或WPS Office进行文字输入和编辑处理,24.3%的教师能通过写字板或记事本输入文字,对文档编辑还比较生疏,只有12.5%左右的教师不能完成文字输入工作。认为自己能够进行图像加工的教师占65.3%,其中能够熟练运用Author Ware、Photoshop等专业软件进行较为复杂处理的已经达到24.3%,运用Windows画图功能作简单加工的有33.3%,但也还有34.7%的教师不能完成图像加工任务。近三分之二的教师(60.4%)可以自己制作课件,但主要是利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的演示幻灯片(表B),能够制作较为复杂课件的只有大约五分之一左右。

3.4教师培训明显滞后

调查显示,只有47.9%(表9)的教师认为自己是通过集中培训和校内教研学习信息技术,46.5%的教师认为自己是通过自学获得信息技术知识,两种方式所占比例基本相同。同时,41.7%的教师认为接受集中培训更有利于自己对信息技术的学习,33.3%的教师认为应该把专家指导下的应用作为主要培训方式;在开放性问题中,教师们一致认为课件制作能力是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其次是文字处理技能、设备操作能力、电子表格应用、电脑基本操作等。

仅就数据而言,不论是自学还是参加培训,已经接受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的教师达到94.4%,似乎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已经基本完成,但是以操作不熟悉、不习惯作为没有使用信息技术主要原因的教师却达到44.49%。认为是教师能力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教师也达到46.5%,反映出教师在接受培训后缺乏实践。

4、结论

4.1教师信息意识淡薄

虽然教师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这种认识缺乏实践基础,应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不高,信息意识不强。

4.2教师已经具有基础水平的信息技术知识

大多数教师初步掌握了网络运用、信息检索、文字处理、计算机系统等涉及电脑与网络应用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够使用常见办公软件,能够进行系统软件安装等操作的也已经不在少数。

4.3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与使用电脑经验有关的知识与操作能力等主要受教师年龄、经济条件、个人爱好以及学校设备条件的影响,而不属于日常应用的图象处理和课件制作则受学校条件和培训影响较大,教师普遍缺乏对硬件的操作实践和对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直观认识。因此,设备是影响教师信息素养形成和提高的外部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在客观条件还比较落后的地区和学校一味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既不符合实际也不现实。

4.4计算机培训对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作用不大

计算机应用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计算机培训也只能完成电脑基础知识的普及。对于提高信息意识、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5、研究局限与建议

5.1本研究受经费和水平限制,仅在贵州的特殊学校进行取样调查,只能反映贵州特殊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5.2本调查没有研究教师信息素养与教育效果的相关性,应结合儿童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开展对特殊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研究,并进一步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对特殊教育的促进作用。

篇9:浅论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发展的关联分析的论文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 校长培训机构要通过课程设置来体现教育的理念和培训方向, 并通过课程实施来达到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目标。我们尝试通过分析温州大学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课程体系来研究如何提升校长信息素养方面的问题。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现状调查分析

校长培训是由有关组织机构提供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训练和教育的活动, 旨在改进学校管理者的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结构, 改变其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 开发他们的自身潜能, 以提高学校管理工作质量、效能的活动。

我国自“八五”至如今的“十二五”期间, 一直重视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培训效果, 培训目标逐渐从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转移到以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为主, 并且培训课程也有了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趋势。但现在绝大多数的校长培训机构的教育活动还着眼于校长的管理技能培训和理论学习上, 还没有把“教育信息化”内容真正纳入到现代校长的培训工作中, 还没有很好地把信息时代校长应具备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理念体现在培训课程设置中, 还没有将信息素养的知识很好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更没有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工具来使用。

我们收集统计了近几年来温州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的校长培训课程内容, 其所开办的温州市校长提高培训班就是针对温州地区的中小学校长进行培训的, 其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统计见表1。

根据表1统计, 在约300课时的培训课程中, 没有体现提升校长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内容, 大部分课程是围绕校长的教育管理与现代教育理论、理念而设置。其中, 涉及教育管理内容的有107课时, 涉及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为70课时, 而且不包括选修专题里的内容。

我们又对正在培训的中小学校长进行一次有关校长信息素养的问卷调查, 在进行正式调查之前, 随机选取了温州地区56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 分别进行了试测和访谈, 根据反馈结果, 对部分调查内容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校长问卷发放60份, 收回问卷56份, 回收率为93.3%, 有效率为100%。本次研究调查涉及整个温州地区的中小学 (小学、初中、高中、完中) , 包括主要市县乡镇以及农村的学校。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可知, 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校长信息素养现状都不容乐观, 具体数据见表2。

统计以上数据可知, 从校长视角来看, 校长的信息素养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平均分都在3分左右, 由于每题最高分值为5分, 所以, 校长掌握的信息素养的内容仅仅只有60%左右。其中, 第11、12题的内容是让校长对自身信息素养做评估、评价, 结果表明, 校长也深知自身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不足;第5、6和15、16题的内容分别属于信息素养中的信息技能和信息意识、信息思维模块的内容, 结果表明, 这些内容是校长信息素养最薄弱的环节, 亟待提高, 其中, 第5、6、15题的内容更是校长信息素养的弱中之弱, 值得关注。因此, 各种培训机构在开展校长培训时, 要重视在课程设置时是否有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内容, 要注意针对中小学校长薄弱环节进行培训, 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对校长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设置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8号《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第六条:“中小学校长培训要以提高校长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培训具体内容要视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有所侧重。”作为校长培训机构, 要认真分析所在地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规划, 根据当地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 选择和开发出既体现国家的统一要求, 又充分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校长培训课程体系, 使校长在实际培训学习中学有所得, 通过培训能真正解决校长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课程设置时, 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注重培训课程的时代性原则。信息社会里教育的现代化不断加强, 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这一切无不冲击或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要使中小学校长紧跟时代步伐, 必须以教育的新理论、管理的新知识、教学的新方式超前地武装他们的头脑, 使其具有崭新的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培训学习, 提升校长们的管理思路, 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 从理念上真正提高他们自身的信息素养。

2.注重培训课程的务实性原则。中小学校长是教育系统最基层的管理者, 身处基础教育的实践活动之中, 他们面对实际, 研究实际, 处理实际,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有许多的困惑和问题, 来参加校长培训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培训真正提高他们的管理学校能力, 解决工作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 开设的培训课程除了应有一定的理论要求, 还应该注意实用性和操作性, 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 把校长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落到实处。

3.注重培训课程的灵活性原则。由于校长个体的差异, 对关心和感兴趣的领域也会有较大的不同, 培训内容既不能任由差异存在搞“一刀切”, 又必须正视校长队伍的客观现实, 着眼点要放在校长素质的全面提高上。一方面, 根据培训大纲的要求, 安排一些必修的符合时代潮流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 以菜单形式灵活安排一些专题讲座, 校长们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工作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培训课程。

4.注重培训课程的网络化原则。由于校长的工作繁忙, 集中培训学习的时间有限, 工学矛盾比较突出;而且很多培训课程知识需要反复加强学习才能掌握, 不是几个课时面授时间就能完成的。所以培训课程应该逐渐网络化, 打造“网络+面授”的学习形式。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习校长培训课程, 也是在培养校长使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的信息素养能力, 达到边学边用、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三、有关信息素养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作为校长培训机构, 在设置校长培训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校长实际工作需要和成人继续教育的特点, 针对校长信息素养的薄弱环节, 如信息知识技能掌握不够、信息思维和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以及具体的图像处理、视音频处理以及网页制作方面能力不足等方面问题,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要求、校长的信息素养、校长的个人成长角度来开发构建相应的信息素养培训课程体系。

1.适当调整有关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内容。

对教育理论学科的教学, 由于校长多数是由一线教师选拔而来, 有过丰富教学经验, 且基本毕业于师范院校, 在大学里已经系统上过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 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压缩, 甚至以选修的形式进行。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政策法规的部分, 可加强教育管理实践课程的比例, 结合中小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和案例教学, 可安排经验交流、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等形式, 以更加符合校长工作实际。

2.增设和完善有关信息素养方面的内容。

校长的信息化素养会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故作为校长培训机构在设计开发有关培训课程中要考虑融入有关信息素养的课程内容, 提升中小学校长的信息素养, 可重点放在适应现代教育管理和教学创新的信息素养, 掌握学校教育技术规划和网络管理规划能力, 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 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理念, 掌握基本信息技术技能, 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方面。根据侧重不同, 可以按必修和选修形式来安排培训课程内容 (见表3) 。

在“多媒体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应用”专题中, 可以适当安排学习些比较流行的应用软件, 如WinRAR、ACD See、MediaPlay、RealOne、Premiere等的基本操作, 目的是了解文件压缩和解压缩的基本知识, 掌握Windows音频、视频播放及编辑工具对音频、视频进行播放、处理;在“网页制作与校园网的规划管理”专题中, 要求初步操作Dreamweaver, 制作一些简单的网页内容, 重点学习校园网的规划与管理;在“教学系统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专题中, 要求理解教学系统设计, 能用多媒体课件制作 (如Authorware等软件) , 要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基本设计理念, 基本掌握一些多媒体软件的应用;在“教育技术学前沿课题”专题中, 主要是了解教育技术学前沿课题, 了解国内外有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 增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意识, 能基本掌握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因素;在“教育信息化方法研究”专题中, 要学习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能提高信息素养模型所包括的几个主要方面, 如信息意识、信息思维, 还要改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研究方法等。

3.构建继续教育学习平台, 信息素养的培训课程逐步网络化。

例如, “多媒体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应用”、“网页制作与校园网的规划管理”、“教学系统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等多门课程制作成三分屏网络教学课件、习题资源库, 面授结束后, 校长可以自学上述课程。建立在线答疑交流平台, 每位校长都是这个平台的成员,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 都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问题探讨与交流。

四、结语

中小学校长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人物, 在校长培训过程中, 其信息化素养内容应有别于一般的教师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所具备的素养, 特别是在纯粹技术层面上要求可以很简单, 甚至可以不懂操作技术, 更多是需要建立在信息技术宏观层面上的思想观念、认识水平和主观意识, 既要有信息管理的主动性和执行力, 又要有自己的工作思路, 能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带领学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改革方面做出贡献。

校长培训机构在培训中小学校长时要通过设置课程培训方案和合理运用培训平台, 抓住“整合”的关键点, 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升为突破口, 提高校长们的自信心, 在真正意义上提高他们的学校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铁军.教育现代化论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祝智庭, 林阳.教育信息化中的校长培训[J].中国远程教育, 2004, (4) .

[3]贾汇亮.中小学校长领导的有效性及其评估体系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04.

[4]王佑镁.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3) .

[5]孙祯祥.论校长的信息素质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7) .

[6]肖远军.浙江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 2005, (2) .

上一篇:宪法案例分析题及解析下一篇:正余弦定理习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