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技能的养成

2024-05-16

教师教学技能的养成(精选六篇)

教师教学技能的养成 篇1

关键词:教师,教学技能

一、教师教学技能概念界定

在教育心理学上“技能是指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 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而教师教学技能则是指教师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 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 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特定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它包括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两个方面。其目的是通过这些教学技能的运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引导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 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

二、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思考和建议

(一) 学校方面

1、学校管理

(1) 必须建立和完善教师的职业准入机制。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工作, 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并形成完备、有效的岗前培训机制。用严格的专业资格准入制度保证教师教学技能的初始水平。[1]

(2) 建立教师激励机制。现代教育管理“由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为主转到以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 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 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的最高追求, 人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人的自身价值的体现。如内部激励, 就是把教书育人当做一项伟大的事业来做, 而不是仅仅待它为一项谋生的工作,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把教书育人当做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一项神圣的使命。

2、校本培训

学校应不定期的开展教师培训活动, 采用校校合作、示范教学、观摩教学、以老带新、请教育专家、名师做讲座、报告等方法和手段, 进行经常性的教学技能检查和评比。校本培训重在培养教师实际教学能力, 包括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此外, 在培训过程中, 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纳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1]

(1) 能力训练。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处在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该具备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计划、实施、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等环节所需的所有技能。因此针对课堂教学基本能力的训练, 学校要更多的提供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训练的机会。[2]

(2) 观摩、分析训练。主要指对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观摩和分析, 教师通过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 不断吸取其有益的成分, 博采众长。还应组织教师之间进行相互观摩、交流讨论、研讨等活动, 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 取长补短, 以提高教学技能。

3、硬件、软件支持

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与学校硬件、软件配套设施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学校必须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和设备,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教师的电脑配备、多媒体教室的充足、微格教室的配备、电子白板、MOOC、微课等来方便教师顺利的展开教学和提高其教学技能。

(二) 教师自身

1、加强练习教学基本功的力度, 提高教学技能水平。第一, 教学外功。即“三笔一话”、简笔画、口语能力。第二, 教材处理能力。恰当的剪裁教学内容, 明确教学要求, 做熟练掌握知识重点、难点, 还必须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第三, 教学设计能力。指课堂教学程序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方法、学法的选择的恰当性。第四, 组织教学的能力。建立课堂教学常规, 并根据学生特点, 及时调整教学秩序, 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开展课堂教学,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3]

2、改变教育观念, 端庄教学态度。就是说教师必须克服其职业倦怠, 把自己的角色从一个教书匠转变为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者。应从思想上热爱教师岗位, 把教学的重点落到教书育人,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来。

3、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即对教学活动进行“思考”和“再思考”, 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 对该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学生接受及掌握的情况, 存在的问题及授课后的感受进行记录与反省, 并对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总结, 将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记录在教案上, 以利于日后教学借鉴, 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三) 评价体系

完善和改进学校教学评价体系。为了提高教师技能, 教学评价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重视动态性评价, 推行多元化评价标准, 加强教育成果、成效的评估而不仅仅是注重教育投入评估。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教学评价过程, 在评价主体方面上允许一线教师、学生和教学研究者参加教师教学技能评价过程,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教学技能评价过程, 在教师教学技能评价中重视学生的评价, 了解学生的需要。还要做好教学技能评价的总结与反馈工作, 重视每次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评价与反馈, 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总结

在教师的专业素养中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良好的教学技不仅能能帮助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采用、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环节中得心应手、提高效率, 而且对学生兴趣的提升, 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教学技能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终身学习、提升的过程, 不单单靠职前专业的师范教育就万事大吉了, 职后的技能培训, 对教师获取最新教育理念, 尝试最新教育教学技能方法, 加强教师队伍交流等是必不可少的。当然, 教师的自身觉悟, 学校环境, 行政管理等方面都对教师教学技能养成有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阿拉坦巴根.高校教师教学技能有待提高——从教学技能比赛谈高校教学管理[J].管理观察, 2008.

[2]胡灵敏.关于教师教育问题的研究——“教师技能训练的途径与方法”研究报告[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

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素养的养成 篇2

关键词:幼儿教师 教学语言 语言素养

幼儿教师拥有良好的教学语言素养的意义,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因此,幼儿教师必须认识到语言在幼儿心中所能产生的力量,明确具备良好教学语言素养是一名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那么,应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素养呢?

一、掌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提高教学语言素养的前提。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幼儿思维、理解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时常不能理解教师的“反话”,只能按照语言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很难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比如有次美术课上,笔者让幼儿们画一只小鸡,可是有些幼儿却画成了小鸭子。笔者想帮他们纠正,可是他们却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时,笔者和颜悦色地说道:“好好好,你们是对的,我是错的。”结果,幼儿便一直以为自己是对的。由此可见,教师要把握好幼儿语言理解的能力和语言发展的特点,以便于与幼儿更好地沟通。

二、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语言规范

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儿童语言学习的重要榜样,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一步。因此,教师只有使用规范的语言,使用标准规范的普通话,使用符合国家普通话要求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做到发音清楚、吐字准确、不念错字、不使用方言,才能产生正面的示范效应。

三、内容选择贴切,提问适当

首先,教师要尽可能地提开放式问题,而不是封闭式问题;其次,在提问过程中,应尊重幼儿个体的差异,提问的难度要有层次性,太易或太难的提问都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一个有效的“好问题”,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只有根据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教学,才能保证教学过程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才可能实现教师与幼儿的真正对话。

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素养是教育观念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要不断地以新的教育观念来武装自己。如果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就无法形成良好的教学语言素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的教育难度越来越高,对教师基本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幼儿教师要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以自己的素养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促进幼儿教学的必要条件。

五、多欣赏美文,丰富文化内涵

幼儿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经常欣赏经典美文,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还能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训练发音技巧,充实词汇量。

六、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科学性

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还要具有科学性。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准确简练、鲜明生动呢?主要是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教师要掌握丰富的词汇,语言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词汇的丰富性。词汇是语言的细胞,词汇越丰富,语言就越生动,越能鲜明地表达人们的思想;二是语调要多变,汉语本身就有多变语调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这种变化。此外,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堂情绪,运用生动、变幻的语言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三是教学语言的感情色彩要强烈。比如教师有感情地讲故事,能将幼儿带入故事所描述的情境中,感受故事、熟悉故事。但教师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幼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探索和积累。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市级机关幼儿园)

教师课堂有效倾听技能的养成 篇3

倾听是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 课堂倾听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有效课堂交流的必要部分, 它既是一项技术, 也是一种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倾听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倾听, 它要求教师进行反审性的倾听, 即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不仅要抱着谦虚的态度, 认真、耐心地听, 还要通过自己的反应, 借助描述、提问等形式, 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弄清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的反审是为了避免误解或进一步澄清、确认学生发出的信息。”学生由于表达能力或知识储存不够, 往往词不达意, 无法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 这时教师就要在倾听的过程中进行反审, 作为倾听者“应当要把自己放在发送者的位置从而了解信息是怎样被编码的”。教师的有效倾听就是要把学生“要表达什么”作为倾听的起点, 通过自己渊博的知识储备与良好的表达能力把学生要表达却无法表达透彻的隐含信息解码为完整的信息, 并恰当地表达出来, 从而使师生达到相互理解, 交流的指向更明确, 课堂交流能够更深入地进行。教师掌握了有效倾听的技能, 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教师应如何学习有效倾听这项技能呢?

二、教师有效倾听技能的养成

1. 尊重学生, 真诚倾听。

教育是一门塑造心灵的科学, 真正的教育源于心与心的交流, 而心与心的交流又始于真诚的倾听。在教育中, 师生始终摆脱不了“师为父, 生为子”的关系定位, 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始终是个孩子, 而拥有好奇心和探究意识是孩子们的天性, 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通道。作为教师,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并引导孩子正确地探究事物, 就等于拓宽孩子成长的道路。“尊重学生, 真诚倾听”正是教师在拓宽孩子成长道路上应做的必要努力, 它意味着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 倾听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不随意打断, 不越俎代庖, 即使学生的想法很幼稚、表达很“蹩脚”, 也要尊重学生, 耐心地倾听。因为“儿童的自然天性或潜能不是等待成人贪婪地挖掘的宝藏, 而是主动寻求生长发育的精神的种子”。教师的有效倾听就是要尊重学生, 因为尊重学生, 学生才能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下打开心扉, 诉说自己的需求或欲望;教师才能够倾听到来自每颗种子内心的声音, 了解他们的成长所需与问题所在, 为他们的自由成长尽力营造宽松、适宜的环境。

可以说, 尊重学生, 真诚倾听是教师课堂有效倾听的基础。因为它为师生平等交流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学生可以打开心扉, 有了发言的勇气;教师有了倾听的内容或对象, 实现有效倾听也就有了基本的出发点。

2. 主动编码, 完善倾听。

教师的倾听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教师在主动倾听的过程中, 要对学生发出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再编码, 因为“一个具有倾听意识的教师不会满足于只听到学生的言辞, 他还善于倾听到言辞背后的情绪、需求, 并加以热情的呵护和耐心的指导”。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足, 或表达能力有限, 往往出现“言说贫困”的现象, 教师的主动编码就是把从学生那里听到的零散的、模糊的信息进行心智加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把学生隐含的欲言却道不透的信息进行重新梳理, 帮助学生弄清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自己的完整想法, 使师生相互理解、交流更有针对性。同时, 教师在倾听过程中对学生输出的信息能够进行主动编码, 表明教师有积极的倾听态度, 对学生的发言足够重视, 并且已经深入其中与学生进行了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这更是一种能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注的喜悦的表现, 能鼓励他走出“失语”困境的良好方法。主动编码, 是为了使教师倾听到的内容更完整、更真实, 是完善倾听内容的必要手段, 也是教师课堂有效倾听的展开环节。在此环节, 教师通过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输出的信息的准确度和价值进行再判断, 把隐含的信息解码为完整的信息;从而使学生更明白自己想说什么, 教师更理解学生的需求与欲望;从而使课堂交流更深入, 教师的有效倾听也有章可循。

3. 恰当评价, 有效倾听。

沟通交流必须有反馈, 无反馈的交流是无法进行的。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同时要给予及时的反馈, 其中对学生在输出信息时的动机、信息本身的信度、思考的状态等进行全面的权衡, 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就是一种重要的反馈。“及时、中肯的评价, 不仅能够实现知识的准确传递, 指导思维方式, 实现良好的教学双向交流效果, 而且对学生的发展及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 教师在倾听的同时要对学生的言语进行恰当的评价。首先评价要做到具体明确, 适当加入对学生语言的简要复述或概括。这样既表明教师认真倾听的态度, 也能加深学生对自己语言内容的理解, 最终可以达到教师的评价更具针对性, 学生对自己的问题也更有把握、接受起来也更加容易的效果。其次评价语言要灵活多样并尽量体现出对学生的赏识。如果教师经常用“好”、“很好”、“不错”这样的语言进行评价, 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在搪塞、敷衍他们, 产生对自己言说能力的怀疑, 逐渐丧失言说欲望, 因此教师要丰富自己的评价语言。例如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要通过动作行为来分析此时人物的情感态度, 当同学的分析切中要领时, 教师不能简单来句“很好”或“不错”来评价, 这样的评价太含糊、没有分量, 教师可以适当发挥语言的才能, 比如说“你读懂了……的用意”、“你真是……的知音啊”, 这样生动极具魅力的评价只不过是教师善用语言的小伎俩, 却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最后, 教师要明确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一切评价都应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 评价要着眼于长远, 要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不断进取, 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结语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说:“自然赋予我们人类一张嘴, 两只耳朵, 也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因此, 作为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耐心倾听, 主动倾听, 并不是对教师权威或重要性的消减, 因为最有价值的人未必是能说、拥有最多话语权的人, 恰好相反, 善于倾听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技巧, 也是获取智慧的第一步。教师在课堂上从尊重学生、真诚倾听开始, 到对听到的信息进行主动编码, 完善倾听内容, 再到对学生的言说做出恰当评价的过程, 也是教师课堂有效倾听技能的养成过程。相信只要每个教师能认真对待这个过程, 那么教师有效倾听技能的养成也就是指日可待之事。

摘要:众所周知, 教学即交流。没有课堂交流, 课堂教学就不可能发生。交流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相倾听与应答, 但是有些老师在课堂教学技能方面只关注了课堂导入、组织、讲授技能的养成, 忽视了教师的有效倾听技能的养成。教师掌握了有效的课堂倾听技能, 教学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因此, 教师必须学习课堂有效倾听的艺术。

关键词:教师,有效倾听,养成

参考文献

[1]施良芳, 崔永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诸周成.有效倾听的障碍和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10, (12) .

[3]李静, 盛世梅.倾听花开的声音——例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效倾听[J].河北教育 (教学版) , 2007, (6) .

[4]王友刚.教师学会主动倾听, 催生数学有效教学[J].数学大世界 (教师适用) , 2012, (12) .

从专家技能的养成审视职业技术教育 篇4

[关键词]专家技能 技能养成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简介]宋磊(1981- ),男,山东泰安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职业教育心理学。(上海 200062)

[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研究”子课题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AJA060010-2)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024-03

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是职业学校的两大中心议题,比较而言,职业技能应为第一位,职业道德应为第二位。没有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就无所依托,进而泛化为广义的“道德”,因此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最核心环节。技能养成规律作为一种客观的内在逻辑将在本质上规约着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研究从新手到专家的养成路径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研究现状剖析

目前国内职教界对“新手到专家”的研究尚略显苍白,究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双师型”人才匮乏,没有“技术+师范”的支撑,技术专家普遍缺乏对成长路径进行反思的动机。其二,高校等科研院所的研究范式往往是“基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研究,而非“基于职业”的研究,因此其聚焦点集中在“教育学相关”的职业教育,而非“职业岗位相关”的职业教育,这种选择导致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中的若干盲点。探寻专家技能的养成规律,首先要厘定新手与专家的区别,也即确定专家技能的特征,并依此特征追溯专家技能的养成路径;其次,单纯的心智技能研究更多的是普教的范畴,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因此,职教领域还应当注重对动作技能的研究,甚至是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交互作用的研究。

二、专家技能的特征

有关专家技能的定义莫衷一是,总体来看,通过以下四个维度可以较好地理解专家技能的内涵和特征:1.丰富的领域特殊性知识。任何专家都是就某一领域而言的,一个人很难在多个领域都成为专家,而在特定的领域里,专家所具有的知识是相当丰富的,这些知识也被称为领域特殊性知识。

2.认知加工的自动化。心理学家指出,专家都具有认知加工自动化的特征。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了控制加工和自动加工两种加工过程理论,自动加工指不需要应用注意,利用已有的程式快速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它是无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而控制加工则需要投入较多的注意资源,一般对不熟悉的信息进行加工大都采取控制加工的方式。实际上,专家认知的自动化意味着熟练的职业劳动:迅速自如、同时包含了技巧的应用。

3.对问题情境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专家较新手能够更快、更准地抓住问题的特征,也即对于问题情境比较敏感,并且能够较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工作环境。专家的这种敏感性和适应性来源于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些经验以表象等形式储存在大脑当中,当遇到相类似的情况时,便可以被迅速激活,从而做出反应。

4.擅长应用问题解决的策略。专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会运用到许多的策略,新手往往在这一方面有较大欠缺。Sternberg在对专家和新手的资料进行因素分析后发现,专家根据问题解决时的规则和原理来解决问题,而新手无法有效地利用这些规则,对问题的知觉也多停留在表层结构,实际上新手和专家在面临相同的问题情境时采集信息的方式就有所不同;Simon研究专家新手解题技能时发现,专家在进行贮存信息时,使用组块化的方式,组合成较少的单元进行记忆,这样就可以形成有意义的组块。可见,专家更擅长使用策略解决问题。

三、解析专家技能之心智技能

1.基于技能、法则、知识的行为之心智探析。专家与新手之间的差距更多的是体现在一系列的自动化操作上。专家在运用技能的过程中使用了更多的自动化心智过程。实际上,如果我们把自动化和完全的非自动化的行为作为两个极端,那么我们的行为都可以成为这两个端点之间的一个实点。Rasmussen把这些行为分为基于技能的行为、基于法则的行为和基于知识的行为①。当我们需要迅速作反应时,应用的是基于技能的行为,这是一种非常自动化的心智过程。当自动化的水平没有达到这种程度时,我们需要应用基于法则的行为,这时个体需要花费更多的心理资源用于问题的诊断分析,并结合相应的规则作出反应。当我们遇到全新的问题情境时,无法应用基于技能和法则的行为,就要借助基于知识的行为,根据一般的知识、环境特点和目标,对问题情境进行系统的整合,制订新的行为计划。

2.从认知加工的角度解析专家心智操作过程。为了更深层地了解专家技能,可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专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采取的智力操作来解读专家行为,包括专家对线索的搜集、分类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专家对线索的搜集过程往往遵循这样的规律:首先,选择线索的知觉通道,并对其进行评价,选定知觉通道后,再合理分配选择和整合线索时所需的注意资源;其次,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记忆线索,为建立可能的假设或信念提供背景知识;最后,在工作记忆中为信息的更新及形成假设提供工作平台。在完成线索搜集后,专家通过对线索的整合形成问题空间,也即形成个人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然后在问题空间内进行搜索,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研究发现,专家比新手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不是对某一特征孤立地进行定向,而是从整体出发,对“特征群”进行定向,采用分类和组块的方式,从而缩小问题空间,提高准确性。除此以外,专家还会应用一些问题解决的策略,比如各种启发式,当然其中还有一些模糊评判分析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直觉思维,这也是专家在严密的逻辑思维中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3.智慧技能中需关注的其他聚焦点——克服非理性和减少工作负荷。如何克服决策中的非理性因素?心理学家Kahneman获得了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之所以得奖是因为他将心理学研究融入了经济科学。他和Tversky在1972年和1973年先后提出了人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非理性心理启发式,即人们在进行概率推理时,往往忽视事件的基准概率和先验概率,而是采用一些启发式策略②,比如代表性启发式、可得性启发式、抛锚启发式。应用启发式是提高问题解决效率的重要策略,也是人们在日常思维活动中常用的技巧,但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以上的这些启发式容易导致错误的决策产生,专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如何克服简单启发式的误导也将是未来研究中的聚焦点。

人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实际上注意资源的分配与问题解决密不可分,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注意资源的分配是产生工作负荷的重要原因,同时,多任务环境下不同的任务之间会因为注意资源的争夺产生相互干扰。研究表明,注意分配的技能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因此,关注专家的注意资源的分配策略和应对工作负荷的策略对于了解专家技能的形成、提高技术培训的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四、解析专家技能之动作技能

1.动作技能的表征。动作技能的特征可以从两个维度即速率和准确性来进行考量。许多动作技能的表现要求人同时具有速度和准确性双重标准。在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也常常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当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生产大量的产品时,次品率往往要升高。速率准确性的权衡有一个著名的菲茨定律③:MT=a+blog2(2D/W),这一公式中,MT是运动时间,a和b是常数,W是目标的宽度或大小,这个定律很好地阐释了动作技能中对于速率和准确性的权衡问题。

2.动作技能研究的若干理论。动作可以分为两种:开环动作和闭环动作。这两种动作的运作机制不同,因此动作技能的相关研究往往按照这两种分类展开。动作学习理论的演变经历了若干过程,从早期的刺激——反应理论到闭环理论直至图式理论,人们对于动作研究的关注程度从未衰减。当前的动作理论主要分为以动作程序为基础的理论和强调动作系统复杂性的动力模式理论,前者主张以记忆为基础,强调动作的中心控制,其核心是动作程序;后者强调环境信息对动作的影响,认为动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对于动作技能的研究有着很强的指导价值。

3.练习和反馈是动作技能养成的重要途径。动作技能的形成主要通过练习、反馈、练习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来实现。不同的练习形式对于动作技能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影响,如整体练习与分解练习分别适用于简单动作技能和复杂动作技能的形成,而练习的变异性对于动作技能的适应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另外,不同的反馈方式,如追加反馈、同步反馈、延时反馈以及不同的反馈时间间隔、反馈形式都会影响着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动作技能的适应性。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对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

五、对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启示

1.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在逻辑支撑。职业教育的课程大致经历了学科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CBE和MES)、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宽基础活模块)、多元整合开发模式、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项目导向的课程)等若干过程④,任何一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所选内容的序化是否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要求⑤。“以就业为导向”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符合外在的市场需求,即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能力和素质。同时,作为一种“教育”,学生成长的内在规律作为一种本质属性规约着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它决定了学生能够接受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当且仅当职业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内在成长规律与外在的市场需求相结合时,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但是,目前职业教育界对市场需求的关注要远远大于对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的关注,这也导致了职业教育课程存在“无源之水”的情况,归根结底是缺乏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的内在逻辑支撑。

2.加强技能学习的情境性。由于个体情绪状态的多变性、任务情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工作环境的不同,人们永远不可能在绝对相同的情境下运用技能,因此要成功地运用技能,就需要个体在技能操作中有一定的适应性。适应性本身就是技能学习的重要绩效指标之一。技能学习的过程必须强调情境性,这种情境性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工作环境的模拟,另一方面是突出训练任务和练习的变异性。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看,不仅是技能的获得,人类认识的发生也是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下得以产生。技能的获得绝不能离开现实中的任务,更不能离开具体的任务情境。加强技能学习的情境性,可以极大地提高职业教育的实战性,拉近学生技能与企业要求之间的距离。

3.提高学生技能学习的动机,加强职业指导。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外因的作用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出来。但是,目前职校学生的学习动机普遍不高,极大地影响了技能学习的效果。笔者在对专家能手的访谈中发现,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虚心接受知识的态度是他们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许多负责实训教学的师傅却认为,职校学生恰恰缺乏这种勇气和态度,这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教师的积极性。那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家能手操作着昂贵的实训设备,却面对着一群经常开小差、聊天、发呆的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增强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投入再好的优质教育资源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效。除此以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毕业后转而从事其他行当,这也造成了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4.真正做到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通。专家技能的养成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反省的过程。剖析新手与专家的差距可以发现,专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许多规律性的程式,尤其在心智技能层面。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发掘出来,通过理论课将这种专家思维传输给学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技能学习的能力。比如,专家在解决问题时是如何搜集信息的,又如何对问题进行表征分析进而缩小问题解决的空间,专家如何利用归类和特征群来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通过这些内容的传输使得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有了一个过渡环节,对学生快速在实践课中学习和运用技能大有帮助。目前的理论课更多地停留在为实践课提供必备基础这一低层次的水平上,无法实现与实践课的真正融通。构建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桥梁,一方面需要研究者深入地探究专家技能的养成规律和专家技能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需要教学实践工作者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做出大胆的尝试。

5.加强技术教学论研究,提高实训环节的科学性。技术教学论的不足制约着学生技能的养成。虽然不少职业学校添置了一流的实训设备,邀请了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家能手承担实训教学任务。但是,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这些师傅虽然有着较好的实际工作能力,却往往在教学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对学生技能学习的规律缺乏理性认识。国内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工作明显不足,特别是实训环节,比如对于心智技能形成、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对人机交互作用、对于心理负荷和操作差错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实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感性认识的层面。如何更好地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尤其值得关注。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对专家技能形成规律的研究有所欠缺,特别是对职校学生这一群体的研究,这导致职业教育在若干领域的实践活动中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剖析专家技能的特征,掌握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将为职业教育提供内在的支撑,使得职业教育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注释]

①C.D.威肯斯,J.G.霍兰兹.工程心理学与人的作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10.

②王 ,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30.

③Richard A.Magill.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76.

④赵丹丹,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12-15.

教师教学技能的养成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新手型年轻体育教师,教学反思习惯

1. 引言

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与原来的课程相比有较大创新和突破。在新课程下, 体育教师教的是知识与技能, 培养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年轻的新手型体育教师如果能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精髓, 并以新课程标准为背景和前提绕开容易出现的工作误区, 充分展现自我能力, 可将其在新课程下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经验不足, 新手型年轻体育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因素的理解流于片面、肤浅, 反思缺失, 使经验积累量减少, 专业发展更加缓慢。我们从波斯纳的教师发展公式:“教师发展=经验+反思”中可知, 新手型年轻体育教师要迅速发展成长为熟手型体育教师, 除了要积累大量的教学经验之外, 进行教学反思实属必要。

2. 新手型年轻体育教师涵义

传统意义上的新手型年轻体育教师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体育教师。新手型年轻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师队伍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新鲜、活泼、积极的新生力量, 进取意识较强, 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 尽心尽力。但是, 面对新课程下的教学, 新手型体育教师不能迅速转变角色, 存在着如何学转变为如何教的困惑;不能深刻把握新课程理念, 受传统课程的影响;不能深刻思考自己的“个人知识”, 并建立起自己的教学风格, 容易受周围教学环境影响, 形成无反思教学惯性。

3. 教学反思习惯内涵与养成意义

3.1 内涵。

教学反思习惯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惯性审视和分析的思想和行为倾向。这种习惯存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 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带有自觉性和潜意识特征的教学行为, 是体育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文化人格和群体的教学传统等复杂因素相互凝结与渗透的结果, 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教学适应和教学感悟的结晶。

3.2 意义。

教学反思习惯鼓励年轻体育教师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审视、分析自身教育观念及教学活动, 逐步培养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分析意识,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体育教育教学理论。

3.2.1 激励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一个在时间上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终身过程, 而且在质量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专业上可持续发展, 即不但要具有发展的条件、愿望, 还必须具有自身发展的能力。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冲破缄默保持, 使他们更善于怀疑地进行探讨问题, 以期获得更加合理的解释。这种习惯提高反思能力和反思水平, 改善教学发展状况, 使新手型年轻体育教师善于对教学行为和隐藏于其背后的教学观念积极思考, 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失误甚至错误, 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寻找改善方法, 从而调整教学行为, 提高教学水平以促进有效教学。

3.2.2 克服观念束缚。

传统观念中有经验的体育教师是熟悉课堂过程和内容、拥有熟练教学技能以及能机智处理课中出现的突发事件的教师形象, 但教学程序中的机械重复, 致使积极自我反思缺失, 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与补充滞后。“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本质, 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 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新”的真正内涵新、理念, 使教师找到课程设计和课堂设计的根本落脚点。对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新手型年轻体育教师接受新的教学思想、教育观念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 则需要深刻思索有效剔除的措施。新手型年轻体育教师通过建立教学反思习惯, 可及时意识到自己所采用理论的局限性及新思想的可利用价值, 冲破传统观念中不利因素的束缚, 并在熟手型体育教师的适当、适时的协助和指导下, 充分挖掘出自身所蕴涵的潜能而继续发展。

3.2.3 顺利转换角色。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说:“角色是建立在我们对自己的期望上面的”。在角色转换过程中, 新手型年轻体育教师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困难是从学生转换为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在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中, 几乎没有提到转换角色的概念, 也很少进行此类训练, 而走向教学工作岗位后, 面对课堂偶发事件和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也常常手足无措, 甚至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由于对课堂上出现的矛盾难以化解,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怀疑, 加之没有积极的课后反思, 提高教学能力谈何容易。而教学反思习惯的养成, 稳固了有效教学环境氛围, 使他们能迅速处于一种行为稳定状态, 并给予教学所需能量继而进行教学慎思, 努力改进、提升自身, 处于与体育教教师角色概念相符的心里稳态。

4. 结论

时代在前进, 知识也在膨胀, 新手型年轻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填充, 缺陷的弥补, 以适应时代要求, 适应教育教学要求。而建立教学反思习惯使他们更加明确而理性地进行更新与补充知识与技能。只有不断更新, 不断科学反思, 才会更加成熟。因此, 新手型年轻体育教师应该从踏入工作岗位开始培养这种教学反思习惯, 使之成为体育教师的终身习惯。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4.

[2]张雪松.教学反思分析[J].教育科学, 2007, (1) :81-82.

[3]符一辰.新课程与新手教师[J].教师教育, 2006, (11) :44-46.

[4]毕红星.试论体育教师个体教学习惯的创新[J].山东体育科技, 2007, (1) :47-49.

教师教学技能的强化策略探析 篇6

关键词:教师;教学技能;策略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综合竞争日益激烈,而竞争的核心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教育的实施。这些都有赖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技能。

所谓教学技能,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运用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主要包括选择教材内容与教法手段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营造教学氛围和调控教学情绪的能力、讲解与示范能力、区别对待与因材施教的能力等。教学技能不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简单行为特征,而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不断提升教师的道德文化内涵,还要不断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强化。

一、强化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

这里所说的教学设计包括理论学习,同时也有实践锻炼。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并加以实施,进而进行评价和修改,直到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的过程。在对教师教学设计技能的强化中,要注重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要强化教师的教材分析能力。教材的知识体系及每个知识点、知识单元在整体结构中都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教材,编写出合理的教学大纲,把握每个知识点及单元的重难点,安排合理的教学时数,以实现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还是能力培养的过程和思想、意志、情感等发展的过程。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弄清楚教材中的思想、方法及其他隐蔽因素,挖掘课后学生自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知识扩展,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生活。只有对教材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才能从总体上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要强化教师的教学进程意识。教师在对教材分析后,要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就是教学决策,也就是依据课程设计教学。教师要对整个课程的教学进程和每节课的教学进程进行整体设计,突出重点,解决难题。教学过程设计得好坏,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成败。在课程设计中,要把握好课程的整体结构,明确课程目标,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强化教学进程意识,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按照一定的进程来安排一定的教学内容,而是要强调教学进程的系统性,强调课程的系统性与教学系统性的有机结合。在这个结合过程中,既要强调对进程的整体把握,也要强调对进程的系统调节。就具体的一节课来说,进程意识就是一节课的结构意识。这个结构意识不只是一个时间进程的概念,还是课程资源合理而科学开发利用的活动机制,既要强调时间效益,也要强调资源利用的效率。

第三,要强化教师的教学模式意識。教学设计必然要涉及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过程必然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来表现。所以,强化教学模式意识,要准确把握不同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掌握不同教学模式的操作方法和技术。创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灌输教学等都有各自的操作方法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程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各种模式的优势。教学模式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模式中,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强化模式意识,实际上是要强化教师对不同教学模式的优点进行重新选择整合的意识,要强化教师对各种教学模式的功能进行再开发利用的意识,更是要强化教师对教育资源、教育智慧和教育思想进行开发、创新的意识。

二、强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技能

教师的教学过程要通过教学行为来进行,要想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必须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技能进行强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要强化教师的教学组织技能。一节课的教学效果由教师的教学组织技能所决定。我们习惯把组织教学当做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保证课堂教学秩序。从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来看,教学组织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组织教学不再是以维护课堂教学秩序为目标,而是为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因此,组织教学的技能不再是过去的管理模式和约束模式,而是平等的对话模式,是以教师的教学艺术来唤起每个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这里有两种行为技能需要加强训练,一是如何与学生平等对话,二是如何使教学富有艺术感染力。平等对话重点是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这取决于自己的角色意识。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中,首先心中要有学生,对学生充满关爱,对每个学生负责。这种角色意识的形成,需要对教师加强民主思想的强化、职业责任感的强化和教学价值观的强化。角色意识的强化有助于角色行为的形成。只有在内心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在教学中才能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才能使教学走向平等和民主,使学生获得尊重感。

组织教学的技能,尽管有很多种行为方式,但关注学生的行为技能和平等对待学生的行为技能却是最有效的教学组织技能。当然,作为教师,更高层次的组织教学的行为技能则是教师的教学艺术,包括讲和问的艺术、引和帮的艺术、静和动的艺术等。这些构成了一名教师教学艺术行为技能体系,也就是如何讲、如何问、如何引领、如何帮助、如何让学生静心听和思、如何让学生主动做等。如果一名教师把民主的教学行为技能和艺术的教学行为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加以有效利用,就会全面增强其教学组织技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文化环境。

第二,要强化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运用和组织语言的技巧和方法。教师的素质和学问主要是靠语言表达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所研究的一切问题,最终都必然回归到教师教学语言上来,如果一名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不高,那么就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教学语言以其功能划分,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常规教学组织性语言,引入新问题的引领性语言,分析问题的逻辑性语言,概括问题的整合性语言,探索问题的启发性语言。我们在常规组织性语言技能的训练上,要把重点放在语言的规范和创新上,要依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心理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组织语言。引入新问题的引领性语言技能训练,要考虑新问题与老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联系的关键环节,形成准确的认知方向和深刻的理解水平,还要考虑新问题表述的外在语言形式,即用准确、简单而有方向性语言提出要解决或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新旧联系,注意新问题的引领性和指向性,让学生一听就知道,这需要教师有坚实的语言文化功底。分析问题的逻辑性语言技能更是教师内功的体现。只要进行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教师就会发现自己存在的语言问题,就会意识到自己所讲的内容和问题没讲明白,没有按逻辑关系分析透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重要的就是注意分析问题的语言技能,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所讲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阶段性概况是否准确和科学等,抓住这些要素进行经常性训练,持之以恒,就可以练就高超的教学语言技能。概括问题的整合性语言技能训练的重点是提高教师理解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上,理解和概括能力不提高,只训练外在的语言组织形式是不可能高度概括地表达相应思想内涵的。探索问题的启发性语言技能的强化核心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

教师教学技能的强化是多方面的,而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和教学行为技能的强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只有加强对教师的设计技能和行为技能训练,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上一篇:地方立法权下一篇:文化产业发展在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