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

2024-05-09

教师培训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精选6篇)

篇1:教师培训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初中化学)

磐石市教师进修学校:崔文民

2011年8月13日

各位老师上午好:

无论是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是变革中的课程,最终都是通过教师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我们的教师将带着什么样的能力进入课堂,教师将怎样在变革的课堂中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以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的需要呢?今天我就与大家一同来学习和探讨什么是课堂?什么是课堂教学技能?我们如何获得 课堂教学技能呢?

一、课堂教学技能的含义

(一)关于什么是课堂,有很多种说法。我把新背景下向大 家介绍如下: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就,课堂是师生相处、交流和互动的时空,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是激情燃烧的地方,是智慧生成的地方,是自由开放的地方等等。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对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和谐,自由与互动的新的时代要求。

(二)什么是课堂教学技能

教育心理学把“技能”定义为:“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对于教学技能,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认识:(1)活动方式说。(2)行为方式说。(3)结构说。(4)知识说。

(三)如何理解课堂教学技能

1.教学技能是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方式

2.教学技能是一种富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高级技能 3.教学技能是专业素养的外化形式

二、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及训练指导(分九个主题)主题

1、课堂导入技能

主题

2、课堂提问技能

主题

3、课堂讲解技能

主题

4、课堂演示技能

主题

5、课堂活动设计技能

主题

6、课堂反馈强化技能

主题

7、媒体运用技能

主题

8、板书技能

主题

9、结束课堂教学技能

(一)课堂导入技能

1.导入技能的构成——⑴引起注意,⑵激发动机,⑶建立联系,⑷组织指引

2.导入技能的基本要求——有趣、切题、引思、简练 3.导入技能的类型——直接、经验、旧知识、实验、直观、问题、事例、悬念、故事

4.导入技能的应用 例如:【视频导入 】 【课题1 】: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生观看录像“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蓝天白云、高山流水、草地树木、汽车奔驰、高楼入云、基因解谜、克隆技术、纳米材料、三峡工程……多彩的物质世界,化学无处不在。什么是化学呢?

【魔术激趣 】请三名学生分别上台表演:

甲:我表演的节目叫:“清水变牛奶”,可是不能喝!甲:[向盛有A液体(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B液体。(AgNO3溶液)

乙:我的节目叫“花开花落知多少”。

乙:[向盛有C液体(NaOH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D液体(无色酚酞)。

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这种假果冻 是不能吃的。

丙:[向盛有E液体(CuSO4溶液)的试管中倒入无色的F液(NaOH溶液),倒出试管上层清液后,将蓝色沉淀物移到一 个小果冻盒内。

(二)课堂提问技能

1.什么是课堂提问?化学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鱼贯的教学内容,针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教学情境,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出回答。2.课堂提问的作用:

(1)增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2)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3)开阔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4)获得信息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3.课堂提问的类型:

(1)知识(回忆)性提问。(2)理解性提问。(3)应用性提问。(4)分析性提问。(5)综合性提问。(6)评价性提问。

4.课堂提问的策略:

⑴目标明确。⑵具有启发性。⑶层次清晰。⑷具有广泛的参与性。

(三)、课堂讲解技能

课堂讲解技能是教师专业化成长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它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行为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启发思维、表达情感、传播思想的一种教学行为。

1.课堂讲解的作用:

⑴激发兴趣,启迪思维。⑵传授知识,解难释疑。(3)传道育人,培养知趣。(4)分步简化,循序渐进。(5)巧用方法,引发思考。

2.课堂讲解的类型:

⑴描述性讲解。⑵解释性讲解。(2)启发性讲解。(3)过渡性讲解。(4)总结性讲解。

(四)课堂演示技能

演示是指利用实物、实验或图表把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过程显示出来。课堂演示是教师利用事物、实验、多媒体等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促进学生感知和理解所学内容的一种教学行为。

1.课堂演示的作用: ⑴创设情景,激情引趣。⑵直观感性,促进理解。⑵引导观察,扩展思维。2.课堂演示的基本要求:

⑴科学性。⑵目的性。(3)启发性。(4)趣味性。(5)适度性。

3.课堂演示的基本类型及运用策略:

⑴实验演示及运用策略。⑵多媒体演示及运用策略。(3)实物演示及运用策略。(4)板画、挂图演示及运用策略。4.课堂演示实验注意的问题:

⑴课堂演示实效化⑵演示讲解综合化。(3)演示实验安全化(4)课堂氛围集中化。(5)演示素材精选化。(6)演示效果清晰化。

(五)课堂活动设计技能:

课堂活动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是将客观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能力和素养的中介与载体。1.课堂活动设计的作用:

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⑵帮助学生内化和理解知识内容,构建知识体系(3)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课堂活动可以增强化学与科技、人文和社会的联系,化学走向生活、化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5)课堂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6)课堂活动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课堂活动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高尚的情 操,增强情感教育。

2.课堂活动设计的分类:

⑴表演类活动⑵调查汇报类活动⑶竞赛类活动⑷探究类活动⑸辩论类活动⑹操作类活动⑺视听类活动 3.课堂反馈强化技能:(1)课堂反馈的作用:

①激发功能②检测功能③决策功能④调节功能⑤生成功能(2)强化的作用:

①引起学习动机,激起学习兴趣②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课程效率③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④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化、条理化。

(六)课堂反馈强化技能的分类 1.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反馈的类别:

⑴态势语言的反馈⑵口头语言反馈⑶书面语言反馈⑷操作行为反馈⑸样板反馈⑹试听反馈⑺教学前预先反馈(前馈)2.课堂强化的分类:

⑴语言强化⑵练习强化⑶动作强化⑷活动强化⑸互动强化⑹标志强化。

(七)媒体运用技能 1.媒体的作用:

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内驱力⑵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⑶有利于优化实验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⑷有利于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⑸有利于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⑹有利于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⑺有利于丰富化学史教学。

2.媒体的分类

⑴视觉媒体⑵听觉媒体⑶视听觉媒体⑷交互媒体⑸多媒体系统。

(八)板书技能 1.板书的作用:

⑴纲领⑵激趣⑶直观⑷互动⑸垂范 2.板书的分类:

⑴从布局主次上分为:①基本板书 ②辅助板书

⑵从表现形式上分为:①提纲式②框架式 ③网络图式 ④形象板画式⑤表格式⑥师生互动式

(九)结束课堂教学技能

结束,也叫小结,是教师在一节课或一部分内容结束时说的话,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最后一环。

结束技能是指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课堂教学任务终了阶段,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所学新课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行系统强化,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一类教学行为的能力。

1.结束语的作用与意义:

⑴梳理知识,突出重点⑵联系新旧知识,建构认知体系⑶拓展延伸,促进思维发展⑷获得反馈,掌控思维进程。

2.结束语的类型:

⑴归纳总结型:①总结归纳②区别对比③竞赛活动④实践活动。

⑵承上启下型

①悬念存疑②故事遗趣。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希望全体老师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用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在教学中稳中创新,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为更好地完成自己工作而不断努力。

谢谢大家!

2011年8月13日

今年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要求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做到各部分要求标准心中有数。2.认真钻研教材(特别是新参加工作的教师,或初教化学课的教师更应积极完成任务),掌握教材的重难点,知识体系。

3.建议青年教师在备课之前先做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备课。4.要把握好教学进度,决不能赶进度,特别是化学用语部分的内容,也就是前五单元更不能抢进度,要通过多种有效、有趣的方法进行扎实的教学,做到科学有序,不得在前五单元使学生的成绩产生大的距离。

5.继续开展“利用废旧物设计和改进实验实验”活动。6.针对我市多数学校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老化,教师思想过于传统,教师与学生的主题地位没有得到落实的现状,从本学期开始对全市部分学校的化学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并逐步推广开。优化主要从“一创、一还”开始,即:每一节课至少创设一个精彩情境及把精彩的问题回答和分析留给学生,教师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后,祝我们全体教师在2012念得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祝全体教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磐石市教师进修学校:崔文民

2011年8月13日

篇2:教师培训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

校本培训讲座讲义 龙建容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的变化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和创新教学技能与方法显得极其重要。通过对原有教学技能的分析并结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新的要求和特点研究和创新了以下小学数学课教学技能:包括指导数学合作技能、教学情景创设技能和课堂观察技能,并阐述了它们各自的意义及创设方法。新课程改革不是终极,所以课堂技能的开发也不会停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研究和创新上我们还有很多要做。

新课程改革引发了初等教育教学方式的变化,为适应这种方式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师应有新的教学技能予之相适应。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技能问题,尤其是研究和创新教学技能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当然新课程不仅使得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而且使得小学数学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技能的研究与创新必须根据这些新的要求及特点来进行,在适应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前提下,为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新技能的开发做出贡献。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的变化 不同以往的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更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数学课程的直接结果就是在数学课程中出现了5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因此,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同以往的特点。

(一)小学数学课程理念的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向全体小学生,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不仅为数学教学内容指出方向,而且考虑到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学生学习数学可能产生的差异性留有充分的余地,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主。就教材而言,知识面范围更广。对小学生来说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远离实际生活的一大堆公理定理的堆砌,取而代之的是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体验。这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使得小学数学课程具有了价值性、必需性、发展性和选择性等特点。

1、价值性

“有价值的数学”具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指有价值的数学内容,包括数及其运算、代数与方程、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大量的数学课题,这些都是生活中人们不可缺少的有用的数学知识。小学教材中包括对钱的认识、对钟的认识、度量等非常实用的数学知识,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知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其二是在指理解和掌握上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形成的能力与方法,即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与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对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相当于我们把捕鱼的技巧教给了学生,而并非只是把鱼直接给了学生。其三是指满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数学,它有利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2、必需性

“必需的数学”包括四个层面:①数学学科发展所必须。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基础学科,数学面临着重大发展与突破,人类要领悟与把握数学的发展,需要学习数学,需要从小就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②社会生活实践所必需。数学源于生活现实,大量具有应用价值的数学分支被开发,为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数学的应用价值,需要学习数学;③学生学会认知所必需。任何主观性知识离不开客观性知识来做载体,数学学习是小学生学会生存、学习认识的必需;④学生自我发展所必需。无论是数学本身的学习,还是由此引起的智力开发、能力培养,数学都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需。

(二)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体验的实际意义。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显然这些是总体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还包括主观性知识。对小学生而言,主观性知识更为有用,这是升学考试所必需的,而且对“客观性知识”的习得具有指导作用,受用终“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的发展空间差异决定了他对数学的需求量,无论是精英还是芸芸众生,都有自己的基础和爱好,都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都可在数学上找到自己发展的一席之地和最大空间。

4、选择性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句话中还包括着选择性:由于小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对数学的需求量是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也是不同的。然而新的数学课程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同样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在其中选到适合自己口味的材料和内容,都可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既面向全体,生。

对应于这两类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一方面设立了知识领域目标(为客观性知识而设),另一方面还设立了发展领域目标(为主观性知识而设),应该说这是一个突破,如今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部分越来越多,要求学生亲身体验,探索客观性知识发现的过程,增强知识的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数学学习体验的实际意义。发展性目标的设立使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核心理念的实现有了明确的方向,并找到了可实现、可操作、可把握的支撑点。

(三)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注重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以被动听课和反复练习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了,小学数学课程中增加了一定的数学实践课,大大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首先需要教师改变课堂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摆脱那些烦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工作,使学生在探索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数学思考,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拓宽数学学习的领域,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这也是小学数学课堂中设立数学实践课的目的。

(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变化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比较呆板、僵化、教条,遏制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数学课程标准》的提出使得课堂教学注重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领和情境的创设。数学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会毫无疑问地引起数学课堂教学的变化,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为传授客观性知识而设立的,显然已不适应培养学生主观性知识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为此做了精心的设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问题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

(五)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变化

作为课程构建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评价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评价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传统的数学课程相比,《数学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激励,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又要评价他们在学数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还有自我评价;既有等第分数的定量评价,又有语言描述的定性评价。特别是在小学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课程标准提倡评价目标要多维性、评价方法要多样性、评价主体要多元性。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评价理念,多角度多方位地实施评价,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

二、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师新的能力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对教师的不断发展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教师的能力与水平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相应的动力,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局限性又给教学带来了约束和限制,因此,在研究课堂新技能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一)创新精神和强化实践能力

以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具体化为培养学生创新与强化实践能力。对教师而言,只有首先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理解领悟创新精神的实质,对自己的专业努力实践创新思维,体验和感悟创新个案成功的要素,才能为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积累经验。试想,一个人从未体验过创新乐趣的教师,又何以能引发、指点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二)建立与学生和平融洽的气氛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单纯强调双基,更多的学习形式是机械的接受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的基础,特别是在小学中,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实际上,数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过程,这种交流过程包括、知识信息的交流、情感与态度的沟通过程与方法的共同探究、价值观的相互影响等多方面,而且交往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处于课堂交往的主动地位,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需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努力了解学生的想法,产生教学中的积极互动。

(三)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保证双基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初等数学中部分次要的,实用价值不大的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后继学习打基础、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又能为学生接受的新知识。比如小学中,先前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数学书,后用使用了苏州大学出版的数学书,现在又将使用苏州大学出版的国标版数学书,这对教师把握教材的重点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教师应充分重视数学应用性、实践性的要求,切不可为应付考试对教学内容任意取舍。

(四)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到教材,多媒体教学也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能对课件的好坏做出自己的评价,会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件。

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具有的新技能

(一)小学数学教师已有课堂教学技能的评析

在小学中课堂教学技能没有明显的课程专署性,然而每门课程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特性,因此,每门课程也应有适合他们的特色教学技能,数学也如此。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教师不但需要掌握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还应掌握适合数学课程的新技能,以便于更好地在课堂中落实与完成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与完善。

回顾传统课堂教学技能,我国一致公认的分类体系将课堂教学技能分成十项导入技能:集中注意,激发动机,明确意图,进入交流; 语言技能:运用正确的语言、语调、语义交流信息; 板书技能:提纲挈领,明确重点,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变化技能:活跃气氛,增强情感,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演示技能:增强感知,交换信息通道,增强交流效果; 讲解技能: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揭示交流实质;

提问技能: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获得反馈,改善交流效果; 反馈加强技能:实现反馈,强化学习,巩固交流成果; 结束技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形成体系,结束交流; 课堂组织技能:教育学生,指导学习,保证交流顺利进行。

这些技能在诸多相关著作上都能找到。但上述技能主要立足于教师的教,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需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运用新的课堂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上述课堂教学技能的许多方面显然已不适用。近几年来,我国的学者在对已有技能的改造和开发上也有了一定的成绩:王海秋先生在1997年提出了课堂观察技能和反应技能;刘启艳教授在1999年提出了合作学习技能和作文指导技能;孙连众先生在1999年提出了构建教学技能。这些研究在我国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些技能更多地注重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关注到了学生的需求,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新课程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色技能

需要解释一下的是,这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色技能并不是指这门教学技能只属小学数学这门课程,而是说这些课程教学技能比较适合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的比较多,并能简便、有效、科学地达到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所规定的程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这些特色技能就相当于教师手中有效的工具。

1、教学情境创设技能

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材内容是由直观不断抽象,逐渐形成方法与理论的过程。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很不稳定,需要教师创设一个有趣的、能吸引他们的教学情景。而进入高年级的数学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比较枯燥,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大打折扣,教师要改进这一状况,就必须掌握教学情境创设技能,将抽象的、枯燥的数学放入到一个让学生易于理解和乐于参与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从直观逐渐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也符合新课程目标。

所谓教学情景创设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里特征,顺利、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迅速且准确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景的连续不断的启发下,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活动方式。

创设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受到一系列环境条件的制约,而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感知觉注意思维等心理品质的发展水平,创设一种能够引起、集中学生的注意,适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使学生愿意积极参与的学习情境,而且富有情趣,手脑并用;而且能够顺利地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境,还能使学生切实地获得学习成功的愉快感受,从而巩固已有的学习兴趣,激发新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教学情境的种类及创设方法

①问题情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情境 正如苏霍母林斯基指出的那样,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更为强烈,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他们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得到极大的内心激励,获得学习成功的感受。

需要强调的是问题情境与问题不是一回事,他们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问题是客观的,而问题情境是主观的。在教学过程中,当涉及的问题过难、过易或没有被学生理解时都产生不了问题情境,只有当问题难度适当,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方法,虽不能独立解决,但能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的内容和条件时,问题情境才会出现。所以创设问题情境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问题难度的控制。只有具有启发性、探索性、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并在探索中掌握知识。

② 愉快教学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情境

愉快教学情境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情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好奇心理、疑问心理、爱美心理和活泼好动的特点创造的学与玩交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教学情境。学习应该成为学生一件乐事,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一件苦事,不是来自于外界的压迫。小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不稳定的,只有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力才会很好地发挥出来,并且保持住。所以愉快教学情境的设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快乐的情境,既在教学中掌握知识,又愉悦身心。

2、指导数学合作技能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这样规定: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是具有相对意义的两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中,既要倡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钻研,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手段、学习内容和数学认知水平,适当安排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活动。这是《上海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的聚焦点,传统课堂教学中个体学习一统天下的局面将被打破,小组学习形式进入课堂中,已成为新课程的一个亮点。

合作学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所谓数学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这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模式,主要致力于构建一种数学学习群体,①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合作学习

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时往往适宜采用小组的形式去完成。在开展数学活动前,应当有较好的组织安排和明确的分工,制定好计划,合理安排实施程序,收集处理各种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也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在小学中数学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是开设的实践课。在数学实践课中,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有关的数学信息资料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在小组中与他人共同活动,有利于获得自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机会和情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操作能力等方面差异,使得一些活动必须在合作中才能发挥最有效的作用。而且在这些实践课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可得到充分发挥和培养。

在小学实践课中一般使用任务驱动法。所谓任务驱动,即是事先将所设课题进行必要的分割,每个小组分担一个任务,如果分不过来也可两个小组共同分担同一个任务;同样,在组内可分配到个人。教师所选择的任务最好是团体任务,而不是个体性任务,即任务所要求的资源(信息、知识、技能、材料等)最好是个体学习者不可能全部具有的,最好是开放式的、答案不是唯一的问题。这样才能进一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合作沟通。由于有明确的任务压力,各组都会不甘落后,学习的动力是非常大的。

②数学规律探索中的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多让学生去观察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这个过程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实现。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发现知识规律的教学,把“发现过程中的数学”交还给学生,由掌握数学知识的认知转化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小学数学课本中有不少的找规律的课。发现知识寻找规律,就是对课本知识的一种重组和再现。对学生而言,合作学习为发现规律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探索是一个全新的创造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个人的独立探究,更离不开合作交流,相互启发,达到互补共进的效果。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质疑、争论与评价,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下,学生经历从发现“不成熟规律”,到最终获得准确的规律。这样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周围的一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在数学规律探索中,适合使用组际竞争法。有竞争才有提高,针对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纠正、提高、深化的作用,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具体做法是:在各个学习小组合作基础上,组织“擂台式”汇报,根据教师事先的模式,先行安排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小组当“擂主”,亮出他们的结果,其他各组“攻擂”,专挑他们的毛病,“擂主”则应坚决“守擂”,解释或反驳各种诘难。教师即可参与攻方,也可帮助守方,从正面或侧面引导争论深入进行。如果“擂主”理屈词穷,则由最佳“攻擂手”上台担当新的“擂主”,继续进行下去。这种方法对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比较适合。但问题是费时费力,不易控制局面,教师需要有高超的调控能力。

3、数学课堂观察技能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观察,主要可以观察几个方面: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思考与认真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情况等。”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将数学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作为一项技能研究与训练很有必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是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更重要的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对于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而言,要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获得必要的数学历练,就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思考症结所在,方能实施正确有效的指导。做到这一切的首要条件就是教师的正确观察。同时,课堂观察还是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重要基础与依据。

所谓课堂观察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什么计划(或偶然)地觉察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和教学反应的行为方式。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到新课程所需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方式,教师本身要不断地学习,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技能,接受各种培训以应对新课程带来的挑战。

课堂观察的客体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课堂整体的学习气氛,小组的讨论情况,学生的神态表情,课堂板演,实际操作,数学实验,还有课堂提问的反馈信息,这一切作为真实的课堂教学效果都应纳入教师的观察视野之中。

课堂观察的客体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课堂整体的学习气氛,小组的讨论情况,学生的神态表情,课堂板演,实际操作,数学试验,还有课堂提问的反馈信息,这一切作为真实的课堂教学效果都应纳入教师的观察视野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应当成为课堂观察的聚集点。具体而言,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需要观察的包含五个方面:

(1)思维状态 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的程度如何,是衡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数学课堂上,观察学生的思维,一是看他们是否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问题;二是看他们的见解是否有独创性,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挑战性。学生的积极发言、主动创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令教师欣慰的事情,而营造这样的气氛绝非一日之功。

(2)参与程度 学生具有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他们能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前提。这类参与具有两个层次:一是学生是否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大胆发言,认真思考他人的意见;二是能否参与数学合作交流活动,在小组讨论时直抒己见,又善于倾听、理解其他同学的数学表达。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谈不上学生潜能开发与个性发展的,只能是教师自己的“独角戏”。

(3)情绪状况 学生情绪直接影响课堂气氛,是学习行为的重要观察点。教师一是要观察学生能否自我调节学习情绪,能否控制自己的学习情感流露;二要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成功后的愉悦感,一种能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能够影响教师的讲课情绪,对此教师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4)交往行为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师生交往过程,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各种多媒体之间的交往。对课堂交往行为,教师的观察一要看课堂上是否有多元、丰富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活动;二要观察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因为在人为强化学业竞争的班机集体中,常会滋生自私、冷漠与自我封闭,使学生间的交往流于形式,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变得空洞无物。交往的缺失只会加深学生学习的无助感。

(5)生成状态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具有随机生成性。总体目标确定之后,有经验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与状态随时调节教学进度。甚至改变教学策略。这就离不开对学生课堂生成状态的观察:一看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学有所得,获得一种满足感;二看学生对后继的学习是否充满渴望,感到轻松和自信。教师的成功莫过于使学生都喜欢学习数学。

新一轮课堂改革对传统的数学课堂冲击将是巨大的,因为它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问题提了出来。由双基,到智力,到情感、态度、毅力,到人格,到素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已经涉及了人的本质问题。那么下一步将作何发展?可以肯定的是,这次课改不是终极。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课堂还要“与时俱进”,所以课堂教学技能的开发也不会停步;就是本轮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技能问题,也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还会有新要求提出来,所以我们的教学技能开发还要发展,或对已有技能进行改造,或再开发新的教学技能。总之,“发展是硬道理”。

篇3:教师培训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

物理教学技能的形成不等同于教学理论知识和规则的获得, 它是通过多种条件、不同方式的练习逐步形成和熟练掌握的, 其中的练习是技能掌握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所以, 在物理教学技能的形成过程中, 练习的不可替代性和理论知识的不可或缺性应等量齐观。人们将教师职业视为一种具有双专业性的特殊职业, 因此, 物理教学技能具有双专业性。物理教师要像医生那样, 能“诊断”、“分析”、“开处方”, 成为教育方面的“临床专家”。在操作过程中反映出运用技能的智能性以及与学生之间情感互动、教学相长的特性。物理教师教学技能力求自动化。具有娴熟教学技能的物理教师, 其课堂教学往往组织得严格有序, 张弛适度, 生动活泼, 他们在遇到偶发事件时能从容不迫, 应付自如。这样, 教师能将有限的“心理资源”用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去,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必须视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条件的不同而变换技能, 以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因此, 对于复杂的物理教学技能, 自动化并非它的显著特征。

物理教学技能包括教学准备技能, 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教学综合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教师的教学工作在走进教室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课堂教学是一个有序的过程,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技能;在课堂教学中, 很多教学技能是以综合的形式出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贯彻新理念, 实施新课程, 不仅迫切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变, 更需要学校教研活动方式的改革和教学研究制度的创新。一名物理教师在具备相应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 掌握了以上四类教学技能, 也就练就了教学的基本功。但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特定的学科领域, 要真正搞好初中物理教学工作, 还必须掌握本专业、本学科的特殊教学技能、物理的实验技能、探究教学的技能、研究性学习的技能以及文理渗透的教学技能。

篇4:教师培训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

摘 要 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在理论研究过程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但时常被混淆,因而对于两者的区别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带来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对于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更全面。

关键词 体育教师 教学技能 教学能力

一、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

技能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工作任务的动作方式。它主要特点是由个人近乎自动化的外在动作表现出来,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体育课教学行为方式和体育教学特点,体育教师的常规性的教学技能应包括口语表达技能、动作示范技能、教学组织技能、教态变化技能、教具制作及教学设计等基本技能。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以下一些教学技能尤其需要加强和突出,而这种加强不是说其他技能不重要,是新课程的新要求。

(一)教学导入技能

导人技能是指体育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上课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其作用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体育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但体育教学多采用以下几种导入形式:

1.直接导入。这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即上课后,教师开门见山地宣布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基本要求,让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

2.示范或直观演示导入。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做示范或某技术动作挂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从学生的观察中及时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为授课内容做好准备。

3.提问式导入。体育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掌握的体育知识或技术动作的情况,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通过提问或回答导入新课。导入是整个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导入的基本技能,并在设计和实施中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导入的目的性、针对性要强,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将学什么、怎么学、什么要求;其次,导入要有启发性,尽量以生动具体的事例引入新课题、新知识、新观念;第三,导入要具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魅力,能引人入胜、颇有风趣、造成悬念;第四,教师要根据授课对象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

(二)课堂教学组缎技能

课堂教学组织技能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课堂目标的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不仅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也与学生的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教学组织技能类型有以下几种:

1.管理性组织。管理性组织是指对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纪律进行调整,以保证学生能在一种有序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教师在组织过程中不能强制执行,师生感情的交流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和谐的课堂气氛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措施。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教育与奖惩相结合。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教师要灵活应变,不急不躁地处理,不能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引导性组织。引导性组织是指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练习、讨论等学习方式,不断地进行指导,从而对体育课堂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青少年毕竟自制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单一地通过纪律约束,效果不会太好,也难以持续进行。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讲解时变换语调以引起学生注意;在示范动作之前可引导性地要求学生观察示范的内容和方式;在组织学生练习动作时,可变化联系的形式和负荷;组织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

(三)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学设计是指体育教师经过分析和研究,对每次课教学进构思并确定最佳教学方案的能力。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从宏观规划到微观实施的构思过程,它决定课的组织形式,影响课的质量。教学设计应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个性的全面培养。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教学目标设计,即明确学生“学什么”,甚至是单位时间内的教学目标。

2.教学策略设计,即为达到所预定的教学目标“如何教、如何学”,涉及教材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场地器材的布置等。

3.执行策略设计,即为执行这一教学策略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如:讲解示范、错误动作的预防与纠正等。

二、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以个人内在化思维为主要运作方式,其主要特征是靠个人内部语言达到对事物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力和技能的区别在于:能力是非动作性行为方式,技能是动作性行为方式;能力是内心思维活动的过程,而技能是外在肌肉运动的过程。

体育教师职业的特点,要求教师应具备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如: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体育教学所需要的特殊的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多向交往能力,包括与各具个性的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同事的交往能力、与学术团体的交往能力、与各级领导及管理人员的交往能力、与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人员的交往沟通能力等;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专业化的体育教师,必须具有适时发展的能力等。从新课程体育教师的角色要求来分析,体育教师要能真正扮演好体育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的角色,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还需具备以下几种教学能力。

(一)整合的能力

整合能力不仅体现在教师对课程结构的整合上,也体现在对学科知识的整合。新课程提出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他们各自都有相对的运作体系。国家级课程是代表国家的意志,是三级课程里的主干课程;地方课程代表的是这个地区的教育特色,反映的是地方文化,是地区特色课程;校本课程体现的是学校特点,着眼于个人特长,是最具典型性的课程。如何将这三级课程协调一致,有序进行,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亟需提高的一种能力。除此,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等相互交错,就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本学科的知识,应有广博的学术视野,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人力资源的开发。学校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除此以外,课程专家、其他任课教师、社会人士都属于课程资源。而其中体育教师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具有全面的学科知识,专业的运动技能,熟悉体育课程的内容、组织方法,同时了解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心理特征,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个性。

2.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如:垫子可以用来跳高也可以用作前后滚翻等;栏架可以跨栏也可作足球门。根据学校情况废旧器材的利用如:用铁圈、木桩作篮球架,用旧足球、沙子制成实心球等。

3.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现有体育设施应有的作用,同时要努力开发它的潜在功能。这些课程资源包括:充分利用季节气候与自然条件,广阔的空间里开展一些体育教学和活动,比如春季可以开展植树、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秋季可以开展爬山;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等。

(三)教学研究的能力

篇5:教师培训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

教学技能指教师在课堂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五个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新理念正在教师中传播和践行。但是教学不但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课,不管什么内容,如果只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那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语言的流畅、简练、准确、优美、幽默,教师手势、体态语言、面部表情的丰富多彩,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生活经验,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的把握,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熟悉与了解,对课堂上学生的组织与管理,教学方法等都是影响教师教学技艺的重要方面。在当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知识日新月异,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此时的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人文素养,具有搜集数据,分析和处理数据,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那么,在新技术条件下,面对新课程改革,怎样才能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从学校的层面上思考,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提高,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

一、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技能

教学设计也是一般意义上的备课,它强调的是采用系统设计教学的原理来备课。我国著名学者何克杭在综合多种教学设计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和程序;而创设教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启发思考问题达到矫治行为的目的。”教学设计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策划,是对学生达到目标、表现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精心安排。

(一)把握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1.分析学情,了解情况。2.深度解读,研究教材。3.确定目标,落实计划。

(二)策划教学活动,拟定实施方案。

在经过前期的学习需求分析之后,教师对于课程内容与教学任务、学生的的基本状况与已有准备应遵循着什么线路展开,可以说大体了然于胸。下一步自然也就进入具体的系统策划阶段了,这一阶段的工作大致有以下一些。1.创建学习环境。由于学习产生于学习者与环境互动情况下的积极构建,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就成为教学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学设计正是规划一个教与学相互配合的程序,安排好各种教学的“事件”、“情景”与“刺激”,以唤起、维护并推动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这样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发挥情景作用,提供学习支架,促进师生的交往,尽量创造和谐、民主的人际环境,创造出这样的学习环境即充分的交往互动、平等的对话沟通、活跃的相互作用、和谐的心理气氛、共同的合作参与。

2.制定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一般划分为引导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引导他们了解知识、引导和组织他们进行实践作业、检查和巩固知识四个阶段。实际上教学过程既可以由具体到抽象,又可以由抽象到具体;既可以由认识到实践,又可以由实践到认识。综合课的结构模式是建立在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检查等阶段理论基础上的,五个环节顺序是教学过程顺序的具体体现。教师的教学模式有讲授式、讨论式、发现式、范例式和自学式等,它们都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内容难易以及条件差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要注意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坚持启发式教学思想,坚持灵活性、渗透教育机制,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3、拟定实施方案。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后期,应当在“厚积”的基础上“薄发”,在“发散”的前提下“聚焦”,要有一个清晰的操作思路,克服游离不定和枝蔓丛生的弊病,形成主线,抓住关键,适当调整,适度弹性,写好教学计划,抓住教材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思维,做到成竹在胸,不慌乱,不糊涂,有常有变。

二、提高教师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

上课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教师通过具体的操作,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上课实际上是教学设计付诸实施的过程,备课的意图要在上课中贯彻实施,同时根据上课中的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调整。教师上好一堂课,需要多方面的素质,要在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效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善于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情景和开放灵活的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调控,要运用恰当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艺术去促进学生行为矫治,课堂教学集中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素养。

(一)激发动机的技能。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技能,是教师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学习的活跃状态的各种教学行为方式,其目的在于唤起内在需求,明确学习目的,激励主动参与,开发学习潜能,增强学习信心,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教师激发动机的方式有设置刺激情景、运用目标激励、激起内发需要、发挥成功效应、引导学生参与。

(二)导入新课的技能。导入新课的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课堂教学的导入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导入的要素包括语言、信息、活动。导入新课的方式有做好新知识学习准备、采用始前教学策略、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接示矛盾引发悬念、开展尝试学习活动。

(三)呈现教材的技能。教师呈现教材的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大纲情景中,将课程内容展示在学员的面前,组织学员有效地掌握教材内容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并能联系社会生活,发展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呈现教材的方式主要有联系师生的经验、引入先行组织者、设置一定的问题、组织相关的素材、采用标志的技术等。

(四)活动变化的技能。变化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以及教学媒体运用等活动方式的改变和转换,以引起学生兴趣,它的意义在于提高教学效率,维持学习动机,稳定注意力,缓解学习疲劳。教师活动变化的方式有多姿多彩的教态变化、声情并茂的语言变化、相互配合的媒体变化、活泼有趣的活动变化等。

(五)反馈调节的技能。反馈调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教育目标为尺度,以促进学习为目的,要讲科学性,重视自我调节。通过观察式、谈话式、作业式捕捉反馈信息,通过言语式、符号式、动作式、活动式选择强化方式,及时校正差错。

(六)结束授课的技能。好的课堂教学结束,应当从教材实际和教学目的出发,不但对该课有加深主旨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做人也具有发微烛远的好处,要做到随机、承接、诱导。在结束一个课题的时候,大体经过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四个阶段。结束授课的方式进行概况总结,理清知识脉络,提示课后事件,做好衔接过渡,重视激情励志,鼓励探索创新。

三、提高教师培养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就成为了对话关系、合作关系,教师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指导学生学习的行为。

(一)讲授。讲授是教师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心智、指导学习、调控课堂行为的一类教学行为。言语讲授的基本要求是组织学生的表象,联系他们的经验,推动参与,多种方法的互补,精妙生动的表达。讲授技能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技能,几乎没有那一种教学活动可以离开它。讲授的方式主要有简洁生动的叙述、清晰明确的解释、有理有据的论证、动静结合的传输等。

(二)提问。提问包括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提问。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最主要、最常用的行为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问答,这种问答大致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二是教师激疑致问,师生共同解答;三是学生自发地提问。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逐渐从教师善问到学生会问、从教师激疑到学员问难、从教师操控到师生对话,通过教师提问的示范、指引和潜移默化作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讨论。作为一种对话行为,课堂中的讨论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讨论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全发方位多向互动,是导致“意义构建”的一种“社会协商”,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常用方法。讨论的组织模式有小组分散式、班级集中式和课堂议论式三种。讨论一般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归纳或补充,把若干问题集中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一个或几个问题,然后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教师要认真选择讨论题目,精心设计讨论过程,对讨论的结论和进行的情况,教师要做好总结并作出适当的检验与评论。

(四)学习指导。学习指导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练习与作业等进行指导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通过启发、促进、引领、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有效地掌握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学习方式的指导有自主学习的指导、探究学习的指导、合作学习的指导。具体学法的指导主要有直接型指导、渗透型指导、个别型指导和自悟型指导。

四、提高教师要具有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努力成为反思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记录自己的教学效果和行为。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前反思,可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中反思,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教后反思,则是有批判、有总结地进行教学反思,能修恶改良,使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反思有助于教师理解与学习教学、课改和评价的动态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成长,最终成为优秀教师。

五、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当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为教师提供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师生资料来源广,知识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仅如此,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学到不少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如引导学生从网上下载并打印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图书馆查阅、检索资料;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到书店购买相关书籍等,这些都能表现为一种学习能力,它比纯粹的学科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做社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发现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共同开发,让资源的开发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共建的过程,增加师生学习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能力便在成长中生成。

六、提高教师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

在与学生产交往中,教师要学会主动与学生交朋友,放下教师的架子,更多地了解和接纳学生,积极地关怀学生,恰当而开放地进行师生对话,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亲切、友善的良好形象。为学生创建一个理解、关怀的环境,养成学生自觉的学习行为,与教师一同参与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教与学的活动中。

七、提高教师要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不断整合,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置身于这样的一个高速发展的环境,广大教师正经历着现代教育环境下,人才培养观念、模式、方法的变化、整合与创新。要把提高教师学科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结合起来。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并把它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每一位教师必须从细微处入手,思考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教与学,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并学会在自己的教案设计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八、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要注意把教学实践与教育科研融为一体,使它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与教研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教育教学研究要立足学校实际,立足教学课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要多反思,对教学进行经常性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研讨与交流。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最终促进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从而促进教师主动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学会教学研究。

九、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教学活动,教师语言若富于激情,便会时刻撞击学生的情感,师生间便于充分展开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接纳,情感的交融,从而创造出一种情感撞击后心灵的开阔,让学生学习激情始终都保持在兴奋点上,课堂活跃而适度,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心灵成长的愉悦。这样真正创造出一种师生互动,心灵倾听的分享方式,实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以上几点依赖于学校常规活动的开展如:说课活动、集体备课、基本技能比赛、导学案使用、各种竟教比赛、培训学习、、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学习、课堂教学技能的考核等,为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提高提供广阔的平台。

篇6:教师培训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

第四学时

培训时间:

辅导教师:江禹碧 培训内容:《教师教学讲授技能的误区及案例分析》

一、廓清新课程下对讲授技能的一些模糊认识

传统教学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讲授。这种旧的讲授方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学生的接受,过分多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学习,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甚至有部分学生因跟不上教师的进度或受到教师的轻视而自暴自弃,成为学校的弃儿,学生被动接受,机械学习,学习效率低,创新意识弱,实践能力差,因而讲授法倍受责难。

积极推进新课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克服以上弊端的有效途径。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倡导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和个人发展所必备的内容……新课程的全新理念,对传统的讲授模式提出了强烈的挑战,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对传统讲授技能加以继承、更新与发展。新课程呼唤新的讲授技能,新课程需要讲授技能的再生。摒弃“教师讲的越多、讲的越深、讲的越细、讲的越透,学生就学的越多,“学的越深,学的越好”的传统教学的观念。新课程教学注重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对讲授赋予了新的内涵。讲什么?讲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讲授精华;怎样讲?科学的讲授、艺术的讲授、引导式的讲授才是受学生欢迎的讲授。

我们来比较一下传统讲授模式与新的讲授模式的区别:

对此我们必须廓清一些认识:

1.传统的填鸭是由于过度讲授,讲授不当造成的,讲授≠填鸭。由于许多教师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指引下,片面讲授、过度讲授、讲授不当,从而陷入“满堂灌”、“满堂问”的注入式的泥潭。这并不是讲授法本身的过错。

2.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两面性。

不论何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同样也有它的弊端。如“满堂提问”、“满堂讨论”式的探究法就好么?爱迪生经过上千次的实验才确定用钨做灯丝比较合适。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爱迪生的这番曲折经历和实验结果,以此激励学生立志去发掘、研制比钨更合适的灯丝材料,但绝对没有必要让学生把爱迪生曾经做过的上千次实验再都做一遍。英国科学家牛顿尚且说,他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功,是因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因此,节节课都完全采用讲授法固然不当,而因噎废食,完全摒弃讲授法同样错。

正确地使用讲授法,能排除人类认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做到快速高效。

3.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相应的方法来实施。对各种教学法都应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教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地球的结构、等高线的含义和炎热的界定、空气质量的判别等),虽然不排除学生的自我发现和自主学习,但是,接受学习也是其中的主要方式之一。因为有些内容(或方法)的原始发现,其过程可能很困难,很复杂,很漫长,再现这类过程往往比较困难,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4.讲授与探究不是对立的。

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对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作了区分。他认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并不具有本质区别,最根本性的区别是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如果教师教学得法,接受学习并不会导致学生的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并不能保证学生有意义学习。他强调,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处于一个连续体的两端,学校中的许多学习,往往处于这两端之间的某一点上。奥苏伯尔提出的这一“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成为讲授法的理论基石,撑起了讲授法的一片晴空。

5.讲授法宜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将讲授法与发现法、演示法等配合使用,有讲有研有议。启发式的讲解与学生的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能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在新课程下,我们的教师绝不能盲目轻视讲授技能,而应该对传统讲授技能加以继承、更新与发展。生成新的讲授技能,即引导式讲授、有效性讲授。

二、新课程下讲授常见的误区及其案例分析

(一)讲授难点认识不清

什么才是“教学难点”?它应该产生于何处?是教学参考资料上的提示?是老师在备课过程中的认识?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上好课的希望寄托在《教参》的身上,我们教师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课堂也就失去了鲜活的个性,新课程也就失去了它的生成性,失去了它尽可能大的教育性。

只有孩子们的难点,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难点。教案预设的难点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停留在成人定势里的思维里预设的难点,必使讲授的效果大为下降。

当老师确定的教学难点与学生实际学习中出现的难点不一致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处理过程中还是应该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教学进度的完成为本。面对着学生突然产生的困难与教学进度发生矛盾时,我们不能为了赶进度而牺牲学生。

(一)讲授用语的失误较多

前面我们已讲过,讲授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技巧,一些缺乏经验或者有着不良生活习惯的教师,常常会犯下面几种错误:

1、错误使用非言语信号

教学中的非言语是指教学主体在教学中身体的有关部位所发出的有意义的动作的总和。其中“身体的有关部位”主要指面部、眉目、手腿脚、身姿等:“有意义的”是指与教学有关或为达到教学目的而有意做出的.。可见,如果我们能正确使用非言语交流,那就会对课堂教学起促进作用。然而,在现实课堂教学提问中,有些教师却错误地使用了一些非言语交流来对学生形成一种暗示。如用皱眉头来暗示“回答得不好”;用姿势使手指作响来暗示“讲快点”,用表示轻视的头部转动来暗示“这样简单的问题还胡乱回答,看你能答些什么”;用叹气来暗示“我从未期望你能做出正确回答”,用吸气来暗示“你的回答毫无意义”-4

2、使用不恰当语言

语言是思维工具,它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发展智力;语言也是交际工具,它帮助人们交换思想感情,因而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就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然而,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却常常使用一些不恰当语言,3、用语言强化学生的有意误答

在教师上课时,有些调皮的学生为了逗逗教师或出风头,就有意地做出一些令人发笑或者与问题无关的误答。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正确地做出处理,而不要顺学生的意对误答进行强化。

(二)在课堂上讲的度把握不当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我们对课堂教学管理进行了„创新‟, 规定教师在课堂讲授的时间比例, 如小学一节课40分钟, 教师讲授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初中一节课45分钟, 教师讲授时间不得超过25分钟。”这是写在一所学校 的教师规则里的一段话。无需惊讶, 不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硬性规定, 教师讲授的时间不得超过课堂1/ 3或1/ 4。甚至一些“名师”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这些规定, 不仅出现在一些经验介绍材料之中, 有的还出现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红头文件当中。看了这些“创新”、“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规定以后, 我们不禁心生疑惑:应不应该对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作硬性规定?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讲授的时间应该视需要而定。这个需要是学生的需要(学生运动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知识结构的需要(不同教材的难易有别、不同学科的特征各异)、课堂的需要(动态的课堂、生成的课堂)、课型的需要(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活动课等对讲授的要求差别很大),总之, 课堂讲授时间的长短, 要视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而定,需长则长, 需短则短。教学方法如同穿鞋, 适合自己的尺码是最好的。真心期盼一些教育管理工作者能够沉下心来, 认真研究教育教学规律, 少一些浮躁, 少一些一刀切, 切忌在“腔热情”的推动下, 借“创新”、“改革”之名而行违背教育规律之实。

很明显,这样的一堂课,如果放在公开课上,是难以得到好评的。其中有许多可以引导学生去自我发现自我领悟的地方都被教师直接讲出来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尺度。课堂教学中的“讲”做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必须有一个适宜的“度”。讲少了重点不能强化,难点不能突破, 学生学习的疑点也得不到较好解决;而讲多也未必收到好的效果,面面俱到, 蜻蜓点水, 会失之于浅;信马由缰, 随心所欲, 将失之于滥;超纲脱本, 趋于生涩, 必失之于深。凡此种种, 终难达成教学目标。总之, 少讲、多讲都是课堂教学的败笔。因此, 课堂教学要有“讲”, 但必须注意“度”。只要把握好“度”, 教学的艺术性就会自然显现。!

三、走出新课程改革讲授误区的几点认识

面对新课程改革下对讲授的错误理念和操作失误,通过对近年来改革的经验总结,提出以下几点,希望对教师们走出讲授的误区有所帮助。

(一)在教学评价上要建立起科学的讲授水平评估体系和评价标准

当一位教学管理人员在讲授评估之后,建议某位教师改进他的讲授时,很多教师往往对他的评价不以为然,也许口头应着,心里却嘀咕:你觉得我讲得不好,是吧?那么请你告诉我怎样才算讲得好,你来讲又怎么样,也许毛病更多。我们不能完全认为这位教师不虚心,不!他有权这样想,他这样想,正说明我们的评估是失败的,没有说服力,这样的评估必须改进,讲授 的评估应该具有明确的标准,才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只有有力地回答了他的这个问题,他才会心悦诚服。

现有的讲授技能教学评估体系和评价标准存在着某些缺陷。如, 对教师的讲授水平的评价的指标体系不够全面规范, 多数指标较为笼统、抽象,评价结果往往受到评价者主观印象的影响; 评价机构的成员一般是由教学管理部门的核心成员如校长、调研员等人组成,他们有的往往已脱离教学一线多年,不能说他们就一定不专业,事实上他们有的当年还是非常优秀的教师,但他们对新课程改革内容和现代的孩子缺乏切身的体会和新鲜的经验; 评价手段一般以听课为主, 这种分开课往往有很大的“做秀”成分,很难反应讲授技能的全貌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 直接影响到讲授技能评价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也使讲授技能评价的指向性显得模糊不清, 从而导致讲授技能教学评价导向功能的紊乱和弱化, 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际操作中, 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 建立科学的讲授技能评估体系和评价标准, 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走出教学改革误区的关键所在。

杜和戎教授在他的《讲授学》里,认为一个教师的讲授水平的提高,是和他对讲授目的的认识、追求和体现密切相关的,他的讲授水平的“六段划分法”很值得一提。这六是:正确、清楚、好懂、独到、诀窍和成套。这六段的具体特征是:

第一段:正确。

1、内容正确熟练;

2、进度掌握适中;

3、仪态端正亲切。

第二段:清楚。

1、讲话清晰从容;

2、板书工整得当;

3、条理清楚好记;

4、意图交代明白。

第三段:好懂。

1、外在关系注意铺垫呼应;

2、内在关系注意主次区分;

3、难点要害注意例子说明。

第四段:独到。

1、说之以理的技巧;

2、动之以情的门道;

3、感之以美的艺术;

4、启之以需的诀窍。

在以上四方面有自己独到的工夫,能讲出属于教师自己的东西,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第五段:诀窍。

1、授之以法;(学习方法)

2、培之以能;(能力培养)

3、强之以心。(心理教育)

在以上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诀窍,用起来很有效,使学生的能力、态度和世界观得到切实的提高。

第六段:成套。独到的见解,有效的方法,遍布所讲的各个章节。在理论上形成自己的一套。

杜教授的讲授水平的评价观,其实在很多方面是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合的,在此提出,希望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能尽快制定措施,明确各项评价指标, 使讲授技能评价具有可行性。从宏观角度看, 既要注意目标评估, 又要注意效果评估。(二)在教学方法上, 要重视课堂讲授与其他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总是要同一定教学内容相适应。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虽然是受人指责最多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中, 人人都离不开它、扔不掉它。且看今日之校园, 课堂讲授仍然是学校主要的、基本的教学形式。课堂讲授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更 是不可否认。认识到课堂讲授的地位, 这对于帮助人们纠正认识上的偏见, 减少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是很有必要的。

实践证明,讲解的时间不宜过长,切不可整堂课都讲解,这样,即使是最好的演说家也很难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应把讲述压缩在最短的时间内,只在重点、难点及关键问题上下功夫,即所谓“精讲”。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学生在思想中就出现了问题。”这就为激励学生继续探究和发现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但课堂讲授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就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一言堂等单一的授课模式, 通过谈话、讨论、辩论、演讲、读读、练习等辅助课堂讲授的方法。谈话是利用课间或课余的时间与个别或少数学生深入探讨问题的形式;组织好课堂讨论, 是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发挥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参与教学的好形式, 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验教学效果的好形式;围绕教学内容的辩论会, 是便于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即兴反应能力, 深化对问题思考的好形式;讨论和辩论都可以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活跃学习气氛;读可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而练习则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这些都是辅助课堂讲授的重要方法。美国肯尼思·T·汉森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小学,10分钟的讲授以后,跟着20分钟讨论,随后再进行作业,效果最好。当然,应如何安排这几者的时间和顺序,则依具体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定。

如今,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又为更好地开展课堂讲授开辟了许多新途径,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可以增加课堂讲授的容量, 提高课堂讲授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 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不宜过多, 也应少而精。要避免借教学方式多样化为名, 减少授课课时数,或者以简单的电化教学手段改变教师授课的主导地位。(三)在考试方式上, 要体现考试目的与教学目的的一致性

考试的目的要与教学的目的相一致。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检验教师教学讲授的有效性,总结经验,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在中国现存的人才选拔体制下,中高考对教师教学仍旧具有“指挥棒”的决定性作用。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新课程的改革绝不是教师们掌握了新的理念,上了几节探究课、发现课、活动课就成功了的,而是任重而道远。

考试的改革, 在于考试的方式、命题的形式与内容、阅卷的标准、试卷的分析和考核的分析几个方面。在考试形式方面, 要口试与笔试、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等多种形式结合。比如2006年对英语考试的改革,卷面成绩90分,平时的课堂综合表现10分就受到很多教师的认可;在考试命题方面,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但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的题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联系实际, 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避免对考试内容的死记硬背; 在阅卷标准方面, 要更客观、更细化。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 逐步形成规范有效的考试方法, 使考试目的与教学目的达到一致。第十章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讲授技能训练指导

讲授有无高低之分?讲授有无规律可循?经过前面几章的阐述,相信这两个问题已无需回答而人人自知。教师是一种从事精神劳动的职业,荀子说:“诵说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意思是在吟诵解说经典能“不陵不犯”,能洞察并表述出精微的道理,才具备了当教师的资格。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的讲授相比于其它行业中的交谈演讲等是具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的,因此,教师职业讲授技能的形成和教师职业讲授技能的加强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不可忽视的课题。

这位老师沉着冷静,坦诚应变。并且能在这以短的时间组织了事故的启发回忆与总结经验教训,并且成功地完成了实验。这样的教学智慧岂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口语表述与训练》第405页 孟庆惠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师教学中的讲授技能是教学技能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其它教学技能如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调控技能、备课技能等等的具体实施,几乎都要通过课堂讲授才能得以实现。所以,熟练地掌握讲授技能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它的形成和培养是以多种知识修养、多种智力开发、多种经验积累为基础的。对于教师队伍来说, 有个从学习到实践、从知识到能力逐步转化、逐步提高的过程。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学习, 明确讲授技能构成的诸种因素;另一方面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强化训练。

一、课堂教学讲授技能训练的迫切性

今日之教育教学活动,“道”已充裕,“学”渐丰满,惟“技”阙如。也就是说,实践第一线的中不学教师对各式各样的道理已不陌生,对教育教学应遵循的规范规则也了然于胸,而对于如何化理念为方法、化规则为秩序、化规定为智慧则不甚了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实践中的行为与作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已经到了需要更进一步关注技能、技巧、技艺的地步了!

提高教师教育素质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要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一个合格的中学教师, 要成为一个敢于在教育改革浪潮中奋勇搏击的“急先锋”,必须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良好的教育道德, 还要有较强的教育能力。可是从目前的教师培训看,大多流于形式,而且存在着一个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这便导致了教学技能的训练成了在职教师培训中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而教学实践证明: 教学技能是教师赖以发挥其内在素质、传输教学信息、完成教学任务的最基本的保证。如果不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 即使在理论上学有专长, 到了,中学课堂也可能出现“茶壶里煮饺子—— 有货倒不出”或曲高和寡或经验派等现象。同时, 忽视教学技能训练也会严重影响高师教育的整体质量。由于训练不足, 教师学习动机不强烈, 因而也就不能将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效果真正落到实处, 这种情况又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停滞不前,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中学教学的需要。

讲授技能是最古老的同时也是最基本的中外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常用技能,即使在现代化的教育中,讲授仍然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频繁、最普通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必须掌握良好的教学讲授技能,使课堂教学出效率、出质量。

二、课堂教学讲授技能训练的程序

教学技能作为一种职业技术可以通过训练而培养的观念已为大家所共识。课堂教学讲授技能的训练,根据受训对象的不同,分为三种:一种是师范类高校对在校大学生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训练;一种是在职教师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训练;还有一种是教师个人为了提高自己的讲授技能而进行的自我训练。下面是是师范类高校对在校大学生的一般训练程序,在职教师们亦可参照其实行。

在讲授技能的训练过程中, 要突出了“新”和“导”字。“新”是让受训教师感受最新的现代教育成果, 站在现代教育的最前沿, 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 如人才观、过程观、学生观等;“导”,即引导受训教师去领略、感知、鉴赏、创造运用教学讲授技能。

1、观摩示范录像。讲授技能的观摩可使受训者获得直接的生动模仿样板,可使讲授技能训练的要求具体化,进而产生创造的灵感。在观摩过程中,注重对范例的讨论,让受训教师感受讲授技能设计的各种要求,增强讲授技能运用的科学性。

2、选择恰当的讲授方式进行教案设计。在教学中写教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是学员根据教学理论, 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恰当运用教材,编写教案去实现教学目标;也是被培训者将学习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得以具体表现的准备过程, 是对所学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检阅。

3、教学训练。目前教学讲授技能的训练模式主要有两种:

(1)微格训练模式。微格训练模式是60年代以后在国外逐渐兴起的一种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它以教学行为的分类天空为基础,将各种教学技能分解为一系列在教学中经常出现的相对小的微型行为,利用小型化的缩减的课堂教学型式,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技能进行训练。如将教学技能分解为导入技能、讲解技能、倾听技能、提问技能、指导技能、对话技能、板书技能、结课技能、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等。其特点是目标具体明确,训练项目小而集中,教学背景简单可控,受训的教师心理压力小,训练投入。另外,由于录像现记录可获得清晰的反馈信息,便于在教师指导下修正提高。

微格教学讲授技能训练的具体操作一般是由扮演的教师角色(受训者)、学生角色(由被培训者或真实的学生来担当)组成的微型课堂,一般由5 至10 人组成。在微型课堂上被培训者根据编写的微格教案, 对教学讲授技能进行实际的演练, 时间一般在7、8分钟, 并同期对全过程进行录像同时,为了充分感知教学技能,全面展示教学行为,训练前加强“自练”和“自评”。

(2)课程试教模式。这是一种传统的训练模式,它主要以学科教学的分类研究为基础,如语文课、数学课、物理课、音乐课、体育课、英语课、化学课、历史课、地理课、政治课等。有时根据学科教学的不同课型又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作文课等。这种训练模式主要以中学教材中的一节内容为教学技能训练的最小单元,通过钻研教材,编写教案,课堂试教,师生讲评,矫正再讲等教学环节对教学技能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模式的特点是强调了教学技能的整体功能;突出了教学行为的连续性和教学层次的递进关系;要求教学技能训练必须与教学实践具有对应关系。由这种实战模拟而获得的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迁移性,有利于受训者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结构。

上面所涉及到的两种训练模式,虽然各有千秋,但也有它们各自的局限性。如课型试教模式存在着训练目标笼统,变量多,可控性差,反馈不细致等缺点,尤其不适合基础较差的学生。而微格训练模式近些年来在我国的推广效果显著,明显优于试教模式,但也存在一个对各项教学技能组合应用和对教学结构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差的问题,所以要重视两者的优势互补,任何只强调一种模式而否定另一种的倾向都是片面的。

4、讲授教学技能讨论与评价。这是通过微格教学手段, 提高教师教学讲授技能的关键。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四个结合, 即理论指导下的主观性定性评价与评价指标指导下客观性定量评价相结合;个人自评、相互讨论评价、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训练技能本身评价与受训教师教学整体行为评价相结合;评价的鉴定功能、激励功能、改进功能、导向功能、强化功能以及决策功能相结合。

上一篇:周杰伦个人音乐作品目录下一篇:论文浅议DV记录短片的剪辑运用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