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师的教学技能》学习心得

2024-04-16

学习《教师的教学技能》学习心得(精选6篇)

篇1:学习《教师的教学技能》学习心得

学习《教师的教学技能》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了《教师的教学技能》这本书。简要谈谈自己的体会:我认为,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地区与地区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区力的竞争,综合区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教师的具体工作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各种事理。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并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浅够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样,才能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竞争形势的有用之才。

其次,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们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客观的影响。主客观的因素,都会严重束缚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都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障碍。正因如此,我们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

1、要掌握某种教学技能,必须领会这种教学技能的基本知识,弄清它的本质意义和适应本学期我认真学习了《教师的教学技能》这本书,要掌握某种教学技能,必须领会这种教学技能的基本知识,弄清它的本质意义和适应范围,了解其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及要领,这是技能形成的基础。其次,技能总是在练习与应用中形成和发展的。

2、就技能的来源而言,教学技能即表现为个体的经验,又是人类经验的结晶。它源于教学经验,又高于教学经验,是个体经验与人类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教学技能需要学。教学技能和其他技能一样,熟练运用要经过选择活动方式和练习。练习:第一要明确练习的目的;第二要了解练习的结果;第三要反复练习。教学技能的形成是有规律可循的,也是可以经过科学训练而掌握的。

3、掌握教学技能要注意分析不同技能的特点。要特别提到的是,各种教学技能的难度是不一样的。教学中有些影响师生交流互动的技能,如场面控制、活动调节、诊断与评价、及时确认等教学技能,更应当受到重视。

4、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认真反思。“反思被广泛看作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说谓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的过程。反思具有自觉性、针对性、过程性、广泛性、创造性、超越性等特点。

5、教师要主动建构经验的意义。当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经验系统的变化。也就是说,学习者经过学习,其经验系统得到重组,转化或者改造,这一学习结果是学习者经由主动构建而获得。

6、教师的教学技能在一定文化脉络中习得的。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是在学校的组织环境中逐步习得的。学校里教

师之间交往与沟通,工作中的合作与切磋,实践中的观摩与互动,都是教师掌握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

总之,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在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的参与和磨砺中,通过自觉的训练和经验的反思而构建起来的。教学技能只有在实践中综合地创造性的应用,才能得到发展。

篇2:学习《教师的教学技能》学习心得

讲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传输特定的知识信息,综合地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类教学行为。讲授技能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技能,几乎没有哪一种教学活动可以离开它。方式有:

一 简洁生动的叙述

叙述型讲授又称为讲述,主要是借助于描摹、叙述的表达方式来传输教学信息。它运用生动具体的或直白的语言,描绘现象和情景,列举数字与事例,叙述结构与过程,一般要求既清楚准确,要言不繁,又生动具体,耐人寻味。大致分以下几类。(1)概述式。(2)例证式。(3)譬喻式。(4)具象式。(5)进程式。

二 清晰明确的解释

教师用说明、解释的方法来提示概念或原理的含义,侧重于注解、诠释、剖析与说明,一般称之为讲解,它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要义式。(2)对译式。(3)联系式。(4)比较式。(5)展开式。

三 有理有据的论证

采用一定的逻辑方法推理论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原理的讲授方式。按照论证的逻辑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若干形式。(1)分析综合式。(2)归纳演绎式。(3)类比式。(4)问题中心式。(5)原理中心式。

四 动静结合的传输

篇3:学习《教师的教学技能》学习心得

新课改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 是指以小组为单位,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把全班学生按一定的要求分成若干个小组, 教学过程的大部分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 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 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以及全体的表现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 将传统的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它能发挥小组群体的主体功能, 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它能发挥小组群体的互动功能, 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 中等生得到锻炼, 后进生得到帮助, 从而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它能运用小组群体的交往机制, 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是当前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却存在诸多问题:有的分组单一或随意;有的组内分工不明确;有的问题没必要进行小组讨论;有的对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当甚至采取放任的态度;有的运用合作学习形式化、合作方式固定化等。那么, 该如何创新组织课堂教学技能, 构建合作学习体系,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呢?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究。

一、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建立民

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是构建小组合作学习体系的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 还是一种学习态度, 一种生活态度。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需要独立学习和竞争, 而是让学生把相互帮助作为目标, 把他人当作合作对象。

(一) 师生要转变观念, 摆正师生关系, 树立“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观。

转变学生观念, 消除学生头脑中养成的对教师强烈的依赖性,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明确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鞋子可以由别人给, 但路必须自己走, 教师只起引领、扶助作用而已。让学生明确《团队激励》一书中所讲的“学习金字塔”现象。它是由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不同的学习效率构造而成的:听讲的学习效率是5﹪;阅读是10﹪;声音和图片是20﹪;示范和演示是30﹪;小组讨论是50﹪;实际演练和做中学是75﹪;马上运用和教别人是90﹪。而新课改倡导合作学习, 就是综合运用这些学习方法, 获取最大效益。合作学习, 可以在与别人的思维和观点的碰撞中能学到更多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为以后更快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 提升素养;可以使学习变得生趣盎然, 团队成功, 个人进步, 变“苦学”为“乐学”……

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与时俱进,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倡导“思维无禁区”;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哪怕是异想天开, 甚至无理的想法和做法;真诚对待每个学生, 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赞美学生的一切努力;宽容学生的幼稚, 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真诚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只有建立起平等、信任、理解、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能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 他们才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 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 不怕出错、出丑和失败。当学生有了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 才能真正实现心理表达的自由和开放。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积极探索和思考, 逐步形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美化教室环境, 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在校内、教室内张贴标语,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张贴“课堂大舞台, 人人展精彩”、“我的课堂我主宰, 我的人生我把握”、“我参与, 我快乐, 我自信, 我成功”、“课堂精彩我呈现, 人生之舟我摆渡”、“主动是学习之本, 活跃是课堂之魂”、“付出就有收获, 尝试就能成功”、“领先来自争锋, 成功源于合作”之类的标语不乏激励性。

二、根据教学需要, 把握合作时机, 精心选取设计合作学习内容, 这是构建小组合作学习体系的关键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能盲目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简单、一目了然的知识, 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 作一般性了解;学生难以理解又必须掌握的内容, 则需要教师精讲细讲, 所以合作学习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慎重考虑。首先, 每一个合作学习内容都应考虑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是一个新情境。他们不能立即解决, 但他们可以凭借以前的知识经验温故而知新;其次, 这个内容的表达易于通过言语交流;还可以对一些值得争辩、有多种解答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去解决。总之, 合作学习必须根据需要进行。

为了不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 收到实效, “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合作时间可长可短, 我们可以把一课甚至几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索, 互助式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短时的讨论、争辩。但是, 每次合作学习, 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能谈、思、议、说、写, 保证学生能从容参与, 获得锻炼。同时, 教师要深入其中, 发挥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 帮助部分有困难的学习小组, 把合作探究引向深入, 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

三、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优势互补”的原则,

科学分组, 稳中有变, 这是构建小组合作学习体系的组织保证

教师在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 应注意小组结构的合理性。1.是小组人数要合理, 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 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2.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 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3.是小组成员应为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 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 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也可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组建男子组、女子组 (尽量按“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 。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 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 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 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 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这样的方式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发展机会。

另外, 必须合理编排座位, 便于合作学习, 便于交流帮扶。可根据学生的人数情况, 采取多种座位的排列方法。一般有扇形排列法、双马蹄形排列法、“T”型排列法、田字格排列法、梅花形排列法等。学生座位这样编排, 便于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 呈现了师生和生生间的双向、多向、立体多层多向的交流。组员座位的编排, 一般是让优秀生居中, 中等生和待优生在两边, 这样优生与优生可以随时交流, 优等生与待优生也可以随时进行交流。

四、培训合作技能, 建立一套“活而有序”合作常规, 这是构建小组合作学习体系的制度保证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但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 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 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主义。因此, 开展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合作技能培训, 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 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 养成合作学习习惯时, 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

(一) 建立健全合作学习组长负责制。

在合作学习中, 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灵魂, 既是小组活动的领导者, 又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 同时还是教师的小助手。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有明确了小组长的职责, 开展系统有效的培训, 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因此, 小组长的人选问题需要认真考虑。一般情况下, 可选拔学习成绩较优, 性格外向, 责任心、组织管理能力较强, 上进心较强的学生担任。可由教师指定;可由组员民主评选;可毛遂自荐, 或者轮流担任。

(二) 合理分工, 明确职责。

要求人人有事做, 人人组内科代表:根据学生各科成绩的不同, 设置组内科代表, 每人负责1-2科的作业收发和导学案的批改工作。教师可以根据需要, 在组内设立以下几个岗位。

组长:负责组织合作内容的分工, 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 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

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等。

评分员:根据合作时组员的态度、交流的质量、作业完成的情况等给组员打分。

汇报员:汇集组内研究成果, 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

协调员:协调组员间的关系, 维持学习秩序, 维持课堂纪律。

当然视组员人数, 还可灵活设岗。每人一岗, 定时轮换。这样, 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实践, 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这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可能性, 提高了合作的参与度与合作效率, 发挥团队精神, 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三) 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避免产生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大胆展示的习惯;三是相互尊重、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

(四) 制定合作探究流程。

如要求各小组成员先独自思考, 想出或写出自己觉得最好的办法, 然后在小组内探究、交流, 拿出最佳的方案, 再由汇报员代表小组在班上汇报、交流、展示。保证方案是人人所想, 综合所得。

(五) 定期召开小组长座谈会, 创设交流经验平台。

及时了解组长在管理工作中的困惑, 给他们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发挥集体优势, 增加管理经验。

(六) 加强小组文化建设。

定组名、组号、组歌、组牌、组规、组誓词等, 形成团结向上、勤于钻研、积极进取的组风, 打造一个优质高效的合作学习团队。

五、改革评价和激励方式, 坚持“二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

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重个体更重集体, 重结果更重过程, 这是构建小组合作学习体系的动力保证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 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一) 注意点面结合, 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

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比如可设立“最佳合作小组”“最佳学习小组”奖作为对合作任务完成出色小组的奖励, 这项荣誉为该合作学习小组全体组员享有。对于个人, 可以设立“最佳表现奖”、“课堂之星”、“某某学科之星”、“最佳小组长”、“最佳汇报员”、“优秀课代表”、“展示高手”、“点评专家”等单项奖励, 作为对个体的奖励。

(二) 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应着眼于过程, 而对个人的评价应该比较偏重于结果。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地评价外, 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 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可制定“最佳合作学习小组”评比办法、“××学科之星”评比细则等各种荣誉评定办法, 及时评比推选, 及时表彰奖励, 不断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组织技能, 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让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 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吉林, 王坦合.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篇4:学习《教师的教学技能》学习心得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师;理念转变;技能提升

一、课前准备——建立新型知识观念和教学理念

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形式下,知识更倾向于一个获得的过程。这个获得过程主要由学生和他的学习伙伴在“学习共同体”中完成。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综合考虑知识背景和经验迁移,在知识表述和讲解过程中综合难易程度、形象性、熟识性等因素组织学习辅助资料。

对都江堰进行细致的讲解是《都江堰》一课历来的授课习惯。在“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下,教师提供了两部分的学习资料:第一,有关都江堰传说故事、历史发展、修建过程、运作原理的微课并附加都江堰工程图;第二,关于作者余秋雨的信息,文化散文的内容、特点、风格、影响等文字资料以及相关网络资源地址。同时,教师精心设计了四个有关都江堰及其文化意义、李冰父子精神品质的思考问题,将它们作为第一个教学环节的任务布置给 “学习共同体”,让学生自主学习。

把本应在课堂上完成的学习任务前置,直接交给“学习共同体”的做法,极大地考验教师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透彻度,挑战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度。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完成了知识的再深化、再理解,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有了新的审视与认知。更重要的是教师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在与“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合作中,开始学会将掌握知识看作是一个需要传授者和学习者相互参与的知识创新和演化过程,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最终实现转换教学理念、教学思路的目的。

二、课堂教授——关注学生,强调沟通, 转换角色

在与“学习共同体”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工作从“以知识研究为主”转化为“合理整合知识,重点关注学生”,教学模式也由教师主导转化为师生对话。教师必须扮演比以前更复杂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提供和传播者,更应该是学习团队的引领者、人际关系的调节者、心理问题的疏解者。

课堂上,教师首先呈现学习资料中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概括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三个重要元素:文化、历史、自然。每个学习共同体自选一个元素,结合课前学习成果对课文进行深入赏析。在研讨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各组并参与到共同体的讨论中去,了解学生讨论动向,掌握基本学情。当学生讨论中遇到难点时,给予适度的点拨;当讨论偏离主题时,及时予以引导和调整;遇到共性的问题,教师就留意采集,以备接下来集中解决。教师基本把握了学生对课文研究、理解的方向和深度,掌握了传统教学课堂上必须以逐个问答的形式才能获得的教学效果情况。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阶段,每个学习共同体都将他们的研讨成果向全班汇报。在此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认知深浅的不同和意见分歧。教师针对每一组的汇报情况予以点评和修正,在课堂上就完成了学习成果反馈。经过汇报交流,学生对文化散文的三个元素的理解逐渐深入,但也显现出了一个共性的难题,就是三者是如何互融互通,贯穿全文的。教师适时抛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返回文本,两两联系,在文中落实三者关系。经过学习共同体再一次的讨论和汇报,学生逐渐把握了本篇文章由自然及人,由人及精神的思维脉络,也理解了文化散文将自然、历史、文化三者相融相通的风格特点。

这种沟通交流式的师生对话是平等开放的,教师放弃原了有“传述式”的教学方式,将“沟通、对话、引导”放在教学过程的重要位置,变“知识传授”为“以沟通交流为基础的能力培养”。以问题促进讨论,以讨论分析问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了教师教学组织引导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摒弃了传统的“教书匠”身份,向“多面手式的”教育者发展,实现教师教育技能和知识技能的不断提高。

三、课后反思——学习新技能,面对新挑战

发达的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育教学信息。从知识传授角度来讲,互联网完全可以取代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知识的初学过程。面对这样的挑战与围困,教师必须积极投入网络及媒体教学的学习中去。在《都江堰》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网络上收集整理了与都江堰相关的诸多资料,随后对其进行细致的筛选和删减,制作成适合学生自学的学辅材料。其中包括由视频、音频、图片和教师讲解共同构成的微课、与作者相关的文字材料、用于自主学习成果的检测试题和课后拓展反馈试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以学生自学情况为中心精心设计了适用于只能白板的互交式教学课件,课堂上将课件和智能白板的功效发挥到最大,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过。事实上,无论网络资源如何丰富,教师都因更了解学情,而具有突出的教学优势和针对性,加之教师的反馈是及时的、人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在互联网帮助下进行教育教学的教师,其教学效果一定远远高于那些停留在只用教材和参考书来讲课的教师。

四、结语

篇5:学习《教师的教学技能》学习心得

建中小学:敖灿

通过本轮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使我的教学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通过学习了《教师的教学技能》这本书,想说的太多太多,在这里简单谈谈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

1、要掌握某种教学技能,必须领会这种教学技能的基本知识,弄清它的本质意义和适应范围,了解其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及要领,这是技能形成的基础。其次,技能总是在练习与应用中形成和发展的。

2、就技能的来源而言,教学技能即表现为个体的经验,又是人类经验的结晶。它源于教学经验,又高于教学经验,是个体经验与人类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教学技能需要学。教学技能和其他技能一样,熟练运用要经过选择活动方式和练习。练习:第一要明确练习的目的;第二要了解练习的结果;第三要反复练习。教学技能的形成是有规律可循的,也是可以经过科学训练而掌握的。

3、掌握教学技能要注意分析不同技能的特点。要特别提到的是,各种教学技能的难度是不一样的。教学中有些影响师生交流互动的技能,如场面控制、活动调节、诊断与评价、及时确认等教学技能,更应当受到重视。

4、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认真反思。“反思被广泛看作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说谓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的过程。反思具有自觉性、针对性、过程性、广泛性、创造性、超越性等特点。

5、教师要主动建构经验的意义。当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经验系统的变化。也就是说,学习者经过学习,其经验系统得到重组,转化或者改造,这一学习结果是学习者经由主动构建而获得。

6、教师的教学技能在一定文化脉络中习得的。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是在学校的组织环境中逐步习得的。学校里教

篇6: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学习心得

在为期三天的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对高校教师教学技能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在这门课程学习之前,我认为老师只要把自己所知道的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就行了,而现在看来,这种理解确实有些片面。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并不是上下级的关系,也不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教师如何让所教授的知识让学生最大可能的接受,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做为一个老师,首先得充实自己,做一名具备专业知识和个人素养的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要讲出是什么,还要讲出为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老师信服,才会有听课的意愿。教师应该热爱、尊重学生,应把学生当做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群体,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能一味的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想法。不要用语言、行为等伤害学生。

感触很深的是,教学过程中,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是重要的,还有许多其他方面也很重要。最直观的就是着装,这往往是学生对老师的第一印象,着装要大方得体,不能太暴露或太夸张。讲课的语音、语调、语速要合适,要富有感染力,而是得有适当的变化,这样才能较长久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过程中,讲解结构应该首先明确,只有这样,学生才知道这堂课具体讲什么内容;并在讲解过程中,将关键信息从背景信息中强调出来,才能让学生知道重点在那里;讲解应该有条理,层次分明,要具有启发性与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做到与采用提问、谈话等技能配合的方式,与学生能较好的互动,知道学生们在想什么;提问的技巧也很重要,提问目的明确,有适当停顿,设计应包括多种水平,对提问可给出答案,并进行讲解;应该尽可能的激励全体学生,做到公正公平。

此外,其他的一些技能,如在第一次讲课时应该认真的介绍自己,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不要说自己所教的可能很难,要说所教的可能其实不难;需要注意面部表情自然,变化恰当,手部及面部动作配合、身体移动要适当、对学生应该尽可能正面强化等这些以前可能不会注意的小细节,也能更多的关注,也希望

在自己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更好的应用。

上一篇:买瓜的300字作文下一篇:沙砾的记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