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课文插图——小学语文教师之必备教学技能

2023-03-02

1 使用课文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

课文插图就是与课文文字内容相关的、起辅助作用的, 载有重要信息的课文外在结构和图像表达系统, 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成分。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上好语文课,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懂得如何使用课文插图, 具备使用课文插图教学的教学技能。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 插图教材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课文插图是教材专家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为课文配置的, 能够满足小学生对新鲜的、生动的、形象的刺激需要, 有利于增强注意、增进记忆、促进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 目前中小学,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课文中, 插图越来越多, 色彩鲜艳, 美观诱人。如果教师和学生对课文插图置之不理、不去使用, 不但插图的功用得不到应有地发挥, 而且造成了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和闲置。

第三, 课文插图具有巨大的潜在教育价值。从整体上看, 配置得较好的课文插图表现为对学生智力和非智力两个方面的教育价值。在智力方面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为: (1) 注意的选择作用, 插图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又可以吸引学生对书面文字材料的注意。 (2) 直观感知作用, 插图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形体, 看清景物的状貌, 掌握事物的名称和特点。 (3) 构建事物原型的作用, 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知识经验比较贫乏, 适当插入一些典型事物的图片, 通过学生的感知记忆, 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类事物的形象。 (4) 注释启发, 促进理解作用, 一些课文插图可以起到注释补充说明的作用, 如古诗、寓言、童话等的插图, 有助于学生形成直观形象的印象。一些插图可以被利用来探索课文思路, 抓住重点, 刻画人物形象, 启发学生想象, 体会文字描写的意境, 达到帮助理解的目的。 (5) 促进整体识记效果。研究表明, 插图有助于对信息的识记, 尤其是延时记忆效果优于即时记忆。非智力方面的教育价值的表现为: (1) 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喜欢带插图的教科书, 更喜欢彩色插图,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对具体、形象、生动的东西感兴趣, 易接受, 插图具有这些特点, 在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2) 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还表明插图还能影响学生的感情和态度, 甚至信仰。 (3)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课文插图是美术与课文的有机结合, 因而审美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 学生可以观看、欣赏到插图的意境美、情趣美、人物美、寓意美、想象美、哲理美、风俗美。尤其是文学插图的双重审美价值更应受到教师的重视。要使课文插图的这些潜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积极主动地去使用课文插图教学。

2 如何正确使用课文插图

2.1 对课文插图基本功能进行定向

在教学实践中, 如何使用课文的插图直接取决于教师对插图基本功能的定向。那么, 教师怎样来确定一幅插图基本功能呢?

(1) 吃透教材, 抓住图文关系, 决定插图的主要功能。

要想用好课文插图, 首先必须吃透课文和插图, 这就要求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 对课文插图进行认真观察和仔细分析, 弄清插图的画面内容和外在隐含的道理。如此, 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插图设置的目的和作用, 抓住插图运用的切入点和落脚点。这是正确使用插图的前提。然后, 紧扣图文关系, 决定课文插图主要发挥的是装饰功能、解释功能, 还是促进功能[1]。

(2) 课文插图功能的定向受学生年级的影响。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因年级的不同, 在处理插图的要求上不同:低年级课文插图主要是用来引导学生理解记忆课文, 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而中、高年级课文插图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和表达力等多种能力的。

(3) 插图功能定向是个自主创造的过程。

任何课文插图都具有装饰、解释、促进三种功能, 只是对于某一幅具体的课文插图来讲, 其功能会有所侧重罢了。教师备课过程也是一个自主创造的过程, 同样一幅插图, 不同教师对其功能定向必定有所不同。所以对课文插图的功能定向不一定都要求统一, 都采用一样的使用方法。

2.2 不同功能的课文插图的使用方法

(1) 利用装饰性课文插图进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 纯粹起装饰作用的插图很少。如三年级下册第15课《争吵》的最后补白就是与课文没什么关系的、起装饰作用的一株柳树的剪纸画。实质上任何一篇课文的插图, 都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小学语文课本中, 与景物有关的插图通常都很美, 无论是从形式、内容还是意境等方面都能营造一种审美氛围, 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中, 与景物有关的插图, 都可以进行审美教学设计, 以促进小学生掌握美的标准, 发展美的评价能力。如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时, 教师可启发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 学生看到了唱歌的鸟儿, 跃起的鱼儿, 两岸绿油油的禾苗, 茂密的树木, 一切都那么美丽, 充满着勃勃生机。学生内心自然会发出“多美”的感叹。当告诉学生, 这儿画的就是祖国的江南美景时, 学生内心自然就产生了对祖国美的热爱。另外, 古诗插图是非常好的审美教育的素材。古诗一般都比较简短, 所占篇幅都比较小, 教材上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 如果只有诗文就给人以单调枯燥的感觉, 从客观上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现在的各个版本的教材也绝大多数都给古诗配上了插图。这些古诗插图大多是由著名画家所配, 不仅紧扣诗意, 而且画得更是惟妙惟肖, 形象生动。学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 也获得了美的享受, 不仅如此, 配图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观, 将美育融于语文教学, 相得益彰。

(2) 利用解释性课文插图, 激发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材中, 课文插图起着吸引学生注意, 激发学习兴趣, 突出课文重点或疏通文意、化难为易的作用, 并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 能较好地抓住文章的主旨。所以, 教师要紧紧扣住图文关系, 利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文内容。

(1) 利用插图激发学习动机, 导入课文。

课文插图很多是根据文中的某一情节所配的。教学中, 不妨把插图作为铺路石, 引导学生观察、欣赏, 创设一定的情境, 然后, 教师巧妙地利用设问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把学生的关注点由图引向课文。例如学习《三亚落日》一文时, 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观看插图, 并指出美在哪里。然后, 利用“过渡语”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课文内容:图片是实景的再现, 可利用相机拍摄、或用画笔画出来。但要用语言把美景描述出来那才是更高的本事。课文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描述美景的, 我们来看他的描写是否准确、生动?这样引入课文,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够被有效的激发出来。

(2) 利用课文插图, 突破难点、理解中心思想。

小学生的见识毕竟有限, 知识经验不足往往影响其对课文的理解。插图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既可扩展学生视野, 突破理解难点;图文结合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黄山奇石》一文时, 有几个小学生到过黄山?如果先从文字上寻找理解课文的途径, 是比较困难的。但先让学生看课文插图, 黄山之石的“奇”立即显现出来,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古诗所讲的内容大多是很久以前的, 那时的风土人情、景色事物都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 配上了插图有利于缩短这个距离, 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赠汪伦》时, 学生往往对“踏歌声”难以理解, 在对文字理解感到为难的时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一下插图, 相信会很容易突破这个难点。

插图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直观表达着作者对事物的观点。所以, 课文插图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心思想。例如, 在教学《长城》时, 指导学生看图后进行总结:看着这蜿蜒盘旋、气魄雄伟屹立于崇山峻岭上的长城, 想起那些古代劳动人民是使用着怎样简陋的工具, 又用着怎样的毅力来完成这一被称为“世界奇迹”的伟大工程, 你想说点什么?由此让学生感受长城的气势, 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类似的还有《颐和园》、《赵州桥》的插图使学生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圆明园的毁灭》中插图里的断壁残垣激起了学生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和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痛心。《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文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及丰富的物产。

(3) 利用插图辅助记忆课文内容。

日常生活中那些新奇的、生动形象的、直观的事物都会让人过目不忘。而那些平淡的、抽象的、枯燥乏味的事物又总如过眼云烟, 看多少次也印象不深。课文插图此时就可以起到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而且接受理论表明, 图示、图片的信息传达要比语言快1-2倍以上。因此, 充分发挥插图在课文教学中的作用, 对于加快学生学习进程, 将所学迅速转化为持久的记忆, 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无疑具有重要作用[2]。例如《小壁虎借尾巴》, 第一幅图交待了事件的起因;第二、第三、四幅图分别表现了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情景;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 所以通过插图来记忆情节向别人介绍课文内容会更容易些。还有第一册的《植物妈妈有办法》, 第四册的《小蝌蚪找妈妈》、《丑小鸭》等课文中的插图, 都具有这种辅助作用, 我们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

(3) 利用课文插图的促进功能培养学生能力。

(1) 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观察力。

观察是少儿认识世界, 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中的插图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助手”。

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或顺序观察、或联想观察、或比较观察、或反复观察, 使插图所透射的中心明确, 主次分明[3]。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师要注意教学生把握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从一年级下学期起, 就要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即逐步学会能由远及近, 由人到景, 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 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 从整体到局部地开展观察等。例如: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中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中的插图画得很有趣味。教师结合课文内容, 让学生认真读图, 告诉学生看图的顺序, 这篇课文两幅插图, 可让学生按照先左后右, 先上后下的顺序, 一步一步地结合内容认真读画。并且要求观察细致, 能指出“戴围巾”的大燕子是“妈妈”, 这样有利于孩子理解课文。对于其它课文插图的观察, 应因图而异, 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只要坚持长期、系统的进行观察训练, 学生的观察能力一定会到得到长足的提高。

另一方面, 教学生善于在观察插图中发现问题。观察中只有能够发现问题, 才能激发思维活动。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才是更高水平的观察。例如, 在看《学与问》中“哥白尼与父亲交谈”的插图时,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哥白尼父亲的面部表情, 要求提出问题。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哥白尼的父亲在微笑, 然后提出问题:他为什么笑呢?再让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理解父亲对儿子勤学好问的赞许之情。

(2) 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想象力。

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 充分发挥想象, 补充插图细节。结合课文内容, 化静为动, 让学生根据看到的静止情景的描画, 通过想象在脑海中使插图动起来, 有发展, 有变化, 入情入境, 把静态插图演绎成一个个音像声色俱全的动态短片。如在《寻隐者不遇》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结合插图想象作者和童子的问答情景, 进行分角色表演, 还可以想象隐者的行踪;学习《江上渔者》时, 可以让学生看着插图想象渔者“出没风波里”的动态情景, 体会其工作环境的凶险。学习《西门豹》一课, 让学生想象巫婆被扔到河里时, 她是怎样挣扎, 哭喊的?这样, 通过补充细节的想象, 静止的画面就活动起来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第二, 想象插图背后的内涵。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 只有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产生丰富的联想, 想象隐含在图画背后的事物, 才能使画面上的人物“活”起来, 让学生的头脑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可能真正体会出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如: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插图的观察, 由帆没有张起来, 可以联想到是逆风行驶;从身子前倾, 可以联想到船上的货物很重, 纤夫们都在使劲;从纤夫们的衣着、外貌、神态可以联想到他们的悲哀、痛苦、不满和反抗, 从而体会出画家的思想感情。因此, 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和欣赏的基础上, 进行深刻联想, 发现插图背后的内涵, 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而且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作画意图。

(3) 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师指导观察插图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把观察、想象到的内容完整有序地表达出来。小学生由于语言发展有限, 口头表达常出现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的问题, 写作时也出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状况。要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师可巧妙借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也就是,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架, 让学生说话、写话时有所依靠、有所凭借。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可遵循以下方法。

第一, 根据插图想象课文内容, 然后与原文对照,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小学语文配置插图不只是为了美观, 更是为了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如学习课文《赵州桥》, 可先让学生观察赵州桥的插图, 然后, 让学生回答赵州桥有几个桥洞?在学生纷纷说出许多不太准确的答案后, 再阅读课文的描述“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 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从而感悟到课文语言表达的精确生动性。

第二, 看图说 (写) 话、编故事

阅读教学中, 在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基础上, 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插图优美的意境表达出来, 可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如《晨读》一课, 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中的人物、场景, 并且细致捕捉人物的神情、动作、姿态之后, 锻炼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图画的内容, 在学生看、说的基础上, 可以让学生把它写成一段“小学生在清晨刻苦读书”的小片段, 这样既加深了对图意、课文的理解, 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当然, 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 这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并非通过简单几次的练习就能完成的, 而是要在教师锲而不舍的培养和训练下得以逐步提高的。所以, 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从学生进校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其言语表达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话, 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 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 再到说话能有条理, 围绕中心把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详细等,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只要广大教师运用相应策略, 使课文插图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课文插图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就一定会放射出令人瞩目的奇光异彩。

摘要:使用课文插图是小学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要正确使用课文插图, 首先要对课文插图基本功能进行定向;然后, 针对不同功能的课文插图采用不同的使用方法:利用装饰性课文插图进行审美教育、利用解释性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文、运用课文插图的促进功能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文插图,使用,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1] 宋振韶.教科书插图的认知心理学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22~26.

[2] 陈文兰.充分发挥插图对教学的辅助作用[J].高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3) :139.

[3] 向磊.插图信息整合时的多元渗透[J].教育教学, 2006 (5) :54~55.

上一篇:郜艳敏案有关法律问题及其处理下一篇:论刑法规制国家工作人员以公款报销个人消费行为之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