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也精彩

2024-05-03

留白也精彩(精选十篇)

留白也精彩 篇1

在美术界,画家们都有这样的共识:一幅好的画作不能太过饱满,而是要留给画面一些空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留白。尤其是在国画创作中,画家们通常会有意识地在画卷上留出空白,以更加充分地表现主题。事实上,把这一留白艺术延伸到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创造一种教学境界。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留白艺术,既保证教师知识点讲解到位,同时又让学生享受“无言皆成妙境”的教学效果是初中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在表达上留白,让学生自己品尝

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是阅读教学。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美文,这些文章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细细品悟,慢慢回味。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犯了“过度讲解”的错误,把一篇课文从字词到中心意思和作者情感都逐一解读,这种看似全面的教学方法,实则破坏了文章原有的美感,也让许多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重表达留白,即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接触文本,感悟文本之美和作者的思想内涵,收获阅读的喜悦。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就可以运用表达留白的技巧。在介绍过作者宗璞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后,可让学生闭上眼睛,跟着配乐朗读,在紫藤萝的世界遨游:“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和着美妙的朗诵,学生们仿佛亲临紫藤萝瀑布一般。在朗诵结束以后,可以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所看到的紫藤萝世界,学生们热情高涨,有的说:“我仿佛置身在一个仙境,自己就好像花仙子一般和紫藤萝精灵们一起玩耍、一起跳舞……”从学生们的分享中能明显感受到他们对紫藤萝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这比教师卖力演讲收到的效果更好。正是通过这一留白教学,学生们通过自我体验和感悟感受到了紫藤萝的美以及作者的高超文笔,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在知识上留白,让学生自己探索

在知识上留白并不意味放弃知识教学,而是主张教师在知识教学的时候设计知识空白,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未知知识,或者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识。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发现朱自清先生的《春》、何其芳先生的《秋天》、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三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与写作技巧上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并没有对这三篇文章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注重让学生自己感悟和品读。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纵向观察三篇文章,找出闪光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为了让学生们对课文有更多的感悟,教师还给学生布置了作业:学习或仿照三篇优秀的美文,自己动笔描绘家乡的夏天。这样的知识留白教学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自主性的同时,更能帮助学生深入地掌握知识点和相应的技能。

三、在问题上留白,让学生自己思考

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现实的语文课堂并非如此,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思考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无法拓展,多种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有问题留白,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归园田居》时,教师介绍了陶渊明创作的其他古诗和散文后,先让学生通过朗诵感悟诗歌的画面美,进而提出问题:“结合该诗和陶渊明创作的其他作品,你能说说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吗?”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内容及时代特征,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通过总结逐步得出结论。除了《归园田居》以外,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陆游的《游山西村》都可采用类似的教学法,每一问题都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表达想法和观点的机会。通过问题留白,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评价上留白,让学生自己反思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恰当的评价方式应肯定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享受到肯定和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恰当的评价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和提高。然而,目前初中语文课堂的评价方式绝大多数过于绝对,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完全占据着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敢有丝毫的反驳,只能“马首是瞻”。同课堂留白教学一样,课堂评价也一定要注重评价留白。所谓的评价留白,即教师不要对学生做出“权威”和果断的评价,而是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对学生做出全面评价。

在教学《诗两首》的时候,教师就可使用这一方法。结合课程特点,教师在教学时采取了诗歌朗诵比赛的形式。从班上选取3名同学和教师一起做评委,剩余学生为大众评委。在朗诵比赛前,教师给每位评委明确了评价标准:读音准确30%、流畅流利30%、感情到位40%。同时在每位同学朗诵完毕以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你认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各自表现了什么的情感?你认为你的朗诵有把诗歌的情感完全表达出来吗?请你对自己做出中肯的评价。”参赛选手在朗诵结束后的评价环节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了这两首诗的情感内涵。在学生评价环节,很多同学都对参赛选手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同时也“毫不留情”地点出了朗诵当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进而,教师在学生评价和相互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发言。通过三个环节的评价,每个参赛选手都发现了自己的闪光之处和不足之处,在今后有了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

生活因留白而精彩作文 篇2

曾经特别喜欢颜色对比度很大的画。将白纸铺的满满当当,各种颜色扭曲地流淌,铺天盖地,有种巨大的冲击感。又是什么时候突然喜欢上那水墨画呢?淡的,虚的,仿佛只可神会而不可言述,似乎被巧妙地被隔开了,却偏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事儿说起来,和我爸爸应该有点儿关系。午后,阳光洒进屋子里,照在书桌上雪浓的宣纸上,有了层淡淡的金边。不止这一张纸。被卷成轴的长卷,摞成摞的斗方,被放在古朴的书架上,静静地躺着,半醒半睡,一只小虫飞进笔尖,又马上飞开,搅动了一屋的宁静,弄散了一屋的墨香,树影婆娑,看着看着,竟蓦地想起一件从未遗忘的小事。

那是一个同今天一样的午后。在同一间屋里,我看着他作画。他执笔,背对着我,我隐约看见他蘸墨润笔,又在纸上留下深深浅浅的.沟壑。在我记忆中,他站了很久很久,没有动。背对着,对着他的画,拿着笔,只听得见笔吸收磨的声音,听得清窗外的蝉鸣。不知是怎样,很久以后,却听见他浅浅地低吟:“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己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原来是李觏的《乡思》,我听他一遍遍地念着,声音越来越急促,越来越激昂,仿佛有什么要爆发,在爆发前一瞬却骤然停止。许久以后,在我以为无事时,我才听到一声深深的叹息。他又念了一遍,低沉地念,小声地念,近乎缥缈。“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他的声音渐渐变小,让人听不清,我忍不住抬头看他。却惊然间看见,他的脸上,早已布满了泪。他僵硬地站在那儿,手中还握着笔,嘴唇不可见的嗡动着,眼睛微闭泪水打湿了他的睫毛,又顺着流下。我悄悄地离去,在门缝中,他还颓然地站着,笔直。

从那以后,我常常在他头上书房的门后从缝中偷看,他从未见过,如此的他,时而微笑,时而沉默。我问他为什么,他有点惊讶地扬扬眉,说:“我在和另一个‘我’谈话。”谈话?谈话谈到心地平静,灵台清明。我渐渐长大,也有点窥到了那门的意义。它把一个男人与别人隔离开,享受独自一人的时光。从繁忙的生活中解脱,放下一切枷锁,思想自由飞翔。生活再过冗长无?,再过悲伤无奈,也有一片天地只属于他。

后来,我找到一个词来形容这种行为——“留白”,当生命被拼凑上乌七八糟的颜色,我们也该为自己留几丝白。在深山里散步,在海边看浪,听一首钢琴曲……过往的一切吞没了我,又全部蒸发,重新吸收,焕然一新。突然发现,原来刚才的那个我,是如此的可笑。可现在的我,大概也很可笑吧?如此重要的过错为何总被自诩聪明的“现代人”忽略?是真的没有时间,还是太过空虚?是世界变得太快还是耐不住寂寞?是因为太过匆忙还是因为承受不住这对心灵的诘问?前者,或是后者,都是一种悲哀。

精心留白也是种精彩 篇3

【关键词】留白 高职 管理

1.留白式管理内涵

留白,原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给读者留有想像的空间。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班级中的留白管理就是淡化学校和班主任的管理职权,给学生以自主选择和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不断提高能力。如果把实干比作显绩,留白则是潜绩,不易引起人们关注。但善用留白,未尝不是一种管理的智慧和勇气。从创新教育管理,构建和谐校园角度看,精心的留白,尽管表现出来的是没干什么大事,但同樣是一种精彩。

2.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特点

当前班主任面对的多是90甚至95后的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模式和价值观都非常特殊,他们是多元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怀有远大的理想,不甘平庸,一方面又缺失明确的目标,缺乏主动性;一方面对没能考取更好的学校感到自卑,一方面在同学中又有极强的自我优越性;一方面标新立异,喜欢引人注目,一方面又缺乏自律自觉性;一方面强调独立个性,自我意识成熟,一方面又敏感细腻,容易受挫,抗压能力差。面对这样一个多元的群体,班主任工作非常辛苦,加之年龄差距的增大,常感觉事务缠身,因此,当前很多班主任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管还是不管的尴尬境地。

3.如何在班级管理中留白

留白式管理不是一管到底,也不是放任自流。前提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留白”,并把握程度,留白太少,变成一线天,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留白太多,变成“空白”,导致学生产生迷茫和气馁。

3.1留白应该学会求同存异

墨分五色,一个班级,学生背景不同,各自情况也不同,因此,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于班级管理,不能一概而论,对于那些聪明灵活的学生,严格的管理有时无需用重锤,只需旁敲侧击,点到为止。而对于暂时落后的同学,则应多加关注,最终管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留白管理还体现在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上,高职是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是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一般都是3年学制,其中两年学习,一年实践,也就意味着他们本身在校时间很短,稍纵即逝。因此,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应引导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对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和水平等进行综合的分析,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做出具体的学习、培训等安排。教师应当尊重学生意愿,提供建议,但绝不强行干涉。

3.2留白应当学会避轻就重

好的国画,留白与浓墨,总能浑然一体,交相辉映。高职教育中也应善用国画留白的技法,哪些事该大张旗鼓,哪些事该坦然留白?

班级管理应该弱化班主任这只手,而强化学生干部这只手,这一代人当中有部分同学有很强的自我实现的意愿,他们有一定的主见想法,在平时的工作中一要激发他们的表现欲,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二要让学生“敢表现”,增强自信心,勇于实现自我。三是培养学生“会表现”,激发其创造力。

班级管理由原来的班主任主导变为学生主导,这样可以大大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同时更好地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引导学生自我挖掘、自我展示、自我肯定也是留白技巧的一种应用。

3.3留白应该学会蜻蜓点水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白;中国话的最高境界,在于话音留三分。真正有分量的人,只讲有分量的话。一个敢于少讲话的人,必定是对自己话中传达的威力有信心的人。当前很多情况是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劝解学生,但学生无动于衷,甚至心生抵触,这种思想工作收效甚微。面对这样一群心智略显成熟的学生,班主任既不能故作高深,絮絮叨叨地讲大道理,也不能粗暴训斥,大声吆喝。要言不繁,轻点为止。

高职院校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心智略显成熟的青少年,这一时期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时候,班主任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群体特点,注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放下权威者的架子,变成与学生平等的朋友知己,不断进行换位思考,用引导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才能进入管理轨道。

3.4留白应当学会包容等待

教育的目标是发展人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尽管每个人的发展层次不同,但是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转变为各自的长处。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错失,我们应该学会包容,这是他成长过程中必经的历程,千万不可急于下定论,或者批评指责,应当留有一点空间,稍加引导,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自我纠错、自我完善,让学生懂得对自己的成长负责。

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每一个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反复自我教育的过程。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学会等待是成功教育的最基本要求。但等待也不是完全放手,袖手旁观,而是正确引导,积极地无声呼唤,静待学生的自我改进和自我蜕变。

4.结语

作为一名管理者,尤其教育管理者,要讲究留白艺术,最好的境界便是无为而治,好比齐白石老人画虾,若干只透明的虾,周围大片空白,但人们感觉周围空白处都是水。惟其如此,管理才会更有艺术,教育才会更有意味。

【参考文献】

[1]胡梦君.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有效运用探讨[J].科教导刊.2013.3.

[2]李红娟,罗炳金.“留白”——高职班主任管理技巧探索[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3]方义祥.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管理中的“留白”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

[4]周继宗.留白让品德教育魅力绽放[J].浙江教育科学.2010.

课堂“留白”无限精彩 篇4

一、课堂“留白”,激思求异

课堂“留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时有意对某些教学内容秘而不宣,反而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整、完善的欲望,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等兴趣。

课堂“留白”,能均衡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适当的“留白”能使各类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也能让他们对问题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这都是对学生作为有知识基础、有情感、能思考、会想象的生命个体的尊重。

课堂“留白”,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空间。正如画家“留白”的道理一样,让思考者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充分的想象。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展开联想或创造,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长期的课堂“留白”教学可以培养各自独立的人格。

二、把握尺度,积极引导

“留白”要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我们的“留白”也要把握尺度。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一个区域。我们教师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和发挥的难度要处于这个区域,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经过思考之后能使问题由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所以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就能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学中要留下“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留白”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但并不是要弱化教师的作用,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留白”,既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无所作为,也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靠老师独到的智慧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任何时候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在留给学生广泛思考的空间的同时,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不是盲目地而是有目的地学习。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是缺一不可的。

三、掌握技巧,营造空间

课堂“留白”是课堂教学艺术中的奇妙手法。掌握“留白”技巧,既能让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又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教学更富有成效。

1. 语言上“留白”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能用帮助学生解决了多少问题来衡量,而应该看它是否引出了有趣、有益的问题,是否能够激发学生读写的兴趣。关键的时候点到为止,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程度。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时,学生一边看爹娘跟孩子生活的系列照片,一边听老师范读:“每次我离家时,都不让娘送,娘也答应不送,但到了村头,一回头,娘往往就跟在身后……”老师用轻柔又满含深情的声音读完最后一字后,声音戛然而止。这时,似乎连每个人的呼吸声都没有了……她在长时间的停顿后,才幽幽地问:“孩子们,你们从中读到了什么?”只见,全班几十名学生无一例外,全都举起了手:

“我读出了娘对我的牵挂。”

“我读出了娘对我的爱。”

“我读出了娘对我的担忧。”

“我读出了作者对娘的愧疚。”

“我读出了娘对我(下转第26页)(上接第24页)的依依不舍。”

“我感动得流泪了,因为我真正懂得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意思。”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这一刻有了自己的感受。这就是语言“留白”的魅力。如果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师也能在说完某些话、读完某个片段后,给学生留些空白,课堂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是不是也能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呢?

2. 知识上“留白”

著名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在导入处创造悬念,留有空白,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这样既能加深理解、记忆深刻,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老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学生们都瞪大眼睛,凝神聆听。可是,故事才讲到一半,老师的故事情节就此中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高声嚷嚷:“老师,快往下讲啊!”他们对故事的发展和结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老师才不紧不慢地问:“孩子们,你们一定都在为诸葛亮的生命担忧吧!诸葛亮有没有完成造箭任务?周瑜的阴谋是否得逞?欲知后事,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只见,全班几十名学生无一例外,全都翻起了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结果这些知识点的“留白”,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们乐学、爱学,进而达到会学、学会的目的。

3. 思考中“留白”

孩子的生活也需要留白 篇5

在西方,孩子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而在中国、韩国……这些国家,家长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不断地为孩子加重各式各样的功课,让孩子学习各种各样的才艺,期望孩子可以在竞争中赢得更多的胜利。

孩子的能力不是靠“学才艺”学来的

未来世界的竞争能力,所需要的是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而不仅仅只有知识而已。许多欧美国家的孩子,从小就在生活中“练习”这些,长大之后再用学习到的知识加以应用,就变得既有创造力又有组织力,而这些所谓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沟通的能力,都不是“学才艺”就可以学来的。

举个邻居他儿子的同学明明为例。明明父亲在高科技公司任职,职位和收入都相当得不错,因此让孩子除了念书之外,还必需学小提琴、钢琴、围棋等等各类才艺,父母亲还规定: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练习小提琴,练一个小时之后才出门上学,因为,做任何事都不能“浪费时间”。明明的母亲,是家庭主妇,全程监督着明明所有的课程与活动,外加接送。

孩子需要拥有空白时光

说真的,孩子除了学业、除了才艺,他们更需要与同侪互动、建立友谊关系,这样人格才能健全发展。家长把孩子空白的时间都填满了,孩子一空下来,就变得无比恐慌,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这样子真的是对孩子好吗?

适度的课外活动,

会让孩子获益良多

现代人忙碌的生活过惯了,一旦停下来,很多人不知该做什么,连孩子也是如此。这让我想到了一位英国知名畅销书作家理察.田普勒(Richard Templar)在其书中曾写的一段:

“你认识那些生活中塞满一长串课程、训练、课外活动孩子吗?……如果让他们到些美丽恬静的地方,例如:山际、海滨、乡野间渡几天假,他们将会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享受自我,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时间学习独处,这会让他们难以面对成年后的生活。他们无法放松自己,因为从来没有人教他们,该如何轻松度日……”

忙碌的社会型态,让孩子也变得十分忙碌:亲子班、英文课、才艺课……填满了下课以后的生活重心。一旦停下来,许多孩子反而会慌了手脚,直呼无聊,不知该做什么。

适度的课外活动,可以让孩子有所收获,但也需要有一些孩子可以安排的自我时间,这些空白时间有时也可以让孩子获益良多。

近几年有人提倡所谓的慢活,这是个好的想法,但是从小就没有习惯享受偶尔空白的生命,如何“慢”得下来呢?

人是需要适度放松、拉紧、再放松。就像琴弦,如果只是一味地拉紧,最后难免走向断裂的命运。适度的压力有助于孩子成长,但是过度的压力,带来的却是反效果。

从小学会安排自己的空白时间

忆起往日在德国放假的日子里,我喜欢坐在落地窗前,看着小区里的孩子玩耍。他们经常成群结队,从这家玩到那家,再从那家玩到更远的那一家,或者,总有几个孩子,默默地坐在地上发呆或画画,感觉很舒服自在。我常想,为什么我们东方的孩子,无法玩得如此自在,而且总是不断穿梭在一个接着一个的活动或学习课程里?

其实,夏令营、冬令营的收获,有时候没一个暑假待在家里花园的丰富呀!

让我觉得很神奇的一点是:德国小孩总是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

有时在小区里,相约骑单车,可以玩上一个上午;溜直排轮,可以溜一个下午;一个人、一颗足球,可以消磨许多时光;有时候在自家花园的小沙坑,专心地挖一个下午的沙;大一些的孩子,有时会捧着故事书,在花园的草地上阅读起来;夏天里放一盆家庭式游泳池、一只大阳伞,就可以泡一下午。拥有许多空白的时光,对德国孩子来说是一种常态,因为就算不放假也有很多空白,父母不安排他们上补习班,也不会因为怕输在起跑线,而安排他们学很多的才艺,因此,从小就必须学会安排自己的空白时间。

在德国,我看到的是:每个孩子感觉起来都无聊至极,但是他们却可以认真、而且无所目的地去完成一件在我们大人眼中完全无意义,但他们却感到很重要的事。例如,在小区的马路上,独自一人把整条小区道路,用粉笔画成七彩颜色,完成后还签上名字,告诉你今天这是谁的大作!真是有意思。

在独处过程中,孩子可以学习思考,可以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也可以练习不害怕孤单。没有办法独处的孩子,容易恐慌。

孩子不需要满满的行程

记得小时候常常被妈妈骂浪费时间,其实浪费时间在看课外书、浪费时间在与朋友相聚、浪费时间在博物馆、浪费时间听音乐、浪费时间打球……都是在体验人生的一部分,这样,真的是浪费吗?

合理运用“留白”,生成精彩课堂 篇6

所谓“留白”,指的是艺术作品中未明确展示的部分,即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留白是艺术作品常见的表现手法。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活动。那么,如何能让“留白”生成精彩的语文课堂呢?

一、少讲多读,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教学中教师应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美的画面留给学生去欣赏。让他们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产生一幅幅图画,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此时,过多的讲解与分析就会干扰学生的想象。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课,在讲到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我没有过多地去讲解去分析,而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配乐朗读去感受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学生们当时都沉浸在震撼人心的乐曲中和饱含激情的朗读中久久不能自拔。从那一片沉寂的气氛中,从那一个个起伏的胸脯上,我知道他们读懂了课文。于是我相机问道:“你读出了什么?”那一双双小手不约而同地举起来,他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看到了阿炳在中秋之夜来到了风景优美的二泉边。”有的说:“我听到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耳畔。”还有的说:“阿炳用琴声告诉我们,他爱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惠山的清泉和月光。”……每个人的话语都是各自情感的体验。

这段“留白”为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提供了契机,学生在个性化解读所留下的“空白”中,进行语言实践,从而迸发灵性,体悟真情。

二、欲言又止,自我构建

语文教师不要急着把自己所谓高深的学问一股脑儿“兜售”给学生。一堂好的语文课不能用帮助学生解决多少问题来衡量,而应该看它是否生成出有趣、有益的问题,是否能够激发学生读写的兴趣。关键的时候戛然而止,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寻找、去发现。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来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如在讲授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时,我结合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只对其中“以人物外貌描写体现性格”这一种作详细分析,而另外两种“以人物语言描写体现性格”和“以人物动作描写体现性格”则有意留给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和总结,学生必然会在自学中形成认识。这样不仅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培养了探究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知识基础,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教师应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

三、充分思考,展现思维

我们经常在公开课上看到这样一种情景:老师问题一提出,马上就听到学生滴水不漏的回答,于是一堂课你问我答看似严谨,如行云流水,但究竟能不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还值得探讨。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马上要求学生发言,特别是在上公开课时,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效果,根本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这样势必造成少数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在充当主角,而其余学生都在做“文明观众”。这种教学方式,使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得不到培养。这种现象在小组合作探讨学习时,表现尤为突出,个别人滔滔不绝,多数人洗耳恭听。时间一到,老师一声令下:停,我们开始交流讨论结果。至于这个问题学生探讨到何种程度,何种深度,对文章的理解有多大作用,老师不得而知。这种自主合作形式只是“走过场”而已。

充满活力的课堂不排斥“静”。留一点空白,让学生静心思考;留一段寂静,让学生默读,用心与文本对话。频繁的问答,难以达到对话的最高境界,有时,一段冷场往往能绽放智慧的火花。教学设计不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描述大体的轮廓,它只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课程、文本、课堂、思维……都有许多“留白”,给不可预测的事件留下展开的契机,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

四、多设情境,燃起热情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时,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读课文,而是让学生看题目,通过题目学生都想知道哪些问题:“我指的是谁?”“我的祖国是哪个国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要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怎么带回去?”……学生所提问题几乎涵盖了课文的所有内容。于是我“乘胜追击”,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看谁最快找到答案。正是“留白”价值的体现:学生表面凝神屏息,而内心却如即将喷发的熔岩。所以不一会儿,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急于表达自己的心声。

数学课堂因“留白”而精彩 篇7

一、在内容上“留白”, 让学生去填补

新教材为了拓宽学生的探究空间, 给学生创设了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相对而言, 新教材例题减少了, 步子迈大了。一些学习课的内涵容量, 不再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加一点”, 而是教学内容的难度与跨度加大了。最典型的是“解决问题”的教学, 教材提供的情境图, 往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 形成多侧面的或者递进的问题串。这样, 一节课所解决的, 就不再是过去的某一类型的应用问题了。为此, 教材内容编排上“留白”增多了, 要求自主探究的机会也就增加了。如对数量关系的讨论, 教材也只出现了“速度×时间=路程”这一组, 那么其他的各种数量关系怎样处理呢?教材在这里进行留白,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填补。而教材在这些方面的“留白” (即不给出结论或方法, 而由学生自己去补充) , 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在关键处“留白”, 让学生去体验

在教学关健处不妨“放一放”, 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让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而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如: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大小有关, 与角边的长短无关”时, 教师有意让学生自已去探究、去体验。即为每组学生提供四个不同的活动角, 分别是:角的两边很短;角的一条边长, 一条边短;角的两条边都较长;角的两条边都很长。教师让学生自由地转动角边、比较角的大小, 观察、思考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并随机出示导向性问题: (1) 怎样才能把角变大?怎样才能把角变小? (2)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与什么无关?

学生通过摆弄活动角, 在组内比较、讨论、争论的过程中, 感悟到了“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与角边的长短无关”。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并掌握了知识, 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 而且因为规律是学生自主发现的, 结论是由学生自己得出的, 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 就学得扎实, 记得牢靠。

三、在错误处“留白”, 让学生去纠正

叶澜教授曾经提出, 要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看到错误的价值, 并把它作为有价值的资源加以综合利用。教师要针对错误资源, 留下空白, 暴露问题, 纠正和理顺学生思路, 发展思维能力。如:教学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之后, 出示一道这样的练习题:“三年级3个班每班借书52本, 四年级4个班每班借书40本, 三年级比四年级少借书多少本?”有一位学生这样回答:“52×3=156 (本) , 40×4=160 (本) , 156+160=316 (本) 。”显然这个孩子的方法是不正确的, 教师听后没有表态, 而是说:“如果将题目更改两个字, 那么完全做对了。”为学生留下空白:“你认为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如果你认为是错的, 有没有办法使它正确?”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组织议论, 得到正确的解法。这样, 学生通过找错、议错、纠错的过程, 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又提高了自己的分析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

四四、在发散处“留白”, 让学生去思考

数学课堂教学中, 合理运用“留白”, 易于激发学生思考, 拓展发散思维, 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9页“解决问题”的例1是用连乘来解决的问题。教材呈现学生做操的情境图 (略) , 并提供了“有3个方阵做操”的数学信息, 还静态地隐藏了另两条数学信息, 一条是“每个方阵有8行”, 另一条是“每行有10人”。由小精灵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 同时提出两个要求:第一, 要用三种以上方法进行解答?第二, 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每一步的解题思路是什么?”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列式解答, 再进行小组交流, 最后指名汇报, 同时师生订正。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 才有可能出现多种解题方法, 使学生思维过程能在课堂上得到展显, 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在结尾时“留白”, 让学生去延伸

电视剧播映常在最精彩时戛然而止, 此时就产生了一定要听下回分解的愿望。而课的结尾也应这样, 应该创设“悬念”, 留有“空白”, 有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取得“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留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 篇8

一、导入留白

一个好的导入能够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功效, 它在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点燃思维火把之时, 能够为师生互动交流架起一座桥梁。因此, 巧妙的导入“留白”, 能够让学生如临其境, 较快地进入角色, 走近文本。

例如, 教学《背影》开头时, 笔者首先放了一曲《父亲》, 让学生边听边轻声地读课文, 在那深情的音乐里, 读着那真挚感人的文字。此时, 同学们情难自抑, 声音有些哽咽了, 当学生读完, 音乐已停时, 学生仍陷入刻骨的怀念和深深的遗憾里。笔者没有立即进入下一个环节, 而是留下一段空白, 与学生一起沉浸其中回味咀嚼。这一短暂的空白, 真是“无声胜有声”, 学生获得美感的同时, 也开始向文本走近。

二、思考留白

教学中教师设置的特定问题, 如若不易, 不能急促地让学生回答, 而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遐想的时空, 让他们在宁静中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心语交流, 以便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解和独特的感悟, 从而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迷人。

某教师在分析《信客》一文的重点内容时说:“信客, 他在月朗星稀时出发, 唯有清风相伴;他在寂寞的途中穿梭, 唯有坎坷同行;他用几十年的光阴去传递别人的幽怨与牵挂, 而挽回的却是猜忌、呵斥、诬陷。面对这一切, 他选择默然, 他选择用几十年的艰辛困苦篆刻一个‘信’字。他带着一颗善良、宽容之心华丽登场, 最终却又黯然而去。同学们, 在工作劳苦、生活困苦、身体残疾、心灵饱受痛苦的情况下, 你能不能坚守几十年?”顿时, 课堂上寂静极了, 而教师却没有催促, 没有结论, 而是故意让这种安静的气氛延长。有些学生微微点头。一段“留白”之后, 该师意味深长地说道:“我们和信客相比, 到底缺少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一环节, 教师的深情表述和故意留白,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 使其内心情感得以释放, 从而丰富了课堂教学。

三、答案留白

语文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开放性, 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善于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规范、取代学生的感受和思考结果, 这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又不利于语文的教与学。因此, 课堂教学中, 针对有争议的话题, 教师要留出答案的空白, 在学生争辩时, 要引而不发、疑而不答,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时, 有的学生针对作者“逆境造就人才”的观点, 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认为“顺境照样出人才”, 无疑一石激起千层浪, 笔者因势利导地问:“同学们, 你们认为‘顺境出人才’还是‘逆境出人才’?”学生热情高涨, 纷纷列举古今中外名人成才的例子来进行佐证, 而此时教师只是一个聆听者, 不置一词, 虽然留下了结果的空白, 但在这些留白中, 学生的辩论却大大地拓展了文章的内涵。

四、情感留白

现行的语文教材, 节选的大多是中外大家的优秀美文, 它们集中展现了名家丰富多彩的人生情愫;鲁迅的犀利精辟、朱自清的淡淡忧伤、冰心的清丽婉约、泰戈尔的浪漫博爱……读这些作品, 能够让人入情入境, 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 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真切的感悟, 当喜则喜, 当怒则怒, 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 充分实现教学的美育目的。因此, 留出情感体验的空白, 把最甜的甘蔗让学生去品尝, 一定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 可先设置背景音乐, 创设一种淡淡的略带伤感的情感氛围。让学生配乐朗读全文, 巧妙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 由此掀起了情感变化的第一浪。当他们读到结尾时, 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很快地就进入了学习氛围, 并深深地融入作者浓得化不开的生命解读中, 体会到作者对于生死、姐弟情的深深思索。

五、结尾留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 而学生的思维在课后仍在持续, 若此处留白, 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领他们走进更宽广的天地, 获得“一曲弹罢, 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结束《威尼斯商人》的教学时, 笔者在结尾设下了留白:“你所知道的文学作品中, 还有哪些吝啬鬼的人物形象呢?他们吝啬到何种程度, 在他们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虽然学生一再追问, 但笔者笑而不答, 并继续吊起学生的“胃口”:欲知详情如何, 还请躬身阅读相关书籍。接着, 就布置了一篇读后感作为作业, 在一片叹息声中下课了, 课下同学们几乎人手一本外国名著, 结尾留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留白也精彩 篇9

一、鲜活课题, 问题先行

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 它是对一篇文章高度凝炼的产物, 和课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是文脉, 有时是引子, 有时是文章的关键词, 总之, 把握好课题资源, 充分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样即可自然地引发学生对文本的主动关注, 让教学事半功倍。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小英雄王二小》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故事, 课文蕴含着深刻的爱国主义话题, 话题虽大, 却须从小处着手, 因此, 在导入时, 教者紧紧抓住题目的留白, 用补白课题的方式来进行设疑, 然后拣选出重点问题, 诸如“王二小做了件什么事, 而被人们称为小英雄?”“王二小那么小就能够做出这样的英雄壮举, 难道他不畏惧吗?为什么?”学生从自己的认知角度提出了问题, 能动性更强, 进而更容易唤醒他们的主动探求欲, 在问题的引领下, 他们很快就走进课文, 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为接下来的深入挖掘文本的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显然, 课题的留白关注, 不仅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同时也无形中让学生学会了一种阅读的方法, 那就是从课题着眼, 从而牵一线而知全文概貌, 可谓好处不胜举。

二、推敲标点, 挖掘意味

细心的老师会发现, 几乎每一篇文章都会使用省略号这一标点。在语法体系中, 省略号的功能众多, 包涵着作者许多言之未尽, 却实在是有“无声胜有声”之妙的话语, 这样的留白, 留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也正是教师可以对其开发的补白资源。往往看似无语, 但却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同时很好地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等, 切不可放过这些生成性资源。例如, 在教学小学语文S版教材第五册《庐山的云雾》一文时, 有这样一段话:“眼前的云雾, 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 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一个灵动的排比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云雾的变幻莫测, 是文章的重点感悟语句。因此, 教师紧紧抓住此处的省略号, 引导学生思考“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观察, 想象一下, 它还会怎么变呢?”同时, 付诸笔端, 通过仿写的方式将自己的想象内容写下来, 由阅读到联想, 再到仿写, 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释放, 思维得到了发展, 更在优美的意境中得到美的熏陶。

三、内容留白, 升华主题

作为教师, 既要善于带领学生将书读“薄”, 也要善于帮助他们将书读“厚”, 课文文本内容的留白则是可以利用的非常好的资源。这类资源在课文中比比皆是, 比如, 《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 作者总结“往小处说, 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式。”那么, 文学依托于生活, 在生活中, 还有诸多体现创造力的事物, 不仅仅是“切苹果”这一种, 那么就可以在此处进行留白挖掘, 请学生结合生活事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从而, 引导孩子做一个有心人, 关注生活, 细致地留心生活, 提炼现象, 提升创造力。这类案例还有很多, 老师们在进行留白挖掘的同时, 也要注意素材的取舍, 注重留白的选取要能够为教学目标服务, 增强目标意识, 防止流于形式。

四、插图生发, 文本增色

插图, 作为文本的补充形式, 细致、直观而具有美感, 为文本教学提供了参照物, 是文本内容的具象化表达。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这一特点, 挖掘插图的功能, 引导学生将静态的画面以话的形式呈现, 化“画”为“话”,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起到双重提高的目的。《江雪》一诗, 图中描绘了冰天雪地里的美景, 与课文的4行诗相映成趣, 也将学生引入了文质兼美的遐想空间。学习诗歌之后, 教师可以请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的内容, 比如, 画面描绘的氛围、人物、心境、心理活动等, 引导学生将这些内容串成有机整体, 让学生通过插图的再解读, 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更加深入诗人的内心, 触摸到诗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由画到话, 再到写, 在从静态关注到动态解读再到由说到写, 汇集了语文学习的多样化手段, 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感悟能力。

留白,为语文课堂增添精彩 篇10

留白原指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国画要“留白”才空灵不呆,书法出了“飞白”才显出神韵,对弈做了“眼”才满盘皆活。特别是我国的国画,就更讲究留白——方寸之间显天地。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仅此而已,这就是南宋的《寒江独钓图》。整幅画中不见水,观者却可以感受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而课堂教学的留白是指教师于一定的时空中,针对某一目标,有意留出相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语文课堂的精彩不仅关注教师设计的精彩,讲得精彩,更要关注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精彩。教师一个人精彩的课堂不是精彩的课堂,只有当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去构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从而展现出自己的精彩,这样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这正如古诗所云:“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二、课堂“留白”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丰富想像、与他人合作等,去发展思维,感受文字,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创造这种机会,让学生有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从而展现出自己的精彩。而课堂留白是让学生参与语言活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课堂留白,才会留出精彩。

从格式塔理论来说: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的、即有“缺陷”或“空白”的事物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或“空白”,使之趋向完美,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从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来看,“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之匀称完美的倾向。因此,这种“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课堂更加精彩。

而放眼当今课堂,空白少得可怜。语文课堂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在平时的课堂,有些教师唯恐学生不懂,讲课的声音从上课铃声一响直至下课铃声响,教师的声音始终充斥着课堂,学生根本没有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去感受语言。顺着老师的思路,沿着幻灯片的顺序,一步一步等到课堂结束。也许教师讲的很清晰,很透彻,很精彩,但只是教师一个人的精彩,并不是精彩的课堂。公开课上,虽然这种情况很少出现,但常常是提出一个问题,还没有等学生阅读课文,就急于请一位学生答问,匆匆走过场,导致学生浅尝辄止,思维肤浅;小组讨论时,不少学生还没来得及发言,教师就已经在说:“讨论好了吧,哪个小组先说?”个别优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大部分学生只能成了看客,这样的课堂虽然表面看上去安排的非常紧凑,一环接着一环,无可挑剔,但这样的课堂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和空间,没有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文本的机会,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样的没有留白的课堂也就不会是一个精彩的课堂。

那么如何通过课堂留白,为语文课堂增添精彩呢?本文试从亲身经历的案例出发,谈谈这一方面的感想。

(一)、留白,留予学生想像的空间。

想象能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把在不同时间、地点获得的零碎知识联系起来,经过加工整理,形成和创造出新的形象。语文教学基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优势,为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特别具有形象性,表象性和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教育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优势,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想象最佳的方法莫过于立足于文本,从文本中挖掘材料,文章的留白处也可以作为一把开启学生想象空间大门的“钥匙”。正如叶澜教授说得那样,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留给学生想像的空间,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课堂上,我喜欢抓住文中一些语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品读感悟的基础上,给孩子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留足自由想象的时间,从而引导学生在理解领会文章内容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进行课内课外,天上人间,古今中外超越时空的联想和想象,把文章的文学符号变为多姿多彩的形象画面。

案例一:《清平乐•村居》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白发翁媪相媚好的原因之一是老夫妇看到自己的三个孩子勤劳、乖巧、懂事。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的插图。仔细观察图画,你能展开想象,具体说说三个儿子劳动玩耍的情景吗?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具体描述。(生自由观察图画)

生1:小溪东面,大儿子戴着斗笠,正挥舞着锄头在锄草。

生2:小溪东面有一块豆地,大儿子正弯着腰,一丝不苟地锄着地里的杂草。

生3:小溪东面的豆地里,大儿子看着锄完大半的豆地,就抬起头休息一下。太阳火辣辣的,热得他把上身的汗衫也脱了下来。

师:好一个勤劳的儿子,怪不得老夫妇看着他,心中充满了爱意和甜蜜。二儿子呢?

生:二儿子坐在树荫下,正在编织着鸡笼,竹篾在他手里欢快地蹦跳着。

生:树荫下的二儿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编织着鸡笼。你看他多心灵手巧呀,没过多少时间,一只鸡笼就编织好了。

师:多么心灵手巧的孩子呀,怪不得“醉里吴音相媚好”,老夫妇的眼中充满了笑意。(示意三儿子)

生:三儿子最调皮了,他趴在溪边正在剥莲蓬呢。

师追问:哪个词说明他调皮、淘气?

生:无赖

师:再仔细看图,从“卧”字,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他悠闲自在地趴在那里边剥着莲蓬,边把莲蓬往嘴里塞:“好吃!真好吃!”

生:他懒洋洋地趴着,边剥着莲蓬,边把小脚翘得老高老高。多么自得其乐!

生:他无忧无虑地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多么天真活泼的孩子呀!

师:怪不得这小儿子最——生:惹人喜爱

师:多么安详的农家生活,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地进行劳动,最小的儿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怪不得老夫妇醉里吴音——生:相媚好

师:谁来读读这悠闲安详的劳动生活?

(生有滋有味地读“大儿锄豆溪东,二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留白本身就是一种智慧,我们要用作者的智慧碰撞孩子的智慧,通过形象的画面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的文字,而诗文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逼真画面的再现,这样图文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磨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更好地体会了诗的意境。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享受。

(二)、留白,留给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人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古到今都被有识之士所重视。与人合作,更是新课标所倡导学习方式。建构主义者也认为:“真正的教学具有以下特征:高水平的思维、知识的深度、与现实的联系、大量的交流、以及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社会支持等”。只有通过大量的知识、信息的交流才能进行知识的建构(创新)。 课堂上教师要留给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机会,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来实现优势互补,留下精彩的课堂。

案例二:《有这样一个小村庄》的教学片断。 师:那么,这个小村庄后来怎么样了呢? 生:“什么都没有了”。 师:(板书“什么都没有了”,引导学生三次读这个句子)又产生问题了吧?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村庄,到后来“什么都没有了”呢? 师:我们怎么完成这个问题呢? 生1:要读读书。我想我们应该拿起笔来,把小山村消失的原因一一画下来,画出具体词句段,全面分析。 生2:我建议几位同学相互研究,把每个人找出的原因进行归纳和综合,互帮互补。 师:这些方法都很可行,下面我们就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始读书,可以画、批、注、讨论。 (学生三五人组成小组研讨、读书) 生1:我们组认为这句自豪感很重要:“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根根砍下来。”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乱砍滥伐。 “乱” 和“滥”字高度概括了小村庄消失的根本原因。 师:浓缩就是精华,这就是读书的收获。 生2:我们组认为“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这句话揭示出小村庄的人们不仅一年砍,一代人砍,而且是年年砍,代代砍。毁掉了树林,破坏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逐年严重,洪水来了才会把小村庄卷走。 生3:我想把这句修改一下可能表达的更充分。 师:怎么改? 生4:我们组把这句改成一个排比的句式:一年年,一代代,清澈的河水变得干涸,茂密的树林遭到破坏,蔚蓝的天空一片混浊,肥沃的土地逐年贫瘠。 师:改得好!许多课文都有修改的余地,老师鼓励你这种创造性阅读的精神。 生5:课文中写“大雨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不知被洪水卷到了何处。”这里的一个“卷”字说明,破坏了大自然的环境,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生继续讨论小村庄消失的原因) 一个看似平平淡淡的问题,如果没有充分的与人交流合作,学生们也许也会解决的很平淡,正是留给了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激情碰撞,才留下了如此精彩的方法,才使整个课堂变得如此精彩.

(三)留白,留给学生思维提升的机会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笔墨未染处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课文中蕴藏的丰富的“空白”资源,它激发学生步入说写意境,完善文本,获得更深刻的体验。而利用文章的“空白”处进行质疑释疑,可以促进学生积极的信息加工活动,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提升思维品质。

案例三:《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对课文理解得这么深刻,又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生:我觉得课文也有不对劲的地方,这么宽的江面怎么会只有一只船呢?

(师略一愣神,纲要接话,一生马上反驳)

生:你这是钻牛角尖。人家写的就是两个人之间离别的事,又没说第三个人的事?

(学生话说刚说完,立即引来哄堂大笑。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发表意见)

生:也不能说是钻牛角尖。有的书介绍长江,说它自古就是航运通道,按说真的不该是一只船。

(学生顿时默然,呈现愤悱势态)

师:经你们一提,我倒也想不通了。是啊,黄鹤楼自古就是往来船只汇聚的地方,且又在春天,航运也应该忙起来,江上真不该是冷清无人。但这只是猜测,我建议大家能不能再读读课文,从文中找找答案。

(生顿时情绪激昂,全身心沉浸在课文的研读中)

生:要说错那还是李白的错。他诗中就是“孤帆”、“唯见”,说明就是一只船。

生:“唯见”就是只见到,没见到不能说没有。

(生似乎豁然开朗起来,纷纷要求发言)

生:文中写李白“伫立”着,在“凝视”,说明他在盯着一个地方看。

(师板书:伫立凝视)

生:对呀,李白的眼光一直盯着孟浩然乘的船,其他的东西就看不见了。

生:即使江面上的船再多,却未进入李白的视线。

生:是不是可以这样形容当时的李白,千船万帆都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同学们理解的很深刻,讲的太鲜活了,我教了这么多年的书,从来没有想到这层意思,你们……

(老师激动的话没有说完,一生又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如果这样理解,那么书的插图也不恰当。看,那么宽的江面真是太空旷了,太冷清了!

师:依你,该怎么处理?

生:我想加上些船桅、白帆等。

师:那……

生:加上的景物我都用虚线,表示李白没有看到它。

师:我看课后你就把这幅图画出来,再把你的理由写出来,寄给咱们语文书的主编张庆老师,看他他同不同意,你看好吗?

生:好吧!

从这些教学引导中,不难看出,把握文章的细节,哪怕是一处小小的留白,我们也能让它——闪烁教者的智慧,提升学生的思维,生成教学的亮点。

上一篇:排球的移动训练下一篇:施工技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