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也可以精彩

2024-04-29

作文也可以精彩(通用14篇)

篇1:作文也可以精彩

让习作之花灿烂绽放

习作教学指导先行

以往的习作教学是典型的“后”作文教学,即作文前老师几乎不指导,而是在学生成文后由老师批改。老师几乎从错别字、标点,改到词语、句段,甚至谋篇布局,作文本上改得密密麻麻,改作文也成了语文老师最头痛的事。可悲的是,学生拿到作文本后,往往只看分数或等级就丢置一边,下次作文,问题依然存在。长此以往,作文就成老大难问题了。看来,习作教学不能忽视指导。

习作前指导

李白坚教授提出“前”作文教学的理念。即: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本领和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现行语文教材,主要是运用学生已收取在大脑里的生活素材而形成文字,虽然有其不科学性,但如果老师注重习作前思维的拓展和感情的积聚碰撞,依然可以把这些“陈米”煮成一锅新鲜的熟饭。因此,治标又治本的办法应该是加强习作前的指导。那么习作前指导什么呢?我认为应包括:

1、习作激情的迸发。

激情,是写作的酵母。有成语道“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文章的生成是“情动于中”的产物。都说明只有在“不说不行”的情况下,才能生成语文文字表达的心理基础,因此刺激学生的表达心理,帮助他们产生写作激情,也是“前”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效果显著。比如吴小明老师指导六年级上册七单元习作《鸭妈妈和巡警》时,老师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什么?在学生充分交流后。老师抛出极具挑战力的问题:这是记者拍到的一张图片,那还有哪些图片是记者没有拍到的呢?学生兴趣高涨,最后把这些图片串联在一块儿,就是一个有声有色的故事。刺激了学生的表达心理,再让学生动笔写下来。再比如我在上六年级上册一单元的习作《我是大自然的一员》时,就用图片加上老师生动的描述,勾起学生的兴趣,再让他们把自己想像成图片中动物或植物中的一员,静心思考,到动物王国中游历。学生兴致很浓,静心神游后,就七嘴八舌地说起他们精彩的故事。看来,只要我们肯动脑筋,用图片、文字、生动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引起共呜,那么我们的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2、习作思路的拓宽

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的作文存在材料单一,千人一面。似乎除了借文具,晚上背着去看病这些事情以外,就再也没有生活材料似的。其实生活有多大,作文就有多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比如白小容老师在上五年级上册一单元习作《我的读书故事》时,思路拓展很宽。

可写酷爱读书、读书的不同阶段、怎样读书、读了哪些书籍、读书从厌到爱、坏书影响等等。这么多内容,给学生展现了读书的一个个方面,学生总会有所经历或启发吧,自然写起来就容易多了。再如我在上六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小伙伴》时,考虑到学生往往把人物界定在同班同学中,事例往往是学习上帮助同学,生活中机智勇敢这类似的情况,并且绝对是唱正气歌,都表扬。我在具体指导的时候就从几方面拓宽思路。一是拓宽人物的范围。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小伙伴可以是同班同学,也可以是同年级但不同班的同学,可以是同校的同学,可以是只见过一两次面的同龄人,可以是邻居家的小伙伴,甚至可以是陌生的小孩子等等。二是拓宽材料的范围。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小伙伴的事情可能发生学校、也可能在家里,还可能在路上、街道、公园等等。三是拓宽感情的范围。小伙伴做的事一定都是好事吗?如果是坏事,你怎样劝诫他?这样,三个层次的拓宽,让每个学生都找到了想写的人,想写的事。从写的作文来看,内容也很丰富。

3、习作方法的指导。

思路拓宽后,学生成文仍有难度,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方法的指导。习作方法很多。但我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读促写。每篇作文的方法指导不可过多,一两个即可,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及习作要求,重在指导一两方面。比如可以是细节指导,人物的描写,开头或结尾的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就从中学到了许多习作方法。比如这次竞赛我抽到的题目是《一件事的启示》,这个习作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而本单元就有一篇写事情的启示的范文——《钓鱼的启示》,我用这篇范文对习作进行指导,这篇文章着重描写人物心理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事情清楚,启示深刻。以此来指导学生写这篇作文,真正把阅读与习作相融合,让它指导我们的习作教学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翻看过我们的高段习作,多数作文都可以以这种方式以读促写。只是指导的重点不一样而已。比如六年级上册五单元写《小伙伴》的作文,窦红艳老师就以阅读课文《少年闰土》为范文,指导学生从读学写,学习小作者的外貌描写,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范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和神态描写。这不就是抓住点来指导吗?

4、习作题目的提炼

在习作竞赛现场,有很多老师都设计了指导学生拟定题目这一环节,通过老师的指导、点拨,同学们的评价,让学生学习拟定作文题目。这一点我也深有同感。赛课前一天,我正指导七单元习作《鸭妈妈和巡警》,本来设计了指导题目这一环节,结果时间仓促未指导。参赛回来看作文,因为作文指导扎实,所以学生作文都写得很不错。但题目就因为我的忽视而差很多,主要表现在不精炼、无意义。后来经过指导,《小鸭历险记》《街道奇遇记》《动人的一幕》《谢谢你,巡警》等好题目被提炼出来。其实,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双灵魂的眼

可以改变一张平庸的脸。好题目也往往有“画龙点睛”之效。因此,老师要加强对题目的指导,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老师的点拨指导,切实提高学生拟题的能力,长此下去,学生就能拟出新颖、独特而又耐人寻味的题目。习作中的指导

在习作指导过后,老师应该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和空间,静心思索整篇文章要怎么写,然后一气呵成。尽量在课堂上进行,高年级要用四十分钟完成四百字以上的作文。并且学生在写作时,老师要巡视指导,指点学生的写字姿势,书写习惯,并且对作文差的同学更应特别关注,适时点拨,提高初稿质量。习作后指导

作文写完后,要注重指导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契诃夫说“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就多次修改,才有这一巨著的诞生。因此,要让学生学习修改,并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修改分自改、互改、小组改、家长改、老师改等。修改的方式常见的是由老师选择几类作文来念,全班修改,老师点拨,总结方法,再由学生自改、互改甚至家长改,再誊抄由老师最后把关。当然形式可以多样,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而已。

在习作这条道路上,我还是初探阶段,本着积累经验的想法梳理成文,习作之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用耐心、毅力去延伸。让我们乘着习作的翅膀飞翔,飞出一条漂亮的轨迹。

篇2:作文也可以精彩

前几日曾收到这样一则短信:据权威机构认证,世界99%的傻瓜、笨蛋都是用大拇指翻看短信息的,情节严重的还会笑!看完的第一反应就是哈哈大笑,不是吗?看信息的人被说成是傻瓜笨蛋还会开怀一笑,不禁赞叹这个信息编辑水平的高超。

一直认为快乐是要与人分享的,所以我随手把信息转发给了一个朋友,让他也忙里偷闲乐一乐,可是没过几分钟,朋友回了这样一条信息:这说明世界99%的人都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想来这个世界还是属于普通人的,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的人生也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看着信息,我升起了异样的心情,开始思考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很长时间以来,生活的无奈,工作的艰辛,家庭的琐屑,不仅揉碎了少年时候的梦,还沉寂了年轻的心,没有了激情四射,没有了意气风发,不禁生发出了“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愤慨,开始抱怨着社会的不公,命运的不济,厌烦着自己的平凡,我已认不出那个当初的自己了——那个有梦想有追求,那个有神采有气质的自己,从自己身上透露出来的那种完全被现实沤烂了的平庸气息,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种严重被污染的环境之中,明显的感觉到水是臭的,空气是呛人的,天空是灰暗的…直到这一刻我才清楚的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不论是思想与灵魂的死亡,还是青山与绿水的死亡,都是因为人太现实了,有太多太多的人做了现实的俘虏,其中就包括我。

心情仿佛在那一瞬间释然了,是啊,是99%的普通人支撑了这个精彩的世界,那么多平凡的普通的人们都在平凡的生活着,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耕耘着,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辉煌,为这个美好的世界增添着一点一滴的光和热,也就是这样的点点滴滴构筑了世界的和谐与美好。平凡与伟大并不矛盾,所谓的伟大也并不是一定要轰轰烈烈,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了。

我恍然间懂得了一句话:人是平凡的,生活不是平凡的。我们或许都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但我们一样可以将生活诠释的精彩和华美,只是需要我们内心足够的博爱、坦然、坚持!

篇3:其实数学作业也可以这样精彩

一、童趣性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的形象思维活跃, 特别喜欢一些色彩鲜艳、妙趣横生的东西。卡通式、童话式、情境化和故事化的作业能不断引起学生的热情, 所以,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形式要多样, 既有一般性演算题、文字题和应用题, 又有一些填空、选择、改错和判断题;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日标, 结合课本课后练习, 设计一些如过关游戏、儿童乐园、数学王国等作业, 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如在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后, 我设计了帮帮小兔找门号的作业, 即小兔接到小羊打来的电话, 邀请小兔到它家去作客, 小羊说它家的门牌号是16号, 可小兔到小羊居住的小区一看, 傻了, 原来门牌号都是一些除法算式, 你们能帮帮小兔找到小羊的家吗?

二、游戏性作业

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最好载体。游戏作业带有“玩”的色彩, 设计游戏类作业要考虑学习的数学内容。如教完乘法口诀后, 为了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形成熟练的口算能力, 布置学生课上和课后采用“对口令”的游戏, 如一个学生说“五 (乘) 七”, 另一同学说, “ (等于) 三十五”等等。又如在练习加减法的运算时, 既可以采用“对口令”的形式, 也可以用玩扑克牌的方法, 形式不拘一格, 这样的作业学生非常乐意去完成,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使课后游戏成为课堂教学的后续及延伸。

三、实践性作业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材中, 许多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察、尝试等活动, 可加强社会认知, 提升社会参与意识, 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

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而积后, 可让学生做一回装修设计师:如果你家的地而要进行重新装修, 你能为父母提供一份装修建议吗?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来考虑: (1) 量出每间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算出每间房间的而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2) 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条件和自己的爱好, 在材料表中选择你需要的材料?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钱数? (3) 如果在客厅、餐厅的四周装上贴脚线, 共需要多少米?

四、分层性作业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的时候,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给每一个学生提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可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二个层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C, 中等可选B, 稍差可选A。

例如:在教学了《圆柱体的体积》之后, 可以设计如下的作业:

A (1) 圆柱底面周长为18、84 dm, 高3 dm, 求表面积。

(2) 圆柱底而直径是3cm, 高是5cm, 求体积。

B (1) 一个圆柱体, 高10 cm, 底而直径是高的五分之四, 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2) 一根圆柱木料的长4 m, 锯成3断后, 表而积增加50.24 dm2, 求这根木料的体积?

C (1) 礼堂有8根圆柱形柱子, 每根高10 m, 横截而直径60 cm, 如果每平方米的油漆费是0、5元, 共需油漆费多少元?

(2) 圆柱的侧而积是471dm2, 高是15 cm, 求它的体积?

这种有层次性的作业, 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练习、提高、发展的条件, 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

五、开放性作业

学习数学不是让学生拘泥于课堂, 而是要延伸至课外。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 布置的作业要富有个性和现实意义。

例如:学习计量单位知识后, 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下面是一位学生记录的日记。

今天旱晨7 (时) , 我从2 (m) 的床上起来, 用了大约5 (min) 的时间刷牙洗脸, 喝了150 (m1) 的牛奶, 背起了3 (kg) 重的书包, 到2 (km) 外的学校上课。

篇4:评价,也可以更精彩

关键词:信息技术;评价;小班化

“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自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教育为世界的各项发展输入了大量新鲜血液。然而,在人数颇多的班级中,想要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尤显困难,更不用提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及内在潜力等一系列要求。综合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为基础,减少人数,吸收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形式的优势形成小班化教学,则可很好地围绕学生个体发展来开展教学活动。

夸美纽斯说:“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笔者执教于信息技术学科,在47人以上的班级与28人以下的小班化环境中,都有过执教经验,可以说,无论从教学内容、方式,还是教学模式、策略、方法、技术、手段和评价上,“小班化”都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综合化的发展。评价,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在“小班化”的教学环境中倍显精彩。

一、彰显个性——充分提供学生展现与交流的平台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信息技术的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每节课的新知识讲授结束后,学生都有相当可观的时间自由完成自己的作品。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能够向全班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是一项很自豪的事情,然而课堂时间的原因,学生的作品展示与表现受到了极大的时间限制,但在小班化的环境中,学生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机会增加,即使没有能够在全班获得表现,也能够通过组间的交流给自己一个表现的机会。

课题:画圆形和方形;授课班级人数:22;

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练习与交流:发散思维,自由创作。

师:除了电视以外,这些简单的图形还能组成很多很多有趣的图案,例如……(抛砖引玉,观看各种各样的图案)

同学们也可以自己进行创作,分小组完成拼图。

用数码相机拍下,并给大家一起看看。

现在大家都只是纸上谈兵,你能在画图工具中画出来吗?

学生完成绘画,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加以解说。

……

通过小组提议,让学生不受技术的限制,先进行自由的发挥,再由技术实现作品。通过规划来完成作品,目的性更加明确,成功性更高。

这是笔者自己设计与执教的一节课,在最后的练习与交流环节中,每一个学生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从刚开始的小组设计活动开始,学生就充分发表了自己的建议,在随后作品创作与展示中,有很多的学生都得到了表现的机会,即使没有展现自己的作品,也获得了与同学之间互相发表见解的机会。

二、以人为本——给学生一个立体化的标准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在关注静态的鉴别、选拔功能的同时,更注重评价的动态的调整改进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反馈功能、教育功能、发展功能……”而小班化教学恰恰为这样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平台。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孩子可能会在不同领域有所发展,小班化所提倡的“个性化”则符合多元智能的评价体系。从信息技术目标制定的四个维度来看,我们在给与学生评价时,也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携手双赢——健康向上的竞争与合作

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到,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便是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而许多教育家也认为,21世纪的教育主题是“让青少年学会共处,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当今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些竞争中,仅靠个人单枪匹马作战,胜利的几率微乎其微。要成功地办好事情,合作是绝不可或缺的。然而,竞争也不可避免,有效地竞争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班化的合作学习可谓给这样的良性竞争与合作进行了量身定做。

四、成长足迹——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个性化记录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实践活动中去。”在进行三年级下学期资源下载的教学中,我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使用的电脑中建立属于自己的文件夹,从最初下载的文字、图片到之后的音乐、程序等,学生的文件夹里记录了他们整个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过程。到他们升到四年级时,所需要的很多素材又可以接着三年级所下载的资料直接运用,同时新制作的作品又对之前的电子档案袋进行了补充延伸。

虽然电子档案袋这样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在普通的班级里也可以实施,然而小班化的优势就在于共享更便捷,师生交互更有针对性。

人数的优势,让教师的精力被分散得更少,对每一个孩子了解更多。教师通过定期对学生的档案袋进行整理,可以完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甚至生活、心理各方面的状况。比起语数外科目的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多了一份亲切,少了一份严肃,甚至在沟通方式上,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觉得,通过电波传递的交流少了许多的戒备。

小班化的分组常常比较固定,组内的同学通过交流,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在了解自己学习状况的条件下,也能客观地看到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优势与不足。

在很多人眼中,小班化教学就是在人数少的班级里上课。然而真正深入思考小班化的特点才会发现,这样的组织形式比起普通班级,有更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思考。如何在精简的学生群体中达到真正的关注每一个,如何在教学中全面综合地发展每一个,如何在人际交流中实现幸福每一个,这才是小班化教学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5:我也可以作文

孩提时,很羡慕邻居小姐姐跳舞时优美灵动的模样,于是我缠着妈妈要学跳舞,妈妈拗不过我,很快就帮我咨询到一家少儿舞蹈培训中心。

第一次进入练功房前,妈妈突然拉住我的手,注视着我的眼睛说:“告诉妈妈,你能不能坚持下来?”我不假思索、斩钉截铁地答道:“没问题,一定能!”当初自信满满的六个字,现在却像一句嘲笑,令人羞于面对。

刚开始,我对严苛的舞蹈基本功训练充满了畏惧。“万事开头难”,再难也坚持下来了一次次的压腿,下腰再到跳跃,全身的细胞在那时都是紧张而又欢跃的;一个个分解动作、四肢、眼睛再到神态,所有的思绪在那时都是享受而轻松的。很长一段时间后,我第一次登台,我还记得当时的心情,真是美妙得无法形容。心中就像朝阳初升,万物都渡上了希望的光芒。

那时,训练一年接着一年,本来我以为舞蹈之于我就像吃饭睡觉那么天经地义,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中。但这一切却在学习舞蹈的第六个年头戛然而止。当时,为了迎接八级考试,训练强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而且持续了一年之久。终于,在又一次美梦中被叫醒之后,我爆发了。想起三岁半后就从未睡过一个懒觉,想到醒来又要面对枯燥乏味高强度的训练,一种从未有过的厌烦乏味的感受洪水般朝我呼啸而来,裹挟着我无法自控。我歇斯底里地朝着妈妈哭喊道:“我再也不跳舞了,你们整天骗我说以后让我学画画,我不跳了,就要画画!”

妈妈好言好语,百般劝慰,可我依旧哭泣不止,坚决不迈出家门半步。就这样,我的舞蹈生涯在我的怯懦懒惰的帮助下结束了。

本来,我可以在一个月之后通过八级考试,在一年之后完成全部考级,拿到少儿舞蹈考级的最高荣誉十级证书;本来我也可以像儿时小舞伴一样,骄傲地穿着舞鞋自信地在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的联欢会、艺术节上一展优美舞姿。然而,六年的努力,幼时的梦想,因为懒惰懈怠统统付诸东流,消失得仿佛这些都不曾出现一样无影无踪。

之后,在美食的不断诱惑下,我不断变胖,胖到以前轻而易举的下腰、倒立再也无法完成。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每回忆起这段往事,心中无限懊悔自惭。

前几日,我收拾书桌时发现一张而是跳孔雀舞的表演照,照片上的我灵动的眼神、优美的舞姿,掩饰不住的快乐自信。我久久怔着,开始认真思考这件事。良久,突然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原来,我懊悔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苗条身材一去不返,更是恨自己没有没有信守承诺,坚持学舞;本来,我可以坚持,却因为懒惰一败涂地!进而养成了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的缺点。

篇6:我也可以作文

时光飞逝。当我成长到每日只会低头疾步,穿梭于教室和家之间的小路时,我早已忘却了童年的幻想。不,也许是我以为自己忘记了。

一大早,我踏上了上学的路。树上的鸟叽叽喳喳,我只是低头赶路,不加理会。甚至感觉有鸟粪掉在我的书包上,我也连眼睛都没眨一下。脑子里满满的,都是昨天的作业里还有一题没写出来。不知道老师会不会罚,不知道会不会考,不知道上次的测验成绩好不好,不知道妈妈会不会又要教训我了。

忽然,我感觉脚被什么缠住了,走不动。一看,竟是一根线,顺着这根线,我在旁边的树上找到了一只风筝。我仿佛被什么击中了。

那只风筝一动不动。可是我却看到了它在蓝天中自由飞行的样子。那样自由的飞着,穿过了云层,穿过了大气层,穿过了我的心神。刹那间,好像我也飞上了天。

我感觉自己的背上长出了翅膀,巨大的带着白色羽毛的翅膀。我诧异地看着它。轻轻抖动,我竟飞了起来。飞到了树梢,飞过了河流。身边陪伴着那只风筝。我们一起飞。飞到了世界的边缘,看日出日落。完全沉浸在幻想中的我,根本忘记了时间。

那天早上到学校时,因为迟到被老师罚站了。可是没有遗憾,因为我的眼神再也不想离开那片湛蓝的天空了。那是我的幻想地,那是我放飞梦想的空间。我知道,在我的身体里,还有着狂妄的童心,它不曾淹没于书海,不曾倦怠于生活,它带着满满的动力和激情,指引我前进。我知道,这狂妄的童心,从不曾离我而去,仍然控制着我的思想,掌握着我的翅膀。

篇7:我也可以作文

“只要你们想飞,你们就能飞起来。”父亲肯定地告诉他们。

贫穷的牧羊人领着两个孩子放羊,弟弟望着天上飞过的大雁说:“我们要是大雁就好了,就能飞到天堂看妈妈了。”父亲说:“只要想飞就能飞上天。”弟弟学大雁飞,没有飞起来,哥哥也试了试没有飞起来。父亲也试了几次,结果也没有飞起来。父亲说:“我老了,你们还小,将来经过努力,你们一定能飞起来。”后来经过努力,终于飞上了蓝天,他们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有了远大的志向还要有信心去实现,要有百折不回的拼搏和奋斗,实现目标的过程也是证实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这个世界给人的机会是相等的,把握住自己的志向,坚定不移,才能越过龙门,才能展开翅膀翱翔。

“可我们想飞,为什么飞不起来?”

“那是你们还想得不够。”

小兄弟信以为真,便每天想着如何让自己飞起来。19,他们根据风筝和鸟类的飞行原理,制造出了人类的第一架飞机。他们终于腾空而起,成功地飞上了理想的蓝天。

这对小兄弟,就是飞机的发明者美国莱特兄弟。

今天,在美国宇航中心的大门上,写着人类迈向宇宙的一句豪迈宣言:只要人类能够梦想的,就一定能够实现。

篇8:文言文教学也可以精彩

课前预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基本技能训练。新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在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课前预习除了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使课堂上能实现师生互动,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在教学之前, 我让学生预习了课文, 布置学生搜集文中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以及通假字的现象。在上课的时候, 当我提到文言实词“志”有几个意思的时候, 学生马上能说出我们学过的志的意思, 以及在本文中它的新的意思。这样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步骤, 能和老师进行良好的对话。而师生的步骤是一致的, 教师的预设得到了良好的生成, 那么课堂也就不再是教师的一人堂, 而是师生合作的课堂, 是预设和良好生成的课堂。课堂的效率自然是不用说了。

二.抓住问题, 扣紧学生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 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教师通过设置问题, 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之中, 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 思考问题系统深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之中主动参与, 或独立思考, 或讨论问题, 不知不觉中萌发了参与意识, 培养了参与精神, 形成了参与能力, 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着积极的效应。

《屈原列传》一文, 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因为所在的专题教学目标就是“读其书想见为人”。所以我设计的重点放在屈原思想品质以及他为何投江的探讨上。但是作为一片文言文, 对于文言知识的了解也很有必要, 所以我在第一环节中让学生阅读文本, 翻译重点句式。第二环节解决一些重点字词, 包括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以及通假字, 使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第三环节学生探究屈原的才能以及品质, 研读文本;第四环节是拓展性思维的培养, 即让学生通过对屈原品质的探讨, 思考屈原为什么要投江, 如果是你, 会做怎样的抉择,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但在第一次的教学过程中, 第一第二环节都很顺利, 但是到第三环节, 对屈原的品质的探讨上, 设计的问题不是很到位, 以致于学生的回答有些摸不着边际。在课后我就在想, 为什么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答得不准确呢, 我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摒弃我已知的, 这样一想, 才发现是问题设计得不够准确, 到另外一个班上课时, 我试着用新设计的问题问他们, 每一个人都能回答出我要的答案, 问题清晰了, 学生的回答也不绕圈子, 课堂上也不会浪费多余引导的时间。课堂的效率也提高了。

三.课堂思辩, 撞出思想火花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 对语境的构建、语义的理解、语情的体会, 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大胆思辩, 各抒己见。在思辩中, 教师穿针引线, 巧妙点拨, 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 在思维的碰撞中, 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

如《屈原列传》一文中, 在讨论到屈原为什么要投江时, 有的学生认为屈原不应该投江, 他有那么高的才能, 不管到哪个诸侯国都会受到很好的接待, 而有的同学则认为, 屈原之所以投江是因为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被别国践踏, 不能忍受自己活在污浊的社会中。通过思辩, 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屈原, 体会了屈原那高洁的志向和忠君爱国的品质。整节课, 课堂气氛活跃, 其间, 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 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 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使理解和表达, 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 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李敏,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教师。

摘要:文言文内容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大幅度增加, 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史记的选修, 使文言文教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文言教学要重视课外功夫, 课堂内要采取多种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主要从如何进行文言教学这方面来进行论述。

篇9:朗读,也可以很精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在朗读教学上也是如此。抛去林林总总的朗读技巧、方法、指导等,追本溯源,那就是朗读是学生在读,只有学生有了读的兴趣与动力,朗读教学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教师在重视朗读教学时,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喜欢读,怎样让朗读也变得精彩起来。这里笔者提供以下几种方法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师生共读,其乐融融

朗读是学生的一种阅读手段,主角是学生,但教师如果能放下高高在上的评判者角色,参与学生的朗读,与学生一起读,既能提高学生朗读兴趣,又能拉近师生关系,营造班级其乐融融的朗读氛围。这个原因很简单,老师都开口读了,学生哪有不受带动的?师生共读可以很好地调节朗读速度与节奏,让学生沉浸在琅琅书声中,得到一种美的感受,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对发展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有很大帮助。另外,教师也可把自己安排进角色朗读,如《阿长与山海经》,师生一同朗读文中“阿长元旦讨要福桔”一节,教师朗读阿长部分,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很好地调动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书声与笑声中认识了这个既迷信又善良淳朴的人物。

二、男女分读,旧法新用

初中学生生理发展迅速,音色区别明显,这个时期的学生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内在,关注异性,适当的男女分读能起到调动积极性的作用。但如果总是简单地分为男女生齐读,学生通常兴致不高,可方式一变效果就大不同。如安排男女竞读,激发竞争意识;男女角色朗读,体会不同人物的语言及性格特点;还有一种接龙朗读,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教《陋室铭》时,采用男女生各读一句接龙的方法,学生惊奇地发现文章的第二句读来格外上口,一分析才知原来是押韵,教学效果显著。还可根据文体特点,充分发挥男女各自音色优势,营造美感。如教《秋天》诗歌时,朗读就可设计为女领、男领、女合与男合,既照顾个体的朗读体验,又利用女声的清脆与男声的厚实读出诗歌的意韵,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音色碰撞出的美感,增强朗读兴趣。

三、媒体促读,事半功倍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对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有很大帮助。最常用的是录音范读,一段声质优美的文章范读不仅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还能在朗读技巧与方式上给予学生许多启迪。如教《安塞腰鼓》,播放激情洋溢感情充沛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兴趣极大提高,在听读、试读后,全班的齐读达到了一种沸腾的境界,同学们小脸涨红了,嗓子透支了,读后仍兴致勃勃谈论班级齐读所营造出的那种憾人气势,通过朗读也感受到安塞人身上的坚强与力量,而这种效果正是一段优秀的朗诵带来的。录音范读除了听学还可用来听跟,跟读录音范读,可快速提升朗读水平。在教授较短篇幅文言文时采用此方法,一句一句跟读,在对比中让学生对语速、语调的把握得到提升。

另外常用的就是配乐朗读,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教《苏州园林》,可以选择一首江南丝竹来伴奏,朗读的时候,悠扬的横笛、清亮的古筝似乎就萦绕在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与假山池沼之间。读着读着,课文不再枯燥,苏州园林的特点已经伴着它的情致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

还可在配乐朗读时,加入投影仪屏幕创设情境,达到完美的朗读效果。如教《观沧海》,在讲解诗歌大意,整体感知,朗读指导后,配以激昂的乐曲,屏幕上放映诗句的朗读声调曲线提示,整体朗读的效果大大提升,能够让学生得到一种成功的体验。也可以播放与文本相关图片,配上背景音乐,营造意境,让学生情不自禁,出口吟咏。

四、文本改读,立竿见影

每类文本在教学上都有其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文本都适合朗读。拿一些无关痛痒的课文来朗读,学生读起来干巴巴,反而会降低朗读兴趣,所以应该精心挑选合适的朗读文本,遇到适合朗读的文章也可对文本做适当的增删,拿修改后的文本朗读,效果立马不同。如《乡愁》教学中,安排学生朗读到第三节时,重复读“后来啊”这句来加强情感,最后一节重复读两次营造回环效果,这样的朗读安排比照本宣读效果好很多。如《观沧海》诗歌教学,在“以观沧海”这句诗后加入一个语气词“啊”抒发赞叹的感情,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教学《生物入侵者》时,让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摘选出每段的关键句,通过朗读关键句很好地掌握这篇说明文的主要内容。

除上述朗读方法外,让朗读变得精彩的方法还有许多,如文本配读(读相关主题的若干作品,比较相似或相差)、角色演读等。教师应该立足于所带班级的特点,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只有维持在兴趣的基点上,朗读教学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功效。

篇10:我也可以作文

小学时的我很内向,总是不自信,即使是面对熟悉的同学,我依旧紧张。那一次,我战胜了内心的恐惧,迎来了光明。

某天上午,语文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选一个喜欢的动物,以第一人称来做自我介绍。听到这项作业,很是欣喜,立刻就想到了我国的国宝熊猫。脸上挂着满心的笑容,同学们问我想写什么,我只是以笑容回应。

中午回到家中,拿出作业本,正想提笔写,但我的手握住笔在空中愣住,心想:自己写总会有些不准确,要不去查一查。向妈妈要到了手机,了解了国宝大熊猫,并提笔写下了熊猫的自我介绍。细心的写完后,看看自己的作业本,满脸得意,眼睛中闪烁着光芒。

想起老师要求最好背下来,觉得我也可以,便拿起作业本,认真地开始背诵。先是读了几遍,再尝试着背,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我终于可以顺畅地背下来了,心里美滋滋的。

到了语文课,老师先是检查,我露出了得意的微笑。当老师看到我写的并点点头,心里激动极了,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汹涌澎湃,心脏就像欣喜的兔子,一直在乱跳。

老师先抽了几位班上成绩拔尖的学生上去读自己的动物自我介绍。我坐在椅子上莫名有些紧张,害怕老师抽到我。我把作业本放在抽屉里,我低着头一直在默读,腿在发抖。老师似乎看到了我,就说了最后一个是我。

我猛地一抬头,看着老师亲切的微笑,瞬间愣住了,拿着作业本的双手在颤抖,这时的心不是欣喜地跳跃,而是恐惧地跳跃。我瞪大眼睛看着四周,同学们的目光都在我身上,心跳得越来越快。我缓慢地起身,走到讲台上,看到同学们强烈的目光更加惧怕,全身都在颤抖,低着头看着作业本一句话都没说。

老师并没有感到不耐烦,而是让同学们鼓掌给予我勇气。我深吸一口气,看了看作业本,心情稳定了,我关上作业本,直视前方,流利地背完了,心中的巨石砰地一声落下了。随着我背诵结束,班上再次响起了掌声,这掌声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大。

篇11:我也可以作文

阳光透过树叶的阴翳间,照在我身上,暖洋洋地。

我自信地微笑着,手中的一抹鲜红随风应和着,仿佛也在为我鼓舞。

记忆又倒退到那天,我站在老师面前,低着头沉默着,时钟的滴答滴答荡在办公室里,一次一次地敲打着我不安惶恐的心。

老师终于开了口:“县里的一个书法比赛,你去试一下吧?”我惊愕地抬头,看着老师那带着笑的脸庞,心里的石头终于掉下去,又猛然愣了一下。我好像已经预见到我落选的场景和同学们不屑的嘲笑声了,那一瞬间,我差点就要开口拒绝,可老师那鼓励又带着期待的双眼让我犹豫了。

走出办公室,我的泪几乎就要落下来。怎么办?只剩下一个多月,我就要承受同学们的嘲讽和老师失望的眼神了,我的天空好像也变得暗淡无光。

是的,我从小就是一个脆弱敏感的人,平凡而渺小,没有任何闪亮点,小心翼翼地躲在没人注意到的角落里。可现在,我该怎么办?

我拿起一支笔,尝试着写了几个字,它们与漂亮毫不搭边,最多也只能算工整吧,气馁之余,我烦躁地把笔甩在一旁,却瞟到了一张奖状。咦?我吃了一惊,想不起什么时候它在那个角落里了。那是以前小学三年级时县书法比赛获得的,我疑惑地翻看着这张奖状,已全然忘记原来的我曾这样出彩过。

再次抬起头来,我的眼里多了一些坚毅。怕什么,我又不是一无所有的,行动起来吧。我和妈妈拜访了我以前的书法老师,向她讨教了许多书法训练知识;又买了一些字帖,一有空闲就在琢磨――字间结构、起笔顿笔。那段时间我像是着了魔,走路时头脑里想着字的笔画结构,连在睡觉都梦见了写出了一手漂亮的字。我不放过每次练字的机会,渐渐地字好像也变得受我控制了,越来越好了,不时有得心应手的感觉。

比赛那天,我是赛场里最早出来的人。心中仍有几分不安,但眼里已没有害怕。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阳光洒在身上,暖和极了,我迎着朝阳,骄傲地拿着手中鲜红的奖状----回望往昔,那个躲在角落里的我不见了;我走向光芒,逐渐的与它融为一体。

篇12:我也可以作文

这个社会本来就是欺骗,虚伪,缺少人性

而我却还死死的咬住诚实不放

一次次,一回回

总是相信人性之善,总是希翼诚实无价

但每一次,每一回 得到的解决都只有一个

“我真的看好你,但我真的无能为力”

这句话听得我已经麻木,已经寒彻灵魂

有时候我会无比憎恨这个民族

没有信仰,没有追求

有的是屠杀,极刑,互相的尔虞我诈

但可悲的灵魂却始终坚定着信念

一旦祖国有难

我还是会倾洒自己的一腔热血

矛盾,矛盾,矛盾得让我生不如死……………..

真的不希望有一天,自己的id不再是china

又想起第一滴血的结语:

篇13:作文也可以精彩

其实只要教师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训练目标明确,训练符合年段特征,训练有层次,学生自然有收获,第三课时也可以精彩。这就是在学校开展的一课三磨活动,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

一、训练要有代表性

拿到《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我被指定为上第三课时,当时前两位老师已将他们的教学目标阐明:第一课时扫除字词障碍,初读课文。第二课时感情朗读,理解文本,体验情感。那我上什么呀?我顿时傻眼了。翻阅课标,其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到“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针对这篇课文,可以指导背诵、复述、语言运用……看来我的第三课时“自留地”里想要播种的种子还是挺多的。于是我打算把重点放在文中“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 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这一句,设计一个积累运用比喻句的仿句训练。

第一次教学案例:

我在教学时,先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接着感悟语言,习得表达方式。

师:这几种五彩缤纷的蝴蝶上下翻飞, 就像一把把花瓣那样随风飘舞,蝴蝶和花瓣哪里像呢?

生:有一只蝴蝶很像花瓣。

师:只有一只吗?

学生这才发现:好几种。

师只能告知:对,“好几种”才能像“一把把”,这是数量上的相似。

师:颜色方面呢?

学生经过老师一提醒,才发现了这一特征。(五彩缤纷———五颜六色)

学生还是不能自主地发现,老师只能满堂问了:“上下翻飞”和“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都写出了什么?

生:飘动的样子。

师此时小结:因为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才把“上下翻飞,五彩缤纷的一只只蝴蝶,比作了谁在空中撒了一把五颜六色的花瓣”。

虽然学生学得挺困难,但我认为学生学到这里还是不够的,于是继续引导学生发现。

师: 作者在写的时候用了一个词,在提醒我们他在打比方,你关注到了吗? 什么词?

生齐声答:就像。

师:像这样的词,你知道哪些呢?

生支支吾吾地答着:像、好像。

师无奈地补充道: 像……似的、如同、仿佛、犹如、宛如……

我当时虽然上得很累,一步步地牵着学生,但是自我感觉这时的比喻句教学才算教透了。

【第一次课后反思及研究】训练要有代表性

可是,各位评课老师听后,却一针见血地提出:“你这样教,学生学得一点劲都没有。而且原本美丽的画面被你支离破碎地肢解了,一点美感也没了。”薛校长也提出了一点:“这课的比喻句对于学生学习是有代表性的吗? 这课的语言训练点在哪呢? ”

在专家和同行的提醒下,我才悟到了这么抽象的东西,叫学生去归类实在太难为他们了。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没有错,可是还要寻找合适的训练点。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训练要有代表性。

于是,我又反复地研读了这篇课文,还读了本单元的其他课文。我终于发现,这篇课文语言的精彩点是第二小节的第二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聚会。”其实在本单元《木兰从军》一课中,也有一个经典句子:“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战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多么精练的语言,多么有节奏的话语,多么生动的画面,都在这样的句型中体现出来了。我读着句子,咀嚼着文字,越读越兴奋。此时的我仿佛挖到了深藏地下的宝藏,一种难以言语的情感让我顿时有了第二次磨课的劲。

二、训练要符合年龄特点

有了米,怎么煮成饭呢? 我有些犯愁。“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聚会。”这句话中虽然有那么多逗号, 可是却是一句承接复句, 词组之间不是单纯的并列关系,而是有先后顺序的, 讲的是一个主体,即“蝴蝶”用一连串的动作完成一件事———聚会。它们的情感是快乐的、着急的。但课堂上要教到什么程度呢? 学生能学懂多少? 能学到什么层次? 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于是有了第二次磨课。

第二次教学案例:

师:你和小朋友参加过聚会吗?

生:我和几个小朋友一起去……

师:对。像过年、过生日时亲朋好友聚到一起,就叫聚会。

师: 这样的聚会一定非常有意思,你在去聚会的路上心情怎么样?

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争先恐后地答着:高兴、激动、开心、兴奋、喜悦、迫切……

师: 这些蝴蝶做了什么事? (聚会)

师:如果你们就是小蝴蝶,你们赶到山谷里聚会,打算干什么呢?

生入情入境地谈着:和小伙伴做游戏、去饱餐一顿、去产卵、去跳舞、唱歌,给客人看……

师: 此时, 你们的心情怎样啊?(高兴、兴奋、着急……)

师:哪只小蝴蝶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呢?(引导学生评价:语速快一些,读出轻盈、快乐的感觉)

生评价:读的速度比较快,我听出了他特别着急;我听出了她特别高兴,但是她读得太慢了,别人都到了,她该落后了。

师:现在,你就是那只赶往山谷去聚会的小蝴蝶,心情很迫切,你来读读看。 (个别读———齐读)

师评价:老师仿佛看到了那一群群蝴蝶正迫切地赶去聚会呢!老师也来读读。(故意读成三个“飞过”)老师这样读,你们感觉怎么样?

学生:重复、不准确。花丛矮矮的,可以飞过;树林很高,飞不过去,用穿过比较好;小溪,当然要越过;因为用“赶”能反映小蝴蝶去聚会的路上心情很着急!

师:边读边想象这样的画面:“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轻盈地飞过矮矮的花丛,穿过茂密、高大的树林,越过流水淙淙的小溪,开心地赶到山谷中碰面。”齐读。

最后进行仿句训练,试着将一连串的动作完成一件事的过程说清楚。

【第二次课后反思及研究】训练要符合年龄特点

低年级的学生是感性的,他们有生活体验,有强烈的表达需求。因此,第二次的备课内容与上课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对学生明显有吸引力。从学生生活中的聚会切入,引起了学生生活的共鸣,有了“快乐”这一情感体验;再到学生入情入境地当着小蝴蝶,参加聚会;学生自然而然地绘声绘色地进行了朗读感悟。参加聚会时的快乐和急迫的情感体验,喷涌而出,朗读水到渠成。接着教师故意读错, 从而进行词句品析,学生也是在评价老师的过程中发现了文本用词的不重复, 用词的准确性,用词的优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出色的。

可是问题却出来了,朗读感悟是第二课时 已经进行 了的训练 点 ,我这样设计操作不就重复了吗? 而且我在朗读 指导上花 了大量的 时间 ,该进行的仿句训练却很仓促, 没有训练到位。

我又一次地意识到,我上的是第三课时,我的“自留田”里要进行仿句训练,怎能抢人家的“地盘”呢? 种好自己的“自留田”,有时即使精彩也要舍得删去。

三、训练要有侧重点

第三次的仿句教学环节,我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删减, 去掉情感体验,重在理解语言形式,仿句训练。我重新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三次教学设计:

第一步, 在老师故意读错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评析,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仿句训练。第二步,引导学生理清句子脉络, 试着将一连串的动作完成一件事的过程说清楚。第三步,以老师表演哑剧的方式,请学生观察,练习说话。第四步, 抛出三个话题———“早操的音乐响起来了,我们……”“早上睡过头啦! 我赶紧……”“妈妈下班回家……”学生练说。

【第三次课后反思及研究】训练要有侧重点

这一回,我终于种好了自己第三课时的自留田。可是在第三次的上课环节中还是出现了问题,学生能体会到文本语言的精练、准确、优美。要他们自己说的时候,还是说不好,抛出的三个问题, 在课堂上花了近20分钟,学生的进步还是不明显。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有: 说的不是同一种主体,用词不准确,一连说了几件事……

四、训练要有层次性

课堂上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的确,我一下子抛出三个问题,学生措手不及。引导学生说话要有层次性,要为学生铺设梯度,对学生由扶到放,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并掌握。

第四次教学设计:

1.师表演 ,学生说。

师:“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这么多优美的词语是为了告诉我们蝴蝶去聚会这件事呀。唐老师也学着用一连串的动作,做一件事。你们仔细看,等会儿要试着用不同的词将我做的一连串动作说清楚。

师表演:从粉笔盒里挑出一支彩色粉笔,拿起长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说。

2.创设情境 ,引导说话。

情景一:“早操的音乐响起来了,我们……”

师:小朋友自己想想,一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理清具体动作:放下书本 ,站起身子 ,走到走廊 ,排好队伍 ,喊着口号,跑步进场)再指名学生连起来说。

情景二:“妈妈下班回家……”

师:你妈妈一回家做什么事?

写大家一起罗列的事情 (做饭、辅导我功课、睡觉、看电视、玩电脑、聊天、洗衣服……),再指导说具体。

师:想一想,你能学着课文里的句子(出示)将她做这件事时的一连串动作说清楚吗?

评价中体现:不重复,用词准确,将做一件事时的一连串动作说清楚了。

【第四次课后反思及研究】训练要有层次性

“师表演”这样的设计从学生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入手, 学生能说;“先理清具体动作,再连起来说”这样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大家一起出谋划策的,学生会说;最后一环节“先罗列事情, 再具体说”虽然有难度,但说的是各自的妈妈,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又有了思维发散,话题是宽泛的,再在文本的学习中,学生也能尝试说了。

篇14:数学也可以这样精彩

在两天半的时间里共安排了11节课、6个报告和1个点评,我们有幸目睹了郑毓信、顾亚龙、黄爱华、刘松、贲友林、余颖、张齐华、周卫东、刘德武、闫勤、徐斌、罗鸣亮12位名师的风采。每节课都凝聚了名师的付出与智慧,都有其独特之处,各有千秋。名师们精妙的教学设计、幽默的语言、精良的素养以及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精彩场面,无不让与会老师切实感受到了他们扎实的教学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具有影响力的人格魅力。虽然他们风格各有不同,但无不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真正做回学习的主人,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郑教授的讲座《课程标准(2013)的另类解读》,让我们的眼前豁然开朗,心里对今后的教学之路又有了新的想法,对课标的认识打开了另一扇门。刘松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让我们感受到教师的语言之美,语言之风趣、幽默,充分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做到语言和数学的完美结合。黄爱华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开课直奔主题,以“下水道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怎么放都不掉下去”两个大问题为契机,展现了大空间、大格局教学;学生完全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下学习;课堂充满智慧、充满创造性;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在大师手里变得那么生动有趣,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变得那么富有内涵,引人入胜。无独有偶,贲友林老师也上了《圆的认识》这一课,他的同课异构,也激起了我们听课老师的极大兴趣;贲友林老师从画圆入手认识圆,注重了学生的展示与表达,让学生在展示交流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述,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样自由的、开放式的、学生充分彰显个性的课堂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喜悦。顾亚龙老师在执教《年月日》的时候,以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为契机,展开教学,期间又介绍了历史上罗马历法和奥古斯都历法等来说明2月天数的来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徐斌老师在执教《两位数乘一位数》时,通过比较外国小孩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让孩子感受到竖式计算的优越性。刘德武老师执教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刘老师这一节课打破了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来教学面积,而是通过猜测—估测—证明—排除—结论的教学过程,渗透了数学思想与方法;刘老师语言幽默,温文尔雅,在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思维得到碰撞,得到发展,整节课层层递进,行云流水。

在此次活动中,每位名师、每节观摩课、每个报告都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触和收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必将反复细细地品味每一节课、每一个报告所带来的新知识和新理念,持之以恒深入地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修好自己的“手艺活”,成就自己的“手艺”特色。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虎门外国语学校)

上一篇:高中英语求职信范文150字下一篇:角度不同风景不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