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教学也精彩

2024-05-01

说明文教学也精彩(精选六篇)

说明文教学也精彩 篇1

如何使文章的语言精彩而富有魅力呢?当代的一些科普作品更是讲究语言的准确与鲜活, 说明文也很精彩, 让我们见一斑而窥全豹, 学习准确、鲜活的语言表达技巧。

一、锤炼字句

要使文章的语言简洁生动、准确鲜明, 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就要注重炼字炼句。古人就很注意文章的锤炼,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 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 这是人尽皆知的, 贾岛著名的“推敲”更是炼字炼句的佳话。现当代的许多文学大家, 如徐志摩、鲁迅都是炼字炼句的高手。我们文本中的一些科普作品, 也是讲究语言的锤炼。

如朱泳燚的科普作品《看云识天气》里开头写云和天气的关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 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作者在这里用了“招牌”这个词表明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 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这句话看似简单, 甚至还带有较强的口语色彩, 但语言鲜活、生动, 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运用修辞

运用修辞是使文章语言鲜活生动最重要的方法。如排比能最有效增强文章的气势, 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比喻有助于对事物进行生动形象的刻画, 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 使语言富有灵性;拟人能使形象栩栩如生, 让人感到亲切自然。俗话说“三分资质, 七分打扮”, 修辞用得好, 定能使作文文采飞扬。

例如,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文, 但语言生动, 对云的描摹细致形象。秦牧先生曾说:“美妙的譬喻真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 照耀着文学。”这篇文章一开笔就连用八个比喻, 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 变化之丰。如“有的像羽毛, 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 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 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 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 像河川, 像雄狮, 像奔马……”, 这样巧譬妙喻, 使云形美神跃, 让读者在丰富的联想中既认识到云的“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的特点, 又领略到云朵美妙的景观。这样巧作描摹进行说明, 寓知识性于生动精美的形象之中, 可谓有一石二鸟之妙。修辞的运用在《看云识天气》文中比比皆是。用“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卷积云的形态特征;用“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 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的特征。文中运用大量的比喻, 寓知识于乐趣中, 虽是说明文, 但语言生动形象、趣味无穷。

又如, 法布尔的科普文《绿色蝈蝈》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蝈蝈, 像“蝈蝈在窃窃自语”、“蝈蝈酷爱甜食”、“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处在一起的”等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拟人手法的运用表现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使得文章自然、亲切, 增强了可读性, 形象的语言使读者读来更轻松, 更容易理解。

三、引用诗文名句

在写作时, 一句精当的诗文名句往往能达到画龙点睛、意趣横生的效果, 使作文生色不少, 丰厚文化底蕴, 使文章的语言富有文采。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到根据云上的光采现象, 推测天气的情况时, 就引用三条谚语生动地说明天上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这些句子使文章显得活泼﹑生动﹑简洁,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名人名句是语言典范, 往往使读者中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如能“妙手偶得之”, 便能一下子让文章长出明亮的眉目, 更加亲切, 增强感染力。如茅以升《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引用张嘉贞在《安济桥铭》中的赞语“制造奇特, 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构造的奇特和高超的技艺;引用张鷟在《朝野佥载》中的名句“初月出云, 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的形式优美;读着这些优美的赞语, 能一下子勾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把读者带入一种优美的境界。吴冠中的《桥之美》为了进一步说明桥之美, 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性语言和古诗文, 充满诗情画意, 语意蕴涵丰富, 有着极其鲜明的个性色彩。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具有形式美入手, 引出喜欢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形式美。“早春天气, 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 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 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 也令画家销魂!”“销魂”出自江淹的《别赋》, “黯然销魂者, 为别时而已矣”。意思是说人们在分别的时候非常悲伤、愁苦。“晓风残月”这个词出自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这凄清的景象烘托了别后悲伤的情状, 就是说细柳和石桥所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 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 已令画家销魂。引用是一种常用的艺术方法, “运用之妙, 在乎一心”, 巧妙地运用引用, 能使说明文更显生动, 更具有说服力。

四、精当的议论

适当地运用议论手法往往能表达出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认识、思考及评价, 使文章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逻辑性, 在说明文中能深化人们对说明对象特征的认识, 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中国石拱桥》在用形象化的手法交代了本文说明的对象—石拱桥后, 用概括的语言总说石拱桥的特点:“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 而且结构坚固。”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在文章以说明性文字为主体的衬托下, 此处的议论可以说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又如《苏州园林》第二段:“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句话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有了这样议论总括的句子, 能使说明的中心突出, 说明对象的特征鲜明, 易于读者理解把握。说明文每一个段落都围绕一个中心, 有些段落中心往往通过中心句体现出来, 这些中心句就是用议论的方式表达。中心句的位置在段首的较多, 如“苏州园林在第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和“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 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这两句都是在段首的中心句, 各自概括了所在段落说明的中心。说明文中的议论着眼于说明特征, 意在深化人们对说明对象特征的认识, 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盘点词语也精彩 篇2

内容提要: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从四年级开始,在每组课文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我在开展“词语盘点”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首先,我结合每一组盘点的词汇特点,采用分类识记的方法开展积累词语的教学;其次,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反复涵咏,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词语本来面目,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关键词:词语 盘点 积累 运用 能力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从四年级开始,为了让学生对一个单元所涉及到的词语做个回顾,便于巩固积累,在每组课文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

“词语盘点”训练,教学参考书上没有提出教学建议。不少教师往往忽视“词语盘点”的教学,一般都是让学生读几遍、抄几遍,复习一下词语的意思,然后再听写便算过关了。而部分学生对其中的一些词语仍然只知其意,不会运用,并没有完全起到“盘点”之功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如何上好这样的课,让学生有所收获,我在开展“词语盘点”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点词入库

“词语盘点”词汇量很大,以四年级上册为例,每单元“词语盘点”中的词语一般都在45个左右。虽说盘点中的词语都在文中出现并且学过,但词语积累绝不是死记硬背、机械读写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融合内化的过程。如果能灵活地结合每一组盘点的词汇特点,采用分类识记的方法开展积累词语的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根据词语的构成方式归类

在教学时,我们应不断地培养学生自主地分析构词特点的能力。有些结构相似的词语都会出现在同一组盘点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开展积累教学,让学生照样子从词语盘点中找词语。

如:ABB(白茫茫) (AABB)郁郁苍苍 (AABC)涓涓溪流 (ABAC)若隐若现

(选自四年级上册第一组)

相近(反)意思构成的词:争(辩) 永(久) 巧(妙) 伤(害) 陪(伴)

(选自五年级上册第四组)

(天)高(地)阔 房(前)屋(后)

(选自四年级下册第六组)

相同部首构成的词:设计 凄凉 朦胧 热烈

(选自六年级上册第二组)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的构成特点,并从盘点中继续寻找,看看还有几个这样的词语?在找完这些词语后,还可以继续进行拓展,让学生再另外写几个。

这样的词语学习,通过读、想、说、写的综合训练,将词语分类识记并进行积累,使新知识充分进入原有经验系统。这不但激发了学生主动积累词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促进了学生的分析、判断、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2.根据词语的表现特点整理

在新课标语文实验教材中,每一组课文往往都能反映同一个主题或内容,具体到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也会体现这样的一个特点。比如,四下第八组是一组描写人物故事的课文,“词语盘点”中的词语也多以描写人物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读一读,读完后,再让他们按下列要求分类写下来,然后另外再写几个:

描写人物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动作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神态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本组“词语盘点”中的还有部分词语明显地表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的,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找一找写一写──

表现人们赞美、表扬、肯定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百发百中、吉祥如意、笑逐颜开等)

表现人们憎恶、讨厌、批判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气急败坏、无恶不作、恩将仇报等)。

另外,本组盘点还有带有典故的词语,这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积累方面的指导。如“纪昌学射”“扁鹊治病”,让学生说说这些词有哪些典故,还知道有哪些词语是带有典故的?

3.根据词语的相近(反)意思辨析

语言中的词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一种网络之中,词与词有着各种关系。词跟词因为有着词义的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等特点,存在着一组一组的聚合,即词义类聚。词,是一个有意义的音义结合体,词所概括的意义就是词义。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词义上有同义、反义、近义等关系的词语进行比较,可以加深对词语的印象,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如教学五上第六组时可以这样设计,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昔日( ) 悲痛( ) 敬仰( ) 严厉( ) 谨慎( )

( ) ( ) ( ) ( ) ( )

也可以采用以下形式开展教学,如教学六上第一组时,请学生从“词语盘点”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反义词:粗糙( ) 懒惰( ) 沙哑( ) 扩散( )

在练习时能随时发现学生还存在的知识纰漏、不足、错误等,帮助学生扩展对词语外延的理解,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

说明文也能教得精彩 篇3

【关键词】说明文;精彩;教学;方法

长久以来,小学阶段的说明文教学是少有人关注的。关于说明文单元的习作指导,老师难以把握方向,讲得多也不见得学生就能吸收写得好,讲得少更成了“无话可说”“无从下手”。但,说明文单元的教学是不能草草了事的,怎样才能把教材用的好?让学生学得透彻明白,并让他们学习写说明性的文章呢?这成了我们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摸清教材和课标的要求,单元规划有的放矢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中关于“阅读”第六条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我们分析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时候就以此为依据。我们的基本教学思路确定为:

1.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都清楚说明的对象是谁?文章介绍了关于说明对象的哪几个内容?

2.在介绍对象时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比如: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介绍的。比如:由外到内、由外形到特征等。具体怎样把这三项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我们必须讲究教学策略和步骤。

二.落实课标要求,理清教学层次,阅读教学张弛有度

指导学生学习说明文,老师需要明确把说明文的“定义点”给学生:知识性、科学性、准确性。

1.知识性。即它着眼于解说和传播某种已经得到公认的知识,而不是像记叙文着眼于表情达意。

2.科学性。即它在介绍、解说、传播知识时必须科学,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及其规律性,不允许任何的主观随意性。

3.说明性。即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性文章的意义在于通过如实的解说,让人明白事相,懂得成因,给人知识,而不是像记叙文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的刻画,动人以情。

《鲸》是整个单元说明特征最清晰,说明方法使用最全面的课文,它为学生全面体验说明性文章提供依据。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需要逐个落实说明内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三项内容。

策略一:提炼单元“交流平台”中“列图表”的学习方法。例如,我们通过填表格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如图)。

说明的内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策略二:在使用“列图表”学习方法的同时,注重借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汇报交流检查自主学习效果,明确落实教学目标(如图)。

说明的内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1.鲸的体型列数字、作比较由外形到习性

2.鲸的演化举例子

3.鲸的种类分类别

4.鲸的饮食举例子、列数字

5.鲸的呼吸打比方、分类别

6.鲸的睡眠举例子

7.鲸的繁殖列数字

三.在实践中寻找问题,习作教学迎难而上

单元习作中明确要求:“本次习作,我们就练习写说明性文章。你可以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如,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电器。在习作之前,通过观察、参观、访问、阅读说明书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物品,然后再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

可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区分说明文与记叙文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如果我们的指导不到位,肯定就会出现老师布置写“说明文”,学生写出来一大半都是“记叙文”的现象。怎么办呢?

方法一:让学生不怕写说明文。

说明文相对比记叙文而言,写作方法截然不同。一个重叙述,一个重说明。怎样让学生消除距离感,不怕写说明文?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轻松、有趣,渴望了解。

我想到了食品——“喀吱脆薯片”,它小巧易携带,从外到内观察易深入,包装让更多材料成分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上课可以用摸一摸、猜一猜。

方法二: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开展说明方法的积累和运用。

观察是可以区分层次的,就拿“喀吱脆薯片”来说,可以由外到内。物品的包装、产地、生产日期、重量等都是外在信息;物品的味道、口感、色泽等都是内部信息。利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平台,学生渐渐体会到说明性文章就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这个说明对象介绍清楚。这时候,我们还是可以借助“图表法”,要求学生先列出习作提纲,确定习作对象、习作内容、习作方法和习作顺序后,在进行习作。

方法三:要重视反馈,关注全体,及时帮助学生纠正误区。

由说到写,有个别学生还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比如,有的同学介绍“狗”这种动物,写着写着就开始记述狗的故事。这时请学生自己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再围绕围绕着“习作内容”展开修改,我们可以从狗的种类、体形、大小、重量、毛色、饮食习惯、生活习性等多个方面思考;对应选择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层次就清晰明朗了。所以,有时候,抓住临场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状况往往可以成为充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

在新一轮教材使用中,我们或多或少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难题和问题,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的时候,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路径就被开启了。我们解读教材,开展说明文教学的路就是这样走过的。

【参考文献】

[1]王小龙.小学语文课本中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1(8).

[2]任义.对小学高年级说明性文章的两点认识[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1(11).

教育学知识

动机的特征和作用

有机体的行为和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动机是推动有机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上分析,动机具有下列特征和作用。

1.启动性。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功能,它能使有机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例如,因饥饿引起摄食活动,为获得优良成绩而勤奋学习,为受到他人赞扬而尽力做好工作。摄食活动、勤奋学习、尽力做好工作的行动分别由饥饿、获得优良成绩、受到他人赞扬的动机所驱动。

2.方向性。动机不仅引起行动,也使行为朝向特定的目标或对象。例如,人们在饥饿时趋向食物而不是游戏机;具有追求成就和成功结果的人们总是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向困难挑战,决不知难而退。人们在相同的活动中,由于动机不同会产生行为的差异。

常规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精彩 篇4

多媒体技术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主要电化教育手段,其本身具有许多对于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教育进入二十一世纪,多媒体正逐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以其丰富的教学内涵,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促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并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但全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则会扼杀教师在教学中的即兴创造,成为典型的电脑“满堂灌”。可见,在植物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植物教学质量,是当前植物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此,本人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一些体会,同广大同仁商榷。

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和进步,电教多媒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得视。不可否认,电教多媒体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种种方便和实效。但是,我个人认为:在新理念下实施课堂教学也不是必须使用电教多媒体,其实,常规的原生态教学也会有其独特的教学魅力。让人欣赏和体味到的是原汁原味的数学教学。

1、基础知识实

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方面。这也是我国数学的一大传统优势。历实基础,从小学抓起。所以教师就采取了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如果过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容易对很多内容有一种过眼云烟的感觉,一带而过。没有那种踏踏实实,安下心来做学问的体验。尤其是计算类的教学,常规的课堂教学就更显其优势。

2、教学程序活

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程序必须按教师的预期设定进行。然而课堂教学针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别。在课堂教学中难免出现一些教师意料之外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形,不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就更容易操作。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起直到认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止。所以,这也是不用电教多媒体的好处之一。

3、可用资源多

不用电教多媒体的课堂,教师操纵起来更灵活、更得心应物,随时可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在学习习近平角周角定义时,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理解、感觉定义的形成过程,教师通过身体的旋转让学生亲自目睹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并对基间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再比如,让学生感觉一秒钟的短暂,教师让学生拍一拍手、跺一跺脚、眨一眨眼、打一个响指等。借助这些肢全语言,学生对一秒种的认识就更深刻,同时也体会到了时间的宝贵。

4、动手能力强

失去对电教多媒体直观演示的依赖,很多教学内容都要求学生亲自来动手操作,进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认识四分之一这个分数,就要学生亲自动手去折一折,认识平均分,找出其中的一份;学习《认识钟表》一课时要求学生在家长的配合下,自制一个钟表。在制作的过程,学生就认识了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和刻度,然后在学习整时时还要学会拨针……这些能力在使用电教多媒体的课堂上是得不到锻炼的。电教多媒体在数学课上使用与否,并不是绝对的。它与常规教学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只要能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就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具是教学形象化的教学器具,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上有明显的作用。数学教学中自制教具的有机正确操作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较为关注的问题,教师在实验教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地进行自制教具的演示,有时可以直接判定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而此时学生也会因为教师的正确演示给学生自己的思维以豁然开朗的感觉,知识点掌握也往往会因为自制教具的正确操作而得到理解与运用。在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利用自制教具,让学生动手操作,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切实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来发挥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的自制教具操作的实效性,如何使自制教具操作实现它的实效性,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感兴趣是他们学好该科的动力源。我们必须把数学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和数学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平等看待。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自制教具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会使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发展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数学实验教学的人文教育。

前一段时间上了九年级的一节课《解直角三角形》,有许多关于实际问题的习题。比如测旗杆、树、楼房的高度,其中有需要测角的工具,因为给上一届学生讲课的时候,学生总是不明白怎样才能把角测出来,这次上课提前设计好了的方案——适时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制教具,提高实践能力。我安排了第一个任务,讲给大家知道测角有一种工具“测倾器”,让大家从网上查制作测倾器的材料及方法。

学生分组查并且制作,准备下次上课时用,这下学生的兴趣来了,每个小组都在商量着怎样操作,给了一天的时间,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哪有不清楚、不理解的地方,我帮助他们探讨、研究。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每个小组都制作好了一个测倾器,同学们的确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测倾器上边的量角器有的是用教师的上课时的专用教具,还有的是在一张纸上画出量角器然后贴在木板上;下边用的吊坠有的是一小块砖头,有的是用橡皮削成圆锥形状,各式各样,但到底制作的测倾器能不能用呢?接下来安排第二个任务,到学校的操场上实地测量旗杆的仰角,然后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学生一听说可以到室外去都非常兴奋,每个小组带着自制教具、笔和本就去了。同学们在操场上旗杆附近一组一组的开始认真测量,只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有的小组就把旗杆的高度算出来了:11.8米,然后找我问对不对,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让他们小组之间比较一下,有几个组的计算结果相近,可有一个小组的数据和其他小组差了1米多,我告诉其他小组帮助找一下是哪出了问题,最后找到了,没有加上测倾器的支架高度。

测量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又去测树的仰角,计算树的高度。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自制教具和室外进行实验教学是一种新颖的、奇特的情境创设,是引发学生好奇心的火苗,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自制教具直观、明显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二自制教具和设计室外实验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欲望,有利于探究实验的开展。三室外实验可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四自制教具与室外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可有效地传播非语言教育信息。

计算教学也精彩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69-01

【片段一】

课的伊始,学生根据三幅图列出了0乘一位数的算式,初步得出了不管有多少个0,合起来还是0的结论,紧接着教师这样进行引导:

师:老师有几道题,你们能不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这些题呢?

0×7 18×0 0×3243

生1:0×7等于0,18×0等于0,0×3243也等于0。

师:是吗?为什么等于0呢?

生2:7个0合起来是0,18个0合起来也是0,3243个0合起来还是0。

师:那如果数字再大些(出示:0×222222)

等于多少呢?

生(齐):还是0!

师:都同意吗?你发现了什么?

生3:0乘任何数都等于0,这个数不管有多大,和0相乘都等于0。

生4:我想补充,这个数可以是一位数、两位数,甚至是更多位数。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板书:0乘任何数都得0)

师:0乘任何数都等于0,那5+0呢?(出示:5+0)

生5:等于5!

师:它怎么不等于0?

生6:是0乘任何数,不是0加任何数!

师:加法表示——

生7:加法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把5和0合起来是5。

生8:如果是5×0就表示5个0合起来还是0。

师:对吗?看来,同学们在做题时还要留心观察算式的计算符号。

【评析】

从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有两点感受:

首先,教者不仅仅满足于课本,在教学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知识点时,教材上举的都是一位数乘0的算式,而教者却别出心裁,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与分析,通过两位数乘0、四位数乘0、甚至更多位数乘0的例子,不断充实其结论,从而也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感悟出“0乘任何数都得0”,同时,这些例子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头脑中逐步建模。笔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一个新的知识点的理解由肤浅走向深入。

其次,教者课前不仅备好了课的内容,而且备准了学生的易错点。当学习了“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知识点后,不少学生会由于认知惯性或者把加法和乘法的意义搞混淆而错误地认为“0加任何数也得0”。为了尽量避免这一错误的发生,教者有意在乘法算式后面加入了一道“5+0”的加法算式,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逐步区分对加法和乘法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片段二】

教师出示一张看台图,图中只有两个信息“1排1号”“6排17号”

师:从图上你知道些什么?

生1:这个看台有6排。

师:从哪儿看出是6排?

生2:因为最上面写的是6排17号。

师(边指图上的座位边说):这儿是1排,这儿是6排,你能知道什么?

生(齐):一共是6排。

师:你还能知道什么?

生3:每排是17个座位。

师(边指图上的座位边说):这儿17号,说明这儿是几号?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求出什么?

当学生计算出一个看台的座位后,教师先让学生估计4个看台的座位,再尝试用竖式计算,重点讲解计算过程之后,教师一直强调学生要用“轻轻读过程”的方法检查。

【评析】

从这个片段中不难看出教者非常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是读题、审题的习惯,教者指导读题非常细致。教者没有用少学优生一步到位的回答来代替多数学生的观察,而是抓住学生的回答,不断地追问“你能知道什么”,并引导学生一起分析“1排、6排”“1号、17号”两个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全题目中的条件。这样的指导看起来好像过细,但对于大部分学生尤其是那些“潜力生”而言,教师的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让学生学会审题的重要过程。其次,“轻轻读过程”这个检查习惯更是教者的独特之处,因为三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检查意识还不够强,而且有些学生即使看起来像在检查,但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于是,教者就将学生口算的思维过程进行了外化,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检查。这种细小的行为却让我们有了异样的感觉!

写作教学也可以如此的精彩 篇6

一、激趣是写作教学的前提

过去,作文教学,通常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作文题目,然后叫学生认真审题,按要求写一篇500字的文章,一节课就这样静悄悄的,学生挖空心思也只写出寥寥几十字,结果是很多学生交不出作文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前提。”浓厚的兴趣,可以引领每一个人留心事情的每一个细节,仔细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体会人生。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有很多方法:有的以讲故事导入,有的以多媒体图片导入,有的以妙趣横生的实验导入,还有以丰富的游戏活动开场……

二、积累是写作的基础

有很多学生把写作文当流水账来记,缺少生机,读起来枯燥乏味,久而久之,连自己也不愿意读自己的文章。我发现学生写不出好文章的,大多是是因为肚子里的“墨水”少,平时缺少积累。

李贺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虽只活到27岁,但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他的成功在于积累。他随身携带锦囊,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入囊中,晚上再将纸片拿出来整理。这样就积累了许多创作素材,最终成为一位著名诗人。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他几乎掌握欧洲一切国家的语言,他在头脑里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

《荀子》有句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但凡能写出名著的人都知道积累的重要性。若要学生写出好文章,得先教会他们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忙起来!

如何积累写作素材?成了写作教学的研究课题。首先,积累从课内开始。教师教会学生用好课本的教材,这是学生拥有最好的一本书。教材中选取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都出自名家之手,文中有相当多的好词妙句,既具生动性又具哲理性,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圈画点评,充分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词句的好处。老师还要适当补充,教材中的二类课文很容易被学生遗忘,老师除了叫学生圈画之外,还要让学生及时抄到班级的学习园地“积累栏”里去。其次,要勤于积累课外书中的好词句。让学生广泛阅读,教给学生每次阅读之后首先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无论有什么样的感想,无论感想深浅都要写下来。写下来之后要自己阅读一遍自己的文章,检查有没有错字、病句。带着自己学过的写作技巧仔细思考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有些地方写的显得啰嗦,有些句子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有些地方可以用些修辞方法使它变得有文采、更形象具体。有些地方可以再扩展一下思维想出更多的思想。摘抄要有技巧,把阅读中遇到的优美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刻的哲理记录下来。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总结和创造的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所记得东西多了。之后、要学会整理,重新找个大一点的笔记本按照人物、故事、风景、观点四个方面分类整理。最后,要营造爱读书的氛围。在教室后墙上搞一个阅读专题栏,让学生随时在黑板上记录当天的拾萃。在教室的四周挂一些名人语录,营造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让学生的生活洋溢着书香味。

处处留心皆学问,广积细流成大海。持之以恒,再愚钝的学生也会冒出几个妙句来。

三、精彩的讲评

我相信,作文评讲课是每个学生最期盼最激动,的时刻,谁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肯定,能与大家分享收获的喜悦。这位老师满足了学生的愿望:

师:有请杜以婷同学登台亮相,朗读自己的作文。

(读作文略)

师:同学们听到这篇文章,有什么感想?老师先问杜以婷同学三个问题:第一,你是怎么构思的?

生:我觉得,父母给我的回忆是最温馨的。

师:那么父母可写的事情很多,为什么选取这件事?

生:我觉得这些细节很关键,平凡的事情才最温馨,只有平常的才是最感人的。

师:第二个问题:现在看这篇文章,你最得意的是哪些?哪怕只是一个句子。

生:其实我觉得在一些细节上比较好,比如像我說母亲和父亲去商店买衣服的时候牵手。虽然只是带过,我还是觉得很温馨。还有,我在第二段写不知道父母是怎么认识的,他们早已经过了浪漫,但可以看到爱情的影子,这一段比较好。

片段欣赏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一部分最打动你?

(大家议论纷纷)

师:还有两句话我觉得特别好:“在走进和走出商店的时候他们一直是牵着手的,而我只是静静地跟着他们,感受着这样一种特别的温馨,就连身边的事物都因为父母的恩爱而变成暖色调了。”还有:“几句简单不过的话却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听起来歌谣般的柔和。”

师:第三个问题:这篇文章有哪些地方不太满意,还可以改一改?

生:我想可能是去商店卖东西,这一段描写的比较粗略,还可以细腻一些。

师:非常好,谢谢杜以婷同学带来了一缕温馨。写作文,不但可以写有意义的事,也可以写有意思的事情。同学们只习惯于叙述,而不善于描写,叙述只是一种简单的交代。太阳升起,这是叙述;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这是描写。

成功的点评,把写作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四、创新是写作教学的升华

道可道,非常道。我们可以模仿别人,但又不会完全模仿别人。我们的教学不能一成不变,它也随时随地随人而变化。我们随时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调整过程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前瞻的思考和创新的洞见,令我们教学不断的进步,升华。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作文的基本要求是“像样”(叶圣陶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成为作文的最新和最高要求。创新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企求一步到位:应从点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是滑稽可笑或哗众取宠,只要是“不同一般”的均应予以肯定和引导,让其创新火花成燎原之势,但切不可多讲理论,以免束缚学生的想象。

上一篇:电影运动下一篇:流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