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人权论文

2022-04-19

摘要:“留守儿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这部分的儿童大多数都是留守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的同龄人来说,他们的受教育权、发展权等合法权益均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大大地限制了留守儿童自身的发展。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的人权保障问题渐显其紧迫性和必要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权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人权论文 篇1:

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探析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权益受损越来越严重,儿童发展权受阻,为保障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对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进行研究。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内涵的基础上,对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的实际状况和立法现状展开分析,进而探求农村留守儿童权利受损的原因,并对留守儿童发展权的顺利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发展权;儿童权益

目前对留守儿童的研究比较多,而从法学角度进行探析留守儿童相关权益,特别是从发展权角度进行研究的比较少,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未来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其权利的保障特别是发展权等相关人权对于留守儿童未来发展和社会未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的基本内涵

作为综合性的权利,人权是每个人享有的生存和发展等诸方面的权利,正如学者所说:“在人权的应然意义上人人平等,即应当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来对待,承认并尊重儿童与其他人一样拥有独立权、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以及其他方面的人权。”即,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是指儿童具有的平等发展的机会,是各个国家的天赋权利,也是儿童个人的天赋人权;既指个人发展权,也是指集体发展权。其目的在于充分发展兒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健康,实现儿童尊重和自我尊重,增强儿童的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但是,儿童发展权不同于成人发展权,因为成年人是个完全行为能力人,有自己完全的自主意识,可以自主决定,在平等基础上享有发展权。而儿童基于心智、年龄等方面的限制,自主意识受限,并不能完全决定享有平等发展权,基于其能力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必须要由成年人加以注意引导和关注,才可能真正享有发展权。

作为时代的产物,农村留守儿童尽管作为儿童的组成部分和普通儿童一样享有发展权等人权,可能基于年龄等限制,无法享有完全的发展权,但并不能排除留守儿童享有发展权,只是由于缺失父母的有效监护和经济方面等原因,使农村留守儿童在享有发展权方面更受限于其自身的特点。首先,留守儿童发展权易受到侵害。留守儿童大部分父母外出,缺少父母的监护和关爱,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懦弱自卑等心理问题,加上经济方面的限制,使留守儿童发展权相对于普通未成年人发展权更容易受到外界的侵害。其次,留守儿童发展权内容具有局限性。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原因是为了解决经济方面的压力,让家庭和孩子享有更高的经济条件,但往往缺少了父母的亲情陪伴和谆谆教导,反而使孩子受教育权以及培养特长等方面受限,与其他未成年人相对而言享有的发展机会少些,在平等发展权的享有上体现了因起跑线的不同而带来的受限或缺失,让孩子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容易成为空话。

二、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的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的实际状况

目前,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和谐社会特定阶段的产物并不可能即刻消失,相反还会存续下去。而农村留守儿童其权益受损现象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了和谐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首先,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发展受到侵害。留守儿童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无法亲自行使监护权。尽管可能存在隔代监护或者自我监护等,但由于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保护,溺水、烧伤、划伤、被虐等伤童事件时有发生,如2015年6月9日深夜,贵州毕节,14岁少年张启刚带着三个妹妹,在门窗紧闭的楼房中服下农药,经抢救无效死亡。如2012年的冬夜,5个躲在垃圾箱里的农村留守男孩烧炭取暖,一氧化碳中毒而亡的例子。而且对大多数留守儿童来说,经济方面的条件限制使其能够勉强保证其生存和基本的学习,但是如课外知识的增加则使其成为奢望。其次,留守儿童受教育权无法得到保障,影响了留守儿童精神文明方面的健康发展。尽管是义务教育,但是留守儿童在多数情况下基于各种观念的影响会被认为是问题学生,会遭到歧视,学习无法保证,而逃学、打架事件、留返于网吧更是成为家常便饭,更甚至和社会不良人员接触因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危害社会。如2015年6月10日,湖南衡阳界牌镇一对姐妹被同村12岁的留守儿童陈某某毒死。而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负责人早在2012年就曾指出,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是未来和谐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保障农村留守儿童个人的发展权才能促进农村集体的发展权,进而保证整个中国和谐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实践情况与期望相差甚远。

(二)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的立法现状

我国《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人权;同时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间接提出了儿童发展权。而《未成年人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把未成年人发展权作为一项权利真正确定下来,同时明确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而《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为了适用法律原则的抽象性,增加可操作性《儿童发展纲要》提出了具体的细则。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又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以下简称《意见》),为遏制侵害留守儿童权益,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在以家庭为依托的前提下进行各个环节的安排和部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救助保护机制,同时明确了家、政、校、社的责任,形成四下共抓的关爱服务体系,以减少儿童权益受损的现状。

当然,我国其他法律如《婚姻法》对儿童利益也进行了关注,但是法律中没有明确提出留守儿童。

三、留守儿童发展权受阻的原因分析

(一)对留守儿童人权保护的意识淡薄

尽管国家相关法律对儿童权利规定较多,但是现实生活中对儿童利益尤其留守儿童利益受损现象时有发生,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对儿童发展权利意识保护的淡薄。首先,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和中国现行政策等的影响,中国父母对儿童权利意识比较薄弱。生活实践中中国父母对未成年人关爱表现出大约三种不同的态度 。其一,父母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包办孩子的一切,让孩子凌驾于成人之上,孩子成为了凌驾之上的特权者,导致孩子的霸道、自我的性格,从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其二,父母受传统文化影响,把孩子当成了附属物,当成了权利的客体,孩子没有任何法律地位,平时斥责比较多,打骂比较多,使孩子胆小怕事,还有父母对孩子采用放羊的态度,不管不问任其发展。正是父母没有正确对待孩子,没有考虑孩子的权利,使孩子不能很好地享有发展权。其三,公众和政府对孩子的态度。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环境和经济条件,公众和政府并不能给孩子提供很好的生存空间。特别是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孩子是家庭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对孩子教育的好坏、未来孩子的生存发展,都是由家庭自身决定的,与公众社会无关,与政府无关,正是这种对留守儿童的态度和孩子发展权利意识保护的淡薄,导致孩子不受重视,缺少法律地位,让孩子的发展成为无关紧要的事情。

(二)规定留守儿童发展权的法律不健全

尽管在目前形成了以《宪法》为基托,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婚姻家庭法》为保护基础的儿童发展权保护机制,同时我国又通过通知等形式颁布法律文件,对保护留守儿童权益做特别的规定。但是,这些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而言还远远不够。首先,从法律角度,我国相关的法律只规定了未成年人有发展、受教育以及生存等权利,并没有对留守儿童的保护予以特别关注,毕竟留守儿童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有自身存在的特点,法律对其并没有针对性的规定或者解释,从法律层面缺乏对留守儿童发展权进行规制的规定。其次,我国对留守儿童发展权的规定是通过通知等形式,其法律效力比较低,远远不能起到保护留守儿童的作用,更遑论留守儿童的发展。再次,对留守儿童的规定仅仅是法律规定的条文,缺乏操作性,导致缺乏细化和明确具体的相关条款,出现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情况。

(三)缺乏国家公权力的监督

正如前所述,我国对于儿童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家庭的私力保护,一般情况下国家不进行干预,特别是农村。对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都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而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隔代监护,亲属监护,甚至自我监护等。而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私权保护方式让留守儿童面临诸多的问题,让其健康发展成为一大难题。而实践中各个地方根据本地具体情况设置了对留守儿童权益进行维护的机构,但是其职责不分,权限不明,甚至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流于形式,造成对留守儿童监管不利,权利受损情况时有发生。

四、对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的建议

(一)改变权利意识,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针对目前留守儿童权益受损、发展权受限的情况,必须扩大法律宣传,提高父母以及公众的儿童权利保护意识。一方面改变对父母态度,把儿童作为真正的权利主体,平等对待,创造条件促进留守儿童的个人人权的健康发展,从心理、精神等方面强调自我发展。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父母和家庭的教育,也离不开公众的影响。所以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在强调父母平等对待留守儿童,注重家庭教育的同时,要强调公众对未成年人的正确态度,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未成年人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内部事务,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因而公众必须改变态度,既要平等对待未成年人,也要把未成人的健康发展作为大众任务。把对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发展作为公众事业,让留守儿童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在和谐的公共环境中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强调集体发展权。

(二)确定尊重农村留守儿童的原则,完善相应的法规

国际社会中为了维护儿童权利确定了尊重儿童尊嚴的原则,这是保护儿童利益实现儿童发展权的内在动力,只有尊重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强调儿童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发展。我国承接国际社会对儿童的尊重,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确定了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的原则,体现了对儿童的尊重和重视。在对待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时,更应该确定该原则,只有尊重其人格尊严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发展,这是农村儿童发展的动力和关键。强调尊重儿童尊严原则的同时也要修改相应法律,增加留守儿童发展权的相关规定,制定配套措施增加其可执行性,同时进一步提高规定留守儿童发展权的法律层次,而不是仅仅凭借行政性的规范文件来取代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地位。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是以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的,只有充分体现对儿童的尊重和儿童的自我尊重,强调儿童应有的权利,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三)加强监督,强调国家公权力介入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责任,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因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的保障必须加强国家公权力监督。首先,设置专门机构对农村留守儿童权利行使进行监督。在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权方面,必须保障父母有一方留在家中陪伴子女,尽量消除隔代监护、自我监护以及其他亲属监护的现象。如果经济条件确实很差,无法保障生活的前提下,一方也尽量就近工作。如果出现留守儿童父母都缺失或者不能行使监护权时,可以由国家设置专门机构代为行使监护权,必要时可以对不行使监护权的父母予以惩罚,以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建立专门的信息追踪系统对留守儿童以及父母的现状进行监督。对于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外出或一方外出,特别是遗弃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信息追踪,确保留守儿童物质生活上的保障。

总之,留守儿童发展权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其是农村发展的中流砥柱,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协作和关注。

参考文献:

[1] 钟婉君.留守儿童缺失的人权保障[J].学理论,2011,(17).

[2] 丁启明.受教育权研究——从人权的视角透视受教育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1).

[3] 李明慧.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及其受教育权保护浅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3).

[4]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政策解读[EB/OL].民政部网站,2016-02-19.

[5] 魏慧斌.婚姻家庭法视野下儿童权利的保护[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责任编辑 吴高君]

作者:杨传兰

农村留守儿童人权论文 篇2:

留守儿童缺失的人权保障

摘要:“留守儿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这部分的儿童大多数都是留守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的同龄人来说,他们的受教育权、发展权等合法权益均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大大地限制了留守儿童自身的发展。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的人权保障问题渐显其紧迫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留守儿童;受教育;平等;发展;人权保障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而“农村留守儿童”,则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而本文所讨论的对象是农村留守儿童。从全国妇联、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近期公布的数据中获悉,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

一、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一) 历史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政策使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并以迅猛的势态转移到城市就业。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使得留守儿童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外,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的尴尬在于:城市接纳了从农村出城务工的人们,却没有接纳他们的孩子。留守儿童的父母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而牺牲了对孩子的监护的同时,他们的孩子却得不到社会的关注。

(二)社会原因

除了上述的历史背景之外,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农民工”种种不公平的待遇,是加速留守儿童的人权得不到保障这一问题日益显著的主要成因。

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有些甚至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二、留守儿童缺失的人权

(一)生存权

生命权和健康权,是最基本的人权,无论是在《世界人权宣言》还是在《儿童权利宣言》等国际性的人权文书的内容及涵义,都有提及到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同时包括有权接受可达到的最高标准的医疗保健服务。其中,《世界人权宣言》第25条规定:“(一)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在遭到失业、疾病、残废、守寡、衰老或在其他不能控制的情况下丧失谋生能力时,有权享受保障。(二)母亲和儿童有权享受特别照顾和协助。一切儿童,无论婚生或非婚生,都应享受同样的社会保护。” 而降低婴幼儿死亡率及消除疾病和营养不良现象,更是《儿童权利宣言》中体现儿童的生命权和健康权重要性的规定。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时期,而农村的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而在另一方面,政府对留守儿童生存保障问题的在政策和财政投入上的关注度不足,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去了解跟踪留守儿童的生存生活状况,缺乏具体的指导、帮助和监督保障措施。在极其贫穷的边远山区,他们甚至连最基本的医疗保障都难以获得,他们的生存权时刻备受经济困难以及生活水平低下的威胁。同时,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监护和教育,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都比较弱,在遭受外界侵害的时候往往缺乏抵御能力,因而,社会上有关于留守儿童频频成为犯罪侵害对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对于这些现象的抑制以及解决,需要的是家长扮演好监护人的角色、政府和社会给予政策上以及财力上的支持以及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只有这几方面联合做好,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健康状况。

(二)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利是《世界人权宣言》规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中的一种,《宣言》的第26条第1款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 在我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无论是作为世界人权中的一种权利,还是作为我国宪法的基本权利,受教育权都应该是每一个人平等地享有的。然而,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收入较城市收入低下,并且农村人地矛盾问题较为突出,于是大量剩余劳动力放弃务农而转向城市务工。我国的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上文所述原因都不能跟随父母而生活在农村、由隔代老人照顾,祖辈抚养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纵,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在影响个人自身发展的重要阶段缺乏了必要的家庭教育,孩子们由于在情感和精神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遇到困难不能获得感情支持,出现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极其容易形成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对于适龄入学的儿童来说,由于农村经济水平的相对低下,各方面的资源投入也就相对较低,国家对于教学资源的投入是明显地比城市要低得多,进而导致教育设施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师资水平低下;并且由于户籍的限制,留守儿童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各行政区域政府在极力地出台政策和措施以保障市民学龄子女的受教育权,却无法兼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该项权利。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甚至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政府对这些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是存在着监管不到位的缺失的,那么,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这方面同样得不到保障。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的缺失这种状况明显是与国际以及我国的法律精神内涵相违背的。

(三)发展权

发展权是人权基本内容的一种扩充。1979年,第三十四届联合国大会在第34/46号决议中确认,发展权是一项人权,平等发展的机会是各个国家的天赋权利,也是个人的天赋权利。同时,发展权作为一种《儿童权利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儿童有权接受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以及儿童有权享有促进其身体、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条件。《世界人权宣言》第22条规定:“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并有权享受他的个人尊严和人格的自由发展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各种权利的实现,这种实现是通过国家努力和国际合作并依照各国的组织和资源情况。”在一国当中,每个公民都应当被保证享有平等的机会获得社会资源并用于自身的发展,然而作为留守儿童,因生活环境的落后,其所得到的社会资源并不能与城市相比;就其在城市务工的父母而言,他们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但其工资和福利水平却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这种现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暂时还没有得到解决,城乡间的贫富差距也暂时没有办法完全消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家庭的经济状况,从而也限制了为留守儿童提供自身全面发展所需的资源。

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缺乏了其他同龄人所受到的家长的教导和监督,对于文化知识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制约性。长期缺乏家庭温暖,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以及思想无人了解,成长中烦恼没能被及时地开解、得不到正确的指引,心理失衡甚至在情感表达方面有着严重的缺失,这种情形严重地影响到了他们的行为表现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谢建社披露了基于广东三大监狱新生代农民工犯罪调查的最新数据:农民工罪犯中九成以上在26岁以下,八成犯罪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幼年时期被留守农村无人看管。其中侵犯财产犯罪占81.0%,性犯罪也已经成为二代农民工犯罪中主要犯罪类型。[2] 2010年7月11日,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农民工子弟教育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刘霞博士介绍了她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表明,与处境正常的儿童相比,流动和留守给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定消极影响。流动和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自尊感、积极情绪和幸福感均低于对照组儿童,群体歧视知觉、消极情绪和外部问题行为则高于对照组儿童。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长期下去,又会使他们出现心理偏差,带来负面的心理感受,更为严重的是导致自杀。[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是值得关注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是迫在眉睫!然而,从当前的现实状况来说,除国家现时出台政策从中引导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实际效果在短期内难以产生扭转这种局面的情形外,进城务工人员亦无法抛弃养家糊口的工作而长期陪在子女身边进行教育和引导,因而,留守儿童在发展权这一方面的人权保障也是缺失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在生存权、受教育权等方面的人权保障都有所缺失,而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发展状况会影响甚至决定着其成年后世界观、价值观的最终形成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同时,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平等、健康的成长和发展环境对于儿童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留守儿童的人权保障问题尤显重要。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阿.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5).

[2]肖华.“八成犯罪农民工幼年系留守儿童”谁该反省[J].观察与 思考,2009,(22).

[3]王君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幸福感低于正常儿童[N].人民日报, 2010-07-15.

作者:钟婉君

农村留守儿童人权论文 篇3:

西安地区留守儿童权利的法律保护研究

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尤其在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重逐渐增加。西安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及政府的重视,构建和谐西安就必然面临着要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为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国家和政府的管理职能,解决民众尤其是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在构建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要注重运用法律加强对留守儿童权益的保护,使留守儿童的权利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三农”问题得以解决与改善的进程中,出现了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根据教育部在2012年9月公布的数据,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200.32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的1436.81万人,在初中就读的763.51万人。陕西作为我国的农业大国,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迈进,留守儿童人数逐渐增多,尤其在农村此类现象尤为突出,在人口占全省多数的西安地区,在各地的农村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的比例逐渐增高,比如在蓝田县留守儿童比例已占全县儿童比例的50%,大多数都是在农村,并有上升的趋势。如何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就成为社会及当地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西安地区留守儿童现状

留守儿童相关概念界定。关于留守儿童的明确概念目前在学术界仍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例加:有的学者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每年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且外出期间很少在家居住,而由父母中的一方、其他看护人或儿童自己照顾的18周岁以下的儿童。有的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有的定义为被调查时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积超过6个月,而被留在农村地区交由父母单方、祖辈、他人照顾或无人照顾的农村儿章。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的年龄划分问题学术界逐渐达成了统一共识——即18周岁以下。它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有关“儿童”的定义及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未成年人”的规定相吻合。笔者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每年外出务工时间累计达6个月以上,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交由父母单方、祖辈、亲戚朋友监管或无人监管的18周岁以下的儿童。

“留守儿童权益”指的是留守儿童的权利与利益。具体说来就是指留守儿童依法享有的、在法律关系中得以实现的、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且这种利益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作为儿童权利宪章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的权益概括为四个方面: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与参与权。具体又可分为生存权、健康权、受教育权、受抚养权等诸多权利。

西安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概况。西安地区的城市及农村都存在一定的留守儿童,但就其数量及需保护的程度上来看,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尤为突显。例如以西安市蓝田县为例,全县辖22个镇,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19个村民委员会。2013年全县总人口约64.67万,其中农业人口57万,属于国家扶贫的重点县之一。14周岁以下的儿童约12万,占总人口的23.8%。其中,截止2013年十月份,全县“留守儿童”约28206人,其中父母双方外出的有8649人,父母一方外出的有18657人,孤儿及残疾学生达2793人,尤其在小寨镇和普化镇“留守儿童”人数均已占全镇儿童人口的60%以上,并逐渐呈增长的趋势。

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上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学习兴趣的缺乏。第二,不良习惯较多。第三,性格教育不健全。第四,亲情观念淡漠,与家人沟通困难。第五,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易受伤害。“

近年来,蓝田县县委、县政府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专门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鼓励各机关干部关爱留守儿童,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兰花草行动”,形成“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留守儿童权利缺失的具体表现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各种儿童权益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儿童权利的保护存在不足,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受教育权缺失。因为父母长期不在家,留守儿童在思想和学习上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帮助。农村家长对儿童的学习辅导普遍较少,而本来父母应是儿童的主要辅导者,但是因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所以儿童的辅导机率就相对下降,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在农村仍存在“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的片面观点,认为家庭只需照顾儿童的生活就就尽到了父母的职责。其实,按照教育学的观点,家庭教育才是儿童教育的关键。同时,在义务与教育领域,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及质量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二元体制造就了城乡义务教育失衡,使得农村的教育资源有限。

其次,人身权缺失。留守儿童被拐卖、被伤害、出现意外事件的几率较大。作为弱势群体的的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不足,又加上家庭、学校及社区缺乏对他们有效的监护与保护,使其易受到不法犯罪分子的侵害。这种侵害主要表现为拐卖及性侵害,拐卖主要对男童而言,性侵害主要针对女童。尤其是3至10岁的幼女性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几乎空白,遇到性侵犯时茫然无知或不知反抗。在脱离监护人的监护时,或监护人不在身边时,犯罪分子通过诱骗等方式轻而易举的可对留守女童实施性侵犯。实施侵犯的犯罪分子多数为近邻,甚至亲属或师生等对女童家庭生活比较了解。遭到性侵犯的女童会在心里产生自卑、恐慌、自闭等心里症状,又缺乏父母的及时关注与疏导和保护,会给女童的身心造成难以抚平的创伤。此外,留守儿童易出现离家出走和自杀事件。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其心智尚未成熟,再出现疑惑或困难时,最需要亲情的庇护、社会的关爱。但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困难、疑惑、焦虑却无人理会,心理易受到伤害,从而作出极端的事情。在蓝田县的一所小学的调查中,就有留守学生告诉我们曾经他们就想喝农药自杀或者离家出走,并且他们所在的村里就有和他们一样的留守儿童,走上了喝农药自杀的不归路,这在他们的心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并在潜意识中将其作为自己今后的选择。

再次,受监护权缺失。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严重不足、监护职责不明确、临时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类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有祖辈监护、上辈监护、同辈监护、自我监护,其中,最主要的是祖辈监护和上辈监护。在祖辈监护中,由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处于文盲与半文盲的比例较高,再加上其年事已高,身体和精力有限,教养的内容主要是注重儿童的物质生活的满足,多数以孩子不生病、身体健康作为其主要的职责,而对于孩子的学习及心理教导就不关心或鞭长莫及。而长辈监护也存在诸多问题,父母的亲戚或朋友作为监护人,他们本身就有自己的孩子要照顾,很难有多余的精力来悉心照料被监护的留守儿童,并且,他们多数认为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可怜,即使犯错也不忍心批评教育,或担心出力不讨好而不敢严厉批评孩子的错误,使得孩子很难有正确的引导,并在监护人与孩子之间难以有充分的沟通与了解。

最后,发展权缺失。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有力和有效的监管,很容易受到农村社区以及同龄不良人士的影响,染上吸烟、喝酒、赌博、网瘾等恶习,甚至有的还结成团伙进行盗窃、斗殴、抢劫。留守儿童沾染上不良恶习后,若监护人没有及时发现进行正确引导,极易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使得有的学生过早的辍学在家,丧失了享受更高教育或减少了拥有更广阔发展前景的机率。

三、加强留守儿童法律保护的措施

完善立法体系。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立法层面的保护。目前,我国缺乏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权利的社会立法,法律上存在着大量空白。国家可以制定保护留守儿童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针对本地留守儿童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或者政府规章,明确对留守儿童的保护范围及保护程度和保护措施。西安市政府可以制定《西安市留守儿童保护条例》,立法应该贯彻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应该明确家庭保护中的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可以规定“家庭的社会经济活动必须以儿童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在监护居住方面,可以规定“鼓励父母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禁止0-2岁婴幼儿脱离父母双方或一方监护”。

设立亲权保护。亲权是指父母对未成年子女以教养保护为目的,在人身和财产方面权利义务的统一。在大陆法系国家亲权与监护一直作为两种独立的制度而存在,并且监护被视为亲权的补充与延续。在亲权法律关系中父母是亲权人,亲权的对象为未成年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强调家庭伦理规范,其中亲子关系是其规范的核心,我国传统的亲权伦理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规范,最典型的是“三纲五常”理论为历代统治者奉为圣典,在家庭关系中,强调父权与夫权。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强调“孝”和“顺”,着重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义务,同时也规定了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责任。新中国建立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及人权观念的深入,这种亲权伦理意识在社会中逐渐的消身匿迹,甚至出现极端化的表现。现今的家庭结构以三口之家形式为主,部分家庭过分关注、溺爱未成年子女,颠覆了传统的家庭伦理孝道观,父母更多的是对子女尽义务,子女更多的是享有权利,权利与义务极度不平衡。另外,在家庭亲子关系中更多的表现为父母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未成年人子女的成长具有最直接的的责任,但部分家庭漠视未成年人的权益,忽视对未成年子女的正当教育和监管,尤其在留守家庭中表现突出。留守儿童大多由父母委托他人监护,例如在蓝田县有约80%的留守儿童由祖辈亲人长期监护,约60%的父母认为祖辈监护理所当然,将自己的监护责任进行了转移,推卸自己应承担的义务,这是对家庭、社会的不负责任。

目前我国的现行法律体系中并无亲权的概念,但有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规定,这实际上属于亲权的内容。有关亲权内容的法律规定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但是这些规定过于概括抽象,权利义务要求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应加强用法律形式设立亲权制度,强调在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等方面,父母负有比其他人更为重要的责任。

完善监护制度。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对未成年人监护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并且一些现实中存在的监护问题没有在法律中加以规定,所以应该完善监护制度。具体建议:一是建立监护人监督制度。目前,我国的监护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对监护行为的监督制度,导致监督主体不明确,司法部门难以据法断案,追究当事人的责任。监护制度主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加以规定,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但对监督主体、监督程序等内容都未作出详细的规定,导致司法中无法适用。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此规定从表面看好像规定了监护人的监督主体,但是如此广泛的主体在具体的实践中是难以明确的,容易造成各方责任推卸,使得集体责任等于无责任。因此,建议在监护制度立法中明确监督制度的执行主体,也即设立监护人监督制度,监督责任的主体可以是监护对象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二是规范委托监护行为。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但当法定监护人长期外出时,其未成年子女脱离法定监护人的监护时,必须委托他人临时监护,现行法律体系没有关于委托监护的明确规定。要制定有关委托监护的法律规范,针对留守儿童的祖辈监护中,应明确作为法定监护人的父母与委托监护人祖父母及外祖父母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应强调父母的责任,通过法律形式规范和约束父母的行为,增强父母的责任感。

建立登记制度。建立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派出所、学校、农村基层组织应当普遍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落实专人负责行政区域内留守儿童的普查。农村中小学和托幼机构可以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准确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支持。蓝田县的“兰花草行动”中,县妇联对全县22个镇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并建立档案的形式,可以制度化、常规化,向西安各地区进行推广。

加大司法保护。可以将有关侵犯留守儿童权益的案件归于公益诉讼的范围,成立公益诉讼机构。目前,对未成年人负有保护职责的机构包括民政、妇联等部门,但它们都不是专业的法律部门。可以通过立法设立一个专门维护留守儿童权益的公益诉讼机构,它由专门法律人才所组成,使其成为公益诉讼的明确主体,保证其在维护留守儿童权益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另外,此留守儿童权利保护公益诉讼机构的职责应进一步明确。它不仅可以对涉及全体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事件提起诉讼,也可以在监护人缺位的个别案件中提供法律服务。同时,要完善留守儿童案件的审理程序。法院在审理留守儿童的公益诉讼案件时,应区别于审理一般成年人案件,具体适用的审判程序也可与一般审判程序相区分。法律应明确规定此类公益诉讼的启动条件,诉讼主体,举证责任等,促使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有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司法保障。

加大农村社区的关爱责任。设立专门的机构承担留守儿童的保护责任,可以实行农村社区保护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社会责任主要是进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作为村民委员会有责任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及保护。具体措施:一是加强社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构建设,构建社区关爱联动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登记档案管理;在村图书馆、少年宫等活动中心增加设备设施,举办多种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选择负责任的“爱心人士”或亲邻作为委托监护人的辅助人员,帮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解决困难。二是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区环境。村民委员会可以定期发放相关科普资料,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定期开展家庭教育知识普及。三是建立关注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机制。村民委员会应该对本社区内的残疾留守儿童、辍学在家的留守儿童、有不良行为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经济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照,针对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关照与爱护。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作者:罗静

上一篇:钢铁企业电力管理论文下一篇:商务英语电子商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