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

2022-08-20

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所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帯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然而在这一举措的背后,引发的一连串问题发人深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这是近几年讨论的沸沸扬扬的一个话题。所谓的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根据调查发现,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 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如此庞大的一群留守儿童,对于他们的生活和成长真是让人越来越忧心忡忡。

在10月5号,发生了一起让人深思的事情。事情是这样的:奶奶在家死去多日,湖南娄底双峰县石坪村一岁半多的小梦菇独自守候在尸体旁,顽强挺了过来。小梦菇是我国千万留守儿童中的一员。其实类似于这样的报道已数不胜数,如:《奶奶死去多日1岁多女童无人问打工父母赶回发现其奄奄一息》、《奶奶身亡电话7天没人接1岁女童身上爬满蛆虫》、《奶奶死去多日女童无人问应建留守儿童定期交流机制》、《留守女童的悲剧如何避免》等。这接连不断的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虽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同情,然而他们现在仍是弱势群体,他们的悲惨处境没能根本解除。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而且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可是父母外出打工之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甚至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最严重的有些人因此走上犯罪道路。对于这些严重的后果,国家曾出台过一系列保护农村剩余流动儿童的法律法规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政策文件;各级妇联组织实施了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启动了“拥抱亲情”关爱等工程;一些地方也设立了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开展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培训,开通了留守儿童“亲情热线”,组织开展了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等活动。

我的故乡在宁波,从出生到现在已在那生活了将近20年了,尽管我生活在市中心,并且宁波是座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但我还是常常看到有很大一部分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谋生。根据妇联的调查数据,截至4月底,宁波市有5659名留守儿童。就以余姚为例:余姚大隐曾对该镇9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问卷,其中七成以上的孩子在问卷上写下“想爸爸妈妈”:,而部分孩子之所以“不想”,是因为“爸爸妈妈挣钱供我上学”、“挣钱给爷爷治病”······从大隐镇情况来看,

因地处半山区,企业数量少、就业机会少,不少群众外出务工,由此形成的留守儿童也不在少数。目前大隐镇有留守儿童约90人,其中男孩55人,女孩35人,年龄大多在13岁至16岁之间,分布在各个行政村。余姚镇相对于整个中国还算是一个富饶的小镇,南方的经济往往比北方的经济发达,南北差距大也是客观事实,因此北方偏远的小镇,应该会有更多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的大量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是我们现在必须去面对的,其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严峻的城乡二元结构形势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首要原因。

二、教育的失调和缺失造成他们学业普遍不良和心理发育不健康。

三、管理缺位和社会保护的缺失,留守儿童的生命健康等权益缺乏

有力的保障。

四、教育失调,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不充分,出现道德滑坡和越

轨现象。

五、对于留守儿童监护不周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

综合以上几点,事实上农民工进城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但直到现在,他们在城市大多居住无定所,工作不稳定,想把孩子带在身边更加不易——例如,学龄儿童要在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除非缴纳高额的借读费让子女在公办学校借读,农村儿童就很难与城市儿童一起享受学习资源,可以说,留守儿童乃至空巢老人的出现都是农民工痛苦选择的结果。其实未成年人很多时候并非作为单独个体存在,而是一个家庭的所有物。这种权利保护的模式几乎是我们社会的普遍思维,因此也淡化了政府和社会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中的责任。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农业、公安等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为了防患于未然,政府能就近开办幼儿园,解决低龄孩子的教育问题;加大企业内迁力度,发展县城经济,统筹城乡发展,让农民工就进就业,能够照顾亲情,长远看,更要改变农村务工者低廉的工资待遇,让他们和孩子都有融入城市的权利。为能有效解决农民工留守儿童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条对策:

一、农民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留守儿童出现的诸多问题,除

了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外,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如不少父母认为,只要能够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条件,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自己的辛苦也值得了。另外,新的读书无用论当前在农村也比较盛行,导致有的父母不重视孩子的教育。这些都是错误而且片面的观念和认识,必须改变,否则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所以,急迫的是需要让父母认识到自己对小孩的责任和义务,让其认识到,小孩除了需要好的生活以外,还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只要这样,小孩才能健康成长,也才能具有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要清楚地告诉将要外出打工的父母,将孩子的监护权委托给老人或亲友,虽然不违法,但是最好是能不委托就不委托,是在是必须委托的,也要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还要让农民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另外,还要重视亲情的培养,在外出打工期间,要尽可能地通过电话或者书信形式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和传统节日。应捎寄些衣物、学习用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母爱。

二、必须不断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留守儿童大量存在和不断增多的原因,主

要是农民生活贫困。其实,我国农民自古具有安土观念,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享有天伦之乐,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如果在农村就能衣食无忧,他们是不愿背井离乡的,但是,太多的无奈使然,就像林文容的父亲说的那样:“不进城打工就赚不到钱养活全家,就没有钱供孩子上学。”所以很多农民为了改善生活和送子女上学,不得不离妻别子或者夫妻一道远离家门,去到外地打工谋生,即使他们到了城里打工也还是希望能够带上子女,一是希望能够让子女享受到父母的关爱,而是希望子女能够在城里接受较好的教育,可是,由于他们无力承担小孩高额的借读费、学费等费用,最后也被迫把小孩送回老家,使这些儿童成为留守儿童。为此,各地党委和政府要想方设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尽快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

三、政府要落实措施,切实为留守儿童办实事。主要有以下途径:1.政府要重视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如河南省采取了开办留守家长学校、落实“春蕾计划”、实施关爱工程等措施,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这种创新模式值得推广。

2.要落实教育公平的政策,改善外来民工子弟就学条件。《人民日报》曾报道,在北京的300万流动人口中,6—14岁的儿童达10万人,而其入学率仅为12.5%,还有87.5%的孩子被高额的教育费用拒于学校的大门之外。政府要统筹管理,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待遇,增加教育设施,降低收费标准。有条件的可利用已有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城市应改变按户籍入学的政策,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能在父母大工地入学。

3.政府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净化社会环境。当前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不再是一方净土。盗窃、抢劫、赌博、贩毒、吸毒、卖淫、嫖娼等不良现象在农村大量存在和发展,这些丑恶现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非常不利,因此,要给留守儿童一个安宁环境,就必须净化农村社会环境,对农村进行综合治理,使农村留守儿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可以成立青少年维权中心和青少年法制学校,及时开展违法犯罪青少年矫正,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在各乡镇开办青少年法制班,落实专门民警担任制老师,定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强化对“空壳”式家庭的管理,减少违法犯罪青少年漏管失控。

4.加强农村的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作用。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很大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给农村社区以监护留守儿童的责任和权力,并在社区建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继续教育机制,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思想道德的修养活动,使脱离学校和家庭的留守儿童能在社区继续接受思想道德。

有人曾说,“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一道殷红的伤口,缝合这道伤口,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作为21世纪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应该袖手旁观,可以下乡走访这些留守儿童的居住地,在假期可以陪那些孩子们玩耍,教他们学习,帮助老人干点家务活,尽我们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让他们感受到除父母之外的人间的温暖,让他们能和我们一样茁壮成长。

第二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为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成长发展状况,掌握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迫切需求,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20xx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

1、研究目标:

一是全面准确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数量、地域分布等基本状况; 二是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认识他们的分层特征和需求差异; 三是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制定落实和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服务。

2、对象界定: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儿童年龄界定在18岁以下(0-17岁)。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部分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教授等承担,在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量,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留守流动儿童的数量、区域分布、年龄及性别特征等。定性研究由全国妇联特聘专家王梦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湖南农业大学高志强教授等承担,主要通过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研,客观分析留守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总体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征

1、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六千万,总体规模扩大 根据《中国20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xx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2、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学龄前儿童规模快速膨胀

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比20xx年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757万,增幅达47.73%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其中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与20xx年相比,小学和初中学龄阶段留守儿童分别减少了89万和226万,共减少315万,降幅为9.65%。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13.32%,规模达813万,比20xx年减少了199万,降幅为19.68%。可见五年间,学龄前留守儿童规模快速膨胀,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减少,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明显收缩。

3、农村留守儿童与城乡流动儿童性别比总体差别不大,分年龄段比较差异明显 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4.08%,女孩占45.92%,性别比为117.77。与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比较,总体性别比差别不大(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性别比分别为117.25和116.39),但分年龄段性别比结果存在差异。

4、农村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但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比例也很高

留守儿童在各地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其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其次,安徽、广东、湖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占全国百分比也很高,分别为7.26%、7.18%和7.13%。以上五个省份留守儿童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占到43.64%。另外,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省份,同时也分布于江苏、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

5、近1/3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有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 调查显示,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有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这是要特别给予关照的留守孩子。

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自我鉴定

7、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祖父母隔代照料面临诸多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的监护人对其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数据显示,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达5.12%;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或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均较低,分别为3.13%和3.11%。

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56%的年龄在60岁以下,绝大部分在50-59岁之间,甚至有12%的祖父母年龄在50岁以下。但是,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二)城乡流动儿童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征

1、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到3581万,数量大幅度增长

根据《中国20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在20xx年基础上增加了41.37%,且有增长的趋势。在这些流动儿童中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80.35%,据此全国有农村流动儿童达2877万。

2、各年龄段城乡流动儿童的规模都在快速增加,大龄流动儿童增速最快

流动儿童在各年龄组分布比较均匀。学龄前流动儿童(0-5周岁)规模达到981万,占流动儿童总数的27.40%,与20xx年相比,增幅达38.59%。小学(6-11周岁)和初中阶段(12-14周岁)学龄儿童在流动儿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7.89%和13.21%,规模分别为999万和473万,与20xx年相比,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共增加347万,增幅为30.83%。大龄流动儿童(15-17周岁)占流动儿童比例为31.51%,规模达1128万,比20xx年增加429万,增幅为61.43%。可以看出,与20xx年相比,各年龄段的流动儿童规模都在快速增加,以大龄流动儿童增加的速度最快,学龄前流动儿童增加速度较快,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增幅相对较小。

三、本次调查的几点启示 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面临的亲情缺失、生活抚育、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问题,以及流动儿童面临的平等接受教育等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但这些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且新的问题仍在不断出现。此次研究掌握的留守流动儿童的总体状况、基本特征、变化趋势,使我们对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从中也探索出一些新的规律,获得一些新的启示。

1.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必须高度重视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20xx年我国城镇人口达6.91亿,城镇化率上升到51.27%。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形成的二元结构及由此衍生的制度、法规、政策、社会心理都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因此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将长期存在。统计数据显示,20xx年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共有9683万,这近一亿儿童的规模,每年还以一定的速度在扩大,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群体。认清形势,坚定信心,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做好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对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2.构建减量化机制与完善关爱服务机制相结合,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父母监护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成长环境均劣于受父母监护的儿童。调查表明,留守儿童最大心愿就是与父母团聚,使自己不成为留守儿童。因此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使更多农村儿童能够在父母身边成长,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总量;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完善留守儿童法律保护和关爱服务长效机制,动员学校、社区构建关爱网络,落实管护与人文关怀至关重要。

3.消除制度、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排斥,是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的关键。调查显示,与2017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xx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时相比,流动儿童数量大规模增加,2017-20xx年五年增加了551万,增幅为27.80%;20xx-20xx年五年增加了1048万人,增幅为41.37%。但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并不意味着完全融入城市,他们面临经济与福利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排斥,融入城市存在多方面障碍,打破户籍制度造成的二元化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消除城市隔离的关键。市民与农民工、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的互动交往,多种文化的包容,将会使流动儿童真正融入城市。为此,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为儿童城市融入与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4.关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殊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调查发现,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性别有此长彼消的相关现象,这显示出了家长的“性别偏好”。学龄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性别比低,流动儿童的性别比高,说明家长往往带男孩进城,把女孩留在家乡,让男孩享用较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而在16-17岁大龄儿童中,流动儿童的性别比低,留守儿童性别比高,说明家长会选择刚完成义务教育的女孩进城,让其早早就业,由此导致她们只能进入技术含金量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或传统服务业,缩小了女孩向上发展的空间。按年龄分析,留守婴幼儿有母亲哺乳、科学养育的需求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6-7岁有按期入学的问题。而大龄流动儿童有完成义务教育后继续高中学习和异地高考的需求。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细化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在开展工作时加入性别分析视角,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

5.强化父母的法定监护责任,完善监护制度。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近20%的务工父母在儿童1岁前外出,其中30%在儿童出生1-3个月外出,相当数量留守婴儿由于母亲外出不能得到足够时间的母乳喂养。因为和父母的长期分离,留守儿童生活照顾、安全保护和接受教育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亲情缺失,会造成一生无法弥补的缺憾。还有,统计显示,有3.37%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自己单独居住和生活,这对儿童的生存状态留下了潜在的危险。为了减少因父母缺失给儿童造成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伤害,首先应在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等方面强化父母的法定监护职责,探索监督和保护父母尽职尽责的渠道和办法,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福祉。

四、解决农村留守、城乡流动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关心关怀他们的健康成长。党的xx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各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采取举措,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关爱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成长环境不断优化。针对此次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障儿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监护制度,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填补留守儿童监护缺位。逐步修订建立在二元结构基础上的相关法律制度以及与户籍管理相联系的住房、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保障农民工及其子女能够平等享有公共服务资源。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已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制定并落实农民工带薪休假等制度,切实保障他们更好地履行监护责任。

2、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作为现阶段的重大社会问题,应纳入留守流动儿童集中地区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总体部署,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建立有效的领导协调机制,健全工作督查考核机制,将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共建共享的留守流动儿童动态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将农民工家庭在经济、教育、健康等诸领域的监测评估指标纳入政府部门常规统计之中。开展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探索实践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的有效模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出台免税、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

3、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衔接的关爱网络。进一步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按照适当比例配备生活及心理辅导教师,并将其纳入学校编制中。在留守儿童集中的每个村、社区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托管、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指导,开展课外活动。以乡规民约的方式推行农村儿童监护人监督制度,建立邻里互助组,对法定监护人、委托监护人的监护进行监督。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确保一旦发生问题,有关方人员迅速介入并妥善处理。

4、进一步加强家庭和社区干预。家庭是促进儿童发育、保障起点公平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石,建议在相关国家规划和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中,把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家庭和社区支持作为重要内容,实施相关项目,以社区、村为基础建立亲子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

5、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对一个人成长发展至关重要,留守流动幼儿数量庞大,应特别关注这一儿童群体的成长发展。进一步加大城乡托幼机构建设,增加公立托幼机构的规模,使更多的留守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降低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同时建立多种灵活简便的托幼机构,加强对其规范管理。为农民工子女入园设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并对困难流动儿童给予入园补贴。对于接收流动学龄前儿童多的地区,中央可通过适度的转移支付,帮助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第三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问卷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问卷

1、 你是独生子女吗?

A、是B、否

2你生活的周围是否有留守儿童?

A、是B、否

3、你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吗?

A、是B、否

4、父母在外打工多久回来一次?

A、半年B、一年C、一年以上

5、你在家由谁照顾?

A、自己的父母B、其他亲戚C、其他监护人

6、你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平时是否由矛盾?

A、经常有B、偶尔有C、从来没有

7、和他们生活有矛盾时你怎样处理?

A、吵架B、闷不吭声C、向父母诉苦D、采取某种行为发泄

8、你和父母多久联系一次?

A、一周一次B、一月一次C、经常,不定时D、很少

9、父母在家时和父母交流有困难吗?

A、没有B、有一点C、无法交流

10、父母是否来学校询问你的成绩?

A、经常B、偶尔C、从不

11、你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

A、支持B、不支持C、无所谓

12、你是否在正规学校接受教育?

A、是B、否

13、你是否喜欢上学吗?

A、是B、否

13、你在学校成绩如何?

A、很好B、中等C、很差

15、你对学习的态度如何?

A、听老师话,十分刻苦B、一般,不爱听老师话C、不努力,不爱听老师话

16、平时学习上是否有困难?

A、是B、否

17、如果遇到困难你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

A、求助老师B、求助同学C、自己解决

18、你在学校是否主动结交新朋友?

A、是B、否

19、你觉得老师同学对你的关心程度如何?

A、很关心B、一般C、不关心

20、在课堂听课是你的精神集中吗?

A、非常集中B、比较集中C、不太集中D、不能集中

21、你的作业完成情况是?

A、很好B、较好C、拖拉抄袭D、不完成

22、你平时如果生病了会怎么办?

A、忽略,让其自然好B、自己配药C、去医院或诊所D、打电话给父母

23、你平时会帮家人做家务吗?

A、经常B、很少C、从不

24、周末放假时间你都会做些什么?

A、看书B、看电视C、玩游戏D、其他

25、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会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A、自己不够努力B、没有老师和家长指导C、自己本来就不行

26、在学校被老师和同学批评了你会怎么做?

A、承认错误,下次不再犯B、有点气愤,但不表现出来C、无所谓,听完就忘

27、你认为父母外出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A、学习没人指导B、没有人诉说心事C、生活上没人照顾

28、如果有条件你是否愿意跟父母生活在一起?

A、是B、否

29、你所在学校是否对留守儿童特殊照顾?

A、是B、否

30、你对学校的教育方式是否满意吗?

A、是B、否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的调研分析

【摘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是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关爱留守学生,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开展此次以“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为主题的调研。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心理情况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在这次暑期社会调查活动中,我选择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这一主题。我希望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调查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多的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进行了解弊端和探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同时,我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努力,在留守儿童和社会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他们看到社会温暖的一面,给他们一个倾吐自己内心的机会。再有,我也希望这一突出问题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个需要被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使人们认识到关注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最后,我希望能够召集更多有爱心的人加入到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队伍中去,而这也是我这次活动最重要的目的。

二、调查时间

时间:2018年5月26号至2018年6月5号。

三、调查范围

平邑县保太镇杨家庙村及邻村儿童

四、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由问卷调研和走访调研组成:问卷调研是以纸质问卷的方式,由当地留守儿童完成;走访调研是通过走访的方式,实际考察留守儿童家庭和周边环境完成。发放75份,最终有效问卷68份。

五、调查内容

平邑县保太镇杨家庙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一)、问卷版块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共27题,分为两大板块:

1、第一板块: 个人情况(1-10题)。包括家庭成员,父母和留守儿童本身的基本情况等等。

2、第二板块: 心理情况(11-16题)。包括留守儿童的心理倾诉对象,其他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变化等等。

3、第三板块: 学习情况(17-23题)。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等等。

(二)、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为位于平邑县保太镇杨家庙村的学生们和周边农村家庭住户。

(三)、统计方法

本次调研采取数量关系分析方法和逻辑分析方法。

六、调查状况及分析

(一)个人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1、本次调查中16.46%为独生子女,83.54%为非独生子女。 家里孩子众多也是造成父母外出情况增加的因素。父母外出情况:父亲外出22.61%,母亲外出6.52%,父母均外出70.97%.父母均外出的情况占很大比例。导致留守儿童众多。也使得我的调研数据更有说服力。这是因为百善镇地处荒凉,除开农作便没有其他挣钱方式,才使得村里人不得不在外谋生。

2、离开父母后,有16.72%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58.47%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0.8%和叔伯生活在一起,24.01%其他。父母多久回来一次:一年以内47.82%,1~2年25.45%,3~5年13.12%,更久13.61%.父母因为家庭重担不得不外出打工,只有将孩子托付给他们的亲戚照顾,以减轻负担。另外这些孩子与父母相隔较远,父母回家一次极为不易,且父母回家一趟不仅会耽误工作,路上的车费等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其次,留守儿童多在上小学,上学地方离家里比较近,平时也有可靠的亲戚等照顾,父母也非常放心,因此不经常回家与孩子相聚。

3、平常与监护人生活会产生矛盾的情况。 8.76%经常产生矛盾,75.53%偶尔产生,15.71%从来没有。父母回来交流的困难则50%表示没有困难,37.5%表示有一点困难,还有12.5%表示无法沟通。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父母外出,孩子寄宿在亲戚家里,平时的沟通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经常发生矛盾的家庭,问题显而易见,而从来没有发生过矛盾的情况,一方面可能是关系和睦,但是也有无法沟通或者从来不沟通的情况存在。而且父母久久不回家中看望孩子,也会让孩子产生距离感,沟通也会更难。久而久之,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

4、73.8%表示寄宿后生活更有规律,26.2%表示不是。 而54.16%的儿童寄宿后生活能力增强,8.33%生活能力下降,37.5%基本不变。可以看出离开父母的怀抱后,孩子们的生存能力普遍上升。生活更加有规律,这是因为离开了父母,孩子们不得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更多的调查使得孩子们的生存能力上升。

(二)心理情况

1、在问题“如果有条件是否愿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中。 91.67%的学生选择了愿意,极少数的孩子选择了不愿意。数据中可以见得在孩子心里,渴望父母的关爱是多么的急切。也可以看出在留守儿童中,他们是极缺少父爱母爱的。[2]从11题看出,孩子有心里话更愿意向母亲诉说,这是因为母亲更注重倾听,母亲有细心温柔的性格,而且更多的母亲在家里照顾孩子,与孩子走得更加亲近。而在遇到困难时,求助老师和自己解决占的比例最重,在长期的缺少父母关爱的过程中,很多孩子一方面求助于老师,另一方面选择自力自强。

2、寄宿过程中, 孩子表示获取关心来自父母的占37.25%,来自老师的占42.76%,来自同学的占19.99%.可见,在留守儿童的心中,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爱超过父母的。这是因为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时间大部分是和老师同学在一起的,而且平时遇到困难时也是求助于老师和同学。数据表示想念父母的程度:50%认为非常想,16.67%认为不想,33.34认为偶尔想。可见寄宿之后,老师和同学变成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岁重要的部分,所给与的关爱和照顾也是最多的。但是孩子们思念父母的程度还是很深,缺少的关爱还是很少。

(三)学习情况

1、在学校的学习情况。 79.16%认为自己的成绩平平,只有极少数认为自己成绩很好。一方面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极度不自信,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大也是造成成绩平平的原因。从17题可以看出,寄宿后更多孩子认为自己的成绩有所进步。这是因为寄宿后孩子们可以一起学习,讨论。避免了问谁谁不会的尴尬局面。而且在一起学习有相互督促的作用,孩子们心里有竞争意识,自然成绩也会相应提升。老师们也可以更多了解孩子的学习和心里状况。监护人对孩子学习上的过问则表示为41.56%非常严格,52.23%有时过问,6.21%则基本不管。监护人在家里起到家长作用,监护人的督促从正面影响孩子们的发展,在教育问题上,多数监护人的态度都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

2、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 72.68%表示很听老师的话,27.32%表示一般,不愿意听老师的话,0%的表示不努力,不听老师的话。从这里我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大多很乖觉,很爱学习,态度认真诚恳,很少有不听话。作业完成的质量也较好。更多孩子表示平常的学习中有困难。第二小学的师资力量不好,很多都是一个老师同时上很多课,这时孩子学习困难产生的一个原因。另外就是,孩子平常有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导致问题越级越多。上课精力集中情况,20.83%很集中,60.67%比较集中,12.5%不太集中。上课的情况不是很好。

七、 调查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全面细致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对留守儿童以及其监护人的调查所反应出来的情况,并结合政府等的具体措施,我认为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

(一)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而言

1、在外出打工之前要多考虑孩子。 能不外出就不外出,如果是父母只需要一个人外出打工的情况,一般留母亲在家照顾孩子。

2、即使外出打工后也要尽量多回家照顾自己的孩子。 条件允许尽量孩子接到打工地点的学校学习,如果情况不允许也要经常打电话回家关心孩子,定期电话联系监护人和老师,掌握子女心理情况和学习情况。

3、回家后,应多到学校及邻居等处了解孩子的各方面状况。 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以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父爱母爱。

4、要委托好监护人。尽可能避免监护人(除父母以外)漠视孩子交流思想的要求,或是放任孩子,或对孩子的态度十分冷淡,或是对待孩子粗暴等情况的出现。

(二)、就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除父母以外)而言

1、平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坚持在与他们的谈话交流中做有意识地引导教育工作,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道德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及时纠正他们的坏习惯。

2、主动与学校、留守儿童的父母保持联系。 让他们了解孩子动态,关心孩子成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

(三)、就学校而言

1、对待留守儿童要公平。 学校学生切不可产生轻视等心理。

2、经常联系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 通过讲课、测试、交流等方法给学生家长讲解教育孩子的方法;

3、学校提供寄宿条件,解决没有监护人的留守儿童的吃住问题。 在学习之余开展各种活动,让留守儿童多交朋友,多与人沟通,同时加大教育投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应新建或更换教学设施,为留守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4、充分利用春节等留守儿童父母返乡的机会,召开家长会。 就有关留守儿童的具体问题做深入探讨,同时为家长们授课,教授给他们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等。

(四)、就社会状况而言

1、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的组织。 如成立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助学基金会,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帮助因家庭经济条件而即将辍学或已经辍学的留守学生重返课堂,和其他孩子一样学习,完成学业。

2、各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 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列中,依据自己的能力大小尽可能地帮助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八、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保太镇杨家庙村留守儿童以及其监护人做的调查以及得出的结论和我的看法!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有赖于社会教育与保障机制的完善和健全,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通力配合。我希望我的此次会泽之行所获得的信息、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能够给其他地方一些启示,引起更多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我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将不再孤单,他们会和一般的孩子一样在蓝天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56-157.

[2] 常青.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7-23.

[3] 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

附录: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这是一份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为匿名调查,您的意见相当宝贵,真诚地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和配合,您只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调查结果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谢谢您的参与!祝您和您的家人暑假愉快,生活顺利! 填表说明:

(1)请将所选答案填写在( )里;

(2)如无特别说明,每题只选一项;如有特殊要求的题目,请按要求作答。 性别: 年龄: 班级: 第一部分:个人情况 1.你是独生子女吗?( ) A.是

B.否

2.你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是?( ) A.父亲外出 B.母亲外出 C.父母均外出 3. 您的父母外出打工多久回来一次?( )

A.1年以内

B.1~2年

C.3~5年

D.更久 4. 通常父(母)隔多久和你联系一次?( ) A.一周以内 B.一周到一个月 C.不固定 D.不联系 6.当父母外出后,你的临时监护人是?( ) A.外公(外婆) B.舅舅(舅妈、姨妈、姨父) C.爷爷(奶奶) D.叔伯(婶娘、姑父、姑妈) E. 其它 7.你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平时是否由矛盾?( ) A.经常有

B.偶尔有

C.从来没有 8.父母在家时和父母交流有困难吗? ( ) A.没有

B.有一点

C.无法交流 9.你寄宿后,生活是否更有规律?( ) A.是 B.不是

10.你寄宿后,生活能力( ) A.增强 B.降低 C.没变化 第二部分:心理情况

11.如果有条件你是否愿意跟父母生活在一起? ( ) A.是

B.否

12. 你有心理话最想对谁说? ( )

A.父亲 B.母亲 C.临时监护人 D.老师 E.同学 F.朋友 13.如果遇到困难你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 ( ) A.求助老师

B.求助同学

C.自己解决 14.你觉得老师同学对你的关心程度如何?( ) A.很关心

B.一般

C.不关心 15.在你寄宿期间,给你关心最多的是( ) A.父母 B.老师 C.保安(宿管人员) D.同学

16.你寄宿后,心理压力( ) A.增大 B.减少 C一直没有 第三部分:学习情况

17.你在学校成绩如何? ( ) A.很好

B.中等

C.很差 18.你寄宿后,学习成绩( ) A.进步 B.退步 C.没变化

19.你的监护人对你的学习要求如何?( ) A.要求严格 B.有时过问 C.基本不管 20.你对学习的态度如何? ( )

A.听老师话,十分刻苦

B.一般,不爱听老师话 C.不努力,不爱听老师话 21.平时学习上是否有困难?( ) A.是

B.否

22.在课堂听课是你的精神集中吗?( )

A.非常集中

B.比较集中

C.不太集中

D.不能集中 23.你的作业完成情况是? ( )

A.很好

B.较好

C.拖拉抄袭

D.不完成

第五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前言

当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农民工涌进城市里找工作,谋发展。年轻人都从农村里出来了,只留下老人和孩子。由此产生的“留守”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

主体

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的37%;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也有不少。

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6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被托付给亲友,3%在校寄宿。

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7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游戏、网络,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参与盗窃、抢劫现象的占10%。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首先,在学习方面,由于留在村里的监护人大多数务农为主,无暇关注孩子的学习教育等问题,或者由于其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寥寥无几,甚至能读到高年级的也很少了。

另外,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或者由于隔代教育,祖孙辈分之间的代沟使得年轻一代的儿童找不到倾诉对象,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他们没有倾诉的渠道,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

并且,在这类家庭成长的孩子通常会担心家中的经济问题,担心在外的父母,非常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内心往往有一定压力。

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而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方面,家长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很多父母一门心思都在赚钱,忽视了子女的成长教育问题。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结尾

对于留守儿童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近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健康成长,接受应有的教育,为打工者消除后顾之忧,是教育的一大进步。

上一篇:农产品市场营销方案下一篇:民主生活会发言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