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育能力培养

2024-05-04

学生自育能力培养(精选八篇)

学生自育能力培养 篇1

一、中职学生技能学习的培养

绝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刚刚离开初中学校, 还没有从普教的教育模式中脱离出来, 对于接受以技能学习为主的中职教育还存在不适应, 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

1. 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无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习缺乏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生, 年龄小, 文化底子薄, 主动积极性也比较差。因此, 会对教师讲授的内容难以理解, 甚至根本听不懂。同时, 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一时难以改变,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知学什么, 更不知怎样学。造成上课精力不集中, 课堂纪律涣散, 有的教师在授课中不得不拿出30%甚至是50%的精力来用于整顿、维持课堂秩序, 极大地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学习方法不当

中职生在普教学习中, 由于始终以应试为目的, 因此, 学习方法较为机械。而这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限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地发挥, 学生无法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 因此, 学生比较缺乏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3) 轻专业理论课学习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只是希望学到一定的技能, 尽快参加工作。因此, 他们感兴趣的是动手操作, 认为所有的理论学习都没有必要, 只要懂技术, 会操作就行了。所以, 在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 他们或是机械记忆, 或是敷衍了事, 从而造成了专业理论知识缺乏, 在实际动手实践中出现盲目、不明所以的状态, 直接影响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提高。

2. 解决中职学生技能学习问题的措施

(1) 加强师生沟通, 发现学生闪光点。

教师要用自己的满腔热情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条件;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把温暖送给学生, 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要不失时机地与学生进行沟通, 要尊重学生, 即使学生上课违反了课堂纪律, 也不要轻易辱骂学生更不能体罚学生, 用一个善意的微笑, 一个小小的玩笑, 慢慢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 加强方法学习, 授之以渔

面对陌生的专业课程和与初中完全不同的授课方式, 中职生会一时感到无所适从, 所以, 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 更要教会他们学习方法。与其授之以鱼, 莫如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会学生怎样去阅读教材, 怎样去阅读课外专业资料, 使学生的阅读趋向自觉化,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职学校的课程有很强的特殊性, 是理论学习与实习操作相结合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理论知识的归纳总结, 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进行总结,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 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不断的锻炼, 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就一定会提高。

二、中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困难, 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现实问题, 学生的就业意识淡薄、就业方向盲目。如何激发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就业意识、就业理念,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成为职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课题。

1. 学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

(1) 就业意识淡漠、职业生涯规划模糊;

(2) 职业岗位选择盲目;

(3) 择业期望值偏高。

2.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1) 充分发挥德育课的作用, 培养学生就业意识;

(2) 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设计;

(3) 加强校企联系, 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作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 必须要及时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这样, 我们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工作和育人。我们要对学生积极组织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 加强与企业与社会的广泛联系, 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学会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 准确把握机遇, 成功就业,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活跃,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活动能力强, 但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差, 组织纪律差, 没有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 对未来没有正确规划。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 帮助他们正确定位, 把握好人生方向, 尽快成为一名合格人才。

关键词:技能学习,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唐晓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吕革新.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人民出版社.2007

[3]陈嵩、李炳伟.以就业为导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2008

学生自育能力培养 篇2

培养学生自育自学能力

南充七中

杜生高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光明的世纪,也是一个人面临着诸多危机和挑战的世纪。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接受的教育无外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种。那么这四种教育哪种才更重要?才最有效果?理论和实践都揭示出“自我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衡量自己,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启发学生的内驱力。自我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种方法﹐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要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善于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鼓励他们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要培养受教育者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善于肯定并坚持自己正确的思想言行﹐勇于否定并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

教师和父母的最大魅力就是,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而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认识自己通常都依据他人的反馈而实现的,就像人们通过照“镜子”来观察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就需要教师和父母的反馈作用。相反,最让孩子伤心、失落的师长是这样的——凡事都喜欢做“交通警察”,总是用一种惩罚和评判的目光来“审视”自己。

试想,如果一个班的学生非要老师形影不离,离开老师就乱成一团糟,当着老师一个样,背着老师又是另一个样,即便是老师在场的时候班上鸦雀无声,这样的班级管理能算是成功的吗?老师不可能与学生脚跟腿,要想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必须想办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既当校长又当班主任,还要教两个班的语文,社会兼职到四十多个,一年大部分时间在外讲学,班级管理有条不紊,其精髓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是值得我们很好学习和借鉴的。

自我教育因素是影响人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因素对成人、成才的重大作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当然,自我教育是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上,在环境和他人教育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的,但是它一旦生成,就积极地反过来发挥作用,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成长,而且随着人的成长,它的作用在四个因素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最终,它在人的成才各种因素中,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回顾人类历史,所有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高度发展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自我教育因素与他人教育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目的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真正实现,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而所谓“内化”,实际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一个学生只有当他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变成了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诸实现的时候,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实现。相反,没有自我教育的所谓教育,就会变成一种野蛮的灌输,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摧残,实际是一种反教育。

当然,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仍然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只不过这种教育是在尊重在孩子前提下的一种引导,而且目的是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初中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特征。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正处在精神上的断乳期,他们从心理上想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愿以独立的思考、独立的个性去拥有世界,渴望独立自主,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教师对此要因势利导,进行教育,不能把好发表意见当作逞能或自高自大。要积极支持他们的活动,并向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使其在完成集体委托的任务中锻炼提高发挥独立性,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

与自我教育相辅相成的学习方式就要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它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给学生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亦即要“放”。该“放”的时候不放,学生怎样自学?那种一味的“紧’,靠高压管理班级的做法,一包到底的做法必须摈弃。

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初始阶段,要提倡班主任跟班,当其习惯基本形成后,班主任就要逐渐的放手,让班干部和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自己则慢慢地退居幕后。我班的自习课和数学考试,我尽量不在教室,而是在办公室或过道,有时找学生谈心,有时躲到一个学生观察不到的地方观察。老师不在场的时候,学生的表现往往是其能内心的独白,若能察其言观其行,更能使班主任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班级管理在监控中适当的放一放,我觉得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放”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放”得班主任自己心里都无底。班主任就要练就自己的千里眼顺风耳,不在学生眼前但又能了解学生的动态。个别谈话、写周记、发挥干部作用,民主管理等都是其有效的方法。

班会课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形式应多种多样,班主任必要的训导是应该的,但更应该让学生活动。把班会还给学生,应是班会课的主基调。常规的班会,我是让班长主持,干部总结班上的情况,然后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有时也带学生到室外开展一些活动。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增进同学的友谊和团结,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战斗力。在班会中,老师只当顾问或列席代表,学生自主参与。

班级管理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仅有利于学生自理能力的提高,而且对激发学生自强奋斗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意识,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完善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发明、新创造、新技术、新信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大多是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这与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产的迫切需要差距越来越大。面临科技技术急剧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加速获取知识,这就需要努力培养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若把知识和技术比作黄金,则良好的自学能力有如“点金术”。黄金诚可贵,它又怎能比得上点石成金的本领呢?

我本人从读初中就开始自学,曾以农村两年制的初中生的身份与城市三年制的初中生一同参加数学竞赛获南充市 现在的学生,一般没有看书自学的习惯,习惯只听课,甚至教材都不想看,课后拿起作业本就做,做完了事,复习、预习、拓展完全成了一句空话。这种被动的学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极其有限,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目前所谓的优等生,即班上成绩排名靠前一点的学生,其实他们学习的后劲严重不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怕苦怕累的思想,也与我们老师习惯满堂灌,没有给与正确的引导教育有关。我经常给学生讲自学的重要性,讲自学成才的事例,并指导自学的方法。一般说来,学生自学的效果开始的时候不太好,但随着自学时间的持续,效果会愈来愈明显,特别是当他们尝到自学的甜头,看到身边的同学自学入迷,成绩愈来愈好的时候,他们不再怀疑自学的方法,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并不断总结学习方法,这时候,可以说自学给他们架起了腾飞的翅膀。我教的学生超前自学的很多,有的在初中就把高中的数学学完了,高一就到达了大学专科的水平,学生参加数学竞赛频频获奖,奥秘就在这里。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需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教师要敢于“放”。课堂教学根本任务是为学生学会做人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凡是学生能够做的,教师觉不包办代替;凡是能够让大多数学生活动的,绝不让少数学生活动。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探究知识、开发智力、升华认识的地方;不仅仅是训练学生的地方,更是引导学生发现、质疑、创造的地方。我们应意识到,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有待点燃的火把。课堂应成为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充分展现的场所,成为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海洋。在“放”的同时,教师要善于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提高高质量的学习材料,随时监控学习过程,适时作出教学调整,这又是教师“收”的本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兴趣只有当其对学习材料本身感兴趣时才能持久。自学的成功能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内在魅力,可以极大的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能增强“我能行”的信心,使学习活动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越学成绩越好,成绩越好越有兴趣,越有兴趣越想学。

叶圣陶讲“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我们的学生离开老师就不能学习,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如果离开了老师班级就乱成一团,这就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如果一个人离开了学校就无所适从,这就是我们整个教育的失败!

学生自育能力培养 篇3

1 物理实验教学中影响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分析

从教学实践来看, 不少学生感到物理“有趣”但“难学”, 对物理实验中所展现的物理现象“好奇”但“困惑”, 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停留在死记硬背, 没有体验到实验带来的快乐, 也没有通过实验在个人能力素质方面得到提升。究其原因,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实验建设不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

由于种种原因, 实验建设目前还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实验教学设备的配备还比较缺乏。特别是一些至关重要的演示实验器材更是缺乏。由于实验器材不足, 学生直接动手操作的学习机会少。这种情况,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无法通过实验, 培养学生的相关素质和能力。

1.2 应试教育的“魔棒”影响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迫于升学、考核等各方压力, 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无法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 仍然要求学生硬啃书本知识, 很少安排学生进行物理实验, 或者将学生“做”实验变为教师“讲”实验。

1.3 实验教学中师生角色错位影响实验目的和效果

物理实验教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实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并且验证其课本所学习的知识, 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但一些教师在上物理实验教学课程时, 没有遵循“教学相长”的基本要求, 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是“以我为中心”, 采取灌输式、机械式的教学,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有效调动, 实验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2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多管齐下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

针对当前影响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 应多管齐下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1 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改变实验教学理念

实验教学开展得好,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 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团结协作的精神, 等等。这些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所以, 对待实验教学不能仅从传授知识的层面去思考, 更多的应从通过实验教学, 在增长学生知识的同时, 能够更多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拓展实验教学的效果这些方面去认识。从而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 尽可能地按照教学进度要求精心安排和设计好每一堂实验课。

2.2 适应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改变实验教学方法

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重要阶段, 是学生们求知欲望比较强烈的一个阶段, 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重要阶段。因此, 实验教学也要适应学生这一阶段特征, 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真设置实验教学, 让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知识。这就需要少一些机械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多一些情景式、启发式、探索性的教学方法。如为了让学生了解酒精的燃点, 可以做一个“烧不坏的手绢”的实验。教师就可以先设置火烧手绢的情景,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手绢烧不坏呢?引发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答。在此基础上, 教师边作演示实验边讲解原理, 这样的方法更受学生欢迎。

2.3 注重实验环节的掌控,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课效果好, 需要经过的环节很多。但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出发, 我认为重点应注重以下四个环节的掌控。

实验教学前的问题设置环节——围绕“为什么”精心设置问题, 激发学生浓厚的实验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做测固体物质的密度实验以前, 提出如下问题:鸡蛋放在水中是会下沉还是会漂浮?而将它放入浓盐水里将会是怎样的呢?如果将它放入下面是浓盐水上面是红色清水的烧杯中又将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验教学中的预习环节——围绕“做什么”讲明实验要求和目的, 培养学生周密计划、严谨实施的良好行为习惯。每项分组实验的目的性很强, 让学生在弄清实验目的的基础上, 按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拟好实验计划, 明白实验中主要观察那些现象、记录哪些数据, 避免在实验课上盲目操作, 甚至手忙脚乱, 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同时对实验课上将要用到的仪器操作规则要点作适当的复习, 如天平、量筒、滑动变阻器等的使用。

实验教学中的纠错环节——围绕“怎么做”指导实验,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难免出现差错。老师不能简单地批评、指责, 而应该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 从而找出问题的原因,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连接较复杂的串并联电路, 测出各种电流、电压数据, 从而获得相关的其它结果。实验过程中出错是难免的。老师应鼓励学生不怕挫折。

实验教学后的总结环节——围绕“是什么”探寻规律, 培养学生树立科学、求实的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物理实验, 操作性、程序性较强, 有的实验特别是分组实验也需要学生之间的配合协作。因此, 每一堂实验课结束, 老师都应该认真总结, 也可以让学生思考回答实验课的主要收获和体会。从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总结, 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科学的东西必须严谨、求实;也通过总结认识到, 一项实验的成功乃至于一项事业的成功,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集体的智慧、团结的力量乃是致胜的法宝。

摘要: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学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 篇4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不乏精妙的思维火花的闪现,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 学的出发 点、依据和 归宿 , 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他们这一年龄段的优势与财富, 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素质, 使学生受益终身。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 发展的过 程 , 教师要有 意识地创 设问题情 境 , 以疑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在大力倡导学生个性张扬并善于自我表现时, 鼓励学生有全新的思维角度, 从而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 导下主动 探究、获取 知识、增长 能力 , 这是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因为,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 , 发现自我 , 形成自我 时 , 打造一个 优秀的自 我 , 所以 , 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 创造让学生能参与操作活动的环境, 多给学生一点自由, 学生就会在感知、领悟中发挥创新潜能。在形成学生独特的思维角度的过程中, 教育者要善于鼓励想不同、说不同、做不同, 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 并加以提炼、升华。在教学过程中, 围绕某一知识进行广泛的讨论与交流, 让学生畅所欲言, 并通过相互合作, 集思广益, 逐渐完整地掌握知识, 教师要在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活动中积极挖掘学生 的所不知 、所不想、所 不做 , 寻找别人 尚未发现 的领域, 并逐步建构学生的思维方式。合作交流是互助自学的体现, 能使学生在互助中乐意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知识, 在学习中自觉去了解、去思考、去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让学生会追溯、发散, 让学生在鼓励和期望中不断思考、不断寻找。教师要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分析,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获得成功体验, 不断激励自己 , 认识自己 , 为主动学 习奠定基 础 , 让学生自 己小结, 及时地反馈信息, 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二、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提问。因为他们很难很快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实施自主创新性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敢于竞争又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学生存在主体性的巨大 潜能, 他们完全有能力做自己行为的主人, 教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培养他们善于动手、精于实验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 积极实践, 经过反复训练, 学生是可以达到教师所提出的要求的, 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高表现, 意味着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等, 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依靠所学习知识和方法构建新的学习内容。创造性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 动手实践能力等,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体验学习过程, 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可低估的, 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这点, 用主体教育理论武装自己, 放教学思想, 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力才能得到保护和培养。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 善于与同伴互动、与老师互动, 加深对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 加深感悟和体验, 培养合作、协同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学习过程, 积极参与问题的研讨, 揭示新的知识, 完成新知识的构建。例如病句教学中我先列出:先找出句子的主干, 检查句子是否完整, 搭配是否恰当;如果句子主干没有毛病, 就检查辅助成分与主干搭配是否合适;检查句子是否符合逻辑, 语序是否合理, 指代是否明确, 有无逻辑错误, 等等。然后以练习加以巩固。如:“全班同学都到齐了, 只有王娟同学没有到。”分析得出这个句子的病因是前后自相矛盾, “全班同学”中包括王娟同学。既然都到了, 怎么王娟同学没有到呢? 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指导策略使学生自食其力, 逐步使他们形成好的自主学习态度和良好思维习惯, 使学生在实现认知与能力发展的同时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篇5

数学素质教育把发展、提高学生的全面数学素养作为最高目标。它既注重数学教育的实用性, 又重视发挥数学教育过程中的智育功能, 正如数学家华罗庚一贯提倡的:数学教学要“教会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能算善想”的良好习惯, 强化学生“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科技、社会等问题的意识。

一、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培养, 是提高数学素质的基础

知识、技能是能力的基础,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源于对知识的逐步积累的过程, 这个过程必须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因此, 教师在“三基”教学中应超越传统的“理性教育模式”,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而素质教育的最大特征就是课堂教学由“教给学生数学的结果”转变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过程”, 教师的角色由“主演”转变为学生数学探索活动的“导游”。

如, 在新概念的教学中, 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思维特点出发, 注重概念的前后联系及简单形成, 以观察、演示等形式帮助、引导学生建立新的数学概念, 以利于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同时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是提高数学素质的核心

数学思想方法和基础知识同属于数学知识的范畴, 它们共同构成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 并且思想方法寓于基础知识之中, 以知识的发生、发展和问题的解决为其形成、展示的载体。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往往习惯于把主要的精力集中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 而缺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总结。事实上, 在初中数学的教材中, 渗透了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等数学思想, 还介绍了诸如换元法、消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基本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应对这些思想方法进行明确、恰当地讲解, 特别是在解题教学中, 以帮助学生掌握它们, 明确它们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这样, 学生对知识认识的广度和深度都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解题中思路自然会灵活、开阔、敏捷。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是提高数学素质的基本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 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作为中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良好的个性品质指正确的学习目的, 浓厚的学习兴趣, 顽强的毅力, 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数学素质教育不仅应重视智力发展、能力培养, 而且也应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的、自信心、情感、意志等情感人格因素和个性的发展。因为它们是非智力因素的充分发挥, 对数学知识素养、能力素养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也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保证。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特点, 增强课堂教学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数学游戏、数学的发展史等。如, 我在讲“无理数”时, 穿插了关于无理数开平方的惨案, 学生听得特别认真, 都被数学家希伯斯的探索精神, 热爱科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所感动, 从而激起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以适应新教材对学生数学应用的新要求

学生自育能力培养 篇6

1.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学习有一定局限性

有些学生对自己物理学科的学习状况不明,不知道什么地方明白了,什么地方没有明白,什么地方是“八成熟”,什么地方是“九成新”,对知识的掌握往往停留在一知半解中。对物理定律、概念缺乏必要的思考,无法将物理知识自然串联起来,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弄不清自己的“饭量”,不知道自己的“口味咸淡”,很难提出含金量高的问题。

2. 光吃包子,不问什么馅

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火车头,质疑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纵横驰骋的过程。多数学生习惯做容器,教师灌装多少,就接收多少,对定型的现象和事实缺乏敏锐的观察力,没有形成现象联系理论的惯性思维。光吃包子,却不问什么馅,只要能填饱肚子,过期馅、霉烂馅的包子也敢吞下。

3. 师生距离感让学生缺乏质疑的勇气

学生是否敢向老师提出问题,也与师生关系的是否和谐有关。如果老师不注意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疏导,必然会加剧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学生不敢问。还有的老师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对好学生笑脸相迎,对差等生、问题生冷目相对,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的质疑胆量消失,质疑能力的天赋退化,再也无力恢复。

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途径

1. 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生态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学生对物理相关知识存在理解困惑,都可以随时找到老师进行发问,教师首先应对这种敢于质疑的学生予以肯定,创设学生敢问、好问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在讲授“电磁波谱”内容时,我首先发问:“地球上的电磁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学生们听完这个问题都面面相觑,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兴趣高涨,其他学生尤其是所谓“物理绝缘者”则将头微低,眼睛不敢看老师。对于这种情形,我没有按常规责备,而是接着又说了一句话:“不管是谁,也不管对不对,只要能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就奖励其个人平时成绩10分。”学生们闻听此言,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我又将原话重复了一遍,学生们开始躁动了。我先请一个平时学习垫底的学生谈,他虽然战战兢兢,但最终还是把想法真实吐露了,我言出必行,当即表扬了他,当着其他学生的面给他在平时成绩等级本上加了10分。这样学生的质疑胆量更大了,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向学之风被点燃。

2.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细节,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提炼问题

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比比皆是,只要善于观察,很多物理现象都可信手拈来。要让学生明白,物理教科书中的定律、公式都来源于生活,是科学家从大自然的种种现象中提取出来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不就是“苹果效应”的结果吗?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在大胆设问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提炼问题。

3. 透过物理实验现象,引发学生质疑意识跟进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验证和探索是两个大主题。可是,无论是验证实验还是探索实验,其中蕴含的“为什么”还是很丰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领会其中的物理内涵,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其求知欲逐渐膨胀,升华成学习的驱动力。

质疑的过程,就是创新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是发现问题,促使问题解决的过程。只要我们勇往直前,积极探索,大胆质疑,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动感十足,创新成果就会“瓜果飘香”。

摘要: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本知识固然是精华之集聚,但学生的疑书意识确有其存在必要,而且还应加强。长久以来,中国教育始终都是按照“填鸭”模式进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磨损”掉,随之滋长的就是被动接受的思想,时间久了,就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而越发凸显,已然成为新课改的强大推动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引起特别重视。

学生自育能力培养 篇7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当中最为关键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当中, 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比较强, 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并且身体也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期, 学生的精力都比较旺盛, 所以该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强, 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接受以及学习能力都很强。在这种条件下, 如果能够顺应中学生成长的阶段性规律, 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 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自主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 那么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就相对比较容易。我们发现, 加强中学生自主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一生都具有积极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 中学生自主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能力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未来学生的“智商”和“情商”, 因此提升中学生自主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能力非常有必要。

由上我们可以知道, 重视中学生自主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不仅具有可行性, 同时还具有必要性。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 我国的中学生多数都存在着自主能力不强的问题, 并且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能力也比较弱, 这样一来, 就严重制约了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对他们道德品质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据了解, 当前中学生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承受的压力正在加大, 而随着心理负担的增加, 学生学习的兴趣出现了明显的减弱趋势, 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 中学生自主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成效, 这不仅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不利, 同时还磨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当前中学生自主能力和互助合作能力培养相关的问题, 我们需要在深入分析其问题成因的基础上, 进一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加以改进, 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我国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中学生自主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能力概述

近年来, 在中学教学改革当中, 相关部门明确提出了自主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的目标, 并纳入了重点关注的范围。自此以后, 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倡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自主能力是指不依赖他人而通过自己的智慧、勇气、能力解决任何事情的一种综合能力。在教育领域内, 学生的自主能力主要体现在主动学习、积极解决学习难题方面, 在很大程度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据了解, 在优秀的学生当中, 多数都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课堂当中的教学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只是一种引导和强化, 优秀的学生在课外的学习效率通常都会很高。正因为如此, 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力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对于中学生而言, 自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这主要是因为, 初中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 同时他们的心理状态也正在发生变化, 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 自身的行为习惯也正在养成, 在这种条件下, 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那么这对于中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将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除了自主能力之外, 中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这是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的关键一步, 这对于学生“情商”的高低直接相关。按照基本的教育观念, 互助合作能力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当学生之间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开展探讨式的学习时, 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就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这对于中学生性格的塑造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这也被认为是最佳的学习途径之一。总之, 按照我国教育部门新的教学改革部署, 未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互助合作学习能力将会成为重点课题。

三、我国中学生自主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都比较重视学生的成绩, 而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互助合作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关注都比较少, 再加上一些教师盲目地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 忽视了学习方法的传授, 很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 中学生作为一个未成年的群体, 在思想观念上尚且缺乏独立性, 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自主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能力的提升就变得更加困难。当前, 我国中学生自主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存在许多的问题,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过度重视知识传授, 忽视学生情感价值观教育

如果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在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应该优先考虑, 只有在开展好德育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知识的传授, 才符合客观的教学规律, 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然而, 目前我国多数中学都将知识传授当作是首要的任务, 而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则长期受到忽视。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我国在中学教育方面的思想观念仍然比较落后, 许多中学校园内的管理者和教职工没有将学生视为教育和发展的对象, 而只是将他们当作知识灌输的目标。这样一来, 过度重视知识传授, 忽视学生情感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就比较突出, 其结果就是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情感价值观教育长期受到忽视, 传统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长期影响着我国中学阶段的教育。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就比较薄弱,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多数学生只是在被动的状态下接受知识教育, 他们本身对学习并不情愿, 甚至一些学生根本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 学习的价值是什么。

2. 中学生课余活动较少, 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缺失

学生课余活动的丰富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而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 自主学习能力和互助合作能力就很容易得到提升。然而, 当前我国国内的现状却是, 中学生课余活动较少,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长期缺失, 这样一来, 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有所降低, 自主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成效就不明显, 长此以往就会成为一个问题。况且, 由于中学生普遍存在自我意识不强, 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多数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效能都不算太高, 通常情况下一名中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 都需要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才能完成, 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 在这个过程当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也正因为如此, 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帮助他们养成互助沟通交流的良好行为习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教者要培养学习对象主动、乐意与他人交往的情感, 提供合作互助的空间, 教会并促进学生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 形成互助合作的良好品质。虽然在新课程标准出现之后, 我国中学生的教学模式将会迎来大的变化, 只不过当前在多个方面仍然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其中中学生课余活动较少, 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缺失就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需要采用一定的措施来寻求改变和突破。

3. 中学师生关系过于正式, 课堂氛围过于严肃

就目前我国中学教育的现状来看, 比较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学校管理非常严格, 这集中体现在中学师生关系过于正式和课堂氛围过于严肃两个方面:一方面, 一些中学严格采用封闭式管理, 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监管, 学生的话语权普遍较低, 教师长期在学生心目当中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上级”, 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教师的管理下按时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另一方面, 课堂氛围过于严肃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它同时对学生自主能力和互动能力的培养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 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存在疑问, 希望和教师进行细致的沟通交流时, 由于课堂氛围依旧非常严肃, 于是学生多数会选择放弃, 否则有可能将被视为另类。长此以往,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多数学生会放弃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思维, 选择随波逐流, 其结果就是被动地接受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中学师生关系过于正式, 课堂氛围过于严肃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之间互助沟通的减少。由于我们都处于社会大家庭当中, 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 要懂得在学习和工作过程当中积极地与他人沟通交流, 这样才能实现每个个体的价值。然而在这方面, 目前我国的中学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将互助交流能力当成教学的重点内容, 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针对中学生自主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对策

对于当前我国中学生自主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们需要在深入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 进一步尝试以下对策。

1. 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分析中学生自主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成因我们发现, 思想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问题,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着眼于长远, 率先在教学理念上寻求改变, 要善于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抛开传统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看,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 要善于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意识, 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教育的过程当中, 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活动当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要鼓励学生由被动学习过渡到自主学习, 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 从而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我们知道, 在新时期, 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焦点, 而中学阶段作为最能激发学生创新活力的关键期, 值得教学者高度重视。而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 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意识, 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基本前提, 这是实践已经证明过的客观规律。在这种条件下, 按照当前我国中学教育的新思路, 未来中学教育的目标将从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其中自主能力的培养将会是一个重点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 自主能力培养水平的高低将会成为未来国内中学教育的一把“标尺”, 是衡量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

另一方面, 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要以学生成长规律为基础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身心发展状况,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不仅对中学生的心理成长有帮助, 同时还能进一步启发学生自由思考, 能够改变他们心中一些长期固有的错误观念, 有利于中学生自主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

2. 进一步丰富中学生课余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挖掘中学生的创新潜力,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中学生丰富的课余时间, 开展一些必要的兴趣活动, 在提升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还能够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据了解, 中学生课余兴趣活动对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探究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并且正属于贪玩的成长时期, 一旦他们对课外活动感兴趣, 就容易自觉参与进来, 在不知不觉当中获得了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正因为如此, 要想解决中学生自主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们就要依托学生社团和各种活动平台, 在中学当中开展各种各样丰富的课余活动, 一方面让学生能够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也促进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事实上, 更多还原学习活动是学生个体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重要载体之一, 也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学习平台。在各种学生活动当中, 都体现了合作性和互助性的特征, 因此进一步丰富中学生课余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有必要。当然, 我们也不能忽视课堂这个学生学习发展的“主阵地”, 要坚持以学生课堂为主体完成必要的教学内容, 然后积极借助于课外活动的开展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交流和互助合作的水平。以往的实践经验表明, 在课堂教学水平相同时, 课外活动的水平越高,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互助合作的水平也越高, 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正比关系, 所以说, 进一步丰富中学生课余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当前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乏和互助合作较少问题的解决非常有帮助。

3. 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与学生互动关系的紧张以及整体课堂氛围的严肃, 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最终会影响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会减少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这种条件下, 为了提升中学生自主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的整体水平, 我们就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让师生关系更加友好, 同时也积极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 只有在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之后, 学生自主能力和互助能力的培养才能具备良好的客观环境, 也才更容易见到实效, 否则, 学生在压抑的课堂氛围和陌生的师生关系当中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将会受到很大影响。事实上,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 只有师生之间能够进行很好的沟通, 并且课堂氛围足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自主学习, 积极参与学生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为未来“智商”和“情商”的提升打下基础。

五、结语

在中学阶段这样一个被称为“黄金时代”的关键时期, 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自主能力学生、互助合作能力非常有必要, 相关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意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 积极在对中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重视中学生自主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 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了在中学生自主能力和互助合作能力培养方面取得新的成效, 本文选择了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并从德育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课程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等途径和策略, 希望这些新的能力培养方法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推动我国德育教育的发展。由于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强烈的求知欲, 如果相关教育者和管理者能够对中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和教育, 那么未来我国中学生自主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将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届时, 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也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赵湘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管理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 2006 (15) .

[2]侯玫.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及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7.

[3]江风娟.中学生自主学习调查与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7.

[4]袁鸿燕.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以高中英语教学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8.

[5]陈清康.基于朋辈教育的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观察 (中下旬刊) , 2013 (7) .

[6]蒋波, 谭顶良.论有效合作学习的内在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 2011 (6) .

[7]蒋波, 谭顶良.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合作学习对谁更有效[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2) .

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篇8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语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才能主动地、多形式地去阅读课文。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加强对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 语文教师应该带动学生自发地去训练, 千方百计地使学生爱上语文, 为培养语感打下良好基础。语文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要精心设计。若能以幽默生动优美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文章的语境, 学生一定会喜欢。

如在教《乡下人家》这一课时, 我在新课引入这个环节花了很多心思, 查找相关资料, 充分带领学生品味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妙处。我先从课文最后一段“乡下人家, 不论什么时候, 不论什么季节, 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开始, 将一幅幅独特、迷人的风景展现在学生眼前。然后, 我提出问题:“有什么的独特?有什么的迷人?”随后让学生去阅读, 去寻找答案。接着, 我再让学生选几处最喜欢的景色, 并好好让学生欣赏一番, 美美地读一读相应的段落。我还要求他们边读边画下感受最深的句子, 使他们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出现美丽的画面。

教师还要抓住每一个可能让学生感受课文魅力的机会, 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情感。同时, 这也是提高语感最有效的一步。

二、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培养语感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外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并能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对假丑恶的憎恨, 悟到人生的真谛, 插上理想的翅膀, 获取奋斗的力量。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 没有阅读也就谈不上语感。而且,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能感受到语言的奥妙, 认知到语言的情趣, 把握住语言的精髓, 初步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字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 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 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 课外阅读形式也多样化。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 网络已走入千家万户。对于网络, 语文教师不应把它视为洪水猛兽, 如能加以引导, 就能很好地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对语感的形成也有着很好的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加以正确的指导, 如文学性较强的网站的介绍、精美网文的赏析等等, 让学生不盲目阅读, 减少其负面影响。学生在愉悦中阅读, 收到的效果也就明显很多。

三、要求学生背诵美文佳句, 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中的诵读优秀诗文提出不同的要求, 背诵优秀诗文的篇 (段) 数目也有不同的要求, 其中第二学段50篇 (段) , 第三学段60篇 (段)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展开想象, 领悟内容;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期, 因而应多熟读、背诵一些美文佳句。背诵的美文佳句积累多了, 死的语言材料就会慢慢地转化为活的语感能力, 就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而且, 那些会背诵的东西渐渐地也就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东西。适当的时候, 触景生情, 也可“出口成章”。

语感是讲究技法的, 在一篇篇文章的朗读中掌握了一些感知、理解语言的方法。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指导学生记忆, 来增强语感。“背诵”是一种最好的方法, 背诵能起到通过朗读来体会语言文字情感和内蕴的作用, 还能贮存语言, 锤炼对语言的感知力。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 我先让学生诵读, 再配以音乐朗读。这样既便于抒情、感染, 又便于在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感知桂林山水的秀丽。通过这样多次、反复的朗诵训练, 可以做到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跃上一个台阶。

总之, 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长期的、有意识的、科学的训练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 采取适当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训练。同时,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 我们在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时, 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 欣赏每个学生的“悟得”, 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学生的语感,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最新修订版) .

上一篇:美国联邦制度的变迁下一篇:快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