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023-02-09

第一篇: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多数学习成绩好,而且学的轻松;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多数成绩上不去,学的还挺苦。因此,我在教学时格外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有那些呢?

1、认读能力。认读不是孤立的读出字音,也伴随着初步的理解。认读时,必须要逐字逐句的读,朗读要读准字音,默读要看清楚每个字每个词。

2、理解能力。它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成分。较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指能顺利的读,而且能较充分地,正确的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学生往往偏重对阅读材料表面含义的理解,而忽视阅读的真正目的。因此,要教儿童逐步获得理解字、词、句、篇的能力和初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阅读能力。

3、感受能力。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学生简单的说:我喜欢这篇课文或者我讨厌这本书。这些情感的流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童心”。儿童常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主人公,当他读到有关小主人公说的或做的事时,只要他能够理解或认为反映他自己的思想感情时,就会读的十分起劲,甚至读上数遍,完全被书中的人和事吸引住了。这时就与书中主人公的感情沟通了。所以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把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记诵能力。记诵贯穿在朗读,默读和背诵过程中,在朗读和默读时,也有记忆活动参与,通过熟读,达到背诵。背诵能提高记忆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背诵也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方法。

那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

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这些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

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阅读的兴趣呢?

首先,针对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读物,希望能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朗诵、猜谜语、成语接龙、歇后语对接、讲故事比赛;还可以开展一些名人名言交流会,读书心得、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其次,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句式整齐,韵律感强,琅琅上口,易读易记,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平时的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一诗(词)。在对每首诗词拓展时,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的诗词)、“同人异文”(同一作者的诗词)、“同意异文”(同一情感类型的诗词)等途径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中“见”、“作”、“吟”均是有所感悟的表现,也是语感的初步生成。这样积累一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也就形成了。

第三,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这学期,为了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我们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二、选好读物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读物很重要。

大量的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非常重要。

(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因人而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

(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课程标准》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三、授人以渔

古人授之以渔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学生已激发的阅读兴趣要保持、稳定、持

久,必须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教师应该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把课外阅读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应着重教会以下几种方法。

1、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和思考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我们要还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发现,探索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这一点上,我是尽量多地留给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来阅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现在我们班的学生只要一有空就会拿出他们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来读,考试成绩也进步了不少。

2、培养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能力

让学生独立地查找资料,弄懂字词意思,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初读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再抓重点词句读读、想想、画画、演演,运用多种感观体会语言含义,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探究语言规律。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哪些语句,文章为什么这样命题?这样开头、结尾?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所有的这些让学生自己体味出来。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在不少小学生到毕业时还不会读书,朗读时丢字加字,甚至读破句;看课外书籍,走马看花,不求甚解。所以我们从低年级起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认真读书的习惯;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自己我评价习惯等等。

4、坚持以读为本,重视多种形式的读

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

义自见。读的熟,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可以以多种阅读方式,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

5、学会积累

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如孔子主张“博学于文”;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近现代的学习理论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认为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因此,规定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今后运用,这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中,要经常给学生讲积词的好处,告诉他们“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有了积累本,就向有了个词汇小仓库,写起文章来再也不愁没词了。在积词中,有些学生可能辨别不出那些是该积的好词,我们就应该选读几篇短文,告诉他们那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又是更主动的学习。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谈中,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累本上的新词,应立即予以表扬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了所积的好词语我们就加上红圈圈,并在班上朗读。要求学生不但要写得出,写得快,还要写得通,写得美。

6、阅读教学后进行仿写、叙写

阅读完一篇文章后,说说自己在写同类文章时,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鉴,然后进行仿写、叙写。趁热打铁,读写迁移,是练习写作的最好时机。如在读完《风儿在哪里》后进行续写,读完《师恩难忘》后仿写一篇《我的老师》,学完《莫

高窟》后仿写一篇游记。总之,学完人物篇仿写人物,学完景物篇仿写景物,学一类,仿一类,让学生有样可照,仿的轻松练的愉快。从学到仿,然后是创造写,最后是学会写,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7、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设友公社文章阅读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能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

(1)课前三分钟,轮流朗读。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不仅能增加语汇的积累,又能促进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的阅读。

(2)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通过举行比赛,在班里掀起读书的热潮,引发课外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3)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演能力,还提高了他们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4)结合一个话题,开展有趣的辩论会。在阅读的基础上,巩固读书成果,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学生为表现自己,必定行动起来,积极阅读并认真比较。这样既达到了训练阅读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总之,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新的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更应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重视阅读效果,给予正面的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第二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县月江镇棉花小学校

李多林

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说:“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升我们的创造能力;阅读可以开启我们的心灵之窗,塑造我们的灵魂,引导我们积极向上,涵养我们的精神;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使我们更富于人性,更懂得求真、为善和审美;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增加人的生活情趣,使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识字能力和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和凭借。

学生是阅读感悟和发展语文综合素质的能动的活生生的主体。养成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提高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教学任务。那么什么是阅读能力呢?所谓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联想能力。

阅读能力,大致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感性认识能力。即对文章表面的理解能力。读过一篇文章,能弄懂词、句所表述的意思,知道文章是什么体裁、写的是什么,能对所写的内容进行复述。

二、内在关系的理解能力。精读文章后,能理清文章内容和结构上的各种关系,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和把握语言的深层含意,善于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的“言外之意”。

三、鉴赏性理解能力,即评判能力。能对文章进行认真的评析,能考察其真实性,能判定其是非曲直。阅读时,能在全面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对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能品味作者的优劣:看到佳处,能道出其中的高妙;发现缺陷,不为其错误迷惑。

四、创造性理解能力。读过的东西经过思维的过滤,融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并能因此生出新意。从阅读中生出新意,就是能活读书,跳出书本的范围,从书中走出来。

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能让小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应该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词语训练要让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张冠李戴”可这样引导:第一步:结合字典,初步理解。第二步,联系语境,具体理解。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张冠李戴”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我”是如何“张冠李戴”的。第三步:根据关系,深入理解,让学生用“因为„„所以”造句,理解课文中“张冠李戴”的因果关系,再用“如果不„„必须”造句,让学生知道,“要想不张冠李戴,必须认真看书”,进一步理争体会鲁迅对“我”的关心。

二、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喜欢做,愿意做,才能够做好。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1、精心创设情境,培养阅读兴趣。教师可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我就用电脑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配音朗读并设置悬念: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蝙蝠就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也不会撞上任何物体,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学生边看边听,提出的问题点燃了思维的火花,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

2、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因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阅读兴趣也各有不同。按照小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教师推荐课外读物也要因人而异。低年级的学生,应推荐篇幅较短、图文并美,浅显易懂的古诗、儿歌、童话和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应推荐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爱的教育》 ,科普类作品《昆虫记》 ,童话类的《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高年级学生由于自主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可推荐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书。如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 、《三国演义》 、《水浒传》 ,人物类的《中外名人传记》 ,歌颂人的美好心灵的《根鸟》 、《窗边的小豆豆》 、《小海蒂》 等。这样,学生既乐于接受,又培养了他们的爱好,而阅读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3、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教育学生读书、读好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名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三、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学习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很快掌握知识。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学习了《少年闰土》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闰土的形象,可以有目的地阅读《故乡》一书。

2、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默读法运用的过程是:①粗条默读,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概况。②分析默读,进一步剖析具体的内容和形式。③记忆默读,边读边写边记忆,同步进行。④反复默读,以求理解的深化,能举一反三,变他人的知识为自己的。

3、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精读法是一种层次较高的阅读方法,一般适合于教科书、经典著作、信息量丰富且价值较高的读物。精读法是一种细嚼慢咽、反复品味式的阅读方法,往往要结合运用圈点、眉批、笔记等形式,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一事一物地深入理解,一遍

2

一遍地反复琢磨、探究、品味,真正达到会意,才能寻到精华之处,才能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4、摘录评价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还可以在报刊杂志上,将其中好的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5、教师要将读书方法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把学习指导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既传授语文学科知识,又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

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

“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养成阅读习惯,首先让学生知道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什么?阅读的习惯一般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号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那如何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

1、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学生的阅读习惯自觉的养成。

2、培养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等。

3、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

4、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所谓专心,就是身心合一,聚精会神。要养成这一习惯,必须做到姿势要端正,端正的身心容易唤起注意、记忆、思考等各种心理历程;阅读时应尽力避免干扰,做到安静,空气清新,光线适度。

5、培养有序阅读的习惯:有序阅读指阅读要有计划性,阅读时不能见异思迁,半途而废。阅读的行为要有条不紊,书放在什么位置,笔记和笔放在哪里,暂时不读时怎么做记号等等。

五、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生的自学创造条件。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经过全班讨论,还理解不深不透的,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思考、讨论,教师也可以给予必要的讲解。经常这样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能体现和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思维也就活跃起来,对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等必然会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学生往往会提出让教师预料不到的问题和想法,教师应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持欢迎态度,对学生那种克服从众心理,敢于发表创见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并在教学中因势利导,使提出的问题妥善解决,使不同意见得以发表,切不可压制、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3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小学教学的重点,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效率,发展小学生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活动过程。我们只有在日积月累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2016年1月18日

第三篇: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阅读能力

山西省陵川县崇文教办城东明德小学教师

张瑶

【摘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翼,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而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阅读能力的培养则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精神与心力。为了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笔者就从对学生语文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入手谈谈在这方面的感想,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关键词】 语文课堂 阅读方法 能力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内容有明确的说明: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和综合性学习。这五项内容中,阅读与写作无疑是最重要也是最难掌握的。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指的是在教师知指导下,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实践,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用的课时最多,我们在阅读教学上投入的精力也最大。阅读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完满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关系到语文教学的全局。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本文就从对小学生语文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入手来谈谈在这方面的感想和做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爱上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阅读,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突破口,更新观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1.设疑激趣。在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时,我问学生:“秋姑娘是谁?都给谁写了信?信上写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初学课文非常积极主动。接着,我拿出枫叶制成的信,让学生抽取一张来朗读,学生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参与进来。不知不觉中,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我又提出疑问:

1

“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还会写些什么呢?”学生有的说给农民伯伯写信,让他们快点收获庄稼;有的说给我们写信,让我们多穿衣服,不要感冒„„这一课,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达到了设疑激趣的目的。

2.生生互动。低年级的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讲述自己知道的故事,提高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会使学生主动去阅读。

3.表扬鼓励。对于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要肯定他们的付出,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切忌对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出现的小错误妄加批评指责,这样会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受到不良影响。

二、教给阅读方法,学会阅读

要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不仅教学生爱读书,还要教学生会读书,指导他们有目的、有步骤地读书。阅读方法的采用是根据阅读目的和内容来确定的,获取信息,了解课文大致情况采用略读、范读方法;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进行鉴赏就要用细读、精读方法。例如,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我一般采取下列方法:先读课题,讲课题,请学生说说从课题中你知道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接着请学生听范读,自学生字、词,思考字、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然后请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最后练读课文。每一步都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让学生清楚如何去做,应该做什么,而不是盲目乱读,这样,低年级学生可初步学会怎样阅读。

三、养成阅读习惯,受用终身

叶圣陶先生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由于低年级学生维持兴趣的时间比较段,因此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阅读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辈子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会读就够了。课堂上尽可能多的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尽可能增加学生的读书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环境让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使学生读出感情,在读的基础上选择性的让学生背诵。

四、课外广泛阅读,积累运用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在教材上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课外阅读弥补了课堂阅读的 2

不足,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视眼,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我们让学生阅读的目的,在于让他们汲取更多的文学养分,而不是去增加学生课堂学习以外的负担,为此,必须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读一本好书就是与高尚的人谈话,可以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所以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文质兼美、有利于学习的文章或书籍来读。如优秀的文学作品、名人传记、科普类书籍以及对他们学习有帮助的工具书等。

阅读有利于积累。在阅读中,让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优美的修辞,好的用词,美的段落摘录下来,整理归类,在空闲时可以拿出来看看,以加深记忆,把自己的感悟写成心得体会,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不会再出现“作文难,难作文”的现象。阅读的积累就是一个吸取与融会的过程,也体现了语文学习读写结合的原则。我们应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更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从而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要实现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标准的总目标,我们必须加强课内阅读教学,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和服务工作。不断思考探索更有益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一生的阅读经历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不断发展个性,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

通讯地址:山西省陵川县崇文教办城东明德小学 邮编:048300 工作单位:山西省陵川县崇文教办城东明德小学 联系电话:13546218577 3

第四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语言能力,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语感的强弱。“语感”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话题,而语感往往是在有效的在阅读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所以,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强调以读为本,注重积累,讲究品评,不断提高自已的语感。从而把文质兼美的文章言语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

【关键词】

语感

阅读教学

朗读

积累

语言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那些语感差的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比较低,要提高语文成绩,需要花费很大的努力。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反映,有的学生听课抓不住要点,发言词不达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这些学生的语感能力较差。那么,什么是语感呢?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留意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语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我们的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文字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离开的交际工具,在瞬息的时间和空间交流信息,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去字字作逻辑推理,句句以理性分析,加以处理。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靠得就是语感的直觉性和敏锐性。因此,语感的培养具有辅助交际的功能。此外,语感还有促进理解的功能,从语文教学的历史看,古代语文教学虽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培养语感却是很成功的,从《三字经》、《百家姓》到《四书五经》,古代的私塾先生要求学生读、背,读得多,背得也多。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嘛!由是观之,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语文知识,而在于语文能力,即语言的运用。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笔者认为语感往往是在有效的阅读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所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1 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仍能看到一些教师津津乐道于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分析来,分析去,把一篇富有感受染力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那些课文也就成学生心目中毫无生气的内容梗概和语言符号。那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有的教师误认为讲深、讲透,学生就能理解,就能感悟、领会,然而,这种以分析、理解取代感悟的现象是造成学生语感不强的最大原因。实际上,我们应当意识到,课文的阅读教学的根本着眼点应该是使学生增强阅读内容和阅读形式的感受性,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把文质兼美的文章言语能力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

那么,如何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能力呢?

一、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该提倡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用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叶圣陶指出:“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功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可以说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等等。无论哪种朗读,都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现行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者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这些文学作品作为朗读材料被师生经过仔细分析,深入体味,并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加以表达,这绝不只是“念字出声”的无思维活动,而是动员了自己全部精力的再创造。于是,多次反复朗读之后,学生不仅理解了

2 某些词句的含义,而且多少难说清的语感,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也体会到了文章的内涵了。甚至,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对类似的文章进行鉴赏。可以在自己写作时模仿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应用那词章,从而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朗读要理解在先

叶圣陶在分析如何把握吟咏的语调时,曾具体指出:“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关联照应的,发声都是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意义是完足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头部宜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句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的中部宜加强”;“含有庄重、敬畏、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

2、讲究朗读的方法,注重范读、情读和美读

对于范读,叶圣陶指出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材料:有位教师在教《阿Q正传》时,请班上一位学生范读阿Q宣布革命的那段心理活动描写,因为在此之前已有过师生之间的简单的互相讨论,这位学生便有意识地注意到了阿Q从“勉强”到下决心参加革命的这个心理变化过程,在朗诵时就作出了这样的处理:“革命也好吧”中的“也”读重音;“革妈妈的的命”中的两个“的”,前一个紧跟“妈妈”,语速较快;“太可恶!太可恨!”因出自阿Q的内心呼喊,所以读得感情真,语气狠,但却并不响;“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中的“投降”处理为重音,有迫不得已豁出去的意思。朗读结束,这位学生自己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而其余的学生也露出赞许的神情。不难理会到,同学们在范读和聆听范读的过程中,已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绝妙的语感教育。

“情读”之“情”,是情感之情。就是要读出作品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庄子说得好:“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虽悲不哀,强怒虽严不威,强亲虽笑不和。”只有切入作品所塑造的生活情境,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特定情境、氛围之中,才能透彻理解人物的个性和作者所寄托的思想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将那活鲜鲜的生活情境、独具个性的生命语言,通

3 过我们的“口”、“容”、“形”,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而这一点适用于叙事抒情的诗歌和散文类作品。

3、通过朗读与激发想像有机结合,诱发语感

笔者认为有效的读的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别林斯基也曾说过:“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因此,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模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而教师要重在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如笔者在教学《山中访友》第三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与树融为一体,人与自然物我交融的境界,笔者设计了一个类似于电影中的画外音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自己也成为一棵树的样子。在学生闭眼的同时,教师可进行轻声的画外音:“此时,我走进了一片宁静而神秘的小树林,被那优美的景色深深吸引了,那青翠的要树枝迎风招展,探出头来,像是在跟我招手,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嬉戏着,像是叫着我的名字,欢迎我的到来。这时,一缕阳光透过树梢,照在亮晶晶的露珠上,那露珠显得越发晶莹剔透了,像是在和我调皮地挤眉弄眼,和我交换眼神,你们不把我当外人,我又怎能见外呢?我闭上眼,觉得我被他们同化了,觉得也变成了一株树。我的脚长出根须,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结束画外音后,轻声问学生们:“你们变成一棵树了吗?”“就让我们作为树林中的一分子,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吧。”这样一来,学生的再次朗读中,似乎真的找到了那种物我合一的感觉。读得非常好。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电教手段,如播放录像,展示课件等到触发想象,把学生带进情景之中,在情境中唤起学生情感与作者的共鸣。笔者在教学艾青的爱国诗歌《我爱这土地》时,可让学生配乐朗读,播放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乐曲,体会那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抗日激情,体会作者那和着泪,和着血的爱国之情,从而让学生受到感受染。在教学《斑羚飞渡》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老斑羚用牺牲一半,保全一半的方法延续自己的后代而用身体作桥墩飞渡时,边结合文中对这一场面的描写,边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的“飞渡”的FLASH动画。从而对文章

4 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 积累语言,深化感悟

应该说,直觉性是语感的最基本特点,而无论直觉的内容如何丰富,形式如何变化,其心理素质无一例外地来自主题原先在学习与实践中获得并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因此,在课内和课处的阅读过程中,注重积累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应该讲得就是积累语言的好处吧。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笔者觉得首先应该注重对字、词、句的积累,特别是对于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汉语的字词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意象性,内涵的自由度很大。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作为语感的训练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使学生词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地增多。在课内,语文教师可以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进行必要的点拨,并传授给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促使学生对词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从而走也词汇积累的第一步。课外,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进行思考、讨论,勤作摘记,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个词由生疏到熟悉,由不懂到懂,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规律也能掌握了。其次应该注重意象的积累。夏丐尊先生就举过这样的例子:“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只有读者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词语迅速唤起,组成相对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竟象积累,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讲课时做到声情并茂,努力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调动头脑中的相似经验,缩小学生认识结构与课文之间的差距。迅速形成新意象,使语事情活动畅通无阻。然而,仅靠课内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广泛浏览,才能有效地增因其词汇、句式、意象的储存,扩大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厚积薄发,从而促进其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

三、推敲品析,增强感悟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得以提高的关键环节。对此,宋代朱熹曾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

5 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朱子语录)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从而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编者和教师之间平等对话。” 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就以下几点进行:

1、揣摩比较中,感悟用词的准确性

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减减、换换、调调、加加等形式展开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笔者在教学《山中访友》第二段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把“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改成“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好几百年了,你一点也不累。”你觉得怎么样?通过改变句式来体会作者对德高望重的老桥的亲切问候之情。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连最末次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作者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确凿”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这就必须引导学生细细揣摩。

2、品评领会中,体验语句的情感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作者有了感情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和品析和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作者起伏的情感。如《山中访友》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为什么不取名为《山中赏景》。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品评领会文章的内容,并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 当然,语感的培养可从多方面进行。在阅读之外,还应该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因为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和运用,还是对事物的感悟,都可从生活中获得。一般来说,生活在用普通话交流的家庭的学生有较好的语感。经常读报看书的城镇学生,语感相对来说比农村学生要敏锐。所以,为了使学生的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建立一个开放系统,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广阔天地,立足课堂,延伸课外,通过广播、影视、书报、交际等多角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扩充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形成终身受用的

6 语感能力打下良好基础。而教师要善于策划、组织、启发、指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切身感悟其中的规律和意蕴。

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如:课前两分钟说话练习,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复述、进行演讲、朗诵比赛。让学生在说中强化语感;练习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影评等,让学生在练中强化语感。

总之,语文是一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行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正如美术课教学在色彩感上一样,语感教学是语文的“牛鼻子”。郭沫若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利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感觉不能灌输、粘贴、转让。语感能力培养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要在学习分析语文知识中取得理性认识和经验,并用之于新的言语活动的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语感的层次。“语感是个总的名称”,在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语用感等训练过程中,都应该注重在学习中获得理性知识,在练习中取得理性经验。

参考文献: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语感论》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第五篇:如何培养快速阅读能力

彭清芬

快速阅读是时代对语文素质教育提出的一项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阅读目标,对于学生来讲,虽然他们学习的目标是渴求知识,但直接的现实目标还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而近年来的各种类型的语文试题中,阅读理解题的比重都很大,并且从阅卷分析来看学生答题比较被动,盲目性很大,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答题前明确题目要求,异弄清楚本次阅读的目标,是着眼于材料的主要内容,还是章法结构,或者是人物形象,语言运用,词语理解,句子分析?这样就有了获取信息的强烈愿望,就有了阅读方向,就能避免阅读的盲目性,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果。

第二,教给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根据人在阅读时的眼跳规律和“视读野”的特点,人眼在跳停时是有摄取相当多的文字信息的能力,同时它能把摄取到的大量信息及时传递到大脑,因此,人就能够通过一定的快速理解方法,把输入在大脑的信息整理加工,快速记忆掌握所需要的信息。具体体现在阅读中,一是要明确目标,注意力高度集中,二是要学会浏览,“一目十行”准确扫描,减少回读;三是要善于捕捉重要信息,提取精要。

第三,进行必要的快速阅读课堂训练。可分三步进行有计划的系统训练:

1、讲明要求,规定目标。开始训练时,提示该次训练的目标,逐渐地就取消了目标提示。题目由单一逐渐到复杂全面。最初训练,可只注重关键字词的注音。释义;然后到训练语、句的注释,运用;再到段,篇的分析;最后是对一些有较高艺术成就的作品进行艺术鉴赏。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反复整体训练。

2、提供材料,限制时间。所提供的材料,既要讲求新颖,规范化,还要针对学生实际,循序渐进,由语言通俗化,内容单一的材料,逐渐加深到形式样化的内容复杂的材料。总之,注意材料的丰富性,多样性。同时,选择的材料要讲求知识性,使其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既提高快速阅读能力,又达到学习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对于时间的规定,一定要注意科学性,所给的时间,不能过多,导致学不到知识,回答不了问题;而应是针对学生实际,以全班中等偏上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准。

3、定时检查,讲评分析。规定的时间一到,应立即交卷,严格检查,总结,纠正错误答案,由答案正确的学生介绍自己怎样进行快速阅读的。让他们谈自己的阅读情况,然后给予正确引导。

第四、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习惯。我们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单靠课堂那点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习惯的培养,相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养成习惯,二是相对于学生来说,即要通过课堂训练逐步养成习惯,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生活中阅读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生活中的快速阅读的机会是很多的,而是快节奏的生活也逼迫人们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掌握尽量多的阅读信息。

上一篇:如何提高高考复习效率下一篇:如何加强年轻干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