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调音乐

2024-05-04

蓝调音乐(精选六篇)

蓝调音乐 篇1

关键词:广播节目,音乐,节目风格,语言特点

一、《蓝调北京》节目特点分析

蓝调,又音译为布鲁斯,是一种基于五声音阶的声乐和乐器音乐,它的特点是其特殊的和声。蓝调起源于过去美国黑人奴隶的灵魂乐、赞美歌、劳动歌曲、叫喊和圣歌。蓝调中使用的“蓝调之音”和启应的演唱方式都显示了它的西非来源。蓝调对后来美国和西方流行音乐有非常大的影响,拉格泰姆、爵士乐、蓝草、节奏蓝调、摇滚乐、乡村音乐和普通的流行歌曲,甚至现代的古典音乐中都含有蓝调的因素或者是从蓝调发展出来的。在诗歌里这个词常被用来描写忧郁情绪。蓝调一词是与“蓝色魔鬼”(Bluedevils)一致的意思,意思是情绪低调、忧伤、忧郁。这种音乐有一种很明显的特式,便是使用类似中国民俗唱山歌的“一呼一应”的形式进行。蓝调音乐很着重自我情感的宣泄和原创性或即兴性,这种即兴式的演奏方法,后来慢慢地演变为各种不同类形的音乐,所以蓝调亦是现代流行音乐的根源。下面,我们就《蓝调北京》这档音乐节目为例进行分析。

1、寓教于乐

广播节目一般涵盖有知识性、娱乐性和综合性三大要素,然而,这三大要素在不同的节目中的表现和组合形式却大有不同。

比如《蓝调北京》中在节目《静谧的夜》中的一段安排:主持人:有人给这个歌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依恋》,它讲的过去的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依然很难过,但是人想起来是有一点依恋的,是忧伤中带有一种甜蜜的回忆的,所以叫做依恋(春晓融入自己对音乐的认识,对歌曲名字进行诠释,让人认识到歌曲的内在含义,而不只是肤浅的了解),唱歌的人蔡纯香一直喜欢翻唱,让我们觉得还有唱歌那么好听的人,每个人都有翻唱的特殊的小技巧,也许你的技巧就变成你的特色,不过很多人在听这首依恋的时候可能会想起那首法语歌的甜味吧,很多时候你翻唱的时候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试着找一下,翻唱什么歌是最好听的(由歌曲的注解过渡到演唱者的介绍,再到翻唱技巧)在这期节目中,主持人对歌曲的诠释,涵盖了歌曲内容,内涵等方面的知识,既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又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受众的音乐知识,还令听众对歌曲所表达的感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2、“娓娓道来”的亲民节目风格

《蓝调北京》没有走平常的快节奏的流行音乐路线,而是另辟蹊径,采用节奏较缓,旋律舒适的歌曲,可以看出主持人在歌曲的选择上是费了心思的,整个节目风格紧扣“蓝调”二字,走的正是一条亲民路线。

为什么说是亲民呢?首先人们在经过了一整天快节奏的工作后,回到家里就是要放松休息的,所以很多人不愿再听到喧嚣或是单调的乐曲,而蓝调有一个特点;即“蓝调音乐”是一个“功能式的表达,其启应的歌唱没有任何固定伴奏,不拘束于任何形式,没有任何特别的音乐结构。这种不刻板的形式可以让受众疲惫一天的身心得到舒缓,所以说,“蓝调”的选择是贴近受众的。其次,舒缓的歌曲及主持人娓娓道来的语言特色,都颇具“蓝调”风格,配合了节目的本身定位和特点,是节目的特色得到突出和升华。所以说,节目不拘一格的基调和主持人“娓娓道来”的特点,都是亲民的表现。

二、《蓝调北京》节目主持风格特点

主持人的风格应是主持人在多个或多类节目中所表现的一种带有稳定性的个性特征。包括:鲜明的个性化语言,独特的思维,看问题的角度,对相似事物表现出的一贯明确的态度,对节目总体的驾驭能力等等。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可以托起一个节目(当然这必须以主持人高素质、节目高质量为前提),有的甚至成了节目的化身或整个电台的象征。就一次节目而言,从节目的构思、策划、内容的准备到主持实施,再到播出的全过程都是以主持人为中心展开的。只有这样才能是一次次高层次、高质量的主持才是一个有份量、受欢迎的节目。

一般说成功的节目主持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是其在长期主持实践中形成的,并与所主持的节目特色相得益彰。《蓝调北京》节目之所以具有较高的收视率,和主持人春晓的个人风格密不可分。节目的特色和春晓的个人风格浑然一体这使春晓在听众心目中形象鲜明而深刻,也是她受听众爱戴的原因之所在。

1、搭建情感宣泄的平台

蓝调音乐很着重自我情感的宣泄,春晓根据节目的定位,准确的对《蓝调北京》进行了诠释。首先春晓在做节目时,并没有令自己主持人的身份凌驾于受众之上,而是以一种和邻家朋友聊天方式,让受众觉得和蔼可亲和值得信赖,愿意把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的吐露出来;然后她在听众眼前创造的情景,往往就是微风和煦,一杯淡茶,不急不缓谈话,这很容易让受众产生亲切感,在吐露心声的同时,产生与主持人交流的渴望,得到情感的宣泄。而且春晓一直以受众为中心,把手中的感受和节目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这样,给予受众平等的地位,是他们能够感同身受,一起投入到节目中来。春晓正是在对《蓝调北京》风格有了准确认知的基础上,才创造出这种“淡茶”般沁人心脾的语境。

2、具有独特的视角

所以与传统的节目形式相比。《蓝调北京》独具特色。它一般选取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话题由主持人“我”贯穿节目始终。从听众反映来看。听众喜爱的节目不是冷冰冰、硬邦邦的说教,而是富有人情味、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的朋友式交流。

针对不同的节目风格和形式,主持人也要体现出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而构成独特表达方式的前提便是准确地自我认知、独特的理解视角、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个性的语言表达。而主持人贯穿节目、驾驭节目的过程恰恰是个性张扬的绝佳时机。

3、构建优雅的声音形象

标准的普通话是基础,但是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是顺应社会需求发展的产物。春晓有自己的语音面貌上特色,她的语句停连重音也有自己的特点,不是一味的追求“标准”,而是包含了对节目的理解的真情实感的真实表达,给人以坦诚舒适之感。

春晓的语言,清馨高雅。这种高雅,没有矫揉做作,是从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出发,由内而外的散发的一种感性美;是一种“清水出芙蓉”般的浑然天成,这种优雅的声音形象,与春晓自身的修养素质是分不开的,也给这档节目带来一丝淡淡的清甜,与温馨、亲民的节目特点相呼应。

总括《蓝调北京》语言特点,我认为用四个词最为恰当:“语气舒缓,感情真挚,气韵生动,嗓音独特。”这类音乐广播节目最适宜在夜晚聆听。当然还有其他多种多样的广播节目,如怀旧类,摇滚类,打榜新歌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总之,不同类型的音乐类节目适合在不同时段播出,以取得好的口碑和好的收听率。

参考文献

[1]郑俊木.谈谈广播节目的定位[J].传媒观察,1999,(12).

[2]吴昱.谈电视播音主持的语言表现力[J].电影评介,2007,(07).

[3]董瑞红,闫桂珍.浅谈提高广播节目的可听性[J].新闻爱好者,2000,(01).

蓝调音乐 篇2

关键词:蓝调音乐 北美音乐 艺术价值

一、蓝调音乐的历史起源

在17世纪至18世纪,出现了文明时代最肮脏的一段历史——黑奴贸易,非洲很多黑人被贩卖到北美成为奴隶,从此过上了悲惨的奴隶生活。从那个时候起,那些黑奴们,每到周末时间就会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来慰藉内心的苦闷,诉说思乡之情,他们通过使用乐器吉他作简单的伴奏,在演唱的旋律中逐渐融入家乡的民间曲调。而宗教音乐作为黑人奴隶与白人早期音乐接触的重要媒介,对黑人音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产生了黑人圣歌,最初完全由人声来演唱,较少由乐器伴奏。随着音乐逐渐成熟变得正式,开始用于正规的演奏并作较完整的记录。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之后,《奴隶解放宣言》的颁布使得这些黑奴们获得了自由,虽然获得了人身自由,但是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获得了自由而变得顺遂,同样要遭受着来自外界的剥削与歧视,生活依旧充满着艰辛和苦难。由于这些黑人们大都是文盲且不识字,所以他们大部分人还是要从事农业劳动,这与他们当奴隶时候的处境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不过同以往不同的是,这些黑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比以前多了,因为少了奴隶主严格的管束,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这个时期,黑人音乐的发展变得迅速,蓝调音乐开始趋于成熟的原因。

二、蓝调音乐的形式与发展

早期的蓝调音乐大多都是结构疏散的叙事型无伴奏歌曲,以黑人们在种植园中劳作时的劳动号子演唱为主,最初采取的是领唱与集体合唱应答的形式,再后来逐渐增加了器乐作为伴奏,与歌唱相互回应,节拍自由,侧重于即兴发挥。到了20世纪初,蓝调音乐开始转变为较长的乐句,成为了具有固定和声与器乐伴奏的演唱形式。歌曲的内容则常是作曲家抒发个人在残酷现实中所产生的内心忧郁,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爱情、艰难困苦、遭受迫害等有关。由于蓝调音乐并不是以欧洲传统大小调的方式来进行演奏的,而使用的是“布鲁斯风格”进行表达,因而许多听起来“不成音调”的音符是无法在钢琴上演奏出来的,因为这种与传统习惯的不相符,使得蓝调音乐不能被白人所接受。

不过蓝调音乐并不仅仅只是表达生活的艰苦,在某些时候也会有一些诙谐的成分蕴藏在内,而到了后期以至现代,欢快、轻盈的成分则占据了蓝调主题的大部分,而这个时候,呼喊成了歌词的主要表达形式,歌手们不再拘泥于隐晦、含蓄的表达内心的不安与忧郁,而是通过呼喊来进行畅快的表达。

而现在蓝调虽然与最初的蓝调音乐有所不同,但是在乐曲表达与音乐形式上也大致遵循了最初蓝调音乐的特征。现代的蓝调音乐充分融入了崭新的元素,在演奏中尝试使用电吉他,结合了摇滚、民谣、流行等多种元素。因此现代的蓝调,虽然也有抒发内心忧郁的内涵,但音乐听起来并非完全悲凉,反而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去宣泄负面情绪,从而对美好生活产生无限向往。

三、蓝调音乐在北美文化中的价值

通过蓝调音乐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到,它最初是黑人奴隶们宣泄忧伤情绪的一种手段,对奴隶制度极度厌恶与反感,对现实生活表达着一种哀伤、痛苦与失落。不过,仔细聆听蓝调音乐的具体内容后会发现,虽然会有一种隐喻的忧伤在其中,但却并不是黑人奴隶们在祈求怜悯,而是听到了对个人和集体尊严的维护,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蓝调音乐在北美的发展过程见证到了黑人奴隶们在北美的艰苦生活与坎坷经历,而黑人奴隶们以及以后的蓝调表演艺术家们,却利用自身的精湛演技将这种音乐艺术形式发展为一种崇高的乐观精神。

蓝调音乐对其他音乐风格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爵士乐在很多的结构特征上都与蓝调音乐极其相似,比如以即兴的快速上行或下行为演奏的起点,两种独奏乐器之间相互应答的演奏方式,或是独奏与合奏之间的相互吟唱,这些都与蓝调音乐并无差别,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蓝调音乐对爵士乐起源与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不夸张的说,没有蓝调音乐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爵士乐。

蓝调音乐最初的产生就是歌唱的形式,这与黑人们本身喜爱唱歌、跳舞的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蓝调音乐由种植园劳作中产生,逐渐开始吸收了西方的音乐元素,从而开始迅速发展。它是一种表达个人情感,感叹凄凉生活的独特艺术风格。它最初以田野呼喊为演唱形式,这种呼喊已经不完全是起着调动劳动气氛和统一劳动节奏的作用了,更多的是表达某种感情,它的特点是忧郁情绪的直观倾诉,通过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苦闷。

在北美的一些地方,至今仍保存着蓝调音乐的风格,它那不规则的节奏模式,以及宣泄性极强的情感表达,更容易与人产生共鸣。蓝调音乐在表达内心情感的同时,也更多的表现出了当时黑人奴隶们的一种生活态度,虽然处在疾苦的奴役生活里,但是使用这样一种音乐风格表达内心悲伤的同时,更多的是想通过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来实现战胜眼前痛苦的可能,这也许才是蓝调音乐内涵深度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四、结语

蓝调音乐是一种内涵丰富、形式独特的音乐风格,它的起源与发展记录了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段,表达了在那个环境中底层阶级的内心情感,它对北美其他音乐风格的起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北美音乐文化以至世界流行音乐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熊晓辉.蓝调音乐在美国音乐文化中的价值[J].荷泽学院学报,2009,(06).

信息技术教育的蓝调之美 篇3

●蓝调美的源泉:自由的心灵、广阔的爱心、技术与思想的融合

当初对“教师”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社会分工和工作岗位的层面上。随着时光的流逝, 我不由地喜欢上了信息技术教学。我看到了校园的特质:在这里我可以拥有学生般自由的心灵、发挥我广阔的爱心, 当技术与思想融合的时候, 呈现给学生的就是优美的课堂。

只有思想与心灵的统一才是美的, 如果自己本心并没有主动去做好的意愿, 认为某项工作是负担, 过程和结果当然都是不美的。例如, 学生为什么要参加科技社团呢?因兴趣而热爱吗?如果仅是为家长要求和获奖及保送待遇, 那么很难有真正的创新能力。兴趣小组成员有一部分加入了校园电视台, 负责摄影和录像, 我跟他们交流:因为热爱来到这个团体, 那么学校重大活动你们就带着责任心去完成, 当作快乐的体验, 而不要觉得辛苦当作负担。通过社团打造学生们梦想起飞的舞台, 充满更多学习的幸福和美妙的技术故事。我们那些杂活, 如电脑的维修、学生数据的处理、各种考试的组织, 虽然别人体会不到幕后的汗水, 但可以看到工作因为技术而井然有序。这是对我们体力加脑力的锤炼, 这是对心智的考验, 也是对职业成就感的体验。我们用技术和思想碰撞出创意的火花让心灵在繁重的事务中得到休憩, 保持爱心, 这就是蓝调美的基础源泉。

●蓝调美的方式:坚守梦想, 坚持自我, 有高瞻远瞩的目标, 有点滴行动的积累

如果我们可以预设未来, 以为自己可以掌控世界的变化, 那属空谈。我们可以有理想、梦想, 也要有小心愿。理想, 是结合社会变化而设定的未来, 看不见、摸不着, 似乎永远触及不到, 但指引、影响人生;梦想则是变化莫测, 灿烂绚丽, 谓之美梦, 可能成真亦可破灭, 重要的是给人以憧憬;小心愿很容易经过努力达成, 让人心生满足, 是最有成就感的行动。例如, 实现生活全智能化是我们的理想,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各种关于智能设计的梦想, 它能实现或者还遥远, 而我们当前就能做好的就是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 做一点微小的创新, 小心愿更易达成实现。只有一点一滴的实践行动是真实的, 别的都是空谈。我们应累积滴水穿石的力量, 用一生的行动去认真实践理想。

教师经常能感受到学生的浮躁, 谁也不愿意花费时间把一件事做到底。例如, 在课上使用FTP, 不会用的时候立刻就问教师怎么操作, 而不习惯通过思考FTP协议的特征与功能, 掌握应用的技巧。浮躁还表现在研究内容的虚无空洞, 如有的学生喜欢读玄幻的故事, 通过调查, 他们只是喜欢看着玩, 迷恋里面的情节, 只想里面的内容, 人物之间的胜败。对人物分析、情景感受, 甚至对事情做个评价, 或者思考里面的历史、文化背景, 对他们来说是从不愿涉猎的。

学生的状况会在一定程度影响我们教师的心态, 在拥挤的高考面前, 家长、班主任下意识地把信息技术课程排挤到边缘, 而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体会技术课堂的深层魅力。我们的课堂不是教会学生操作计算机, 更重要的是一种表达和交流, 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 学会与科学技术对话, 学会在思考中创新。所以, 调整心态, 从每一节课做起, 保持梦想, 坚持自我, 有高瞻远瞩的目标, 有点滴的积累, 这就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成就未来的基石。

●蓝调美的核心:自由专注地学习, 自然自信地提高, 创意中享受工作

蓝调教育的核心是坚持自我, 让心自由且安定, 保持自己的天然本色, 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 让创意在自信中自然而然地萌芽。

自我绝不是自恋式的封闭, 而是吸收外界的阳光雨露, 成长自己的心田, 收获自己的果实。为找到自我, 可以先从点上突破, 有了成功的体验, 自然就有了自信, 由此再在其他方面突破就容易。就像学习一个新软件, 先做一个最简单的设计, 体会到了它的特点、流程, 然后, 为实现自己的意图展开项目设计和应用实践。再比如公开课, 目前公开课还是表演的模式居多,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公开课是一种绝好的磨炼, 经过几轮研讨, 甚至每一句话, 每一种学生的反应都被设想到。尽管有表演的成分, 但是在专注的实践过程中, 水平有了一次飞跃, 自信心得到提升, 这就是一个突破点。教师不经意间提高的境界, 加上课后及时总结反思, 对创新的设计进行进一步沉淀, 这样的历练可以让教师得到真正的提高。

创意代表了对工作的热情, 我们应持续地、慢慢地升温, 保持在一种恒定的温度之上, 不断研究教学, 实现自我并体验由此带来的工作享受。创意的前提条件是思维的自由, 表现在具体教学模式上就是不拘泥于现有的模式。模式是最死板的概念, 如果要以一种模式进行大范围推进必然会因为水土不服而失去生命力。所以对他人的模式一是体会其精神实质, 二是突破局限为我所用, 三是创新出适合自己和自己学生的方式。例如, 学生喜欢用QQ聊天、经营农场, 聊天中没有什么新鲜的事情, 农场也是一些机械的操作。沉迷于其中的学生往往读书不用心, 没有共鸣。教师可以去明令禁止上网, 但更好的做法是思考创意课堂, 让我们的课堂给学生更丰富的体验, 只要调动起学生思维, 让学生有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学生的注意力就自然地转移, 这就是蓝调的教育。再如, 在学习程序设计部分时, 不以调试出程序结果为目的, 我只形容它犹如思维体操, 慢慢伸展, 谁都可以得到提高。这有效地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 让他们跃跃欲试。知识梳理中注重学习习惯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让他们意识到通过设计体验, 提高的是全面处理问题的能力。几次学习编程后, 有一个成绩很普通的女生, 告诉我她数学学习以前很努力却好似不得要领, 现在居然觉得学习是很简单的事情了, 好像顿悟了。我听了很感动, 学生变了, 变得有深刻的思想了, 这也鼓励着我用心去研究工作中的创意, 灵活驾驭课堂, 让工作变为享受。

●蓝调美的元素:睿智的思想, 沉静的心灵, 坚持不懈的行动

蓝调的美有很多, 都是建立在不同的审美、优雅地取舍基础之上的。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做到提高开心、幸福指数, 增加正能量, 用时间去孕育美好找到自我的价值感, 由此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们要怀有睿智的思想, 不局限外界对技术的偏见, 不局限于学科的一方小天地。曾经有位高一学生家长找到我, 诉说孩子沉迷于iPad和手机, 说他最喜欢信息技术课, 能不能让我出面没收他的电子设备。我找到他, 跟他聊iPad的应用, 表示我也很有兴趣研究, 他给我介绍了基本功能, 阐述了他喜欢的应用。听他专注熟练的讲解, 我感受到他对他热爱的事物的用心。我放弃了“借用”的借口, 我鼓励他保持自己的兴趣, 但是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学习是一种能力, 学习也是一种责任。他接纳了我的思想, 改进了学习方式, 家长也惊讶于他的改变。我们运用睿智的思想和学生真诚对话, 给予他的将是有效的启发。

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更需要有沉静的心灵, 专注于技术的研修。每一次听课、讲座、参观、培训都让思想开阔, 每一次公开课、优质课都会让羽翼更丰满。不要在意奖项, 最闪耀的大奖来自课堂, 如果把课堂比成教师的生命力, 那么一节节有思想有学生认可的课将为我们的生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我们把思想融合在行动中, 坚持不懈地执教于信息技术课堂。

蓝调装腔指南 篇4

1 蓝调里的故事可以发生在纽约,但是不可能发生在夏威夷或者加拿大的任意一处。那些发生在明尼阿波利斯或者西雅图的伤心事,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有些忧伤”。芝加哥,圣路易斯,堪萨斯城,孟菲斯和新奥尔良是最盛产蓝调的地方。不下雨的地方是出不了蓝调的。

2 常规的男性秃头算不上蓝调,女的像男的那样秃头才算是蓝调。滑雪中摔断腿一点也不蓝调,被美洲短吻鳄咬断腿才算蓝调。

3 办公室啊,购物中心啊,这些地方不能有蓝调,因为它们的灯光就很不蓝调。蓝调要出现在你坐在大型停车场上,或者垃圾装卸卡车旁边时。

4 蓝调首选之地:

a 高速公路

b 局子里

c 空床上

d 威士忌杯底

5 蓝调最不适宜之地:

a 诺德斯托姆大楼(百货公司)

b 画展开幕

c 常春藤联盟名牌大学

d 高尔夫球场

6 如果你穿的是西装,没人会相信你是唱蓝调的,除非你本人已经上了年纪,而且你睡觉时都不脱西装。

7 如果你让你女人给你水,你女人拿给你的是汽油,那这就是蓝调。其它的蓝调可以接受的饮品有:

a 廉价红酒

b 威士忌或者波本

c 脏水

d 黑咖

而如下几种则不可能成为蓝调饮品:

a 法国圣培露有气矿泉水

b 夏敦埃白葡萄酒

c Snapple牌功能性软饮料

d 减肥饮品

8 蓝调跟颜色没什么关系,它都是关于“不幸”的。泰格伍兹就唱不了蓝调,Sonny Liston(一个悲催的黑人拳击手)就可以。长相丑陋的白人如果条件较好那也可以唱蓝调。

9 如果死亡发生在廉价的汽车旅馆或者有猎枪的小屋,这就是蓝调。在车背后被嫉妒心强的爱人捅死也是蓝调的一种好死法。当然还包括电刑,滥用药物以及在躺椅上孤独终老也是。

如果你死于抽脂手术中,或者死在打网球时心脏病突发,那千万不要说你是蓝调。

10 蓝调中的女人名字:

a Sadie

b Big Mama

c Bessie

d Jennie

11 蓝调中的男性名字:

a Joe

b Willie

c Little Willie

d Big Willie

12 蓝调里出现的车只能是:雪佛莱,福特,凯迪拉克,以及报废老卡车。

玩蓝调的永远不会开着沃尔沃,宝马,或者SUV外出旅行的。

玩蓝调的在选择公共交通运输工具上,通常选择灰狗的大巴,“南下的列车”。像什么喷气式商务机啦,较为规范化的州际班车啊那都不会是蓝调们的选择。

同时,在蓝调的生活方式中,步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蓝调们都是行将就木的要死之人了。

蓝调音乐 篇5

一、共同的主题:恋爱文化的多元化

《北京故事》和《蓝调石墙》一般被归为同性恋题材,但是本文更倾向于二者的主人公都是双性恋的观点。两部作品表达的一个相同主题就是恋爱文化的多元化。同性恋在性心理学中是指在精神上和身体上受到同性的吸引、性倾向指向同性,同时对异性不感兴趣。性倾向是指个体对他人持续的情感依恋、爱慕、性欲望与幻想。张北川认为这是个模糊概念。学界对此的认识差异很大,但通常指具有某种特定的解剖学性别的人,在性方面受到有同种解剖学性别的人所吸引可分为同性性倾向、异性性倾向和双性性倾向。

《北京故事》中有多处情节表明“我”(陈捍东)除了同性性倾向,对异性也是有性冲动的。作者采用的第一人称倒叙的方式,在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我”的现况:已经娶了新妻子;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接连对一个比自己高两级的女生、郝梅、林静平等人产生了性冲动,后来认为林德貌双全并与之结婚;最终 “我”移民加拿大并且成为了一名基督教徒,圣经旧约里明确提出了反对同性恋,为什么“我”还坚持入教了呢?在遇到蓝宇之前,“我”和几个不同的男性发生着性关系,但是都只是身体上的欲望,并没有精神上的依恋,这些算不上爱情。由此,笔者认为陈捍东是双性恋,他之所以爱上了蓝宇,与他的性别没有关系,而是因为蓝宇纯洁善良、勇敢自立,跟陈捍东在一起为的只是爱情。再来看看跟陈捍东在一起的女人。第一个比陈捍东大两级的女生不够纯洁,曾和很多男性发生性关系;郝梅和陈捍东在一起图的是钱;林静平在最初用自己的外貌和智慧赢得了陈捍东的欣赏,在离婚的时候终于暴露了功利本性,跟陈捍东要了一大笔钱,并且在陈捍东入狱需要钱的时候也没有提供实质性的帮助。陈捍东没有与他们发生坚贞的爱情,并不是因为她们是女性,而是她们在精神上不能够吸引陈捍东。最后陈捍东成为基督教徒,基督教反对同性恋的教义之所以不能阻止他成为一名基督教徒,恰恰是因为陈捍东是一名双性恋者,对于他来说,恋爱的对象不会受性别的限制。

《蓝调石墙》中的主人公洁斯最终的归属是与生为男性、却想做女人的罗丝在一起。文本中洁斯各种非人的经历让她坚信自己性取向的是婆。甚至因为昔日身为T的好友法蓝基爱上另一个T强尼而与之绝交,因为洁斯认为T只能与婆在一起。洁斯不能接受两个T在一起恰如普通人不能接受同性恋是一样的。洁斯这个时候的观念是狭隘的,也因此把自己局限在了T与婆的恋爱关系中。 直到洁斯遇到了罗丝,与罗丝的爱情让洁斯学会了尊重法蓝基和强尼两个T之间的感情。最重要的是洁斯明白了反对T与T的恋爱和那些世俗的人反对T与婆的恋爱没有本质的区别,洁斯就像当初那些侮辱自己是个T的人一样亵渎了法蓝基和强尼的爱情。洁斯由与婆相爱的同性爱情发展到与罗丝的异性相爱,洁斯真正明白了爱情的发生是不分性别的。每一种真挚的爱情都应该得到尊重。

二、不同的历程:身份认同感的差异

《北京故事》里的陈捍东和《蓝调石墙》里的洁斯对自身的双性恋的身份认同过程和结果都有差异。明特恩指出:同性恋身份认同,是指最终能导致个体把自己的形象认可为积极的同性恋者,并认为自己具有同性恋个人特征的过程。普卢默(Plummer) 总结身份认同一般包括四个关键过程:“对自我公开身份,通过自我对话向自己表明自己的身份;在私人场合下公开身份;在公众场合公开身份,被更多的人知道,成为自我无法控制的公开信息;最后是在政治的层面公开身份。”

陈捍东同性恋身份认同发展过程可以归结为罗斯提出的悲伤进程的五个阶段:否认、愤怒、协商、沮丧、接受。陈捍东从一开始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双性恋,他只把那些男性当成自己玩乐的工具。在他和蓝宇相处的时间里,他一直在强调一件事情: 玩儿这个没有那么认真的,否则就算了。他把他和蓝宇的关系定位为“玩儿”。这是捍东对自己爱上一个男人的否认阶段。但是后来捍东发现蓝宇和其他性伙伴不同,捍东已经爱上了蓝宇。捍东在心里是承认这一点的,但是在外人面前却矢口否认。这时候捍东已经通过自我对话确定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之后迫于母亲和外界的压力捍东几次想与蓝宇分手。这时候捍东对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认同发展到了第二个阶段:愤怒。捍东去看医院看病想通过治疗扭转自己的性倾向,只要和蓝宇断绝了关系,自己就是一个“正常人”,这是捍东的第三阶段:协商。当治疗失败以后捍东也让经历了短暂的沮丧。最终,当陈捍东经历与林静平不幸的婚姻生活后,他坦然接受了他与蓝宇的爱情。但是清楚捍东性取向的人只有少数关系最亲密的人。陈捍东并没有勇气在公共场合和政治层面公开承认自己双性恋性恋身份的勇气。这与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背景有很大的关系,陈捍东在外界压力下屈服了,在蓝宇去世三年后移民加拿大,隐瞒了自己的双性恋身份,过着所谓正常人的生活。

《蓝调石墙》里的洁斯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与陈捍东不同。洁斯一开始就接受自己的同性恋身份,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圈子。 当洁斯找到了同志酒吧,在这里结交了很多和自己一样的朋友, 找到了自己的感情归属,并且因为同性恋被警察抓走而受到侮辱,还因为这个身份无法加入工会等等。这时候等于洁斯已经在公共场合公开身份,同性恋身份成为洁斯无法控制的公开信息。 在小说的最后,洁斯走上街头,公开讲述自己的经历,推动社会变革,使得同性恋的身份合法化。可以说洁斯要比陈捍东有勇气,越是有压迫洁斯越是敢于反抗,并为之奋斗而争取自己的权利。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和认识也在发生变化。中西方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和看法经历了从变态、堕落、违法、犯罪、疾病的过程到认可它少数人的正常生活形态,社会应对其理解、包容和接纳。社会现象包罗万象,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异性恋只是其中一种审美取向和生活方式。对双性恋的认可传达出美和爱的包容性和普遍性,应该受到公正宽容的对待,双性恋者更是不必压抑,不必再埋怨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应该和异性恋者享有同样的权利益。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故事》和《蓝调石墙》两部发表在相近年代的同性恋题材的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双性性取向的解读,从二人自我身份的认同差异出发,旨在破除二元对立的性别取向,论证恋爱对象的多元化问题。

关键词:双性恋,性别,多元化,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刘佳,谭庆.浅谈同性恋观点[J].科教导刊,2011(9):162.

[2]张北川.同性爱[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1.

[3]魏伟.城里的“飘飘”:成都本地同性恋身份的形成和变迁[J].社会,2007(1):67-93.

悲伤流年的寂寞蓝调 篇6

班长打电话给我的时候,我正在绣十字绣。

“大家难得都放假,一起出来聚聚怎么样?”

某个人的容颜从我的脑海里一闪而过,我拿绣针的手一抖,一朵小红梅立即在指尖绽开。

我低低咒骂一声,然后说,好。

---1---

好久没有如此放肆过了,一群人嬉笑怒骂,走过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像是又回到了曾经不羁的青春。那种心情,像是薄荷一样,清爽,微凉。

小禾过来挽住我的手,然后故意放慢脚步,等到与前面的大部队拉开一小段距离,小禾抬起眼眸问我,安泽怎么没来?

就知道逃不开这个问题。当我一个人现身在这场同学聚会上时,所有人的神色都是一怔,然后又都若无其事地来打招呼,只是眼神中有了探究的意味。

小禾见我不说话,也就不再追问下去,只是搂着我的胳膊又紧了紧,对我说,谁年轻的时候没爱过一两个混蛋呢,子萱,你说是吧?

我扬起唇角。嗯,混蛋,对安泽来说的确是个不错的形容词。

---2---

在木子铁里喝冷饮的时候,小禾问班长,安泽会不会来。班长看了我一眼,然后说,不一定。我专心致志地拨弄着双皮奶里的相思豆,在听到那句“不一定”后,暗自松了一口气,然后胸腔的位置狠狠一疼。

我习惯了这种抽风式的心绞痛,发病源不过是一个关于回忆的名字,只要不去碰,不去想,就不会有事。反之,我也不知道会怎样。

安泽亲自帮我验证了这个实验。当他加入到这场满是怀旧色彩的聚会里时,我们一群人正在歌厅里嘶吼着那句“爱要越挫越勇”。原来伤口一直都在,只不过我用阿Q精神把它从记忆里消除了而已。所以当安泽亲手撕开我新结的痂时,才会让我疼到骨子里。

包厢里有那么一瞬间的冷场。小禾的目光定在安泽身边,然后讷讷地对我说:“子萱,快掐我一下。”

我笑,拍了拍她的头:“你没看错,安泽牵着的那个女生就是林琳。”

---3---

其实也不能怪小禾大惊小怪,我、安泽和林琳如今的身份确实有那么一点尴尬。当年我和安泽是出了名的“模范情侣”,恩爱,上进,成绩好得让对早恋恨之入骨的老班都无话可说。林琳总是和我八卦,老班今天又抓住了一对苦命鸳鸯,训导内容无非就是老三样,临了,老班还加了一句,要是你们能像安泽和黎子萱一样不耽误学习,我就不再干涉。

林琳有模有样地学着老班的语气,然后和我笑做一团。如果当时的我再聪明那么一点点,一定能发现林琳的笑其实并没有到达眼底。

彼时的我不过是个极其容易自我满足的小丫头,左手牵着安泽,右手吊在林琳的肩膀上,恨不得告诉全世界,这两个人是我黎子萱的全部。

直到有一天,这样不伦不类的三人行重新变回温馨的二人世界,唯一不同的,不过就是那个叫黎子萱的傻丫头从核心变成了旁观者而已。

---4---

班长把一大杯的扎啤摆在我面前,用自己手里的那杯碰得“当”的一声响,然后猛地灌了一口。

梨子,没啥过不去。

我笑,和班长碰了下杯,破了曾经安泽给我定下的“不许喝酒”的规矩。

不过尔尔。

一群人勾肩搭背地嘶吼着“死了都要爱”,我把脸埋在小禾的颈窝,佯装坚强。

小禾学着王小贱的的语气贱贱地凑到我耳边说,“姑娘,哭可以,不过千万别往我身上蹭鼻涕。”

我小声嘟哝,“真无情。”

尾声

等到从歌厅里出来的时候已是深夜,我脚步略有蹒跚。初夏的晚风透着丝丝凉薄,我打了个冷战,下意识地抬起左手。

身边空无一人。

对了,那个本该站在我左手边的少年此刻正牵着另一个女孩儿,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和这些旧时光的老友一一道别,然后拥着女孩儿的肩,坐进出租车,驶向与我无关的未来。

我学着班长的样子,同样郑重地向某个方向挥了挥手。

再见,某夜,某街,某少年。

编辑/李鹏修

上一篇:高速集团下一篇:专业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