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音乐感悟音乐

2024-05-01

走近音乐感悟音乐(精选五篇)

走近音乐感悟音乐 篇1

一、音乐剧的诞生

音乐剧虽然是近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 但其形成、发展却和歌剧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众所周知, 在歌剧已是发展之高峰的十九世纪, 已经衍生出与欧洲古典正歌剧相对而言的喜歌剧、轻歌剧, 并迅速成为当时日益扩大的市民阶层喜爱的艺术形式。他们与正歌剧、大歌剧相比, 从剧情到音乐都更加世俗、轻松。但其戏剧结构和音乐写作手法也都还比较严谨。英国、美国当时的城市生活中存在着的其他各种形式的娱乐表演, 对音乐剧的形成无疑也有着一定影响。在音乐剧发展过程中, 虽然不断大量吸收爵士音乐、摇滚音乐、乡村音乐、街头文化、城市民谣、现代舞等艺术形式的成分, 但他对歌剧表现形式、语言、手段等的继承、运用和发展从未停止。综上所述, 音乐剧是一种源于歌剧, 同时吸收各种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的综合艺术形式。它更贴近大众, 有着与时俱进的特征。

二、音乐剧的特征

音乐剧经历了一百年的发展后, 现已成为活跃于二十世纪舞台上最重要的舞台音乐形式之一。作为综合性艺术形式, 它逐渐形成了以戏剧为基础、音乐为主导、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的基本形态。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灵活性和商业性操作是音乐剧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使得音乐剧在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得以立足, 并迅猛发展。尽管音乐剧渊源于喜歌剧、轻歌剧、大腿戏、豪华歌舞戏, 并广泛吸收了爵士音乐、乡村音乐、摇滚音乐、说唱艺术、现代舞等各种表现因素, 但他并不局限于任何一种表现形式, 而是一种更为广泛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

音乐、舞蹈、表演, 特别是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以及其现代性、灵活性赋予音乐剧以广泛的市场。它不再用传统的音乐舞蹈和简单的舞台技术。首先在音乐方面, 不再坚持美声唱法, 而是用最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唱法。所以早期有爵士音乐为主的音乐剧, 后来有摇滚音乐的音乐剧, 有乡村音乐的音乐剧。总之风格是非常现代的。在舞蹈方面, 不只是过去美国式的踢踏舞, 不光有芭蕾舞动作, 还有体操式的舞蹈动作和其他很多现代舞蹈语汇。事实上很多现代舞蹈创作都起源于音乐剧。舞台技术也很现代化, 一些先进科技的布景技巧和音响、灯光方面的先进技术都登上了音乐剧的舞台。

音乐剧不再坚持单一的艺术形式, 如演唱有古典唱法和各类通俗唱法, 题材从古典到现代, 从轻喜剧到重喜剧, 从科幻到神话, 无所不有。音乐不拘一格, 舞蹈也有多种流派。在剧情表演方面, 只要剧情需要, 音乐剧中会集各种要素于一身为剧情服务。如《西贡小姐》需要一架直升飞机从天上降下来, 传统上是做不到的, 音乐剧则可以花本钱让直升机从天而降。在音乐创作、乐器伴奏和语言选择上, 都是创新的并以市场需求为根据, 不受传统的约束。在数量上说, 欢快的喜歌剧题材数量较大。当然也有一些重量级的悲剧作品, 例如:《歌剧院的幽灵》《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等。

由于音乐剧的现代性、灵活性和不拘一格的多样性使之广泛受到各界人士的青睐。无论是舞台剧的爱好者、歌剧爱好者、通俗歌迷、电影迷还是热衷于舞台布景、灯光音响的人都可以在音乐剧中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点的东西去欣赏。并且, 音乐剧这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带给人的一种整体的、多方位的感官刺激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因此,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对演奏、舞蹈、作曲、表演等有兴趣的人开始把目光转移到这一综合艺术形式上来。在音乐剧的舞台上能让他们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三、音乐剧在中国

迄今为止, 音乐剧已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国, 成为一种跨越国家、民族、地域、语言等界限的艺术形式。近些年来, 以《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猫》等经典作品为先导, 音乐剧逐步进入中国文化市场和人们的文化生活中。这些音乐剧通俗易懂, 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富于现代气息的音乐, 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满足了城市一部分人群休闲放松的需要, 使人们对音乐剧这种舶来的艺术形式逐渐有了一定认识。中国的音乐剧发展虽然起步较晚, 但经过音乐界有识之士的努力, 有了快步发展。一些敏锐的音乐家不但对此给与高度关注, 而且身体力行的投入到音乐剧的创作、演出中。这些音乐家们不仅仅满足于去欣赏那些欧美经典作品, 并开始尝试从中国的本土文化、审美需求出发创作排演一些剧目。

在中国, 80年代的《芳草心》是第一部具有音乐剧性质的作品。其中的主题歌《小草》至今仍脍炙人口。随后出现的《秧歌浪漫曲》《日出》等均是音乐家们在这方面进行的有益尝试。2005年4月8日以令人叹为观止的金沙遗址为创作题材, 投资1600万元为成都量身打造的音乐剧《金沙》作为第三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的重头戏之一在北京进行全国首场公演。这部音乐剧一经公演便在全国引起不小的轰动。人们不但为三宝那大气抒情、堪称完美的音乐所征服, 更为其赋予神话色彩的离奇剧情所吸引。加之《金沙》剧组的强大演员阵容、如诗如画的舞美设计、世界一流的音响系统配置等呈现给人们一场无与伦比的综合艺术盛宴。

最值得一提的是, 就在即将进入新世纪的前夕, 在中国的土地上涌动着一股要求发展音乐剧的潮流。人们期望着音乐剧这种集表演、音乐、舞蹈于一体的、极具艺术魅力的剧种能够早日在中国的大地上生长、发展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 1995年中央戏剧学院开设了音乐剧表演专修班与导演专修班, 中国有了培养专业水准的音乐剧专门人才的园地。如今, 音乐剧正向世人展示着音乐与其他门类艺术相融为一体所独有的魅力。

摘要:音乐剧是一门集各门类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与体裁为一体的音乐戏剧形式。音乐剧近二三十年在中国发展迅速, 但就其中国大众对音乐剧的了解程度来讲并不乐观。本文从音乐剧的诞生、特点及在中国的发展概况为视角对音乐剧的发展给予梳理。

关键词:音乐剧,综合艺术,诞生,特点

参考文献

[1].张振庭主编《艺术欣赏教程》,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年9月

[1]《艺术欣赏教程》【M】, 张振庭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9

[2]《音乐剧之旅【M】, 作者:周小川、肖梦等, 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1998

[3]《音乐剧<金沙>亮出八大看点》【J】, 作者:隗瑞艳, 中国文化报出版2005.3.28

小学音乐《走近京剧》教学反思 篇2

1.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民族艺术的瑰宝。学生对于京剧却比较陌生,缺乏必要知识储备,制作这样一个微课,让学生在课前使用这个视频,可以消除学生

对京剧的陌生感,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2.本微课程是以学生借助视频来进行人音版第十册第六课《京韵》的前期学习,为课堂教学中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到京剧唱腔的听辨,四个行当的听辨、感受和体验上,从而为以后京剧的学习奠定基础。内容选择的是学生相对比较陌生而缺乏兴趣的京剧中的唱腔和四大行当、艺术特征。在媒体的选择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剧照和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在学习方法上采用了看中听,听中学,学中思,思中辨中加强学生对京剧的了解。,教师在课堂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到京剧唱腔的听辨,四个行当的听辨、感受和体验,了解京剧的艺术特征。

3.京剧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这段脍炙人口的唱腔运用京音字调,旋律比较新颖,突破了传统[西皮流水]的音调模式。在节奏方面具有个性化、新鲜感,显得活泼清新。尤其是唱腔中节奏形式与唱词内在节奏规律的吻合,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的情感。唱腔中,对“妙”、“能”、“猜”等字的精心处理,都生动地表现了《红灯记》中饰演女儿的李铁梅揣测、观察时活泼、得意的神态。这个唱段具有清新、明朗又略带单纯、幼稚的趣味。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音乐实践活动通过已有知识,结合视频内容,能够听辨唱腔和分辨四大行当及表演形式。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把京剧加进课本是很好的发扬途径,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京剧艺术,还通过学唱京剧,更好的展示出我国的民族

如何走近古典音乐 篇3

脍炙人口的《春》是许多听乐者的入门曲,对我来说亦是如此。明快的第一乐章会吸引到每一位听众,作曲家通过小提琴速度、强弱的变化来营造出春雷、春雨的场景,虽然没有管乐、打击乐那样的声声入耳,但弦乐的灵动性很好地表现出春天滴滴答答的小雨下个不停的感觉。从《春》开始将《四季》一一听来,在《秋》中找到了巴洛克音乐的特点——固定低音,在《冬》中找到了当时一个热播广告所用的插曲,很是亲切。

到了去年,我已将自己的听乐轨迹慢慢勾勒成一个圆,我是这样来解释这个圆的意思的:经常听很多人说经典音乐不太好融入,就是因为听不懂,不知道作曲家想表达什么,渐渐也就失去了耐心与兴趣。这种想法和黑格尔在《美学》中对于音乐的阐述是不矛盾的,在黑格尔看来,音乐是种比较糟糕的艺术表达方式,因为没有实象的存在,所以总在虚无缥缈中让人猜想、让人揣摩,缺少实际的价值。

我觉得听经典音乐就是在走一个循环,从巴洛克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现代主义,最后还是应该回到巴洛克,这是因为经典音乐一开始吸引我们的是乐音而不是故事。这时,我们接触到的可能是巴赫的《帕蒂塔组曲》或者维瓦尔第的《四季》;而随着我们碰到如黑格尔所描述的听古典音乐的瓶颈,就不免要借用他人的文字来揣测作曲家的内心与创作目的了,这些参考书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成为“门内汉”,譬如,我们听一些交响诗作品如《1812序曲》《芬兰颂》《沃尔塔瓦河》《前奏曲》等等都有文字来帮助我们理解,但是当我们过于依赖文字,甚至单凭文字来想象音乐,那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因此,当我们已经具备听音乐的一定素养之后,寻求突破的时候,会再次回归巴洛克时期——纯音乐,不再需要文字的解释,就音乐而聆听,就音乐而陶醉。这是个循环,但又不是那么死板,可以有反复、有跳跃,只是每一次的变化都好像螺旋式上升,看似只前进了一小格,却已然介乎于两个维度之间,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从去年到现在,我又开始听维瓦尔第,小提琴、双小提琴、大提琴、小号、长笛和竖琴一部部协奏曲听下来,感觉音乐的本身,无需再想象与揣测。在深入听维瓦尔第协奏曲作品的同时,也开始听他的宗教作品,弥撒曲和康塔塔不再是避之不及的音乐。年轻的法国唱片公司NAIVE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把维瓦尔第全集挖了出来,专走高质量录音路线的他们,把维瓦尔第的协奏曲录制得清新,绝对是抵御即将到来的酷暑的一股清泉。

倾心聆听,感悟音乐 篇4

一、创造性“听”的教学方法

“听”是音乐欣赏的首要途径和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先把音乐作品的背景内容、特点等抽象知识讲给学生,然后再听、再欣赏。而创造性的“听”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学生不仅能听、会听,而且能创造性地听。具体的做法是:

1.“听”出音乐作品的情感。

同学们在欣赏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后,一致感觉作品的旋律优美、感情丰富、活泼乐观。再经过启发引导和反复欣赏,同学们又听出音乐中包括的不仅是欢乐,而且有痛苦和困惑。在此基础上,我又从音乐的内涵和表现手法上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指出在作品中半音节下行音调表现了悲哀的情感,进而指出在莫扎特的音乐中,人们听不到命运的叩门,也看不到人生苦难的烙印,是因为他把生活的辛酸置之度外,而以乐观的态度使自己的作品永保安详和温柔的面貌,不让眼泪把它打湿。通过教学,同学们既体会了音乐的美妙,又认识到了莫扎特的“含着眼泪的欢笑”的艺术魅力;既开阔了思路,又提高了审美情趣。

2.“听”出音乐作品的民族性。

音乐作品的个性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是个性发展的源泉,是创作的基础。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五四以来中华民族大型声乐作品的经典之作,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结合的典范。对于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近代史上悲壮的抗日战争,同学们了解较多。因此,在欣赏这部作品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用心用情去感受这部体现民族精神的作品中渗透的音乐要素,让他们边听、边领会这部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民族特征。他们听出了黄河的苦难,听出了黄河的咆哮,更听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通过教学,学生既从音乐的视角重温了历史,又从历史的视角创造性地“听”出了“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特点,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的启迪。另外,在欣赏教学中,为了强化作品的民族性,我还选择了古今中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编成教学单元,按类归纳,分类比较,通过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使学生们懂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深刻道理,激励他们热爱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二、创造性“想”的教学方法

“想”就是想象,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心理活动。创造性的音乐想象不是凭空乱想,而应遵循音乐创作的规律和特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比较准确地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发展音乐想象能力。

1. 要选择有助于发展想象的音乐作品。这样的作品可以归纳为三类:

(1)描述性音乐,如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笛子二重奏“顶嘴”等。

(2)情节性音乐,如“彼得与狼”、“动物狂欢节”等。

(3)抒情性音乐,如“蝴蝶夫人”。

2. 启发学生自由想象。

以一定的教学目的为前提,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模糊性思维和感受,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融进作品中,去展开想象。这种想象不受作品定位解析的束缚,在音乐标题给定的空间内自由展开,是灵活和随机的,是“亦此亦彼”的。由于音乐是无形的,人的感受也具有不确定性,应该允许同学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想象,在创造的心理活动中提高欣赏能力,并获得一定的审美享受。

3. 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开展音乐想象的方法。

(1)整体感受法。通过旋律的起伏、快慢、节奏、强弱等,综合感受音乐是怎样开始的,有几个音乐主题,音乐的整体布局如何,各段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

(2)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相统一,把自己融到作品的主题中去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3)直观想象法,让学生结合音乐画面展开想。

(4)听画结合法,音乐作品也可以表现色彩,让学生边欣赏作品边想象五彩缤纷的画面,融音乐与绘画于一体。

三、创造性“动”的教学方法

“动”,就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活动起来,不是消极被动地听,而是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亲自实践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 边听边舞。

当学生在听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时,让他们用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可以更好地体会音乐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如在欣赏藏族民歌“酒歌”时,要求学生边唱边表演藏族舞蹈的动作。

2. 模拟演奏。

在课堂上,让学生按交响乐队的位次坐好,每人胸前贴上乐器名称,配合指挥,当从音乐中听到自己的乐器演奏时,就要按自己代表的乐器作模仿表演。

3. 分组对演。

每位同学按次序把前面同学演唱歌词的最末一个字作为自己演唱歌曲的第一字,如此循环往复。这种活动激发了同学们收集学唱歌曲的积极性,扩大了他们学习和欣赏的范围,丰富了课余生活。

走近音乐感悟音乐 篇5

课题:《走近京剧》之人教版小学音乐欣赏《唱脸谱》

教材分析:《唱脸谱》是一首戏歌题材的歌曲,也是整个单元中比较独特的一首,它巧妙地将通俗歌曲的演唱风格以及伴奏首发与曲艺音乐、戏曲音乐融合在一起,既是流行歌曲,又是京剧唱段,歌曲的曲式结构是不带再现的单二段曲体,将地道的老北京方言自然地融在旋律中。教学目标:

1、欣赏《唱脸谱》,了解相关的京剧知识。

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能力。

3、感受京剧的艺术美,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通俗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兴趣以及爱国情感。

4、激发学生探究地方戏曲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京剧的艺术美,了解其中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且创造性的表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各种脸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一组艺术图片,初步进行热爱民族艺术即爱国的思想教育,自然导入课题。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组可爱的图片当礼物,请欣赏(多媒体展示用脸谱设计的艺术风景,背景音乐《京调》,调动学生的兴趣)!看一看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之处!

它们的设计都巧妙的融入了京剧脸谱艺术!知道为什么吗?(脸谱艺术是京剧艺术里面的一种,京剧是我们的国粹,热爱京剧也就是热爱我们的祖国)

你们都知道关于京剧的哪些知识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欣赏戏歌:《唱脸谱》

(一)、完整聆听感受,了解戏歌体裁

放音乐,引导学生完整聆听!(丰富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种新的体裁,叫戏歌,是在通俗歌曲里面融入了京剧的元素,大家听起来比较容易接受!现在的电视剧主题歌经常用到,比如《中华功夫》(领学生唱和表演几句,师生互动,拉近距离)《包青天》《康熙》等

(二)、欣赏第一段,从旋律和动作上初步感受京剧的艺术之美!了解相关的京剧知识并感受其表现的赞美之情!

1、引导学生感受歌词中所表现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2、从旋律和动作上初步感受京剧的艺术之美!

3、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北京Opera和四击头。

4、重新欣赏第一段,充分感受音乐所表现的自豪、骄傲和快乐!京剧是东方戏剧艺术的一颗明珠,连外国人都非常感兴趣呢!仔细听一听哪几句词表现了他们的赞美!(放第一段)谁会用动作来表现?看老师怎样做的?和咱们平常动作一样吗?(感觉更优美一些!)我们来学一学!如果加上表情会更棒!

还有一句也表示了对中国京剧的赞美!北京OPERA,看一看,还有没有不明白的歌词,把它找出来。(自然的解决京剧里面的专业知识的教授,避免了硬性的灌输)潜移默化的丰富了学生的京剧动作,因为他们在京剧学习中得到了乐趣,所以学生还表现出愉快的情绪,进一步培养了学习京剧的兴趣)

就让我们带着自豪骄傲的心情重新欣赏第一段,会唱的跟着唱一唱!

(三)、欣赏第二段,通过听、看、讲、演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关于脸谱的相关知识,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现,充分感受京剧的艺术美!

1、了解京剧的两大唱腔:西皮和二黄。

2、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脸谱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

3、帮助学生感受净行的阳刚之美,并引导学生创造性表现净行的动作。

我们来了解一下京剧的两大唱腔,西皮和二黄。何谓二黄,请看屏幕,(通过多媒体和教师的示范给学生以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象这种节奏比较慢,表现深沉、悲伤、忧郁情绪的唱腔就叫二黄。

何谓西皮呢?(老师范唱,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更积极主动的思考回答问题)象这种节奏比较快,表现高亢激昂、明朗欢快情绪的唱腔就叫西皮。

(四)、重新完整欣赏,进一步感受其唱腔和动作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现。

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对京剧唱腔和动作的特点进行创造性地表现,寓教于乐!是学生自主性的又一次体现!掀起了学生学习的又一次新高潮!

老师想和你们一起玩个游戏,这里有许多面具,请你们到前面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带上!我们一起用动作和声音把心中的自豪骄傲和快乐表现出来!

三、拓展活动,引发学生探究地方戏曲的兴趣。

我们全国还有360多种地方戏曲,可谓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除了京剧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剧种呢?豫剧、黄梅戏、吕剧等!教师示范安徽的黄梅戏《女驸马》片段!你们知道咱们山东的地方戏是什么吗?吕剧!(教师范唱《王小赶脚》片段)它的演唱风格非常的诙谐有趣!生动活泼!(学生对教师表演的片段非常感兴趣,学生因此更亲近老师,从而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学习和探究民族艺术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四、课堂小结。

上一篇:电容负载下一篇:脑钠肽/治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