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研究民族音乐论文

2022-04-19

音乐研究民族音乐论文 篇1:

对民族音乐学视野下区域音乐研究的反思

【摘要】区域性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进步发展的精神寄托之一,是激发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内在驱动,也是与其他精神文明有明显区别的特征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区域音乐的相关阐述,对区域音乐文化研究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区域音乐;研究

区域性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进步发展的精神寄托之一,是激发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内在驱动,也是与其他精神文明有明显区别的特征之一。那么,到底区域性音乐文化应该如何划分?研究区域音乐文化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区域音乐文化的研究呢?本文笔者将通过区域音乐的相关叙述,对区域音乐文化研究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和思考。

一、区域音乐的定义

区域音乐是民族音乐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狭义地讲,区域音乐是指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对发生的所有音乐文化现象进行整体研究,探求其区域音乐文化特质;广义上来说,区域音乐是针对某一特定所属群体所拥有的音乐文化研究,这一特定的群体往往居住在一个相连的地理范围内,或通过拥有共同的某一音乐品种使得出现多地点多场所的诸多音乐现象,这可能与历史上由于地理或某种因素而被联系在一起的人群、或随着历史变迁或某种制度促使一些人依循不同地点在相同的线路上来回流动密切相关,这些场所又通过活跃期中的音乐文化行为相互连接在一起,从而显示出共同的区域特征。[1]区域音乐的定义决定了我们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不可能全面涉及、面面俱到,而且区域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区域音乐研究的繁杂性和专一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正是由于区域音乐的这些特征才使它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才能汇聚成中国千姿百态的区域音乐文化。

二、研究区域音乐的重要意义

区域音乐的调查和研究,是近年来民族音乐学田野考查实践的重点和核心,也是对民族音乐学经验研究的尝试与实践。因此,对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区域音乐是了解所属区域音乐、文化背景和审美标准的重要方式

民族音乐学是一门研究音乐及其所处文化环境、共生环境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音乐本身、与音乐有关的行为,还包括与音乐赖以产生的文化背景的关系。[2]区域音乐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因此,研究区域音乐不仅能了解当地的音乐,更能通过音乐来研究区域音乐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例如,对山西晋东南地区的上党梆子进行研究,我们不仅能从这种区域音乐的调查研究中了解上党梆子的音乐调性、板式和经典曲目等音乐形态,更能从对它的研究中了解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文化背景。

(二)研究区域音乐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需要,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和重要途径,是民族音乐学的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族音乐像一个充满魔力的大花园,里边盛开着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之花,它们有的在劳动人民精心呵护下盛开着绚烂的花朵,有的却在斗转星移的历史长河中慢慢凋谢。这不仅渗透着中国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态各异,也透露出我国的区域音乐亟待挖掘,更表明了研究区域音乐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研究区域音乐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文化、唤醒和激发民众自觉保护意识和传承发展区域音乐文化的迫切需求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延续,是世世代代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结果。由于我国历史特殊性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许多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冲击下,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走向灭绝。因此,区域音乐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发现、继承和保护中国珍贵的民族区域音乐,另一方面,通过挖掘和研究区域音乐文化,结合当今社会的变化,来发展和促进中国的民族音乐学。

三、区域音乐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区域音乐文化传承途径

人类创造了文化,也有权利和义务享有和继承文化。对于区域音乐研究的发展就应该是首先要把民族区域特有的和濒危的音乐文化继承和保护下来,然后在承接过去祖先遗留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继续创造符合时代需求的民族音乐。同时,我们必须通过相关的方式和途径来传承我国的区域音乐文化,这样才能促进和提高区域音乐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而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的民族音乐学的发展。

(一)提高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区域音乐文化的意识,加大区域音乐研究的田野调查

社会变迁中的民族音乐,面对着主流文化、西方文化等不同文化的冲击,我们一定要提高保护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自觉意识,增强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在当今多元化的环境下保留自我,或进一步学习、适应、吸纳或扬弃。同时,加大对传统区域音乐的研究要注意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这在我的学习过程中和老师的指导下有很深的启发和感受。因为“局内人”对自家文化拥有最终解释权和话语权,研究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区域音乐,再加上家乡生活的积淀,这样肯定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否则,如果涉及自己不太熟悉的区域音乐,这样的难度会加大几倍甚至几十倍。

(二)加强区域性音乐文化教育,保证中国传统区域音乐文化的延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传统民族民间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的加强,区域性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传承民间音乐必不可少的手段。由于我们对区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相当有限,再加上科技发展和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加强区域性音乐文化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三)国家的政治干预是传统区域音乐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的有力保证

国家和各地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组织相关表演和演出等途径来促进区域音乐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同时促进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成果,这从我们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中可以看到许多例子。

四、结语

区域音乐研究是中国民族音乐研究的重要领域和重要途径。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域的区域音乐文化构建了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整体架构。如何通过区域音乐的基本规律和文化特质的研究,反映区域音乐的应用性和对区域发展乃至中国整个民族音乐学发展的作用,是民族音乐学关注的现实课题。

参考文献

[1]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06-207.

[2]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61.

[3]杨红.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0 (4):104-111.

作者:闫钰

音乐研究民族音乐论文 篇2: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流行音乐研究

民族音乐学是“以民族学、人类学方法研究音乐的学科”,随着研究对象的扩展,它已经把流行音乐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流行音乐研究可以开拓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时空,促进其更新观念,丰富其研究方法与理论。民族音乐学则可以为流行音乐研究提供研究角度、模式、价值观、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帮助。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流行音乐

张(1976—),男,南昌大学音乐系讲师,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学与大众音乐;涂园园(1980—),女,南昌大学音乐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音乐。(江西南昌330031)

本文为南昌大学社科基金项目“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流行音乐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在不断扩展

民族音乐学能不能研究流行音乐?这本来并不成问题,但因为普遍存在的误解,我们首先必须明白,民族音乐学并不是想当然的“研究民族音乐的学科”或“民族民间音乐研究”,而是“以民族学、人类学方法研究音乐的学科”。从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史看,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不断扩展,并最终把流行音乐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

中国语境中,民族音乐学与传统、历史有紧密的联系;而在西方,民族音乐学在一开始即与历史音乐学并列。奥地利学者阿德勒(G.Adler)在其1885年的《音乐学的范围、方法和目的》中,曾这样描述民族音乐学的第一个阶段——“比较音乐学”(comparative musicology):历史音乐学关注过去,比较音乐学则以当下为研究领域,以“他者”(the other,对欧洲人来说就是欧洲以外的区域)音乐为研究对象。

1959年,荷兰的孔斯特(J.Kunst)批评“比较音乐学”并没有比其他学科运用更多的“比较”方法,并提出“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这一新称谓,但其依然延续了原来的研究对象,“西洋的艺术音乐与通俗音乐不包括在这个领域之内”[1](P121)。不过在此之前就有不同观点,如美国音乐学家切斯(G. Chase)指出,“不管原始社会也好,复杂社会也好,东洋也好,西洋也好,无论属于什么社会都没关系,它就是从音乐方面去研究现代人类”[1](P211)。梅里亚姆(Merriam)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发展,借鉴民族学、人类学的思路,于1964年出版了《音乐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music)。此后民族音乐学视野得到极大扩展,研究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事象;同时其注重田野调查、实证主义的特点,也必将促使它把当前的、身边的音乐现象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后现代”思潮对民族音乐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无论是法国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福柯的“权力话语”、布迪厄的文化消费理论,或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还是英国“伯明翰学派”的大众传播、亚文化理论,都非常关注当下的生存现实,并把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流行音乐作为关注目标。而民族音乐学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借鉴新的理论方法,在这种背景下走入城市,也不得不把流行音乐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开创了“城市民族音乐学”(urban ethnomusicology)的美国民族音乐学家纳特尔(Bruno Net-tl),他的专著Eight Urban Musical Cultures:Tradition and Change(1978),从题目即可看出民族音乐学对流行音乐的接纳。事实上,现在民族音乐学的眼光早已不限于乡野遗迹,而把莫扎特、贝多芬等西方经典音乐,当前的摇滚、饶舌等城市流行音乐,也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受后现代主义影响,“他者”已不再单指“非西方民族”,而是扩展到所有社会差异形式,如性别、年龄、职业、社团组织、族群、阶级等;这一范畴中最典型的亚文化(subculture)研究,如青少年、下层阶级、妇女、移民等这些身边的文化他者,也正是流行音乐研究的关键词。

总之,从空间和时间上来看,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已涉及一切音乐事象,与其他音乐学科的区别更多地表现为研究角度、方法的不同。

二、民族音乐学研究流行音乐具有重要意义

如同以前民族音乐学把自我音乐纳入研究范畴,代表着西方学者的自省,东方以及第三世界音乐学的觉醒,现在关注流行音乐对于民族音乐学研究亦有重要意义。与民族音乐学联系紧密的民族学、人类学,面对当代超地域的、非面对面互动的“想象性社区”,早已认识到自己的“研究对象不应再是与世隔绝的‘村落’和‘文化的他者’,而应包容传媒文化和流行文化”[2](P139-140)。

(一)流行音乐研究开拓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时空

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越来越多地聚集到城市,2001年55个高发展水平国家的城市人口已达到其总人口的78.3%[3](P254-255),同时,一些原始部落也走出丛林,力图融入现代城市。民族音乐学长期关注农村,即便涉及城市也是关注“飞地”(enclave)保存的传统音乐文化。时移事易,民族音乐学涉足城市流行音乐成为历史的必然。

民族音乐学家研究流行音乐的努力其实开始得很早。1956年W. Rhodes在the Near East,the Far East,In-donesia,Africa,North Americas And European folk music中,增加了关于“popular music and dance”的研究,迈出了民族音乐学研究流行音乐的重要一步。[4]之后,“面对城市音乐文化的急剧发展和城市各族群日益受到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学者撤出孤立的农村田野工作,开始全力以赴地研究城市环境。这种新的倾向同接受流行音乐为合法有很大关系”[5](P274)。换言之,城市民族音乐学的兴起与流行音乐研究密不可分。

中国的民族音乐学研究除了借鉴国外理论,还结合了原有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音乐史学等,强调“传统”色彩,因此在进行流行音乐研究方面进展缓慢。但如今中国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之中,城市人口由1975年的17.4%上升到2001年的36.7%[3](P256),全国人大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也明确指出要“实施城镇化战略”。因此,中国民族音乐学家在巩固自己原有战场的同时,将目标扩展到当下相关话题甚嚣尘上、却鲜有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城市流行音乐文化中,必将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二)流行音乐研究促进了民族音乐学观念的更新

虽然民族音乐学家宣称对所有的音乐感兴趣,却更关心音乐的可靠性、文化界限和口头传统,流行音乐被排除在艺术音乐及重要的仪式文化表演之外,成为“各种音乐学家认为不值得研究、或许也不值得表演而加以回避的那类音乐”[6]。但在城市民族音乐学的推动下,“人们开始承认……存在着跨族群、跨社会-经济、跨不同时代的通俗音乐和媒体音乐”[7],如日本学者德丸吉彦的《民族音乐学》就专门讲到民俗音乐和大众音乐(popular- music),却也不无遗憾地指出,民族音乐学应当研究但不能成功研究的,便是大众音乐[8](P123)。随着学科的发展,流行音乐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这必将促使民族音乐学观念的改变。

民族音乐学对流行音乐的研究从关注黑人音乐开始。自15世纪40年代被捕猎并作为奴隶贩卖以来,黑人足迹遍及欧美,他们的音乐文化受迁往地影响,形成一种混合风格,对此民族音乐学关于研究原汁原味的、未经混合的,因而“可靠”的音乐的思想开始动摇。流行音乐不拘一格并瞬息万变,单看美国,短短百年就出现了福音歌、布鲁斯、爵士、民谣、乡村音乐、摇滚、索尔、朋克、说唱等众多的音乐;流行音乐传播很广,“甲壳虫”(the Beatles)、“猫王”(Elvis Presley)的唱片仅在美国就销量过亿。面对如此复杂的音乐流变、超时空传播,民族音乐学的“共时观”及划定具体区域进行静态研究的思路受到冲击。对于民族音乐学而言,流行音乐是什么样子好像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研究它如何变化、为什么变化,于是如何在跨文化、跨地域、跨时空、不稳定、开放中多角度地研究流行音乐,成为民族音乐学家的新课题。

流行音乐研究还促使民族音乐学的价值观真正多元化。早期民族音乐学家对所研究音乐的尊重是在深入研究后才产生的,如今一些民族音乐学家对流行音乐的认识,也要在深入研究后才能真正获得。如果民族音乐学简单地把某些音乐形式贴上“低俗”的标签丢到垃圾篓,既是对流行音乐不负责任,也是固步自封。

民族音乐学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的反思,是和流行音乐研究交织在一起的,流行音乐研究为民族音乐学带来了“批判”的思想资源。趋从于文化时尚和市场法则肯定不是流行音乐研究的法则,它一开始就具有批判精神——如阿多诺的《论流行音乐》(1941)。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消费文化,是现在的强势音乐形式,对它的研究不能缺少批判维度。批判与文化价值相对主义并不矛盾,批判才是更大的尊重。

(三)流行音乐研究丰富了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及方法

流行音乐研究的方法与文化理论相结合,大致可分为两个范畴:批判的诠释方法和经验的调查统计方法。批判的诠释方法在流行文化研究中非常重要,有利于及时总结和吸收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和现代哲学的研究成果。经验的调查统计方法,接受了传统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的洗礼,如Pitrim Sorokin关于流行文化研究的逻辑意义分析与实证经验调查统计相结合的方法,M. A. Descamps对流行时装的“十二向量”及其社会功能的分析,对流行音乐研究有很大启迪;而实验调查(以心理实验为主)、社会调查、计量分析这些方法,更是渗透到流行音乐研究的各个环节。

具体地讲,当前与流行音乐研究有关的理论方法,按与音乐关系的远近可分为以下几种:

1.一般文化理论。这方面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的有“精神分析”法,“文化权力批判”,“当代美学分析”,“结构主义、符号分析”,“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作为研究基础,这些理论有助于了解流行音乐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以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流行文化产生、发展、运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相关理论很多,如“时尚文化”,“文化工业”,“工具理性”,“消费文化”,“嘉年华”(carnival)理论,“大众传播”等。流行音乐是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披着音乐外衣的时尚消费品,对它来说传统音乐研究方法效果不大。

3.音乐文化理论,包括音乐美学、音乐形态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音乐心理学等。这属于原有的音乐范畴的研究方法,此处不再赘言。

这些都可以为民族音乐学的发展提供帮助:大众传媒也对传统音乐起作用,消费文化业已渗透到民俗音乐中,亚文化理论与民族音乐学的“大传统”、“小传统”结合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民族音乐学为流行音乐研究提供经验

民族音乐学100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研究角度、观念、方法对流行音乐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流行音乐研究有效利用民族音乐学的资源,必将促使自身的快速发展。

(一)研究角度和模式方面

流行音乐形式简单,通俗易懂,在艺术内涵方面可供挖掘的东西远不如古典音乐丰富,其魅力主要在于音乐以外的特征:歌词、明星形象、现场演唱以及与明星身份相关的各种商品等。流行音乐的出炉,除了音乐创作,还涉及企划、包装、制作、宣传等。流行音乐几乎与当代生活所有领域都有联系,政治、经济、商业、大众传播、科技……然而如果完全不懂音乐,对音乐文化的阐释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嫌,流行音乐研究也可能流于肤浅。

民族音乐学研究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可以在理解流行音乐、阐释流行音乐文化方面大有作为。目前民族音乐学主要有两种研究模式,图示如下:

梅里亚姆的研究模式说明,人是在一定音乐文化观念下进行活动的,活动产生音乐形态,而音乐形态经过形而上的沉淀,又形成人们的音乐文化观念。这个模式打破了音乐研究“只研究音乐”的窠臼,开创了音乐研究的新天地;涵盖了音乐活动的全部流程,囊括了音乐存在的三个基本要素,适用于所有音乐形式,自然也适用于流行音乐研究。

赖斯(Timothy Rice)的研究模式(1987)对前者进行了补充,除前者的内容之外,还加入了时间维度变化的影响;不仅注重宏大叙事,亦考虑到个人的创造活动;更注意到各因素间是“对话”的、即时互动的,而不只是单向的周期循环。[8](P16-17)这个模式对充满个性、与社会紧密互动的流行音乐,对目前还主要停留在史料搜集、简单乐评、大文化叙事,研究脱节的流行音乐研究更有借鉴与启发意义。

(二)观念方面

民族音乐学反对民族主义,尊奉文化价值相对主义,这在当前中国很有现实意义。一直以来,中国音乐界都有“欧洲中心”倾向,认为西方音乐才是“高级音乐”,对文化生态的多元化已经造成损害。如学院派声乐尊美声唱法为“科学”,中国传统声乐形式难有立足之地;流行音乐圈也是如此,盲目追随西方流行音乐的发展,而失去了自己的性格,某些人甚至宣称“只听英语歌曲”。

大众对流行音乐的接受与学者的排斥两者之间曾经存在严重对立。流行音乐曾被学界视为“靡靡之音”,有的学者更一概而论,斥流行音乐为“拆烂污音乐”,指责摇滚乐“以非理性的狂乱节奏与粗野音调,使听众丧失理性,陷入盲目的冲动与混乱的无政府状态,因而导致暴力和恐怖主义”[9]。如果继续抱着这样的观点,只会使我们与流行音乐产生更大的隔阂与对立,最终不利于音乐文化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研究者要认识到,流行音乐具有自己的美学意识,就像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美学思想一样,其内部也并不奉行统一的美学标准,各具风格而共同形成多姿多彩的流行音乐格局。这时民族音乐学的实践就可以为流行音乐研究提供经验:意识上要树立客观的美丑观念、客观的情感体验和客观的功利目的;行动上要尊重被考察对象,与其平等对话,客观描绘音乐事象;研究上综合运用本位、客位两种文化理论及方法等。[10](P48-49)

(三)研究方法方面

目前的流行音乐研究缺少描述,不是因为不需要,而是缺少这方面的能力。如何将原本松散的各种类型的资料集中起来,形成具有学术价值的、清晰而全面的描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民族音乐学深知描述的意义,并积累了丰富经验。(1)民族音乐学的文字描述中,直观描述也是一种科学创造,不仅可以使参阅者认识到音乐事象的全貌,还能够使参阅者感受到其生命脉搏,从而引入有完整内容和充实依据的概括描述或解释性论证阶段;而概括描述经过判断、选择,对研究对象作鸟瞰式的全景扫描,可将历时深远、共时广阔的音乐事象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地展现给读者。[10](P151-154)(2)乐谱描述更是民族音乐学的强项,其还创造出行之有效的符号,将音乐事象描述得尽可能全面、生动而具体。民族音乐学的图表描述也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规则方法,既照顾到各个大的方面,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民族音乐学还注重以描述为基础的乐志性质的记述。中国流行音乐正在建构汹涌澎湃的历史,但其20年前的事实已经模糊不清,为了避免百年后在故纸堆中找寻真相,今天的民族音乐学在记录流行音乐,储存科学材料和实证依据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对流行音乐文化的描述、诠释和批判都离不开田野工作。田野工作和传统的“采风”有很大不同,简单来说:(1)田野工作者必须在研究对象中生活,而不仅是搜集材料; (2)周期比较长,研究者在调查地至少要居住两年; (3)对所收集来的资料,要明确记录是在何种条件下取得,要区分直接观察的结果和根据常识与推论而得到的解释。同时,它还是学术的训练场,要以直接的观察、经过详细充分验证的资料为基础,参照专业的规范来确立法则,论证研究对象生活的实态和规律。作为方法论的田野工作,必须通过正规训练才能获得,而民族音乐学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坐而论道、在书斋中研究流行音乐无疑是不合适的,民族音乐学的实证方法将为流行音乐研究提供利器。

总之,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音乐学诸学科中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流行音乐研究是亟待建设的学术领地,它们之间应建立起联系,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董维松.民族音乐学译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2]王铭铭.传媒时代与社会人类学[A].王铭铭.漂泊的洞察[M].上海:三联书店,2003.[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4]Merriam.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M].Evanston,Illinoi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4.[5]王耀华.音乐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美)布鲁诺•内特尔. 民族音乐学最近二十年的方向[J]. 汤亚汀,编译.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4).[7]汤亚汀.2000年民族音乐学论坛谢勒梅专题报告解读[J].音乐研究,2000,(4).[8](日)德丸吉彦.民族音乐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9]陈志昂.流行音乐再批判[J].人民音乐,1990,(5).[10]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彭勃】

作者:张 燚 涂圆圆

音乐研究民族音乐论文 篇3:

探讨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研究

摘要:区域音乐作为民族音乐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和传统音乐研究的根本所在,目前在学界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涌现,对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在研读一定数量区域音乐研究文论的基础之上,从区域音乐的概念界定入手,结合民族音乐学的宏观文化视野,主要阐述了区域音乐的空间级序、文化类聚、音声景观、社会认同等内容,旨在探讨区域音乐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区域音乐 民族音乐学 音乐 研究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区域音乐在音乐研究领域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从微观上讲,区域音乐是针对一群居住地域集中的特定人群及产生的音乐文化进行整体性研究。从宏观上讲,区域音乐是指在一个特定的一片区域里所产生的音乐文化,人们根据自身的理解和感悟去探索音乐文化的特质。总体而言,区域音乐文化以其内涵丰富和注重田野实践为主要特征。

一、空间级序概述

空间为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之一,民族音乐学研究离不开空间的存在。在一个区域当中,各种音乐文化都有着自身存在的意义,文化和音乐相互交融和互动,具有一定的完整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静态空间

空间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物质实体,包括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两类,是一块地、一个区或一个地域的代名词。每片区域里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空间。

区域音乐的静态空间是传播音乐的地理位置和大体环境,人们的生活区域和人类的音乐活动的关系联系的十分紧密。这种环境受到一些人文景观及人文建设的建筑的影响,例如高大的山川、潺潺的河流、荒芜的沙漠、广博的海洋、乡村的戏台和庙宇等,这些都对区域音乐的形成、发展和融合起到关键作用。

可以说,区域音乐存在于我们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其自身的特性逐渐融合在这个空间当中,与地区自身的特点相互契合,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特质,再通过传播被大家认同和接受。

(二)动态空间

动态空间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而是根据历史的发展动态,地域的分化改变所组成的空间格局,既包括历时性的历时发展流动过程,也包括地域分布的共时变化,尤为强调从时间流动性的视角来看民族音乐生存的地域文化环境。动态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紧跟时代变化的发展,历史的更替,音乐文化的交流,地域文化的流变,使得区域音乐具有了流动的特质。

二、文化聚类现象概述

多种多样的音乐文化组成了区域音乐。每一种文化的组成都不是盲目的搭配组合在一起的,是有着一定的顺序和联系所组成的,可能遵照着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可能是地理环境的相互联系。音乐文化之间是相互牵引、共同作用、相互融合的存在。这些有机体形成一个体系,组成的一个大的文化分区,再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一)区域音乐文化系统的构建

在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了“乐种—乐类—乐丛—乐系—乐圈”为中心的区域文化音乐系统,下面分类进行阐述。

乐种是各类音乐品种的泛称,是区域音乐研究中的重要论题,强调将其置身于广博的区域音乐文化中去分析研究。

乐类是指相同种类的音乐品种构成的音乐系统。每一个音乐的种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但是音乐是具有共通性的,在组合的同时又有其独特性,是很特殊的存在。

乐丛是指在同等环境下所产生的音乐有个自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他们一同组成了一个音乐领域的文化丛。乐丛对音乐的影响十分巨大。乐丛在同等区域内形成自身的特色,但是它们又是个整体。只是在于它们的分布大还是分布小的关系。

乐系是指在同一个区域内,各自具有特色的乐丛组成了一个音乐文化体系。这种体系在广义和狭义上都必须在一定地域内才能体现。在区域文化中,每个个体都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以自己的乐种、乐类、乐丛进行着有机的组合。

乐圈是一个大的概念范畴,是指一定区域中的音乐综合。有着相似性的乐系在历史长河中和地域划分中有着自己的轨迹,在这个轨迹的引导下,最后形成一个音乐文化圈。

研究区域音乐是从多种类别上进行研究的,每一个音乐的组成部分都是各具特色的,把这些单一的个体,在有效的时间和地域中,进行组合,他们具有相似和差异,也有着不同的分区,但是他们是一个整体,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共同作用在区域音乐文化当中。

(二)音乐文化的层级关系解析

“主文化—亚文化—跨文化”是一个有序的文化体系,应用于诸多地域。主流文化是比较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类型,例如,人们听到《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心中便会产生油然而生的敬意。国家机关在组织盛大宴会的时候,播放的慷慨激昂的音乐都属于主流音乐,起着主导的作用。

亚文化是指具有乡土气息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音乐。以个人或者一个家庭、某个乡村为单位,在民间口耳相传,集体加工润色,逐渐发展变化。

跨文化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朝代的更替,以及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外国的音乐文化逐渐传入我国,使得各国之间的文本不断交流融合。

三、音声景观概述

音乐景观对于区域景观起着一个中流砥柱的作用,每一个地区的人都有着自己的文化气息,通过自己的文化和环境完整的展现出来。音声景观是一定的音乐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相互联系。音乐的交流是心与心的交流,音乐需要深入的体会才能展现出文化的魅力。

(一)音乐文化的流动景观

“人—音—地”是音乐文化流动景观的具体组成,共同的融合交流形成了鲜明的音乐特色。任何环境都会影响音乐文化的交流,人和文化之间的碰撞形成一定的地域文化,对于音乐文化的研究,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中国的音乐文化是通过多年来不断的研究探讨,方能看见其中的景观。

音乐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音乐来传播它自身的感情色彩。

音声景观是一个特殊事物的表现形式,是时间与空间的交流后所呈现在我们大众视角中的,它的变化和发展对音乐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它具有深刻的含义,有一定的结构和框架。可以说,音乐通过文化景观的传播进行发展,文化景观又充实和巩固了音乐本身。

(二)音声景观与社会文化环境的联系

社会环境和音声景观有着深刻的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人们一般会把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联系在一起,把文化和音乐结合在一起。这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地域所产生的文化是不可小觑的,它有多种类型和特色,但是唯一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通过音乐传达给人们的。

音乐的发展不能离开实际生活,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音乐的交流已经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国家,地域的扩大,让文化的交流更加便捷,使得音乐不仅仅是单一的存在,它反映了诸多社会现象,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空间。折射出这个区域当中,人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地域特色等。这些特色丰富着音乐文化,让音乐变得更加立体和趣味化。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使得音乐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音乐的发展。

四、社会认同概述

区域音乐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和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有着密切的联系。区域音乐是人们在一定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中,群体创造的音乐文化显现,是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的锤炼而得来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显现出了多元丰富的音乐文化。

当今社会音乐的发展,都是需要一定的社会认同感的。从国际化视野来看,地域、种族、文化都会对音乐文化产生影响。地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大前提,地域的认同可以省去很多音乐文化在传播上的困难。人存在于一个地域中,是音乐文化传播的载体,个体的认同会让文化更加便捷的传播。

社会在变迁,音乐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音声景观是国家文化政策的真实反映,文化通过媒介进行传播,广阔的空间得以被利用,显示了自己的功用。音乐被显现及作为人们生活中常态的存在,充分体现并被人们所认同。

五、结语

通过探讨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研究,我们发现很多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论题。其中,传统与现代结合,共时与历时结合,区域音乐与行政区划的联系以及区域音乐在地理空间上显示的广泛性扩散特征,都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学习的。随着文化的发展,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的造诣成上升的态势。专业性更加强化,结合的种类更加的多元,借鉴了西方的优秀音乐文化,加之在自己的本土文化音乐文化中,互相融合发展等。都显示了区域音乐研究领域还有着广阔的学术研究拓展和挖掘的理论空间。

基金项目: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之一般项目:《陕西“区域音乐”理论发展现状分析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Jz062。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区划研究综述[J].音乐研究,2003,(04).

[2]薛艺兵.流动的声音景观——音乐地理学方法新探[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J],2008,(01).

[3]杨红.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0,(04).

[4]蔡际洲.音乐文化与地理空间——近三十年来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J].音乐研究,2011,(03).

作者:牛玉冰

上一篇:劳动价值理论分析论文下一篇:音乐欣赏教学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