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音乐还给音乐课堂

2024-04-25

把音乐还给音乐课堂(共8篇)

篇1:把音乐还给音乐课堂

把音乐还给音乐课堂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音乐新课标》所提倡的“学科综合”提出了音乐课程内部学习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的相互融合,音乐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而这些丰富多彩的相关文化具有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参与性强的特点。

随着音乐新课程的实施和综合理念的贯彻,当前的音乐教学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崭新气象,有特色的音乐课教学实例层出不穷,这反映了音乐教师对综合理念的正解理解与积极实践。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使人疑惑、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一些公开课、研究课中显露出来的对综合理念认识偏颇和误解的迹象:在教学过程中脱离音乐艺术属性和音乐文化内涵去探讨、了解、评价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历史、地理、美术、舞蹈等领域的问题。如有一节课,学唱《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这节课教师让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动物头饰材料,带领学生分小组做头饰,引导学生创编歌词。课上得生动活泼,面向全体、鼓励创造、合作学习等等课标理念这里都有,但唯独缺少了音乐。一分钟的歌曲之所以没有被学生掌握,根本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听觉体验。课堂中播放歌曲只有两遍,而把 重点放在美术手工和创编歌词上。再如另一节欣赏课《春节序曲》,教师先以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开场的画面导入,使学生沉浸在过大年的喜庆气氛中,而后以小组为单位、以各种表现手段创设春节的气氛,有的小组表演小品、有的小组表演舞蹈,有的小组写春联、剪窗花、放鞭炮……真是好不热闹。从表面看,学生又表演、又舞蹈、又写、又画,什么都有了,唯独没有音乐。

面对上述现象,人们不禁要问:这还是音乐课吗?

诚然,基于综合理念的贯彻,音乐课中可能会不同程度的一些艺术门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但涉及它们是为了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是为了更好地学习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趣。如果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引向了探究其他学科或艺术门类的方向,用文学、政治、历史、地理、舞蹈、美术、戏剧等内容作为学生音乐课学习、探究的主要对象,那音乐课岂不是成为变相的文学、政治、历史、地理、舞蹈、美术课了吗?这显然是同《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相悖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的有句很重要的话,即:“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这就是说,音乐课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课中要体现音乐。

那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好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两者的关系,使音乐与相关文化在教学中形成和谐统一的效果?

一、明确音乐与相关文化两者的关系

1、相辅相成的关系。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强调在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可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了解其相关的文化,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音乐教育资源;而在了解其相关文化的同时,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与内涵。例如:欣赏德国作曲家舒曼的作品《梦幻曲》时,如若不让学生了解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学生将无法感受到动人的抒情风格芬芳的幻想色彩 旋律线几经跌宕起伏 婉转流连 让人坠入轻盈缥缈的梦幻世界。相关文化是音乐作品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它能让音乐课堂的氛围更活跃,信息更丰富,内涵更丰实。

2、主角与配角的关系。

如同电影中角色间的关系一样,主配角各负期责,却又协作统一。切不可忽略配角的存在,因为配角不仅能更好地衬托主角,还发挥着自身不同的作用,使电影更加出神入化、情节动人。在音乐与相关文化两者中,“音乐”是主角,“相关文化”是配角。也就是强调我们必须以音乐为核心,突出课堂的音乐性,围绕音乐主题来渗透适宜的相关文化。切不可喧宾夺主,把音乐课上成了地理、历史、美术等其他学科的课,脱离了音乐作品或音乐实践活动来强调其它学科内容是毫无意义的。

二、把握音乐与相关文化两者的结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渗透性原则,让其两者有机的结合。围绕音乐主题及教学目标,将其相关文化渗透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的各个环节中。如何才能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让其相关文化渗透得自然、生动、有趣,达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呢?

1、渗透相关文化的内容要适度

相关文化的渗透要适度,强调渗透的内容不宜过深或过浅。其中“度”的把握取决于课堂的需求即音乐的内容、课堂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记得一位专家曾经这样说过:你是音乐教师,你所授课的内容、价值、目标都不要背离音乐的本体。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延边》时,教师始终突出“以音乐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歌曲《道拉基》、《小白船》、《阿里郎》,以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感受和体验,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与沟通,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此外,还注重引导学生从体味作品自身的美和所蕴含的情感入手,去领略包容于其中深厚的文化内涵。渗透的内容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画龙点睛即可,如果渗透的内容过多过复杂,给孩子们增加了新的学习难点,反而弄巧成拙、画蛇添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渗透相关文化的时机要适宜

“时机要适宜”是指相关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一定要自然、生动,在教学设计和安排上要尽量将音乐与相关文化结合得巧妙些。相关文化何时渗透,在哪个教学环节渗透才适宜,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进学生对已有的感受呢?其实并没有固定模式,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选择渗透“时机”时应遵守“相关文化的渗透必须为学生学习音乐服务”的原则,突出相关文化渗透的自然性、生动性、巧妙性和有效性。如欣赏《在钟表店里》一课中,在孩子们听着音乐忍不住在座位上乱动时,我灵机一动,安排让学生模仿时针、分针、秒针,随着音乐有节奏的律动,加深学生对音乐感情的理解。

3、渗透相关文化的方式要多样

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应有机渗透到鉴赏、表现、创造等教学领域中。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如音乐与社会生活,但更多的时候,它又蕴含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领域中。因此,要实现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有机结合,就必须把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加以结合。如音乐文化知识可以在学生参与的创作、演唱、演奏、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着讲解。应该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相关文化自身所要渗透的内容可采取不同的渗透方式,尽量的多元化。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渗透的相关文化要简单、渗透的 方式要体现“趣味”的特点,可与游戏相结合;针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渗透的方式要体现“活”的特点,可利用多媒体、看、赏的方式了解各种风土人情等;而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渗透的方式要体现“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可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在课外上网查询有关的文化,课内让学生交流,形成资源共享。如《金蛇狂舞》一课就运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课前让学生预习,完成“你对它了解多少”的作业。学生收集大量信息,如聂耳的生平趣事、成长过程、主要作品、背景历史等等,使学生的音乐学习得到拓展,更好地理解本课的知识点。采用多种形式、多条渠道的参与方式学习音乐,“演唱主旋律”、“动画欣赏”“身体律动”、“朗诵儿歌”等,整个教学活动贯穿在音乐和学生的活动中。

此外,音乐与社会生活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情况下都需要用音乐来配合完成某种具体的任务,许多场景都需要用音乐做背景来烘托气氛,音乐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已日益被人们关注,学习、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了解社会,进而让音乐终身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多多参与社会音乐活动。而对社会生活中的音乐,单凭传授和接受的方式是不适合的,关键在于别人无法代替自己的切身感受。因此,《标准 解读》中说:“正确的途径只能是亲身去参与社会音乐活动,体验生活中音乐的乐趣,并运用音乐方式同他人进行交流及情感沟通”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呕心沥血花了大量时间,在把学生的水平提高的同时,却让他们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再也找不到学习音乐的快乐了,那么,这一定是音乐教育最大的失败!而我国的音乐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正是往这个危险的方向靠近!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音乐教师们必须十分讲究教学方法,遵循教学规律,认真学习、研究和总结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先进的音乐教法。

让我们正确地对待音乐教育,把快乐还给所有的孩子!

篇2:把音乐还给音乐课堂

利川石坝初级中学胡永辉

关键词:音乐导人音乐阐释音乐煞尾

摘要:音乐与文学相伴成长,音乐与语文结缘也就顺理成章。音乐导人:一种注入了音乐灵性的开场白。起抛砖引玉、创设氛围、调节情绪之作用。音乐阐释: 直观、形象、深刻。音乐煞尾:一堂课如果能巧借音乐煞尾,便可有“余音修长,绕梁三日”之功效。

音乐,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高雅与俚俗,均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古典乐曲的博大深邃,通俗歌曲的鲜活真率,民歌的悠远多姿,戏曲的绚烂瑰丽。所有的这些,都为喜欢它的人们所赞叹、称赏。

如何把音乐的阳光洒进语文课堂,一直是我探索的方向。

乍一看,音乐与语文结缘似乎不太可能,但细想来,音乐与文学之亲缘关系确已是渊源已久;从因乐音不同而分出“风”、“雅”、“颂”的《诗经》,到由音乐机构演化为诗体代称的“乐府”;从配乐歌唱的“曲子词”(词),到亦庄亦谐的“元散曲”……音乐与文学一直是相伴成长。因而将音乐与语文结缘也就顺理成章。本文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教。

一、音乐导人:一种注入了音乐灵性的开场白。它起抛砖引玉、创设氛围、调节情绪的作用。

(1)抛砖引玉:曲在此而意在彼。目的为了“引出”,它是一折“垫戏”。垫得好,可起烘云托月之效,曲已是“百尺竿头”,意却要“更进一步”。

学林嗣环脍炙人口的《口技》一文,我精选了《百鸟朝凤》中群鸟朝贺一段乐曲,一杆唢呐,吹得整个课堂群情雀起。这时就势导入:小小一杆唢呐便把群鸟欢腾争鸣之声摹拟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实在难得。然而,今天,我们要来看一种,不,是听一种无须借助任何乐器,仅凭一张嘴,就能摹拟各种声响的,更为令人惊叹不已的绝活:口技。(板书课题)一时间,学生的心都被“撩拔”了起来,踊跃地投入这节课的学习当中。

(2)创设氛围:能让每一个同学“入戏”,该算得是教学上了高境界了。这里创设氛围尤其显得重要。播放的乐曲能让学生随其喜而喜,随其悲而悲,随其怒而愤,随其虑而忧……从而进入角色,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矣。

《大自然警号长鸣》,这篇大声疾呼环保的文章,我便采用这种导入:在惊涛骇浪、杀声四起、危机四伏的《十面埋伏》古曲中,我开始了痛心的陈词:1996年6月,一位深受环境污染所害的青年在致电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的信中(1996年11月《中国青年环保专号》)极为沉痛地说到:“我的家乡有条河,在老人们的故事中,它曾是碧波荡漾、鱼跃蛙鸣,可是从我出生那时起,所看到的却是一条名副其实的令人窒息的公众排污沟,就是这条曾经养育了两岸世世代代人民的母亲河,20年的时间,20年哪,我们就已经将其置入死地,不知将来我们的后人,可还能看到天上的星星?可还能高唱„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歌谣?”(稍适停顿)无独有偶,许许多多有识之士也在大声疾呼:请保护我们的家园!如果我们肆意地虐待自然,那么它必将十倍百倍地报复在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身上,大自然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鸣响了警号:请听——《大自然警号长鸣》(在琵琶曲峥峥、铿锵有力的催战声中,我写下了课题)。乐曲未尽,整个课堂已是群情激昂。

(3)调节情绪:有些文章,特别是说明文,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学习中恹恹欲睡的情形也时有发生,因而讲说明文,我更注意注入“音乐的阳光”,讲《中国石拱桥》以欢快的民歌《小放牛》导入,随着“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过,什么人推车压了一道沟嘛依呀海”乐曲流荡,学生马上兴趣盎然,从而以愉悦、轻松的情绪进入这节课。

二、音乐阐释:

(1)直观:要想一听就懂,而“所有的语言都是那么无力”时,音乐,舍你其谁?讲述“词”原配乐演唱的“曲子词”时,我即兴给学生唱起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还有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等,都直观地阐释了什么是“曲子词”。

(2)形象:一些文中学生不常触及的东西,有时也可借助相关音乐将其形象地再现给学生。

如学《阳关三叠》一诗,手头刚好一盘扬琴曲中有和乐的深挚的演唱,我便“信手拈来”,于是清泠泠的乐曲声中,一对举杯相别的友人从千年前定格的那个洒满朝雨的客舍中走来,诗歌意境不言自出。

讲歌剧《白毛女》选场,在介绍了喜儿凄惨的遭遇之后,我花了半个早自习的时间,给学生放了《白毛女》二胡曲。曲中那初谙世事的喜儿和凄凄婉婉的主旋律,让学生时而凝眉,时而舒展,时而凄凄,沉浸在主人公悲切的际遇之中。

(3)深刻:音乐阐释用得好,可对主题的挖掘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材料作文“帐单”(材料大意为:儿子因在家劳动而向母亲开列一帐单,分别列出许多项劳动之应得。母亲也向儿子出示了一帐单,上面列出儿子十几年成长历程中母亲的含辛茹苦,各项劳酬数额却不约而同地写上“0”元),系列电视剧《咱爸咱妈》主题曲《说一段往事给你听》和《父亲》。当放到“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流;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时,竟有几位同学潸然泪下,立刻拟题为《母爱无价》,含泪写下一曲针对母爱的虔诚赞歌。

三、音乐煞尾:一堂课如果能巧借音乐煞尾,便可有“余音修长,绕梁三日”之功效。

(1)重申主题、画龙点睛:著名作家萧乾的《枣核》一文,开头我选用了《我的中国心》引入,使同学们一下进入歌曲创设的氛围中,结课时我又精选了另一首表现对祖国深切眷恋情怀的歌曲《指南针》,随着曲中“我出生在指南针的故乡”、“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都不能改变我的心”、“祖国是我的根……”的深情倾诉,《枣核》一文中身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拳拳赤子情也随深情的旋律一泻如瀑。

(2)水到渠成、自然结篇:学习《失败是个未知数》一文,在对“面对失败所应持的正确态度”进行分析总结时我自然地嵌进《真心英雄》歌词,以演讲的口吻大声疾呼:“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的梦……”,从学生反应看,毋庸置疑,这里把整堂课推向了一个高潮。

(3)推波助澜、巧留余韵:文言文《愚公移山》够经典的了,在分析“愚公精神”之后,我便把江涛的《愚公移山》引进到课堂中来,如果说歌中的“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是愚公不屈形象的再现,那么结句中的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哪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则是对愚公顽强精神由衷的礼赞。

听听那慷慨激昂的旋律,品品这耐人寻味的歌词,心头便会有一种斗志在涌起,有一股激情充溢……而这些正是我们要留给学生的“余韵”。有了这些,文章才会绵长、醇香,令人恋恋不忘。

当然,以上数例只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探索,我认为在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音乐要精选。让人有“众里寻他千百度”之慨;

(2)音乐要与主题密切相融。不能貌合神离或有“风马牛”之嫌;

(3)音乐出示要把握好“火候”。真真是“该出手时才出手”;

(4)音乐使用在课堂的比重要注重分寸。不可有“喧宾夺主”之误;

(5)音乐的注入要注重实效。严禁流于形式的喧嚣。

相信做好了这些,音乐定会给语文教学引来活水,注入生机。

篇3:把音乐还给音乐课堂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实施, 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枝, 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 被注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提出“以审美为核心, 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 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为目的”。“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 应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来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 形成审美情操, 从而完善人格的发展。”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建立一种充分体现师生民主平等、师生沟通合作、师生共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 必将引领我们开创出一个全新的音乐课堂。

一、师生合作, 优化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 最有利形成优势兴奋中心, 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可见, 优美的视觉环境和美好的艺术氛围是将学生引进音乐殿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

二、师生互动, 活跃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 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互敬互爱, 给彼此建立一种健康, 向上的学习与合作的氛围, 对课堂教学无疑是积极的。新课标提出学生应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教师应是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应采用丰富多彩、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活动中, 尊重每一位学生, 多鼓励学生大胆参与, 适时安排一些让学生自由创作的活动, 鼓励学生既要学会独立思考, 同时也要学会团结合作, 让自己学会在有限的时间里, 在不同的学习要求中获得最大收益的学习能力。如在一次唱歌课上, 我要求同学们将刚学会的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用自己的方式表演出来, 以组为单位, 自由组合。在规定的准备时间后, 有的组是推荐本组唱的好的同学为代表独唱;有的组是以几个同学表演唱的形式出现;有的组是以合唱的形式;有的组是用二重唱的方式表演。表演过后最后我们一致认为各有特色, 各有千秋。通过课堂教学, 我充分利用了有效的教材资源, 运用了多样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提供各种音乐实践的机会,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在实践中用, 在实践中学习思考, 学会汲取, 学会总结, 最终将知识的获取过程自觉转化为一种实际的学习能力

三、师生互评, 改进评价机制, 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 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激励教师进取, 完善教学管理, 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在实际教学中, 我一改以往的期末对学生的单一评价, 尝试采用在我 (师) 与本班学生 (生) 范围内的自评加互评的方式, 简洁客观地评价自己近阶段学习或教学中的得与失, 存在的问题, 然后师生间用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互相评价, 最后互相提出改进意见, 这样一来, 既能充分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 营造和谐、团结、向上的评价气氛, 又能使我们师生可以通过双渠道彼此获取改善音乐课教学的最佳方式, 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 用积极的态度共同提高教学效率, 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机制可操作性强, 时间上灵活机动, 可在学期的任一阶段学习中进行, 它对师生间的沟通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 对改进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这是新课标中提到的综合评价方式中的一种,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 这一评价机制是科学有效的, 它让学生学会了自我批评, 学会了听取意见, 学会了承受不同的声音, 学会了自我完善, 学会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与他人, 学会了理解他人, 学会了善待他人, 它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各方面发展。健康的音乐思想性强, 艺术性高, 不但能增长知识、美化生活, 还能净化或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综合评价机制是科学、灵活的, 教师要善于把握, 根据需要和可能灵活运用, 无论教师或学生终会受益匪浅。

四、师生共建, 延伸音乐课堂, 倡导学生的综合教育

“要使音乐教学保持一种开放姿态, 那么就要有意识地把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音乐活动结合起来, 把学校音乐教学与外部音乐环境结合起来, 让它们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成为音乐教学的课堂延伸。”显然, 除了课堂教学,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资源, 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 集思广益, 延伸我们的课堂, 共建丰富的、多途径的教育, 呈现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试着把学校上下课的铃声改为轻松的音乐来提醒学生;校广播站有计划、有选择地在每天特定学生活动的时间 (如课间十分钟劳动等) 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或健康向上的歌曲;下午活动课上组织班级排练合唱, 进行合唱比赛;搞好每年的科艺节,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活动等。课标中还提出“音乐学科的综合”, 讲到“学生所能接受到的教育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最大获得”。它倡导将音乐课程融合到其它非艺术课程中去, 体现了“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 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发展”。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春天的故事》、《走进行时代》时, 能够让学生认识祖国的过去, 现在和将来, 激发爱国热情, 树立报效祖国的信念。

总之, 在师生及其它学科老师的共同努力和校领导的支持下, 学生接受音乐综合教育的途径变得是多种多样, 音乐教育无处不在的, 而这一切则有益于改变学生人格片断化生成而向人格完整化的和谐发展。

摘要: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会使我们体会到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 而是表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它更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以新的学习方式, 使人获得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篇4:把音乐还给音乐课堂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实施,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枝,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被注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提出“以审美为核心,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为目的。”“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来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人格的发展。”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建立一种充分体现师生民主平等、师生沟通合作、师生共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必将引领我们开创出一个全新的音乐课堂。下面就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一、师生合作,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可见,优美的视觉环境和美好的艺术氛围是将学生引进音乐殿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

二、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互敬互爱,给彼此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与合作的氛围,对课堂教学无疑是积极的。新课标提出学生应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应是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采用丰富多彩、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尊重每一位学生,多鼓励学生大胆参与,适时安排一些让学生自由创作的活动,鼓励学生既要学会独立思考,同时也要学会团结合作,让自己学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不同的学习要求中获得最大收益的学习能力。如在一次唱歌课上,我要求同学们将刚学会的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用自己的方式表演出来,以组为单位,自由组合。在规定的准备时间后,有的组是推荐本组唱的好的同学为代表独唱;有的组是以几个同学表演唱的形式出现;有的组是以合唱的形式;有的组是用二重唱的方式表演。表演过后最后我们一致认为各有特色,各有千秋。通过课堂教学,我充分利用了有效的教材资源,运用了多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音乐实践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用,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学会汲取,学会总结,最终将知识的获取过程自觉转化为一种实际的学习能力。

三、师生互评,改进评价机制,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一改以往的期末对学生的单一评价,尝试采用在我(师)与本班学生(生)范围内的自评加互评的方式,简洁客观地评价自己近阶段学习或教学中的得与失,存在的问题,然后师生间用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互相评价,最后互相提出改进意见,这样一来,既能充分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营造和谐、团结、向上的评价气氛,又能使我们师生可以通过双渠道彼此获取改善音乐课教学的最佳方式,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用积极的态度共同提高教学效率,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机制可操作性强,时间上灵活机动,可在学期的任一阶段学习中进行,它对师生间的沟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对改进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是新课标中提到的综合评价方式中的一种,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这一评价机制是科学有效的,它让学生学会了自我批评,学会了听取意见,学会了承受不同的声音,学会了自我完善,学会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与他人,学会了理解他人,学会了善待他人,它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各方面发展。健康的音乐思想性强,艺术性高,不但能增长知识、美化生活,还能净化或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综合评价机制是科学、灵活的,教师要善于把握,根据需要和可能灵活运用,无论教师或学生终会受益匪浅。

四、师生共建,延伸音乐课堂,倡导学生的综合教育

“要使音乐教学保持一种开放姿态,那么就要有意识地把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音乐活动结合起来,把学校音乐教学与外部音乐环境结合起来,让它们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音乐教学的课堂延伸。”显然,除了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延伸我们的课堂,共建丰富的、多途径的教育,呈现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试着把学校上下课的铃声改为轻松的音乐来提醒学生;校广播站有计划,有选择地在每天特定学生活动的时间(如课间十分钟劳动等)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或健康向上的歌曲;下午活动课上组织班级排练合唱,进行合唱比赛;搞好每年的科艺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活动等。课标中还提出“音乐学科的综合”,讲到“学生所能接受到的教育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其它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最大获得”。它倡导将音乐课程融合到其它非艺术课程中去,体现了“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发展”。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春天的故事》、《走进行时代》时,能够让学生认识祖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效祖国的信念。总之,在师生及其它学科老师的共同努力和校领导的支持下,学生接受音乐综合教育的途径变得是多种多样,音乐教育无处不在的,而这一切则有益于改变学生人格片断化生成而向人格完整化的和谐发展。

篇5: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句话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位教师是这样描述刚开始的课堂的:“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让学生爬黑板,学生几乎倾巢而出(全班60多人),写的同学和修改的同学„狭路相逢‟,教室过道里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再看黑板前,为了争抢黑板的领地,许多同学蜂拥而至,挤成一团,最后还是老师出面让他们分成几组才疏导开人群。”

课堂上对学生往往“一统就死,一放就乱”,这是教改中许多教师共同的体会。许多教师会在这种混乱中不知所措,甚至可能会因此望而却步。但杜郎口中学的领导和教师们却在一次一次的尝试中,探索出了从“抓紧统死”到“活而不乱”的教育策略。从最初的杂乱无章到现在规范有序的小组合作交流互动,是领导和教师们三年来一次次研讨的结果,包括2002年新学期开始座位排列方式上的变革,由秧田式变为分组排位,对面而坐,都是潜心研究的结果。

“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在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热闹?”这是学生动起来后领导和教师们思考的又一焦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大家发现预想的课堂情景与学生的实际表现相距甚远。大家原以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说、答、议、评的时间,应该会出现争问抢答、激烈讨论的热烈场面,但现实中学生却是欲说无言。经过反复研究,大家逐渐明朗:只有先学,有一定的基础在课堂上才可能有话可说、有据可论。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 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学生用双色笔作预习笔记,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预习环节是学生通过自学或组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挖掘、思想内涵的体验,形成自己的作品:一题多解,不同角度、侧面观察分析问题;感悟情思,形成自己的观点;写诗作词,用歌曲、相声、小品、舞蹈、图画等个性化的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经过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日臻成熟:“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诞生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信心、有能力进行充分展示,杜郎口中学又将预习环节搬到了课堂上,开设了“预习课”。为了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巩固“展示课”的成果,学校又开设了“反馈课”。利用反馈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充分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有针对性地让优生吃饱,差生吃了,实现“双兵互赢”的目的。

经过几年的探索,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展示六环节逐步明确: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至此,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已经明晰。

四、适应“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推动“两个转轨”

(一)教师发展:由外力推动向内在需求的“转轨”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并非简单教学形式上的变化,而是涉及教学观、学生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重大问题的彻底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处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体验着教改的艰难历程,目睹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也在不断发展着。教师不再仅仅是为了学生发展而鞠躬尽瘁的“春蚕”“蜡烛”,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题“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核心价值是使学生接受优质的教育。对教师而言,上课不再意味着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文本的理解;上课不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眼睛看着他们用心写就的“教改之路”,耳畔回响着座谈时他们的心声,脑海里浮现着业务论坛上他们的精彩表现,我们为这些教师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组成部分而高兴。对校委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教师们从一开始的怀疑、排斥到试试看、觉着还行到尝到教改的甜头、深信不疑,这五年中教师们的心路历程是复杂的。

1、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机制激励:外力推动

否定自我权威、否定传统做法,这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为了尽快促成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校委一班人在大力倡导教改新理念的同时,组织领导班子成员、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执教观摩课、示范课,为教师提供直观、具体、可操作的案例,然后要求教师上达标课,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上过关课,同时辅以必要的奖惩制度。对改革者,奖;对不改者或“回潮”者,罚。如学校规定:教师讲解时间不得超过十分钟,不准站讲台,不能出现“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互动”以及“啊、嗯、这个、那么”之类的无效话语,必须使用普通话等。对屡屡违反规定的教师进行处罚。学校领导认为,在教师新、旧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激烈冲突的“转轨”时期,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给予教师一种强大的外驱力,其中,不排斥逼迫手段。这种外驱力促使教师无论在思想上是否真正接受教改的新理念,都不得不先在实践层面上展开。一旦开始尝试,许多教师惊讶学生们成为学习主体所释放出来的无穷能量和出色表现,学生们的实际表现动摇了教师们原来的“老师不讲,学生怎么能学会”的传统观念,新理念、新轨道逐渐在实践过程中被教师所接受。

(二)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轨”

学生由理性上的“主体”到付诸实践的“主体”,也有一个艰难的转轨过程。该校推行自主学习模式伊始,在传统教学模式及其机制的长期运作中已经习惯了被动学习方式的诸多学子,对自主学习模式无所适从,难上轨道,“启而不发”、“导而不行”、“互而不动”的现象,相当普遍。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教师向学生实施了各种“催变术”。

1、自主课堂:我参与、我快乐

在杜郎口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热情,表现欲望以及参与能力、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令我们十分赞赏。其实,杜郎口的学生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么高的热情,这么强的能力。不经过长时间的主体参与活动,学生的表现能力决不会这么强。

杜郎口中学在近5年的探索中,每个老师都逐渐形成了一套“对付”学生不发言的办法。

要想让学生踊跃参与,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是否关键。有的老师说,学生参与关键是创设一种氛围,让同学放松下来,大家都说,不爱说的也就跟着说了。有的老师说,老师的身先士卒是关键,一开始,让他们大声朗读,他们都不读,我就领着先读,读出感情,感染他们,让他们也想读,产生读的愿望,然后大家齐读,再一个一个读;让他们表演,他们都不演,我就又唱又跳的先表演;有的同学找不到合作伙伴,我就当他的伙伴;有的同学开始想不出节目,我就想节目和他一起表演。有的老师说,抓住机会,就表扬,我们都自己掏钱给爱参与的学生买过奖品,几毛钱的本子、笔,都行;再就是精神鼓励,让全班同学给“参与”有进步的同学鼓掌,给他献歌等等。还有的老师说,一开始千万别批评发言的学生,只表扬好的方面,题目做得不对,就说,你看,表达很流畅,语言很规范,等等,题目的解法不对,还有别的同学补充更正,他自己就会明白,老师一说,就会打击他的积极性。有的老师说,我用竞争法,对各小组课堂发言次数进行排名;对学生课堂发言次数进行记录,表现好的就表扬;男生、女生进行竞争,看看谁发言次数多,等等。还有的老师说,对老不参与的同学也要进行个别谈话,现在的社会要的是人的综合素质,你不表现自己,有很多机会就抓不住,就很难成功。

2、自主学习:我自信、我成长

学生有了参与的热情,参与课堂的能力就成了关键。老师们都感受到要保持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一定要使学生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以知识和能力为载体的。因此,课前一定要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在字词句上,在基础知识上,要吃透;然后进行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和迁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创新性的学习,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成果”可以展示。要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老师的指导也很重要,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都需要老师的细心和敏感。刚开始时,预习课上、反馈课上,老师要和学生一个一个“节目”的进行排练。

渐渐地,学生们适应了这种课堂,渐渐地,学生们喜欢上了这种课堂,渐渐地,学生们在这种课堂上快乐、自信地成长。一位同学文科学得很好,数学不理想,开学很久了也没有在数学课上“上台”展示过,老师私下作了他的工作,得知他也想上台,就是没有勇气。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点了他的名:“你上黑板上讲讲。”他迟疑了一会儿说:“我就站在座位上讲吧?”“不行!”在老师的坚决回绝下,他只得来到了黑板旁,脸一直对着黑板,勉强将题目的解法说完了。“很好,不但敢讲了,还在黑板上讲了,而且讲得很完整。”老师的大声表扬下,这位同学上台展示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数学成绩也提高很快。以致到后来,座在第五排左右的他,经常将自己的板凳悄悄的挪到第二排,以便能够更便利的“抢”到爬黑板的机会。

一位同学在笔记上这样记录了自己的变化:“学校的课堂改革使我有很大的提高,一向不愿发言的我终于站起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了,我现在开朗多了。通过锻炼,我勇气倍增,学习成绩提高了,我与同学们逐渐交往,友谊也加深了。我知道做到这些,一定要预习好,与同学们交流合作好。只有相信自己才会成功,因此《相信自己》这首歌在我心中早已成为名歌。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

一位同学为自己学校的课堂作了一首名为“鸟儿•天堂”的诗:这里没有枯燥,这里没有束缚。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可以打开心灵的窗。让我们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让我们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为了它,我不再封闭心扉;为了它,我抖落累累痕伤;为了它,我愿意飞向梦想的舞台。因为它,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因为它,我的人生更加精彩。热爱它,赞美它——杜郎口中学。鸟儿的天堂,心灵放飞的地方。

读着学生们对自己学校教学改革的感受,我们真为他们感到幸福。是啊,他们是幸运的: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农村,他们可以用知识自由的追逐自己的梦想,可以用快乐伴随学业和成长;他们是幸福的:可以用自信和身心回报老师和爹娘,可以用能力、毅力和理想成就人生的辉煌!

杜郎口中学的改革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临场发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强,综合素质比较高。学生的中考成绩大幅度提高,2004年名列全县第三名。” 亲眼目睹杜郎口中学教

改历程的原县教育局副局长很有感触的说:“杜郎口中学的学生跟别的学校的学生不太一样,我与学生对话,杜郎口中学的学生会主动跟你交谈,别的学校的学生不敢跟你说话,甚至会吓得往后缩。杜郎口中学送入高中的学生入校成绩不一定是最好的,可是高

篇6: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这些学生真笨,反复强调的题还要错;我们也经常看到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台下的学生,睡觉、玩手机、讲话,各干各的事,玩得不亦乐乎。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老师越权了。学习是谁的事?学生的事。它需要你一个人讲吗?它需要你反复讲吗?不用。就像我们端起碗来喂孩子一样,桌上十道菜,哪一样是他最喜欢吃的,他不说你是不知道的。你夹到他不喜欢吃的菜,他不吃,你要一样一样试,一样吃一点又浪费时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筷子给他,他想吃什么就夹什么,多好啊!老师一个人讲,你知道学生哪些懂,哪些不懂吗?他不说你也不知道。把任务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你不也落得轻松吗?

这学期,我就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演绎课堂四步曲,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减负增效。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步,交流自学情况,相互补充。

开学我就发给每个学生一本预习手册,有预习的总体要求,有每课的预习提示,预习前还有复习回顾。学生根据提示,自觉学习。填写的内容比较简单,但一定要认真看课文。第二天课堂上,大家就交流自学情况,相互补充。比如,学《三峡》,课堂上,组长就组织大家读课文,齐读可以,一人一段也可以,目的就是要解决字音。然后,相互翻译,你一句我一句,你不会的我跟你说,我不会的你告诉我,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哪个字不认识,哪个词不理解,在这时都能得到解决。大家都不会的,就问老师,老师马上进行小组辅导,这才叫因材施教。

第二步,交流学习疑问,相互讨论。

预习中有一项内容就是提出自学中未解决的三个问题。课堂上,大家就重点讨论各自的问题,有的问题小组内可以相互解答,大家就解决了;有的问题本小组解决不了的,就打热线请教其他小组,如果帮助解决了,就要送一份礼物给对方。这一个环节相当热闹,问的人积极,因为可以借机考考他人;答的人也很积极,因为答对了可以得到礼物。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里,学生们忘却了这是课堂,没有了老师抽问的紧张,也没有了做不起题的烦躁。大家都回答不了的问题,就写在黑板上,交全班讨论。

第三步,师生合作,完成学习。

到最后留下来的问题并不多,但相当有难度。比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是如何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的?《三峡》中写景的句子语言有何特点等等。这些问题多是写作手法上的问题,学生感到不好理解,实际上也是需要老师认真指导的问题,教学的难点也就体现在这里。所以,这些问题老师要讲,而且不惜时间的把它讲清讲透。

第四步,我当考官,考考大家。

作业的设置,多数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置考题,然后交给对口小组的同学完成。学生自己设计的题,难度适中,要求不能参考其他书籍出题,只能是个人的原创。做完后,相互批改了,老师再收起来检查,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如果多数重点都没涉及到的,老师就要补充相应的作业。

课堂四步曲,步步都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集思广益,让每个学生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有同学陪伴学习,学生不再感到孤独,不再感到无助。学习的信心增强了,尤其是一些差的学生,上课违纪的现象都少多了。

我们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学生在自己的阵地上都不采取行动,那肯定是有原因的。我们的老师不能硬逼,不能强灌,即使硬逼着勉强应战,那肯定也是要吃败仗的。学生的不行动原因通常有三种情况:

一、学习内容难易不适中。太简单,学生觉得没味;太难,学生又觉得理解不了。把课堂还给他们,组长组织大家学习,什么题不懂就讨论什么题,谁会的谁就来当老师,这样人人都有事可做了,耍的人就少了。一些偷懒的同学,老师在巡视时还可时时提醒他们。

二、老师讲得过多,提问抽问答问,形式单一,学生感觉无趣。老师站在讲台上从头到尾的讲,始终带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学生最怕抽问,总担心答错了会让同学见笑,老师会批评。把课堂还给他们,随便他们怎么问都没人笑了,心里压力消除了,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

三、一人学习,孤独无助。很多学生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都是不会。家长没法指导,又不方便请教老师和同学,长此以往,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我们经常喊教书难,难教书,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好的教学方法;我们经常喊教书累,教累书那是因为我们占据了课堂,包办了教学。只要我们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并施以恰当的引导,什么素质教育,高效课堂,减负增效,一切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郭燕

篇7: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转瞬间,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有十余年之久。不忘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要求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自主探究真正领悟数学知识,才能掌握数学技能和方法。我是经历了课改,见证课改的乡村中年教师,算有一些自己的心得。

课改下,专家学者一直在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可见这是老生重弹而又重要的环节。显然,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是一句简单的空口号,而是一段用心努力的改进过程。尤其是对于山区小学的中年教师,鉴于多数是接受“填鸭式”教学的过来人,所以,在授课时也习惯沿袭着过去老一辈的方式。因此,在农村小学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确实不容易。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更多的指导。有心,事竟成。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一、转变自身的观念,巧妙指导

要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作为教师首先要从自身的观念反思。新课改以来,不少教师也注意到了在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一讲到定义、计算、及注意点,老师便又容易犯老毛病,一味地由自己讲解。教师需意识到教学过程是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不管讲授内容复杂与否都不能忽略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中,我们应尝试性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教学的活动,让学生上台讲解小知识点或者开放性习题等,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地 1

展示自我,释放自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15÷3=5150÷30=51500÷300=5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讨论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李霞同学把手举了起来。我见到后,高兴地把她叫了起来,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的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李霞,脸涨得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准备退却了。可我走过去,用手抚摸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同学发言,难免会紧张,深呼吸一字一字的把你观察到的和想说的说出来,即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的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因此,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遇到不懂的,老师就要适当地指导。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懂得指导的技巧,不能随便训斥,从而引起学生的紧张。教学是双边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学,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它们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就没有对话、互动和交流。学生作为不成熟、非稳定的一方,正处于认知、情感、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有时是偏颇的。因此,教学中不但需要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探究,也需要教师的体验去感染、唤醒和引导学生的体验。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教师的主导要适度,教学中应着眼于理解的疑难处、知识的关键处、情感的共鸣

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要有两个把握:(1)把握时机,进行启动、引发,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更深的境地;(2)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当学生发生争议时——参与,当学生发表意见时——倾听,当学生出现错误时——纠正,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赞赏。所以不要轻视教师的指导。学生和知识之间就像隔着一层窗户纸,教师轻轻一导会使学生豁然开朗,老师轻轻一导会给学生呈现出一个充满想象、充满灵性的瞬间。

二、创设良好的氛围

德国教育家哥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其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必须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主参与的欲望,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首先要创设愉快和谐氛围,培养学习兴趣和情感;其次要创设平等民主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情绪和态度;最后还要创设勤奋竞争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在这个环节,我们须要做好两方面的努力:

1、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

2、创设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运用一些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决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和微笑。如在低年级,可以通过以游戏、活动等形式学习新课,并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我们可以解决游乐公园中的数学问题来学习乘加、乘减算式,也可以通过摆学具学习乘法口诀……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长方形框和正方形框,感知周长的概念,以此方式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有著名学者曾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营造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无法发挥作用。”记得有一次我在教授 “10以内的加法”这一内容时,我通过实物教学来营造氛围。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棍子来学习10以内的加法。可让学生人人参与动手用10个小方块摆成两部分,学生根据数的分解,得出了9种摆法。然后让学生观察写出9种加法算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能力,也为学习减法奠定了基础。最后让学生把算式中数字填入表格,看谁填得又快又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最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发现加数、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得出以下结论:(1)两数相加,和比两个加数中任何一个数都大。(2)一个加数减少几,另一个加数增加相同的几,和不变。这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整个过程,学生人人主动积极参与,既达到了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又刺激学生去寻求或创造达到学习目的的最佳方法或途径。

三、激发学生兴趣,使其有成就感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现。所以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更加应当去培养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数学的殿堂,指导他们利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我在教学分数与除法时,先让学生们算这样一道题:古时候,一个聪明的短工给地主干活,事先口头协议商定:每月工钱40元,每月30天算,按时取酬,结账兑现,分毫不能差误。结果这个月他干了21天,账房给他27.99

元,而他不依,说账房先生算错了。到底他该得到多少工钱?请同学们来帮他计算一下,同学们纷纷举手要求到台上展示他们的才能。结果大多数同学的算式是:40÷30×21≈1.333×21≈27.99(元),而小东的列式是:40×21÷30=28(元)小文的列式是:40/30×21=28(元),我先不确定优劣,而是针对三种情况说解题思路,第一种情况是:先算出一天该得到多少工钱,再算21天一共得27.99(元);第二种情况是:他工作21天占一个月天数的21/30,然后求一个月工钱的21/30。第三种情况是:40÷30是每天的工钱,把题改写成分数40÷30 =40/30,即每天工钱为40/30元,干了21天则是40/30×21=28元。通过对比,显而易见后两者算法较优,不用算小数除法。我分别给予肯定。虽然算法不同,但思路都是正确的,从而得出结论是:凡是遇到除法里除不尽的用分数计算较简便,使学生们从心底里高兴,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较明显的效果。

四、重视课堂效益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益如何,直接关系到减负增效能否落到实处。“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广大教育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无论教育体制和课程教材怎样改革,“让学生学有所获,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永远是其不变的主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在课堂上常运用举一反三的方法来提高效益。有一次我在教学二年级“三位数的减法(退位减)”时,通过和学生学习二位数的减法,得出结论:第一,相同数位要对齐;第二,从个位减起;第三,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然后,我让学生用这三种结论来计算三位数的减法。这种举一反三,依些类推的方法,不仅让学生更

加懂得了两位数减法计算,而且学会用得出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三位数的减法。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就会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益。

另外,教师要经常反思:为什么反复讲学生还是不懂?这时,教师要保持耐心和明确新知识对于小学生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不一定一次能存进学生的大脑,知识需要有序再现。除了自身的反思,还要引导学生做好反思:为什么学懂了还做不了题?为什么会了还会出错?为什么同样的题错了还要错?这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懂了不等于会,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需要练习;从“懂”到“会”到“准”需要“悟”,要多思考,举一反三;错题要更正,并学会找原因而不是借口。设计有梯度的练习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

篇8:把音乐带入体育课堂

一、用音乐调动学生情趣, 创设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课堂氛围

积极的情绪能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斗志, 调动人的身心潜在能力, 提高活动效率。兴趣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产生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而音乐的旋律直接牵动着练习者的情绪, 影响练习者的兴趣, 提高活动效率。如课前的准备阶段, 选择欢快、节奏感强的音乐, 并按音乐节拍做好各种身体练习, 使学生在音乐声中振奋精神, 提高兴奋度, 充分活动开身体各部位。在一些练习中, 结合技术动作的录像片断或学生示范动作, 配以音乐, 能使整个练习过程充满激情、活力, 呈现出良好的学习氛围。特别是在内容较枯燥、运动量较大的耐久跑及身体素质练习中适当地听些激昂的音乐曲调, 能提高学生的情趣, 转移注意力, 学生就会随着音乐的旋律活动, 在训练中获得快乐, 在快乐中取得锻炼的效果。如《万里长城永不倒》, 气势雄伟, 让人感觉热血澎湃, 性情奔放。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情高昂, 心情愉悦的学习状态, 促进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用音乐启动学生智慧的马达

人们常说音乐是发展和培养学生智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体育课上运用这种手段则能够很好地启动学生智慧的马达。在儿童的基本活动中, 《走》的教学本是枯燥乏味的, 我在其间加上了音乐, 引起了走的节奏变化, 学生不但要完成动作, 而且要积极思考。在练习头顶物走时, 采用节奏较慢的音乐, 如:“大象走”;在快速走比赛中, 采用节奏较快的音乐, 如:“小猴跳”。经过反复练习, 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问题, 并能够认真规范地完成每一个动作。如《爱拼才会赢》, 叫人敢于拼搏才能取得成功, 勉励人们将理想付诸行动。《众人划桨开大船》《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教育学生要有集体主义观念。秋天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可以让学生想象到老百姓在田地里劳作的辛苦和付出汗水所得到的希望和回报, 从而激发学生们不怕艰苦锻炼身体的勇气和决心。音乐的感染力是无穷的, 音乐又给他们充分的想象与表现的空间, 使他们在音乐的伴奏下, 积极地、活泼地、自由地想象, 并力图在姿态、形体、气质等方面充分表现个人的潜能。启迪智慧, 开阔视野, 丰富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用音乐愉悦学生身心, 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基本部分是体育课的重头戏, 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学者发现:愉快教学是非常独特的, 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并倡导现代体育教学中, 应将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可我们现在有些体育课教学方法手段单调、缺少激情, 这难怪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所以把音乐带入体育课堂。由于人们在清晰、欢快音乐节奏伴奏下做练习, 加上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受音乐感染力的影响, 很自然地从心灵中产生共鸣。音乐能够影响人的机能, 激发人体能量的释放, 使静态变为动态, 人体接受到音乐的刺激时, 脑生物电的活性就会得到改变, 心率减慢, 血压下降, 心收缩力减弱, 肌肉的紧张程度得到缓解, 推迟人体的疲劳期, 使机体处于良性的循环状态, 并得到提高。大家知道, 跳远是个技术性较强的体育项目, 需要学生反复的练习。但时间一长, 次数一多, 学生就没劲了。例如, 我在上《跳远》这一课时, 在课中我恰当地利用节奏轻快的音乐作为背景, 游戏作为手段, 要求学生边跳边听音乐, 按嗒、嗒、嗒……的音乐节奏进行跳跃, 给学生充分的想象与表现空间。另外跳远的助跑与起跳, 本身就富有很强的节奏感, 配上恰当的音乐, 能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这一技术。通过指导和乐曲的巧妙合理使用, 学生既较好的完成了动作, 又一点也不感到累, 都有成功感。这堂课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四、用音乐稳定学生情绪, 快速有效消除学生的生理、心理疲劳

在一堂紧张而又有较高运动强度的体育课后, 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疲劳, 而现在一般的体育课中的放松活动, 却只注重于肌肉的放松, 这样的放松是不够的。学生经过活动后, 体内堆积了大量的乳酸要及时消除。为了让学生从高度的兴奋状态过渡到相对的安静状态, 使疲劳尽快消除, 可选用轻柔如流水的音乐, 仿佛使学生身处大自然中, 心灵飞舞在大自然中。人在听到舒缓、恬静的音乐时, 会分泌出一种使人镇静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如《茉莉花》, 典雅、优美、舒展, 学生可以随着音乐的旋律调节与放松。而整个体育课也就在节奏变化、旋律起伏的音乐声中迸发出体育的韵律美。既锻炼了身体, 又滋润了心灵。

五、结语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的旋律, 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娱乐, 体育运动和音乐宛如孪生兄妹, 它们的结合会使体育课堂更精彩。让音乐走进体育课堂, 音乐特有的感染力会使体育教学具有更神奇的亲和魅力。就如体育竞技项目艺术体操、自由体操、花样滑冰一样, 就是将动作的韵律、节奏感和音乐达到协调一致, 创造一种完美的意境, 给人以艺术享受。

摘要:体育课堂的灵魂是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运动快乐感, 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形成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并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 使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 产生兴趣、养成习惯、形成意识、锻炼品质、陶冶情操。因此, 把音乐带入体育课堂, 为课堂创设提供充满时代气息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促使体育课堂变大、变新、变活, 是现代体育课堂学科整合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体育课堂,音乐,运动快乐感,调动情趣,愉悦身心,消除疲劳

参考文献

[1]高唤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2]尹华丁, 周应德.社区体育与人文关怀[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2) .

上一篇:工会副主席岗位的竞聘演讲稿下一篇:这样的每一天,我愿意!培训工作半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