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2024-05-11

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精选十篇)

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篇1

如何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呢?教师首先要切实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功能。从用好教材中的素材做起,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 (student-centered) 和活动为中心 (activity-centered) 的新课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让学生学有所用, 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 激发学生乐学兴趣, 思考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真正变英语教师 (teacher) 为英语教育工作者 (educator) , 教学组织者 (organizer) , 设计者 (designer) 和指导者 (instructor) 。我教NSEFC Book1AUnit7Cultural (relics中的Reading) ACEFYOF HEROES的话题是英雄城。通过对精读课文的学习, 学生对文章St Petersburg和Peter the Great的历史和人物有了了解和认同, 并会应用Where there is a river, there is a city等句式。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Peter the Great is gone.The City remains the city。从而悟出It is people who made the city great.教师顺势引申, 举例并深入到Where there are people.there is (are) …, 完成了对学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情意教育, 并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教师利用这些素材, 借助学生已有经验, 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 促使综合运用所学语言完成“四会”任务, 并顺势教给他们观察方法和写作的一些关联词, 如表示转折关系but、however、while、otherwise、on he contrary、on the other hand之类, 布置家庭作业, 要求他们正反两面去描绘同一个人 (同一件事) , 此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 教学的形式对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影响巨大。对此我想谈其中的三点:一是将我们的教学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层次和多维度的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将教学设计成活动, 给学生充分的空间, 学生可以在横向上发散, 在纵向上联系, 思维能够活跃起来, 潜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学生的思维结果, 会将教学内容构建成一个多点、多线、多面的体, 这个体又具有无限的张力, 这个张力会影响了学生自身, 也可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影响。二是学生的活动形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自主是首位的, 这是产生合作和探究的欲望的前提, 自主不充分, 合作和探究就是徒有其形。三是活动过程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即在学生渴望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时, 教学安排应恰好是一个展示的环节;当学生希望解决自己的困惑时, 教学活动恰好就是质疑解难。不要按照老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一成不变地生硬地坚持下去, 那会使教学陷入无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实施英语教学的根本保障。能否设计科学, 形式恰当;学生能否学有兴趣, 学有收获;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能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讫自然圆合, 角色适度, 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艺术。

要实现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水平高品位的教师素质是英语教学的第一需要。因为, 只有教师文化素质高, 才能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启发, 并与学生有效交流, 进而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只有教师个人综合素质高, 才能引起学生的钦敬之情, 才能融洽师生关系, 并导致学生学习情绪愉悦。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篇2

如何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在观念上受到传统英语教学的束缚,在教学模式上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制约,体现不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就是学生在本专业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较,更突出了听、说能力的培养.现将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报道如下.

作 者:黎广彬 张淑香 作者单位: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黑龙江,双城,150111刊 名:黑龙江畜牧兽医 PKU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年,卷(期):“”(6)分类号:H3关键词:

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篇3

一、实行课文整体教学

新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课文开始就分段教学,容易产生见树不见林的毛病,不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教课文的正确方法应按照“整体-分段-再整体”的顺序进行。

课文整体教学要根据课文材料的不同采用多种形式。我自开始课文整体教学的尝试以来,采用了下列教学方法:

1.简化课文听说法。就是教师把课文简化后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样,学生一开始就了解了全文大意,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去阅读材料,了解细节。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听”的训练。

2.问答法。英语的疑问句,尤其是特殊疑问句,如同教师手中的一把万能钥匙,可以用来打开英语知识宝殿的大门。教师若适度地运用疑问句进行课文教学,可将学生“听、说、读”训练有机结合一体,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通过几个问题的回答,不仅解决了学生整体理解课文的问题,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言语实践机会。由于学生在回答某些问题时,必须重新构思,必须使用自己的语言,这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3.阅读理解法。“阅读理解法”以选择题和判断题的形式,以突出理解课文和处理课文信息为目的。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学高年级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视听法。是指教师在上课前,充分利用有关的图片,实物或运用简笔画,采用“视、听、说”入手的方法,事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借助简笔画、手势和表情,用英语向学生讲述经过。我发现学生听得那样的认真,那么饶有兴趣。

二、用英语讲解课文

要使学生具有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应坚持用英语讲课。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结构形式讲解课文句子,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用英语去分析讲解课文,使学生能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扩展了学生的语言知识范围。持之以恒,学生运用语言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精讲课文,并综合归纳,辩义解惑

要通过课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教学法的角度来讲,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凡是学生能做到的,就让他们自己去做,他们还不会做的,就启发他们自己去做。学生的基本技能是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练出来的,不是由教师讲出来的。只有精讲,才能省出时间来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和思考问题。学生只有在面对新的问题时,才能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正是学习和运用语言之必需。

要使学生达到快速自如,准确地道地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与当前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必要的综合归纳,逐步形成学生的知识网络。

四、复习巩固再提高

1.复述课文。复述课文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最佳方法,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如:纲要性复述、表演性复述、转述性复述。

2.加强学生书面练习。要使学生具有灵活处理语言信息和活用语言的能力,仅仅靠记住或掌握课文中的现有知识是达不到目的的,还必须对学生进行一定量的课外笔头训练,以逐步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对学生时行训练时,既要考虑有利于巩固本课知识,又要考虑使练习具有综合性、新颖性、灵活性特点,突出“活用”二字。

学生每学完一课后,根据课文的体裁和内容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如:拟纲写、扩写、缩写、改写、仿写。

由于自已在课文教学中坚持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为宗旨,所以,我的教学深受师生欢迎,教学效果也较为理想。

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篇4

一、坚持值日生汇报制度

每节课开始, 全班同学即轮流上台发言。每次2至3人。发言的内容和题目自定。例如, 可让学生们谈国内外新闻、校内外新闻, 或者评时事, 或者介绍一本好书, 或者谈自己的感受等。也可以让他们自由结组表演对话、小品等。这样, 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 培养他们开口讲英语的兴趣, 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 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

二、给学生一个发散性的题目, 让学生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给学生提供的题目应尽量有发散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 《项链》一文, 我们可以让学生评说剧中人物。关于玛蒂尔德, 学生甲可能说她很虚荣, 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学生乙可能说她很珍重友谊, 有责任感, 为此而宁愿付出10年的艰辛;学生丙可能说她很懦弱, 因为只要她对那位有钱的朋友讲明情况, 她或许能得到谅解, 并了解项链的真实价值, 免除10年的艰苦劳动。我们老师不要讲甲对乙错, 只要学生的观点有充分的根据, 能说服别人, 那么他的观点就是成立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甚至从反面思考问题, 善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

另外, 还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个故事的结尾。这样既增加趣味性, 又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例如, 《项链》一文, 让学生想象真相大白之后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丰富的想象对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积极意义。

三、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 培养学生即兴使用英语讲经历、谈感受的习惯

例如, 以“该不该给乞丐以钱物?”为题, 开展辩论, 按学生的意见将全班分为甲乙两个组, 让双方展开讨论。任何一个同学都是辩手, 都全力投入辩论。这样, 既能够增加大家的参与意识, 又能锻炼学生的即兴运用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利用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教师节、圣诞节和新年等传统节日, 让同学们谈经历, 谈感受, 能加深学生之间乃师生间的了解, 加强学生的运用能力。

四、精讲课文, 并综合归纳, 辩义解惑

要通过课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从教学法的角度来讲, 必须坚持一个原则, 即:凡是学生能做到的, 就让他们自己去做, 他们还不会做的, 就启发他们自己去做。然而我们有些教师在分析课文时, 一字一句地给学生讲解, 生怕有疏漏之处。杜勃罗留夫说得好, “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 使学生无须咀嚼, 只要把教师所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 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因为学生的基本技能是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练出来的, 不是由教师讲出来的。只有精讲, 才能省出时间来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和思考问题。学生只有在面对新的问题时, 才能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正是学习和运用语言之必需。

要使学生具备快速自如、准确地道地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在课文教学中, 教师还应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与当前知识联系起来, 进行必要的综合归纳, 逐步形成学生的知识网络。通过归纳, 将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类比, 使学生了解掌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相同点及不同之处, 以澄清学生知识疑点。归纳类比主要从词汇、句型结构、语法三个方面入手。如:

(1) 动词:

improve, /increase/raise

(2) 副词:

greatly, /very/much/quite/rather

(3) 代词:

other/the other/another/others/the others

(4) 形容词:

rapid/ quich/fast

(5) 介词:

below/ under

(6) 短语:

go on to do sth/go on doing sth/keep on doing sth/go on with sth

(7) 句型:

such…that/so…that/the same…that

(8) 语法:

如不定式、分词和动名词同作定语和表语的区别。

若教师经常性地引导学生通过例句将类似知识归纳比较, 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养成规范运用语言的习惯。

五、复习巩固再提高

1.复习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 给学生提供言语实践机会, 促使其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因此, 每教完一个新课后, 我常通过下列形式组织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

(1) 复述课文。复述课文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最佳方法, 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复述的方法可根据课文的形式和内容采用多种方式。

(2) 表演性复述。是指由学生分别担任故事人物角色, 借助动作表情生动复述课文。这种方法适合于故事情节较复杂、趣味性较强的课文。如“The Blind Men And The Elephant”, “The Emperor's New Clothe s”等。

2.加强书面练习。要使学生具有灵活处理语言信息和活用语言的能力, 仅仅靠记住或掌握课文中的现有知识是达不到目的的。还必须对学生进行一定量的课外笔头训练, 以逐步使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对学生实行训练时, 既要考虑有利于巩固本课知识, 又要考虑使练习具有综合性、新颖性、灵活性特点, 突出“活用”二字。

3.根据课文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写”是中学生学习英语所要达到的“四会”能力之一。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 我国历年高考都有写作要求。然而, 学生当前的写作状况实在令人担扰。从1994年高考作文看, 一些学生缺乏最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将“晚会”写成“night meeting”, “八月十五星期六七点半”写成“Auguest 15, Saturday, thirth pastseven”。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平时练习少, 没有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必须从平时课堂教学抓起。在高中英语教学阶段学生每学完一课后, 我根据课文的体裁和内容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

总之, 我认为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突出“实际运用”四个字。离开了这个根本, 也就丧失了语言教学的实质。而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注重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摘要:学习语言的目的之一是交际, 口头交际在语言交际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因此, 听说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极重要的方面。加强英语听说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怎样测试英语运用能力? 篇5

一、英语运用能力是什么

要测试语言运用能力,首先得弄清楚语言运用能力是什么。这问题过去很多人不怎么去追究。有一种观念,以为懂得英语语音语法词汇就能运用英语,因此英语语音语法词汇就是英语运用能力。这种观念很普遍,存在于大家的脑子里有几十年。几十年英语考试也都是根据这个观念设计的。60年代以前这种观念不足为奇,因为那时候大家对语言运用研究还不深,缺乏认识。到了70年代,语言学和相关科学进步了,这样的观念就很有问题了。现在对人类语言和语言运用,当然还远不能说已经认识清楚,但是至少肯定了以下三个基本观点:

1.语言运用能力不等于语言知识或语言技能,前者大于后者。

什么是语言? 每一种语言,首先是一个形式系统,或称语码系统(code system)。这个形式系统包括三个方面:语音、语法、词汇。语音语法词汇是构成语言形式系统的三个次系统。要会运用一种语言,当然必须要具有对这个语言形式系统的知识,也就是关于语音、语法、词汇的语言知识(knowledge)。

有了语言知识,是不是就能运用语言了呢? 从前有人认为这就足够了。四、五十年代以来,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指出,学了语言知识往往不会用语言,必须获得操作语言形式系统的技能(skills)才能用语言。技能按他们的定义是一种习惯性的自动化的条件反应能力。语言的掌握完全可以用训练自动化技能的方法解决。但是有了语言技能,是否就能运用语言呢?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提出的语言技能,事实上不能说明语言的运用能力,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1)把听、说、读、写的技能当作主要是耳、口、眼、手的技能,忽视运用语言认知的一面和创造性的一面。(2)把语言技能看作是一种脱离语言运用的语境和情境的独立的技能,忽视了语言运用依赖于语境情景这一事实。到了70年代,人们已经认识到语言运用除了关于语言形式系统的知识,除了对语言形式系统的操作技能外,还必须有在语境和情景制约下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换言之,原来的知识、技能的概念不能解释语言运用能力,需要提出能力的概念(competence)(注:英语里ability, capacity和competence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汉语三者都只能译作能力。希望大家注意我们把它们用于不同的含义,请注意区分。)。语言运用能力远大于,多于,也复杂于语言知识或语言技能。

2.语言运用能力是多成分多层次的复合体。

70年代以来,很多人研究过语言运用能力(也称为交际能力)的构成,提出了多种不同的交际能力构成模式。这里不必详加介绍,可以总结为两条:

(1)语言运用能力是一种包含多种成分的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里面既有知识,有技能,也有能力。是包含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和能力(ability & capacity)等多种不同性质的成分的能力(competence)。

知识是存在于人脑中的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也包括明现的和不明现的知识(explicit and implicit knowledge)。结构语言学派之前的英语教学重点放在语法词汇知识的教授上。结构派却认为知识没有用。我们认为,单是语言知识对运用语言是没有用,但是语言运用不能排除知识,语言运用能力里面含有知识的成分。

技能,这里指一种自动化行动的能力,譬如对外界刺激的生理反应、机械反应、自动化反应或者习惯性反应。如骑自行车、打字的技能等。语言运用上的技能,简单的有辨音发音、辨识和书写字母、拼音拼词等; 复杂一点的包括交际中由于纯熟而达到自动化程度的(不用动脑筋的)连串的语言解码和编码,譬如打招呼、道别和一些几乎是公式化的对答等等。一个人学外语,开始时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连最小单元的解码编码都不能自动化,到后来能够自动化的单元越来越多越来越长,也可以说技能越来越纯熟了。低层次的解码编码都成了技能,不用动脑子,脑子便能越来越多地解放出来做高层次的工作。

能力不同于技能,是动脑的能力,包括推理、判断、创造、想象、审美、欣赏、同情或憎恶等等的能力。可以分为认知(思想)和感受(情感)两个范畴,分别称为认知和感受能力(cognitive and affective capacity)。人用语言,必然牵涉到认知和感受。事实上语言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认知和感受能力。很难想象一个全无认知感受(也就是全无思想感情)的人能够用语言交际。教外语,说我只教语言,不管语言里的思想感情或学生的认知感受能力,是自欺欺人。外语考试,说我只考语言,不牵涉学生的认知感受能力,那也是自欺欺人。除非你考的不是语言运用,而只是语言形式,譬如默写单词、句子主动语态变被动等等。

结论:语言运用能力是多成分构成的,包含知识、技能、能力等多种不同性质的成分。

(2)语言运用能力是在多层次上同时运作的能力。

运用语言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否则无法互相理解和交际。过去很多人以为只要懂得和遵守语言形式系统的规则(即语音语法词汇规则,或可广义地称为语法规则)便可。其实光是靠语言形式系统的规则远远不能顺利交际。因为语言运用是一种多层次的行为。任何一种语言运用起来,都要在多个层次上同时运作,因此必须同时在多个层次上遵守规则。第一层次是语言形式系统层次或广义的语法层次(遵守广义的语法规则)。第二层次是语境层次(遵守上下文或语篇的规则,譬如上下文前后如何呼应如何连贯等等)。第三层次是情景层次(遵守时、地、人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的交际情景的规则,譬如向老师请假,向朋友道别,向警察报案分别应该说什么话如何说话等等)。真正的语言运用,在语法、语篇和情景这三个层次上同时体现。语言运用能力是在三个层次同时运作的能力。

3.语言运用能力是一个整体,各种成分不是相加,而是互相作用化合而成。

有一句常被引用的话:整体不等于部分的和(The whole does not equal the sum of the parts.)。这很能说明语言运用能力。上面提了那么多的成分和层次,但是语言运用能力却不等于这些成分、这些层次相加起来。语言运用不能一个一个成分、一个一个层次分开去测试。因为这些成分和层次互相作用、互相化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举一个浅显的比喻,语言运用能力不是积木砌的房子,一块一块积木堆起来就可以得到完整的房子。语言运用能力也许更像一种化合的药品或食品。譬如八珍汤,如果有人请你喝八珍汤,不把八样原料加水煮好给你喝,而是一样一样原料分开煮了给你吃,盐和油和味料也都一样一样分开给你尝,另外给你白水喝,即使原料一样不缺,分量也十足,但是味道和八珍汤会一样吗? 更根本的是,你能说你吃的、喝的是八珍汤吗? 应该说根本不是。语言运用能力也是这样一种成分不可分割的结合物。试想真正运用语言可以只用一个成分,只在一个层次上用吗? 不可能。即使最简单的运用,譬如和朋友互相打个招呼,不能说我现在只用语音,不用所以也不管词汇和语法。也不能说我现在只管单词,不管句子或者语篇有些什么规矩,也不管当前这个交际情景有什么制约。这是不可能的。每次运用语言必须同时要管单词,管句子,管上下文,也要管时、地、人包括社会文化等情景;同时要管语音(或书写)、语法和词汇;同时要运用知识,运用技能,也运用能力。所有各种成分、各种层次都同时要用要管。这就是语言运用的实际。

二、语言运用能力如何测试

1.语言运用能力测试的原则

上面讨论了语言运用能力是什么,现在讨论如何测试这个能力。当然,如何测试某样事物,首先取决于这事物是什么。语言运用能力以下两点基本性质决定了对它的测试的大原则。

(1)语言运用能力(或交际能力)是抽象的内在的能力,不能直接观察。

测试或者测量一样东西,假如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譬如一块木头,那好办。或者一杯液体,是酸性还是碱性,也容易测试。可是一种语言的运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脑子里、看不见的抽象东西。怎么测量或者测试呢?

语言运用能力本身固然不可见。但是一个人有了这种能力,就能做出种种语言运用行为(也可称交际行为)。这些行为就是语言运用能力的表征。语言运用能力虽不可见,它的表征交际行为却是可见的。也只有它表征出来成为交际行为的时候才可见。因此测试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可以也只能通过对语言运用行为(交际行为)的测试来进行。在语言测试科学里这称为直接测试,即直接地测试交际行为。不同于测试交际行为的某个成分或层次(如语法或语音,单词或句子)以代替交际行为的间接测试。

(2)语言运用能力是多成分多层次的不可分割的复合体。

我们已知道语言运用能力包含很多成分(不是单一成分),有很多层次(不是单一层次)。而且我们还知道,这些成分互相作用、互相结合构成语言运用能力整体,不应该一个一个成分分解开来去测试。我们还知道,这些成分又都不能剥离它们的层次。剥离了它们的层次,语言就不再是运用中的语言。那么这种多个成分不能分开,多个层次又不能剥离的语言运用能力,该如何去测试呢? 显然,只能把多个成分多个层次综合起来测试。

譬如测试游泳。如果把游泳分解为一个一个分解性动作,如何划手,如何蹬腿,如何呼吸等等。让受试人站在岸上,一个一个动作去做,一个一个动作给他打分,然后加起总分。这总分能代表受试人游泳的水平吗? 这样的测试,能说是真正测试了游泳吗? 当然不能。测试游泳必须所有动作一起互相配合地做,而且必须在水里做,让受试人真枪实弹地在水里游泳,看他能游多远多快,这才是真正的游泳测试。语言运用也是这么回事。测试游泳必须所有动作综合起来做,测试语言运用也必须所有语言运用能力的成分综合起来测。测试游泳必须在游泳的真实环境中进行,也就是在水里进行。同样地语言运用测试也必须放在它的真实环境中去测,也就是结合语言运用的多个层次去测。

关于层次问题,有一点要特别说明:当你测试语言的时候,如果你只在第一层次去测试,那你就只能测到第一层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如果你在第二层次去测试,那你就能测到第二层次的,同时也测到第一层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因为受试者在第二层次运作语言的时候,必然同时也在运作第一层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而如果你在第三层次去测试,那你在测试第三层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同时,也能测到第一、二层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举一些具体例子:如果你让学生默写单词或者造句,你只能测试到他拼写单词或者造句这种第一层次的能力。如果你让他写My Family这样一篇短文,你能测到学生连句成篇的能力,也就是语篇层次或称第二层次的能力。同时,你也测试到他拼写单词和造句等第一层次的能力。如果你把你的试题再提高一个层次,让学生给外国友人写道歉信,这时你不但能测试到他适应交际情景用语言这第三层次的能力,同时也测试到他连句成篇的第二层次的能力,也测试到他拼写单词和造句等第一层次的能力。这里有一条规律:测试题目高层次可以包括低层次,低层次却不能包括高层次。这就是为什么语言运用能力测试要在第三层次上设计的道理。

语言运作的三个层次,可以形象地理解为语言运作的三个维度。如果只在第一层次设计语言测试试题,譬如孤立的单词默写或者释义,单句默写、填空、改写或者翻译,那是单维的语言操作,是在点和线的层次上进行语言测试。测试的当然不是语言运用能力。如果你在第二层次设计试题,譬如默写或复述成段课文,无情境的作文等。那是双维的语言操作,是在面的层次上测试语言,也还不能算是测试语言运用能力。如果你在第三层次上去设计试题,譬如在外籍教师送别会上致辞,给外商写投诉信等。试题既有语境也有交际情景,那就是三维的语言动作,或立体的语言动作,这才是真正测试了语言运用能力。

结论:基于语言运用能力以上所说的两个主要性质,测试它最好的办法也是唯一真正的办法就是直接测试真实的言语行为(交际行为)。只有通过真实的交际行为才可以观察和测试到不可见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因为真实的交际行为必然是多成分结合的三维度的立体的行为,所以也只有通过真实的交际行为才可以把语言运用能力的多个成分同时在多个层次上综合地测试出来。直接性和综合性,正是语言运用能力测试的两大原则。

2.语言运用能力测试的具体条件

语言运用能力测试,如何才能实现直接性和综合性,在三个层次立体地测试语言,也就是真正地测试语言运用能力呢? 具体设计起来,要符合以下6个条件:

(1)以意义(信息)为纲,而非以形式为纲以信息为纲的试题,考听、读的时候要让受试者的确是为信息而听而读。考说、写的时候要让受试者的确是为传达信息而说而写。

这样,听、读的试题用的材料必须有新信息,也就是对受试者来说的未知信息。而问的问题又必须是信息题,(考读者听者是否获得了信息),而不是语法题(考的是语法)、词汇题(考的是词汇)、甚至于抄答题(考的是直接从材料中对答案、抄答案的能力)。后面这三种都是以形式为纲的试题。

考说和写的时候,形式为纲的题目的特点是:先规定要用什么语言形式,受试者要根据形式考虑可以套上什么意义,用意义去迁就形式(例如给单词、时态、句型造句等)。有时甚至根本用不着考虑意义(例如给单数名词变复数,给现在时短文改过去时等)。以信息为中心的题目恰恰相反:题目首要提供的是交际情景和目的,根据情景决定信息和意义,由受试者根据情景和信息去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应该明白,情景决定意义再决定形式符合真实的交际。而先定形式,由形式去决定意义却正好违反了真实的交际。

技术上,以信息为纲的试题的设计往往要制造和利用信息沟。使受试者为获得未知信息而听而读,为传达对方未知的信息而说或写。说或写时,还必须容许受试者有在情景制约下选择语言形式的自由。

以信息为纲的试题,评分也应以信息为纲。评分依据是:该表达(说和写)的信息是否有效地表达,该获得(读和听)的信息是否有效地获得。有效性包括准确性,也包括得体性。准确性加上得体性,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交际目的。

(2)有语境(context)

语境这个术语一般既指语段本身的环境(上下文),也指语言文字之外的时、地、人以及社会文化环境。我们这里用语境和情景两个术语把两个层次区分开来。语境在这里仅仅指语段本身的环境,即上下文。

真实生活中语言交际都是有上下文的,有上下文的语言动作牵涉到第二层次语言动作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这是无语境的语言测试测试不到的。因此测试语言运用能力的试题都必须有语境。

具体说,就是测试中要求听、读、说、写、译的语言材料,不可以是孤立的单词或者句子。譬如听写或者听解单词单句,读解单词单句,单句语法或者词汇填空,翻译单句或者造句等等试题,都不符合要有语境这个条件。

(3)有真实交际情景(situation)

上面已经提到,情景指文字之外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交际情景,近一点的包括交际的情况、时间、地点、交际人的身份、交际需要和目的等,远一点的包括社会文化背景。测试的试题必须有交际情景,是因为真正的语言运用,都是有交际情景的。没有交际情景的语言动作,是把语言放在真空里运作,那不是语言运用。常见的这种真空试题有短文复述,不交代情景的命题作文等。

交际情景还必须真实,这就是说对受试人是真实生活中会遇到的。譬如命题作文,可以设计为给父母写信报告学校生活。这样虽然也有情景,但是这情景不真实,因为我们的考试对象是中国学生,让中国学生给父母写英文信,是不真实的情景。如果改为给国外笔友或网友写信描写中国学生的生活,那情景就比较真实。

一般说,我们设计试题,明显不符合要有真实交际情景的条件的,多是写或说的试题,因为我国教师多年习惯了随便拿一篇东西就让学生复述,随便出一道题目就让学生写作文,教师自己就没有把学生的写和说放在情景中考虑的习惯。今后如果我们每次出题目时都问自己:让他们说这个写这个,是为了什么交际目的? 是以什么身份说和写,给什么人听和看? 设计试题的时候都这样考虑,设计出来的试题就不会是真空试题了。

读和听的试题,是否缺乏真实的交际情景,一般不那么明显。因为学生总是以听者、读者的身份去听去读外国人说的话或写的文。这也就是一种真实的交际身份和情景了。要注意的是,选用听或读的材料时,应尽量选一些在真实生活里我们的学生(包括他们将来工作以后)有可能并有需要听到读到的材料。其实由于现代生活里超越国界的书报、电视、电影、电脑网络的日益普遍,要选择我们的学生比较容易遇到的听、读英语的真实情景和材料还是不难的。

(4)语言真实

真实的语言,就是对具体的交际情景、具体的交际目的而言是恰当的文体的语言,也就是在真实生活中,在这样的交际情景、这样的交际目的的情景下,会读到、听到的语言。

我们国家里不真实语言用于英语测试还是不鲜见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是在听力测试中用显著是书面语的材料。这是由于很多命题人员以为随便什么课文录上音便可以用于听力测试,脑子里缺乏文体必须适合交际情景的概念,也就是缺乏语言真实性的概念。另外一种常碰到的不真实语言是我们的教师自己写或者改写过的语言。在设计低水平英语测试当中,材料要自己写或改写有时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候要特别小心,要保证英语正确、地道和得体。换言之,是在真实生活中这样的交际情景中,英语为本族语者会写和说的英语。避免在英语测试中用过时英语、中国式英语、阉割英语或者课本体英语(注:阉割英语,指把该用的语法现象或生词阉割掉的英语。课本体,指我国中小学英语课本某些课文特有的一种不自然的英语文体,是课本之外现实生活中真实交际里所见不到的。进一步的说明及实例,可看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等不真实的英语去测试学生。

(5)所做的事真实

有了上面说的情景真实、语言真实,还需要所做的事真实。所做的事是测试试题具体要受试者做的事。譬如要他听一段讲话记笔记,这是真实的。可是听讲话要求逐字听写,那就不大真实。真实生活中除非你当速记员,需要逐字听写的机会是很少的。严格说来以下一些常用题型本身都缺乏做事的真实性:听写、默写、填空、改错、改写、朗读、复述、看图说话、是非题、多项选择题等等。但是如果给以这种题型合理的交际角色和需要,也就可以使它们获得一定的真实性。譬如英国一种英语教师资格考试里就有朗读和改错。朗读的情景是: 假设你要在课堂里向学生朗读以下戏剧道白。改错的情景是:以下是真实的学生习作影印件,请以教师的身份划出错误,指出错误性质,并改正。这样设计,所做的事就真实了。看图说话或写作,如果给以情景,也是可以成为有真实性的交际试题的。

最后要为多项选择题型(MC题型)说几句话。这种题型要求做的事本身肯定不真实。但语言测试发展至今,它是几乎唯一可以保证足够题量又可以方便地用机器客观评分的题型。因此为了保证考试的信度,仍不能不在考试里部分地使用MC题。重要的是,在使用MC题型时,必须在试题的选材和命题上狠下功夫,保证选材真实,保证所命的题是信息题,而且努力提高其作为信息题的质量。要知道,高、低质量的MC题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试题。高质量的MC题可以划入测试运用能力的试题的范畴; 而低质量的MC题却完全属于非运用能力的试题的范畴了(注:关于如何命好信息题和MC题,也可看上注提到的书。)。

(6)有互动性(interactive)

交际行为必然是互动性行为。即使在默默地听讲话或者读文章,事实上听者和读者也不是纯粹被动的,他们也要动脑筋。听者和说者,读者和作者在字里行间一直在进行无形的互相交流,或称相互作用(interact)。通过这种相互作用(interaction),听者和读者才有可能一步一步地获得信息。我们命听力和阅读试题的时候,只要注意命的是信息题,迫使受试者动脑筋去获取信息,这种试题也就具有互动性了。

说和写的试题是否具有互动性,就更显而易见,也更需要我们注意。譬如口试题,让受试者一个人独白,显然就不如让他与主考或者与另一受试者交谈更具有互动性。写作试题,很多人忽略了它的互动性问题,以为写就是自己写,给一个题目便成。然而我们在生活中,每写一样东西,写的时候心目中总是有一个意指的(intended)读者对象的。如果是一封信,心里当然知道写给谁。如果是一篇对社会问题的评论,写的时候就想着要向报刊投稿,报刊的读者就是对象。写的时候知道写给谁看或预备发表在哪里很重要,这决定你应该写什么和怎么写。任何写的过程,事实上在心理上是一个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因此,设计写的试题时,我们都应该给一个读者对象,也就是给一个互动性的情景。

语言测试符合以上6个条件,才能真正同时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语言运用能力的多个成分。条件能实现多少,说明直接性和综合性达到什么程度,决定了测试运用能力到底测到了多少。3.语言运用能力测试考虑效度的同时,还必须考虑信度和可行性以上说的都是英语测试如何能真正测试英语运用能力,是解决英语测试的效度问题。但是对任何语言测试(语言运用能力测试不例外),效度固然重要,信度也同样重要,也同样必须考虑。同时还有可行性,也不能不考虑。事实上,语言运用能力测试,比之非运用能力的语言测试,要保证信度和适应可行性,困难要大得多,因此也需要更认真地考虑。

譬如以上提的语言运用能力测试的6个条件,在学校范围内的评估性测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且我们非常鼓励大家去努力实现。但是超出学校范围的考试,尤其是决定考生毕业或升学的公共考试,在信度和可行性方面受到很多制约,两大原则和6个条件也许就不容易全面地实现,只能尽力而为。也许在一套考试中各部分的实现程度不同。有些大题直接性、综合性程度高一点,有些大题直接性综合性程度低一点。这在语言测试发展的现阶段,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这样说来,我们今天讨论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提出这些原则和条件,是不是有现实意义? 我认为,不但有现实意义,而且有很迫切的现实意义。因为测试语言运用能力,是国际上也是我国语言测试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大方向。认识大方向,才能保证在我们的考试工作中不会迷失方向,不会走回头路。认识大方向,才能明确我们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努力也就会成为促进(而不是“促退”)我国乃至世界外语测试(同时也是外语教学)向前发展的努力的一部分。

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篇6

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二、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別对高中文科生而言,由于终将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1 .加强诱导启发,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2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

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篇7

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

1. 对于地理学科的认识有偏差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认为地理学科具有以下属性:1.综合性。地理这门学科有自然学和社会学的综合特点。2.地域性。地理学科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地理学习要转变思想, 全面思考对这门学科的认知。长期以来, 很多学生常常把地理局限于文科, 再加上初级教育知识欠缺对其的影响, 造成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汲取往往是死记硬背, 忽略对其原理更深层的钻研, 从而导致学生碰到实际问题就无所适从。比如对地方时的学习, 课本中只说经度偏东的地方时间早于偏西的, 但没有说到偏东的精度到底可以定为何时, 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只是会计算时间。而我们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注意到这点, 使学生在学习上有局限性。

2. 不会扩散思维, 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学科体系的综合特征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纵深性, 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全面综合地对待问题, 从而能够发掘地理问题的根本。但是很多学生的思维却时常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分析问题不够深入客观, 导致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搞混一些基本常识和概念, 无法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比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时, 有些学生无从下手, 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掌握的知识不够全面。

3. 所学知识不能灵活应用, 易受定势思维影响

在地理学习中, 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只具有解决单一问题的知识, 易受定势思维影响, 基本常识和概念不清, 知识应用不熟练, 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 有的学生虽然知道什么是热力环流, 但是忽略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 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 从而无法得出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高压流向低压的正确结论。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1. 加强启发诱导, 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加强学生学习, 教师的引导起决定作用。在地理课中, 首要是加强启发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慢慢深入发掘。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 许多学生虽然知道有大陆漂移说, 但对这种学说存在的依据就不清楚了。此时教师应加强引导, 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学生就会顺着引导去分析, 这时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 大陆水平漂移动力何在?二是, 大陆这么重, 为什么能移动?然后学生会提出很多新假想, 最后让他们沿着教学思路, 参照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也就能明白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2.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冲刺阶段, 学生如果没有平时的知识积累, 就无法摸索出地理学习的正确方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如对北斗定位卫星系统的分析, 如果要定位一个物体, 应该要有几颗卫星, 这就需要应用物理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可以培养发散性思维, 同时也重温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正是因为教材的编排大都是按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教师可以在高三最后冲刺阶段试着让学生记忆课本大标题和各个小课题来加强学习记忆。

3. 联系生活实际, 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是生活的一部分, 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都要运用地理知识。因此一定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 并运用到教学中。如对卫星定位问题的分析, 关键在于联系实际, 变抽象为具体。

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篇8

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时, 由于学习方法运用不当, 考虑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不活跃, 导致学生在接受地理知识时效率较低。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 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 地域性。地理学科的这两种特性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运用的思维方式和学习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不同。在学习地理时, 需要对地理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考虑。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时仅仅认为这门学科是文科, 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不全面, 在分析和解决地理知识时就不能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这在解决问题时就会使问题获得片面性的结论。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 很多学生都采取了死记硬背的方式, 这样掌握的地理知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能及时从脑海中提取出来, 不能及时有效地使问题获得解决。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时只注重地理结论, 但是不会对地理结论进行本质的探索。例如, 在进行地方时的学习时, 教材中对地方时的规定不明确, 只是说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 但没有涉及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 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

2.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运用具有宽度和广度的思维进行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看得全面, 理解得更深刻。但是由于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 他们在分析问题时仅仅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从这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片面的、不合理的。例如, 学生在学习光和热的概念时就常常混淆, 认为有光的地方一定存在热量, 但是热量如何体现呢, 学生又不知如何回答, 这就是由于学生的地理思维没有达到一定的宽度和广度, 在分析问题时也不能深入, 不能探究出地理知识的本质。

3. 思维的逻辑性不强, 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学生在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中,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待一个比较简单的地理问题时, 学生本来可以解决出来, 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不强, 分析问题的思路不清, 最后导致可以解决的问题得到错误的答案。例如, 在对热力环流进行分析时, 有些学生没有掌握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顺序, 从而在分析高低气压时不能正确解决有关气压的问题。

二、联系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 教师在进行地理问题的分析时, 可以设置几个有意义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 使他们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环节和方法。在提高学生地理思维的强度和深度时, 教师需要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 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促进他们地理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培养。

1. 加强启发诱导, 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 要注重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 学生地理思维发展的快慢, 学习地理知识的成败教师具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在学生遇到地理难题时, 要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对问题分层次进行分析解决, 通过引导让学生把学过的地理知识在脑海中重现, 学生具有了分析问题时需要用什么观点进行支持的能力。例如, 在分析地貌的时候, 学生对全球地貌的知识掌握得不全面, 只是有一些了解, 这对他们在解决地貌知识的问题时很不利。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指导时, 要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实质, 能根据事物的本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地在现实问题中运用地理知识, 学生对解决问题时的思考点和入手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独立解决问题时就不会再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

2.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学生经过高一高二对地理的学习, 在进行高三复习阶段对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些积累, 形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教师在进行教学中, 还要注意发展学生在地理方面的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思维和从反向思考问题的思维。通过对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训练, 在他们遇到地理问题时, 就能达到独立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为了完善和系统整理学生的地理知识,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高一到高三地理教材中的标题进行重点记忆, 使他们脑海中的地理知识从零散的记忆变成为体统的知识体系, 在解决地理问题时能及时调出有用的知识, 快速准确地完成问题的解决。

3. 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在生活中观察地理,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是地理学习的最终目标。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整合重组, 在脑海中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地理知识体系,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如何分析和看待这些问题, 学生都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对问题的看法。所以, 教师不要忽视在地理课堂中融入生活现象, 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问题看待地理知识的本质。通过结合生活实际, 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轻松完成课堂目标, 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如在学习时间问题时, 由于学生对时间的理解和掌握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了, 教师就可以点到为止, 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题目进行练习来巩固有关时间的知识。

浅谈英语语句重音与语调的实际运用 篇9

重音, 顾名思义就是这个单词或单词某个音节上的发音力度要比比邻的单词或音节的力度大, 俗称声音更响亮一些, 让听者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这个单词或音节上, 使人听后能在脑海中对其加深印象, 从而听者能够掌握说话者的话语重点。英语句子的重音词汇一般是实词, 例如:副词、动词、名词、形容词, 而连词、代词、冠词、介词等就不须重读了 (何自然1997) 。重读会带动单词含义的变化, 重读音节的位置会随着说话者主观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语调是指声音随着说话者说话时的情绪变化而提高或降低, 说话者有时为了强调某些单词或音节, 特意将其声调升高, 从而改变了句子的讲述节奏。在英语中, 语调被分为五种:升调、升降调、降升调、低升调、降调。在日常交际中, 重音与语调作为语言的交流辅助手段, 在词语与语言交流中担当重要的信息传送作用 (黄国文2002) 。

英语学习者通常都知道, 语句重音就是将重音放在某个单词或音节上, 语调就是升调与降调, 然而在具体的交流情境中存在很多复杂的情况, 重音与语调也需要根据实际的语境进行变更。下文将以常见的交流语境为例, 分别阐述语调与重音的实际应用情况。

一、语调的实际应用情况

(一) 降调的适用情况

1. 降调用于mmm, yes, no的情况。

(1) Mmm表示赞成、意思一致。例如:

A:You thought playing the basketball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B:Mmm...

(2) Yes表示礼貌性的肯定。例如:

A:Does he like the Chinese songs?

B:Yes, he does.

(3) No表示否定。例如:

A:Does he like the Chinese songs?

B:No, he doesn’t.

2. 反意疑问句表示说话者已经知道, 但是又想进一步向对方证实。例如:

He studied math at his college, didn’t he?

He has worked in Australia, hasn’t he?

3.should用降调表示有礼貌的提议。例如:

You should take the umbrella with you.

You should take your baby when you went out.

在这两个句子中, 如果should重读, 那么不仅表示提议, 还有命令对方必须去做的意思, 语气加重。但是在降调的句子中should一般不会重读。

(二) 升降调的适用情况

升降调用于简答语yes, 表示极度肯定与支持。例如:

A:Does he like the cat?

B:Yes!He found the cat is very lovely.

A:Does she like the dog?

B:Yes!She finds the dog is very lovely.

(三) 降升调的适用情况

1. 降升调用于excuse me表示要找人帮忙或要向别人问路, 是礼貌用语。例如:

Excuse me, how can I get to the cinema?

Excuse me, where is the Xin Hua School?

在读Excuse me的时候, 重音放在excuse上。声调开始高、中间低、末尾又高。

2. 降升调用于对前一句话的反问, 表示对前一句话的谈话内容感兴趣, 想得到进一步的落实。例如:

A:Yesterday I went to Xinjiang.

B:Did you?

A:I want to buy this book.

B:Did you?

3. 降升调用于回答一般疑问句的简答语yes时表示态度不积极。例如:

A:Did you want to go to the park?

B:Yes...but I found the park is too dirty.

A:Do you always like the fast food?

B:Yes...but I found the fast food is not good for the health.

4. 降升调用于简答语mmm的应答时表示态度上的不情愿。例如:

A:And I surely want you to go with me because I feel very lonely.

B:Mmm...

A:I really need to fly to Beijing tonight, because I must have a meeting on time.

B:Mmm...

5. 降升调用于简答语actually表示态度上的不情愿。例如:

A:Can you lend me your book?

B:Oh, actually...it is not here.

A:Did you mind my smoking here?

B:Oh, well, actually...I don’t want you to smoking here.

(四) 升调的适用情况

1. 升调用于对上一句话的回答, 表示说话者的惊讶与出乎意料。例如:

A:Tom does all his homework by himself!

B:Does he?

A:I met the man somewhere.

B:Did you?

2. 特殊疑问句一般用降调, 但是用升调时, 则表示提问者态度上的亲切与温和。例如:

How old are you?

What’s your name?

如果以上这两个例句用降调, 则类似于审问的语气, 表示厉害、威严。

3. 升调用于特殊疑问句中应答对方的话时表示惊讶与想不到。例如:

A:He has been to there for nine years, you know.

B:How long did you say?

A:He has for children, two boys and two girls, you know.

B:How many did you say?

4. 升调用于简答语yes或no表示想进一步询问对方。例如:

A:You can take this book from here if you like.

B:Yes/really?

A:I don’t like to watch the football match.

B:No/why?

5. 升调用于应答语yes或no则表示还要继续列举。例如:

A:I plan to go to the bookstore, do you want to buy anything?

B:Yes, could you help me to buy that book?

A:I shall go to the Chinese restaurant, do you want to buy anything for you?

B:Yes, I want some dumplings.

6. 升调用于反义疑问句末尾部分表示进一步询问对方或核实情况。例如:

You will come to the cinema, won’t you?

You can buy this book next week, can’t you?

二、重音的实际应用情况

(一) 对比与强调

提问者提问时, 应答句中的单词重音发生变化表示此句与前句的对比与强调。例如:

A:Are you fat, black-haired?

B:No, I’m thin.

(重音放在thin上, 与问句的fat形成对比, 起强调作用。)

A:Are you fat, black-haired?

B:No, I’m yellow-haired.

(重音放在yellow-haired上, 与问句的black-haired形成对比, 起强调作用)

A:Are you fat in your forties?

B:No, I am fat in my sixties.

(重音放在sixties上, 与问句的forties形成对比, 起强调作用。)

这三组针对同一问题的答语因重音的差异而表达出不同的含义。由此可见, 对话中的强调事物会随着句子重音的变化而发生转变。

(二) 表明态度

对提问者所问的问题表示不同的意见, 转变答语中的重音、采用婉转语气可以表明提问者的态度。例如:

A:So she has been speaking Chinese for two years?

B:Oh, actually, she has been speaking Chinese for three years.

A:So she has been living here since she left school?

B:Oh, actually, she has been living here since she was in this school.

在以上两组对话中, B中的重读单词都表示对A对话的不同意见。

(三) 肯定事实或表示讽刺

单词quite可以用于表明情况属实, 也可以增加讽刺意味, 句中重音位置的变化, 也会使quite的含义发生转变。quite为重音表示情况属实时, quite后紧邻的形容词为重音则表示讽刺。例如:

A:He had a good time!

B:Oh, it was quite wonderful!

在这组对话中, quite为重音表明B组对话认可A组对话的观点。再如:

A:How was the football match last Saturday?

B:It was quite wonderful.

在这组对话中, 重音词汇不是quite, 而是紧随其后的形容词wonderful, 表示“不怎么样”, 语气沉重包含讽刺的意味。

(四) 信任或怀疑

单词said可以表示信任, 也可以表示怀疑, 学习者可以通过重音位置与句子语调区分其具体含义。例如:

A:Why was Joe late?

B:Joe said he had a fever.

重音词汇为fever表示B信任A, 属正常答语。再如:

A:Why was Joe late?

B:Joe said he had a fever.

重音词汇为said, 则表示B怀疑A。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在讲授语音知识时往往只关注语音概念与规则的学习, 特别重视语音中的音标发音规则, 让学生去反复死记硬背这些发音规则, 这种传统的语音教学模式虽然能够教会学生读准某个音标或单词, 但是以此方式习得的语音实际应用效果不大。

通过以上对句子语调与重音的相关论述和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教师应当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了解相同句子因语调与重音不同, 所传递的信息是完全不同的。在教授学生语音知识时, 要让学生重视语调与重音的作用, 将自己的所学语音知识真正用于日常交际中, 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摘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信息, 而信息的传递媒介并不仅仅是词汇、句法的简单拼接, 重音与语调也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因此在进行语言学习时, 学生应该重视语音与语调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将语音与语调充分运用于口语交流中, 让所要表达的信息更加完整、丰富, 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中给予重音与语调的媒介作用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英语语句,重音,语调,媒介作用

参考文献

黄国文.2002.语篇与语言的功能[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何自然.1997.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篇10

关键词:《液压与气压传动》,工程意识,教育

0引言

机械工程三大传动方式包括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传动,电气传动,因此液压及气压传动这门课程,是机械类人才必须开设的基本课程。液压及气压传动以有压流体为介质,通过各种机械传动和自动控制实现需要的目的。它在社会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液压和气动元件早已有了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基本传动件,是许多机电设备里面必有的原件,同时也是自动控制系统里面的重要部分。

1 工程意识

1.1 内涵

工科院校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摇篮,工程技术人员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遵章守纪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这些意识在工程实践中统称为工程意识。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的对象是各式各样的工程。工程技术人员一般从事工程设计和研究、工程制造或者是从事工程项目的管理,因此,工程技术人员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必须具备很高的工程意识,并且能够迅速准确的做出判断及有效的措施,从而获得相应效益。

1.2 制约因素

21世纪以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有诸多的缺陷,这些缺陷主要有 :大量的应届毕业生没有基本的工程意识,在企业里面很难适应环境,企业还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资源对其进行培养,造成企业支出巨大,浪费社会资源。学生工程意识培养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 :

(1)国家总体高等工科教育的不足。1教育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率低,这个属于硬性条件 ;2高校目标统一化,许多的211、985院校准备成为综合性大学或者研究型大学,一本院校希望不断提升实力接到大型的项目,二本院校不断想着提升论文、科研数量等,希望成为一本院校,而一些高校只注重技术运用,仅仅注重实际应用,理论教育不足 ;3师资队伍不容乐观,老师大多是高校到高校,本身缺乏实践,又如何启发和指导学生呢 ;4企业实践不够,企业和高校缺乏应有的联系。此时,工程训练难以得较好的落实,学生缺少获得实践经验的途径,直接面对工程问题的机会很少,把理论转化成生产力的能力欠缺。

(2)《液压及气压传动》课程教学中学生工程意识培养

《液压及气压传动》教学中,主要存在 :1理论教学内容偏多,学生生对基本概念不清晰,没有突出工程应用和重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2课程缺乏实践环节,实验以及实践效果不好,有的学校没有实践,大部分高校的实验课程效果不太好 ;3课程考核方式没有创新,很多学生通过考前突击的方式获得学分,对课程的内涵和实际的东西没有太多的理解和感悟。

2 《液压及气压传动》教学中工程意识培养途径

针对课程教学中工程意识的培养不足,为提升工科院校工程意识教育水平,以下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个方面提出一些措施。

2.1 理论教学环节措施

(1)动画与模型直观教学

经过应用真实的模型、事物标本、图片等为载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很强调教室要充满图画,书本配有合适的插图。教具要摆放在学生能够感受的合理的距离内,学生能够看到整体部分,然后仔细观察实物细节,并容易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模型和动画的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对于抽象问题的思考与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2)启发式教学

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知识结构,从学生出发,利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以调动积极性为主要目的。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及下课之时对学生提出值得学生自己探讨和学习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问和好奇,增加其兴趣,从心理上提升学生的求知欲,达到较好的效果。

(3)考核方式

只有通过学分的获取学生才能拿到相应的证书,因此合理正确的设置考核方式才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向,帮助学生获取相应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卷面考试。学生成绩评定结合课堂提问、期末考试、实验教学成绩、平时作业、课外实践及网络交流等多个方面考虑,系统全面地考评学生成绩,指引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

2.2 实践教学环节措施

《液压与气压传动》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实验部分、见习实习、实践课程综合训练。

(1)设计性实验教学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传统的实验项目主要有元件拆装实验、液压泵性能实验、节流调速回路性能实验等。这些实验项目在实验开始前便能够确切预知实验结果或实验现象,所以都是验证性实验,其实验目的是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然而,对于验证性实验,学生感觉是在重复别人做过的东西,主动性不高,实际过程中也就是按照步骤进行重复。因此,进行设计性实验,既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理论、实验方法的把握,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的能力,提升学生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实验的考核,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报告填写三大块。

(2)校企合作的试验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建立试验基地。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提早接触实际生产,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生产,对于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促进的 ;而且,学生通过实际生产,能够了解实际工程的过程和注意事项,能够全面的考虑工程问题,综合地提升工程能力 ;对于学校里面的老师来说,许多老师接触实际生产并不多,通过企业里面的实践,能够快速的提升教师的水平,对于以后的教学才能够有的放矢 ;对于学校,通过实践,才能够合理的进行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从而综合的提升工程教育的效果。

(3)实践课程考核模式

对于本课程,可设置学生自主创造性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讨和学习。

3 总结

上一篇: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分析下一篇:初次人工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