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性运用

2024-05-21

实际性运用(精选十篇)

实际性运用 篇1

1 信息通信技术对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性阐述

信息通信技术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 在服务行业中应用信息通信技术不仅可以完善服务行业的服务模式, 对其内容进行丰富, 同时还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与水平, 进而促进我国服务行业的全面综合性发展。总之, 通信技术的应用对于服务行业的发展是意义重大的, 下面对其具体的意义进行阐述:

1.1 有利于服务效率的提升

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 当代的服务行业也在不断的引进信息技术, 其目的是加强对成本的控制, 进而提高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与水平。信息通信技术作用于服务行业不仅可以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 同时还能为服务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就酒店行业而言, 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同时还能准确的掌握酒店行业的市场动态信息, 进而在了解市场动向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

1.2 有利于增加服务行业的就业岗位

信息通信技术在某种层面上促进了传统行业的转型, 同时也促进了新兴行业的诞生, 为服务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进而有效的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服务行业范围的扩大, 使得计算机行业以及手机等行业岗位不断的增多, 在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1.3 有利于促进我国服务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我国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其发展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 使得服务的内容不受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 进而实现了我国服务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2 信息通信技术在服务行业的实际性的运用

2.1 信息通信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

信息通信技术在某种层面上推动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企业家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就可以实现生意上的往来, 这样以来不仅方便了商品的使用者, 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 使得金融行业更加朝着通信化的领域发展。需要明确的认识一点的就是, 实现信息通信技术以及金融行业的优化, 还能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纵观当前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而言, 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背景条件下, 我国的金融行业也实现了信息化的发展。

2.2 信息通信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运用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 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 比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除去旅游来丰富自己的眼界, 进而获得精神方面的享受。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旅游行业可以帮助旅游者更好的实现跨国旅游, 不需要再去考虑更多繁琐的旅游出行手续。利用信息通信技术, 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对自己比较心仪的旅游景点进行查询, 甚至是预定酒店等, 总之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当前, 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信息通信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 相信对于我国的旅游行业而言, 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

2.3 信息通信技术在商贸领域中的运用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针对服务行业而言, 批发与零售是最要的服务行业, 这两大主流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当前我国很多的服务行业基本上都是借助信息通信技术来发展商贸的。

2.4 信息通信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运用

物流行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 从开始到现在其自身的发展已经相当的完善。不同于其它的行业类型, 物流行业是一种综合性的产业类型, 集运输、配送以及仓储等功能于一身。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 电子物流越来越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商家在发货之后, 客户就可以在网上对自己的货物情况进行查询, 实现物流信息的及时更新。现代化的物流行业只有借助信息通信技术才能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当前竞争力比较大市场上, 物流行业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 必须要实现电子物流的发展, 通过提高服务的效率来为物流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5 信息通信技术在新型服务行业中的运用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服务行业的转型, 给我国传统的服务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服务行业的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创新, 其服务的范围再也不受地域的限制, 企业之间完全可以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来进行信息的交流, 进而形成比较全新的服务行业。

3 结语

综上所述,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信息通信技术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我国的服务行业要牢牢的把握发展的机遇, 不断的将信息通信技术引入到本行业当中, 进而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实现服务行业的突破。

摘要:基于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条件下, 服务行业越来越多, 并且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服务行业的经济效应, 在当今社会必须要加强服务行业的发展。随着信息网络社会的发展, 信息通信技术在很多的领域都获得比较广泛的应用。这为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通信技术,服务行业,重要性分析,实际性运用

参考文献

[1]田为兴, 何建敏, 申其辉.标准经济学理论研究前沿[J].经济学动态, 2015 (10) :104-115.

[2]马建, 孙守增, 芮海田, 马勇, 王磊, 刘辉, 张伟伟, 陈红燕, 陈磊.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 (2016) [J].中国公路学报, 2016 (06) :1-161.

[3]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刘晓丹, 崔玉敏.参照深圳“前海模式”加快发展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的思考与建议[J].辽宁经济, 2013 (01) :10-18.

[4]浙江省政协重点课题调研组.“智慧浙江”建设之现状与策略[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04) :39-49.

团课 运用实际心得 篇2

第一,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要尽力通知到每一个人,并确保消息的及时性、确定性。在大学这样一个场所,消息的传播渠道并不像高中那样每天在固定教室通知,这就决定了必然有所不同。有时签到的人回来可能会遗漏某些事情的通知,这样的人必定是少数,但也确实有发生过这样的情况,这样就导致了某些人因为不知道消息而没有去做该做的事情进而导致整个大局的协调性不足。再就是消息的确定性这一点,比如说做早操,总是在做与不做之间徘徊着,也没人给出个确定的答案说要去做还是不要做,起不起床倒是次要的,因为即使不做我们仍可以拿那时间去晨读,只是有时候在没有确定消息的情况下,跑到操场上去了,却发现没有几个人,一大早就有种被欺骗了的感觉,所以还得调整心态来积极面对一天的生活。所以做为班委中的一员,在得到消息的时候,应在第一时间内将消息准确的传达给同学们,好让同学们有心理准备去做好这些事情,他们也能将自己的事情做出更好的安排。

第二,要和同学们多加交流。作为班委,与寝室其他不是班委的人比较,自己很明显的感觉到一个差别就是与同学接触稍微多些。如果仅是作为班级一员宅在寝室的话,与班级的很多人恐怕就没有交集了,而作为一名班委,有事情需要宣布的时候,总会一个一个寝室的去串门,工作同时,无形就加强了与同学的交流。如果作为一名班委,不把握好这些机会,还停留在只是班级普通一员的水平,那就真是没有好好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条件了。

第三,要把同学装在心里。他们是我们小班级中的成员,大学四年的生活我们将一起度过,从小事做起,才能很和谐的携手一路走下去。平时有关同学的消息或事情,知晓的时候,就适当的往心里放一放,不要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必要的时候跟他们提一下,让他们不至于在该去做之前遗忘或是忽略。有关同学的动态,最好还是留意一下,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在一起,可能某些人心绪有了很大起伏的时候我们并不知晓,所以如果可以知道,请稍微留意一下,那样与他人交往起来的时候不至于犯一些很常识性的错误,达到一种更融洽的沟通。很多事情和人,如果你不放在心上,是很容易从头脑里走过就忘了的,可能当别人稍微提一下的时候,你还是一头的雾水,一脸的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多关心关心同学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同学出了问题的时候,如果可以就尽量去帮忙解决而不是逃避责任,即使不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如果可以尽微薄之力,也尽量伸出援助之手,那样可能会让出现问题的同学觉出一丝安慰,或许给了他“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呢,再或许他会觉得你的行为就是上帝对他合上一扇门的时候给他开的一扇窗呢,所以尽量帮一下吧,有谁能保证你未来的路能走的一帆风顺,就丝毫不需要别人对你伸出援助之手呢,所以慷慨一些吧,那样人也会比较容易被接受一些,一味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终究是不怎么受欢迎的。当班级出现问题的时候,班委更多的应该是相互支持着走过这些问题而不是互相指责,互相指责只会降低工作的积极性,可能会努力把这次做好,但对下次工作,只怕会多出一丝畏惧吧!所以尽量地支持并协助其他班委把班级的整体工作做好。

总之,我会在心里给自己这样的暗示:既然选择了成为班委中的一员,就尽心尽力去做好,只有这样,回头看留下的脚印,才会觉得无愧于心、无怨无悔!

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篇3

一、创设择优方案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使用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三年级下册教材中“购物中的数学”“旅游中的数学”“体育中的数学”等题材,不但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有助于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后,笔者设计了去参观王安石纪念馆的数学活动,学生490人,租大客车每辆车乘坐40人租金100元,租小客车每辆乘坐25人,租金每辆75元,问怎样租车省钱?这个活动方案的结果是要得出,哪组方案最省钱老师就采纳哪组的设计方案。

第一步: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板演。方案一,490÷40=12辆……10人,租金为100×(12+1)=1300元;方案二,490÷25=19辆……15人,租金为75×(19+1)=1500元;方案三,490÷40=12辆……10人,租金为100×12+75×1=1275元;方案四,490÷40=11辆……50人,50÷25=2辆,租金为100×11+75×2=1250元。还有很多同学采用列表的方法同样求到租11辆大客车,租2辆小客车省钱。

第二步:与学生共同评议这些方案,并都给予鼓励,同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

第三步:由学生交流选择最欣赏的租车方案,并问为什么?同学们都说,方案四没有空座位,也就是没有多浪费钱,都选择方案四,公认方案四最省钱。

二、设计生活练习

把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质数和合数”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上有困难可以拨打咨询电话,不过得先猜出电话号码,从高位起,依次是: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1);最小的既是质数又是奇数(3);10以内最大的既是奇数又是合数(9);最小的自然数(0);10以内最大的质数(7);比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大1(9);最小合数(4);比两个相邻质数的积大1(7);比最小的质数小1的数(1);10以内最大的既是偶数又是合数(8);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8)。笔者刚写完,就有同学回答道:“我知道,我知道,这还用猜吗?这肯定是我们数学老师的电话号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课后,让学生用“质数与合数”说说自家的电话号码,让同桌猜猜,看谁猜得对又快。

三、设计开放性结论

开放性的结论特点是给出了一定的条件,但满足条件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解题时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仔细全面分析思考,才能探索出不同的答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六年级(2)班46人去“汤显祖纪念馆”游览,门口“购票须知”上写着:门票每人5元,50人以上可以享受团体8折优惠。你认为怎样购票花钱最少,最少要用多少钱?

生甲:全班中有46人,不足50人,不能享受团体8折优惠,所以要买46张票,需用5×46=230元。生乙:如果买50张,可以享受8折优惠,只有5×50×80%=200(元),比买46张少花钱30元。生丙:打8折后,买50张票的钱与不打折买40张票花的钱相等,即5×40=200元。生丁:我认为可以把买50张票中多余的4张票,以每张4元的价格卖给其他游人,这样只用200-4×4=184元。生戊:如果把多余的4张票以每张5元的价格卖给游人,所花的钱更少,只要花200-5×4=180元。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生活体验

数学课堂教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从贴近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怎样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呢?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加强学生生活实践的体验,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实践,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之在脑海中印象深刻。如教“利息和利率”时,课前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附近银行去参观,并以学生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录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从银行去取本金时还会多出一些钱呢?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可适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教学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所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找到符合生活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

实际利率法表格模型运用 篇4

(一) 表格模型的建立及原理

实际利率法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充分预计其未来现金流量和现值, 来确定其折现率及实际利率。实际利率法的表格模型是基于净现值等于零的等式变形而来。

[例1]某公司2007年1月1日购买A债券, 两年期, 发行价900元, 面值1000元, 票面利率5%, 每年分次付息, 现金流量分析如表1:

由NPV=-900+50/ (1+i) +1050/ (1+i) 2=0, 可知:

当i=10%时, NPV=13.22;当i=12%时, NPV=-18.30利用插值法可知实际利率i=10.84%。

依上述可建立表格模型

*尾数调整

此模型建立在等式-900+50/ (1+i) +1050/ (1+i) 2=0的基础上, 表格模型的2007年末摊余成本=900× (1+i) -50, 而2008年末摊余成本=[900× (1+i) -50]× (1+i) -1050=900× (1+i) 2-50× (1+i) -1050=0, 而这正是“-900+50/ (1+i) +1050/ (1+i) 2=0”移项, 两边同乘以“ (1+i) 2”的变形。

(二) 表格模型原理的推广验证

例1是现金流量在两年内的简单验证, 现金流量在两年以上同样适用。承例1, 把年限扩展为三年同样适用。

设实际利率为i1, 可列式:

用IRR函数可得出i1=8.95%。

将 (1) 变形:

其中 (2) 的第一层次“900× (1+i1) -50”即为表格模型的第二行表述, 计算数值也即2007年末摊余成本。第二层次“[900× (1+i1) -50]× (1+i1) -50”即为表格模型第三行表述, 计算数值也即2008年末摊余成本。“{[900× (1+i1) -50]× (1+i1) -50}× (1+i1) -1050”即为表格模型的第四行表述, 计算数值也即2009年末摊余成本。建立表4的表格模型。

*尾数调整

把期限延伸到三年以上依然成立。

(三) 实际利率法表格模型关键点及简化模型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确定实际利率。实际利率法首先应当合理确定实际利率, 只有明确了实际利率, 才能据以计算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各期的实际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 进而再与当期的应计利息比较确定当期利息调整额的摊销额, 最后确定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 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因此如果现金流量和现值不好确定实际利率, 也可以采用同期银行利率或资本成本等, 如果与票面利率差别较小, 也可按票面利率计算利息收入。一般情况下实际利率是已知的, 如果未知可以用内插法或用IRR函数等来计算。

二是确定摊余成本。确定摊余成本是实际利率法的难点所在, 初始摊余成本应是现金流量的现值, 以后的摊余成本应是下一层的现值, 是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1) 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2) 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3) 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新准则摊余成本的确定也来源于上述实际利率公式的变形, 区别于资产的账面价值。实际收到 (支付) 的本金或利息会导致摊余成本的减少, 实际费用或收益的确认会导致摊余成本的增加。

三是表格模型的简化模型。实际应用中表格模型的内容会有很多变化, 可能是上述表格模型, 也可能是支付利息、利息收入、溢折价摊销等表格模型, 但实质都是一样的, 实际运用中如果自己画表格有困难, 也可以运用下列简化模型:

每期确认实际利息费用或收益额=本期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溢折价摊销或利息调整额=|实际费用或收益-应付 (收) 利息|

本期期初摊余成本=上期期初摊余成本+实际费用或收益额-应收 (付) 利息-已偿还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实际利息费用或收益额即为计入利息收入、财务费用、投资收益等科目中的金额;应付 (收) 利息即现金流量为已知额或根据面值乘以利率计算, 该现金流量不管是流入还是流出均以正值列示;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一般发生在实际与预计流量发生差异时。

二、实际利率法表格模型的基本运用

(一) 在资产中的运用以XYZ公司为例进行说明。

[例2]2000年1月1日, XYZ公司支付价款1000元 (含交易费用) 从活跃市场上购入某公司5年期债券, 面值1250元, 票面利率4.72%, 按年支付利息 (即每年59元) , 本金最后一次支付。合同约定, 该债券的发行方在遇到特定情况时可以将债券赎回, 且不需要为提前赎回支付额外款项。XYZ公司在购买该债券时, 预计发行方不会提前赎回, XYZ公司将购入的债券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且不考虑所得税、减值损失因素。

为此, 该公司的现金流量如表5:

在初始确认时先计算实际利率r, 列出等式:

利用插值法计算得出r=10%

并根据上述等式层次编制表格模型如表6:

*尾数调整

画出上述表格即可根据表格编制分录, 如果表格模型建立有困难, 也可采用简化模型, 2000年实际收益=期初摊余成本 (即现值) ×实际利率=1000×10%=100 (元) 。摊销额即利息调整额=|实际费用或收益-应付 (收) 利息|=|100-59|=41所以2000年做分录如下:

而2001年年初摊余成本=上期期初摊余成本+实际费用或收益额-应收 (付) 利息-已偿还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1000-59+100=1041 (元)

实际费用 (收益) =1041×10%=104 (元)

溢折价摊销 (利息调整) =|实际费用或收益-应付 (收) 利息|=|104-59|=55

2001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收入做分录如下:

(二) 在负债中的运用以甲公司为例说明。

[例3]2007年12月31日, 甲公司经批准发行5年期一次还本、分期付息的公司债券1000万元, 债券利息在每年12月31日支付, 票面利率为年利率6%。假定债券发行时的市场利率为5%。

则该债券现值即发行价格=10000000×6%/ (1+5%) +10000000×6%/ (1+5%) 2+10000000×6%/ (1+5%) 3+10000000×6%/ (1+5%) 4+ (10000000×6%+10000000) / (1+5%) 5=10000000×0.7835+10000000×6%×4.3295=10432700 (元)

则第一年的期初摊余成本=10432700 (元)

第二年期初摊余成本=10432700× (1+5%) -600000=10354335 (元)

确认的利息费用第一年=10432700×5%=521635 (元)

第二年=[10432700× (1+5%) -600000]×5%=517716.75

摊销的利息调整第一年=|实际费用或收益-应付 (收) 利息|=|521635-600000|=78365 (元)

第二年=|517716.75-600000|=82283.25 (元)

建立模型如表7:

*尾数调整

之所以形式和其他不同, 除了科目本身性质有区别外, 还因2007年12月31日发行, 所以没用期初、期末, 且表格中第一列只考虑支付的利息没有考虑本金的流出, 应付债券摊余成本最后是1000万元, 如果考虑全部现金流量, 最后期末摊余成本是0。

(三) 在收入中的运用以甲公司为例说明。

[例4]甲公司2007年1月1日售出大型设备一套, 协议约定采用分期收款方式, 从销售当年末分5年分期收款, 每年1000万元, 合计5000万元, 成本为3000万元。不考虑增值税。假定购货方在销售成立日应收金额的公允价值为4000万元, 实际利率为7.93%。

该例为收入中的递延事项, 实际利率i=7.93%基于下式:1000/ (1+i) +1000/ (1+i) 2+1000/ (1+i) 3+1000/ (1+i) 4+1000/ (1+i) 5=4000, 例中4000万元即为第一年期初摊余成本。

第一年实际费用或收益=4000×7.93%=317.2 (万元)

第二年年初摊余成本=4000+4000×7.93%-1000=3317.2 (万元)

第二年实际费用或收益=3317.2×7.93%=263.05 (万元)

建立表格模型如表8。

*尾数调整

三、实际利率法表格模型运用的几种变形

(一) 现金流量在年初假设上述例2利息支付方式为年初支付, 则现金流量发生变动。如表9所示。

根据插值法计算r=10.58%

2000年实际收益=期初摊余成本 (即现值) ×实际利率= (1000-59) ×10.58%=99.56 (元) 。摊销额即利息调整额=|实际费用或收益-应付 (收) 利息|=|99.56-59|=40.56 (元) , 所以2000年做分录如下:

2001年年初摊余成本=上期期初摊余成本+实际费用或收益额-应收 (付) 利息-已偿还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941-59+99.56=981.56 (元)

实际费用 (收益) =981.56×10.58%=103.85 (元)

溢折价摊销 (利息调整) =|实际费用或收益-应付 (收) 利息|=|103.85-59|=44.85 (元)

2001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收入做分录如下:

(二) 一次还本付息时

假设上述例2不是分次付息, 而是一次还本付息, 每期的利息只改变资产账面价值, 而没有实际的现金流入, 则现金流量发生变动。如表10所示。

则实际利率的计算公式变为 (59×5+1250) / (1+r) 5=1000

根据插值法, r=9.05%

2000年实际收益=期初摊余成本 (即现值) ×实际利率=1000×9.05%=90.5 (元)

摊销额即利息调整额=实际费用或收益-应付 (收) 利息=90.5-59=31.5 (元)

而2001年年初摊余成本=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费用或收益额-应收 (付) 利息-已偿还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1000+90.5=1090.5 (元)

实际费用 (收益) =1090.5×9.05%=98.69 (元)

溢折价摊销 (利息调整) =|实际费用或收益-应付 (收) 利息|=|98.69-59|=39.69 (元)

2001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收入做分录如下: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9.69

贷:投资收益 98.69

(三) 实际收到的现金流量和预计有差异时

假设上述例2在2002年1月1日, XYZ公司预计本金的一半 (625元) 将会在该年末收回, 其余一般本金将于2004年末付清, 则现金流量发生变动。如表11所示。

*30是为了方便计算取整

因为不是开始预计变动, 为了保持一贯性所以实际利率不变, 还是以前的10%, 但2002已获知将来现金流量发生变动, 则要对2002的年初摊余成本进行调整。

2002的年初摊余成本=684/ (1+10%) +30/ (1+10%) 2+655/ (1+10%) 3=1138 (元)

2002年实际收益=期初摊余成本 (即现值) ×实际利率=1138×10%=114 (元) , 摊销额即利息调整额=实际费用或收益-应付 (收) 利息=114-59=55 (元)

年初摊余成本调整额=1138- (1000+100-59+104-59) =52 (元)

该企业的分录为调整摊余成本时

而2003年年初摊余成本=1138+114-59-625=568 (元)

实际费用 (收益) =568×10%=57 (元)

溢折价摊销 (利息调整) =实际费用或收益-应付 (收) 利息=57-30=27 (元)

2003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收入做分录如下:

该例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发生变化, 如果现值比目前的摊余成本低, 则要提减值损失, 减小摊余成本。最终使摊余成本等于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参考文献

[1]中注协:《会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论文: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篇5

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习起点,是前置性练习的目标和价值所在。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置的前置性练习是结合预习作业在导入新课后用三分钟做的一个环节,课前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表格检查巡视表格填写的情况,表格如下:

前置性练习可以是老师根据学生的预习习惯用表格方式训练,可以达到清楚明确的预习效果,方便老师上课检查和同学间互查。

前置性作业是教育理念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指在教师新授课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

前置性练习并不等同于课前预习,它在传统预习基础上拓展了内容,更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理解和感受,从而更有目的性地加强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过程性练习

精妙的设计能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联系实际抒发胸臆,深刻感受到文本内涵和语言表达形式的精妙。

学习课文中结合课文内容和背诵课文的要求以填空方式呈现了几个句子:

(1)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

(2)植物妈妈的办法不信你就仔细观察。

这几个句子在教学随机小结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形式多找几个学生回答,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力。

过程性练习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只是针对课堂上的一个或两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练习,并且不用注重其连续性,这样的练习更利于后进生的提高,不至于在学习上负债太多,失去学习兴趣。

三、检测性练习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检测性练习,相对于过程性练习,是为了巩固刚学的知识,检测新掌握的能力。

语文课堂练习可以从字词句段篇等多方面体现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要求,以检测各项目标的达成度。

在课文学习讲解和生字词的学习后,我根据教学目标制定了相应题型检测学生对这一课的学习情况,如:

(1)给下列字注音

教学一节新的讲读课文,一般是三节课的时间,第一节是检查预习和讲解课文,第二节是学习新字的字词,第三节课随堂出示以上检测性练习,并指导学生背诵。

作业的设计要注重发散性和创造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法。

它能发散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并极有可能从已知导向未知,获得创造结果。

因此,多维性的练习设计要重在引导学生多思路、多层次、多结果地思考问题,寻求多种正确的答案。

如针对同一种词义,写出不同词语;针对同一种意思,用不同的句式表达;针对同一篇课文,作不同层面的理解,等等。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作业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创造性地练习。

因为活动性、实践性的作业无现成的东西可照搬,无固定模式可遵循,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及时捕捉信息、深入细致思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作业练习,使学生在自觉自愿、动情愉快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强化能力。

四、发展性练习

在新课结束时,依据教学目标,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设计与本节课知识能力相关的发展性练习,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获得自主体验的同时得以迁移和运用。

而且,发展性练习除了有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外,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活化,需要学生整合新旧知识与能力,在较开放的实际的生活情境中,锤炼并获得言语生命的发展。

针对这篇课文内容,我设计了课文拓展延伸的练习,是我课堂上布置作业,学生课下完成的。

比检测性练习的难度要高,比较适合一部分成绩好、动手能力强、语言表达清楚的学生。

让这些学生在课上,也能有知识上的需求,不让他们因为成绩好感到满足。

必须保证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的饥渴状态,才可以更好地、更有兴趣地学习,使其有足够的上升空间。

如:

全班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不可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有一定梯度,否则易形成“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

为解决这一问题,以前也有教师尝试将课堂练习分为AB类,成绩较好的同学为A类,基础较差的同学为B类。

这样分类的练习法容易使B类学生心理不平衡、信心不足,也有鄙视后进生的迹象。

教师最好准备一定坡度的必做题和选做题,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让学生有真正的自主作业权。

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完成简单题目后也可以试一试,选择难度偏大的,一旦他们有一次做出来了,就会充满信心,即使没有完成,教师在批阅时也要加上鼓励的评语。

采取这种练习法,可以让全班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训练,有力地调动全体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的积极性。

不管在语文课堂中的练习以什么形式出现,都是根据课文需要和学生实际掌握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

提高语文课学生的学习效益和质量,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

化学在实际中的运用 篇6

以不同的食品添加剂如着色剂、调味剂、防腐剂、营养强化剂和近几年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中非法加入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为背景进行命题。考查有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制取以及危害等化学知识。

例1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烯可作水果的催熟剂

B.硅胶可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C.福尔马林可作食品的保鲜剂

D.氢氧化铝可作胃酸的中和剂

解析 乙烯可以作生物调节剂,催熟果实,A项正确。硅胶具有吸水性,可以作干燥剂,B项正确。福尔马林中含有的甲醛具有毒性,不能作为食品的保鲜剂,C项错误。氢氧化铝具有两性,可以中和胃酸,作胃酸中和剂,D项正确。

答案 C

[能源问题与化学的联系]

“节能减排”与“低碳”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在能源日益短缺和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同时也是世界性的热点问题。以此为背景考查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燃料的充分燃烧、能量的相互转化以及反应热等知识,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角度,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例2 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铁表面镀锌可增强其抗腐蚀性

B.用聚乙烯塑料代替聚乳酸塑料可减少白色污染

C.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一种重要因素

D.含重金属离子的电镀废液不能随意排放

解析 锌的化学性质活泼,生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铁被保护;另镀锌层破坏时,由于锌比铁活泼,其优先氧化,铁被保护,A项正确。聚乳酸塑料易降解,而聚乙烯塑料难降解,是产生白色污染的主要污染物,B项错误。化石燃料燃烧时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还能产生大量的粉尘等有害颗粒物,故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一种重要因素,C项正确。随意排放含重金属离子的电镀废液会造成水体污染,D项正确。

答案 B

例3 烟气脱硫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实验室用粉煤灰(主要含Al2O3、SiO2等)制备碱式硫酸铝[Al2(SO4)x(OH)6-2x]溶液,并用于烟气脱硫研究。

[酸浸][过滤Ⅰ][调pH=3.6][过滤Ⅱ][吸收][热分解][粉煤灰][H2SO4溶液][CaCO3粉末][含SO2烟气][SO2][滤渣Ⅱ][滤渣Ⅰ]

(1)酸浸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滤渣Ⅰ的主要成分为 (填化学式)。

(2)加CaCO3调节溶液的pH至3.6,其目的是中和溶液中的酸,并使Al2(SO4)3转化为Al2(SO4)x(OH)6-2x。滤渣Ⅱ的主要成分为 (填化学式)。若溶液的pH偏高,将会导致溶液中铝元素的含量降低,其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上述流程中经完全热分解放出的SO2量总是小于吸收的SO2量,其主要原因是 ;与吸收SO2前的溶液相比,热分解后循环利用的溶液的pH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析 (1)粉煤灰中的Al2O3能与H2SO4反应生成Al2(SO4)3,而SiO2不能与H2SO4反应,因而滤渣Ⅰ为SiO2。

(2)调pH时Al2(SO4)3与CaCO3反应生成微溶物CaSO4,因而滤渣Ⅱ为CaSO4。溶液中存在Al3++3H2O?Al(OH)3+3H+,CaCO3+2H+=Ca2++H2O+CO2↑,溶液的pH偏高,碱性增强,会促进Al3+水解,铝元素容易转化为Al(OH)3沉淀而导致溶液中铝元素含量降低。

(3)+4价S具有较强还原性,溶液中的SO32-容易被氧化为SO42-。SO2在水中溶解度较大且SO2溶于水生成H2SO3,在加热时部分H2SO3会被氧化为酸性更强的H2SO4,因而比吸收SO2前酸性增强,pH减小。

答案 (1)Al2O3+3H2SO4=Al2(SO4)3+3H2O SiO2

(2)CaSO4 3CaCO3+2Al3++3SO42-+3H2O=2Al(OH)3+3CaSO4+3CO2↑

(3)溶液中的部分SO32-被氧化成SO42- 减小

[环境问题与化学的联系]

环境问题、化学和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以环境污染、环境治理、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绿色化学思想为素材的高考题也越来越多,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有关环境污染原因和环境治理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原理,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充分利用绿色化学思想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例4 雾霾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某地区的雾霾中可能含有如下可溶性无机离子:Na+、NH4+、Mg2+、Al3+、SO42-、NO3-、Cl-。某同学收集了该地区的雾霾,经必要的预处理后得试样溶液,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试样

溶液][过量

Ba(OH)2(aq)][Δ][Δ][CO2][H+][H+][Al/OH-][气体1(遇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显蓝色)][溶液1][沉淀1][沉淀部分溶解][沉淀溶解并放出气体][沉淀2][溶液2][气体2(遇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显蓝色)][溶液3]

已知:3NO3-+8Al+5OH-+2H2O[△]3NH3↑+8AlO2-

根据以上的实验操作与现象,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试样中肯定存在NH4+、Mg2+、SO42-和NO3-

B.试样中一定不含Al3+

C.试样中可能存在Na+、Cl-

D.该雾霾中可能存在NaNO3、NH4Cl和MgSO4

解析 由气体1的性质及生成过程知,原试液中含有NH4+;因为在碱性条件下,由气体2的性质及生成过程、题给反应信息知试液中含有NO3-;由沉淀1的性质知其成分为BaSO4与Mg(OH)2,故原试液中含有SO42-、Mg2+;沉淀2中肯定含有BaCO3,由已知信息无法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Na+、Cl-。综合上述分析知A、C、D项正确,B项错误。

答案 B

语言模因的实际运用 篇7

目前, 模因论研究在西方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外已有模因研究中心、模因控制论等专题网页, 还有模因学期刊。[1]在我国, 模因论由何自然 (2003) 首先提出, 这在我国学术界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理论。何自然在2005年6月下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的“模因与模因论专题讨论会”上做了题为《语言模因论》的主题发言, 其目的是为了从模因论的角度审视语言及其相关现象, 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 并寓于模因之中。何自然认为, 语言本身就是模因, 任何字、词、短语、句、段落乃至篇章, 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 都可以成为模因。近些年来, 国内已经有不少学者将模因论与翻译理论、社会文化、语言教学、新闻标题、广告用语、网络流行语等方面联系在一起进行过研究, 发表见刊的论文据粗略计算已近二百篇。此外, 这些年来, “模因”一词已得到广泛传播, 进入到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 直至语言学等领域。在语言学领域, 国外学者主要是从进化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他们认为语言也是一种进化系统, 语言要素是复制因子, 正是语言要素的复制和变异, 导致语言的产生和演变。国内在语言研究中应用模因论的尝试是从社会语用研究开始的, 由此提出了语言模因论, 泛指在语言研究中使用模因论。由此可知, 语言是模因, 也可以是传播模因的载体。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 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自我复制和传播。模因论的出现为分析、解释很多很多的社会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依据。鉴于此,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以模因论为切入点, 尝试从新的角度诠释语言模因的实际运用。

二、模因及模因论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兴起的模因论, 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2]从词源上看, 模因 (meme) 来自希腊语词mimeme, 意思是“模仿”。模因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976年, 英国牛津大学的著名动物学家Dawkins撰写了《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 首次正式提出文化进化的单位meme。在此书中, 他把meme定义为:“文化传递的单位, 它通过一个过程而从一个人的头脑跳入另一个人的头脑之中。广义而言, 这个过程可以被称为模仿”。[3]模因论认为, 模因是一种类似基因的现象。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 由上一代遗传给下一代, 是代与代之间的纵向传播;模因是通过模仿而传播。认为“任何一个信息, 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 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何自然教授把meme译为“模因”。在语言学领域, 为了揭示话语传播和衍化的规律, 有研究者提出语言模因论。何自然认为“凡是获得广泛复制和传播的现象都是模因现象, 语言在交际中是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 所以就存在语言模因现象”。换言之, 语言传播的过程就是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语言的词语、句段、篇章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 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4]如果人类语言中的词语、句段、篇章等不再被人们所使用和模仿, 那么这种语言必然会逐渐被人遗忘甚至走向消亡。

三、语言模因的实际运用

模因是文化传递单位, 或者说是文化复制因子, 它的核心是模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的模因现象比比皆是, 当看到某种现象出现并得到传播时, 我们能够认出那是模因作用的结果。此外, 在日常生活当中, 我们随处可见被模仿或复制的词语、句段和篇章等, 这就是语言模因被成功复制并传播的结果, 即语言模因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作者认为语言模因是一个概括力比较强的概念, 那些隐藏在语言中的概念、意义、思想、信念、知识等可以用模因来概括。但是, 决定模因能否被成功复制要受到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忠实性这三个要素的影响。[5]长寿性是指模因在模因库内存留很久, 也就是模因能在纸上或人的头脑中流传的时间很长。模因的寿命有长有短, 模因存在的时间越长, 被复制的可能性就越大。多产性是指成功的模因必须保证自己能够不断得到复制, 越受欢迎的模因, 被复制的数量就会越多。复制忠实性是指模因在复制过程中往往会保留原有模因的核心或精髓, 而不是丝毫不发生变化。所谓的“忠实”或“保真”并不等同于“原原本本, 豪不走样”, 忠实只是一个程度问题。Blackmore指出, “有效的模因是那些能够引起高度真实而又长期保存的记忆的模因。有很多模因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易于被记忆, 而不是因为它们重要或有用……”。[6]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事物, 与它发生竞争关系的事物相比, 只要它能够在长寿性、多产性与复制忠实性方面占优势, 那么它必定在这种竞争关系中获胜, 成为成功模因, 即强势模因。

3.1模因成功复制的四个阶段

Heylighen提出了模因要成功复制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 (1) 同化。成功的模因必须能感染新的个体, 进入他的记忆, 受到应有的注意; (2) 记忆。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 传播并影响他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 表达。它是指在交流过程中, 模因必须从记忆储存模因中释放出来, 能够被他人感知。最突出的表达手段就是话语; (4) 传播。模因自上而下进行传输。以上四个阶段, 周而复始, 形成一个模因复制环路, 选择在每个阶段都有, 一些模因在选择过程中被淘汰。[7]

3.2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

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 出现新的集合, 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 模因传播的途径是多元化的, 主要有“模因基因型传播”和“模因表现型传播”两种方式。

3.2.1模因基因型传播 (内容相同形式各异)

有学者曾经说过, 思想或信息模式一旦得以传播和仿制就具有模因性。表达同一信息的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的表现形式可能一样, 也可能不一样, 但其内容却始终同一。同一信息可以先后在不同的语境中以不同的形式传递。Blackmore在分析模因进化时指出, 这类以传递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之中, 可以比喻为基因型的模因。[7]例如:领导人复制三国时代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来表达自己要像那位古人一样尽忠国事。

3.2.2模因表现型传播 (形式相同内容各异)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 (Blackmore 1999;Cloak 1975;Dawkins 1982) , 我们可以将复制、传播模因过程的行为表现看作是模因的表现型。[8]这种类型的模因采用统一的表现形式, 但分别按需而发、内容迥异。例如:于2009年7月发表于网上的只有标题无内容的空贴:“贾君鹏, 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之后便有网友在祖国60周年大庆时, 打出了“台湾, 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口号, 随后得到了普遍认同。2010年2月, 作者在《沧州晚报》上读到了这样一则短新闻:许岗, 你爸喊你回家过年。 (河南一七旬老人为寻找怄气离家出走的儿子, 骑单车走遍了河南, 感动了不少志愿者, 他们组团代老人呐喊。) 另有, 在2009年7月百度贴吧里有人发了一张一名非主流男子吃面的图片, 图片配文“哥吃的不是面, 是寂寞”。之后有网友相继模仿和传播“哥×的不是×, 是寂寞”的句式, 如“哥抽的不是烟,

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思考

邱正英 (云南省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674100)

摘要:旅游业与电子商务天然的适应性使旅游电子商务成为中国旅游业的必然选择, 但中国现在的旅游电子商务仍有诸多问题, 只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确立合理战略, 走联合经营之路, 扩大宣称, 培养人才, 改变传统企业的经营方式, 中国的电子商务才能真正站立起来。

关键词:旅游电子商务;传统旅游企业;个性化;旅游网站;联合经营

other and Chinese tourism must develop Tourist Electronic Commerce for

对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有多种定义, 一般地说是以网络为中心, 以旅游信息库、电子化商务银行为基础, 利用最先进的电子手段运作旅游业及其分销系统的商务体系被称为旅游电子商务。简单地说, 旅游电子商务就是在旅游业中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进行各种交易活动的方式。广义上的旅游电子商务指所有用数字化方式处理旅游事务的活动, 狭义上的旅游电子商务是指旅游网站通过网络对网上游客提供各种各样旅游产品的在线服务,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全方位提供旅游相关产业服务, 创建现代电子旅游概念, 缔造电子旅游支持平台。旅游电子商务是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实质是一套完整的可进行网络商务经营的旅游信息管理系统。旅游电子商务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它必将取代传统的旅游经营方式。

是寂寞”、“哥上的不是网, 是寂寞”、“哥爱的不是你, 是寂寞”、“哥写的不是字, 是寂寞”等, 发展到现在竟有人总结2010年央视春晚节目, 发博写道:“开场表演不是歌舞, 是人海战术;冯巩表演的不是相声剧, 是网络流行语;宋祖英唱的不是歌, 是孤独”等, 这些都是在原有框架 (“哥×的不是×, 是寂寞”) 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语言模因的变异。又如, 在2010年央视春晚小品类节目《家有毕业生》中郭达的台词:“人类失去土豆, 世界将会怎样?”是套用、模仿“联想”电脑的广告语, 也是模因表现型的复制与传播的一种形式。总体来说, 这些都是模因在现实生活中的复制与传播的体现。

另外, 在模因的表现型中, 同音替代的语言模因现象是不可忽视的。同音替代是用相同语音, 不同形式的字或词进行谐音换字, 在尽量保持原来读音的情况下, 用一个更贴近商品的词替换原文, 使其语义更靠近广告所宣传的商品。同音近音异义复制传播是以语音的相同相近为必要条件的, 其形式、音节与原型相似, 意义却完全改变了。[8]如:回头释案 (央视十二套法制节目) 采用同音替代以“释案”代替“是岸”来突出法制节目的核心;食来运转 (东南卫视节目) 则同样采用同音替代以“食”代替“时”, 标明是档厨艺节目。此外, 还有类似用法的广告语, 如:美女也丰狂 (圣荷丰胸广告) 、爱不饰手 (保定一个饰品店店名) , 美“粒”有新意 (蒙牛真果粒牛奶饮品) 等, 以此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使之新颖而又有创意。“心满伊足” (足疗按摩店) 采用近音替代的办法, 改“益”为“伊”, 领“秀” (服装店名) 等同样起到吸引消费者的效应, 但这些同音异形字词的广泛使用, 甚至牵强使用未免会对汉字的学习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结束语

一、旅游与电子商务的天然适应性

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说:“21世纪将被3项超级服务业向前推进, 它们是远程通信、信息技术和旅游业。”美国经济学家智囊团在1995年度报告中指出:由于旅游业的根本业务是信息, 因而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市场、分销、销售和传播会带来深远的影响。旅游业和信息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旅游和电子商务具有天然的结合点, 这使得旅游业成为最适合网络经营的行业之一。

1. 旅游业与电子商务都是服务性行业

旅游业的实质就是服务, 所以旅游业的盈利点是服务。从旅游者方面来说, 在旅游的整个过程中旅游者购买的是一次经历, 享受一种服务;从经营者方面来说, 企业经营者也在经营一种服务, 通过这种服务旅游企业得以盈利。旅游经营和能否提供优质服务是旅游经营者的要点。传统旅游业与网络旅游业相比, 网络旅游业可以提供更快捷和更有效的服务, 网络本身的服务性使旅游经营者更有优势, 更有效率。网络的服务性与旅游的服务性相结合, 为旅游企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2. 旅游业和网络都具有信息化的特点

旅游业可以被认为是信息的产物, 这是由旅游的行业特点所决定的。旅游属于服务行业, 本身并不生产有形产品, 可以说是典型的智力产业。信息资源是旅游管理的主要因素之一, 信息化管理亦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而网络是天生的信息化, 旅游与网络的结合是绝佳的搭配, 连在一起就构成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的经营模式与手段, 建立起现代旅游管理的信息系统, 避免了传统规模扩张的机构庞大、管理失效的弊病, 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3. 旅游业和网络都具有外向型特征

旅游业的外向型特征体现在它需要广阔的发展空间。旅游业面对的是广泛的交流空间, 它的目的是吸引所有的、任何时间

综上所述, 语言是模因, 也可以是传播模因的载体。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 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自我复制和传播。在模因的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 语言模因要想被成功地复制除了要具备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忠实性三要素以外, 还要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语言模因在现实生活中各个领域的运用, 一方面有利于语言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同音异形字频繁的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使用会对汉字的学习造成影响, 尤其是对于那些初学汉字的小学生和外国人而言无非是一种误导,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不能忽视语言模因的存在, 另外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区分语言模因的表现形式与传播、复制方式。

摘要: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 会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语言本身就是模因, 并寓于模因之中。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审视自然语言及其相关现象, 探讨语言使用中的模因现象及其特点, 并且例举语言模因在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中的实际运用, 以此为人类语言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

关键词:模因论,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

参考文献

[1]李慧.语言模因与PK的流行[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11月

[2][7]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

[3]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4]杨小华.大学校园流行语中的模因现象探析[J].社科纵横.2009年8月

[5]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30th Anniversary Ed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6]B1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8]陈琳霞.广告语言中的模因[J].外语教学.2006年7月

[9]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年

企业劳动定员方法实际运用探讨 篇8

一、常用的劳动定员方法

企业劳动定员的依据是计划期内规定的工作量和各类人员的工作效率。常用的劳动定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效率定员法

效率定员法是根据生产任务和工人的劳动效率以及出勤率等因素来计算定员人数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根据工作量和劳动定额来计算人员数量。

2. 设备定员法

设备定员法是指根据工作量确定机器设备的数量, 再根据设备数量、设备利用率、开动班次、以及工人看管定额和出勤率来确定定员人数的方法。这种定员方法属于按效率定员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3. 岗位定员法

岗位定员法是指根据工作岗位的多少、各岗位的工作量大小、工作班次等因素来确定定员人数的方法。在计算时, 还要考虑生产班次、倒班及替班方法, 对于采用连续生产, 实行轮休制的单位, 还要根据轮班形式, 考虑轮休人数。

4. 比例定员法

比例定员法是指按照企业职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的比例, 来确定某种人员定员人数的方法。

5. 职责定员法

职责定员法是根据确定的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来确定定员的方法。适用于计算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定员。

二、实际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1. 根据企业业务特点和人员性质选择合适的定员方法

劳动定员的方法有很多,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 如效率定员法适用于有明确定额 (工时定额或产量定额) 的生产人员;设备定员法适用于有明确看管定额的生产人员;岗位定员法主要适用于缺乏明确定额的岗位, 如研发人员、检修人员;比例定员法适用于组织中因劳动分工与协作的要求, 某一类人员与另一类人员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数量比例关系, 并且随着后者人员的增减而变化的情况;职责定员法适用于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定员。

因此, 企业要根据上述方法的适用范围, 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和人员性质, 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劳动定员, 可以只选择一种方法, 也可以同时选择几种方法, 只要科学、合理, 都能够帮助企业有效进行劳动定员, 节约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

2. 非均衡业务的劳动定员应统筹考虑

企业的业务并非总保持均衡状态, 尤其是生产制造类企业, 由于生产任务在年、季、月、日及每日的各个时段分布上的不均匀, 导致各相关部门在工作量、工作强度、工作紧张程度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匀。对于这种非均衡的业务, 每个时段所需要的人员数量可能会有很大不同, 如以高峰时段的工作量和强度等来确定人员数量, 则非高峰时段可能出现人员闲置、浪费情况;如以非高峰时段的工作量和强度等来确定人员数量, 则高峰时段就会出现人员短缺、工作不能按时完成的情况。因此, 在非均衡业务的劳动定员时, 企业需要统筹考虑各时段的业务量、任务的紧急程度、经济效益、人员调配等, 尽可能制定合理的定员方案, 达到总体的最优。

3. 劳动定员工作应进行动态的管理

企业劳动定员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 它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持续进行优化和调整。劳动定员不仅与工作分析、企业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息息相关, 而且与企业的内外部资源、企业产能状况、人力资源政策等密不可分。企业在变, 影响劳动定员的因素在变, 劳动定员工作本身当然也要有变化。企业劳动定员工作要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结合生产实际, 根据技术、组织条件和工艺的改善, 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程度以及外部条件的变化, 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 只有这样才能持续获得良好的定员水平。

三、案例应用

以某银行集中业务后台处理中心的定员测算为例, 对劳动定员方法的实际运用进行说明。

1. 背景情况

假设该中心只设置一个岗位, 仅处理电子往账和会计档案信息补录两项业务, 经过统计分析, 这两项业务的日均业务量等如下:

说明:“实时”指受理业务后需要立即处理;“非实时”指受理业务后, 不要求立即处理, 但也需要在一定时间处理完。为便于分析, 假设“非实时”仍要求在当天处理。

2. 劳动定员测算

该中心业务具体的操作由外包员工进行, 属于标准化、操作性的工作, 因此可以制订统一的工时定额 (单笔平均处理时间) , 具体计算采用效率定员法。根据实际情况简化后的公式为:

如果根据上述公式简单来看, 电子往账业务的定员人数为39人, 会计档案信息补录业务的定员人数为42人, 总共需要81人。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电子往账业务属于实时业务, 业务处理过程中, 客户停留在前台网点等待处理结果, 为满足客户需求, 避免影响银行形象, 高峰时期的业务也必须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处理完毕, 定员人数必须统筹考虑业务的非均衡情况和时效要求。假设高峰时段为2小时, 则高峰业务量为8, 400笔, 按照高峰业务量在1分钟处理完毕的要求, 电子往账业务的定员人数最少为88人。

非高峰期, 需处理的电子往账业务量为6, 600笔, 处理这些业务所需的有效时间约为8, 250分钟, 则工作日内节余时间为23, 430分钟。可统筹安排, 将节余的时间用于处理会计档案信息补录业务, 则共可处理会计档案信息补录业务9, 372笔, 已经满足目前会计档案信息补录业务的需要。

统筹测算后, 为满足业务要求, 电子往账和会计档案信息补录业务共需88人, 高峰时段这些人员主要负责电子往账的处理, 非高峰时段则兼处理会计档案信息补录业务。

为便于计算, 该案例中只设定了一种非实时业务, 在实际运用中, 银行存在多种非实时业务, 上述实时业务节余的人力可以得到更充分合理的配置。

由此可见, 在测算劳动定员时, 要根据本企业和业务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综合考虑业务时效性、非均衡性等因素, 统筹安排, 满足业务需求的同时, 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同时, 根据内外变化情况, 持续进行优化调整, 确保劳动定员在合理的水平, 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摘要:劳动定员是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化的内在要求, 也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客观需求。合理确定劳动定员有助于企业实现“人、事、岗”相匹配, 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劳动定员常用的方法、劳动定员中应注意的事项, 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劳动定员方法的运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劳动定员,劳动定员方法,实际运用,案例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萍.浅谈以劳动定员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 2011, (4) :159.

[2]程锴.浅析企业定员方法—效率设备岗位比例定员法职责定员法[J].现代商业, 2009, (12) :205.

会计谨慎性原则实际运用问题探讨 篇9

(一)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之一, 它是指在企业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 或是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度受到影响的情况下, 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也就是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凡是可以预计的负债、损失和费用, 从而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乐观预测和盲目决策。

(二)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要求

1. 推行谨慎性原则要循序渐进。由于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各个方面, 因此, 涉及各个方面利益关系。

2. 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制度和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

如实际成本计价下, 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 是采用先进先出法, 还是采用加权平均法, 都会影响到当期利润的高低。

3. 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披露结合起来。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持的一种态度, 这种态度体现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中。所以, 凡是与谨慎性原则有关的内容都应在财务报告中全面陈述, 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

4. 运用谨慎性原则要注意“度”的掌握。

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优劣,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运用程度, 在执行谨慎性原则时, 必须认真合理的考虑权衡相关性、客观性、配比性与稳健性原则之间的成本效益, 而不能片面的“教条化”执行。

5.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企业会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 它的“适度”的把握有赖于会计人员准确的职业判断。

二、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一) 在资产定义方面的运用

从我国现有会计规范看, 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可操作性比较强, 如存货的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是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资产减值谁备数额起决定作用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因此, 可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制定出一些行业规范性具体标准, 以指导企业会计人员的实践行为。

(二) 在企业收益方面的运用

收入准则对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的确定规定了以下原则: (1)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的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 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 (3) 与交易相关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4) 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 在企业财务方面的运用

在进行财务分析、计算财务指标时遵循谨慎性原则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时除计算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外, 还应计算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二) 进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除计算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外, 还应计算有形净值债务率和利息保障倍数。

三、实际运用谨慎性原则所存在的问题

(一) 滥用乱用现象

企业常利用谨慎性原则的模糊性规定而不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 滥用该原则以达到实现虚增企业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目的, 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造假提供了“合理”空间, 导致会计信息具有不可验证性, 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 与其他原则产生冲突

谨慎性原则强调预计可能的损失而完全不确认利得, 将会违背真实性和可靠性原则, 与客观性原则相冲突。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提前计入损益, 显然违反了“不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在谨慎性原则下,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应用, 又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另外, 应用谨慎性原则还会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

(三) 妨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谨慎性原则中的某些处理方法, 对会计的一贯性与可比性也有影响。如用于存货与短期投资期末计价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对于期末价值是成本与市价两个计价基础交替使用, 在计量上是没有一致性的, 从而也影响其可比性。

四、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措施

(一) 适度的运用谨慎性原则

作为一名会计人员, 手中掌握着大量的金钱和帐务, 同时受着外界或这或那的诱惑, 所以会计人员首先应该在思想上重视谨慎性原则, 正确认识和使用谨慎性原则。与此同时, 企业或公司领导应该重视对会计人员谨慎性的培养和重视, 既要做好谨慎性培养的工作也不能过度谨慎。

(二) 协调与其他原则的冲突

谨慎性原则在应用过程中不免与客观性原则、配比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一致性原则相冲突。因此在执行谨慎性原则时, 必须认真合理的考虑权衡相关性、客观性、配比性与稳健性原则之间的成本效益, 而不能片面的“教条化”执行。

(三) 内外结合, 强化约束机制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篇10

可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模式是:社会看学校,学校看老师,老师看学生;看什么?分数!我们的老师是非常注重知识的传授和问题的解答,却不关心学生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我们的社会是非常注重学生成绩的优差和分数的高低,却不关心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和学习的方法。这些就导致了学生死扣课本、脱离生活,课外知识有限,知识面太狭窄;一遇到实际问题,根本就不知道它的背景和题设的情境,不知道该怎样去分析,不知道该怎样去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不知道怎样去建立数学模型。实际问题转化不成数学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不了。也正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跟当今的现实生产生活相联系,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造成了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没有用,影响了数学学科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我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总结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永远都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我们要加强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近数学,使学生能看到数学的有趣一面。同时,还可以引入数学模型实验,让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去参与贯穿知识获得的全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与发现,使他们能够近距离地接触数学的直观,使他们能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是能够成功的。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们乐在学习中,才能不断地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才能让学生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动力。

二、激发学生挑战困难的勇气

每当学生在解完一道题后,总是想翻看一下课后答案或去问问老师,来看看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这是学生的不自信表现。什么是不自信?不自信,就是懦弱,懦弱,就不敢前进。学生们从来都没有质疑过答案的正确性,也从来不敢去挑战老师的权威性。长久以来,学生会变成“书呆子”,只能被动地去接受知识,不会去主动地思考、学习,更不用谈自主创新了。因此,撕掉练习册的答案,让学生自己去讲台上讲题;让学生没有了答案的依靠和老师的权威;让学生不得不自己相信自己、自己依靠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精神,甚至应该培养学生向权威挑战的习惯,这对学生现在以及今后的学习和探索尤为重要。

三、树立学生的信心

大多数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不足。这都是学生由于对所遇到问题的背景和题设情境不熟悉,不知道该怎样去着手分析问题,不知道该从哪里去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不知道该怎样去建立数学模型。要想改善并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础能力的培养抓起。先从简单的问题开始:问题简单了,题设背景自然也就不会复杂了,语言也比较简单直接,学生也就能很容易地读懂题设的意思,学会如何进行审题和整理数量关系,进而再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基础问题解决了,也就为解决更复杂一点的问题打下基础,同时,又能给学生带来成功的体验,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增加学生接受训练的机会

要提高学生学会并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上刻意地去多渗透此类问题的教学。要灵活地去结合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去刻意地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的渗透,要适时、适地地切入到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来接触这类问题。在讲每一个知识点之前,先结合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来提出问题,引出悬念,然后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最后再回来去解决掉所提出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而且这样一来,还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五、培养学生的分析、建模能力

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就是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层层分析,最终把实际问题分解、转化成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再进行解答的过程。建模能力是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核心,建模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学生能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怎么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去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如何探索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例题是关键。在我们初中阶段,常用的数学模型有下面几个:方程及方程组模型、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模型、直角坐标系模型、函数模型、三角模型、几何模型。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建模能力的培养,一定要从基础入手,由易及难,逐渐深入。等学生有了一定的解题基础和经验后,再进行复杂问题的解剖、分析。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是:分析、弄清问题———找相关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能力是当今社会对我们老师的要求,所以实际问题的教学不容忽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着眼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断地思考、探索、发现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不断进取,努力钻研的热情,才能让他们学会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摘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我们中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关心和注意的。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介绍了初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知识,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黄翔.数学教育的价值[M].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理论基础回归下一篇:尿液细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