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日语课程设置的探析

2022-09-1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过去十年间我国旅游业有了迅猛的发展, 成为了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即将举办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 又将给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据统计: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达12494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39%;其中入境外国旅游者2221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9.7%;国际旅游 (外汇) 收入339.49亿元, 比上年增长15.9%[1]。入境游成为旅游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很多学校开设了旅游日语课程以满足社会对日语人才的新要求。本文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出发, 将从旅游日语的内涵、外延二方面对本课程的教材选择、课堂设计、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探析, 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水平, 达到培养综合性日语人才的目的。

1 旅游日语课程的必要性

旅游日语课程一般都作为拓展类选修课程而开设, 主要内容分社会文化、名胜古迹、旅游业务等三个方面。设定其先修课程有基础日语、日语泛读、日语会话。学生在选修本课程时, 对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 甚至提出是否有学习必要的疑问。旅游日语从狭义来看, 主要是关于名胜古迹、旅游业务方面的内容, 为了从事旅游工作而学, 如果无意从事旅游工作则完全没有学习的必要。从广义来讲, 目前大学日语专业所设置的课程除日语语言类课程外, 拓展类课程大都是日本概况、日本文化、日本经济等以对象国文化为主的课程, 没有一门课程专门介绍本国文化。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出发, 如果只是学习对象国文化, 不了解本国文化, 则谈不上跨文化交际。旅游日语课程包涵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现代文学艺术、中国的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等现代社会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物产、传统文艺、医学、建筑、菜肴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对拓宽知识面有很大的帮助。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对从事旅游工作有帮助, 同时对商务活动的顺利展开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 选材及内容设计

旅游日语知识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二种。目前所选用的教材是导游日语, 该教材为全国导游人员资格等级考试用书或重要参考资料。基本内容由社会与文化、景点介绍和情景对话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要涉及到中国国情、地理、文化、民族、宗教、民俗、饮食、物产、建筑等内容;第二部分为一些重点景区介绍, 第三部分是以实用性为特点, 以导游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为背景设计情景对话[2]。狭义的旅游日语就是学习旅游方面的日语知识, 旅游观光专有词汇及重要景点介绍等方面的知识。而广义的旅游日语除了课本内容外, 还要向外拓展, 增加各方面的素材, 涉及到社交礼仪、外事接待、对外事务处理等。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探索, 总结了一些经验。在教学内容方面分成以下三个部分:第一, 中国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是教学的重点, 在这部分教学中, 不拘泥于书本内容, 现代文化内容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 及时增加补充最新内容。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提练, 其中的文化精华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是拓宽知识面的重点。由于学生对本国的传统文化已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方式上进行一些改变, 由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小规模演讲, 活跃课堂气氛, 或者以问答方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 再增加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如在讲解中国菜肴知识时, 由学生介绍中国的菜系、各菜系的代表菜肴等, 然后以互动方式拓展到餐桌上的礼仪、宴会礼仪等, 学生非常感兴趣, 记忆也很深刻。第二, 名胜古迹部分选择几个重要景点代表性讲解, 主要让学生了解景点讲解技巧。第三, 最后的导游业务部分已超出了单纯性导游业务的内容, 与外事接待、对外事务处理等内容有机结合, 融合了接待环节各要素、接待礼仪规范、日常事务安排等方面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怎样制定日程, 如何做好接待工作, 包括前期准备、接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突发事件的处理、善后等, 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用性强, 对就业后是否能很快适应工作有很大的作用。

在内容设计上, 文化方面力求拓宽知识面, 业务方面结合实际运用,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应变能力。

3 课堂设计

课堂设计是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 包括授课内容、课堂时间分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课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 是否能体现出大纲的要求。以下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简单总结。

3.1 突出重点, 分主次安排教学

教学过程中, 尽量根据大纲要求安排课堂内容和进度, 但应突出重点内容。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内容, 是否了解、熟悉本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很大影响。后面的导游业务部分, 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表达, 其中的外事接待、接待事务的处理, 接待过程中的礼仪等在其他商务活动、办公室事务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业务的能力培养关系到今后是否能顺利适应工作, 因此这二部分是是授课过程中的重点。名胜古迹内容多, 覆盖面大, 这部分可以作为了解性内容, 以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为主。

3.2 采用多种授课模式相结合的方式

本课程的授课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避免满堂灌, 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方面,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课前布置一些课题, 由学生寻找相关资料, 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发表。例如, 就中国的茶, 学生可以从中国茶的种类、历史、饮茶方式到日本茶道的由来、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关系等进行比较, 从而对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茶道能有清晰的了解, 达到学习的目的。在学习中国菜肴、餐桌礼仪时, 可以进行宴会场景模拟训练, 这种训练非常有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由于书本上对重要景点的讲解都是理论性的概念, 学生很难有直观感觉, 在讲解拙政园景点时, 采用多媒体方式将拙政园园景从入口顺线路前进方向一直到最后的出口, 以导游讲解的方式慢慢展示, 学生很快就有了立体概念, 对讲解方式的体会也很深刻。另外, 根据实际情况, 如迎接客人环节时, 可以模拟车站场景进行一些实地接待训练。课堂设计中课堂练习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学习制定接待日程时, 先讲解日程表的制定要素、规范、格式, 然后模拟客人的要求, 让学生练习如何合理地安排活动日程。通过以上各种授课方式使学生得到各方面的训练, 达到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3.3 多阅读, 分类积累常用专业词汇

旅游日语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又是一个新的学科, 虽然语法简单, 但涉及的知识面广, 内容复杂, 文化类专业词汇多且难, 与其他课程的衔接性弱, 很容易让人产生畏难情绪。例:传统医学篇中有一段对中医的介绍:“漢方医学は古代中国に起こり、漢代から三国?六朝時代頃にかけて一応完成し、当時の医書には『黄帝内経』、『傷寒論』、『神農本草経』などがあった。これらの医書はいまでも漢方医学研究のための必読の書であり、いわば漢方医学の基盤はこれらの書にあるということである”[3]。其中涉及到的朝代名、书名等读音比较特别, 非常不顺。因此单靠背记, 一些固有词汇仍然很难记忆。这需要学生对专业词汇进行分类积累, 生僻的词汇了解即可, 常用的专业可以通过增加文章的阅读理解来达到记忆词汇的目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 应让学生多阅读相关知识的文章, 提高学生的兴趣, 既增加了文化专业知识, 又能积累常用专业词汇。

4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在旅游日语课程教学在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有:

4.1 教学模式问题

因客观条件限制, 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但由于教学资源的不足, 仅应用于部分章节中, 旅游日语的特色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大部分内容还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上, 教学方法单一。并且由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教学只注意书本知识的了解, 忽略了应用能力的培养。

4.2 培养模式问题

教学与实践脱节, 旅游日语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无论是旅游实习还是工厂实习对于在校学生来说都是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由于地区旅游条件限制, 学生很少有实践的机会, 各方面能力得不到提高。如何增加实习机会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4.3 教师的旅游专业水平和学生日语水平的影响

本课程是跨日语和旅游两个专业的课程, 不仅要求教师自身的日语水平要高, 同时教师还必须具备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教师缺乏旅游方面的知识, 则无法将旅游专业词汇及最新动态传授给学生, 教学效果体现不出时代性和前沿性。同样, 学生的日语水平的高低对教学效果也有较大的影响, 水平高的学生希望老师外语授课, 但水平差的学生则听不懂, 无法跟上进度, 要二者兼顾, 很难达到最佳效果。

5 结语

本文就旅游日语课程的必要性, 以及课堂设计、教学方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旅游日语实际上是跨日语和旅游二个学科的课程, 同时也兼有中国概况、日语会话、日语听力等方面的内容, 是综合性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要高质量完成该课程,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要求教师做好多方面的前期准备。须具备日语和旅游二方面的精湛的水平, 同时采用多种授课方式, 调动课堂气氛, 才能达到该课程的设置目的。

摘要:旅游日语是跨日语和旅游二学科的课程, 教师既需要有丰富的日语语言知识又需要具备一定的旅游方面知识, 本文根据实际教学经验, 从旅游日语的必要性、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出发, 进行了简单的探析, 旨在提高旅游日语课程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旅游日语,课堂教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旅游局公告2007年2号.

[2] 铁军.导游日语[M].旅游日语出版社.

[3] 铁军.导游日语[M].旅游日语出版社.

上一篇:新课标中职数学应重视情境设计下一篇:重庆市潼南区“机械化稻油两熟制”栽培技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