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课程纲要

2024-04-20

日语课程纲要(共8篇)

篇1:日语课程纲要

2018—2019学上学期八年级道法课程纲要

【一般项目】

学校名称:巩义市河洛镇实验学校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适用年级:八年级 设计教师:郅文杰 设计时间:2018年8月

【课程元素】

[课程背景] 学情分析: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文献资料、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让学生走进生活,能够正确利用网络,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能够正确参与社会生活。

认识规则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树立以遵守规则为荣,以违反规则为耻的意识,自觉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认识一般违法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知道责任的含义及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努力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认识到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学会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利益,树立国兴我荣,国衰我耻,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中学生。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而思想品德课有着天然的优势,“其知识是生活的升华,其内容是学生身边的实践”,“与学生联系紧,时代性强”。因而如何用“课本知识来解释社会现象,用社会现象来论证课本知识”,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学以解惑、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与社会”,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观察、思维、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作为中考毕业生,经过以前的学习,对相关知识已经初步了解,已经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这一原则。但知识综合起来,学生理解运用难度增大,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并学会分析归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育四有新人的目的。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编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相结合,努力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本册教材编写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遵循生命的逻辑、生活的逻辑和知识的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从八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品德发展需求出发,在不断扩展的生活场域中聚焦“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将“我”的生命感受与国情、法律、心理健康和道德诸领域的知识相融合,推动学生对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所生发出的不同主题开展深度学习,在自我探索与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对这些价值观念逐步认同、接受和内化。

经过七年级一年的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对自我的认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基础上,八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主要围绕“我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社会,学会遵守规则和法律意识,树立勇于承担责任的观念;了解国家安全,培养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教材本身就是以学生逐步展开的生活为基础,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在对生活的思考中获得新知,力求把正确的价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通过课内课外的有效结合,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道德践行中健康发展。[课程目标] 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文献资料、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让学生走进生活,能够正确利用网络,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能够正确参与社会生活。

通过阅读教材、收集图片资料、小组合作等方法了解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与法律,培养与人交往的道德意识,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理解生活中既要遵守道德又要遵守法律的意识,做守法尊法护法的中学生。

通过阅读教材、收集图片资料、小组合作等方法了解责任的含义,知道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因该自己对自己负责,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文献资料、欣赏影视作品等途径,明白国家利益至上,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关心国家发展,为建设美好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的一个“接点”,并由此获得相应的身份,个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为每个人的成长提供了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青少年要努力关心、融入、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互联网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和民主的进步,但不良的网络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违法犯罪等问题也随之而来,青少年要树立科学信念,科学精神,同时应该在网络生活中把握自我,遵守道德与法律,做网络的主人。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认识规则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由与规则的关系,知道社会规则既约束自由,又保障自由。树立以遵守规则为荣,以违反规则为耻的意识,自觉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学会在与人交往时做到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逐步学会以礼待人。体验文明有礼带给自己的乐趣,树立不讲礼为耻,有礼为荣的交往态度,并乐于以礼待人,拥有诚信智慧,践行诚信要求,自觉做一个诚信的人。

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别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认识一般违法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学会依法保护自己,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第三单元 勇担社会责任

知道责任的含义及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努力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崇敬那些不计较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负责任的人。知道关爱他人就是关爱和善待自己。

认识到关爱他人是一种幸福,学会关爱他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懂得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

第四单元 维护国家利益

认识到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维护国家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学会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利益,树立国兴我荣,国衰我耻,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能以实际行动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的共同责任,自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正视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了解国家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课程安排:

第一周 分享课程纲要,帮助学生认识道德与法治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 第二周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三周 第二课 网络生活新空间 第四周 单元复习测试

第五周 第三课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第六周 国庆假期

第七周 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第八周 期中复习考试 第九周 期中分析与反思 第十周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十一周 单元复习与测试

第十二周 第六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第十三周 第七课 积极奉献社会 第十四周 第八课 国家利益至上 第十五周 第九课 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十六周 第十课 建设美好祖国 第十七周 期终复习第十八周 期终考试 [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 思想品德情感、意识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实践。思想政治课强调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倡参与、体验、讨论、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总之,新教材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以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为过程,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为目标而组织编写的。四个单元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具有内在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活的有机体。要重视情境创设,在具体活动中得到体验,求得发展。要学会活化教材,拓宽教材的探索空间挖掘教材的个性内涵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要善于和谐教学,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要发挥学生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运用教学媒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二、学习方式: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理念,能使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有利学生勤于动手,促使学生善于反思,能让学生乐于合作。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文献资料、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初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通过阅读教材、收集图片资料、小组合作等方法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验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文献资料、欣赏影视作品等途径,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三、实施策略: 教师切实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挖掘学生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加强对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学科的正确方法和途径的引导与渗透,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重组,提高教学的效率,优化学习效果;

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以情景剧、生活场景再现等形式,排演生活短剧,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教材、感悟人生道理;运用现代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画、录像、影音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热爱程度和认知程度,有效的实施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教材、感悟人生道理;

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 教材强调师生能够与教材设计的内容与问题情境产生一定的共鸣或思想冲突,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内在体验、感受进行对话,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形式。这样的对话无疑会增强课堂的开放性。

[课程评价]

一、学生行为评价:

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或方法,评价结果都应反馈给学生。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反馈既可以是及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重要的是要把握时机,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二、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到及时鼓励优秀、提醒不足、关注进步学生;多用鼓励性语言。对每次布臵的作业要做到及时批改,从作业格式、规范的解题方法和学科语言的正确运用等方面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对符合要求的同学,进行学业展览,起到榜样作用;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

在复习中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归纳整理所学得知识,检测其归纳综合能力和复习整理能力;卷面测试:平时单元测试和期中、期末测试;

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即课堂纪律情况、参与练习情况、团结协作情况等,同时与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与家长保持联系,听取家长对学生在家情况的评价,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真正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 道德、心理健康、法律的知行统一。

篇2:日语课程纲要

口风琴属于“键盘簧片乐器”,它具备口琴和竖笛的演奏特点。口风琴师五十年代中期由日本东京大学音乐教育家大厂善一在吸收,借鉴簧片乐器与键盘乐器结合的基础上研制的,它可以吹奏旋律,也可以进行多声部演奏。口风琴是适合在农村学校的音乐课堂中推广的,它有利于艺术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音乐能力,成本也较为低廉,在农村学校的经济范围内。

农村学校口风琴的普及与推广具有实际提高音乐素养的优势。1 口风琴易于提供良好的音乐,音色和音准,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音感基础。口风琴简单易学,表现力丰富,利于集体教学。口风琴即可独奏又可合奏,组合灵活,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都有积极作用,它可以单独组成乐队,也可以配合其他乐器演奏。口风琴教学促进对键盘的认识,对于乐理的教授起到直观作用。5 口风琴教学有助于学生尝试音乐的节奏,旋律的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口风琴学习可以使用五线谱也可以使用简谱,助于识谱的学习也有助于学习转调,即兴旋律演奏。口风琴在使用中要特别要求学生注意卫生,自备“吹嘴”,吹奏前漱口,保证口腔卫生,在吹奏完毕口进行琴体排水。上册

横奏 初次见面,我叫“口风琴” 2 手指热身操high起来 爬一爬五线谱,彩色键盘真可爱 4 气息开车练习5 摇啊摇 6 小宝宝要睡觉 7 玛丽有只小羔羊 8 划船歌 9 小小鸭子 10 音乐台阶 11 乘音乐列车去旅游 12 小蜜蜂 13 小猫圆舞曲 14 穿越大拇指 15 转圈 16 祝你生日快乐 17 鹰 扩指缩指真灵活 19 小摇篮 20 三个魔法师 21 欢乐颂 22 DO RE MI 23 踏级石

下册

篇3:日语课程纲要

关键词:1923年,中小学图画教学,课程纲要

我国中小学图画教学起步较晚, 清末年间颁布的癸卯学制可以说是民国时期中小学图画教学的起源。早在1902年, 张百熙就在《进呈学堂章程》中提出“中小学均应开设图画手工课”, 开始引起人们重视。1903年, 张之洞在《奏进学堂章程》中倡议“高等小学堂一、二、三、四年级图画课每周两堂”, 图画课程以随意科目的性质被正式纳入教育体系中, 并成为其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时几何形图案教学只是图画教学中的一小部分, 而且仅仅是以几何画、用器画的课程形式存在, 但却成为我国最早训练几何形图案课程的前身。

民初的学校教育沿用清末学制, 有些规章和内容不再符合时代的要求, 因此民国政府针对中小学教学, 分别颁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施行规则》, 将图画课列为教科科目, 并由专科教员教授。从法令可以看出, 中小学图案教学内容与癸卯学制基本一致, 其培养目标是“使儿童观察物体, 具摹写之技能, 兼以养其美感”, 同时也可窥见其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例如, 《小学校令》规定:初等、高等小学在排课之时, “遇不得已时, 可暂缺手工、图画、唱歌之一科目或数科目”。

20世纪20年代以后,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发展, 民主科学精神的宣传, 新型知识分子的增加, 特别是留学生学成归来后将西方教学思想传播到中国, 教育界掀起一股向西方教育学习的热潮。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俞子夷等人都对新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 例如, 蔡元培提出, 探究教育之归属与地位, 厘定教育之宗旨与方针, 这是教育改革的基础与根本。这一时期欧美的教育理论、学校制度与教学法均被系统地输入, 对当时的中小学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取法的重心, 开始从日本转向美国。美国的教育更加注重教育的实用性, 与生产领域、社会生活的结合比较密切, 容易与当时我国社会对教育的普遍希望产生共鸣。这些都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的发展方向, 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时的中国由于旧学制的思想根深蒂固, 造成本身教育上的缺陷, 外加袁世凯复辟称帝, 提出恢复封建的“法孔孟”、“读经”等教育内容, 因此, 改革学制势在必行。

在此背景下, 1923年6月,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颁布了《小学形象艺术课程标准纲要》和《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 其中在《小学形象艺术课程标准纲要》中将的“图画”课改为“形象艺术”课, 而在《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中仍然以“图画”课著称。与1912年颁布的图画课程纲要相比, 1923年颁布的中小学美术课程纲要的学习领域逐渐扩宽。这说明, 当时的美术课已不是一门单纯的技能课, 它同时也强调了审美的教育作用。

1923年新学制制订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对图案教学实施领域进行了细化, 将其分为欣赏、制作、研究三个环节与步骤, 并制定了较为详细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环节中, 它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操作和选择, 并且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提出了不同阶段的评价标准。在教学内容中, 它将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积极性。这次课标改革对我国现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比以前的学制, 1923年颁布的《小学形象艺术课程标准纲要》和《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在图画教学方面的规定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从图画教学内容上看, 教学内容更加详细, 教学内容的顺序分年逐项排列, 教学方法也更加周到详明。例如, 《小学形象艺术课程标准纲要》对不同学年的欣赏内容作了明确的要求:第一、二学年, 要求欣赏“比毕业最低限度中的鉴赏一项, 缩小范围, 注重各种表示幼儿动作和描写植物动物的作品。”第三学年, 则在此基础上“加风景片、名胜图。”第四学年, 欣赏“建筑物的式样和装饰, 以及各种绘画。”第五、六学年, 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画片可加入各种描写工作的当代画家作品。”同时, 教学内容不单单有“欣赏”, 还包括“制作”和“研究”。

其二, 图画教学主要以“基础图案”、“用器画”图案教学为主, 基础图案较为注重装饰纹样, “用器画”依旧侧重几何形纹样。例如, 《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规定传授“几何图的意义种类, 制图上的规则、图案画的意义及种类、建筑和历史、物的面和质 (粗, 滑, 透明, 不透明) 等”。实技练习包括“几何形体及一切人造物的描法, 叶的描法, 花的描法”等。

其三,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论,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来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法。例如, 《小学形象艺术课程标准纲要》提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 “启发儿童艺术的本性, 增进美的欣赏和识别的程度;陶冶美的发表和创造的能力;并涵养感情, 引起乐趣。”《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提出教育的目的是, “增进赏鉴知识, 使能领略一切的美;并涵养精神上的慰安愉快, 以表现高尚人格;”“练习制作技巧, 使能发表美的本能;”“养成一种艺术, 而为生活之助。”

在1923年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中, 刘海栗、俞寄凡、宗亮寰等人对图案教学的规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对于图案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课程标准的起草, 其中《小学形象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由宗亮寰起草, 《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由刘海粟、俞寄凡、何元、刘质平起草。新课程标准设有让学生了解工艺图案的特点, 如在《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中, “实地观察要求学生参观美术展览会, 工艺展览会等, 以研究现代的作品”等相关内容, 应该与当时刘海粟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有关。该纲要提出, “理论教授, 和实际联系的并立施行, 可说是技能教授上不可移动的原则, 而实地观察, 更不得不和二者并行。因为只有理论教授, 而没有实地观察, 则学者难于记取, 必成空论之弊;一方面实地观察, 一方面实技练习, 则便于取法, 易于发表, 定能得事半功倍之效。”由此可以看出, 刘海栗对图案的理解和认识在该课程标准的制订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此后的课程纲要均是在1923年的课程标准纲要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20世纪20至30年代, 是我国中小学图画教学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一期间, 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家们, 通过对西方教育体系的考察及研究, 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制定了一整套适合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同时形成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教学方式方法, 创造了这个时期中小学课程标准的最高成就, 为稳定后的中国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奠定了基础, 打下了框架。但由于它是在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 因此, 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制定教学标准时照搬外国模式, 造成与中国实际不符。各国学制之所以能在该国取得成功, 是各国教育家长期摸索实践的结果。民国许多教育家都有国外留学的经验, 他们在制定教学标准时照搬外国模式, 虽然避免了许多周折, 但生吞活剥, 势必会有许多内容与中国实际不符。

二、中国封建传统根深蒂固, 有一种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教育氛围, 较难接受外来文化。因此, 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学制, 要在中国全面推行都很困难。再加上民国时期政府腐败,

浅谈现当代音乐教育

宿鹏浩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在流行音乐, 超女, 追星铺天盖地的今天。在这样的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如何摆脱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让人们真正的了解音乐, 感触音乐。在音乐教育这样一个概念日益淡薄的今天, 我们要重申音乐教育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让处在现代社会的人们, 重新认识。什么是音乐教育。

关键词:音乐;音乐教育;终身音乐教育

绪论

在我阐述音乐教育的观点之前, 首先希望大家明白什么是音乐。音乐对于人们的影响。明白了这些, 你便可知道学习音乐, 以及音乐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音乐

在中国历史上, 曾经选拔人才, 要求学子们熟读四书五经。时光再往前追溯。在中国历史上被熟知的四书五经其实被遗失了一部。为《乐》。

自古以来, 音乐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先秦典籍《礼记》里有一段对于音乐的文字, 记载着古人对音乐的见解。

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比而乐之, 及于戚羽旌。谓之乐。

西方哲学家柏拉图也曾在公元前四世纪, 对音乐下过这样的定义。他说, 音乐来源于人的心灵的智慧和善良, 所以音乐能够深入人心, 美化人的心灵。

美国的“现代音乐研究开发计划 (CMP) ”中, 关于音乐的定义是:“音乐是按时间组织起来的音响和沉默。” (1) 这个对于音乐的定义和英国音乐学者J.布拉金克不谋而合 (2) 。可以想像一下, 对于专业学术方面的研究成果或者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定义, 取得了一方面的认同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更何况是无意中的不谋而合。当然这也存在着与之相反的反对的声音。美国学者J.墨塞尔 (J.Mursell) 在他的《音乐教育中的人的价值》一

军阀割据, 经济落后, 民不聊生, 致使教育政策很能在全国得到真正普及。

三、缺少专业的艺术人才, 以及系统的艺术培养教学机构。虽然有很多学者去国外研究学习艺术, 但由于保守势力顽固, 致使其制定的标准很难实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艺术美学与人们的生活亦相隔甚远, 因此, 推行起来就更加困难。

综上所述, 通过对1923年的《小学形象艺术课程标准纲要》和《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的分析, 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等方面都已基本形成体系。当时基础图画教学非常注重学生掌握图形的基本造型规律及运用图案的技能, 并把对图画已经拥有的改进成果及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致使我国中小学图案教学有了长足的进步, 虽然在实施中仍有脱节情况的存在, 但这并不影响中小学图案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通过教学实践, 人们逐步改变了以往对图画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 民国时期制定的中小学图画教学标准对以后中小学图画教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书中, 对于音乐的定义是这样的。音乐是作用于人的, 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而存在的辉煌的事情。 (3)

19世纪末, 奥地利音乐学家汉斯利克 (Hanslick) 说:“音乐是声音的运动形式。”这个观点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中一直被广泛的学者所认可。

关于音乐的定义, 似乎无法去归拢。在当今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 无法对音乐这一事情让人们在观念上达成一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音乐也在变化发展着。根植于不同社会文化传统而发展起来的音乐, 呈现其多种多样的形式。那么多的专家学者在花费自己毕生的精力去学习音乐, 研究音乐。他们所得出的经验, 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和理念, 无疑是值得我们去尊重的。以上对于音乐的定义, 是我在众多书籍里面精调细选的。

在我阅览书籍的时候, 我总是在想。观念中的定义和理解, 是那么无穷无尽的。然而音乐这一事情, 我想也许可以抛开这么多繁复的学术观点, 从另一个方面去解释它。或者称为解释都过于牵强。感性上的很多东西, 是让我们去会意和感悟的。那些对于音乐的定义, 至今人们依旧对它争论不休。但事实上, 音乐在人们心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很多程度上又是那么的相似。

二、音乐的作用 (音乐带给人们生活的一些影响)

篇4:贯彻纲要精神尝试游戏课程

【关键词】 区角;数学;音乐;游戏;幼儿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教育改革也如火如荼。广大幼儿教师顺应时代改革潮流,树立“以幼为本”的教学新理念,结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大胆尝试区角活动以及数学、音乐等课程的游戏化,激发了孩子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凸显了幼儿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效果事半功倍。所谓课程游戏化,并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实施活动,而是在确保基本的游戏活动时间的基础上,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活动中去。正如2001年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面对这一要求,作为幼儿园教师必须注重课程游戏化的灵活应用,充分尊重幼儿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将教学目标隐含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之中,具体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区角活动游戏化——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

所谓区角游戏就是幼儿在游戏活动区中所进行的某种特定活动,它主要包括角色游戏区、积木区、美工区、音乐表演游戏区、语言图书阅读区和科学发现区等。其中,通过合理应用角色游戏区,能帮助幼儿初步了解人际关系,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协商、合作等友好交往的技能,有效培养幼儿大胆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情感,合理调整与伙伴间的相互行为关系。如果灵活应用好好积木区,那就可以拓展幼儿的空间思维,初步感知基本形状与数量关系,帮助幼儿张开想象的翅膀,拓宽创新视野。如果用好语言图书阅读区,既培养了幼儿说、听、读、写的基本技能,又有利于幼儿逐步养成说、听、读、写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

二、数学领域游戏化——培养幼儿的科学创新精神

数学属于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幼儿学习数学是自身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但数学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因此,我们只有把生活本质的具体形象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紧密的结合起来,并合理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游戏之中,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抓住两个“结合”:

1.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创设数学游戏。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日常生活活动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许多家长期盼教师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我们只有把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譬如:幼儿在吃点心的时候,我就启发他们开动脑筋让可口的大饼“变魔术”,即让孩子们观察大饼由大变小的过程,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椭圆形,一会儿变成方形……。在幼儿吃大饼的活动环节中,让他们不仅体验到吃的乐趣,而且初步认识各种图形的形状,从而培养了幼儿开动脑筋思考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2.结合幼儿身心特点开展数学游戏。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活动时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尤其在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心不在焉,注意力往往不能一下子集中起来。在一次观看魔术表演时,我发现大部分孩子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津津有味地观看精彩节目。事后,我颇受启迪,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尝试开展游戏化活动,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的过程中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诸如将各种大小不同的几何物体进行辨认性复习时,就刻意用比较夸张的动作将各种图片藏到背后,并大声说:“一、二、三,变、变、变!”此时,孩子们都睁大眼睛静观变化的结果,注意力高度集中,活动效果尤为显著。

三、音乐课程游戏化,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孩子一般从呀呀学语开始就喜欢音乐的,假如我们在音乐活动中适度渗透相应游戏,就能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在音乐课程游戏化实施过程中,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游戏化的方式:

1.插入式游戏,引人入胜。 在开展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实际,适时、适度插入相应的游戏活动,以利提高教学的效果。譬如,我在执教《乔尼用一个钉锤干活》这一活动时,在大部分幼儿初步会唱的基础上,就安排了三个小游戏:①让幼儿装作神秘的样子,采用说悄悄话的方式来演唱;②让幼儿把自己看成乔尼,在帮助父母干活受到表扬情况下,采用欢快的声音来歌唱;③让幼儿想象乔尼忙碌一天后又累又饿的情形,采用缓慢较粗的声音来学唱。类似系列化的表情游戏,能使更多的幼儿乐此不疲。

2.串连式游戏,生机盎然。所谓串连式就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设计成一连串的游戏,而每一个游戏都有需要重点达成的教学目标。譬如,我在执教打击乐《拔根芦柴花》中,就进行了“看动作拍节奏”的游戏:我先做擦玻璃的动作,幼儿立即拍出相应的节奏;我又模仿切菜的动作,幼儿就用小木板打出相应的节奏。这些小游戏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促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欢乐的情怀,学习兴趣倍增。

3.融合式游戏,其乐无穷。所谓融合式就是把整个音乐活动设计成一个完整的游戏。一旦游戏结束,幼儿会从中获得相关的有益经验,高效达到教学目标。譬如,我在组织幼儿参与歌唱活动《伸伸转转》时,就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为一个“学做木偶人”的游戏来完成:先让幼儿通过熟悉的语言游戏《木头人》来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让幼儿按照相关要求学做木偶人,初步识记歌词,掌握歌曲节奏,然后在新的语言游戏中学唱歌曲,最后高效达成活动目标。

篇5:儿童版画校本课程课程纲要

主讲教师: 李佳忆 课程名称: 版上秀 教学材料: 校本教材 课程类型: 吹塑纸版画 授课对象: 三年级——四年级 授课时间: 每周三下午 课程开发背景:

版画是一门绘画与手工结合的艺术。它不仅包含其它绘画对学生的培养因素,而且更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儿童版画教育活动已在我国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儿童的喜爱。相信这朵稚嫩的花朵定能散发出清馨的芳香。

儿童版画是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纸版画和吹塑版画,在技法上又分为单色版画和套色版画。它不但能充实儿童的生活,并且对促进儿童大脑发育、启迪思维,提高动手动脑能力都有好处,是其它课业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儿童版画教学,同时又是一种很好的美育活动。儿童在亲身的实践中,还能够不断地提高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对其分辨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高深与庸俗大有裨益,从而凝聚成一种精神涵养。另外,用吹塑纸刻出一幅版画,能印刷多幅作品,用它可以参加展览、装饰教室、做墙报插图,还可以作为节日礼物赠送亲友、师长、同学。

我在多年的儿童版画教学活动辅导中,深深体会到此项活动的益处非浅。一名版画小社团的同学在和我校校长交流时说:“我很喜爱版画创作,又动手、又动脑,很有乐趣,每当印出作品时,意外的画面效果都使我感到惊喜。它还可以丰富我的想象,对我写作文很有帮助,一点也不影响我的学习,并且感到课外生活很充实。”

近年来,学校以“七彩1+X”为办学特色,开展了教育科研为先导,探索“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开展各项校本课程的研究。学校为加强特色教学,以全面提高办学水平的切入点,成立了一系列的小社团。

同时,版画创作过程的情趣性、实践性、表现内容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能提供学生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版画教学所蕴涵的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也正是校本课程所追求的。

课程目标:

一、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儿童版画的基本知识和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感知自然事物和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内容美,发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能力。

二、在版画创作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计划性,坚持性,养成耐心细致有序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信心,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感。学习合作与交往,促进人格完善。

三、通过儿童版画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建立系统的儿童版画教学整体框架。对版画教学目标,技能技巧,教学方法,指导方法等进行研究总结,形成较为全面的版画教学理论和教科研理论。

四、收集并巧妙利用身边的材料,探索出合理的、新颖的创作技巧,来丰富画面的肌理效果。创作出富有特色的、有个性的作品。

五、激发学生对吹塑纸版画创作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学校、爱生活的情感。实施建议:

一、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儿童版画教学

制作版画的手段和方法很多,比如木版画、纸版画、实物版画、对印版画等,我校主要采用吹塑纸版画教学,这种形式版画简单易操作,学生能快速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版画教学应培养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先导。根据学生在版画制作中的自然表现,我在选择版画教学时,瞄准学生兴趣的焦点,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法,激发和诱导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篇6:校本课程《象棋进课堂》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荥阳六小 课程名称:中国象棋进课堂 课程类型:体艺推广普及型 主讲教师:

教学材料:以《乡土教材—象棋》等内容为主; 授课时间:一学年,每二周一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全体学生

一、课程开发背景

1、我国的象棋文化特别悠久,而我们荥阳又是象棋游戏的重要发源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上级领导又特别重视象棋文化的发展,成立了象棋中心、象棋广场等。在广大群众中,象棋也特别受大家的喜爱,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象棋的兴趣非常大,因此我校决定将象棋作为一门特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2、素质教育的和课程改革的需要:象棋是一项集益智、娱乐、德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竞技活动。他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心理品质、智力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可见,象棋进课堂,是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另外,象棋活动还具有娱乐性,有助于寓教于乐,减轻学生的过重心理负担。学校开展象棋教育,把象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开展下棋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说,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学校办学思想与校园特色的体现:“创建学校特色,打造教学

精品”为目标,以追求“学校内涵发展,师生和谐成长”为宗旨,提出了“以棋培德、以棋促智、以棋冶情、以棋养性”的学校棋文化建设构想,引领学生充分认识丰富多彩的棋类世界,将棋文化教育与学生学习、学会做人教育等相结合,从而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六小办学品位。

二、课程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象棋,了解中国象棋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2、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象棋的技巧,提高棋艺水平。

三、开发宗旨:以棋育人 以棋修身 以棋养德

四、课程组织

(一)开设时间:利用学校体育课,每两周安排一课时。

(二)本课程分为:中国象棋历史与文化简介、象棋入门、战略战术等三部分。

五、课程实施建议

教师方面:

注意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授课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积极创设情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进行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

课程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适当调整。学生方面:

多留心揣摩,注意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经常与社区爱好者切磋,提高棋艺,适应不同风格的各种棋手。家长方面:

有能力的家庭可为孩子配置棋盘,购买一些象棋方面的书籍以便让孩子进一步提高。积极配合学校有中国象棋校本课程的实施。

六、课程内容:

1、中国象棋历史与文化简介————预计3课时

通过向学生介始中国象棋的历史发展以及“棋人棋事”,让学生初步感悟中国象棋的文化魅力。同时,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兴趣。

2、象棋入门——————预计10课时

让学生初步认识中国象棋,掌握基本方法,结合实战训练加深认识,提高水平。

3、简单的战略战术————预计10课时

本部分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感悟,提高棋艺,开发智力。同时,通过实战训练切实提高临场应变能力。在训练中,渗透贯穿育人思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六、课程评价

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以愉悦身心和激励表彰为主,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篇7:陶艺课程纲要总的

第一部分 陶艺课程实施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课程改革可“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也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加陶艺的教学内容”。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给我校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了可能性。

陶瓷艺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以物载道,蕴涵着深厚宏博的中华文化精神。淄博陶瓷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中国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进一步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把淄博陶瓷文化引入学校,我校特编写《陶艺校本课程》,并编入课表,推广普及。《陶艺校本课程》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感受、传承淄博陶瓷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陶艺校本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审美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选择富有地方特色的陶瓷知识,结合制瓷的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础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并学以致用,使学生领悟到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使学生学会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谋求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建校三年来,为实践学校“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办学理念,打造“乐学华小”的教育品牌,我们开发了陶艺校本课程。实践证明:陶艺教育的价值很高,它为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辟了无限的空间。为真正把陶艺教育落实到常规教学中,我校于2014年开发并实施了独具地方特色风格的《陶艺校本课程》。

第二部分 陶艺课程目标及实施

一、《美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总目标

美术课程标准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据《美术课标》,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了陶艺课程总目标:

1.通过学生参与陶艺制作、学习、探究,认识陶艺这门学科,从而培养学生对陶瓷文化的热爱。

2.学生在掌握技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参与创作、尝试创作、学会创作,从而感受到创作带来的喜悦和成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

3.让学生在参与陶艺学习、制作、欣赏的同时,感受到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知道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爱劳动、讲卫生、节约泥料的良好习惯。

4.通过体验、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在陶艺教学上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

(二)分目标

根据《美术课标》的要求,陶艺校本课程分目标可以涉及三个学习领域。

低年级

1.造型·表现领域: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运用太空泥、橡皮泥、陶泥等材料,采用揉、搓、压、捏等方法进行造型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培养其想象力、艺术感知能力、造型表现能力。2.设计·应用领域:

低年级学生认识陶艺工具,尝试简单的制作方法,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进行陶艺创作,体验陶艺创作活动的乐趣。

3.欣赏·评述领域:

低年级通过观摩录像、图片和实地观摩等,感受陶艺作品的创作方法、材质、造型与色彩的特点,欣赏陶艺作品,能用简短的话语表达对陶艺作品的感受。

中高年级

1.造型·表现领域:

中高年级的孩子,运用陶艺材料和工具,通过泥条、泥板、捏塑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作欲望,发展陶艺构思与创作的能力。

2.设计·应用领域:

中高年级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陶艺工具,运用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设计和装饰各种陶艺作品,并与他人交流设计意图。初步养成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和追求创意的习惯。3.欣赏·评述领域:

中高年级欣赏中外优秀陶艺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不同时代的陶器。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能用简单的术语对陶艺作品进行分析,表达对陶艺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三、课程实施

根据上述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程主要安排如下:

(一)低年级

1.通过“讲故事,学知识”的形式了解陶瓷的起源、种类、分布地区等。边听故事边学知识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容易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2.走进陶艺室,了解陶艺工具的名称、作用。

3.学习简单基本的陶艺制作技法——捏塑成型。学习运用初步的揉、搓、压、捏技法造型,不拘一格地大胆用橡皮泥、太空泥捏塑和创造。

4.通过情境导入、主题教学,使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合理而巧妙地运用橡皮泥、太空泥的质感,体现设计创意。学生分主题捏制动物、植物、器皿等。

5.欣赏学生感兴趣的陶瓷作品,感受其造型与色彩的特点。通过展评等活动,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陶艺作品,交流想法,相互评述。

(二)中高年级

1.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陶瓷的分类;了解陶文化的悠久文化历史和陶制品的实用功能,丰富对陶艺的认识。

2.在学习了捏塑成型基础上,学习泥板成型、泥条盘筑的制陶方法,培养做陶兴趣。简单了解拉坯成型的相关知识。

3.指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上釉技法并尝试着给自己的陶艺作品上釉。

4.高年级学生结合多种陶艺技法,尝试创作陶艺作品,开拓学生想象空间,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

5.以个人或与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展示。

6.尝试以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外有名的陶瓷艺术。7.组织学生走进陶瓷博物馆、硅元集团实地参观,了解淄博陶

瓷的历史、种类、特点等知识。通过参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8.拓展陶艺作品的教学形式,如丙烯材料上色、用釉上彩在瓷盘上创作等。

(三)遵循的原则

1.学生快乐原则:发挥学生喜欢泥巴的天性,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2.知识渗透原则:把陶瓷文化的资料融入教学中,把陶艺知识结合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中。

3.动手实践能力:提供泥巴和时间,使学生在接触泥巴的过程中熟悉泥性。

4.创造审美原则:引导学生欣赏和模仿优秀的陶艺作品,并大胆创造自己的作品。

5.教育原则: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悟”为原则,发挥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空间制作能力。

第三部分 陶艺课程评价办法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关注学生的陶艺学习参与程度与思维、情感的深度和广度。评价以发展性评价为取向,注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对其进行判定。陶艺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应从学

生进步的过程、努力程度、时间与创新、自评与他人评价等多方面评价,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注重实践。

二、具体评价方式

1.日常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师评、课堂展评等方式,可用实物奖励法、分析交流法、示范法等。

2.每月评价:采用展示激励法,如班级优秀作品展示区,每月更换一次,学校定期举行陶艺展。

3.学期评价:每个学期全校学生都要参与一次达标评价。分别设立年级的三个星级,学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激发学生对陶艺制作的兴趣。

篇8:日语课程纲要

一、课程纲要撰写的意义与价值

课程纲要相当于一门课程的设计蓝图,对于课程开发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就教研活动课程化的课程纲要撰写而言,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它能为纲要撰写者提供规划和设计的作用,帮助其系统思考本门教研活动课程中所应该达到的目标、所选择的内容、实施方式和评价方法等,避免教研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第二,它能为教研活动的其他参与教师起到导向和沟通作用,明确本门教研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把握课程内容的逻辑框架,明晰具体实施方式和评价要求等,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自身需要向纲要撰写者提供反馈意见,并对纲要文本进行二次修改与开发。第三,它有助于学校对教研活动课程进行纲要审议与管理,避免课程管理的行政化与形式化倾向。

二、课程纲要的内容要素构成

课程纲要是以提纲的形式一致性地呈现一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的文本。教研活动课程《课程纲要》的编制是对“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基本规划,它试图一致性的回答下列四个问题:我想把教师带到哪里去?基本的素材或活动是什么?我怎样带他们去?我怎么知道他们已经到哪里?基于此,尽管课程纲要的撰写体例并不苛求统一格式,但是为保证课程纲要内容要素的完整性,需要将如下五大要素纳入课程纲要的内容组成部分:

1.背景分析。教研活动课程化意味着教研活动要有明确的主题指向,而不是对日常事务的随机处理或操作,这就需要从政策诉求、学理依据、教师需求分析、现有基础和条件四方面入手探索教研活动课程化的主题确立依据,以此为各门教研活动课程做好综合全面的背景分析。

首先,政策诉求囊括了国家、上海市、所在区县、学校出台的相关政策中对课程改革的政策导向,围绕它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开展教研活动课程化建设,从而提升其现实意义。比如,上海市某学校的教研活动课程《基于课标的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评价方案的实践与研究》的背景分析一栏中就提到了上海市教委下发的《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意见》,这就是考虑政策诉求的表现。

其次,就学理依据而言,虽然教师们所承担的学科或学段不一样,但在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内容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根据顾泠沅教授的研究,教师发展指导的内容具体包括:学科一般知识、教学理论知识、学情分析、任务设计、过程测评和行为改进六个方面。之后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学指导中,内容分布依次为教学改进(46%)─任务设计(31%)─学科一般知识(10%)─教学理论知识(7%)─学情分析(4%)─过程测评(2%)。不仅如此,顾泠沅教授还提出了教学指导的四种水平:一般通识讲评、估计问题然后讲评、教师提问后的针对性讲评、探究式的平等讨论(详见表1)。

再次“,教师需求分析”也是背景分析中十分关键的考量指标,可以借鉴目前国内外较为成熟的分析模型开展针对性分析,比如SWOT模型(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针对教师发展指导的六个方面,让教师就各个方面所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做出分析,以便厘定自身在哪一方面是首先需要着力的,从而确定这一方面的教研主题。再比如教师需求分析的OTP模型(Organization-Task-Person),从教师所在的组织需求、教师所面临的任务以及教师个人的发展特征三个方面厘定教师的学习需求。

最后,“现有基础和条件”考虑的是在此之前教师是否思考过教研活动课程化的相关主题,是否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是否具备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条件支持等。

2.课程目标。美国课程理论专家Eisner认为,课程目标包括教学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两者共存于课程实践中,但两者需要不同的课程内容、实施及评价过程。传统教研活动更强调教学目标,即表述文化中已有的规范和技能,是规定性的;而教研活动课程化则更为强调表现性目标,强调教师描述在教研活动中的“际遇”,指明教师将在其中作业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或将要从事的任务等,但并不制定教师将从这些“际遇”中学到什么,是唤起性的而非规定性的。(表2以高一物理学习自反馈系统开发的教学目标与表现性目标为例,阐述两者差别)

清晰、规范地表述课程目标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课程目标的续写方式坚持“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内容(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行为程度(Degree)”的ABCD模式。其中就教研活动课程化而言,行为主体都是参研教师,所以可省略不写。而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则视具体目标而有所区别。

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基于全面的背景分析基础上,综合考量政策诉求、学理依据、教师需求分析和现有研究基础,同时保证其与课程目标的内在一致性。此外,课程纲要的撰写者需要基于此有意识地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等尝试建构有自身特色的教研活动课程内容,保证其校本性、特色性与科学合理性。一般来说,教研活动课程的第一课时都是课程纲要的分享过程,以此为契机使参研教师就课程纲要“发声”,彼此之间互动协商的过程。同时,需要保证课时安排的合理性,比如工作坊培训的方式可能需要半天的时间讨论一个主问题及附带的若干子问题,不能强求内容的无限膨胀,而要保证时间合理利用率。

4.课程实施。有别于传统的直接讲授式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课程化的课程实施过程可以视为参研教师在当下的教研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课程教育经验、激发课程教育智慧的过程,借鉴“行动学习”这一能够“达成个人和组织在认知、行为和心智模式上的根本转变”的学习模式,探索教研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升,其基本要素包含六个方面(见图)。在“教研活动课程化”中,通过头脑风暴法、团队列名法和画鱼骨图等方式充分暴露教师观念,深入展开小组研讨和问题分析,并鼓励教师在行动中加以验证和巩固,在作为催化师的研究人员的引导下,不仅转变观念,更重要的是实现参研教师行为方式和心智模式的根本转变。

5.课程评价教研活动课程化的效果需要检验标准,可以从结果层面(教师的心理或行为是否发生积极的变化,占60%)、反应层面(教师是否满意,占30%),以及管理层面(教研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方案完成,占10%)建构教研活动课程的评价标准,探索教研活动课程评价的具体评估方法。在充分学习第四代评价理念的基础上,我们把评价视为所有人共同建构和协商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所选择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均需保证其与课程目标、实施方式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同时,由于参研教师的成长是教研活动课程化实施效果的核心指标,因而表现性评价将成为考核参研教师在教研活动过程中具体表现的非常重要的评价方式,遵循“拟定评价目标——确定评价内容——设计评价任务——制定与利用评分规则——开展评价”的实施步骤,以揭示教师行为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积极变化。此外,课程纲要中的评价部分还需要包括合理清晰的成绩结构及来源,明确清楚的补修政策等。

参考文献

[1]俞宏毓,顾泠沅.教师发展指导者工作的研究报告[J].教师教育研究,2013(1).

[2]顾泠沅,朱连云.教师发展指导者工作的预研究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12(8).

上一篇:用极了一词进行造句下一篇:最新小学语文第二册教案《夏夜多美》教学设计-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