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2022-11-12

一、问题提出

高职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大多数高职生毕业直接面对择业和创业难题。根据高职生教育管理的工作实践和近几年中职生就业形势分析来看, 良好的心理品质在中职生整体综合素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影响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然而随着国家教育层次的改革, 高学历人才快速增加, 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很难适应社会要求, 高职生的竞争力受到巨大挑战, 所以, 如何完善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情、智结合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关注、关心高职生的健康成长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 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积极心理学运动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打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过分关注个别问题学生的消极心理内容, 注重对多数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行为潜能的开发。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 每一个个体都具有强大的自我教育、自我疗愈功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在于帮助学生开发、完善自我疗愈能力, 促进其积极行为的产生, 培养学生爱、希望、乐观、勇气、执著等积极心理品质。

(二) 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相关研究显示, 高职生创业能力一级核心指标分别是学习、战斗 (拼搏精神、开拓创新) 、创造、品质、基础 (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人际关系、抗挫折、自信心) [1]。可以看出, 在某种程度上, 创业中个人品质决定了创业绩效。因此, 对高职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直接促进了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

(三) 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提高学生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认为, 真正的幸福感必须来自自己的努力, 而不是暂时性的感官愉悦。马丁×塞利格曼:幸福感来自于自己的优势与美德, 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幸福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受, 幸福感可以持久[2]。人格特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它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会反复出现。优势和美德是积极的人格特质, 它会带来积极的感受。内向、智商、抑郁、愤怒等, 在真实的世界接受动态挑战都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可以通过学习和反复体验积极感受而被替代。

三、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体系构建

(一) 确立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坚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的积极价值取向

“健康中国”理念的提出, 进一步强化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职业类院校也逐步案要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设立校园心理咨询室。但是, 由于心理学方面专业人才缺乏,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缺乏有效指导。大多数学校仍坚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是以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为导向, 过分关注问题学生而忽视对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和指导。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 主张在预防与发展中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强调人的终身幸福感的培养。

高职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第二个关键期, 很多方面的品质还不成熟。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在这一阶段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如希望、乐观、勇气、感恩和爱等是黄金时期。因此, 从理念的高度, 来把握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方向, 将会更充分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二) 狠抓基础课程的育人功能, 打造“有灵魂”的通识课程体系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根据教育部职业人才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知识面宽、素质高的要求, 基础课的贡献必不可少。当前, 职业院校“重技能、轻理论”的技工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 基础课程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加之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较差, 大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有厌学情况, 对基础课程 (英语、数学、语文、德育、心理健康等) 不感兴趣, 如果学校缺乏强制性管理和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 基础课势必流于形式。

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 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必备文化。纵观中华几千年文明, 回顾我国古人的辉煌成果, 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国学的魅力、哲学的深奥、艺术的美好等等。可以看出基础课程的育人功能异常强大, 应该深入研究探索基础课程的教学科研模式, 打造“有灵魂”的通识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基础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 提升校园环境品味、格调, 创设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

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是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学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一方面挖掘学生潜能, 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环境育人。人能对美的环境产生体验与共鸣, 使人的精神受到感染、陶冶和净化, 会对学生的积极行为起推动作用, 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人文环境。物质环境是指教师学生工作、学习、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设施和附着于校园的物质条件, 如, 宏伟的建筑、整洁的道路、优美的雕塑、宽阔的运动场等, 高雅的建筑风格, 优美的校园景观, 学生在这种优雅的氛围中成长, 定会身心愉快, 精神振奋, 充满自信和创造。校园人文环境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它反映了学校的集体态度和情感, 是一种文化传承, 生活其中,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社会情感。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和谐。

(四) 打造青春健康教育教育平台, 拓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渠道

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 高职生面临诸多社会问题:婚前性行为增加、意外怀孕增多;不安全流产增多;吸毒人群低龄化;性病、艾滋病呈高发态势。在价值取向多元、道德自律欠缺的背景下, 青少年在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认知、态度、行为能力令人担忧。然而, 单纯的学校教育很难满足学生们在这些方面的需求。所以, 学校可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 整合更多社会资源, 以加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青春健康项目, 是中国计生协主持推进的一项专门针对10—24岁的青少年人群, 进行青春健康教育的社会公益品牌。他利用参与式、同伴教育开展人生技能培训的方式, 对青少年进行性与生殖健康宣传教育服务工作。可以将“青春健康”引入校园, 目前国家已经在个别高校开展试点, 它能够弥补学校教育在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不足, 为学生健康、全面成才助一臂之力。

四、结语

“健康中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达到人人健康、全民幸福的社会氛围,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 势必要担负起重责, 学校在进技能培训的同时,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有助于学生在踏入社会能很好地迎接工作生活中的挑战, 积极体验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摘要:“健康中国”背景下, 积极开拓心理健康教育新渠道, 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入手, 分析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 探索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健康中国,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下职业院校教育模式创新探讨下一篇:深入推进效率课堂助推教学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