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建设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整个企业运行的核心工程。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在制药企业展开精细化管理工作,可以完善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培养团队工作意识和态度,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建设管理论文范文

建设工程管理之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探讨

【摘要】本文分析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常忽视的管理问题,从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内容与作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管控措施等方面阐述了一些有益的管理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合同管理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26.059

1、引言

自从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以来,对规范、完善我国建筑市场,与国际建筑市场接轨,维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发展诸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工程公司,工程项目是企业的造血机器,是企业利润的来源,对于企业的生存成长、突破拔尖乃至持续稳健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目前工程行业竞争白热化,工程公司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生存压力巨大,必须要认识到项目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现代项目管理的理念之一是“项目不是在结束时失败,而是在开始时失败”。而项目管理的核心工作恰恰是紧紧围绕合同展开,针对项目实施各阶段的特点,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管控措施,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但目前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合同订立人对有关法律和法规不清,意识淡薄,承、发包方行为不规范、合同过程管控不到位、分包合同管理不规范、合同无专人管理等。而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是针对工程建设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合同,从合同条件的拟订、协商、制定、履行、索赔等情况的检查和分析着手进行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工作。通过实行对合同的正确管理,实现对建设工程质量、投资、进度的预控目标,以法公正地维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所以本文从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内容与作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管控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做好建设工程的合同管理,为工程项目增效奠定良好的基础。

2、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内容与作用

2.1 建设工程合同的重要性

建设工程合同是承揽合同的一种,这是一项关于工程发包方与承包方在建设工程总体目标中的相互权利和义务的明确法律协议。在施工过程中应遵守建设工程合同相应约定,有助于协调双方之间的关系并推动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预防建筑合同在工程执行期合同双方引发不必要纠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公司经济活动的开展和经济利益的取得,都有积极的意义。

2.2 建设工程合同的内容

通过建设工程合同表明对建设工程的要求,并通过合同实现各种任务。建筑企业通过制定建设工程合同完成对建设工程实施计划,可以通过建设工程合同明确表示出需要建设工程范围、建设工期、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结算方式、竣工交付方式等主要内容。

2.3 建设工程合同的作用

通过双方签订的建设工程合同可以实现双方的行为准则。通过对合同的有效管理可以实现双方的经济利益在法律下的确定和保障,通过合同的签订可以更加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减少了不必要的违约现象。

对建设工程合同的有效管理可以有效防范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履约风险。前提是在项目投标阶段就要从政治风险、自然风险、商务风险、技术风险等方面对工程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策划,为合同谈判奠定基础。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如出现合同履约、变更和终止等问题发生,通过履约证据的收集和建设工程合同条款的约定进行索赔,以减轻或消除项目损失。

对建设工程合同的有效管理是保障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通常在合同初步谈判基本完成后,建设工程合同是经过市场部、法务部、质量环保部、工程管理部、财务部、经营部等部门联合评审通过后签订的,每个企业的机构设置、职责会有不同,但基本上会在技术、商务、财务和法律方面进行审核和管理。如:质量环保部从合同技术、质量、检验、工艺、安全、环保、包装、验收、使用、维护等方面进行管控;经营部从合同交易结构、合同当事人资信,以及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期限、交付、付款、运输、保险等方面进行管控;财务部从合同税率、汇率、垫资、利率、工程款的支付等方面进行管控;法务部从合同主体、内容、形式和程序等方面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进行合同管理,相互之间配合协调工作,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例如:某工程在投标阶段就对工程进行了风险分析和策划,在随后进行的合同谈判过程中,依据合同风险管理工作的成果,与业主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业主基本同意了承包方提出的各项商务偏差并签订了合同。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由于业主方原因导致工程无力继续施工,提出终止合同,承包方向业主提出了索赔,最终按合同约定以仲裁的方式獲得了仲裁庭的支持,挽回了公司的损失。

3、建设工程的合同监督管理

3.1 情势异常管理

在签订合同的一方产生情势异常的现象时,能够单方面达到合同解除的条件,合同履约主体单位应收集、整理合同履行或终止全过程资料(包括工期证据、质量证据、安全文明证据、造价证据等),办理验收移交、结算付款、催收欠款等工作,从而合理的保障企业受到的经济损失。并对合同履约情况进行后评价,主要包括合同履约概况、合同风险管理情况、突发事件的应对及效果、是否实现合同效果、合同管理的启示等方面内容。

3.2 人为异常管理

和情势异常的管理存在一定的共同点,就是只要在行使合同期间出现人为异常的情况,对项目进度、成本产生了负面影响和风险,可通过头脑风暴、分析树法等方法,认真分析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分险,做出应对措施,从而保证合同履约的顺利进行。如合同双方在履约期间出现的异议与纠纷要积极进行沟通协商,一旦出现问题立马处理,防止出现经济纠纷。

3.3 审结管理

在双方签订的合同时间截止后,合同履约责任主体对合同实施的报告进行填写,办理完验收移交后才能够将合同解除,而不得擅自解除。合同履约责任主体还应该审查合同履行的方式,并详细核算业务合同,查看该项业务合同是否存在依据。另外,还需要对合同的实质进行审查,将结算的内容和合同中拟定的条约相结合对比是否完全符合,详细对比二者是否统一。并且还应该审查合同履行的内部流程,实时监测合同的验收与复核情况,查看合同内容有误存在不满足法律规定的条约,进一步判断合同的潜在风险。

4、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4.1 建设工程合同风险的成因

由于施工企业在工作中存在重中标,轻履约;重报价,轻措施;重义务,轻权利;重口头承诺,轻证据保留;重实体规定,轻程序过程;重客观性,轻时效性的情况[1]。这直接导致建设尚未开始,风险已经来临。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是承包方自愿或被迫放弃其权利。承包方在发包方处具有合同的决策权确放弃其权利,从心理上讲,它害怕与发包方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谈判,而对许多投标条件,不合理要求和不利客观环境因素,自愿不自愿地予以接受。更有一些承包方,为了争取中标机会,在响应招标文件实质条件之外,又进一步放弃自己的权利,提出超出公平范畴的更为优惠的要约条件,以至带来更大的风险。第二是承包方对合同风险控制工作不够重视,放任风险的发生和存在。由于缺少风险意识和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对合同谈判和签订阶段的关键问题未能发现和有效处置[1],并且就计价方法、履约责任、工作指标、工作标准、奖惩措施过重问题约定不明确,对程序问题和及时效问题关注不足,导致建设工程合同中存在重大风险因素。

4.2 建设工程合同风险的常见形式

签订建设工程合同时,发包方可以利用承包方意愿中标的心理,可以通过编制招标文件,高度垄断信息及主导合同签订过程来以有利于自己方的方式签订合同。承包方急于中标,对发包方的主体资格、履行合同资质、能力和信誉等方面未进行调查和分析,就主动或被迫接受发包方的建设工期、工程进度、变更计量方式、工程量确认等不公平或非法的要求。这需要承包方放弃一些重要权力,签订不平等、不公正的合同,存在着较大的合同风险。

4.3 分包合同管理不规范造成的合同风险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繁荣,很多新建工程规模都非常的庞大,一个工程要完全由一个承建单位完成是非常困难或者不可能的。因工程量大、工期短,承包方在设备、资金等方面可供投入的资源不足,往往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将工程按部位或专业进行分解后再发包给一家或多家其他经营资质、信誉等条件符合要求的分包商[2],这样虽然顺应了建筑业专业化发展的趋势,满足了承包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需求,但在进行招标及合同签订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给工程管理带来风险。主要问题如:分包合同跟踪落实不到位;分包范围模糊不清;项目特征描述不详;合同约束力不强等。

5、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措施

5.1 合同订立管理

合同订立管理是将合同订立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活动,是合同管理的基础,所以,合同在进行签订之前合同签约责任主体首先需要对合同内容进行全面阅读评审,通过技术、经济、法律、社会文化与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风险,量化其不确定性程度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3]。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进行处理和控制,以降低损失的发生概率,缩小损失程度,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确定应急与善后措施,当风险转变成事故发生后,应及时有效的根据危机处理预案实施救助措施。其次合同签约责任主体应积极组织合同谈判,对于影响重大、涉及复杂专业技术和法律关系的合同,应当组织技术、商务、财务、法律等专业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

一般情况下,合同价款、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工期目标等核心条款不会改变,根据相关经验,在合同谈判时可明确如下内容来规避合同管理的主要风险:

①工程开工时间:建筑市场竞争不仅体现在价格上,也体现在工期上,所以确定合理的开工起算时间至关重要,是规避工期反索赔的重要手段之一,如目前遇到的大多数项目是建设单位的规划、土地手续等原因而不能办理施工许可证问题,如果我们在合同中约定了开工时间以开工报告为准就为日后的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即使建设单位要求开工或者约定了起算时间,这样写也能最大限度的保护了企业的利益,规避了潜在风险。

②工程平面移交时间:无论是房建项目还是市政项目,甚至是冶金项目,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工作面没有及时交割的问题,一般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或较为模糊,所以在合同谈判过程中,与业主尽量争取在合同专用条款中明确工程平面移交时间,即利于施工计划组织,也可以因为建设单位未及时移交平面造成延期而提出索赔奠定基础。

③合同中对变更计量方式的约定:尽量争取在合同中明确变更部分结算及付款可随工程款同期支付,以利于工程资金尽快回笼。

④合同工程量的确认:对业主的对外结算周期及工程进度款的审核及支付要全力争取满足企业自身测算的成本及利润需要,尤其是工程量确认及进度款审核“确权”工作对项目应对后续风险起到突出作用。

⑤争议解决方式及地点的选择:大多数情况下,仲裁和诉讼地点常规约定在工程项目所在地,为利于可控,可约定在企业所在地仲裁。

5.2 利用过程合同管理提高成效

合同管理部门需要全面意识到自身应该承担的职责义务,主动加入到工程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来,按照所制定的回访制度来收集工程相关方对合同中条款与项目管理的建议,最大化确保双方的利益有所保障从而自愿遵照合同内容实施、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开展合同履约策划,就如何适当履约合同、控制合同风险编制履约策划书。在进行回访调查时,合同管理人员需要借鉴招投标文件、施工过程资料数据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核,完成后对合同内容进行交底,交底的内容涉及合同范围,各方权利、义务和责任,合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合同潜在风险,履约中应关注的重点问题等,并将潜在的风险防控措施进行分解落实,增强合同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同时要将合同履约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动态监管工程履约进度,实现对工程各个环节的实时评估,增强合同管理实效性,如有合同相关方对业主投诉等情况可进行经济处罚等。

5.3 加强分包合同管理

分包的选择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循最大限度的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建立健全分包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招标管理,对分包的在建工程、施工技术能力、质量安全管理、工程业绩及诚信等方面组织考察和调研,评价合格后方可参与招投标。在招标阶段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确保招标信息发布及时且覆盖面广泛。严格完善并落实合同管理制度,加强合同评审,约定合同责任,尤其是违约责任,保证企业效益。定期组织分析合同执行条件变化情况,检查评价合同履约情况,分包合同要重点突出抓好分包合同范围管理,避免计划分包内容遗漏或重复,最大限度消除由于工程范围不清或项目特征不详而带来的分包索赔事项。明确总承包、分包单位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分包单位必须提供必要的合同履约保证(如按照合同约定及时缴纳保证金和出具履约保函),分包合同约定的进度、质量、安全管理目标不得低于总承包合同的相关约定。分包合同履行期间,应注意按照合同关系履责,总承包单位对发包方与分包单位在经营层面应做到“背靠背”管理,保守商业秘密,实现项目利润最大化。

5.4 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建筑企业存在合同的类别众多,人员流动性较强的问题。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将信息化手段运用与合同管理中,采用信息系统来进行合同管理,从登记到归档都可以采用信息化办公手段,有利于合同管理的程序化、自动化,降低人为因素。

结语:

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依托,集哲学、系统论、管理学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合同管理又是项目管理的核心要件,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的主要依据,通过对合同风险的监督管理,可以提高双方之间的工作效率,避免双方之间产生利益矛盾,降低双方的风险,与此同时,还应该对相应的管理进行创新和改革,不断的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促使合同管理变得更加規范和标准。即使目前当中依旧存在部分不够完善的地方,可是只要双方重视对合同管理的过程履约,再与实际的施工情况相结合,针对性的制定处理问题的措施,共同改进目前建筑市场中的不良风气,强化工程合同签订的严谨合理性,就一定可以确保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履约,保障双方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期刊]:朱春晓.浅谈施工企业合同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

[2]胡纪锋.[学位]:施工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导师:田金信),硕士(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2009.

[3]王莹.[学位]:基于风险管理的环保企业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导师:冯炘),硕士(专业:安全技术及工程),2010.

作者:张文涛

第二篇: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建设管理水平

摘要: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整个企业运行的核心工程。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在制药企业展开精细化管理工作,可以完善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培养团队工作意识和态度,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素质;效益

精细化管理体现了“管理的核心在于控制”的独特思想,倡导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管理理念,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细化、量化管理标准,精心设计管理流程,以解决精细化管理如何自觉、如何贴近、如何深入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装备的更新、科技的进步、机种的换代和要求的提高,旧的程序、方法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生产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再造。实现程序再造,生产装备是基础,体制是生产,人才是关键,方法是重点。

1 控制什么

凡事在行动前都必须要有具体的目标才能在预期的效果里有计划的进行,所以,对应到制药工艺工程项目的控制,首先我们必须清楚我们要对什么进行控制,这样才能针对控制对象进行更细化的控制。具体来说,“人、机、料、法、环”作为药品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要素,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对制药工艺工程项目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控制好这五个影响因素,确保制药工艺工程项目的质量能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

2 怎么控制

2.1 人力资源的管理

人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主体,生产体系中各个环节的把关和检测人员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对药品质量的优劣负有重大的责任。在人员更替的阶段,由于处在磨合时期,此时班组内人与人之间,人于设备机器之前都会或多或少产生摩擦,这对于产品的质量就会产生影响,因此当人员调动或离职时,及时的补充储备人才是有效避免上述现象方式的有效方法,因此任何岗位,特别是关键岗位,进行人才储备就显的非常重要。

2.2 设备的现场管理

选择了合适的设备后,要严格按照机器的使用说明对其进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使设备发挥最优的工作状态,也可以减少不当使用造成的损耗,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坚持无论生产多么紧张,我们都应避免让机器、设备设施超载或超负荷运转。同时,要勤维护,勤检修。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设备维护、保养规程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巡视检查,作为设备的“医生”,维修人员应对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等方面都有所了解,规范的拆解、维修和调试等工至关重要。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操作员应通过机器声响、设备参数显示或其它方式来确认设备是否处于“健康状态”;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停机排查隐患,克服那种“小毛病不是病,大毛病才是病的’思维模式。

2.3 物料的溯源管理

物料对药品生产来讲,既包括原料、辅料和包装材料,也包括生产用工艺用水、惰性气体及工艺等在药品生产汇中,物料最大的风险就是使用过程中的混淆、污染和交叉污染等,因此如何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是工作的关键,一是精确投料,一旦发现差错,要及时进行报告,暂停作业,进行补救。二是节约降耗。一种是工艺性消耗,这是由生产工艺水平决定的,它可以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逐渐降低到最低限度。一种是非工艺性消耗,这是由于管理不善、操作不当造成的非正常消耗,其理想状态是零消耗。我们在已定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下,能做到的就是尽量减小非工艺消耗,将多余的损失降到最低,将药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提高,这需要我们的具体操作人员和库房保管人员共同的努力。三是加强对物料本身的感性认知,通过目视观察物料的粒径、粒度大小、性状、晶型等多个方面,确认物料的名称、用途,可有效杜绝了差错的发生。

2.4 法规制度的管理

一是药品必须严格按照经批准的工艺规程进行生产,对投料比例和数量、提取时间和次数、生产温度和压力等一切工艺参数必须严格执行,对于具有硬性标准的各项指标,绝不能灵活掌握,一定要按照标准来办。二是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操作都要按照文本规定的操作,任何的投机取巧或“三步改两步”的操作都是禁止的,对于既定的操作,无论是多么简单的操作,每一次都坚持做,三是定期对文件的使用、操作规程及法规制度的有效性进行审核、评估.通过审核确定文件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2.5 环境的管理

环境在制药企业具体一般是指生产工艺的控制点,如温湿度、压差、噪声,微生物、尘粒的检测等。如何确保这些工艺控制点符合要求都是我们共同的认识。因此室外环境即厂区内外周边环境,应无污染源,空气、场地、水质应符合药品生产的要求。厂区内的空地上应该多多进行绿化,美化企业环境,这同时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但是人做为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特别是无菌区,人员的健康状况、身体活动的程度、工作习性等情况对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按照制药的需要对于环境要求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的区域.生产人员须更衣,经缓冲间,方能进人控制区。之后须更衣、淋浴、更换无菌衣、风林后,方能进人洁净区。因为药品对于细菌的敏感度较高,所以必要的安全措施和防护措施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3 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做好一个药品生产企业的建设管理,就要从以上五个方面进行精细化控制,同时,结合企业的现状,按照“精细”的思路,找准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分阶段进行,每阶段性完成一个体系,便实施运转、完善一个体系,并牵动修改相关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整合全部体系,实现精细管理工程在企业发展中的功能、效果、作用。

参考文献:

[1]唐蕾蕾;我国医药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O1期

[2]工東梅;医药企业竞争力评测[J];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刘萍,王庆春.实施精细化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J]川化,2014,(01).

[4]刘晖.精细化管理的涵义及其操作[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04).

作者:海丽 魏东涛 魏东法 谷燕林

第三篇: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管理

摘 要: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龙头,在当前国家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科学的学科管理是学科建设稳步推进、良好发展的保障。本文阐述了学科信息的重要性,论述了学科信息管理平台对于提高学科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科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学科信息 学科管理 学科信息管理平台 学科建设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1]。学科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等的基础功能单位,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要素,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在国家“双一流”的建设背景下,全国各高校更是将学科建设列为学校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平台对学校的教学、人事、科研等基础信息进行高效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管理水平及办公效率。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工作,是提高学校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各高校在重视学科建设的同时却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科学、高效的管理会推动学科建设,反之将会制约学科建设与发展。随着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及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革新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已成为必然选择,一个科学高效的学科信息管理平台,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工作,带动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一、学科信息管理是学科建设管理的基础

学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长远性、系统性工程,学科建设内容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位点申报、增设新学科、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重点学科,更重要的是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带头人和师资队伍的培养、科研水平和学术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贡献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建设内容自身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得学科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的学科信息量相对较为庞大,如学科方向、师资队伍人员构成(学历、年龄、职称等人事信息)、项目课题、科研成果、科研平台、人才培养情况等,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学科的各类信息将为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在指导学科建设、制定重大决策时提供重要依据,促进学科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强学科发展建设,提升学科竞争力。

(一)学科信息是学科建设情况的直观反映。

通过查看学科信息可以对学科整体情况、学科建设水平及层次有所了解,如学科骨干教师信息、科研获奖信息、重点实验室平台信息等都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志性信息,是学科实力的具体反映。

(二)学科建设定位与发展规划需要完整系统的学科信息作为决策支撑。

通过对学科现状信息和既往学科信息分析总结,可以为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通过对学科信息变化情况追踪监测,可以掌握学科规划执行情况,及早发现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以调整规划决策。

(三)对学科建设成效评价需要学科信息作为依据。

通常,学校分管学科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需要对学科建设情况(尤其是对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学科建设信息将是评价学科建设情况的主要依据。此外,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全国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也可视作是对学科建设情况的全面检验,更需要全面系统的学科建设信息。

二、学科信息管理平台是实现学科建设管理的重要手段

(一)学科建设管理存在的不足。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建设的核心,但是各高校却普遍存在重学科建设轻学科管理的现象。以“学科建设”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检索近五年的学术论文有15500余篇,而以“学科管理”为主题近五年的论文数仅有270余篇,如此明显的差距表明了学科建设管理相对学科建设来说的弱势地位[2],从学科信息管理角度看,学科建设管理还存在如下局限:

1.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制定方面。各高校往往注重宏观性、指导性的规划文件,缺乏行之有效的工具、平台支撑实际操作,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的落实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学科建设成效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依据。

2.在学科信息管理方面。首先,目前学科建设管理人员在工作上仍然是手工或半手工方式为主进行管理,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相对滞后,致使数据的保存更新和查阅工作较为繁重,业务部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不高,不能满足学科建设日益增长的信息管理需求。其次,分散于各学院或职能部门的部分学科信息存储格式各异,如学科团队人员信息存放在人事系统、学生培养信息存放于学生管理系统,各学院存储的学科数据可能存在规范不一致、格式不统一的问题,使得学科信息难以集中,无法及时了解学科现状,产生信息孤岛,浪费人力物力。

3.在学科建设体系化管理方面。由于各学科独立进行建设,学科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很难对学科信息有整体上的认识和把握,无法从学校整体角度了解学科建设情况,进而给学科之间、院系之间学科数据的管理分析比较工作带来困难。

(二)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学科建设管理。

学科建设的系统性、学科信息的复杂性重要性及学科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必然要求创新学科管理模式,提高学科建设管理水平,适应现代科学发展趋势,紧跟教育体制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步伐。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也称学科信息管理系统)是以网络化、信息化方式管理学科信息资源的软件平台,是实现学科信息科学管理、推动学科建设工作全面开展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立足于学科建设事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学科信息管理平台对学科建设管理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科信息管理平台能满足学科建设管理业务的需要。学科信息管理平台是在充分熟悉学科建设各环节、掌握学科建设管理者各方面需求的情况下设计的,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学科信息的科学管理,满足学科建设工作实际需要,提高学科管理者工作效率。成熟的网络技术和C/S软件架构使得用户不必进行繁琐的安装配置,通过浏览器即可便捷地访问服务器进行一系列操作,方便使用、易于维护[3]。

2.科学规范地管理学科建设数据信息,为学科建设稳步推进提供保障。学科建设信息涉及的数据较多,学科信息管理平台能够对学科建设所需的各类信息数据进行安全、稳定、规范的存储和管理,完整的学科信息有利于学科建设过程的常态追踪、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研究学科发展规律,促进学科建设稳步推进。

3.多角度的信息查询展示,为上层规划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学科管理者通过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了解学科的信息数据,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检索功能,针对信息或信息的要素提供不同粒度的查询功能。全方位多角度(尤其是可视化的方式)地展示学科信息可以使管理者对学科状态有直观的认识,及时掌握学科建设情况,更好地为决策提供支持,是学校管理层非常迫切的需求。

4.实现层级式学科建设管理。利用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为学科、院系、学校不同级别的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功能,在满足各级单位学科建设管理需求的同时构成完整的管理流程,将分散的学科数据有效整合,并给予不同的系统用户不同的操作权限,确保学科建设信息数据业务上的安全性。

三、学科建设管理的思考

方法决定成效,运用何种管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科的建设发展。通过学科建设管理平台的运行建立学科信息库,使学科建设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将原本琐碎繁杂分散的学科信息有效整合并管理的井井有条,不仅提高了学科管理人员的办公效率,更为学科建设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支撑,使学科建设工作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更有效地落实。在我校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学科信息管理平台对学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在后续的学科管理工作中将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

(一)对学科建设进行常态追踪管理。

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作,学科管理更要做到久久为功,坚持学科建设常态化跟踪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稳步推进学科建设。

(二)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学科管理。

一流学科建设要有一流的学科管理,高校要及时反思,总结经验,避免闭门造车,结合实际情况向国内外优秀高校学习,借鉴其先进的管理经验,紧跟时代潮流,革新管理模式、管理技术与管理理念。

(三)进一步优化学科信息管理平台,革新管理技术。

一方面,学科信息管理平台除了提供基本的信息管理功能外,智能化的功能是一个新要求,数据挖掘技术、决策科学的发展为系统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智能化系统提供更科学的管理模式是未来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学科信息管理平台的有效运行需要学科信息维护人员及时客观的维护系统数据,需要管理人员具有高度责任心,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是学科建设整体信息有效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6-08-1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朱明,杨晓江.学科管理之道与现代大学发展蹊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6:12-18.

[3]张长恒,黄芳.高校学科建设数据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图书情报工作,2015,08:111-117+146.

作者:李莹

上一篇:智慧农业论文范文下一篇:色彩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