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生态建设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重大举措,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我国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得到极大丰富,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

第一篇:生态建设论文范文

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与生态公路建设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交通量的不断增加,公路的建设越来越频繁,成为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其建设线路不断延长,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提高了社会的运行速度。但是,相应的环境问题也突出起来,尤其是和谐社会的提出,使得人与自然和平相处成为工程建设所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受到广泛的关注。如何减小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设生态公路,成为公路建设的一大任务,也是本文要着重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公路建设;生态影响;生态公路;建设

随着公路建设线路的不断增加,公路周围的动植物保护、自然景观的维持、人文景观的营造,以及水土的保持工作,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由此提出了建设生态公路的要求,这是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的表现。同时,也为公路的建设和维护,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公路设计和建设者合理规划,采用先进技术,更新施工方式,加强公路周边的环境保护工作。

1.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公路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随着公路线路的开通,交通流量的增加不断显现出来的,公路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以及运输量等,都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1对水土的影响

公路在施工前后,不可避免要对地表进行挖土、填土作业,从而导致原本坚实的地表变得疏松。此外,在山体附近施工,开挖隧道,会导致山体不稳定,植被破坏,斜坡上裸露的土壤在阴雨天受到冲击后,会产生水土流失,甚至塌方。不仅对公路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严重时还会破坏周围的河道、农田等,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1.2对动物的影响

现在的工程越来越重视对周围动植物的保护,在修建公路时,除了保护植物资源不受破坏外,还为当地的动物留出专门的通道,以保证它们的正常生活。但是,在具体的施工和运行中,影响还是存在,光每年、每天被车辆撞到的动物就不计其数。此外,公路在修建时使用的粉煤、石灰等,产生大量的扬尘,且施工时所用的设备日夜轮转,产生很大的噪音。而车辆在行驶时也会产生的噪音、尾气等声音和气体污染,严重影响到动物的正常生活,对他们的生理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动物不能正常地繁殖。

1.3对景观的影响

公路建设对景观的影响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自然和人文。对于自然景观的影响,除了前文提到的水土破坏,空气和噪声污染等。有时,为了公路线路的需要,不得不对当地的自然景观或者是修造的人文景观进行改造,甚至拆除。同时,公路运行时,大量的交通运输会导致尘土飞扬,严重影响了周围景观的观赏性和净化空气的能力。

1.4造成资源压力

公路的修建和运行能够极大地刺激两边人口的聚集,带动附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和进一步开发。修建住宅、开发水源等需要大量的植被、水和土地等自然资源,从而加剧了当地动植物的生存压力,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路的修建给生态造成的影响和压力逐渐影响到人的正常生活,开始受到普遍的关注。为了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们便提出了建设生态公路的主张。

2.建设生态公路

2.1什么是生态公路

针对公路建设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人们不断思考,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建设生态公路,保护生态环境逐渐成为修建公路时的重要指导。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建设生态公路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简单地说,建设生态公路,就是将公路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减小公路建设和运行对周围生态资源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般来说,要建设生态公路,除了加强对新建公路的生态保护,还要关注已建设或者被废弃的公路中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及时地修复和维护。

2.2建设生态公路

2.2.1对未建公路的生态保护

在公路建设之前,设计和施工人员就应该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在线路设计前,要对地形、地貌和当地的动植物资源有充分的了解。使线路避免在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和保护区内的穿越,设计的路线既要经济合理、运行安全,又要注意不对环境产生大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设计施工方案,做好规划。

而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也要注意处理好工程与环境的关系,在石灰、水泥等材料的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严格控扬尘污染。同时,在开挖隧道、取土、填土等工作中,要注意对植被和土壤的保护,减少开方量,并用压路机压实,防止水土流失。

同时,要对施工的废弃物进行及时处理,严令禁止将废弃物就地堆积,破坏植被环境。同时,防止雨水将废弃物冲进河流,污染水资源。此外,斜坡上的物质堆积容易滑落,对交通运输造成危害。因此,对堆积物的处理关系重大,不能放任。

保护建设前或新建设的公路的生态环境,未雨绸缪,减小生态破坏,是建设生态公路的前提工作,对于有效地减小公路运行后对周边的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2.2对已建公路的生态修护

若已建设的公路在修建前能够遵循生态公路的原则,进行生态保护,其周围的生态良好,则只需加以维护,减少破坏即可。但如果周围的环境遭到破坏,生态恶化,管理人员就需要对其进行修复,重新构建平衡的生态系统。

对于已建设的公路的生态修复,一般是从植被修复开始的。首先,利用护坡技术,对植被和草地、土石加以固定,防止受到冲击而导致山体塌方或者泥石流等现象。既减少了水土流失,又保护了交通运输线路的正常。

此外,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通过人工栽植的方式,在公路两边或斜坡上栽种相应的树木,种植草地,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以达到净化空气,防风固土的作用。但是,对于公路附近生态的保护,要严格尊重自然规律,在植被和草种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防止违背自然规律,白白浪费资金、技术,而达不到想要的绿化效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意义不大。

3.对废弃公路的生态处理

对于一些已经被废弃的公路的生态保护,是生态公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经济中心的转移,或新交通线路的建造,一些原来的交通线被大量废弃。但是,相关的基础设施还堆积在原地,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继续产生着影响。

因此,要注重对废弃的公路的处理工作。首先,将原先的公路基础设施拆除,将堆积物运走,平整土地,从而恢复大量的土地资源。此外,种植相关的植被,恢复当地的植被资源,养护水土,绿化环境的同时,还可以为动物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逐渐恢复健康、稳定的生态环境。

4.结语

人类在为自己创造便捷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對周边的生态环境负责,任何影响生态平衡,造成环境破坏的行为,最终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减小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公路,既是为生态着想,更是为人类的长远发展谋利益。

【参考文献】

[1]陈园明.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J].交通世界,2013(5).

[2]蒋广新.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与生态公路建设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5).

[3]赵林晔,姜云花.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与生态公路建设研究[J].河南科技,2013(4).

作者:强乐乐

第二篇: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生态强省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重大举措,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我国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得到极大丰富,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要明确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的重大意义、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适应振兴发展新要求,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面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建设生态强省决策的提出,为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推动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

关键词: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策略;生态强省;

引言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夯实永续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要全面推行林长制,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推进森林大理建设。要强化河湖长制,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沉重代价。

1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而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一条重要指标,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势在必行。二是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是要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之上,所以构建生态经济发展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三是要坚定不移肩负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吉林省是粮食大省,承担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要筑牢生态屏障,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就要加快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这既是吉林省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2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2.1市政建设中城市绿化工程监督检查

为了实现市政建设中城市绿化工程的生态化管理绿化工程质量检测站需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以云南昆明市为例,为全面加强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监督,昆明市绿化工程质量检查站需日常监督检查项目,并将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参建单位,要求严格执行施工技术、规范标准,对照问题举一反三、及时整改,加强日常养护管理,做好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符合竣工验收条件及其要求。針对重要城市道路市容环境、绿化环境检查,质检站将按照相关规定的有关工作要求,安排专人全程参与步巡进行检查,准确记录问题,认真整理资料文档,及时汇报检查情况,并全面配合做好市容环境巡查检查工作。

2.2将保护绿水青山当作追求金山银山的前提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就是改善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从系统工程角度寻求治理修复之道,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整体施策、多措并举,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集中攻克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要强化固体废物处置和管控,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2.3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要促进生态与产业融合

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互利共生。产业生态化要求产业发展遵循自然生态发展规律,服从生态、服务生态、改善生态,通过改进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变消费方式等途径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彻底改变产业发展对生态无度开采、浪费和破坏,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生态产业化要以生态资源为依托,推进生态产品产业化发展,在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同时,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化的目的在于促进生态资源的良性发展。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关键是要立足生态优势,更好发挥市场作用,持续促进生态和产业发展的融合,依据本地实际瞄准绿色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促进生态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协同发展,重点应放在长远发展上,让生态环境蕴含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加充分彰显出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2.4城市绿化生态规划

城市绿化生态规划的展望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手段,模拟城市的自然生态体系,构建多层次生态多样的新型城市绿化体系。当然,城市绿化工程也应该具备明确的实施指标与技术要求。例如不同职能区绿地的评估、植物品种选取的地域特征、群落中的生态构造、绿地养护管理的目标和技术、微型环境保护措施。同时,应该积极进行教育,普及新的社会主义绿色科学发展理论政治思想,树立正确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社会全体人民广大群众对城市自然美的客观正确认识和热切美好向往。改变传统生态城市绿化建筑过度追求建筑风格、时尚气派和盲目攀比炫富求洋的不良现象。倡导为人民群众营造健康、自然和舒适的生态城市文化绿色生活环境和文态生活空间。

2.5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我们要推进绿色生产,倡导绿色生活,打造绿色生产、低碳生活先行先试区。要巩固“三禁四推”(禁止销售使用含氮磷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大力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成果,推广绿色生态种养。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要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做大碳汇,减少碳源,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大理贡献。大理市要探索零碳城市建设路径,让发展之变催生生态之美。

2.6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态效率,才能减轻经济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依赖。新时代背景下,绿色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要依托市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产业化,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高质量发展的统筹兼顾。绿色创新体系的良性发展要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吸引创新主体和多元资本进入生态经济发展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结束语

构建新型生态文明城市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市的重要手段。其中,城市绿化建设工程被认为是促进城市发展、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重要手段。加速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需要在相关领域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同时提速,为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提供更加可靠的法治保障、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李春雷.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生态强省[J].新长征,2021(09):17-19.

庄贵阳,窦晓铭.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绿色路径[J].中国环境监察,2021(04):46-47.

房嬿嬿.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和谐性探究[J].商讯,2021(07):141-143.

潘文静.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生态体系[N].河北日报,2020-07-03(005).

无锡市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以生态优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N].无锡日报,2019-12-13(006).

作者:韩永良

第三篇:应对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

【摘要】生态文明是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文明类型,它是人类社会在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弊端的基础上提出并且努力建设的一种文明形态。当前中国的快速发展遭遇了环境、资源和能源的巨大压力和代价,因此。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资源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社会的进步、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市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生态文明不仅追求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追求生态进步,它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文明。

二、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生态危机

中国的快速发展遭遇了环境、资源和能源的巨大压力和代价。

(一)生态环境问题

1、温室效应

由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应对“气候变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各国环境外交和政治斗争的最重要的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增加,但我国政府已经采取行动,为减排做出贡献。据估算,当全球气温升高1.5-4.5°C时,海平面将可能上升20-165厘米。海平面上导致低地被淹;海岸被侵蚀;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地下水位升高。此外,温室效应会使高温、热浪、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

2、大气污染严重

根据受监测城市的数据统计,我国有65%的城市处于中度或严重污染状态一些大城市空气中悬浮的微粒和硫含量是全世界最高的,大大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超标达2-5倍。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我国酸雨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它落到水里,水中的鱼群就会毙命;它落到地上,土壤的肥力就要被淋滤;它落到植物上,嫩绿的叶子就会变得枯黄;它落到建筑物上,材料就要被腐蚀得千疮百孔,锈迹斑斑;它进入人体,人就会渐渐衰弱不堪,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3、水体污染严重

水环境每况愈下,全国七大水系的408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有26%为劣V类水质,基本丧失使用功能。重点流域40%以上的断面水质没有达到治理规划的要求。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近岸海域赤潮和三峡库区支流“水华”现象接连发生。

(二)资源问题

1、水资源枯竭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须臾不可或缺的资源,是各种资源中不可替代的一种重要资源。21世纪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之一。有人预言,不久的将来,水价将超过油价,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

目前已有1/2的城市缺水,1/3的城市严重缺水,1/10的城市面临水危机,农村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到2020年后,全国将出现缺水高峰,处缺水量可能达到500多亿立方米。淡水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所以联合国已大声呼吁:人类要开展一场用水革命。

2、土地荒漠化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土流失面积已达到367万平方公里,占到国土面积的38%;沙漠化面积已经达到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已达27%,而且呈扩展的态势。有4亿人口笼罩在荒漠化的阴影之中。同时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土地利用强度加大,土地退化加剧,土壤肥力降低或丧失严重,导致地力衰竭。

3、能源矿产资源匮乏

我国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特别是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关系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大宗资源将严重短缺。它们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0、1/20、2/5、2/5和1/10。并且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

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分别是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

4、生物物种也在加速灭绝。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据保守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种类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年来的资料表明,白鳍豚、野象、大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种,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近海的一些宝贵的生物资源也因失去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营养供应地而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

三、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把生态意识的形成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努力把生态文明意识变成全民共识,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增强公众的生态忧患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道德意识,不断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的认知度、生态知识的普及度和生态建设的参与度。

(二)依靠科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根据资源、地理、经济、科技、人文基础,科学规划引导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依靠科技创新,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附加值提高,也就意味着单位耗能和排放的降低。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信息网络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三)推动发展模式创新。一方面拓展绿色经济理论研究,形成绿色经济理论体系。把绿色经济作为内生变量,引入生产函数,纳入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创新过程。构建包含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概念的绿色经济体系、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及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形成绿色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体系;另一方面加快绿色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节能建筑等“绿色经济”领域的投资,加快培育和发展清洁再生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推动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领域的节能增效,促进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构筑绿色产业体系,形成绿色发展模式。

(四)要完善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要完善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并实施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政策、制度。将能源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损耗记入成本。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体制与机制。将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绩效纳入干部考核任用指标。完善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标准。依法完善科学监测、行政管理、民主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付治平.《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等.

作者:杨万花

上一篇:民商法论文范文下一篇:影像设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