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学习化学的动力源泉

2022-10-03

时光如梭, 转眼间走上三尺讲台已有五年有余, 在这五年的教育教学中, 我深深的体会到传授知识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 我认为学生喜欢听我的课, 喜欢我来上课那是最快乐的, 古语云:亲其师, 而近其道。如何让学生“近我道”呢?在五年的摸索中, 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源泉, 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的关键所在!

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 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 在教学中, 应设法激趣, 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处处从教学需要出发, 深掘教材知识精髓, 探索学习兴趣爆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但能打破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 而且能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积极性和自觉性, 从而, 成为化学教学素质教育的一条事半功倍的有效捷径。

兴趣的激发就是触发知识兴趣的爆发点。学生初学化学, 急切期望了解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何用?怎样学化学?等等问题。我在第一堂课就作了两个小演示:一个是“玻璃棒点灯”——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 (或玻璃片) 上, 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 用玻璃棒蘸取后, 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 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再一个是“喷雾显字”——事先用毛笔蘸酚酞溶液在白纸上写“化学”二字, 待干后, 用装有稀氢氧化钠溶液的喷雾器向纸上喷雾, 在“白纸”上显示这两个鲜红的大字。从而先声夺人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强烈好奇心。在此基础上, 我又演示了镁带的燃烧与白炽灯泡的通电发光等实验, 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激发学生兴趣, 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我在教学中注意到以下几点。

(1) 示范性。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 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 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 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 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 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 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教师的个性品质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已被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正如乌申斯基说:“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同时, 有关研究还表明, 教师的个性品质能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 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 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2) 新奇性。新鲜的教学内容, 新奇的仪器实验和新颖的教学方法, 甚至教师的服饰、体态和手势都能引起学生的新奇感, 增添学生上好化学课的乐趣。

(3) 浅易性。教学要深入浅出, 无论多么高深的理论, 都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作为教师要着意分解, 让学生感到并非深不可测, 高不可攀, 从而可以循序渐进, 完成教学任务。

(4) 直观性。以前的小黑板、挂图、示范, 现在的沙盘、录相和多媒体教学、都能直观明了地揭示、演示教学内容, 更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5) 游戏性。将不同的教材、内容、编成各种有趣的小演示, 化学小魔术;既能放松学生身体、心理, 又能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爱好适当操作。

(6) 生动性。语言要生动, 要抑扬顿挫, 有时高、有时低, 既有高峰时, 也要有低谷的时候。当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 不妨多设置这样的一个环境, 学生都在认真的听你的课, 都在用目光看着你, 不妨将声音放低点。我认为假如一个声调平铺直叙到底, 不仅学生听的没有兴趣, 可能老师也没有上课的欲望了。

(7) 实验性。实践证明, 生动有趣的化学试验是激起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一种原素的发现, 一个定理的形成, 做不做实验, 学生兴趣和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因此, 要发展稳定学生兴趣, 教师除了做好教材中已有的实验外, 还要结合教学内容, 补充一些趣味实验。如:白磷的水下燃烧, 镁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的点燃, 氯酸钾中氯元素的鉴定, 酚酞等各种试剂的应用等都会发展学生的兴趣, 使抽象概念变得生动直观、增强学习效果。

(8) 亲和性。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 做好学生的“知音”, 才能因材施教, 真正做到“知其心, 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以肯定, 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以高度的赞扬, 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 尤其要注意多为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 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 摘到桃子”的愉悦。所以, 激励是兴趣的发展的正催化剂。

(9) 持久性。做氢氧化铜跟酸的反应实验, 用现成的氢氧化铜粉末, 现象并不明显。但若在此基础上, 用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先制取鲜明的蓝色絮状沉淀, 再加盐酸溶液, 使沉淀溶解又变成蓝色溶液, 现象将更为明显。在做C l-、S O 42-的检验时, 学生往往对滴加稀硝酸的作用不易理解, 这时若补充上碳酸盐沉淀生成与溶解来对比说明, 就能巩固已学知识。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时, 补充演示金属钠跟水的反应试验和金属钠跟硫酸铜水溶液的反应实验, 便能增强实验效果。

(10) 稳定性。化学用语的集中出现, 能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师为稳定学生学习兴趣, 可对常见元素符号提前按周期表中的族分散识记;把金属活动情形顺序表中的十五种元素, 分成五组记忆;把1~3 6号元素及其它主族元素和0族元素, 按周期表格式画成一表, 印好发给每个学生, 让他放在口袋里, 天天识读, 很快便能认全、记熟、会写。

对于不易记忆, 容易相混的知识点, 可编成韵语口诀或熟语顺口溜, 帮助记忆。如把复杂的制氧步骤归纳为:“连、检、装、夹、倒, 热、收、放、移、熄”十字口诀;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归纳为:“高失氧, 低得还”;化合价口诀和歌曲, 药品取用的顺口溜等使学生简单易记, 稳定学习兴趣。

中学生意志力较差, 情绪不稳定, 注意力易分散, 松懈懒散,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 风趣而不低俗, 幽默而不滑稽, 寓教于乐, 营造深厚的学习气氛,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是最好的教师。”这些话都点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 要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高度认识和重视兴趣在学生学化学中的动力作用, 千方百计地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 使学生能自觉、持久、主动地学习化学。

摘要:兴趣, 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关键。

关键词:兴趣,动力

上一篇:基于人机对话下的英语口语教学策略初探下一篇:K12教育行业民办学校收入核算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