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022-07-24

第一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摘要:阅读能力是学生发展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新课改之后,提升初中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成为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现阶段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强调阅读文本的思想、结构与语言特征,阅读教学过于重视表面,没有深层次的思想交流,教学质量一直都不甚理想。

一、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必然意义

语文阅读能力属于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这主要指的是学生接收信息以及处理文字的综合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想要获取有效信息,主要是需要通过阅读来获取的,因此,阅读能力是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为了帮助初中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在新课改之后,提升初中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成为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鉴于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探索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二、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非常强,缺乏自控能力,他们好动、贪玩,要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宜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开发。

1.做好阅读课的准备工作

阅读课堂准备工作由两部分构成。在教学前,教师需要根据文本内容为学生制订相应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如果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不仅可以对学生的阅读产生积极的指引,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进行合理的课前预习非常重要,利用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多角度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与写作意图,以作者的角度为出发点,分析作者的创作目的,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合理点拨

在学习进入阅读活动后,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引导,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乐趣,不断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在实际的阅读中,教师可以多向学生提问,利用多重提问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并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揣测作者的表达意图。例如,在《故乡》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揣摩中年闰土的变化,让学生理解当时社会对人们身心的摧残。

3.推广合作竞争的学习模式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重点放在学生阅读成绩的提升上,不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并没有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语文教师要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推广合作竞争的学习模式,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4.积极开展合作竞争学习模式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仅仅强调阅读成绩以及学生阅读教学方式,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往“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合作竞争”学习模式是迎合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新型有效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初中生之间的年龄差距很小,他们之间很容易进行交流与沟通,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推广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产生归属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例如,在《论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组织每个小组朗读课文,让学生将其中蕴含的意义采用肢体语言的模式进行表演。如对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可以邀请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阅读,另外两个学生进行表演,这样的形式让阅读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其他小组可以及时补充,邀请其他小组进行表演,打造竞争性的学习氛围。

5.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厚积才能薄发。叶圣陶先生讲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成了无本之木。语文教师应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教师要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使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章。

三、结语

阅读活动离不开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提升阅读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针对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提升策略进行研究。但是,目前影响阅读教学的因素是非常多的,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探究。

参考文献:

[1]石淑婷.刍议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2).

[2]王凤鸣.新课改实施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戏剧之家,2015(23).

[3]车静.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方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

[4]邱桃英.浅谈语文课程如何整合信息技术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

第二篇: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语文阅读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之一,在语文试卷中,阅读题常常占相当大的比重,除了常见的现代文阅读,还有古诗词阅读,分值所占也相对较重,这也是学生难以把握的部分。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使学生能够有效的进行阅读,理解文章的主题。如何培养初中语文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工作中的难题。本文将对于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0、引言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整个语文教育的中主要的结构部分,是分量最重、变化最多的部分,尤其是今日,教育体系的改革之后,有关于阅读的改革的条文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本文将针对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和如何提高阅读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1、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阅读能力作为一个交流方式,主要包括了信息接收能力与文字处理能力两个方面[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要针对自己所得到的信息进行阅读,例如,在看报纸的时候,与他人签订合约的时候,都需要进行阅读分析。可以说,阅读能力是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及早的适应环境,应该从教育上加大对语文阅

[2]读教育的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共同关注话题。对于教育的系统化,专业化也变得严肃起来。尤其是在新课标的下发之后,人们对于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以及教学的相关性都有所关注。同时,随着教育改革风暴席卷全球,许多的教学问题也应运而生,这不得不说是教育工作者新的挑战。

2、提高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思路

初中生往往都处在青春期,正是比较活泼好动的阶段。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是没有常性,贪玩好动的。所以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是绝对不可以只是进行传统口头上的语言传授。教师应该赋予教学课程的趣味性,使学生不会因为无聊的学科内容,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是充满着想象力的,在过去的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许多孩子的思维过于格式化,甚至会完全扼杀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所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另外,在新课标中,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要求学生可以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由教师独自完成教授的过程。总而言之,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初中孩子而言,必须能够考虑到趣味性,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的问题。

3、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3.1有效预习

有效的预习,是常规的学习步骤之一,但是,有些学生往往会忽略这个步骤,因为这个步骤较为空泛,没有实质上的内容,而且对于教师的检查也十分困难。如果学生不做好有效的预习,当教师在进行的课堂教学时,学生就会不知所云,更不用说能够对学习产生主动性。所以有效的预习是所有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要让学生养成课前有效预习的好习惯,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读后感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主动预习的习惯。例如我们在阅读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可要求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一个部分喜欢的理由又是什么,这是一个较开放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只有预习过后才能回答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还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文字处理并表达的能力。

3.2设置情景 设置情景,这是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主动完成阅读任务,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学生对于文章在生活中立体式的表演方式,是比较感兴趣的,当文章中一些难以理解的文字,通过情景的表达,转化为口语上的形式,总是能够让大多数人接受的。在学习《十三岁的际遇》这篇课文时,对于如何理解作者的在入学之初的心境,可以通过建立情境来分析,例如,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开学现场,让学生体验一下考入北大之后的感觉,通过学生在预习中的理解,表演出一个将要在北大入学的情境。让学生针对作者的誓言,体会作者原本的心态,让学生明白北大学生专注、敏感,纯洁,言谈犀利机智,生机勃勃,清新自由的特点,了解作者在最后说出“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这句话的含义。将书面上的内容通过情景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准确的体会作者本身想要表达的心声。 3.3合作竞争

与同学一起学习,是学校教学的初衷,现今也有一些网络课堂,虽然教授的知识内容和学校的相差无几,但往往缺少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的氛围。学生来学校学习,和同年龄伙伴、学生的共同合作,一起竞争,就是学校教学不可替代的主要原因。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的孩子,往往年龄相差无几,这使得他们之间没有代沟,可以很顺利的产生共鸣。尤其是对与独生子女来说,班级的存在,带来的会是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就以诗词课堂教学来说,诗词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组,并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相互间的比拼来增加理解层度。例如我们在阅读《论语》时,可以要求小组朗读表演,即有学生朗读,有学生表演,像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就可以通过一个学生阅读,两个学生拥抱来表达。当然这都还较为片面,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其他的方式了建立小组竞争。

4、结语

综上所述,知识贵在积累,阅读在于坚持不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制定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明民主的教学思想理念和实时有效的调控性,使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得到合理的实现,可达到提高初[3]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本文就如何改进语文阅读教育的方法,以及其重要性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但目前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育的有效性还存在诸多因素,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岳二平.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8). [2]陈永忠.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06). [3]童肖留.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的有效性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1).

第三篇: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莆田市荔城区拱辰畅林小学 田晶晶

在现代教学理念中,学生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如何提高课堂四十分钟内的教学效率即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每个教师关注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呢?所谓“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现象

1、教学目标惰性。

教学无非是要解决“教什么”与“怎样教”的问题。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研制度与教研文化都是“防教师”的。语文教师手里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是阅读教学得以进行的中介,教学参考资料主要为教师教学提供教学建议和资料等,是要告诉教师“教什么”。而大大小小的观摩课和公开课则又告诉教师们应该“怎样教”。这种教研体制与文化假设教师是没有能力来做这些工作的,于是就代替了教师做或者告诉教师怎样做。久而久之,教师习惯于在专业不自主的状态下教学,形成了一种依附和依赖,形成一种惰性。拿到一篇课文,不问内容,不问文体,不问结果,教师们会不折不扣地走同一种模式,忽视了文本本身的内容和价值,以及教学的目的。于是,不管什么样的课听下来都如出一辙,机械地分割课文,平面地梳理课文,索然无味,效果不佳。

2、教学过程流于文本。

阅读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把文本的意义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经验中去,把文本的意义与自己的知识经验相沟通,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制定具体的阅读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和落实。事实上,阅读教学反映出的诸多问题,诸如师生浅层互动、学生对阅读课的漠然态度、教学的流畅性差等等,都可以归结为是教师对文本解读得不够。如果教师解读文本的思维水平基本上和学生在同一层次上,如何能实现有效的引领呢?只有教师作为和学生不同的教材解读者,站在更高的高度上,而且是与学生有着相当的差距的位置上,才能促使学生知识和情感的生发。

3、教学改革缺乏实效。

在教改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一些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不乏有流于形式,实效不大.有效教学顺应了当前教学改革中“减负”的要求。随着“减负”活动的深人开展,大家更是把目光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如何让学生摆脱沉重的课业负担?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实施的两大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我采用了音乐引入的方法。先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云丝;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不失时机的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在简单的一问一答后,我更深一层发问:“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贝多芬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明确了学习目的,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优的教学效益。

2.抓住时机,深化阅读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现在不少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课后小练笔,那么,如何把这些小练笔真正落实到实处。在小练笔时,学生的思维常常停留在课文里的,写出来的小练笔常常是不如人意的,所以,对于学生写的小练笔,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同时对他们不足的地方予以补充。然后再让学生动手修改,把它当作作文来写,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练”的作用。如《开国大典》中,由于部分学生对于文中出现的方位不太理解,所以我安排了一个介绍景物方位的小练笔,交上来后,发现个别学生介绍的地方,让人看了不明白,于是我就让他们进行交流,指导学生一定按照方位顺序介绍景物,如《我的小房间》、《我家的客厅》等,学生的兴趣来了,话也多了。说话也有条理了,经过修改他们的习作都有了很大进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使学生在平时的交流中,得到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弥补了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不足。

三、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分阶段教学

阅读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在一堂课中,怎样进行分阶段教学才能使阅读更有效?

1、第一阶段:朗读

朗读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开门红”,这也是传统阅读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发现我们许多教师把讲读课文时,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完了,课文也就讲完了。往往是一篇课文学完,好多同学连课文都不能通顺地读下来。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怎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朗读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读书训练放在第一位,既要提高读书的数量,又要提高读书的质量。短的文章要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长的文章可选取重要部分,精彩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读,把文章的“味道”读出来,真正达到叶老所说的“美读”的境界。我想,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重视读的训练,一篇课文上完,学生能把课文读得琅琅上口,读得有滋有味,读得有声有色。

2、第二阶段:议论

议论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经过“初读”或“精读”后,针对文章的教学内容,设定问题,引导学生议论、思考、发言。现在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课堂上能看到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活跃,议论纷纷。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对学生的发言要从“只求其对”向“求其更好”发展。因为语文不同数学,不是只用对错来衡量,语文衡量的标准是好与不好。

3、第三阶段:高潮

所谓高潮就是学生思维最兴奋、最活跃的阶段,学生智慧的火花时时闪现的时候。如何在教学中促成高潮呢?我认为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真正地吃透教材是前提,而灵活巧妙的处理教材是关键。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掀起高潮,紧扣字眼,平中出奇,层层剥笋。例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我紧扣“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中的“孤”字。问学生江上有那么多的船只,为什么李白却用一个“孤”?让学生体会到“孤”可体现出李白与孟浩然之间友谊的深厚,当时在李白眼中就只有孟浩然所乘的这条船,他是那样的不舍孟浩然。当然,一节课如果波澜起伏、高潮迭起,自然十分成功,十分精彩。但即使高潮不能“迭起”也必须得有一两个精彩之处、闪光之点。

4、第四阶段:练习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对教学重点内容应当有了一个相当理解,此时应“趁胜追击”,布置一些练习,让学生“写写练练”。因为只有动静搭配才能最有利于提高学生接受效果,学习内容通过写写练练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确保质量,要注重两方面的问题。一节课40分钟,练习时间一般来说不得少于10分钟。练习要及时,与讲解紧密配合。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题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四篇:有效激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教学策略研究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讨的重要课题。有效激活是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激活,必须正确把握学生认知现状和心理动态;把对文本的认识转化为富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多角度切入文本,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激活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孜孜探讨的重要课题,而语文课堂,特别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更显其重大的意义。教学策略研究正是这种研究的一个部分。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阅读,所以在教学第一线开展语文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应该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重中之重。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面临着对整个基础教育效果的集成和检测,有效的阅读教学重要性尤为突出。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笔者从有效激活的视角,探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内涵

(一)有效阅读

有效阅读指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阅读效果。阅读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有效果,指对阅读活动结果与预期阅读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阅读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阅读效率可表述为单位时间内的有效阅读量值;有效益,指阅读活动收益,阅读活动价值的实现。

(二)阅读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二、有效激活的理论依据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学生的一个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是这个过程的主体,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是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语文新课标强调的“对话”,包括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其中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主导。钱梦龙先生指出:“主导主导,关键在导;导者,启发引导。”也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发展认知。如果能在教学中真正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真正挑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热情,让学生自动投入到文本阅读中去,自己去发现,那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也不必费尽心力,产出与投入的效费比却会高得多。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有效激活。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抱住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大量存在。日常教学中重复机械性的“强行填鸭式”的现象随堂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型的“虚假作秀愈演愈烈”。二是对语文课改理解出现偏差,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比较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指导不够到位,不乏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看着热闹闹,却没有实效。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状,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以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国庆.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0,(4A).

[2]张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激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第五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初探

[摘要]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大胆想象,化虚为实,化静为动,由此及彼,顺利地进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同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本文从创设情境,激励想象;理解文本,放飞想象;追寻思路,引导联想;情景描绘,开展想象;理解象征,培养想象和利用练习,拓展想象等方面探讨了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想象能力;途径策略

想象是在已有的事物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是紧密相连的。想象是发明、创造等一切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可见想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想象又是学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借助想象力才能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教材。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在学习中会表现出明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大胆想象,化虚为实,化静为动,由此及彼,顺利地进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同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本人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励想象

发展思维能力是中学各科的教学目标之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但是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因此,思维的情境性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引入情境。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类课文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诱导,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经验、事实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教师从导入新课开始就要注意时时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在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开动脑筋想问题,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我在教学《三峡》这节课时,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采用多媒体播放MTV《三峡情》,将学生带入情境: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画面静中有动,使学生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从而把学生真正的带入情境。

二、理解文本,放飞想象

文章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学生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由语言文字引发联想,把语言文字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进行再造想象。接受美学也认为,读者是作品的仲裁人,读者的欣赏就是创造,读者就是作者,作品不过是读者阐释的蓝本而已。在接受美学那里,作者发现了什么是无所谓的,关键是读者发现了什么。因此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需要填补文本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创造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审美世界,这样一个创造的过程其实就是读者联想想象的过程。再说文学作品常有言外之音、语外之意。学生能够形成敏锐、深切语感的标志便是能捕捉到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要达到这一步必须借助联想想象。我们教师在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词语和内容,好的朗读材料要进行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和复述课文,从而激发学生想象,把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由文字再造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幕”上放映出来。

例如塞外的气象变幻无常,《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写雪后美景。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比喻新颖而且贴切,联想奇特而且美妙,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欣赏诗句时要启发学生进行相似联想,让学生不但体会到雪白梨花压枝欲低与雪压枝的相似,而且领会到将北方冬景喻为南方春景,作者内心的喜悦、暖意与春天温暖相似,从而领会到作者赏雪时惊奇而欣慰的心声,又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作者在着意描绘一个苍茫、雄浑而壮丽的冰天雪地、广袤无限的北国银色世界之后,用“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一句把人们引入一个晴日当空的艳丽世界。教师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则要启发学生进行接近联想,让学生想象到春天北国风光的“妖娆”,才能既让学生体会到晴日江山如红妆素裹之少女,又让他们领会江山似少女楚楚动人,让人喜爱,从而领会到作者对北国风光的赞美之情。

三、追寻思路,引导联想

散文作品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常常有一个情怀激荡浮想联翩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行联想。朱自清在散文《春》一文中,由小草联想到“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由春花联想到火、霞、雪、眼睛、星星,由春花联想到“满是桃儿、梨儿”,由春花联想到母亲的手,由鸟儿联想到“呼朋引伴”,由春雨联想到牛儿、花针、细丝,由春天联想到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整篇课文是联想之网编织成的美。有时作家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布局谋篇,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由“星星”联想到“街灯”,由人间的黑暗联想到天上的美好,由牛郎织女星联想到“牛郎织女”的美好传说,借此寄托美好理想。又如杨朔的《荔枝蜜》一文中,由蜜的香甜联想到生活的美好;由蜜蜂采花酿蜜联想到对别人要求甚少,而贡献甚多的奉献精神。学习这样的文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行联想,才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抒发的感情,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四、情景描绘,开展想象

小说是以形象塑造中心,作者经过复杂的形象思维活动才塑造出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小说时,要认识到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再造是一个不断明朗、完善的过程。这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倡导学生议论,从而训练学生的再造想象。特别是有些文章,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本身就有幻想情节,这些文章是训练学生创造形象的好材料,教师可以利用课文的幻想,鼓励学生自由想象,让每个学生在头脑中再造一个新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本人常采用闭目描绘和制作录像带、幻灯片、分角色朗读、编排课本剧等形式,再现情景描绘,使文字记述的平面的客体转化为一幅幅直观的、立体的形象画面。

1、闭目描绘。即边听录音(或范读),边在内心中对感知到的形象进行描绘。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场景,亦或是建筑物布局„„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观、苏州园林的秀美„„尽在其中,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表现手法的约束。

2、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直观形象的感知描绘,亦不失为再现情景描绘的好办法。即把课文涉猎的人、事、物制成幻灯片(或录像带、DVD),与课堂教学配套使用,不但能够增加直观的感性认识,增强形象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而且易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3、分角色读课文,编排课本剧,即选择富有表演特点的文章,在学生充分预习,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摹拟人物形象,按情节发展分角色朗读,或编排成课本剧表演。

五、理解象征,培养想象

象征是一种特殊的想象。理解象征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是培养想象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中,作者用“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力争上游”,“努力向上发展”;“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描绘了白杨树倔强挺立的高大形象,使人联想到抗日军民的不屈不挠。而后用“质朴、严肃、坚强不屈”的白杨树象征华北抗日军民的精神、意志;还有像郭沫若的《雷电颂》、高尔基的《海燕》等都属于这类文章。教学时,教师必须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学生依靠联想而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六、利用练习,拓展想象

教科书课后练习设计“积累、联想”一栏,目的是有计划地、系统地经常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完成这些练习,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倡导学生求异思维,用活跃的思想回答练习中的问题,给学生一个想象的自由空间。

想象训练可分为补充再现想象和接续再创想象。比如教学诗歌《沁园春·雪》,首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个地方必须引领学生通过想象,形成立体的、广阔的画面:白雪覆盖的山川冈峦和伫立雪中,极目远眺、雄视天下的诗人。这就是补充再现想象。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体会到诗人“思及千载,视通万里”的艺术手法,才能体会到诗人雄阔的气势、博大的胸襟。学生的体会丰富了,领悟深刻了,想象有兴趣了,创造思维也就得到了发展。有的文章有很巧妙的结尾.让人回味无穷,就要鼓励学生多想,敢想,善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善于想象求索,随机应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运用想象给予补接。例如《孔乙己》的结尾,孔乙己的命运给人留下了悬念:是死是活呢?如果继续活着会有奇遇吗?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各展想象,各随己愿,为孔乙己设计种种命运。再如对文章进行巧妙组合,激发想象创新。在学习完《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之后,给学生布置一道这样的作文题:《孔乙己偶遇范举人》,要求学生在符合原作人物性格的前提下,编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传奇故事。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会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故事情节。总之,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不但会对课文后“积累、联想”栏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会开阔思路,开阔眼界,养成驾驭想象于知识海洋的好习惯,大大促进想象能力的发展。

另外,培养语感意象的积累也十分重要。从阅读角度说,读者脑中产生的意象是被语词唤起的表象,它包含着特定的客观对象和欣赏者的主观情思。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只有当脑中有了丰富的意象积累,才会被作品的语词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所以速度决定了读者新意象形成的快慢、完整与否,也意味着其语感能力的高下、优劣。而学生有限的生活阅历大大地限制了他们想象力的有效发挥,妨碍了语言感受力的发展。所以文学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得重视意象的积累。可采用将自己放进文本,读出自己,并进而读出问题解决问题,及时整理相关意象,且运用已积累的意象再去读文本,这样螺旋上升,量变引起质变,语感也就培养起来了。

英国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培养学生想象力,也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新编课标版语文教材很多篇章都是引发学生联想、想象的好材料,我们教师应该注意挖掘激发点,引导学生走向想象的境界,让学生的思绪自由飞翔。

上一篇:幼儿表演游戏反思下一篇:幼儿园表演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