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023-02-03

第一篇:浅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英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技巧的过程,也是实现“用英语做事”的体验过程,也是语言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策略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优化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能力。 关键词:英语阅读 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读者通过其心理和语言活动理解,接受作者思想和观点的过程。英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技巧的过程,也是实现“用英语做事”的体验过程,也是语言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激发其英语学习趣?这是值得我们进行探讨话题。

一、阅读教学的目的 (1)阅读技能方面

a.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猜词勇气和能力; b. 通过关键词的掌握,推断句子内容;

c. 确定段落的主题句,了解整篇作品的主旨大意; d. 通过阅读标题或第一段,形成对全篇内容的预 (2阅读能力训练方面

a. 领会作品的意图和交际功能;

b. 把握作品的结构,帮助读者顺利

完成阅读; c. 弄清作品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d. 为理解提供一定的线索和推测

二、阅读教学的原则

1. 整体性

把语言材料作为整体来处理,避免见树不见林的弊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目的不同、形式不同的活动阅读课文——通过三读(略读、详读和研读)或四读(略读、详读、研读和品读),整体上把握语言内容,提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和提高驾驭篇章的能力。 2.全面性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内容、结构(包括语法)和功能,更重要的是形成并不断提高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最终形成语言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防止片面性,更不能舍本求末(忽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精泛结合性

精读属于分析性阅读,分析课文中各种语言现象,并详细讲解其内容。精读是学生获得语言知识的重要途径。

泛读则是综合性阅读,不分析语言形式,只要求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泛读是扩大语言知识和吸收信息的重要手段。

结合精读和泛读,训练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技能与技巧。随着学习的深入,泛读的比例应逐渐增加,在大量的阅读中练习技能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策略性。阅读教学的策略性表现在采用模式的正确性、阅读过程处理的合理性、阅读评估的规律性和技巧使用的科学性。

1、 方法型教学策略

在阅读过程中具体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其中包括:1)览读以了解文章的大意;2)捕捉具体信息;3)将信息图表化;4)记录文章的要点或具体信息;5)勾画文章的结构;6)回答事实性的问题;7)回答推理性问题;8)将事件排序;9)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10)理解文中的复指现象。

2、合作型阅读策略

合作型阅读策略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扩充词汇、促进学生间合作的教学手段。实验证明被试者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词汇量增加,合作技巧得到发展,大大丰富了内容学习。

3、内容型教学策略

1) 阅读材料的选择

要使所选择材料在题材、体裁、难度等方面适合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日益丰富的阅读中丰富阅读体验,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历史传说、民间事故、寓言、幽默小品、新闻报道等,还有身边唾手可得的、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阅读内容。 2) 初中低年级指导学生阅读

初中低年级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敏感期,课堂上如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卡通人物来“教”语言,孩子们一定乐此不疲。通过卡通人物(唐老鸭、米老鼠等)讲述内容,学生也愿意跟着卡通人物一遍一遍地重复,从而理解语句的意思。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高参与意识:通过表演、猜谜游戏、让学生有切身感受,既能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感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也能使学生感受英美文化气息。

3) 初中高年级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a)学会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要重视文章的题目和文章的首句。每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话也很重要。

b)增加词汇量在通读全文后看第二遍,遇到生词尽可能根据上下文来猜,仍猜不出意思的,就把这些生字查好词典,然后抄写在一本可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

4)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先文后题。即先把全文读懂,然后做题。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在读懂全文的同时,容易降低读速。另外,由于阅读的目的性不明确,记住的细节内容未必有用,有用的内容未必记住。答题时仍需到短文中去寻找,实际上等于降低了读速,降低了效率。

先题后文。即先读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文章。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目的明确,在阅读时有所侧重,能节省时间。缺点在于没有读过短文,不了解文章的主题、细节分布情况,因而不可能很快找到所需信息,但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类似广告性质的阅读理解题。

文—题—文阅读。即先快速通读全文,对文章形成总体印象,然后读问题,再将全文认真读一遍,最后回答问题,

种方法避免了前两种方法的缺点,使同学们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了解全文的题材、主要结构、中心思想、主题段、主题句。在回答有关who,what,when,where等文章细节问题时,能很快找到答案,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准确性,又能有效地利用时间。因此这种阅读理解方法是多数人采用的,可提高阅读速度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优化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能力。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开始,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和指导,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找到阅读的乐趣。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0年第五期

[2]王笃勤 《英语教学策略论》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2 [3]《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外语与外语教学 》2 001年第三期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革信息技术教育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与探索;对于有效地实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去,既能创设情境、突破难点,又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教学的情境

语文是情感的艺术。只有在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被充分调动以后,语文课堂上“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一切才能对学生的心灵有所影响,他们才会同样充满激情地投入其中。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谋划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语文中的阅读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情感,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再现表象或形成新表象,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如审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才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愿望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如教学《二泉映月》时,在教学伊始,请同学们闭上自己的眼睛欣赏一段凄婉悲壮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完后,结合自己用各种方式搜集来的阿炳的资料,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自己内心的感受。顿时,一个生活坎坷,命运悲惨的人物形象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的表情让人感受到了他们内心中的激动。这是现代多媒体技术对人物高保真的展现,创设情境,激发感情。此时,请同学们怀着这样的感受去读课文,于是动情的读书声萦绕课堂。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阅读教学的难点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他们的这种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具体形象的感性经验,因此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如果教学方法选择不当,就会使学生不易理解、难于掌握,最终产生厌学情绪。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工具编制课件,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等;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传统媒体无法呈现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爬山虎的脚》一课时,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是教学难点。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一是很难理解。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用FLASH软件制作的动画模拟这一过程,使学生逼真地看到了爬山虎用脚爬墙的经过。这是传统的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效果,学生们看后都被生动的画面所吸引。课后,准备自己动手培育植物的欲望非常强烈,这时顺势引导,让学生一边培育一边仔细观察其生长、变化的过程,作好笔记,这无疑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通过FLASH的动态演示,使静止的变为运动的,抽象的变为具体的,因而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消除了“难学的”心理障碍,产生了“乐学的”情绪。

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的反馈

信息技术用做简单的人机交互工具,可替代一部分教师的职能。当前,人们常用这种形式帮助学生独立学习,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为提高测试水平和教育质量创造了条件。

如在练习课中要对学生的练习及时辅导,对练习结果及时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受到激励。现代信息技术实施了人机对话,通过“问题——回答——反馈”的方式做到了上述要求,当出现练习题后,学生输入答案,计算机立即判断对错;若学生回答正确则给出肯定和鼓励,若回答错误,则给予辅导;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师主机随意查看某一学生的练习情况,使信息及时反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一先进辅导教学手段,加快了信息反馈的速度,减轻了师生课后的负担。

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起着支持人与人交互、充当生活与学习辅助工具的作用,其主要特点是:首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睛进行个别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体现。其次,教学活动突破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时空界限,其基本形式是依托信息技术完成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交流,即完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与情感的交流。要实现上述目的,可在网络环境下,根据教学的需要开设一些讨论专题,通过在课堂上或课后的充分交流,达成教学目标。在一般意义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网络通讯工具,围绕课程目标形成不同的学习集体,让学生在网络所提供的资源中查找适合自己阅读的内容进行阅读,也包括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搜集以及信息发布的学习活动。在搜集教程中,随时制作电子读书卡片或纸质卡片记录素材,将有关文字、插图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信息的初步筛选、收集过程。

如讲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动物尾巴的作用”为主题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然后每位组员在小组中交流所搜集到的信息,组长或指定组员对信息进行适当地编排分工。如有的制成图片,有的绘成表格成为小组的学习的成果;再以演讲或编故事的形式向全班同学介绍。学生通过归类整理之后,从不同的角度加深理解,从而了解每种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分工又合作、优势互补,集体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此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运用信息技术获取教育资源

信息技术起到教育资源收集、查询工具的作用。其特点是突破了书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突破了教师是解释知识的权威的限制,突破了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时空界限。用各种相关的资源来丰富原本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的内容,而且能开拓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引导他们使用资源光盘或访问校园网、天津基础教育资源库,获取所需资源;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到因特网上去搜索信息。在丰富的资源环境下学习,极大地扩充了教学的知识量,使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从而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小学课本中出现的人物很多,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家、音乐家、画家等等,这些国内的、国外的名人,孩子们不一定了解;另外有些课文蕴涵着特定的、复杂的时代背景,使课文晦涩难懂,《赤壁之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就属于这类;还有一些课文涉及到了学生还未掌握的科学知识。要解决这些问题,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飞夺泸定桥》一文教学前,学生对长征了解甚少,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时组织学生以“长征”为主题,上网进行阅读。学生在主题的指引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英特网或校园局域上寻找相关信息。有的学生全面了解长征的基本概况;有的学生喜欢战争场面,于是他们集中搜集了长征中著名战役的资料;有的学生搜集大渡河、泸定桥的有关资料;有的学生搜集“飞夺泸定桥”的起因、经过、结果、当时天气情况等相关资料;有的学生下载了飞夺泸定桥的有关照片和敌我双方伤亡的具体数据……课前,学生展示了自己从因特网上选取的大量的、丰富的有关图片以及文字素材。教师再结合课文内容,将这些资料经过优化组合,去粗取精,把文中简洁的语言变成了丰富的画面。这样,更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像,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网上有主题地拓展阅读,迅速快捷地获取了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资料。较轻松地解决了社会背景这一难以理解的问题。由于事先确定了主题,学生明确了方向,使整个网络阅读过程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效率。

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利用计算机课件进行备课,软件的设计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然而课前的准备却能较大限度地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省时、多变的特点,设计出多层次、多变化、生动有趣的画面,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如教学生字“火”时,教师可通过在计算机上三桢画面(从图演变到简体字)的主体在同一位置的叠加替换形象,清晰地向学生说明象形文字的由来。动画演示减少了教师在教学时的语言传递,这样既减轻了教师在教学时的劳动强度,又增加了教学容量。学生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变抽象为形象,较快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性学习

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的发展。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生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教师的讲授与课本学习,而是利用教师准备的课件,通过“人机对话”进行自主探索研究;并通过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新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又增强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

如古诗的教学,教师根据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进行教学设计,在网络上搜集丰富的多媒体资料,以超文本、超媒体设计,制成网络教学学件。上课时教师提出任务,并指导学生调出学习资料,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的听配乐诵读,有的了解古诗内容,有的给小诗配图画,有的做小练习反馈自学效果,还有的上网查询作者简介,每个学生都很投入。当学生碰到困难或稍有心得体会时,通过网上对话随时可以向教师或其他同学咨询,讨论感兴趣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可以随时在网上回答学生的咨询,参与学生的讨论,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的学习环境,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从而深化教育改革,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局限于书本是不够的,要有大语文教学的思想,善于在浩如烟海的语文资源中广采博收、择优而用;语文教学的策略一定要突破“口耳相授”的呆板模式,要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在网络信息时代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崇德小学 崔伟成

课改春风又绿校园大地,无数专家和一线老师们不懈探索实践,使我们语文教学不断地纠偏反正,推陈出新,取得了累累硕果。欣喜之余我们不禁高呼: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而如何有效地进行文本解读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使其有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初读尝味,走近文本

把文章读通读顺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在通顺的基础上进一步入情、入理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落脚点。因为读书的方法与策略是多样化的,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记号等等。正如王崧舟所说“语文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语文不用概念和命题说话,这就有别于数学,它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因此,在初读时,要从整体上入手,把握文本内容,感知文本,使学生初入文章情境之中,尝尝字词的意蕴之“味”,尝尝段落的安排之“味”尝尝作者的构思之“味”。

二、再读入味,走进文本

尝味之时已进文本。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文本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入味。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阅读文本的起点,理解总是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开始。由于学生在解读文本时,认知结构的差异很大,所以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经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读得入味。要允许学生对文本作出多种解读,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解读,读出真滋味。

三、细读品味,深入文本

“故书不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品味语言是语文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老师更要品味、体悟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路,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还要在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咀嚼、鉴赏中获得美感、培养与语感。同时,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规范学生语言表达,内化文本语言的过程。可见“品”的动态过程,是细腻的入微的,对学生来讲是刻骨铭心的,学生感悟到难以用语言叙述的愉悦感,这就是文本解读有效性的最好见证。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对学生说了这么一段话:“感人的文字光找出来是不够的,你得用自己全部的感动去品位它们、咀嚼它们,不要放过其中的任何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与其说是在教导学生,还不如说在告诫老师怎样解读文本。

四、读后回味,走出文本

“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来”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回”是指从思想内容又回到语言文字上来,了解课文是怎样表达思想内容的。这个“来”的过程就是“语言——思想”,而“回”的过程就是“思想——语言”。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中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就需回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和技巧,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内容的,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叙述和说明的方法,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学以致用。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千古闻名,特别是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更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我在几次教学中,也逃脱不了传统的理解,紧抓“绿”字大做文章,把它当作一首写景诗来处理,试图让学生明白——春天江南的美丽。可当我了解了《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后,让我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浅薄和无知。写这首诗时,王安石已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冷。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他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显而易见,在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字里行间,贮满了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把诗眼定位于“绿”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真是“大师一出手,方知有没有”,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就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点,于是就有了对《泊船瓜洲》如下的解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诗人离家近,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说诗人离家久,更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诗人思家切,但当下却不能还。诗眼抓准了,这首诗的基调也准了,意境也有了,于是就像庖丁解牛——迎刃而解了。

参禅有三重境界:初悟,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我想,文本的解读也是如此。不论是尝味、入味、品味、回味,文本的解读最终都是要皈依于语言本身的,它是我们语文教师生存方式的风向标,是“安身立命”之道。作为教师,必须学会解读文本,才能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第四篇: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

阅读作为每个人的一项基本必备技能,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每个人得到很好的自我提升。正是因为有了阅读才让每一个学生的大脑得到了开发,用文字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小学语文作为在基础小学教育阶段的必修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是真正让人受益一生的。在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而阅读是一个必备的掌握技能。所以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充分的掌握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实际出发,从各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开展好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兴趣 氛围营造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为学生今后的阅读生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谓阅读能力,就是人们对书面语言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这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和语文素养。一个良好的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在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小学语文的时候,学生对于充满了许多陌生汉字的语文课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本身阅读在最初就是一件单调比较无聊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学生在放学之后宁愿做数学卷子也不愿意写语文作业的原因。虽然语文的读读背背相对来说更加轻松一些。许多学生大都是在课堂上才会认真的去阅读老师所要求的阅读任务。在随着年级的升高之后,学生渐渐的开始了自主阅读,但是激发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大多都是一些小说,对于学生真正应该吸收的知识内容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相关性。所以对于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要具有针对性,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来为学生量身定制学生的专属阅读计划。这便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爱好需求为学生选择适合的书籍阅读,在这样的良性引导下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渐渐增大,之后便渐渐的会去阅读各种不同类别的书籍,而这样的良性引导对于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个良好的阅读教学会使得学生在一个高效的课堂教学中轻松掌握阅读技巧。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在刚刚接触阅读的时候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给予学生适当的基础教学这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这只能够在课堂上才有机会得以实现。但是目前小学阅读教学中目标的不明确性使得教学效率大打折扣。想要提高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效率,应当首先明确本节课教学的目的性,比如,在教学《闰土》的课程上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这样在上课一开始让学生翻到《闰土》,要求学生在5分钟之内完成阅读。在时间到了之后随机提问学生,本文所讲诉的大致内容,让学生讲诉在短短5分钟内所看到的内容,刚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的效率并不能够达到这么的高效。但是可以在五分钟到的时候询问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如若学生的反应并不是十分的强烈,则再给学生几分钟的时候再次阅读。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逐渐达到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快速阅读的技能。然而在这样反复的训练中学生自己会逐渐掌握属于自己的阅读技巧,同时再让学生站起来对自己的阅读方法进行总结,更能够进一步的让学生对自己的技巧领会得更加深刻。随后对学生的技巧进行补充和总结,这样在学生经过了深刻思考后的提点往往事半功倍。所以对于学生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要充满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够使得课堂的阅读教学保持高效率,同时也让学生们在不断的进步过程中不断提升自信。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即使在课外也愿意进行阅读活动。

三、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

对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和阅读兴趣的激发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然而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巧之后,为了养成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就需要老师进行习惯的培养。例如,可以每天在上课之前的5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讲故事,让学生在课下多翻阅故事书,选出自己最为喜欢的一篇,进行背诵总结,比方小明看了《一千零一夜》中的许多故事,最为喜欢的就是《皇帝的新装》这个篇章,就可以将其大致的总结下来,然后再进行一定的背诵,最终在轮到自己讲故事的时候,在台上给大家分享自己最为喜欢的故事,并且说出通过这个故事自己学到了什么道理。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阅读的兴趣也会越来越高,慢慢的学生就会自己主动的去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最终就达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目的。

以上不同方式的教学策略,让原本难以开展的阅读教学变成了一种随着时间渐长越发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阅读过程。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讲故事,快速阅读等方式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了自主阅读的习惯。这样的课堂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的发现阅读所带来的好处。在不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的开展。这样无疑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不断的积累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也达到我们对学生阅读教学的目的。最终让学生享受由阅读带来的种种好处。

【?⒖嘉南住?

【1】谭善军.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7)

【2】向洪春.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质量【J】.新课程:小学,2013(11)

第五篇: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言语是构成语文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言语的表达形式是作者借以表达情感的方法,是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理解和掌握了言语的表达形式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所谓学阅读学的是写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在阅读中教会学生读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养成读书习惯。语文教学重在语感的培养,有了大量的阅读训练,语感自然也就有了。

一、细读文本,多元理解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非常重要。所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只有教师本人对文本理解的透彻了才能预想到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解读。因此我每每拿到一篇课文,总是认真品读,思考这篇文章在言语形式方面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从文的章结构到行文线索以及命题立意亦或遣词造句等方面我都要考虑到。

1、根据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设定教学目标。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写人的文章,要关注细节,诸如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动作的刻画等等;叙事的文章,我们要关注情节的发展、文章的结构、主要人物以及详略的分配;写景的文章,我们要关注描写的顺序、优美的词句,修辞手法的运用;诗词,我们要关注意象、情感、韵律以及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法等等。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一是要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身世际遇、个性特点等等,有助于我们对文本的言语形式有独到的、深刻的发现。二是要了解文章的写作年代,这对于了解那个年代的写作手法有一定的好处。三是要了解文中的主要人物,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把主要人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二、抓重点词语,以点带面

一篇文章篇幅较长,我们不能面面俱到的把每一个词语都分析的透彻而是应该有所选择。找那些在言语表现形式独特的最能表现文章情感的语句重点教学。

1、抓文章的文眼,点睛之笔

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推敲斟酌,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教学《葵花之最》时最后一句‚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抓住‚最高‛让学生去体会这个‚最高‛具体指什么?一是葵花生长的海拔高,惊人的生命力让我们肃然起敬;二是边防女兵的品格高,在这样的艰苦的环境中驻守着,这是多么高尚的一种对祖国、对人民的情感呀!他们才是最高的人。通过抓‚最高‛一词,学生们对边防战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升华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到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以及借物喻人的方法。抓住这样的字词细细品味,既能品出浓浓的语文味,又能品出淳厚的人文感觉。

2、抓文章中典型的、优美的句式、语段

教学《百合花开》一课时,我就关注到了第八自然段:‚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因为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我要开花……我要开花……我要开花……这是一组排比句。作者用排比的句式是为了表达百合心中有一种强烈的念头那就是 ——我要开花。这种强烈的念头,正是用这样一组节奏感强,表达的感情强烈的排比句式表达出来的。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多种形式的轮读感受到了这种强烈的情感,同时也学习到了排比句式的好处。课后的小练笔中孩子们写下了诸如:‚我要考大学,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聪明的头脑;我要考大学,是为了完成作为一个优秀中国人的使命;我要考大学,是由于自己喜欢以优异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我要当班长,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担当班长才能;我要当班长是为了完成作为一个优秀少先队员的使命;我要当班长,是由于自己喜欢以管理班级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从孩子们的片段练习中,我们已经有了成就感,因为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排比这种修辞方法,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3、抓新鲜的、独到的、个性化的语言

例如《鸟是树的花朵》中‚鸟是树的花朵,千姿百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的花朵……‛这是一种非常优美的、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多重修辞方法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鸟儿在一年四季中给人类带来了美丽和欢乐的感激和赞美。抓住这种新鲜的、独到的、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让学生细细品读、积累,对催生学生个性化的语言大有益处。因为学生天生就会模仿,有了这样的积累他们也会写出:‚鱼儿是水的花朵,五颜六色的花朵,游来游去的花朵,吐着水泡的花朵,各式各样的花朵……‛‚白云是天空的花朵,飘来飘去的花朵,变化多端的花朵,奇形怪状的花朵……‛

4、抓文章的谋篇布局,特殊的写作手法

阅读教学应尤为关注篇章知识的教学,注重写作手法的学习。《有个孩子叫咪咪乔》中插叙的运用起到了很好的补充说明作用,爸爸妈妈这些成人对咪咪乔满不在乎,而女儿却把咪咪乔看出有生命的宝宝,这种反面衬托出童心的可贵。《黄河象》中倒叙手法的运用,突出了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的样子特点,这都是作者有意而为之,是需要学生们去学习的。《再见了,亲人》中第二人称的写法,如同面对面的与‚亲人‛倾诉,感情表达的是那样的真挚、强烈。前三个自然段都以反问句结尾,相同的句式,相同的结构方式,都是为了表达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那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呀!

5、抓富有特点的人物对话,心理描写

《船长》中船长和大副的对话没有任何提示语,是因为情况危急,因此他们的对话简短有力,却是文章的重点所在,因为在这一段对话中我们已经能看到一位沉着镇静,勇敢果断的船长。《穷人》中对女主人公桑娜心理的描写,更是淋漓尽致的刻画出了桑娜那颗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无比的心灵。

三、有取有舍,把握重点

语文课文就如我们的数学例题一样,一篇文章往往会有很多方面的言语表现形式值得学习、积累。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有所取舍,切记‚贪多嚼不烂‛不要每篇文章都面面俱到,一篇文章只要训练学生一两个方面的语文知识就可以了。

(1)理解课程标准,以课标为导向。

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的要求中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抓关键词句的理解,要抓篇章结构,要领悟文本的表达方法,体会作品的情感……这些都是阅读教学中应该必须要遵守的。

(2)联系文章的重点内容,有详有略。

《母鸡》中选择第九节作为重点教学‚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因为这一段提到了母鸡成为了母亲,所以它不再是母鸡,而是母亲,作者的情感也由鸡到人,表达了对天下所有的母亲的赞美,崇敬,这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四、设计巧妙,融方法于教学中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不是这边教,学生那边就得会用,是急不来的事,得小火慢工。教师不能在课堂上专门给学生总结、概括写作方法,机械‚告诉‛,而是把言语内容的理解和言语形式的学习有机融合。

教学中我尝试的方法有:

1、从理解文本的内涵入手,相机学习言语的表达形式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与此同时,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进行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如教学《三人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首先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背小周行,背小周、黄元庆行,拖指导员行。然后再来品读最后一段的‚在那白云下面,一行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理解天上的‚人‛字形大雁,其实就是象征着革命烈士团结友爱,共同前进,永不分离。学生们只有先理解了文章的故事情节,才能对这一象征意义有所感悟。

2、由学习言语的形式切入,将言语内容的理解渗透其中

如教学《济南的冬天》第三小节时,问学生:同样是写雪为什么落在不同的物体上时用的动词却不一样呢?山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让学生明白作者描写了雪景色彩的变化之美,也可见作者用词的巧妙,以及匠心独运!

五、具体方法

1、巧妙练习。《鸟是树的花朵》的题目很有韵味,很有美感。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到题目的巧妙?我在学完全文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语言训练:

鸟是树的花朵,鸟为什么是树的花朵?鸟是树怎样的花朵?这个题目好在哪儿?因为鸟给冬天的树木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鸟和花在颜色上、形状上是那么的相似。鸟是树一年四季的花朵。这个题目写出了作者对鸟的赞美和喜爱。由此你还联想到了什么?雪是冬天的精灵;小草是大地的地毯;鱼儿是水的花朵……这样很自然地揭示了文章的内涵,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2、诵读感悟。

如《唯一的听众》中描写老妇人的语言非常优美,让学生反复美读。这样诗一样的语言,我们只须反复诵读,领略文字之妙、语言之美。正所谓,学生理解不了,就让他们读出来,以读代讲。

3、学会鉴赏。《秋天的怀念》中,最后一段对菊花的描写,有什么好处。学生通过品读,发现,这不单单是在写菊花,其实是借菊花表达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同时那热烈开放的菊花也象征着作者已经摆脱了心理的阴影,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要快乐勇敢的活下去。学习作者侧面衬托的写法,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提高阅读的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努力探索,认真研究的话题。

上一篇:浅谈语文中考备考策略下一篇:浅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