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求情境创设的多样化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2022-09-10

精心创设真实的数学问题情境, 有效的引导是数学课的本源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数学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创设的情境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只是把情境当成一种点缀, 在寻找素材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却忽视现实背景后所隐含的数学线索, 因为创设的教学情境非数学因素太多, 干扰了学生的知识学习, 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唤起学生思考和创造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 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品尝利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每一节课, 每一个知识点, 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融会贯通, 让学生触类旁通, 使之成为教材和课程的创造者, 而不是消费者。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 就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了。那么如何创设良好问题情景,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呢?

1、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与数学相关的实际问题最能让学生感兴趣, 也易于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在数学教学中,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巧妙设疑, 让数学课贴近实际生活, 会让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大为提高。

如可以用讲故事、小比赛、考老师、播放生活片断等手段激情激趣, 使学生愿意参加教学活动, 自主地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如我在《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教学中, 出示了与长方形、正方形有关的实物:福字、方砖、药盒、周围的有些建筑、教室里的东西等, 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 这样的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使学生更加愿意探索数学的奥秘。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 激发学习的内动力。

2、创设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

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 而是要通过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因此,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应尽可能诱发探究、思考, 真正把学生带入心欲求而未得, 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心理境界, 引发认知冲突, 促使他们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 使学生在不断的经历“再创造”过程中, 主动从事数学思考,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数学知识。

例如, 在教《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 我设置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小壁虎的难题, 一只圆桶的下方有一只壁虎, 上方有一只蚊子, 壁虎要想尽快吃到蚊子, 应该走哪条路径?学生各抒己见, 提出不同的路线方案。这样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 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 学会探索, 学会学习, 而且还可以培养其合作学习和自觉研究的习惯,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创设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

认识过程, 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性的, 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这个差异性问题, 不能让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课上浪费时间, 也不能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当陪衬, 这也是浪费时间。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方面必须因人而异, 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是开放性的, 而不是封闭性的, 是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 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的, 学生探索、提问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应是开放的。比如在《轴对称的图案设计》中, 设置这样的开放性情景问题:要求他们利用两个等圆, 两个全等三角形, 两条线段来设计图案。给他们充分的探索的时间, 学生的构思就异常丰富多彩, 让老师惊讶不已, 对他们独特的思维想象力很是佩服。开放性问题由于条件或结论的不确定性, 以至它的解决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常常设置开放性问题, 来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与思维能力, 让学生的主体得到很彻底的体现。

4、创设陷阱情境。

如在平方根复习时, 可以提供这样一题:81的平方根等于什么?学生一致回答9;我问:是吗?还是有人回答9, 我摇头, 于是有学生回答-9。我还是摇头, 学生开始疑惑了, 都进入了积极状态, 这可是似是而非的问题。第二回合, 给学生亮出这样的判断题:平方根是它本身的数只有零。全班异口同声回答“错”, 我甩甩脑袋, “啊”了一下, “不会吧, 这么一致啊, 好像你们判断是对的, 只有我跟大家不一样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疑惑不已, 然后在大脑里搜索思考。学生在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下, 反应比较热烈。在以上教学环节中, 我先诱导学生犯错, 让学生在惊讶迷惑中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引导他们主动参与, 从而效果很好地掌握了知识, 改进了知识结构。

5、创设欣喜情境。

欣喜情境创设有利于克服学习困难所造成的悲观之后, 具有“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幽默是教学的佐料佳品, 它能活跃课堂课堂气氛, 抑制学习中的疲劳, 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知识的接收的能力。

如数学问题的证明, 学生会经常犯循环论证的错误。为了杜绝这类错误, 可讲如下故事:陌生人甲向乙问路, 甲:请问张三住在什么地方?乙: (热情地) 张三住在李四的隔壁。甲: (迷惑地) 那李四住在哪儿?乙: (认真地) 李四住在张三的隔壁呀!从中以趣引思, 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这是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好方法。

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 我们必须把握好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和教学观, 因此, 构建有用的情境,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盐需溶入汤中, 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 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因此, 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运用各种适宜的方法, 科学、合理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在设疑中思索、在释疑中突破, 在乐学中收获, 让学生步入认知的殿堂, 打造一个简洁、生动、高效的数学课堂。

摘要: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 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 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 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 不但便于保持, 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关键词:数学问题,教学过程,情境创设

上一篇:高职化学教学策略的探讨下一篇: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