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课堂情境的意义

2024-05-02

创设课堂情境的意义(精选9篇)

篇1:创设课堂情境的意义

浅谈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

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仅仅象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很难实现。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学生,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任你是嘴皮磨破,学生们也是无动于衷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以下是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实践。

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会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和母亲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难以理解渴望内课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父亲的不满,然后和学生讲述了自己父亲的一个疼爱我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又如在《一件小事》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讲述了一次在公共汽车上,一位老太太给手提大袋小袋的我让座的故事,学生很快明白了小事中蕴涵的美好心灵。做文同做人,有的时候,要明白课文,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做人。我通过自己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在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上,也觉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上,而要求学生进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大家语文现象。这个时候,同样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在《人类的语言》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 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不过,课文毕竟是有局限的,生活中变化无穷的语言比课本上 要丰富多彩得多。从课本走出来,到生活中去采撷变化无穷的语言之花。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变化无穷的语言呢?学生回答多种多样。如:“《中国电视报》,报中国电视”这条广告语把一个报名的一处词序加以变化,宣传了这张报纸的功能。又如:,我成绩上升时回到家,爸爸大方地说“吃什么弄什么”,成绩下降时爸爸就不 这么说了,而是„„“弄什么吃什么。”待学生掌握工具后,由课本走向生 活。使课本有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抽象的术语更加直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了“语言”就在自己身边,会不由自主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课堂的辐射面大大扩展了。

有的时候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如《皇帝的新装》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我请两位学生现场给全班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是认真的取研究。在八年级说明文的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八年级《核舟记》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我让学生自习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的理解上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表演位置。又如九年级的小说单元中《孔已己》和《范进中举》这两课,都有很好的表演素材。《孔已己》中我以讲台桌做为酒店的柜台,请学生表演酒店里的情境。在《范进中举》中,请学生做出范进时的“拍、笑”等动作同时结合语言,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了较深的认识。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使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在有的时候利用音乐长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春》这一课,有各种教学方法。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大胆引进音乐,取得了好效果。在学生了解课文结构后,我给学生放了瓦格而纳的《四季组曲》中的春部,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学生通过瓦格而那的音乐,仿佛置身与春天的原野之上。八年级的《听潮》中涨潮一段,文字激越,我给学生放了古筝曲《战台风》,在同样急昂的古筝曲中,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从中去体会、想象潮水的汹涌。在诗词的教学,更可以多加运用与之相对应的古典名曲来使学生沉醉与诗词的意境中。特别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本就与古典诗词密不可分,相互辉映。八年级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与八年级从未离家的孩子,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中滋味,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了那种离愁别绪,我给学生放古曲《阳光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

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内心中总是争强好胜的,渴望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运用竞赛手段,激发竞赛情境。我在课堂中采用了小组学习法,利用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去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七年级下的《挺进报》的教学目标中有要求学生了解伏笔和时间词语的巧妙运用。于是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文中的前后呼应的伏笔,看谁找得多、快!学生被激发了全部的主动性,紧张的去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同样的也把陈然被捕的时间的问题交给学生去寻找。学生大多都能在这种竞赛的情境下解决了问题。

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学习课文,同时也要让他们具备创造能力。所以在课堂中设置一种创造情境,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利用一些课文的开发性结尾,可以很好的达到目的。如七年级《皇帝的新装》,结尾并没有点明两个骗子的结局,利用这一点,我让学生自由想象,给课文加上结尾。《小麻雀》中,也在课文学习完后,让学生去运用创造想象写出小麻雀的各种未来。学生争红斗绿,各抒己见:有的学生写小麻雀终于回到广阔的天地,天高任鸟飞。有的则写小麻雀痛苦的死亡。还有的写依旧是从前的生活„„这些看法都跳出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九年级课文《孔已己》同样也可做这样的处理。

归根结底,情境教学的关键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部主动能力,理解课文,掌握各种语文能力。

篇2:创设课堂情境的意义

吉林省延吉市进学小学 张满多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能将台下的观众牢牢地吸引,让台下成千上万的观众随着主持人情绪的变化或悲、或哀、或怒、或喜;一首好听的乐曲,只要前奏一响,就能拨动起听众的心弦,可谓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既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整个课堂的和谐发展做好铺垫,犹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心随我动”,创设不同的情景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如饮甘泉、如品香茗,流连忘返。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使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心,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下面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在实践教学中是如何创设情境的:

一、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描述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指导作用,并且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不但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同时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如在讲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同在蓝天下”第二课《放飞和平鸽》时,教师用带有情感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和平鸽的故事”,和平鸽是如何成为和平的象征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为创设情境,以自己的“多情”来感染和打动学生,点燃学生思想和情感的火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利用图片创设情境

精彩的有说服力的图片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充分调动学生最直观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河水”第二课《江山如此多娇》一课时,我在创设情境时引用了一组图片:吉林雾凇、西湖全景、九寨沟风景、黄山四绝等清晰度高的图片,立刻就把学生带入风景绮丽的大自然中,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一起体会、一起探究。

三、利用经验创设情境

对于一些学习内容,多数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如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你我同行”第一课《男生和女生》,我在上课伊始,直接出示一个

表格,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具代表性的男生和女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行为举止等描述一下。学生填表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通过上面的交流,你能发现什么?常用来描述男生的话有哪些?常用来描述女生的话又有哪些?有哪些话既可以用在男生身上,又可以用在女生身上?”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通过对比,学生发现男生和女生既有差异,又有很多共同点。从而让男生和女生能够学会在与异性交往中,去发现对方的闪光点,提高审美能力。

四、利用资源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时结合学生身边的资源,如课内外的一些活动,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的情境。如在讲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向文明”第一课《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时,结合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如扔一张废纸、吐一口痰、说一句脏话等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请学生自己分析、点评。同时再启发他们思考:假如你是环卫工人,你会怎么办?假如你是外商,到中国洽谈、投资,你还会选择中国吗?假如„„对这些问题,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探讨研究。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利用表演创设情境

在讲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第三课《我们的国粹》一课时,课前我亲手制作了一件绘有京剧脸谱的文化衫,一上课,首先来了一个漂亮的亮相,接着学唱了现代革命京剧《沙家浜》“智斗”中胡传魁的一段唱,学生们立刻被我吸引过来。我借机问学生:“刚才老师唱的是什么戏?”有的学生说是评剧,有的说是京剧,还有学生说是豫剧„„学生纷纷举手竞猜,迫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提升了学生对学习国粹的兴趣和欲望,为整节课开了个好头。

六、利用历史创设情境

在讲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溯源”第四课《汉字和书的故事》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古人都是用什么记事的吗?”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心存疑惑的学生不解品德老师为什么问了这么一个与本课毫不相干的问题,紧接着我又问:“你们听说过仓颉吗?他与我们的汉字有什么联系?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怎样?然后从汉字的背景引入,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自然,通过这些相关文化情境的介绍,学生就会形成自主探究的心理愿望和乐于学习的信心。

篇3:创设课堂情境的意义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意义

人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生动良好的情境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课堂教学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被设计的课堂情境所感染,或思维进入预定的情境之中时,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在引入数轴的概念时,仅仅明确甚至强调“数轴”是“规定了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学生一定不易接受.如果教师创设以下的情境:拿根杆秤称物体,秤杆上的星点表示所称物体的重量;温度计上用点表示温度.秤杆、温度计都具有三要素:1.度量的起点;2.度量的单位;3.明确增减的方向.这些事例、模型、实物都启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数轴”.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情境的创设并非说说就能办到的事,需要我们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并掌握情境创设的原则及技巧,才能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

1. 创设数学情境要联系实际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建构多数是以实际为基础的,选取具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情境,营造数学探究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最终改进教学效果.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不仅有利于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更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再,同时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正、负数时,一开始学生会觉得很抽象,难于理解.我们可以借助实物加以比较、描述,如利用钟面上的刻度,或足球比赛的双方进球数,或家庭的收入、支出金额,或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走路记录位移等,这样通过生活中的事物或实例,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2. 创设数学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根据学生的认知理论,数学学习是数学认知结构建立、扩大或重新组织的过程,无论是新知识的接受还是纳入,都取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教学过程是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取决于教师能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把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都应该确保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尽量做到班内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师创设的数学情境中.这就要求我们创设情境的内容是同学们所熟悉的,难度要适中,与课本知识的结合要紧密.

3.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创设不同类型的数学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有不同的作用.设疑式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操作式教学情境,能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铺垫式教学情境可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有效的启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有重要作用,适于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使用.总之,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作用,教师要根据需要灵活选择,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时,可设置一个讨论式数学教学情境: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ASA).通过讨论,动手操作实践,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逐步掌握方法和技巧,开发了潜能,深化了教学内容的感悟.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要在课堂实际中灵活掌握,不断创新,适时应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余文英.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17).

[2]史显友.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文理导航(上旬),2011(06).

篇4:创设课堂情境的意义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0-028-2

一、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问题一般都产生于具体的情境:不平常的现象、奇异的事物、引起认知冲突的矛盾说法,或者在理论和实际中解决不了的事情。而对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正是抓住了教学的关键,也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造成问题的情境,这样有助于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而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因为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感性思维为主,比较喜欢主动形象的感性事物。因此,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不能简单地引入学习内容,应该采取迂回的方法,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而是充分调动学习的求知欲,使他们的内心产生“我要学”的冲动和“我想学”的意愿。

经过了一段时间摸索性的教育教学,笔者在实践中了解认识到了数学课堂中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思源于疑”,只有质疑,才能发人深思,最后达到质疑。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还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二、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方法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高度抽象的,这使很多学生误以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又使学生学习时缩手缩脚,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现实。只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如在学习《图形的平移》这节课时,笔者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首先让同学们听一听江南大酒店被整体平移的事情,因为这个贴近江苏本地生活。笔者引入平移的话题,然后笔者让为、学生看一组镜头:开关抽屉、推开铝合金窗、推拉木门、自动门开关、乘坐手扶电梯。于是笔者问同学们这些镜头都有什么共同点。

问题提出后,学生十分感兴趣,议论纷纷,沉浸在积极的思维之中,连平时数学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了起来,教学效果也就明显了。

2.通过两事物的类比或对比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中有很多相关知识具有极其相似的性质,比较他们的结构和运算性质,运用类比的方法,可使很多相关性质得以归类和迁移,同时,在类比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观察、比较、感悟与归纳等能力。例如笔者在讲授《多边形的内角和》时,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大多采用什么方法。(多媒体展示几种不规则多边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多边形的内角和如何计算呢?你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吗?

(1)如图,连接AC,把四边形ABCD分成2个三角形,你能计算四边形ABCD的内角和吗?

四边形ABCD的内角和是180°×2=360°。

(2)把五边形ABCDE分成3个三角形,你能计算五边形ABCDE的内角和吗?

五边形ABCDE的内角和是180°×3=540°。

(3)仿照上面的方法,六边形ABCDEF可以分成多少个三角形?n边形可以分成多少个三角形?

通过这样的类比教学,既能使学生很轻松地完成原题,又能深入原题,解决发散出来的新型题。并且从基础入手,通过变式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3.通过数学实验活动去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都知道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在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中形象思维还是占一定比例,特别是初中生,他们的认知水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活跃思维,发展思维,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理解,掌握新知识。例如:我在上苏教版初一年级数学时,在讲授《认识三角形》这一课时,笔者首先出示“帆船”、“金字塔”、“埃菲尔铁塔”等一些含有三角形的图案和实物。

笔者通过两种不同的问题情境的引入让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学图案,培养数学思想。不仅有了生活背境,而且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活气息,对数学就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并不神秘而与生活同在。同时画三角形让学生对三角形有一个直观感受,可以极大地陶冶学生的数学情操,同时在整个知识发现、获得的过程都是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进行,这不仅有助于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且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改理念。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交流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运用多媒体教学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的确比较抽象,所以当我们对抽象知识难以讲解或学生难以理解时,我们往往采用投影或实物模型等视觉媒体来帮助我们解释。但是实践告诉我们:教学的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的效果就好。将多媒体引进课堂,就充分体现了它的无比优越性。它借助其生动直观、变静为动、图文并茂、虚拟现实、放大细节、拟真等特性,多层次、多角度、生动地展现出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我们学习数学新知识的前提。上面几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三、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的问题

1.良好的问题情境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新异性和简明性。

目的性是指创设的情境所蕴涵的问题是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所创设的情境要适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活跃状态,从而能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新异性指问题情境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该问题情境具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简明性是指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出简单、明晰的学习情境,且情境中引出问题的数学信息应明显,易于让学生提取。这样的问题情境才会成为学生思维和感知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进而可以很好地进行数学教学。

2.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优化问题情境的设计。

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时可能产生的疑惑,或是学生原有的认识与新授知识的矛盾,或由于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产生的障碍,从而去设计“问题”情境。设计问题情境时要依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认真做好课前的现状研究工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教学内容与目标,恰当地设置数学情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探索性学习.但情境创设(其中含图片、录像、课件、实物、活动等)不可流于形式,不要喧宾夺主。同时要注意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如重视“做数学”的体验,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重视数学语言的表达,重视学生个体算法多样化的交流等。

3.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难易要适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篇5: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已经进人到他们的认识领域,成为了他们的经验。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有利于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体会到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创设故事情境

在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插图或自己的创意把一节课的有关教学内容编制成小故事,这样,学生就在故事中经历学习活动,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到知识。

(三)创设游戏情境

适当运用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游戏教学让学生动手、动脑,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创设动画情境

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能为学生学习创设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内容与情感相统一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简言之,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变抽象为具体,化疑难为容易。

(五)创设实践情境

篇6: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

(一)创设具有一定真实性和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以及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教师要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具有一定真实性和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学习《0》一课,教师问学生:“你们家是怎样招待客人的?”学生对这一情景太熟悉了,有的说:“请客人喝茶,喝饮料。”有的说:“请客人吃水果。”还有的说:“请客人坐下,客人走的时候说再见。”老师说:“小丽家来了客人,你看他家是怎样招待客人的?”多媒体演示:小丽的妈妈端上来三个苹果客人吃了一个,小丽吃了一个,妈妈吃了一个。“盘子里还剩几个苹果?”学生说:“没有了。”“没有了用哪个数字表示?”从而引出了“0”。在模拟情境中,学生了解了“0”的含义。

(二)创设人文性的、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知识往往通过情感功能才能更好的被学生接受、内化。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烈情感,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当特别注意选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如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对话表演、操作实验、多媒体演示等。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个故事(通过多媒体演示画面):有一天,唐僧师徒4人走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太阳热辣辣的照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感到口渴难耐。孙悟空向师傅请求去给大家找水喝,师傅同意了,不一会儿,孙悟空没找到水却抱回了个西瓜,猪八戒看见可高兴了,说:“大师兄,让我来分西瓜吧,我的肚子最大,所以我吃1/8,师傅和我一样多,也是1/8,沙师弟吃1/4,大师兄肚子最小,吃1/2,就够了”。孙悟空一听就哈哈大笑起来。你们猜一猜,孙悟空为什么发笑?同学们听完看完,各个兴奋起来,有的猜猪八戒吃的多,有的猜猪八戒吃的少,学生的思维产生了碰撞,进而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情境

篇7:创设课堂情境的意义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意义: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是要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能够帮他去解决新问题。能够让他在情境当中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当中。这不仅是获得一些知识,好要培养他的一种思维能力,提高他的判断力,对复杂现象的判断力,还有一种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社会事物的一种深度的认识。学校是一个比较单纯的环境,社会生活就比较复杂了,学生进入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他要融入社会就需要有很多经验。学校教给他们的,那些体验就要有一种变通性,让他们掌握那种能力能够到社会生活中去变通。这样他们就尽快地融入到社会中。通过情境,加强书本知识和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引起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共鸣,并通过道德践行,将其内化为真正的、自觉的行动。其情境创设的重要价值:

一、通过情境创设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二、通过情境创设将知识内化成真正的情感,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回答二:情境的创设应该是为学习主题内容或解决学习问题的一个教学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学会知识,积累经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生活性发展的基础。为了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健康成长,他需要增长生活经验,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还要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经验、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很大一部分是要在学校里获得的、养成的。为了让学生的经验更加丰富,对社会生活有更广更深的认识,有更高的辨别力和判断力,教师就要让学生接触、观察、体验他们未曾经历、未曾听说的社会现象、社会事物。比如,在教学《关爱残疾人》一课时,为了培养孩子的关爱之心,学会尊重、关心残疾人。我就让学生演半天盲人或独臂人。学生们通过扮演残疾人,充分体验到了残疾人的难处,从而增加了他们关爱残疾人之情。知识离开了具体的生活情境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把抽象的知识还原到具体的生活中,与一个个具体的现象、事件联系起来,加以运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内在的丰富意义。

有效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到知识,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实践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对社会事物的深度认识。总之,创设有效的情境,努力把孩子带到一个多样的,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去体验,能帮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解决现实当中的问题,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篇8:创设课堂情境的意义

一、高中化学情境创设的意义

1. 创造化学情境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还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到化学课堂中,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情境的创设能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境创设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变成现在的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获取知识。

2. 创造化学情境不仅能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更好地吸收文化基础知识, 还能够让学生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用到了化学知识, 根据教学内容实际需要, 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 能让学生逐渐领悟到化学给他们带来的价值, 强烈的激发学生学习。

二、高中化学情境创设的常见方法

1. 创设“多媒体”的情境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事件来体现, 通常用文字配上生动的插图, 或者直接用视频。这样既能突破难点来提高化学课堂的讲课效率, 又能开拓学生的思维。

2. 创设“实验”的教学情境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 有些知识课堂上听老师讲过了很容易会忘记, 通过亲自做实验会让学生牢记在心。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观察它的变化, 记下标记, 相互讨论, 得出结论。学生们觉得它有趣, 对它感兴趣, 这时他们的记忆力会明显提高, 很轻松地就记下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也促进学生把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3. 创设“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情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多选取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生动材料, 把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知识, 它可以活跃整个课堂气氛, 带动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学生更快的吸收新的知识。

三、高中化学情境创设的案例及效果

1. 通过多媒体

案例:铁有哪些性质?

情境:先展示一段关于钢铁小故事的文字, 上面配带一些鲜活、生动的图片, 再播放一段短小的钢铁视频。

效果:通过对铁的介绍, 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2. 通过实验

案例:过氧化钠有哪些性质?

实验:在试管中加入过氧化钠, 然后滴入水在里面, 过一会儿, 我们来检测生成气体, 然后再在溶液中滴入酚酞液体, 观察溶液变成红色, 木条燃烧, 得出结论过氧化钠和水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

效果:通过生动的实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的激情。

3. 通过生活实际

案例:上课前, 讨论问题:如果你们家打算重新安装门窗, 以下有钢铁、塑料、铝合金, 你们会选择哪一种材料, 为什么?

效果: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激烈, 它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篇9:追寻情境创设的真实意义

关键词 小学作文 情景创设 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earch for the True Meaning of Situation Creation

——Feeling after Listening to Four Famous Teachers' Essay Guide

LI Ping

(Gong'a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Jingzhou, Hubei 434300)

Abstract The key to success is elementary composition teaching scenario creation. In this paper, four teacher's class background shows, school essay scenarios proposed the creation of "leash students' heart" and "withhold the student's situation" view.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essay; situation creation; Chinese

1 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能“拴住学生的心”

2013年6月15~16日,笔者非常有幸地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全国小学作文教学观摩活动暨作文教学高峰论坛”,特别是四位名师的课,给了我很多的温暖、启示,让我受益匪浅。何捷老师的课,更直击当下作文教学的现实,更加鲜明地唤醒我们:

(1)课堂——把作文指导课上成有趣的活动课。我们平时的作文指导课,常上成理性的教说课,让学生对作文课产生反叛心理。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学生愿意上有实验科学课,觉得有趣味;也愿意上情感性语文阅读课,觉得有意味;就是不愿意上干瘪、枯燥的作文课,他们认为写作文主要是编写故事。这样的课没有情感(难写真人真事真感受),没有态度(对作文不感兴趣),没有价值观(写作的动机不明确)。而何捷老师用寓言和童话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作文课上成感悟性课、趣味性课、实践性课,用趣事挑逗学生的写作激情,让作文课也出趣味。学生在游戏中参与,在活动中思考、想象,寓教于乐。

(2)选材——让童真童趣回归。学生写起作文来为什么总觉得没事可写呢?问题就出在我们作文的评价标准上:“作文一定要写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一来,学生就形成了一个错误的作文概念,以至于一提笔就开始寻找有意义的事,或是在一件事叙述的结尾处进行思想的提升,以突显“作文即教育,教育自己也教育别人”的价值功能。加之教者还不经意把成人世界的意义强加给儿童。久而久之,学生的平常生活就退出了作文的视野,作文中的假话套话、大话空话就自然生成了。

何捷老师的选材在我们成人眼里有意义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只不过是一个胡编乱造童话故事而已。而对儿童来说,好玩、有趣,发展了他们的情趣、智慧和想象力,这就是儿童世界的真正意义。这是大手笔,着眼的是孩子一生的发展。

(3)想象力——还孩子良好的童年味。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想象力最差。“想象力的缺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青少年的创造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孙云晓如实说。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刻不容缓。何捷老师用寓言和童话这种特殊的载体来唤醒教者的培养意识,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如老虎想召开一个森林大会,于是写了一个通知:“请来开会”。可是通知出来很久,开会的小动物一个也没有来。老师问:“你猜猜它等了多久?”小朋友们说:“一天”。师:“少了”。生:“一周”。师:“还少了,大胆地想象吧!”生:“一月”、“一年”、“十年”、“九十九年”。学生在不断的鼓励中才回到了童年应有的本真上。面对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不得不追问:学生的想象力哪里去了——被老师的教育给教育掉了!是啊,当学生还没有开始想象时,我们的老师就要求“想象要合理”,学生怎么能打开想象的翅膀呢!恰好相反,想象是不需要合理的,合理的东西是一种存在,存在的东西是不需要想象的。动物能讲话,会写字是合理的吗?都是不合理的,但是孩子们喜欢。这样的观念一旦灌输下去,孩子们的想象力一旦打开,就会让你自愧不及——“本王决定,6月32日在欢乐谷召开食品安全大会”——孩子们兴奋不已,徜徉在童真童趣中。

(4)动机——把作文的写作动机演绎明了。我国作文教学完全是一种不涉及实际、交往功能的极端功利的“应试文制作”,学生除了写给教师(考官)捞取一点考分之外,几乎没有真实具体的交际对象与实际功能。淡化了作文课程最本质的属性——工具性特点,这种动机和目的的严重缺失和扭曲,丢失了人们的写作欲望与乐趣。何捷老师的课,不动声色地把写作动机彰显出来:“动物们没来开会,问题出在哪?”生说:“出在通知上,它没有写清开会的时间、地点、参会人员等等”,“那你帮他补写一则通知吧。”写作的目的十分明了。怎样交流,交流什么,学生了然于胸。再如,课堂上老师要学生每人扮演一个小动物,然后问:“你们为什么不来开会?写出你充足的理由,不然就把你们统统吃掉!”写作的动机非常清楚。教师没有刻意地去讲写作目的的大道理,而是把它创设在情景之中,蛰伏在教学过程之中,没留痕迹。

(5)个性化语言、时代化语言是本次活动的又一个好的作文教学的走向。对童真童趣的儿童语言,我们无权批评,无权修改,有的只是尊重、欣赏和体悟:“赵老师不教我们了,‘绯闻禁令’随之失效,大混乱时代到来了”、“中午,王老师把我们叫出来,‘免费’送给我们各1000字的检讨……”“你呀,上剑不学非学‘下剑’,剑神不当非当‘剑人’”。多么诙谐幽默、鲜活灵动的童音啊!

2 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能“扣住学生的情”

课标里倡导“真情实感”,我们的老师、专家都认可这是一条很好的写作理念。但是,实施起来往往就不是这么回事了。今年安徽“最牛”的零分作文:“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写的内容只不过是他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思考、看法,揭示了社会的一些阴暗面而已,但确实是他的“真情实感”。这样一种暗示警示我们:“真情实感”必须是有意义的真情实感,有思想价值、有政治说教和道德说教的真情实感。

管建刚老师的学生作文中的优秀词、句:“还说你是帅哥,我呸,你是帅哥,那猪就是超级帅哥了。你就是一头猪,说你像猪,真是侮辱了猪,嘴巴脏得要死,张口闭口是脏话。还不赶紧洗一洗,记住洗干净一点。”“如果男生没女生追是悲哀,那女生的悲哀就是没男生写情书。什么时候才会有人给我写情书呢?哎,我的悲哀!”似乎不在普通老师的接受范围之内,担心这样下去,中国将会诞生更多的零分作文。其实,四位老师的课,都从不同的侧面在突破这种思维瓶颈。如管建刚老师号召“学生的作文语言一定要有时代感”,要把鲜活、风趣幽默的生活语言、网络语言纳入作文之中;吴勇老师提出作文要有“开心的语言、好玩的心理”;何捷老师张扬“无理而妙”的童真童话等等。倡导的是一种真情的表达,实感的呈现。

记得有一篇全美国小学特等奖的文章,写的是四个美国小朋友在野外发现了一个很大的蛋,他们都不知道是什么蛋,于是决定把蛋放进烤箱里孵化,孵啊孵啊,一个月后,拉开烤箱门一看,孵出了个里根总统。这个案例除了说明美国人接受的教育,是真正意义的民主、平等的教育,任何人都可以拿来开玩笑之外;更重要的是美国学生敢于说真情(实际上是对里根总统的一种敬仰),说自己想说的话,是当时真感的流露。这种调侃的语言,中国学生是万万做不到的,这也是我们老师教育的结果。没想到的是,我们四位老师正开启了这扇大门,这是需要胆识的。每一个学科的课改,都需要有这样的老师去引领,去开拓。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说课】第1课 藤野先生下一篇:对既有铁路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