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语文课堂情境的三个平台

2022-09-11

苏霍姆林斯基说:愉快的情感在各种学习动因中起着重要作用。认知快乐是把兴趣从学习手段转为在个性上有重要意义的学习动机。取得教育教学过程良好结果的最有效途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认知快乐的情感。情感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外在诱因, 情感教育也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和谐发展理论与论著选读》)

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需要出发, 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帮助学生正确而迅速的理解教学内容, 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 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情感是课本文章流动的血脉, 也是教师组织教学内容的中心线索。而语文的课堂情境是各种情感交合的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巧妙地创设情境, 把学生引入一个情境和一组情境之中, 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 在语文课堂上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 从而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形成一定的强烈的学习动能, 积极地进行体悟、思考和练习, 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一种形象、生动、逼真、极富美感的情境中学习。也就能把语文学习的知、情、意、行融为一个整体。

1 创设文本情境, 建立理解体悟平台

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及场景画面构成了文本情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融合图画、音乐、影视、幻灯、实物、摄影、表情朗读和讲解等多种手段, 渲染或创造气氛, 直接或间接地再现课文中所反映的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以满足学生学习中的情感需要, 这种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最直接的体现了情知对称原理和直观教学原理, 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缩短了认知的时间, 加快了教学进程,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率。

1.1 创设导语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先声夺人的导语情境往往能快速聚拢学生的课堂注意。语文老师根据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精心地设计导语, 或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 或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 或是一段精彩绝伦的演讲, 或是一段艺术色彩浓烈的描述等等, 最终形成特有的情感氛围, 在不知不觉中, 扣住了学生的情感心弦, 从而诱发学生在情感的内驱力作用之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其产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进入教学情境, 和文章情感、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1.2 创设背景情境, 进入文本角色

知人论世, 是体悟鉴赏课文的必由之路。作者生活经历、人生体验、作品产生时的时代背景、写作的缘由等等的重现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背景情境。教师面对不同的背景材料, 精心剪辑, 使得材料与材料之间由于某种内在因素的牵连而互相映衬, 让学生回到课文的时代, 使学生身处当时的环境氛围之中, 去切身地感受作者的情怀, 从而激发学生的丰富的联想, 激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这样启发学生的思维, 也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

1.3 创设语境情境, 体悟课文内涵

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教师课堂教学脱离文本语境的情况大量存在。或离开文本语境的整体情感氛围和主旨倾向, 得出旁逸斜出的判断而不自知;或不注意具体语句的前后联系, 抓住一点不顾其余, 只见树木不见高山;或天马行空跟着感觉走, 还美其名曰创造性思维等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基础信息, 选择各种美的因素, 利用多媒体手段, 设置一些形象氛围的情境, 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扪其形, 使学生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甚至置身其中, 神游其间, 从而创造一种情与景、情与理相融的艺术境界, 使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课文内涵, 体悟课文情感, 领会课文主旨思想。

2 创设问题情境, 建立讨论思考平台

2.1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力求切中重点, 提纲挈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提问, 可以起到引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教师的提问努力追求切中“愤悱”之机, 击破理解之肯綮, 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纲举而目张, 迎刃而解的效果。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 激发学生感悟激情, 诱发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的学习进入最佳境界,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在设问时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 教师的设问要扣住文本, 力求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其次, 要体现思考价值, 充分考虑学情, 从学生出发, 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课堂问题不在多而在精。精要的问题往往能起到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效果。

2.2 学生自主设计问题情境, 力求全面开花, 举一反三

著名教育家袁振国先生说:“我们的教育能不能使学生有效地产生问题, 进入问题, 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能不能创造性地应答没有遇到过的挑战, 这才是我们科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改革目标”。教师应力求营造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气氛,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自主设计问题, 并给予展示的平台。教师辅以合理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 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求, 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 举一反三, 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2.3 创设讨论情境, 培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教师设置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呢?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问题情境创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也是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表现。课堂讨论有同桌对话、小组活动和全班讨论等模式, 其中小组活动应以4—6人组成的小组规模效果最佳, 可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进行交流。讨论的内容包括质疑问题, 心得交流, 专题评述、问题辩论等。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应是协调推进讨论活动, 保障讨论目标的完成。

3 创设活动情境, 建立交流表演平台

3.1 创设朗诵情境, 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朗读, 在朗读中整体感知, 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在朗读中得到熏陶。”创设朗读情境, 首先必须有师生感情的共同投入, 点燃激情, 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 激起内心的感情共鸣。其次, 必须综合应用多媒体手段, 结合图片、影像、音乐等营造课文的情感意境。最后必须以学生诵读为主, 以教师范读为导, 把学生快速引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 体会作者的感情, 把握作者的脉搏, 读出文章的文意、文情、文境。在朗读情境的创设中,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表演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3.2 创设辩论情境, 培养思辨型思维能力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教师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辩论, 最后达成共识。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辩论这种形式, 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在辩论中, 每个学生都会被吸引住, 参与进来开动自己的脑筋, 如果学生想辩倒对方, 就必须要有团队合作意识, 还得有绅士谦让风度。此外, 学生必须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在激烈的激烈的辩论中取胜。在这种激烈的语言竞技中, 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 心智得以开发, 对于课文的理解往往是更深层次的体悟和透视。

3.3 创设演讲情境, 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

创设演讲情境, 就是在课前留三分钟让一到两位学生上台演讲, 用它来营造一种愉快、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创设一种生动、有趣、多样的表达情境,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学生上台演讲, 首先内容要贴近课文, 其次要作好充分的准备, 最后老师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做细致的辅导。在这种充分准备的演讲中, 学生能充分的展示自己的个性, 展露自己的才华, 呈现自己思想的火花,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表达信心和表达能力。

3.4 创设表演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表演, 首先是课文朗读的一种提升, 但表演不仅能够丰富课文朗读的形式, 增强朗读的效果, 而且能够动态地、活灵活现地展示课文内容, 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表演, 是学生理解与表达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教师对于表演情境的创设, 融合了读、思、演、评于一体, 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 既有情感的交流, 又有思维的撞击, 这就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5 创设写作情境,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能选到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 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写作范文。教师善于从学生角度挖掘适合并且感兴趣的课文衍生话题, 通过对范文的精彩剖析, 和对学生生活材料的拓展, 营造出一个学生跃跃欲试的写作情境, 然后让学生放手写作, 并对学生的习作作合理的评价和积极的鼓励, 让学生的写作从成功走向更成功。

创设文本情境, 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 不仅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三种方法, 也是课堂教学流程的三个阶段。三者的有机结合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考, 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 这是一种自主、自动的学习。同时, 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能使学生容易收到情感的震动, 自身体验, 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 而且受到熏陶, 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糅合在一起, 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上一篇:如何提高后进生的英语成绩下一篇:论课程教学中的警察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