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区生态经济论文

2022-04-15

全省“两会”刚刚胜利闭幕,省委、省政府就召开这个规格高、范围广的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动员大会,目的是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批复和省“两会”精神,迅速动员和组织全省各方面力量,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把国家战略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把规划提出的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的现实,在全省掀起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新热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区生态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区生态经济论文 篇1:

“贷”动湖区经济,助力生态新农业

为更好的发展新农村经济,助力湖区农民发家致富,桓台联社紧紧围绕马踏湖区资源优势做文章,在积极支持白莲藕种植、水鸭养殖等特色种养业发展的同时,加大对以湖区芦苇、蒲草为原料的手工艺术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带动了农民致富。截至目前,桓台联社已经发放助农贷款3亿元。

巩胜贤(化名)是起凤镇鱼四村村民,现年50岁的他承包着100亩湖区,养鱼,种藕,湖滨浅滩种植芦苇。红红火火的生态农业让他如今早已是村里的致富名人。儿女都在城里工作生活,有房有车,家里也盖起了二层小洋楼,虽然如今生活过的富裕有足,可又有几人还记得几年前的他还只是一个天天下地种田,为孩子学费发愁的普通农民呢?

2005年,巩胜贤的大儿子参加了高考,由于成绩一般,只能上一所三本学校,可是昂贵的学费却让他犯了愁。虽然四处奔波,求人借钱,好不容易凑够了孩子入学的钱。可是,家里却负债累累,而且考虑到孩子接下来上学的花费。老巩辗转反侧,常常彻夜难眠,头发都掉了一大把。最后,思虑再三,老巩决定要赌一把。

其实几年前他就看中了村西那片闲置的湖区,但是以前每次只要一想到开发湖区所需要的资金,老巩就只能无奈的叹气。可是,如今已是无路可退,老巩豁出去了。亲戚朋友那已经很难借到钱了,虽然早就知道信用社发放支农贷款,但在老巩的思想里总是不相信的,哪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怀着忐忑的心情,老巩走进了农村信用社的大门,找到了信贷工作人员,跟他们说明了情况后,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立即跟他一起到现场考察了情况,并听取了老巩的开发计划,最后一致觉得非常可行。最终,两天后老巩从信用社拿到了他的第一笔启动资金5万元。拿到贷款证的那一刻,老巩泪盈满眶。每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巩总是激动的说:“那不只是一本贷款证啊,那对当时的我来说,就是我以后生活的希望啊。没有它,一想起来就感觉往后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了。真的谢谢信用社啊!没有他们哪有我的今天啊!”

去年6月份,看着自己的湖区在夏日里凉风习习,朵朵菡萏含苞待放,鱼儿欢快的畅游其间。老巩突发奇想,如此赏心悦目的画面何不让大家共同分享,建一个生态园,让大家一边吃饭喝茶一边欣赏美景,有兴致还可自己亲自钓鱼烹食。老巩很是为自己的想法得意自豪,可是,此时资金还未回笼。于是,老巩再次找到信用社的信贷员,自信满满的向其说明了想法。工作人员也很是看好他的想法。为他新增发放了十万元贷款。如今老巩的生态园每年光纯利润就30余万元,老巩总是开玩笑说做梦都能笑醒了。

通过桓台联社的贷款支持,如今全县各种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如雨后春笋般景象繁荣,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致富,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健康“绿色”新血液。

作者:于聪

湖区生态经济论文 篇2:

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把国家战略的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的现实

全省“两会”刚刚胜利闭幕,省委、省政府就召开这个规格高、范围广的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动员大会,目的是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批复和省“两会”精神,迅速动员和组织全省各方面力量,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把国家战略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把规划提出的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的现实,在全省掀起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新热潮。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意义

经过近两年的积极努力和富有成效的工作,去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个列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全省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战略决策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上来,立足全国和全省发展大局,深刻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意义,牢牢抓住用好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推动江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第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引领江西长远发展的大战略。放眼今日世界,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大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依赖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去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这一趋势不仅将催生新的技术革命,而且将使整个人类的价值观和工作、生活方式都因此而改变。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环境的好坏是衡量区域承载能力高低的重要依据,将成为决定区域发展权利、发展空间和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发展的最大优势,我们有一流的水质,全省五条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常年保持在80%以上,今年要力争达到90%;有一流的空气,全省11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今年力争县以上城镇全部达标;有一流的生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居全国第四位,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0.5%,居全国第二位,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居全国前列。鄱阳湖地区以占全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是我省经济密度最高、承载能力最强的地区,是我省最有条件、最有潜力实现重点突破、率先崛起的地区,也是最有实力、最有希望支撑中部崛起、参与全国区域竞争的地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遵循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经济,这一重大战略把握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契合了江西发展实际,是关系江西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助于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有助于探索并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子。当前,国际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正在酝酿新的突破,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将成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引发全球产业重新洗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与世界科技发展和产业调整历史契机的相逢对接,将为江西发挥生态优势,推动经济社会结构战略性转型,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使我们能在世界科技创新、产业调整中更好地把握先机,促进江西经济跨越发展。

第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惠及全省、造福子孙的大工程。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规划提出要建设四大体系、十大产业基地,安排了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规划的全面实施,将成为我们争取国家项目支持的重要平台,成为我们吸引国际合作、企业聚集、项目落户的重要平台,必将带来政策、项目、投资等各类经济要素的加速聚集,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成为惠及全省、造福子孙的项目库。比如,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除已正在实施的河湖源头保护、城镇污水处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四大生态工程”外,我们还将重点实施鄱阳湖湿地和候鸟保护工程、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程以及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等,这些工程的实施将为江西发展创造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在产业发展方面,将围绕加快产业发展,重点实施新增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工程、优质油菜基地建设工程、鄱阳湖水产品生产能力建设工程、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工程,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推进八大新型工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资源消耗低、环境保护好的新型工业体系;实施鄱阳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传统文化产业园、服务外包体系建设工程、现代物流基地等,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这将加快构建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高我省的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坚持统筹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集约用地的原则,规划了一批水利、交通、能源和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两核一控”,建设峡江水利枢纽、浯溪口水利枢纽、国有高速公路网工程、地方高速公路加密工程、港口建设工程、机场建设工程、彭泽核电站、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鄱阳湖沿岸陆地风电场以及天然气管网建设工程等。这将为我省构建调控有力的水利保障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为江西长远发展增强后劲、打下基础。

第三,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实现我省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大机遇。一个地方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在于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近年来,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从上海浦东新区到天津滨海新区,从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武汉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再到最近国务院批准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和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许多兄弟省市都从自身优势出发,凸显了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有利地位,赢得了重大发展机遇。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充分发挥我省生态环境好的优势,更好地策应了国家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提升和突破了江西原有的区域发展战略,为江西发展争取到了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应有地位。为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国家将在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对外经济政策、重大项目布局上给予大力支持。在重大项目支持上,国家将在有关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将鄱阳湖流域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治理范围,支持区域内重大环保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推进开发区、工业园扩区升级,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生态工业示范园、循环经济实验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在财税政策支持上,国家将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改善农村特别是湖区、老区农(渔)民生产生活条件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对区域内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力度,对资源综合利用工艺、替代能源和清洁生产、节能节水等给予税收政策支持等。在金融政策支持上,国家支持设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股权(产业)投资基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和行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探索推进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示范项目,鼓励保险公司分设农业保险、环境保险和科技保险等专业保险品种,开展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试点等。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领域,赋予了我省在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的权利。如鼓励我们在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开展水资源取(使)用权出让、转让和租赁,积极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财政支援、异地开发、生态资源交易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这些政策措施,为我们创造了一揽子争取国家支持的优越条件,有助于我们从国家战略层面,集中政策、项目、资金资源,为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提供持久强大的支撑。

第四,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是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致力科学发展的积极探索。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是关系全省发展的重大战略,而且是关系全国发展、展示中国形象的重大战略。当前,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一些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遭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我国人口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如果继续沿用传统发展模式,势必造成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鄱阳湖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出现富营养化的湖泊,经鄱阳湖调蓄注入长江的水量年均为1450亿立方米,占长江径流量的15.5%,超过黄河、海河与淮河入海水量的总和,承担着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可以说,鄱阳湖在长江流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际社会也具有很大的影响。鄱阳湖水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好坏的标志。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对江西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具有超出省域范围的重大创新和示范意义。一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江西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处于经济最发达地区和最不发达地区之间,属于典型的发展中地区。在我们这样一个省份,如果能够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共赢的发展模式,将为全国各地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现实的示范。二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大湖流域的开发与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综观国内外大湖流域区开发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在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探索大湖流域开发、保护、治理的新经验,将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有利于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从而为全国乃至世界积累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新经验。三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起点。鄱阳湖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江西发展,有助于打造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的城市群,形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实现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目标。四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鄱阳湖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在这一地区加强生态建设,强化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节约,推广生态文化,保护“一湖清水”,可以为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可以为世界展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样本,有利于消除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一些忧虑、怀疑和误解,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提高对外交往的“软实力”。

二、切实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

深刻理解和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是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我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概括了“四句话”: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目标是立足江西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为使大家更好理解和把握,这里,适当展开说一说。

第一,特色是生态。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现在通常是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我们所讲的生态或生态环境,特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人类自己;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就等于自毁生存和发展的家园。长期以来,在发展的进程中,由于不注意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致使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人类已经为自己的无知和错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总结人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正在共同致力于不断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环境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谓生态经济,其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鄱阳湖更是我省生态环境优势的集中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我省工作时要求我们,继续搞好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水环境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让江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温家宝总理指出,像江西这样的地方全国不多了,要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保护好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中央的重托,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大量事实告诉我们,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资金可以引进资金,没有项目可以获得项目,没有人才可以吸引人才;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就可以避免环境污染的拖累,步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反之,如果在我们手里毁掉了江西的青山绿水,不论经济发展多快、群众生活多富,也是历史不可饶恕的罪人。为此,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突出生态这个特色,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着力提高调蓄洪水能力,有序安排项目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努力实现鄱阳湖地区经济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要着眼于保护好“一湖清水”,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要求,在湖体核心保护区强化生态功能,绝不开发建设;在滨湖控制开发带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在高效集约发展区注重集聚经济人口,进行高效集约开发。同时,要在大力推进四大生态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加强整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好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山水,使江西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优美,为江西增添更强的经济发展后劲,为江西拓展更大的快速崛起空间。要把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的位置,任何时候都必须十分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始终坚持“三个坚决不搞”,即坚决不搞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搞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职工安全的项目、坚决不搞黄赌毒的项目,绝不能为了眼前的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干“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要加快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现代服务业,打造绿色家园,使生态环境优势变成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后发优势。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深入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形成浓厚的生态环保氛围,倡导生态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使江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第二,核心是发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决不是单纯地保护生态,更不是守着金山受穷。核心是发展,目的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更好地为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造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的发展变化是巨大的,但是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地位仍未改变,发展不足仍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从这一基本省情出发,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这是我们从江西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是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根本途径,也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所在。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关系紧密,缺一不可。实践证明,只讲发展、不讲保护,结果必然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而只讲保护,不讲发展,只能是守着青山绿水受穷,抱着“金饭碗”讨饭,结果往往也不利于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坚持科学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促进跨越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发展定位是: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主要任务是: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四大支撑体系”,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经济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十大产业基地”。目标是: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决不仅仅是一个生态保护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决不是只讲保护、不讲发展。规划和建设的核心都是发展,必须把发展贯穿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并以发展实际成效检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成效。

第三,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关键在转变发展方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败,关键在转变发展方式。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但实质上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江西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不加快发展、尽快扩大经济总量不行。但如果不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就可能失去宝贵的发展机遇和生态优势,这样即使GDP上去了,也会大而不强、难以为继。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坚持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坚持把推进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把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作为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以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十大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加快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就是要突出发展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突出发展高效低耗的先进制造业,突出发展水平领先的高技术产业,突出发展旅游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使低碳与生态经济成为江西崛起的经济脊梁;就是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充分用好先行先试权,加快形成有利于结构调整、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积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生态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在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率先取得突破,率先建立符合生态经济发展、适应未来趋势的体制机制和开放环境,努力做到在全省有推广效应、在全国有示范作用、在世界有广泛影响;就是要深入研究建立健全考核体系问题,把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检验班子、考察班子的重要依据,作为培养干部、识别干部、选拔干部的重要条件,形成人人思发展、个个建功业的浓厚氛围。

第四,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江西山青水秀,生态良好,生态环境完全可以和欧洲媲美。如何既加快发展、使全省人民也能过上现代化生活,又切实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江西的青山绿水,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是历届省委、省政府探索、思考和实践的重大问题。早在建国初,我省就大规模开发水利、发展农业,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广泛治理血吸虫病,八十年代,针对山区毁林开荒、湖区盲目围垦和滥捕等短期行为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严峻形势,198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的重大决策,积极探索“治湖必治江、治江必治山、治山必治贫”这一全新的生态修复和发展模式,实施“灭荒”造林、“山上再造”和“跨世纪绿色工程”三大战役,使穷山恶水换了新颜,森林覆盖率增长近1倍,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近2/3,鄱阳湖湖体面积增加40%多,直接带动500余万贫困人口脱贫。“山江湖工程”已成为全球生态恢复和扶贫攻坚的典范,世界从山江湖看到希望,江西从山江湖走向世界。进入新世纪以来,着眼于更好地处理加快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矛盾,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着力建设绿色生态江西。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后,如何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与加快发展的统一,是我们这一届省委、省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总结以往经验和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不断深化和创新发展理念,提出“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并在2008年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经过近两年的积极努力和艰辛工作,这一构想已成为列入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山江湖”工程的延续和拓展,是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的继承和提升,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探索奋斗的结晶,是全省干部群众半个世纪奋发努力的结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标志着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得到了更高层面的升华和飞跃,必将引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三、举全省之力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今年是全面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起始之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大幕已经拉开,能否开好局、起好步,不仅直接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顺利实施,而且事关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大局。全省上下务必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始终坚持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引领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作为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紧抓不放,务求实效,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努力营造声势开好局,上下联动起好步,把《规划》中描绘的美好蓝图逐项变为现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向前进。

一要广泛宣传发动。知名度决定吸引力,认同度决定行动力。要利用规划出台省内省外高度关注的契机,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迅速在全国和全省掀起宣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推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高潮,形成持续的规模和声势,使之成为江西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营造氛围、聚集人气、创造商机。要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宣传动员工作摆到突出的位置来抓,坚持多渠道、立体式、高密度地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强劲造势,使全省上下都能充分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意义,都能深刻领会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都能科学把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发展定位、功能定位和实施步骤,都能清晰地明确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各自的责任和工作重点,使全省人民都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富有创造激情地投身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伟大的实践。要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宣传主渠道的作用,坚持广播电视有专题、各类报刊有专栏、政府网站有专页。要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重大思路、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宣传,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典型示范效应。前一段,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宣传有声势、有力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前几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雄省长全面介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这是加强宣传推介的又一个大动作。省委、省政府还准备在全国“两会”期间在京召开一个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座谈会,进一步加大对内、对外的宣传力度,着力营造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浓厚氛围。

二要精心组织实施。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按照先行先试的要求,坚持边规划边行动,能做的事情抓紧做,积极推进了“四大生态工程”建设。现在,国务院已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全省上下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精心组织实施规划。一是要以规划为指导,在细化实施方案、分解落实任务上下硬功夫。抓紧做好对口衔接沟通工作,抓紧制定与总规划相配套的各项详细规划,抓紧研究出台实施意见,将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分解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市县,明确一揽子政策措施。各地特别是区域内各市县要结合自身实际,研究编制务实的、操作性强的战略实施规划。各部门要在加强与总体规划衔接的基础上,抓紧修改、完善、提升18个专项规划,并尽快下发实施。二是要以“两核一控”为龙头,在谋划项目、推进项目上下硬功夫。加快推进彭泽核电、万安核电、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等重点工程的前期工作,积极开发项目、争取项目、组织项目、推进项目,切实搞好项目的研究、论证、调度和实施工作,通过谋划实施一大批重大产业发展项目、生态环保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来检验、体现规划的效果。三是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在健全完善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长效机制上下硬功夫。要积极做好先行先试政策的深入研究和实施方案的制订工作,深入研究体制机制创新问题,通过不断总结先行先试的经验做法,努力做到在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率先取得突破,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率先取得突破,在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上率先取得突破。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是38个县(市、区),但机遇是全省的。在省委、省政府看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质就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扩展到全省、全流域,没有规划范围内外之分。各地各部门都要主动融入、积极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区域内各市、县要乘势而上,开拓进取,科学确立本地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战略定位、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提升辐射带动功能,努力当好先行先试的排头兵,努力当好率先崛起的先锋队。区域外各市、县要积极策应,主动对接,充分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个统一的品牌优势,统筹谋划生态环保、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三要切实加强领导。领导的力度决定推进的程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从提出到批复,从酝酿、规划到衔接各部委研究论证,只花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创造了同类规划中报批时间最短的“江西速度”。主要原因在于省委、省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全省各部门倾力而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战略工程,既无成功先例可循?熏更无现成模式可搬,在推进过程中,更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凝聚合力。一方面,要着眼于综合开发治理,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和规划提出的要求,成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综合协调机构,加强各项工作的指导和协调,推动建立省直部门之间和市、县之间的协商沟通机制。另一方面,要着眼于重大工程建设,成立推进“两核一控”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专门机构,专门负责重大工程项目的前期推进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全省的总体部署,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责任部门要全力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党政领导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同志们,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富于挑战。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切实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引领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大战略和“龙头”工程,只争朝夕,开拓创新,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谱写我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崭新篇章!

作者:苏 荣

湖区生态经济论文 篇3:

环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对策

摘 要:环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与协调问题,对于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分析环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必然性、可行性及在耦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提出了更新生态优先观念以实现科学规划与公众参与相结合、不断完善合作协同机制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功能优化相结合、正确导入关键耦合因素以实现产业发展与资源利用相结合、逐渐健全调控管理体系以实现管理创新与政策协调相结合、积极构建多元配套系统以实现功能整合与利益共享相结合等耦合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系统;系统耦合;对策

Key words: Dongting lake area; eco-economy zone; eco-economic system; system coupling; countermeasure

區域生态经济建设,已经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目前学界和政界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中,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与建设工作已正式启动,区划范围包括湖南省的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长沙市望城区以及湖北省的石首市、松滋市、公安县,总面积约5.23万km2。2014年4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重点推进区域利益平衡与区域协调发展。因此,探讨环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与协调问题,将有利于推动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以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大意义。

1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以环境为依托的人类活动,使区域发展面临开发与保护的双重任务,理应将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就是合理利用区域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证生态服务价值的最大化,提高区域内经济总体竞争力[1],是实施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的必由之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顺应国家中部崛起战略需要,提升洞庭湖在全国区域格局的地位,适应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实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加强协调配合与协同创新,是探索环洞庭湖区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生态发展需要研究与关注的重要问题[3]。当前促进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先后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由此拉开了生态经济建设试验,实施洞庭湖区的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具有可行性。

2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区域生态经济建设过程中,洞庭湖区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但由于湖区特点与区域影响要素的差异性,生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过程面临一些问题。

2.1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问题

2.1.1 保障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有限,区域发展形势严峻 洞庭湖区资源相对丰富,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比较突出,人口发展及其对土地资源开发的依赖性,增加了对土地的需求,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环境承载力下降。同时,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提高了能源消耗总量,高能耗企业造成空气污染比较明显,局部地区酸雨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导致区域经济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区域发展形势严峻。

2.1.2 生物多样性减少,区域生态功能衰退 由于洞庭湖区地势低平,洞庭湖泥沙淤积严重[4],洪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生产潜力降低,生态系统面临着危机与威胁[5]。传统工农业对环境影响较大,造成水和大气污染,化肥农药及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造成了水的污染,水质降低明显、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湖泊生物多样性下降。

2.2 生态经济协调程度问题

2.2.1 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洞庭湖区产业结构中农业产值占GDP比例偏大,产业集聚度与产业层次不高,自主创新较为薄弱。近年来,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缓,现代服务业占地区总产值比例较小。区域产业结构存在趋同化,水平分工的合理化和深度化不够,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整体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2.2.2 生态经济协调水平低 洞庭湖区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区域环境,也主导着生态环境演变。整体上,因为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政策执行的不确定性,生态环境出现了下降趋势,生态经济协调程度基本处于中低水平,生态环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2008年以来,通过洞庭湖生态经济圈规划与治理,在生态建设上采取了一些举措,生态经济关系基本为拮抗向磨合时期过渡,交互耦合作用没有形成系统的良性发展,整体上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2.3 体制机制健全问题

2.3.1 区域協同体制不顺畅 环洞庭湖区由于区域行政管理的空间分割性与功能分割性并存,区域协调的组织机制不健全,形成区域内跨部门的分割管理格局,多头管理,区域性沟通与配合不顺畅,管理内容与范围模糊、重叠或脱节。同时还存在利益关系不协调等问题,导致管理不衔接、运行不顺畅、效率不够高,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刚性制约。

2.3.2 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在洞庭湖区域生态经济建设过程中,公众对生态环境关注度不高,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不足,参与的广度及深度不够,更多侧重于末端参与;同时缺乏程序保障与独立的话语权,对政府有一定的依赖性,不能形成对政府行为的制约和监督作用,不能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参与机制还有待健全。

2.3.3 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 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具有极强的外部性,这种外部效应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准确计量,也因缺乏明确的受益对象而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补偿。生态补偿机制是对生态建设的贡献或利益受损的补偿,可保证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化、规范化与市场化。由于目前生态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环境产权及补偿主体与受偿主体的相对模糊,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完善。虽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大多为鼓励性的规定,缺乏强制性。

3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主要对策及建议

3.1 努力更新生态优先观念,科学规划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3.1.1 运用生态经济观点及法则,确立区域发展模式 生态经济学观点的核心就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运用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形成区域生态与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生态系统是基础,经济系统必须适应生态系统[6]。为了促进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加强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基于生态系统演变的自发性,根据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的适应性,完善规划和制度体系,科学编制实施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探索区域生态经济发展道路。树立生态优先,以保护促发展的理念,在制定洞庭湖区经济发展规划时按照生态经济运行规律,考虑洞庭湖区域生态经济系统承载力,把生态经济学法则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科学调整与协调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平衡洞庭湖区内部各个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构建和谐互利与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模式[7],促进洞庭湖区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平衡。

3.1.2 树立生态经济发展理念,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人类活动在遵循生态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上,促使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人是连结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的纽带,在生态系统及经济系统的关系中构成联结机制[8]。因此,在洞庭湖区生态经济耦合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人类自身的伟大理性,从思想深处对生态经济进行科学定位,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参与区域生态经济相关政策的制定、资源环境问题决策研究以及地方政府部门、企业行为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努力践行公众参与生态经济发展的权利和义务,维护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在处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关系上,正确处理协调过程中人的主动地位。同时,在洞庭湖区域生态经济建设中,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推行决策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

3.2 不断完善合作协同机制,区域统筹与功能优化相结合

3.2.1 构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机制,搭建合作共赢平台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将提升区域内生态与经济要素的配置效率,实现区域内优化配置与联动发展。区域宏观层面上的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过程与机制,是促进区域内战略性调整的理论与实践需求[9]。洞庭湖区集聚了丰富的天然资源及发展的高端要素,是区域主要支撑点与重要经济增长极。实现跨行政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首先,建立区域层面的生态经济建设与发展协同平台与机制框架,通过不同时空尺度下区域生态经济复杂系统的要素流动,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争取更大的发展效益;其次,整合区域生态经济资源,拓展区域经济合作,加快推进与周边市州的基础设施对接和要素市场融合,统一开发行为,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第三,协调实施区域重大环境工程,以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科学部署区域重大工程的总体布局,推进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并进。

3.2.2 构筑有序发展格局,实施区域功能优化 生态经济区的产业体系合理布局与主体功能区划,是构建有序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格局的依据,成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关键。洞庭湖区内各市(县)域在确定核心产业与发展方向时必须注意相互之间的协调,要站在整个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高度,适度降低开发的强度,构建区域内各城市间分工协作格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具有经济联系、等级规模的区域一体化经济,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可根据区域生态经济空间分布特征及区域生态系统对各产业的敏感度,依据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设置生态经济建设目标,调整产业功能定位,科学优化区域空间格局,促进洞庭湖区域经济圈的良性耦合,构建紧密相连、功能互补、特色突出、集约高效的生态经济空间格局,实现生态经济耦合的协调发展[10]。

3.3 正确导入关键耦合因素,产业发展与资源利用相结合

3.3.1 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在环洞庭湖区域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根据区域实际情况,选择生态友好型主导产业,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推动产业升级,调整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与布局,转变生产方式,构建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型产业体系,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系统优化的进程,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产业升级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通过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培植拉动区域发展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明确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构建区域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的耦合发展模式[9]。

3.3.2 加强资源保护的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生态经济系统不断优化的过程,就是人类充分利用理性思维进行自然资源的选择过程。在处理与协调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时,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约束人类活动对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加强生态环境资源有效利用与合理保护的力度,以生态环境友好为基本理念,立足于洞庭湖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实施环洞庭湖区的生态经济建设,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资源环境管理宏观政策执行力度,保护、恢复和增强生态系统的特性和功能,构建洞庭湖区资源保護体系,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重点打造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3.4 逐渐健全调控管理体系,管理创新与政策协调相结合

3.4.1 实施生态经济管理,创新体制机制 生态经济管理就是从人类、资源与环境入手,准确处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的适应性,实施生态资产管理、生态服务功能管理、生态健康管理以及生态系统综合管理,达到生态管理与经济管理紧密结合与相互渗透。首先,做好洞庭湖区生态规划,保障人类活动与自然持续协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其次,完善运行机构,作为生态经济管理运行主体的机构,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及行政手段相结合,同时集聚人类机制、生物环境实体,保证生态经济管理的政策与法规的运行,确保经济系统的健康、持续发展;再次,做好生态安全评价,对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管理进行跟踪、评定与调整,实现生态经济系统健康、有序地演化,提高湖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

3.4.2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提高生态经济建设能力 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创新区域政府管理方式,加强区域部门间的协作与沟通。充分利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注重信息引导,加强监管。在发展区域生态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应通过出台调控政策、发展多元化融资机制、健全监督网络、提高服务能力等途径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经济发展;同时,以身作则,加强节约型政府建设,最大限度地节约集约利用政府公共资源,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引导生态经济建设自信,提高推动生态经济建设能力。以区域生态资源管理为核心,开展区域综合管理改革,规划和政策调控并重,强化政府在区域公共服务领域的宏观管理与综合协调职能,提高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经济建设能力。

3.5 积极构建多元配套系统,功能整合与利益共享相结合

3.5.1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环境资源管理的市场机制 目前,洞庭湖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大多为无偿提供,但是为了维护生态,湖区人民付出了高昂成本,牺牲了很多发展机会,致使湖区财政状况普遍较差。建议国家负担湖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投资及其运行费用成本,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公正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让市场起作用,完善区域发展中宏观微观调控手段,减轻区域生态系统的压力,提高区域经济系统效率。

3.5.2 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形成环境权益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加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资金投入,给予财税支持,加强政府投资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资源环境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推进城乡生产要素市场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环境。加大对区域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的整治,增加洞庭湖区非工程措施的投入,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机制;变被动减排为主动减排,严格控制资源消耗总量和生态环境阈限。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控保护网络,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形成环境权益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3.5.3 加快科技创新,形成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坚持科学布局、技术创新、安全环保、合理安排的原则,加快交通、能源、信息网络、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洞庭湖区生态经济建设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加大对洞庭湖区重要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投入,实现项目倾斜,在财政、税收、投资、产业、土地、价格、生态、人才、帮扶等方面,加大湖区重要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提高环洞庭湖区域的现代化水平。在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中,利用当前信息网络,构建网络预警机制,最终预测及预报生态环境变化。

参考文献:

[1]屈波,谢世友.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生态安全及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1):120-124.

[2]刘魏文.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33):150-152.

[3]陈端吕,彭保发,陈哲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同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3):52-55.

[4]王秀英,邓金运,孙昭华.人类活动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6(5):60-65.

[5]朱翔.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0-51.

[6]李周.论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关系[J].鄱阳湖学刊, 2014(3):5-11.

[7]延军平,徐小玲,刘晓琼,等.基于生态购买的西部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4):96-101.

[8]邱俊齐,温亚力.试论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1):93-95.

[9]曹洪华.生态文明视角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10]杨振山,蔡建明.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5):29-34.

作者:陈哲夫 陈端吕 彭保发

上一篇:高校体操教学论文下一篇:市场营销医疗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