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母初中“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活动总结

2024-04-21

郑母初中“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活动总结(通用9篇)

篇1:郑母初中“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活动总结

郑母初中

关于加强“学生常规管理,提升文明素养”的

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的常规管理,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实现学校管理育人的全方位覆盖,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树立以德立人的校风,郑母初中本着向学校的日常管理要质量,重视管理水平和育人导向,在全校开展了“加强常规管理、提升文明素养”的整改提升活动。

一、各班进一步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范个人行为。各班主任在政教处的组织、督导下带领本班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落实到日常管理中去:学校领导、教师、班主任、安全保卫处从学生的入学、课堂、课间、体育课、活动课等各个环节入手,严格出勤、请假、外出规定,强化值班教师、门卫、保安等岗位的职责,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双方共同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行为等状况,建立健全家校沟通制度,保持信息畅通,发现问题及时沟通,避免造成管理上的真空。

二、加强学生闲暇时间的教育管理。

在政教处的组织安排下,各班主任进一步统计掌握了每位学生的家庭信息、上放学方式,与学生家长沟通了闲暇时间的教育问题,并签订了闲暇时间安全公约。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闲暇时间的活动要求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要求,特别是杜绝到网吧、KTV、酒吧、歌舞厅、河边池边等场所游玩,并签订了防溺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公约。杜绝学生早恋,提倡保持正常的异性交往等。

三、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文明交通教育。

学校通过广播、电子屏幕、主题班会、课堂教师要求、课下值班教师监督等形式进步规范文明礼仪教育和文明交通教育,引导督促学生“说文明话、做文明人”“文明出行、安全第一”的意识和行为。全校学生形成了“人人讲文明、讲礼貌、讲安全、讲秩序”等文明之风,走到校园内时时听到“老师好”“你好”“请”“对不起”等文明礼貌用语;处处看到学生放学走斑马线、教师值班认真负责、学生上下车文明有序等文明现象。

四、加强导师育人的教育管理工作。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全员育人、学情会商、家校沟通、家长学校等制度,全校实行育人成长导师,人人包靠学生,定期分析学生的思想、行为,把握脉搏,加强日常管理工作与思想沟通,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落实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老师们时时、处处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引导好学生的意识,共同担任起育人职责。

通过这次“加强常规管理,提升文明素养”的活动,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学生的良好形象,有力的杜绝了各类不文明现象,特别是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提升学校管理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学生的文明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

篇2:郑母初中“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活动总结

一、学习《一日常规》,规范个人行为。

各班主任在政教处的督导下带领本班学生认真学习《学生一日常规》,并落实到日常管理中去。政工处出台完整的检查评分细则,将对学生的常规检查与文明班级、优秀小组、先进个人的评选紧密结合。学校领导、班主任、政工处及学生会从学生的入学、课堂、课间、体育课、活动课等各个环节入手,严格按照细则要求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每天及时检查,及时汇报,及时整改。

二、学生环保除草,“美化校园环境”。

在政教处的领会文件精神之后,决定以“进美化校园环境”为主题,开展一次环保除草活动。政工处事先划分好区域,然后由班主任带领本班学生前往指定区域进行杂草的清除。整个活动过程中,各班都尽然有序,不时传来欢声笑语,轻松和谐。

三、举办法制讲座,开展禁毒班会。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之大部分为留守儿童,得不到监护人的保护,对这些学生进行法制宣传,让他自己学会以此保护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法,法对我们又有什么益处,知道用法律

来维护自己的一些权益。而且,现在青少年犯罪率比较高,由于法律意识薄弱,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有些行为是触犯法律的,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为了避免他们误入歧途,学一些法律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现在社会环境比较复杂,贩毒吸毒的人很多,而学生又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很容易因为过重的好奇心而上当受骗,走上吸毒的不归路。也是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各班班主任开展以禁毒为主题的班会。

四、举行《三字经》诵读比赛,加强学生文明礼仪。《三字经》作为教育的经典之作,家喻户晓,短小精悍,它的核心思想包含了“仁、义、诚、敬、孝”。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认真学习,诵读,对照自省,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生活当中努力改正,不断的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里面诸多内容都是跟我们平时的一些礼仪息息相关的,这恰恰是学生可以从中借鉴的。

篇3:郑母初中“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活动总结

近几年, 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 社会上各行各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14 年3 月22 日,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到, 全国将有600 余所地方本科高校将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转型, 职业教育占国家大学教育的比例越来越大。高职教育介于中等职业教育和学术型本科教育之间, 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有着自身的特征。分析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现代文明素养, 既是国家对公民道德建设和职业教育的宏观要求, 也是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素质职业人才的要求, 更是高职院校对学生, 家长对子女的要求与期望。本文结合国家、社会、学校与家长不同层次的要求, 对高职院校学生现代文明素养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现代文明素养的方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1]。

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现代文明素养的背景及意义

(一) 国家提升整体公民素质的要求

国家在大力发展教育的同时, 把公民的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十八大报告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 都为我们指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 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能更好的提升整个社会的职业文明和公民素质[2]。

(二) 社会各行各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

用人单位非常明白, 高素质员工在工作上会给单位带来更多效益, 大部分单位招聘人才的时候, 首先要求综合素质要好, 其次是专业技能的水平。富士康投入在员工管理上的成本不少, 但仍然出现“多连跳”的事件。如果从业人员都受过良好的教育, 其现代文明素养达到一定的程度, 自我疏导自我管理的能力就会较强, 单位管理员工就会省心省力。

(三) 学校管理和学生发展的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被称为“大学里的落榜生”, 属于高考招生的最后一个批次, 学生要么是考分较低, 只能上此类学校, 要么是志愿没填好, 心不甘情不愿的来到这类学校, 对学校而言, 管理难度较大。提升学生的现代文明素养, 使学习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 有利于建设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另外, 这些学生进入高职院校, 除了少数有条件的继续升学深造, 绝大部分都将直接进入社会各行各业, 提升自身的现代文明素养, 培育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 可以有效适应单位的要求, 成为一个高素质、受欢迎的职业人[3]。

三、高职院校学生现代文明素养的概念及状况分析

(一) 现代文明素养的概念

“文明”一词, 最早出自 《易经》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素养”可见于 《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 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 不可以重国。”在现代汉语中, 文明素养是指人在亲近自然、与人相处、融入社会等实践活动中, 在科学文化知识、艺术、思想道德等方面所达到的一定水平, 通常用来描绘一个人具备的综合素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 其现代文明素养可表述为:在职业学习、自我管理、与人相处等实践活动中, 在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及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遵守专业领域内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积极工作、努力创新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与高度[4]。

(二) 高职院校学生现代文明素养的分析

笔者以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在校学生为例, 设计现代文明素养的调查问卷, 从文明修养思维意识 (认知范畴) 、文明修养行为习惯 (行为范畴) 、文明修养提升意愿 (情感范畴) 三个方面进行调查, 设计了40个具体问题, 近2000 名学生参与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 汇总分析该校学生现代文明素养状况。

1) 高职院校学生现代文明素养的综合情况较好。笔者的调查问卷使用百分制, 通过加权计算,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学生的现代文明素养的最后得分为83.57 分, 属于良好等级。江苏财会职业学院的前身为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建校已经51年, 有着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 生源质量相对较好, 调查结果的分值符合预期估计。

2) 高职院校女生的现代文明素养得分比男生高。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女生最终得分为85.76 分, 男生最终得分为77.98 分。江苏财会职业学院以财经专业为主, 女生较多, 约占66% , 与男生相比, 女生更注意个人的对外形象及内在品质, 女生的分值相对高一些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3) 高职院校不同年级的得分情况不一样。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大一新生得分最高, 为90.65 分, 二年级最比较低, 仅为71.52 分, 三年级居中, 为82.37 分。大一新生刚入学不久, 对新环境还不是非常熟悉, 各方面的行为习惯都比较注意, 得分相对高一些;三年级同学显得更加成熟一些, 懂事, 理性, 不那么年青冲动, 但也不刻意拘束, 同时因为在校最后一年, 毕业后面临找工作, 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为职业做准备, 所以得分也不差;二年级同学已经在校一年, 对环境与人物关系已经非常熟悉, 并且由小师弟小师妹变为师哥师姐, 有些同学的以前的一些性格脾气习惯等都会爆发出来, 放松对自己的管理与约束, 所以分值会低一些。

4) 高职院校学生认知范畴和行为范畴的得分相差较大。通过调查发现,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学生的文明修养思维意识 (认知范畴) 的得分较高, 而文明修养行为习惯 (行为范畴) 的得分偏低, 可以认为, 高职院校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对不良言行不喜欢, 对不良风气不苟同, 但在自身行为习惯上却常常不能自制, 其本身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能力弱, 不能达到内外统一。另外, 文明修养提升意愿 (情感范畴) 的得分较高, 可以看出, 学生是愿意改变自身的不良言行的, 是愿意提高自身的文明素养的, 但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和疏通, 并且是能够提高和改善。

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现代文明素养的方法研究

(一) 把德育教育融进课堂教育

根据教育部门要求, 高校都会制定德育课程教学计划, 高职院校更是加强这方面的课程设置, 并且一般都有专门的德育教研室, 但不同高职院校的德育课程组织形式不同, 有的是课本课堂教学, 有的是课外固定时间, 但不规定内容, 无论哪种情况都有可能流于形式, 课堂教学有些时候会被主要专业课占用, 课外时间不规定内容就相当于没有内容。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现代文明素养, 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必须真正设计也德育课堂, 培养培训好的师资, 加强课程考核, 严肃课堂教学,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被吸引, 乐接受。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有成立专门的德育教研室, 开设德育教育课程, 与专业课程一样, 纳入学分考核体系, 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从严要求, 德育课堂教育效果较好。

(二) 开设有影响力的德育大讲堂

高职院校通过开设德育大讲堂, 聘请知名专家,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 形成本校、本区域有影响力的德育教育基地, 结合近期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群众关注度较度的争议事件进行分析讨论, 比如“扶老人被讹”事件、“帮助职业乞丐是助长懒惰”等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 分析文明素养在热点事件中的作用, 促进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提升要求, 内在动力才是最有效的动力[5]。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成立专门的德育大讲堂, 由校团委负责, 定期邀请知名专门进校开讲座, 与学生互动讨论, 引起学生热情参与, 反响较好。

(三) 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

高职院校非应试教育, 学习压力不像高中那么大, 有条件组织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 可以专门针对某一种不文明现象, 设计专门的德育教育主题活动。比如在学生管理中, 发现大家共同存在着浪费纸张的不文明现象, 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关于造纸的科教片, 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到造纸厂实地参观, 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大片良田变成沙漠、气候因而恶化等等现象, 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思考, 当他再次浪费纸张的时候, 就会想到自己一个不起眼的行为可能给环境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 慢慢地就会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江苏财会职业学院通过促进教师进行德育课题研究与实践, 将德育教育融入各种特色活动中, 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 对少数自制力较弱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单独教育

高职院校招生的局限性, 总会招收到少数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的学生, 平时自由散漫, 什么都无所谓, 更是将一些文明习惯视为陈规教条, 学校管理起来难度较大, 对这样的学生可以采取一对一跟踪教育方法, 通过多次谈话, 长期观察, 记录其行为特点, 找到行成目前状态的原因, 研究具体应对策略, 对症下药, 这样的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有一套德育跟踪办法, 对特殊群体的学生进行单独的、长期的跟踪教育, 部分教师认领几个学生, 本学期、本学年主要的德育教育任务就是这几个学生, 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五) 成立德育教育专门化团队定期分析总结

德育教育要专门化、长期化、固定化, 高职院校打造一支敬业、职业、专业、乐业的德育教育团队是非常有必要的, 德育教育不是数理化, 只有长期从事德育教育的人才会对德育有更深的认识, 从根本上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现代文明素养, 更好实现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另外, 德育教育需要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 不断分析总结, 弥补不足, 与时俱进, 更加有效的完成提升文明素养的各项任务。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定期将从事德育教育的教师送出去参加职业化骨干教师培训, 致力于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德育师资队伍, 为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论

本文阐述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文明素养的背景和意义, 解释了文明与现代文明素养的概念, 以江苏江苏财会职业学院为例, 选取大量的学生进行样本调查, 分析该校学生的文明素养现状, 提出了几种加强与改进学生现代文明素养的几种方法, 通过实践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推广性。

摘要: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文明素养的背景和意义出发, 解释了文明素养、现代文明素养的定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特点, 设计了现代文明素养的调查问卷, 根据调查结果, 探索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文明素养的几种方法;在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学生中进行样本实践, 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明素养,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季艳.现代文明素质的核心要求与提升路径——关于"中国式陋习"的深度思考.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

[2]杨雯.职业院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研究.青年与社会, 2014.

[3]谢枢, 林漫森.高职院校学生文明礼仪状况的调查研究.职业教育, 2012.

[4]杨友国.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对策研究.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0.

篇4:郑母初中“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活动总结

关键词:课堂传授 岗位监督 社会实践 家长引领

一、课堂传授,掌握礼仪规范,积淀道德文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文明礼仪规范是学生基本素养,有了文明礼仪规范的保障才有可能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学校是对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是学生学习礼仪规范的重要场所,学校应当立足课堂,发挥教学智慧,使学生主动掌握礼仪规范,积淀道德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通过品德课专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教学外,还可以在语文、数学、音乐等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还可以利用班队会、晨会等开办专题知识讲座。可以利用每周一次的班队会举行文明知识系列讲座,专门向学生宣讲有关个人礼仪规范:个人着装得体、坐立行走姿势端庄等形象礼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文明守纪礼仪,遵守交规、爱护公物等社会礼仪。还可以给学生印制“我是小小文明人”规范小册子,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学唱、背诵,还可以利用每天的展会给学生讲授一些文明小故事,传授一些他人遵守礼仪规范的经验,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从而使学生将有关礼仪规范细则熟记于心,积累一定的文明知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礼仪规范是一种行为准绳和方向,学生掌握了规范知识,才会懂得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塑造优良形象,将礼仪规范言传身教给学生,让他们积淀一定的道德文化,提升自身内涵素养。

二、岗位监督。执行礼仪要求。规范道德行为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礼仪规范难以自觉执行,在落实规范中往往会不断反复,这就需要教师和同伴的监督互助,因此,笔者在班级中专门设立了文明监督岗、互助互学岗,以监督和帮助那些自觉性不强、文明行为表现有偏差的学生,以促进道德行为的规范化。

可以组建“小红帽”规范监督帮扶队,成员由一些文明素质较高的学生骨干组成,队员们在课间巡逻监督,检查督促全班学生的行为表现,并且还有权监督老师的言行,检查记录全班礼仪规范执行情况,对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及时制止,提出批评和建议。监督队每周重点针对一个专项规范进行监督,检查该项礼仪规范的落实状况,然后利用每周五的班会时间进行通报,汇报一周执行情况,对表现优异的现象进行表扬,对表现较差的个人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做到奖惩分明,公正无私。帮扶队成员还负责特殊学生的辅导帮扶,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如班上有位叫小辉的学生特别顽皮,个人行为习惯较差,学习用品摆放无序,乱丢垃圾,为了帮助他改掉这些坏毛病,帮扶队的两位成员不辞辛苦,经常帮助小辉整理抽屉、书包,教他如何摆放物品,做到整齐美观。为了帮助小辉彻底改掉乱丢垃圾的坏习惯,他们想尽办法,专门用包装盒给小辉制作了一个精美的垃圾箱让他放置垃圾。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儿童的行为各有千秋,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耐心帮扶,小小监督岗发挥了大作用,让学生在约束中学会自律,逐渐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三、社会实践。历练礼仪行为。提高道德品质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要有效培养学生的礼仪规范,真正树立优秀的道德观,必须把学生纳入社会,让他们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历练、洗礼,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社会实践是检阅和历练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可以组织学生踏青、春游、看电影等实践活动,利用这些机会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文明行为。在踏青和春游时,可以教育规范他们的行走礼仪,培养他们不攀折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刻、爱护公物等公共社会礼仪,在看电影时养成有序入场,不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观看电影,努力控制好自己的言行,遵守公共秩序,提高文明程度。记得在一次看电影的过程中,本班的小丽同学由于感冒咳嗽,她为了不影响其他人看电影,努力控制自己不咳嗽,但无法做到不咳嗽,邻旁的小敏从自己的袋子里掏出一块洁白的手帕递给小丽,让小丽咳嗽时就用手帕捂住嘴,说这样声音会小一些,对别人不会有多大影响。小丽接过手帕,一试还真管用,连声说谢谢。笔者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没想到这次看电影活动还给孩子们提供了如此锻炼的好机会,让他们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从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觉行为,上升到道德品质,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真正能有效实现该理想的途径还是社会,要多让学生融入社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考验他们的行为,锻炼他们的道德意志,真切提高道德品质。

四、家长引领。深化礼仪规范,提升道德素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常听到一些教师发牢骚:“我们的教育工作白做了,学生在学校里表现挺好的,可是一回到家就被父母给改造回去了!”其实这些教师说得不错,不是学校的教育苍白无力,而是孩子的规范养成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主动联系家长,利用家长的力量,共同教育孩子,让家长做好孩子的领路人,请家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孩子深化礼仪规范,提升道德素养,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

开学初,笔者给每位学生家长发了一本“家校联系本”,请家长记录孩子在家的礼仪规范执行情况以及学习情况,同时也请学生记录家长在家的文明行为表现,利用每周一晨会时间交流前一周记录情况。开始时,多数家长的记录是:“我儿子今天吃饭不文明,吃饭时咂嘴,碗中有剩饭剩菜。”“我女儿今天不尊敬长辈,对奶奶说粗话了。”孩子们对家长的记录则是:“爸爸太凶了,讲话不文明,还打妈妈。”“妈妈今天可能打牌输了钱,对奶奶又是发火又是辱骂。”看到联系本中真实的记录,笔者既担忧又高兴,担忧的是有些家庭缺乏文明和谐的氛围,一些家长的道德素养较差;高兴的是知道了孩子产生问题的根源,让笔者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其父必有其子,要使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效果得到巩固,必须改变家长的行为规范,营造文明的家庭气氛。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在期中考试后召开了一次家长会,家长会上,首先向家长汇报了开学以来学生的学习情况,接着安排观看我班的文明礼仪教育特色成果展示,表扬了本班孩子争做文明人的优秀表现,最后,真诚邀请家长做我的坚强后盾,一起做好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工作,笔者宣布在学期结束时,将评选出“文明家庭”“杰出爸爸”“最佳妈妈”。家长们都点头赞同,纷纷表态:为了孩子,愿意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好这项工作。

家校合力的效果可想而知,孩子们在学校的优良行为不再受到家长的反面影响,反而转变了父母的思想,规范了父母的言行,家长的正面引领促使孩子的道德素养不断攀升。文明礼仪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让我们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健全学生人格,提升道德素养,创造理想人生。

篇5:郑母初中“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活动总结

一、开发利用学校资源,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学校资源具体为教材资源、实践活动、学科间整合、师生资源、校园文化、多媒体资源、图书资源、网络资源等。

1.转变教材观, 开发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资源

农村教师应转变教材观。教材它既包括教师教学用书、挂图、卡片、图书、报纸、杂志等图书教材, 也囊括电影、电视、广播、唱片、影音等视听教材, 还有多媒体课件、各种教学软件等电子教材与网络教材。所以说, 教材是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以《木兰诗》为例, 教学时, 应将有关乐府诗歌、花木兰的故事传说、关于《花木兰》演绎的现代作品等多样化地展现出来, 供学生欣赏、品味, 激发学生对中华古代英雄的敬佩和热爱, 并对我国古代诗歌作更深刻地了解、探究, 激发其对文学的兴趣。

2.把教师、学生纳入课程资源

教师和学生是最直接、最鲜活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 教师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每时每刻都在教育和感化学生;而学生的思想观念、见闻经历、知识技能、言谈举止、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只要我们善于收集和适时运用, 与学生共同分享探究、讨论、交流, 必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发挥图书报刊的作用, 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目前, 各种各样的作业、形象生动的电视、丰富多彩的互联网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阅读图书、报刊确实需要很多时间, 所以不利于学生阅读。为改变这一现象, 我曾经作了这样的尝试:每篇课文出现的名人名言或精彩片断, 我都要求学生找资料了解, 特别是刻画人物、景物的细节描写, 让他们细细品味,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 其中详写鲁智深的三拳分别打在镇关西的鼻子上、眼角上、太阳穴上, 并从味觉、视觉、听觉中突出鲁达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疾恶如仇的性格, 这样细致的人物刻画, 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影视作品是一闪而过的镜头, 没有相当的文学底蕴是无法感悟的。由此教育学生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从书中获得精神食粮和人生教益, 才能提高欣赏水平;并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 激发和引导学生愿学、乐学。

4.开发与利用现代网络课程资源

当今社会, 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对学生影响最深。学生从中获得间接的生活体验, 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阔的空间。互联网的逐步普及, 成为语文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通过上网, 可以制作网页, 查询、下载相关音频、视频备课资料, 实现远程教学等;通过上网, 可以进行交流、讨论, 从而达到资源交换、资源共享的目的, 使语文学习彰显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之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资源, 它以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声、光、电所营造的氛围中能够轻轻松松地学语文, 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 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优美、质量坚固、工艺精巧的特点, 就要利用课本上插图和相关的课件, 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 运用文中的语句做解说词, 溶图文于一体。学生们一边听着解说, 一边欣赏、思考、分析、比较, 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 这样石拱桥的造型优美、结构坚固等特点就很易掌握。

5.关注校园文化, 把校园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 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将显示出生命的活力, 它深深地激励着莘莘学子, 它的作用是很大的。如张贴在学校最显眼处的是学校“三风”、围墙上画的万里长城、草坪上的“语言”、教室走廊上悬挂的名人名言等, 都带给学生“养料”, 让学生在真、善、美的陶冶中成长。一条条醒目的标语、一句句深含哲理的名人名言、一版版宣传专栏是语言精华的体现, 它令人深思、催人奋进。处身此地, 就仿佛遨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之中。

6.重视学科渗透, 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

重视学科渗透, 加强学科间的整合很有必要。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着共性,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学科的个性。一门学科的存在, 总有它的存在价值。语文可能涉及历史、地理、数学等学科。教学时如果一笔带过, 对人物、环境不讲, 很难体现其所表达的意义。

7.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也是语文课程资源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让学生发表对作者、作品的独特见解;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比赛, 让学生学会口头表达;开展读报、读书、评论、创作活动, 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创作兴趣和创新能力。总之, 要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 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积极挖掘社会课程资源,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社会性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 它的内容丰富而广阔。如英模报告、法制演讲、环保宣传、消防知识、自救知识等, 让学生了解社会, 接近生活,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集体观念, 增强抵御各种灾难、辨别是非的能力, 让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社会, 进而读懂合作、竞争、进取等现代意识的更深含义。作为语文教师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 让学生深入农村生活实际, 体验生活, 把这种真实体验写成文章, 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1.深入农村文化环境,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农村, 孩子们除了学校之外, 经常接触的就是农村文化。农村中的婚丧嫁娶、传统节日文化、民风民情、村规民约等值得去学习、探究, 从中可学到很多知识, 积累了很多词汇, 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基础。

2.参加社会活动,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利用各种节假日参加社会活动, 既能使学生从活动得到快乐, 又能使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体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农忙假让学生参加农活, 使学生懂得劳动的成果来之不易。有位男生在参加农活过程中很自然就哼出“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还有一次, 我组织本班学生到本村五保户张大爷家做好事。学生们回家后, 都纷纷表示要做一个诚实和孝敬老人的人。布置学生对本屯十年来新建的房屋进行调查, 统计数字显示, 新建户点95%以上, 有的正在筹建中。统计数字一公布, 学生们都脸带喜色。有一个学生动情地说:“这就是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变, 我要珍惜时光, 好好学习, 长大后要报效祖国!”听, 多么响亮的誓言。这就是活动带给他们真诚的情感, 同时, 也给写作带来了可贵的素材。

三、挖掘以乡土为特色的课外学习资源,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农村的学生, 他们天天身处山野乡间, 往往对身边的一切都熟视无睹, 大有“不知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味道。因此, 多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 对于农村学校来说不仅容易操作、节约开支, 而且十分可行。

1.发挥农村地域优势, 开发和利用乡土人文化

一是让农村家庭成为学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践天地。如让学生为家庭购物、进行环境布置等, 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简单家务劳动的能力, 并从社会生活中体会生活的美丽。二是让山、海、田成为取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地处山区的学校可以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 让学生进行诸如森林合理开发利用, 或者搞好旅游文化方面的研究性学习。位于沿海地区的学校可以开展海洋生物知识、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学习、教育活动;也可以开展宣传海洋文化、风土人情等社会调查活动等。处在农业地区的学校可以开展有关农业种植技术的教育,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辟劳动基地, 请当地有关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三是让乡土历史、民风民俗成为课程资源。开展探寻名人古迹、收集民歌民谣、研究民俗民风等活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我们桂平为例, 这里有震惊中外的金田起义遗址——金田镇营盘, 我们组织学生参观, 让他们身临其境,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想写成文章,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把爱根植于家乡的土地

地处相对偏僻的农村, 语文教学的条件相对落后, 教学资源也不足, 但自然风光、历史古迹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了开拓、利用好这丰厚的素材性资源,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和尝试。

游桂平的旅游景点, 如西山、大滕峡、龙潭公园、白石山等。桂平西山, 离我们学校50 多公里, 一向以石奇、树秀、泉甘、茶香著称。我常鼓励学生游家乡之山, 与自然亲近。这种亲身体验就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学生或写成说明文, 或写成游记, 还有的学生突发奇想为家乡的美景写一段充满诱惑力的广告词。是家乡的山山水水给了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

四、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孩子最熟悉的人是父母, 最留恋的是家庭, 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家中的一草一物, 无不深刻地铭记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若家长稍加注意, 抓住生活点滴, 适当点拨, 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1.在交谈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学生放学后回到家里, 总会与家长有一些对话交流, 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 实际上就是在进行着口语交际训练。在交际过程中, 学生能否完整地讲述, 态度是否自然大方、有礼貌, 表达是否有自信心, 这些都要提醒家长注意, 如有不当, 家长要立即给孩子指出来。这样, 就可利用家庭教育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拓宽学生认知渠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农村的孩子也能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唱卡拉OK……当电视屏幕出现的文字如果不认得, 可停下来问问家人。与父母一起到田里干农活, 要父母教会他们认识并写出“稗草”二字来, 追问为什么不能让它生长在田里。看见家中的农具, 非要弄清它的作用;家里种植的农副产品要了解它的种植季 节及其营养价值等。总之, 凡是学生经常接触的东西都可作课程资源。另外, 学生可收集化肥袋, 认识氮、磷、钾、碳酸氢铵、尿素等这些化学物质;学生还可以通过收集种子袋了解和认识油菜、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播种季节和生长期;收集农药说明书, 知道各种农药的用途与注意事项。所有这些, 都能拓宽学生知识渠道,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扩大学习空间, 增加知识, 增长见识。这样, 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随之提升。

3.在民俗中感悟淳厚乡情、亲情

在农村, 婚丧嫁娶、端午包粽子、清明节祭祖、重阳节登高、春节的红包……有着许多有趣的习俗, 以此为学生课外学习的资源, 独具风味。这些平时生活中的小事无一不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无一不凝聚着浓浓的亲情友情。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民俗单元。在学习此单元时, 我开始就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到民间去采风。学生开始对身边的民间文化关注起来, 从传统佳节到地方特有的节日, 从祖辈口中听到的典故传说到幼年唱的童谣等, 都在学生的调查和回顾中鲜活起来。例如, 传统端午节, 采艾叶、菖蒲, 插在窗户上, 能祛风辟邪, 清明节煮糯米饭, 春节父母给孩子的红包等, 是农村独有的习俗, 包含了一份浓浓的亲情。一篇篇佳作如《端午节的感悟》、《“鬼节”的由来》、《又闻糯米香》等充分展示了学生们课外学习的成果, 也溢满浓浓的亲情、邻里间淳朴的乡情。

综上所述, 农村初中课程资源的开发, 除用好课本外, 更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资源, 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 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多场合去学习语文, 使学生感受到处处是学习语文的氛围, 处处有学语文的意识。这样, 语文的生活化、实践化、社会化, 就得到充分体现, 学生就能从多方面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 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才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才会显示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徐巧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 (中学卷) [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

篇6:郑母初中“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活动总结

评价

【中图分类号】G?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001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评价片面追求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我们通过开展“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的研究,改变了传统教学评价的方式,构建了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追踪学生成长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发展性评价强调将被评价对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鼓励被评价者主动参与评价过程,从而促进被评价者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和发展。对学生的文明素养实施发展性评价,是指评价主体围绕文明素养品质的构成及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地设计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的文明素养品质的发展和变化做出适时的判断,分析学生的文明素养的发展优势与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力图在学生原有的文明素养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品质。

一、确定学生文明素养发展性评价的依据

(一)学生文明素养的构成

学生的文明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学生的文明素养结构的全貌,只有这样,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完善学生文明素养的结构。中小学生文明素养的内涵极为丰富,就“文明”而言,是指学生在衣、食、住、行等行为上的礼节合乎时宜,在待人接物方面热情大方,体现出一个青少年应有的青春活力和自信,而在面对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文化时,能够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举止,表现出开放、吸收、包容的文化素养;就“素养”而言,它更多地指向人的内在的思想品质,具体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对待大自然与各种社会现象的理性认识,对待身边的事物和所处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

(二)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

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文明素养要求,因而学生的年龄特征是设计文明素养的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的依据之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确定评价内容,有利于增强文明素养评价内容的可接受度及评价指标的针对性。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我们将小学生文明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1、2年级一个阶段;3、4年级一个阶段;5、6年级一个阶段。将初中生文明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7年级一个阶段;8、9年级一个阶段。各个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指标依据社会要求及学生文明素养结构来设计,个性指标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此外,学生由于受到成长环境、心理因素、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文明素养发展水平呈现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个体差异和学生不同的价值取向,了解学生的发展潜能,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建议。

二、构建学生文明素养发展性评价的运行机制

(一)构建学生文明素养发展性评价的操作模式

实施发展性评价不是为了甄别与选拔,而是为了改进和激励,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为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一般而言,绝大部分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追求、获得他人尊重与赞赏的渴望,他们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身边的人,如同学、老师、家长、社区居民的细心呵护。让学生触摸真实的生活情境,并对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评价与分析,能够激励和强化正确的道德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成长。为此,我们构建了实施发展性评价的操作模式(如图所示,见第16页)。

在这个操作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

1.唤醒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是实施发展性评价的源动力。人的需要是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关爱、利他、奉献、真诚等文明素养不仅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而且与人的各个层次的需要紧密相连。我们在实施发展性评价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人的各个层次的需求与道德标准之间的关系,唤醒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

2.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是实施发展性评价的有效手段。由于受到成长环境、性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文明素养水平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因此,在实施发展性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确定道德成长目标,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给予相应的评价。需要注意的是,评价者的激励评价要适度、如实,切忌浮夸的、形式的、不真诚的“激励”,对待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的缺点与错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

3.引导学生理解评价目标的内涵并付诸实际行动是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追求。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我教育,对学生的文明素养实施发展性评价的目标是希望学生积极地参与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逐渐养成悦纳他人和正确对待自己的良好品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为人处事的文明素养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并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从而形成道德自律。

4.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促进品德的内化。对学生的文明素养实施发展性评价要触及学生的内心,关键是要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做既能够促进学生的品德内化,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又能使学生产生新的更高的心理需求。

(二)实施学生文明素养发展性评价的操作策略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文明素养的现状。2010年5月,学校课题组设计了“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港学校中小学生文明素养现状问卷”,并在全校范围内分年段展开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年段的学生的文明素养表现不同,针对这个现象,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如“我与文明同行”“点头微笑,见面问好”“用爱成就未来”等,引导学生告别不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养。endprint

2.开展星级评选活动。为了进一步完善原有的德育评价体系,我们实施了学生综合素质“人人成星,人人成功”的评价方案。比如,在“雏鹰争章”和“星港之星”的评价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考核方式,每月评选出“班级之星”“年级之星”“校级之星”,还增设了“阳光少年”称号,体现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和成功。

3.以活动为载体,搭建学生文明素养发展性评价的平台。近年来,我们主张“实践育人”,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和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品质的重要载体。比如,开展“爱心阳光义卖”“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八年级离队仪式”等活动,教师在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并及时进行评价。

4.构建评价体系框架。我们结合学校所处的环境及在校学生的实际,制定了《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港学校学生文明素养评价体系》,从个性品质、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健体、审美休闲等5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这5个方面可根据不同的领域分解为若干要素,每个要素又包含若干具体表现,突出阶段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分层确立各项指标。在构建学生文明素养评价体系过程中,我们力求体现“目标可导向、行为可选择、过程可调控、效果可测试”的特点,创新指标内容、评价标准、操作方式,发挥教师、家长、同伴、社区居民和学生个体多种评价主体的力量,使评价成为一个民主参与、多边互动和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实施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次评价,促进被评价对象的文明素养的转变和发展。此外,教师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过程体现日常化、通俗化,可采取口头评价、活动反思、成长记录袋、学期评语等方式。

5.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适时融入新元素,完善评价体系。2011年,学校课题组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一精神理念融入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2012年2月,国家教育部发布《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完善的考评措施,将学雷锋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根据这一要求,我校课题组与学校德育处开展了主题为“与雷锋精神同行?摇做可爱园区人”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到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老年公寓看望孤寡老人,开展进社区做好事、净化校园环境义务劳动等活动。

实施学生文明素养发展性评价,能够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收获自信、主动发展,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虽然我们在改革评价方式上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但是也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接下来,我们将对发展性评价体系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使其变得更科学、更客观,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篇7:郑母初中“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活动总结

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 承担着培养高素养、高水平、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任务, 加强素质教育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深入探讨数学教育中的素养教育, 对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我从两方面谈谈看法。

一、要适应立德树人的要求,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更新哪些观念?

1.更新目的观。数学教育的着眼点应放在学生素养的提升上, 数学教学的独特作用体现三个层次: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培养数学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 数学教学就群体而言, 要对每个学生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精神品格的发展全面负责。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 要切实面向全体学生, 并体现其层次性, 就要打牢基础———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抓住核心———注重学生学习活动中思维过程的教学, 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数学能力;突出灵魂———注重数学思维方法教学, 伴随思维过程的情感过程教育, 以及促进数学教育的效果由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 实现精神———树立数学意识与观念, 运用数学观念与规律, 进而形成尊重科学真理的习惯和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 使数学知识、能力、精神与人格和谐发展。

2.更新结构观。数学教学其灵活性非常强, 但又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因而教学中应突出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教学, 而且不能满足于讲清楚书本上的现成知识和编者设计好的教学思路, 应力求在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把知识的发生过程弄清楚, 尤其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把握知识结构。

3.更新质量观。数学教学的最终结果要落脚在教学质量上, 要评价数学课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要看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情况怎样, 即一看教师讲得如何, 二看学生学得如何, 三看学生学得是否主动, 思维是否处于积极状态。其次要看学生的成绩, 不能只看考试分数, 更重要的是应全面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了解学生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及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社会的能力。

4.更新发展观。辩证地看待数学教育思想, 对数学教育的目的、结构、质量持动态观点。数学教育思想应随着时代的进步, 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青少年潜能的开发而不断更新。

5.更新教学观。破除灌输死的书本知识“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和“唯分数而教”的观念, 树立“授之以渔”和学以致用的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摄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破除 “教师”、“课堂”、“书本”的三中心论, 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真正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目的。

二、要适应立德树人的要求, 需要挖掘数学教材中哪些能提高学生素养的内容?

数学素养概括来说由六项内容组成, 由低到高形成塔式结构, 依次是数学知识与经验、数学思想与观念、内部智力、非智力因素、外部智力和创造力。

1.知识与经验是最基本的需要学生识记的基本内容, 它是形成、发展其他素养的前提和起点。如果说数学教育的着眼点是能力培养的话, 那么着手点则是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

2.数学思想与观念是在数学知识充分获得基础上开展的, 数学思想是学生思维模式内化的结果, 数学观念是指从数学学科出发分析实际问题的思想意识, 它是数学思想的升华。中小学数学的意识与观念、思想与方法、策略与规律, 主要表现在前面第一部分谈到的五个方面。

3.内部智力是教育对象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的综合。主要指一般的潜在的认识能力, 具有内隐性、延伸性和定势性的特点, 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础, 也是进行逻辑思维的前提条件。

4.非智力因素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 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非智力因素是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条件与必然结果, 核心是情感, 触发点是兴趣与好奇。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情感交融, 提倡情感教学,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讲课留有悬念, 都能较好地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融数学教学于情感之中, 从而促进数学教学的开展。

5.外部智力是在知识和内部智力基础上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小学数学能力主要包括数学概括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想象能力。还有数学计算能力、抽象能力、推理能力、直觉思维能力、诠释能力和应用能力。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有所突破。

篇8:郑母初中“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活动总结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养; 探究

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已经初见成效,但是语文学科的城乡差距也开始显现,初中语文素养的培养在我们乡镇地区开展的相对困难,所以要因地制宜,因为每所学校的课程资源都是丰富的,但不少教师却白白地浪费这些有用的课程资源。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探寻研究提升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我初步摸索到了一些思路,下面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要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

1.拓展思路,挖掘功能

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

2.拓展教材,激活教材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知道了青蛙小时候是蝌蚪,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它等等的知识。

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要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学生的发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1.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孩子们生在农家,对农作物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不像城里的孩子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的表面。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更多的体验和收获。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文本对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

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而言更为纯真,更具有人性化。类似于《少年闰土》中乡村学生纯真的情感。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纯真表达,因此更容易使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心灵碰撞融合,升华,在口语交际表达中更具“纯净”的语境优势。

三、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要积极开掘社会课程资源

1.着力实践,提高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增长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鼓起热情,给予关注,给学生作现场引领,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做,以实践代替想象。 如在学习口语交际时,可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这样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就不是无源之水,就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2.利用农情农俗,培养学生爱乡之情

作为农村小学,应当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师可组织学生拍摄富有“农情”的照片,撰写关于“农情”的报道。在深入农村生活、具有切身体验的基础上的作品,显示出十足的“农情味”,从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收积运用农谚农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途径、渠道很多,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谚语、歇后语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我们可以因地取材,让学生虚心地问长辈请教,收集这样生动的语言。

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要努力开启自然课程资源

1.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美好情感

如在学完《苏州园林》、《鼎湖山听泉》等风景名篇后,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可作以下的课外延伸。将小镇划分为交通、旅游、田园风光等几个方面;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图片、文章等形式分别对这几方面进行特写;最后让学生的作品张挂在校园的展台上或编写成特写集,通过小导游队进行交流、宣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引用传说故事,感悟传说内涵

乡村学生在他们的身边积淀着不少耐人寻味的传说故事。教师可让学生深入农村,向年老的长辈、邻里乡亲询问,收集民间传说故事,再进行整理、编写、交流,开展以“传说故事”为主题的活动。教师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特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身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五、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开展多媒体教学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几年来我国初中教育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大,广大初中学校已经普遍装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开展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从近几年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传统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新课程理念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变传统的强迫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教学手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填补这一空白。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特有的功能,把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进而使教学的表现更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在充分揭示语文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语文思维的形成的过程中,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下面我结合多年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经验,谈谈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

篇9:郑母初中“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活动总结

首先, 通过传统绘画欣赏, 促使学生增强爱国情怀,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欣赏北宋画家范宽的传世名作《谿山行旅图》, 站在它的面前, 只见一堵巨大的绝壁冲天而起, 巍然挺立, 一线瀑布从峭壁深处飞泻直下, 幻化成轻烟薄雾;高山下, 巨石坚凝, 杂树丰茂;绿荫里, 萧萧寺观, 隐约可见;乱石中, 涓涓流泉, 水若有声。这一切构成了气势崚嶒而又高远宁静的景象。一行商旅蹇驴从密林中缓缓走来, 得得的蹄声敲破了空谷沉寂……此刻, 我们仿佛也随着这清脆的声音的起落走进了画面, 投入到崇山峻岭的怀抱中, 听凭那林间的风声吹去尘世的喧嚣, 溪涧的清流涤尽心灵的杂念……《谿山行旅图》描绘了秦陇山川峻拔雄阔的气概, 画出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与宏阔的气象, 同时表现出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理解、包容与崇敬的传统。这幅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也映射出近代历史的变迁。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 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陶冶高尚的道德和情操。

其次, 通过书法教学, 纠正和克服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马大哈”毛病, 使学生养成严谨细致、井然有序的学风。学习书法先从楷书学起, 讲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 (行次、章法) 等方法。每一步都不可忽视, 如执笔要指实掌虚, 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如椽檩要圆满周到;结构如建房要横直相安, 意思呼应;布局如布阵要错综变化, 疏密得直, 全章贯气等。“马大哈”式的人是写不好楷书的。因此, 在楷书学习中, 要始终抓住一个“严”字, 首先要对每位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然后, 要他们临写每一个楷书汉字时都要有严谨的态度。譬如我有一位学生, 学习悟性很好, 而且好动、爱表现自我, 写字大胆, 速度快, 自我控制能力弱, 写出来的字就结构不稳笔画毛毛躁躁, 我就严格要求他认真临写每一笔笔画, 慢慢地他体会到了汉字笔画的韵味, 写出来的字方正圆润;只有这样, 才能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扎实, 井井有条的良好学风。一般认为, 学习书法的过程是比较静的, 能培养学生安静的心态, 磨炼他们沉潜的心性。诸葛亮《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个人德才兼备的品行, 是依靠自身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 只有耐得住这种寂寞, 磨炼出意志, 将来才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第三, 通过写意画和行书的学习, 克服和纠正一部分学生过于谨小慎微, 做事拖沓的不良习性, 培养处世果敢干练的气质。写意画是在生宣纸上, 一挥而就的短速、快速而传神的画法;是以豪放洒脱简练的笔墨来描绘物象的形神, 抒发画家的情感。其手法高度概括, 意境含蓄深遂, 更有着一种从容、果断、潇洒的写意精神。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初中学生可以先学习行楷。行书是楷书的快写, 是楷书的流动。在练习行楷的过程中, 笔毫的使转, 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 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 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 细若游丝的痕迹, 这就是牵丝。在练习书写的过程中, 如果书写者下笔犹豫不决、缩手缩脚, 就练不好行书, 因此在书写前, 先对几组楷书与行书的字进行分析, 就会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 点画的写法, 用笔需遵循的准则, 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因此, 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先要熟悉物体以及汉字的结构, 做到心中有数, 下笔肯定, 不能优柔寡断, 久而久之, 就能做到得心应手, 这对于培养学生办事干脆, 处世果断的气质是大有益处的。

第四, 在传统书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强调整体关系, 把握整体布局有助于培养学生识大体, 顾大局的全局观念和远大目光。譬如书法, 不仅要掌握每一笔笔画以及字的结构, 而且要考虑用到整幅的效果;山水画中近景、中景、远景, 甚至某一棵树或山石、房屋、流水等要注意局部刻画, 更要注意其在整幅画中所处的地位而加以区分, 画眼 (即视觉中心) 所在要着重刻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同理。这就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实际上, 不仅绘画、书法如此, 世事也如此, 有没有全局观念和远大胸襟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所以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全局意识, 纠正初中学生容易出现偏激行为的弊病, 对待问题会比较客观, 也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古今对社会进步有重要贡献的人, 莫不具有全局意识, 不为个人小利益, 不为小团体利益所累, 如果使学生能在初中教育中养成这种看问题的习惯和眼光, 这对他将来走上社会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上一篇:第一次晨跑小学五年级作文550字下一篇:关于优良家风的作文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