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科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

2022-09-11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 产生厌倦情绪, 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为中表现的不良方式。厌学历史的学生对历史学科失去了兴趣, 学习成绩很差而又不努力学习, 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自暴自弃。

历史课在大家的眼中, 是一门不重要的课, 是副科;再由于历史意味着过去, 与现实差距太大, 实用性不强, 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再加上学生本身的一些原因:比如学习基础差、学习压力大、学习方法不当、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进度、上课听不懂、师生关系紧张等等, 当下学生中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厌学历史情绪。但是, 古人就懂得“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学史使人明智”, 我们也知道历史学科对学生成长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低估:学史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学和史学修养, 能够增强我们的爱国情操的历史使命感。能够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 轻视历史是要不得的。作为历史教师, 针对这种厌学历史现象, 我们不仅仅要知道学生厌学历史背后的这些原因, 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

“浓厚而持久的兴趣超过一百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因而, 针对厌学历史学生, 教师很有必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上做文章。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任务, 我们可以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角度来下功夫。

1 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发挥主导作用

(1) 以教师的“爱”来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爱”, 首先是热爱历史这一学科。所谓干一行爱一行, 试想连教师自己都不喜欢历史学科, 学生怎么能喜欢呢?一个对历史学科根本不感兴趣的学生怎么能学好历史呢?所以教师要“用心讲课, 用情传播”。作为一名高中教师, 要做到上课充满激情, 满怀对历史学科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爱, 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唯有这样学生才有精神听课, 才有兴趣学历史, 才能学好历史。因此, 教师必须尊重个性, 重视差异,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有经验的老师会经常与学生聊国是, 聊人生, 聊学习, 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你掏出的是一片热乎乎的心, 他们会回报你的便是尊重和喜爱, 即使你上课一般, 他们也喜欢你这个老师, 也喜欢你所上的历史科, 当然也就很容易学好历史科。所以教师应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

(2)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化抽象的历史为生动活泼的历史。历史与现实相差较远, 学生触摸遥远人们的行为活动时, 会感到抽象, 加上教师枯燥的讲解, 久而久之, 学生厌倦学习历史。这时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吃透教材, 将历史学家和历史教科书的历史变成自己理解的历史, 将死板的文字历史变成自己的活生生的口头历史, 将抽象的历史变为生动活泼的历史, 使学生感到遥远的历史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一样。为此我认为广大教师应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 教师要吃透教材, 语言要通俗化、幽默化、生动化, 这样便于学生理解, 同时还要联系当今社会现实, 能够做到古今对比, 古为今用, 多方面联系, 学以致用;其次,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图片, 声音等多媒体效果还原历史面貌, 做到情景再现, 由浅入深, 让学生在历史的海洋里遨游, 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 “授之以渔”, 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

历史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涵量大, 纵贯古今中外。阅读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在课堂上, 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尽量少讲, 学生能发现的, 教师就尽量少点明。但不少学生由于抓不住重点或阅读不仔细, 致使答题不准确或用词不规范, 每逢出现这样的情况, 教师就应该及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 帮助他们理解教材中文字、图片等历史材料的使用意图, 分析问题和内容的联系, 寻找正确的解题思路及迅速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技巧, 并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正真懂得怎样阅读和理解历史材料。其次, 整理和编写知识提纲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必要学习方法,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 以达到学生既能掌握知识, 又能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此外,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主动引导学生加强对比、比较和联想等多种记忆方法的训练, 在现有按政治、文化和经济分类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按年代编史便于记忆的特点, 使知识结构网络化, 加强学生使用多种记忆方法的训练。

(4) 努力做到师生各主20分钟的教学理念。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重视“教”与“学”的主次关系, 树立教师教的再好都不如学生学的好的理念, 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让学生学好历史课上来。课堂4 0分钟是固定的, 教师占用的多了, 学生的时间自然就少了。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精讲, 尽可能多的把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强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常这种主动学习的效果远比填鸭式的被动学习留给学生的印象深刻百倍。所谓精讲, 我认为, 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理顺知识结构, 在语言表达上力求精简, 同时语言的逻辑性要强, 给学生留下条理清晰、线索明确和重点突出的良好印象。

(5) 不忘表扬学生, 激励学生。在学生眼里, 教师是尊长。他们尊敬教师, 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影响他们很久。因此教师应该时时不忘表扬学生, 激励学生。有些学生自信心不够强, 但是老师一句表扬的话, 一个激励的眼神会帮助他们撑起一片天空。洛克曾说, 学生受到教师的责备就会充满恐惧和自卑。同理, 学生受到教师的表扬会充满信心和学习乐趣。因此,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励学生, 尤其是应该激励那些学困生、贫困生和有自卑倾向的学生, 而不是为了成绩而过分责骂他们。

2 学生要在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发挥主体作用

(1) 学生要增强自学能力, 注重技巧型学习。首先, 学生应克服懒惰思想, 在学习中落实好课前预习;课堂自学, 重点消化, 难点突破;课后复习, 巩固提高三个环节。通过自学、自学和复习, 熟练地掌握历史课程基本知识, 能较好地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其次, 学生学习历史这一学科不要死记硬背, 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而且往往能使学生终生受益。因而, 学生应该在愿意学的基础上注重会学。

(2) 锻炼意志, 维持兴趣的持久性。现在的学生, 普遍存在意志薄弱的情况, 学习兴趣维持不久, 抗打击能力不强。学生应明白任何一门知识的获取都不是轻而易举的, 都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成绩偶有高地起伏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重要的不是一两次考的好不好, 而是能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查漏补缺, 以便及时迎头赶上。因此, 高中生要下决心, 磨练意志, 要有良好的的心里素质, 保持对历史学科兴趣的持久性。

总之, 教师应把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充分结合起来, 以满腔的热情和扎实的理论功底, 关爱自己的学生, 提升教学管理方式, 使学生培养起对历史学科浓厚而持久的兴趣, 才能克服“厌学”现象, 最终达到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搞好学习的目的。

摘要:本论文针对目前高中生厌学历史的情况, 分析学生厌学历史的原因, 并着重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方面探讨了相应的补救措施。

关键词:历史,厌学,兴趣

上一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教具下一篇:小议初中语文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