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浅谈人体生理学教学

2024-05-07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浅谈人体生理学教学(通用10篇)

篇1: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浅谈人体生理学教学

如何让学生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动起来论文

针对新课改的要求,如何对高中音乐鉴赏课进行改革,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的参与“动”起来,是众多高中音乐老师迫切需要探索的当务之急。

一、高中音乐鉴赏的重要作用

音乐鉴赏是高中音乐课的重要内容。高中音乐课程教学大纲针对音乐鉴赏模块指出,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阶段高中音乐鉴赏课存在的一些问题

1.因高中音乐课没有升学率的要求,学校对音乐课重视不够,没有行之有效的对音乐课、音乐教师教学的考核、评价标准,造成老师对课堂教学可以随意自由安排。

2.高中音乐教材内容的编写是以大城市学生的音乐素养、知识水平为标准,程度偏于专业化,与乡镇学生的音乐素养、知识水平相差太大,学生接受不了,更谈不上理解,所以排斥音乐课本的内容,往往喜欢与他们的审美观、审美角度、审美情趣相接轨的流行音乐。

3.一些教师因学生不喜欢上课本的内容,难以开展教学,索性把音乐课变成了电影、小品课或自习课,使音乐课形同虚设;或投学生所好,只局限于让学生接触流行音乐。

三、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前期准备及前提

1.音乐课成功的基础是建立师生之间友好互动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音乐课成功的基础是教师与学生首先要有友好信赖的关系,教师要懂得尊重、欣赏、理解、关怀学生。每学期上课前先通过调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尽快的了解学生的喜好、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调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使师生之间形成友好、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让每位学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充分表达的机会,都乐于对你畅所欲言,对你的每堂课都有所期待。

2.要使学生喜欢音乐课,对音乐课感兴趣的基础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侧重,并适当的加入本土的一些音乐素材。

教师应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以及学生接受音乐的认知水平、喜好、需求、接受能力等,对教材进行筛选、整合和有所侧重,只有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探求欲望,才可能营造积极参与、体验、探究的教学课堂。

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简单、明了,选材恰当。

①使用或设计风格统一的模板。

②内容要围绕主题。

③图片要与主题相呼应。

④文字要易懂、简洁明了,篇幅大小要适度。

⑤文字的样式、字号、色彩、效果要保持统一,只有主题风格的整体统一,才能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件内容上。

4.始终以学生听觉体验的积极参与为先导。

以提高学生听赏能力、审美能力为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师的满堂灌,或教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喜欢怎么教就怎么教。听觉体验是学习、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提高“听”的效果应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也只有增强学生听赏能力,才能在音乐的学习中产生相应的审美体验、审美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创作思维。

四、教学中使学生积极“动”起来的教学方法

1.课前十分钟的表演参与。形式不限,可唱歌、跳舞、演奏乐器,也可以进行戏曲、相声、小品表演,以及一些优秀音乐作品的介绍,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发掘自己的潜能,锻炼自己的自信心和各项才能。

2.上课前先布置学生查找相关音乐作品的资料,并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不同的形式、表演手法加以介绍。学生收集相关的作品资料,并通过不同的形式、表演手法,如:小品、诗歌、话剧、舞蹈等进行介绍,促进和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参与性。

3.以问题引导,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辩论等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并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4.针对音乐作品的不同对比方式,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悟。

①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作品的比较。如:《赛马》二胡版与西洋乐器版的比较,感受不同乐器演奏的魅力。

②同一时期作品不同风格的比较。把同一时期不同的音乐风格联系起来,既巩固知识,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音乐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如:欣赏古典主义音乐时把贝多芬与莫扎特的音乐风格相比较;欣赏浪漫主义音乐时把肖邦与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相比较。

③同一首作品不同处理风格的比较。如:《猎人送葬行列》的主题音乐与《两只老虎》主题音乐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两只老虎》的大调式主题音乐改变成小调式主题音乐时呈现的不同风格、特点。

④演唱方法的比较。可以通过观赏同一音乐作品各种唱法演绎的视频,加深学生对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各种唱法特点、风格的了解与鉴别。

5.实物参与。在欣赏中华民族乐器打击乐时,请学生在课堂上演奏乐器,如:锣、木鱼、鼓、竹板等,让学生对乐器有更直观的了解,对音乐的认识也有更深的感触。

6.模仿参与。欣赏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及舞蹈时,让学生随着音乐通过模仿舞蹈动作的参与,能更好地融入、体会音乐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7.创作参与。创作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难易适中。如: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时,让学生在了解什么是音乐剧,音乐剧的特点等,布置学生创编以学校宿舍生活为主题的音乐剧,不仅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使学生把所学的、所理解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创作方式加以反馈,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

8.游戏参与。①接触每一种民族乐器时,先通过听音频、看图片、猜谜语、比划动作等游戏方式猜乐器,让学生带着探求的兴趣去了解民族乐器。②歌曲接龙,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并能积累歌曲。歌曲接龙游戏,如:分同字或同音接龙、不同主题接龙、不同情感接龙等,激发学生学唱、收集、表演歌曲的兴趣,拓宽学生对歌曲的学习、了解、积累。

9.竞赛的参与。如:音乐剧的创作、表演及评选。通过学生的创作表演,既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表演欲,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

10.情感的激发、体验。通过欣赏中央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的演奏,及演奏《拉德斯基进行曲》时外国观众的热烈反应,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自豪感,从而促进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兴趣和了解。

11.音乐的多种表达形式。如:音酚肜仕小⑹歌、散文、绘画、戏曲等相结合,既丰富教学内容,又使学生如临其境,易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12.情景模仿再现。如:欣赏《猎人送葬行列》时,让学生们扮演送葬的小动物,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肢体语言、脸部表情等,随着音乐的发展表现出来,既把小动物的送葬场面再现的表演出来,又加强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

13.撰写音乐鉴赏短文、听后感等。音乐鉴赏短文、听后感的撰写,有益于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有益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如:让学生完整欣赏《黄河大合唱》的视频,学生从音乐中重温历史,又从历史听出作品的音乐特点、风格,被不同乐章内容渗透的民族精神所震撼,对中华民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加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筛选、整合、侧重,与学生实际认知基础、喜好、需求、接受能力紧密结合,还应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设计,对教学模式敢于探索、创新,从而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动”起来,提高课堂效果、教学质量,教师还需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能,多与同行交流、学习、总结,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多姿多彩,让学生有所期待、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篇2: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浅谈人体生理学教学

31团中学 李海霞

学生是生性好动的,课堂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我觉得如果英语课中能利用好他们活泼,灵活的特点,为他们创造一些“动”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天性,有时,还真能事半功倍,达到预想不到的效

一.唱一唱

A good beginning is the half of success.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假,尤其是对于我们小学教师来说,在注重课堂组织管理的重要性时,又要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这句话就更为显的更为重要了。因此,我一般在开始上课前总要想办法设计一个活动,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教At a Music lesson第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先唱一首本单元的歌曲,这样不知不觉我们就进入上课的状态了,学生不觉得枯燥,跟我互动特别热烈,学生们在唱唱做做的活动中,有时,在教句型时,我还让孩子们用Let’s chant来代替单调的对话练习,这些都能够很好的创造整堂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做一做

同学由于自身能力和个性的差异,有时同学善于表达、踊跃积极,有的同学天生害羞、学习被动。为了让学生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面,我通常采取个“做一做”的活动。比如在学习动词swim,run,skate等时,我让学生边听录音边说边做动作,达到训练与巩固的作用。教唱“Apples”这首歌,让学生边唱边配动作,学生做得生动形象,在整个活动中,除了注重活动的多样性外,还特别注重学生的互动参与。尽量做以人人在动,人人在说,气氛特活跃。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参与实践、获得成功、体验快乐的机会。诱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特别是后进生进行激励性评价Good! Great! Super! Cool!等,学生必然得到成功体验进而焕发学习热情。

三、画一画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为训练学生动手,我让他们“画一画”。

当学family这个单元时,我请同学们画他们自己的家庭成员,然后再介绍给全班同学,当一个学生在介绍时,其他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这种方法我同样用在教我的教室,我的房间,我的朋友等内容上,收效明显。这样既使学生动了手又动了脑,还培养了他们的绘画与综合思维能力等。在教简单的食物、水果、饮料、动物、颜色等知识时,我通常都会设计个表格调查采访这一拓展性训练活动,我选了两个可爱的笑脸和哭脸的头像来帮助。它们分别表示“喜欢”与不“喜欢”,学生在边说边谈中画下笑脸及哭脸,这既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画画能力,在简单而有趣的动手实践中巩固了知识,潜意识的锻炼了英语口语。

篇3: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浅谈人体生理学教学

一、在生活链接中挖掘活动化教学的支点

生物学本身就是自然与社会紧密结合的生活类科学, 它既来自于生活之中, 又在生活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因此,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结合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和意义的生活性活动, 促使他们从周围比较熟悉的事物现象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 更好地学习生活。比如, 教学“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内容时, 因为折叠纸飞机是大家一贯就喜欢玩的生活性游戏, 但其中要讲求一定的技巧。可以举行折叠纸飞机比赛, 看谁的飞得既高又远, 进一步分析和讨论———纸质飞机飞得高低远近与“纸质的轻与重、纸飞机体积的大与小、翅膀的大与小、机头折法的尖与钝”等因素有关, 最后师生共同努力, 总结出飞机要飞得高飞得远, 必须解决“三个力”的问题, 就是“重力、阻力、动力”。引导学生研究分析教材中的相关资料, 进而从中总结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就轻而易举和水到渠成。

二、在创设情境中激发活动化教学的支点

生物课程的实验性很强, 有些实验只需通过手工就可以进行, 有些实验必须借助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完成。无论是哪一种情况, 只要我们把生物教学投放到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 那么与“条款化语言”的教学相比, 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比如, 在课堂教学中, 有的教师用心更改电脑桌面背景, 把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设置为桌面, 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 动一动等活动, 不但有效激活了课堂教学状态, 让学生掌握了更加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而且从中引发了许多疑问, 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面广量大的优势功能, 从中收储大量的如基因、克隆人、艾滋病毒、试管婴儿、烟毒危害和人体奥秘等科技录像动画, 适时适量地穿插在课堂教学中, 运用这些鲜活生动的材料, 为生物活动化教学的开展提供极具说服力的佐证, 效果显著。

三、在动手制作中促发活动化教学的支点

套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 就是“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在说明,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我们要依据“心灵手巧”的科学原理, 多设计一些制作活动, 如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细胞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和环境污染课件等类型模式, 一方面满足初中生活泼好动的心理需要, 有效培养他们乐于动手动脑的习惯, 另一方面充分开发其创造性潜能。比如, 在教学生态系统内容时, 有位教师创编了“跟我做生态球”活动:首先, 面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态球图片和自制生态球;其次, 利用FLASH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瓶中生态系统的组成元素;再次, 通过讨论、假设和设计方案, 开展生态球的制作活动。整个过程有条不紊, 学生自觉参与, 思维十分活跃。设计动手制作的目的, 是促使学生在制作与观察中充分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内涵, 有效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在环节延伸中拓展活动化教学的支点

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 知识面广, 动手性强, 非常有利于开展活动化教学。但是, 要想这种活动化教学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仅仅依靠课时较少、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根据生物学科生活性、活动性“双强 ”的特点 , 把教学环节延伸到更加广阔的课外活动中 , 引导学生在课外拓展中进一步消化课堂学习内容, 补充学习和吸收更多的课外知识与社会实践知识, 更好地促进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比如, 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 我们在课堂上适当介绍这种实验的内容、目的和相关要求, 然后让学生课后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 开展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的自主实验活动。再如, 为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放大环保教学效应, 学完“水域环境的保护”内容后, 布置学生积极开展以社会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与保护”为主题的课外实践调查活动, 要求他们根据本地区水资源实际使用状况, 一方面实事求是地调查和分析水资源的浪费现象, 另一方面提出相应的节约用水措施, 并向相关部门提出模拟报告。诸如此类的课外拓展活动, 有着非常重要的促学作用。

总之, 生物学科的学用价值不应仅仅体现在现有结论之中, 更在于新的发现和创造。积极开展生物课程的活动化教学,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获得镌刻其中的情意、态度和认知能力, 还能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支撑的基础学科, 尤其是知识教学, 许多内容比较抽象。如果按照传统模式的“条款化语言”平铺直叙地讲解, 就会因枯燥乏味而难以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目标, 有效迎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紧紧抓住他们的兴奋点, 积极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的身心方面充分动起来, 在寓教于动和寓教于乐中实现新课程精神理念的“三维教学目标”,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篇4: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浅谈人体生理学教学

关键词:生物课堂;心动;行动;感动

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我一直以来探寻的目标,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中全身心地动起来,感受学习生物的乐趣,以下是我在教学中采取的一些措施。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心”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境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引起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学习知识,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利用新闻导入

在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时首先利用新闻联播中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甲型流感波及260多个国家,造成很多人死亡”的报道,使学生产生“甲流是什么病?竟然如此的可怕,什么原因能引起甲流?我们能不能被传染?”等等的疑问,同时激发学生学习传染病的热情。

2.利用歌曲导入

课间教师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音乐停止,教师询问学生:“你们知道刚才听到的是什么歌曲?”是的,一曲高亢嘹亮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我们想到了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世间万物能生生息息世代繁衍,是因为它们有着生殖、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特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3.故事导课,激发兴趣

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我讲述了爱因斯坦的逸事:美国的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到:“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聪明,像我一样漂亮。”同学们不禁想:如果他们真结婚了,她能梦想成真吗?通过故事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自主探究,让学生“行”动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动用探究模式组织教学活动,真正地让学生的手、脑一起动起来,能较大程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并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揭示一些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以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链接媒体,让学生“感”动

1.视觉的动感

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是通过黑板加粉笔式的模式呈现出来的,再通过教师的口授“满堂灌”,这既单调又呆板。而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图片、动画等,使学生的感官受到最直接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内心的感动

例如,在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一节结束本课时,我是这样激励学生的:“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仅要从自己做起去保护环境,也要教育我们身边的人一起来爱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坚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的明天将更加美好”,呼吁大家一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的欲望和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学习生物。这就像大连教育学院生物教研员刘霞老师经常对我们说的“让学生在生物課堂上,始于快乐,止于智慧”,让学生学得轻松、乐学、爱学。

参考文献:

[1]刘树安.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较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

[2]王永胜,沈雁.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5:怎样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

一、“说”———大胆思维,想说就说

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说话,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是前提。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人类的思想得以交流,经验得以传播、继承,知识体系得以形成发展。语言作为思维的承担者和交际的媒介,具有概括、传递、交流和调节的作用。自然,对初中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就很重要,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即所谓言为心声。那么怎样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表达呢?

1. 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首先,应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告诉学生,我们就是朋友,一起读书、学习的朋友,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其次,不要迷信于权威,如课本与老师,要有大胆质疑的精神。最后,鼓励学生发言,允许学生出错。我想只有学生在解决以上三方面问题之后,才会丢掉思想包袱和戒备心理。

2.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创新地提问和回答。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能让学生跟随自己的教学设想被动接受知识,把自己的想法变相强加给每一个学生,否则教学仍然就是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中,学生一定要大胆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并把想法大胆地告诉大家,与大家交流与分享。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如一题多说法、假如法、逆向思维法、梦幻法、追求向往法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在“想说就说”的思想影响下,难免有些学生会有另类的、不健康的、偏极的想法,这时我们需要正确引导。

3. 学会与他人合作、讨论。

新课标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的教师教学时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认为这就是合作与探究。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够全面或不够准确。其一,自主是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是指学生学习的形式,合作是指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地把它们分成几个孤立的板块,因为它们是相互联系的:自主应贯穿课堂始终,合作之中有探究,探究之中有合作,让学生在自我探究和相互学习中不断成长。其二,我认为这里的合作应有更广泛的理解,如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老师的合作、学生与家长的合作等。我们应正确认识这种学习方式,提倡和谐讨论法。

因此,教师要竭力做到:第一,小组内的和谐。学习小组的成员要相互信任,从性格到性别都皆力做到和谐,都能感觉到在小组学习中的乐趣。这就要对学生进行合作的思想与情感教育,教会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和谐相处。第二,整个班的和谐。一个班级有几十人,语文基础、性格爱好,各有不同。怎样分组才能让全班在讨论时其乐融融,形成和谐的合作讨论氛围,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在学生讨论时教师的角色,教师同样应学会与学生合作。第三,学习过程的和谐。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流于形式,认为只要上课有分组讨论,那就是合作探究。教师应根据课程要求与需要,合理、恰当地安排多种形式的合作讨论,并且在讨论中作适当的点拨,让这种形式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

二、“读”———以情带情,个性朗读

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与表达的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情感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反复朗读与理解,找到准确、合适的情感基调。在课堂上,我常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情感带动、感染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感氛围中与作者作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从而让情感体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无疑,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深刻的,甚至是独到的、特有的。

要达到这种效果,朗读至关重要。有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没有读,或者少读,就不是语文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集体读、分组读、个别读等朗读形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告诉学生,唱歌不用感情,就是“叫曲”;朗读课文不用感情,就是“叫字”。在众多朗读形式中,我更倾向学生的自由朗读,我把它称为个性朗读。因为,每个人的朗读水平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是不同的,各人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朗读、去体验,所获得的感受是有差异的,甚至是独到的。或许,这差异、这独到就是学生创新的发现。

篇6: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中动起来

我国的活动教学先后在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活动类课程、科学探究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但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探索,积极热情地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一、寻找“动点”

“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如在探究《反射时》时,我首先在前面表演了抛接硬币,一个、两个、三个,其中我有成功,也偶尔有失败。成功时,学生为我鼓掌,失败时,学生为我叹息。此时,师生关系已经拉近,在不知不觉中已激发学生“动点”,当我停下后,许多学生争着“试一试”。当即我请两位学生上台比赛,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此时自然引出课题,再顺势启发:反应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想探究反应速度在哪方面的问题?学生问:“反应速度与人的性别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高矮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注意力有关吗?”“反应速度与心理素质有关?”“反应速度与手指长短有没有关?”全班一下提出三十多个不同问题。在人文、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发展。紧接着我鼓励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定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探究实验,整节课大家在快乐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如教学《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因为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得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问题: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问题的”呢?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

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境,以激发“动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境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则活动中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都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以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二、设计“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游戏类: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做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瓶,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又如在初一《营养物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医生与病人》的游戏活动,“医生”背对黑板,“病人”面向黑板。当教师投影出某种营养物质缺乏的疾病名称时,“病人”说出该病的主要症状,请“医生”诊断,并提出合理建议。课堂气氛非常好,学生踊跃参加。通过医生与病人的扮演活动,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知识。

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多区域得到训练。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探究实验类: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探究反应速度……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篇7: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浅谈人体生理学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 又是学习的手段。英语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接触英语, 通过视听、听和读等方式, 多给学生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实际上, 我们可以把英语学习的过程看成是一种学生体验英语的过程。Warm-up, 在汉语中的意思是“变暖 (亲热起来, 活跃起来)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Warm-up活动, 实际上就是课内前几分钟的热身活动, 它可以通过学生眼睛、耳朵、大脑、双手和嘴巴等的活动, 从听、说、读、写等方面, 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英语语言交流的魅力, 填平information gap, 完成Warm-up活动的任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对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合适的Warm-up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他们的注意力由课间活动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同时, 在Warm-up活动中所涉及的英语语言内容可以为最大化地实现整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基础, 做好铺垫, 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老师要所教授的教学内容。由此可见, 在每节课的开始有选择地进行Warm-up活动是十分有益的。

在加拿大学习进修期间, 每节课老师都让我们进行一些Warmup活动, 我觉得十分有用, 也易于操作。下面我就介绍几个我在牛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过的Warm-up活动。

在牛津初中英语7A/8A/9A教材中, 每册课本中都有一些描述人的形容词, 用来形容人的外貌、品质、性格或能力。这些词又多又难记, 并且学生在使用中极容易混淆。在教授这些单元时, 每节英语课前都可以开展Warm-up with adjectives活动。在活动时, 每个学生先自选形容词把它放在自己的英文名字前, 再把它们写在一张贴纸上, 并把贴纸粘在胸前显眼的地方。然后在全班或小组内交流, 每个学生至少要和3个以上同学用英语交流自己选择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原因。自选的形容词可以是一个, 也可以是几个;可以选自己最喜欢的形容词, 也可以选最适合自己的;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班级, 可增加难度,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英文名的首字母选择形容词, 如:在Paul前加一个patient, 写成patient Paul。这个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所知的形容词及其拼写;扩大个人的词汇量;提高学生们的听、说能力;同时加深同学之间的了解, 增进彼此的感情。

如果你开展Mixer:Find someone who%%.这个活动, 就会在课堂中出现本文开头所描写的那一幕。活动中学生根据所给的内容通过询问不同的人是否做过某事/拥有某物/……, 并在得到肯定的回答时, 在问题后记录下他们的名字, 每个问题后只能记录一个人的名字, 所有名字不能重复记录 (如有7个问题, 就要有7个不同的名字, 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需要和至少7个人进行交流) 。最先完成的人获胜。举例如下:

最后一个可以写下自己的问题。通过活动, 学生们主动地进行了语言交流, 填平了信息沟;同时复习了不同时态下的一般疑问句的提问和回答;扩大了词汇量, 练习了句子的表达;训练了英文名字的写法;也可用做Ice Breaker活动, 促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的确是一举数得。

《牛津初中英语8B》Unit 1已经开始教授有关现在完成时的内容了, 过去分词的训练可以通过“Have you ever...?”活动加以强化。这也是一个侧重于听力的训练活动, 但它不是一项单纯的听力练习, 在活动中还可以训练学生说和写的技能, 特别是动词过去分词的拼写。在活动开始前, 学生先准备好一张练习纸, 并在纸上方写好:“Have you ever...?”听老师口述问题, 学生记录下来, 并在问题之后画上一个空格, 以便在后面的活动中填写给予了肯定回答的同学的姓名, 每个问题之间空2—3行。老师的所有问题均以Have you ever开头, 学生在记录时, 只需把句子补充完整, 不必每题都写上:“Have you ever.”这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听写。学生们带着笔和纸在班级内相互询问, 得到肯定答案后, 记录对方姓名, 再用Whword向对方就此问题进行采访式提问, 问题不得少于4个。被提问的同学逐一回答, 提问的人在空白处记下要点和关键词。然后用1—2句话概括地复述对方的故事, 故事中要包含在采访中获得的所有信息。在活动中既有听写, 又有交流和信息分享, 要点和关键词的判断和拼写, 还有对学生的总结能力及故事复述能力的训练。我认为这个活动的难度是很大的, 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 教师在采用这一活动一定要根据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必要的调整。

Conversation/Chatting这类活动就像我在平时课堂中要求学生做的Free talk。教师给定话题或问题, 如:在一次春游活动后或是教授有关trip的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自由谈论活动的情况, 教师给予问题引导:“Where did you go yesterday?”“When/How did you go there?”“What did you do/see there?”“How did you feel?”“What else did you notice there?”等。周一学生来上课, 要他们谈论周末的活动和现在的情绪和身体状况“How was your weekend?”“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并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形容词, 从最差到最好, 作一个小调查。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谈论他们的自身经历, 引起兴趣;进行语言交流, 互通信息, 实现语言的本质作用;练习时态 (一般过去时/现在进行时) ;练习Wh-word的问与答;练习使用恰当的形容词来表达自己的状况或想法。

The queue game也叫The line-up。在活动前, 教师准备好信封, 里面装着分好段的故事。故事有几段, 每个小组就安排几人。当信封发到各组后, 小组成员每人取一张字条, 各人根据所拿的字条上的内容按故事的顺序排好队, 然后不看所给字条, 顺序讲述这个故事。每个人要讲述自己的内容, 同时要复述自己前面一人的内容。活动的目的:理解故事;复习词汇, 如介词、副词或固定搭配;训练快速记忆;复述所给内容;听力训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Hangman game是一个猜单词游戏, 主要用于复习单词的拼写,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黑板上画好吊小人的架子, 同时在心中想好谜面, 即所要复习的单词, 然后根据单词所含字母数划出空格。学生猜测任意1个字母, 如是单词中的字母, 教师写在相应的空格上;如不是单词中的字母, 教师把该字母写在黑板上, 以避免重复。同时在架子上画上小人身体的一个部分。当老师的小人画好时, 就意味着同学们失败了, 要被“吊死”。老师这一角色可以由某个学生来担当或由多个学生轮流担当。

Running dictation这个活动又叫scribe and messenger。活动时教师把学生分为两人一组 (也可视班级情况确定小组人数) , 事先准备的听写材料分发到各组, 让他们把材料贴到离自己座位有一段距离的墙面或其他可张贴的地方。老师发出“开始”指令后, 小组内一人跑去看文章, 把内容背下来 (可以一句一句背, 也可以多句一起背) , 然后跑回座位处口述给另一人, 另一人在纸上记录下来。完成所给内容的一半后, 两人角色互换。所有内容完成后, 向老师汇报, 老师依次记录好各组完成的时间。学生取回答案, 小组间互查, 完成得最快且错误最少的小组获胜。在此活动过程中, 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例如, 听的技能———听出每个细节;说的技能———正确的发音;读的技能———准确的背诵;写的技能———正确的单词拼写;短时记忆能力, 等等。这些听写材料又是极好的范文, 给予了学生大量正确、生动的句子, 这对学生掌握准确的句子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对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是极有好处的。如果把《牛津英语》初中教科书中Reading或Main Task的内容进行改写, 把它们变成听写材料, 那么, 这个活动又是一种极好的复习方式。当然, 作为Warm-up活动, 不能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 所以每次听写的内容不宜太多, 最多7-8句即可。对于基础薄弱的班级还应适当减少听写内容。

以上这些Warm-up活动都是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展开的, 由于information gap的存在, 在无形中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真实的交流环境, 使他们能有机会就相关话题进行真实、有意义的交流体验。学生要想参与这些活动, 他就必须和他人用英语进行交流, 否则就无法完成任务。这些活动基本上不是单纯地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中某一技能进行训练, 而是对多种技能进行综合训练, 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经常地进行这样的Warm-up活动, 一定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并对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些Warm-up活动时, 我认为教师必须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教学目标有所选择, 对于不同程度的班级也要有所区别, 不能照搬照用。同时, 在活动时, 还要控制好活动的时间和范围, 争取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英语课堂教学中Warm-up活动是课内前几分钟的热身活动。合适的Warm-up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他们的注意力由课间活动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同时, 在Warm-up活动中所涉及的英语语言内容可以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基础, 做好铺垫, 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老师要所教授的教学内容。本文作者介绍了自己在加拿大学习进修期间学到的一些可以在牛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的十分有用, 也易于操作的Warm-up活动。

篇8:让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动起来

因此,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初中数学课堂也应按照这一理念,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如何去通过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互动,来提高自己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因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低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是有效互动的基础,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师生人际关系呢?

首先,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才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并与之平等相处,学生才会有言敢发,有话敢讲;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相济的目的。

其次,加强与学生交往,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明确地认识到,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与学,授与受的关系,而且是人与人,你与我的平等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教的权威,而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应主动地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与学生打成一片,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

第三,赏识学生,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它方面。

二、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

例如在初中几何教学中,讲到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的“导学”可以从实验入手,实际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结论: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圆周长,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长。这种演示“导学”既直观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个知识点。在上述老师提示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本节的重点,新知点和难点,先自己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攻克疑难问题。这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老师做了演示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自行解决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有了“导学”的认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锻炼的过程。所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阵地是师生双边活动得以体现,师生互动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

三、引进小组的学习形式

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畅通渠道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馈。在整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参与面,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功能。

四、构建师生的评价模式

我常常鼓励学生以小字条等多种形式谈一谈,对老师当堂课的教学意见和建议,以及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如何等等,从中了解到一些平时不能了解到的课堂信息,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讲授《平行线的特征》这一小节的时候,就讲到了一道题如何用平行线的特征来求,下课后,就马上有学生上来跟我讨论这道题目。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他们在小学的时候已经学习过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一道题目也可以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去解决,而且更方便,并对我们所学的《平行线的特征》的用处产生质疑。这一点让我非常的高兴,这表明学生已经从被动学习开始进入到主动学习、研究、思考的阶段了。同时我也发现自己的不足,对小学的知识了解得不够充分,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没能引导他们很好地去结合旧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学生对你的评价,构建一个相互学习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篇9: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浅谈人体生理学教学

一、角色互换使其动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演主角, 学生演配角, 教师是演员, 学生是观众。学生和教师互换角色, 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学生能讲语文课”。学生也能讲历史课。师生通过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 写出教案后, 让学生登台讲课、板书, 学生有新鲜感, 比教师独占讲台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讲课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而且听课学生或想从“小老师”的讲课中发现长处来发展自己, 或想从中发现知识的疏漏之处来警示自己, 全班同学的思维都处于活跃状态。

让学生出题互测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出题过程中, 学生通过翻阅课本, 查阅资料, 反复思考。从而也达到了复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出题过程中既是复习、整理、总结、吸收、消化知识的过程, 也是能力培养、提高的过程。

学生互改作业、互阅试卷, 如同桌交换改或小组讨论改。成立学习小组, 在老师的批改要求, 组长的主持下作“示范作业”, 集体批改。指出作业做得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 大家发表意见, 给予评价。可以使他们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提高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能力, 从鉴别别人的错误和正确中吸取经验教训。

二、质疑问难促其动

问题是激发思维的起点, 矛盾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动力。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指出, 不要只讲给学生, 灌给学生, 把一切都给学生嚼烂, 而要质疑问难。如教学《经济体制改革》一课时,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了, 而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却失败了?”激发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认识到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 在理论上没有突破, 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小修小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国情出发, 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比较中苏改革, 得知要会主义方向, 处理好改革与稳定、发展的关系是改革成功的前提, 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改革成功的保障。教师不仅要针对教材重点、难点提出一系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想、去讨论, 还要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质疑, 促使学生思维活动, 培养思维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联想比较推其动

联想可以激发学生思维, 通过联想学生可以将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挂起钩来, 便于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如由王朝的建立联想到灭亡;由唐朝的租庸调制、两税法联想到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地丁银。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运用它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如比较秦、隋王朝;比较汉唐王朝、中国郑和下西洋和西欧新航路的开辟;比较早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北美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运动;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比较三次科技革命;比较两次世界大战;比较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比较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欧洲启蒙思想与中国19世纪的维新思想;比较亚洲革命风暴和亚洲觉醒;比较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四、寓教于乐带其动

历史教学中, 通过设置悬念, 讲历史故事、历史笑话, 对历史对联, 猜历史谜语, 唱历史歌曲, 朗读历史诗歌, 开展历史游戏、行时空转换, 进行角色扮演等活动, 进行历史知识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让学生“动”起来。如教学中国近代史时, 在讲“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受日本诱降政策的影响, 汪精卫叛国投敌, 1940年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的内容时, 插入对联“昔具盖世 (该死) 之德, 今有罕见 (汉奸) 之才”, 让学生解释这一对联的含义, 学生就要回忆昔日的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表演情景剧, 也是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方法,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习兴趣。

开展历史知识竞赛, 通过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等形式, 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增强主体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五、小组活动催其动

开展小组活动是促使学生主体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学习小组成员兵检兵, 互相检查提问, 来检测自学效果, 解决自学中不会的问题,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和发现问题, 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 发表各自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看法、评价。课堂上, 学习小组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展开热烈讨论, 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 质疑惑解。课堂外, 学习小组成员互帮互助, 互教互学, 取长补短, 你追我赶。他们互相交流学习经验, 互相探讨教学得失, 不时为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意见和建议, 学生各方面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总之,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创造欢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而且要想方设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主体作用, 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创造欢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而且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 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关键词:课堂教学,中学历史,参与互动

参考文献

[1]陈大斌.谈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的教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6, (2) .

[2]陈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谈世界近现代史的学习[J].教研论坛, 2008, (11) .

篇10:让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动起来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通过有效教学途径和方式,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提升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有效提升。”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师生互动式教学方式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我在教学中对互动式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现谈一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一、创设适宜环境,使学生愿意进行互动

巴班斯基指出:“能使学生的注意和思维集中到数学学习中的最关键的观点和观念上,或者是教学进行的结果同时能激发和提高认识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被认为是最有成效和显著的。”教学实验证明: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特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教师在教学活动的作用和表现。可以说,教师的一举一动是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充分激发的“添加剂”。由此可见,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活动中的“统治者”、“指挥者”的角色,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要求,转变角色,主动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心灵沟通,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状况,通过名人典故和身边先进人物事迹的讲解,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畏惧心理,使学生坚定学好数学知识的勇气和信心,敢于主动与同学、老师进行互动学习和交流,实现在学习中交流思想,在交流思想中提升学习能力。

在初中几何中,讲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的“导学”可以从实验入手,实际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结论: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圆周长,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长。这种演示“导学”既直观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个知识点。在老师的上述提示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本节的重点、难点,自己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攻克疑难问题。这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老师做了演示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自行解决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有了“导学”的认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锻炼的过程。所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阵地是师生双边活动得以体现,师生互动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

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进行互动

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

如,可设计这样的题目:“某县城现行的出租车收费标准是:起步价为4元,10千米以内,超过3千米部分加收1元/千米;10千米以上,超过10千米部分加收单价2元/千米。试就不同的路程请同学们讨论如何乘车,才能节省费用?”例如:按以上收费标准,小明送同学坐出租车去离家6千米的车站,送到后立即按原路返回,现有两种方式返回,一种方式是坐原车返回(连续打表计费),另一种方式是换乘另一辆出租车返回。试问哪一种方式更节省费用一些?这种题目将这些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融入数学的含义,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的意义,而且让学生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从而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评判,使学生学会进行互动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众多“交而不往”,相互之间有“交”而无“往”等现象,究其原因往往是互动主体之间缺乏彼此评判。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往往只有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判,而缺少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判;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只有相互间独白式的“倾诉”,而无彼此互动式的分析与评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特殊性和差异性,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存在,决定了主体之间的互动的必要性、复杂性与多样性。师生要在这复杂多样的互动中达成相互理解,这离不开彼此评判。

彼此间的相互评判不是诋毁,而是为了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观念,也是为了使自己更好地获得他人的知识,与他人达成一致,形成共识,从而塑造自己与发展自己。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还是实行班级授课制,在这种课堂教学结构下,一个教师要面对众多学生,课堂教学互动难以顾及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体,因此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发展自身,并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是很重要的。所以,把握“评判”这样一个机制对于促进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真正的互动是必要的。

上一篇:专项资金借贷合同的下一篇:全国社保服务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