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应用MRI造影剂外渗的防治措施

2022-09-11

在MRI室日常工作中, 增强、造影扫描十分常用, 防止及治疗造影剂外渗是日常MRI护理人员的职责。是保障MRI检查的基本要求。为了防止造影剂药物外渗, 在检查过程中应注意: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静脉血管及正确的穿刺部位, 因为磁共振增强扫描和血管成像造影扫描用药时要用高压注射器将药物瞬间打入患者体内, 因此, 血管的选择非常重要, 另外还要加强责任心, 多加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造影剂药物外渗的首发症状是注射部位疼痛肿胀, 因此护理人员应经常检查穿刺部位, 及时注意观察静脉穿刺部位有无疼痛、肿胀症状。病人进入扫描间开始进行扫描前要先用生理盐水试针, 看血管是否能承受起快速用药的压力, 试水成功后再打入药物。这样做的目的 (1) 为了防止药物外渗; (2) 防止打药失败给病人造成经济损失, 及早发现造影剂的外渗, 及时做好有效处理。

1 MRI造影剂外渗预防

磁共振扫描造影剂的应用大多需要扎大号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静脉血管有一定要求。首先, 加强责任心, 多观察, 多巡视, 选择合适静脉, 正确地选择静脉, 有计划地使用静脉。防止造影剂外渗的关键是静脉穿刺的准确性。静脉穿刺达成后, 在造影剂使用前应先推注生理盐水或其他无刺激药物, 病人无自觉症状后再应用造影剂。其次应尽量避开腕部近关节处的静脉和静脉窦, 防止针头因活动而脱出血管及渗血, 同时选择静脉血管时尽量选择较粗直或前臂近端的静脉。上述血管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 但为了检查的需要又必须应用造影剂快速静脉注射扫描时, 只有选择较差的血管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 为了保证药物不外渗, 在不影响检查效果的情况下尽量调整注射速度, 防止血管破裂药物外渗。

2 静脉应用造影剂药物出现外渗的处理

发现药物外渗后, 立即停止造影剂的注入, 保留针头并强力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 然后拔出针头。及时评估外渗的穿刺部位、面积、外渗药液的量、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根据病人的评估结果, 局部用2%的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或者生理盐水在穿刺部位和肿胀范围做环形及点状封闭。这样, 既可以稀释外渗的药液和阻止药液的扩散, 又可以止痛。封闭液的量可以根据需要配制。外渗24h内可以局部给予冷湿敷以减轻疼痛和预防组织坏死。这样做可以使血管收缩, 减少药液向周围组织扩散。并嘱患者抬高患肢, 减轻因药液外渗而引起的肢体肿胀。发现药物外渗, 应尽量避免患处的局部受压。外渗局部肿胀严重时, 可用20%~40%硫酸镁溶液湿敷。湿敷面积应超过外渗部位外围3cm, 湿敷时间一般每次10~15min, 每天3~4次。如果药物外渗后局部有破溃、感染, 应与临床医生联系, 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及清创换药等处理。

3药液渗临床表现与分类

0级:没有症状。

1级:皮肤发白, 水中范围最大直径<2.5cm, 皮肤发凉, 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 级:皮肤发白, 水中范围最大直径在2.5~15cm, 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 级:皮肤发白, 水中范围最小直径>15cm, 皮肤发凉, 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 可能有麻木感。

4 级:

皮肤发白, 半透明状, 皮肤紧绷, 有渗出, 皮肤变色, 有瘀斑, 肿胀, 水中范围最小直径>15cm, 呈可凹性水中, 循环障碍, 轻到中等度疼痛。

摘要:在MRI室日常工作中, 增强、造影扫描十分常用, 防止及治疗造影剂外渗是日常MRI护理人员的职责, 为了更好完成增强、造影工作, 我们通过实践, 总结出一些经验, 期望通过本文, 为MRI护理人员提供一些静脉应用MRI造影剂外渗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静脉,MRI,造影剂,外渗,防治

上一篇:试探陌生化理论在中国传统图形中的应用下一篇:关于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利用率的几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