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外渗原因

2024-05-15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精选8篇)

篇1:静脉输液外渗原因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

姓名 张小玲

年级 2011

层次 专升本

专业 护理学 [摘要] 目的: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静脉输液外渗,应提高专业技术,及时发现,及时处 理。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关键词] 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 脉直接输入体内的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通过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体液平衡,而且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为危重病员紧急抢救准备提供静脉给药通路,确保药物输入体内的需要[1]。因此,作为 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静脉输注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也将会依液体种类对病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轻则引起局部皮肤肿痛,重则导致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以及静 脉炎、静脉血栓的形成,甚至于造成组织坏死。所以为减轻病员的痛苦,令患者早日康复,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1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2]。当外渗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影响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开展,更是会对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导致外渗的种种因素,为预防此类现象出现打下基础。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患者的实际情况 1.1.1 新生儿

新生儿因全身均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

肤紫青,一般与头皮进行静脉穿刺,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使其易外渗。1.1.2 婴幼儿

婴幼儿在穿刺过程中易发生哭喊,挣扎等不配合举动,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的紧张言行会对护理人员增加压力,给穿刺和固定工作带来难度,引发输液外渗概率要高于成年人,所造成伤害也较成年人更大。1.1.3 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松弛,容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减退,行为控 制能力减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加之,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也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1.1.4 重病患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3]。1.1.5 缺乏感知的患者

此类患者可能接受了药物麻醉或是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不能正常地表达身体感受,如出现无意识肢体抽 动等突发状况,很可能导致外渗现象,且病员无法表述机体疼痛,若未及时发现,会令机体损伤程度变得更大。1.2 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由于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因素,专业知识不过硬,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选择血管失当,穿刺技术不熟练,这些行为将会造成机械性损伤。出现一次给药 多次穿刺,针头固定不当,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尖顺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给药方法不 当,使用发生外渗概率高的钢针,大力推药,忽略病人心理护理造成病人精神紧张、不合作等现象。1.3 理化因素

包括输液时环境的温度,溶液中不溶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刺激以及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4]。1.4 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引起,主要药物包括: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长春新碱;高渗性及阳离子溶液[5]这些药物一般会影响血管周围渗透压,改变血管壁通透性,或是多次施药后令静脉变得更为脆弱,因此将导致输液外渗 的几率和风险大大增加。1.5 疾病因素

1.5.1 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血管壁损伤大,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1.5.2 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1.5.3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1.5.4 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5.5 凝血机能有障碍的病人,血凝块对穿刺针周围于血管壁之间的间隙封闭 不足,导致药物、血液渗漏。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血管内药液从针眼外渗。1.6 护理人员的心理因素

病人对护士的不信任,怀疑,或第一次穿刺不成功,都会对护士的心理产生影响,护士自身就会质疑自己能不能穿刺成功,增强护士的心理素质,也可提高 穿刺成功率。外渗导致的机体损伤类型

在了解了可能导致输液外渗的各项因素后,护理人员应当进一步了解输液外渗对病人的身体所造成的损伤类型,从而做到及早预防,对症下药,将护理工作 做的更加扎实。2.1 血管损伤

良好的血管是进行静脉输液的基础,而发生输液外渗时,首先受到损伤的就 是血管,除了机械性的损伤,还会随着外渗的发展产生其他损伤。通过动物实验 形态学观察发现,注射液体及微粒从血管内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可引起血管周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甚至发生堵塞[6]。2.2 局部组织损伤

轻者会产生麻、肿、胀、痛等各种刺激性的机体反应,重者则会在炎症和药 物毒性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局部组织坏死,尤以化疗药物的伤害性大。若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关节僵直和功能性障碍。2.3 深度组织损伤

属于少数现象,由于渗漏量过大,导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压迫骨筋膜,阻 碍血液循环,造成局部缺血缺氧,代谢废物堆积,改变血管通透性,直至形成骨 筋膜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将会导致严重残疾或死亡。2.4 累积损伤 由于长期的输液史所产生的血管损伤及血管壁破坏,造成血管弹性差,穿刺难[7],易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输液外渗的预防方法

在了解了输液外渗可能导致的机体损伤的基础上,如何进行预防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外渗现象发生,对于缓解护理人员压力,减少病人的痛苦和花费,避免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3.1 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

在实际的日常护理活动中,由于护理人员和就医患者的巨大数量差异,使 得向每一位患者详细地解释输液外渗的预防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于血管条件好,有家属陪护的患者,进行简单说明,不可随意调整滴速,避免大幅度活动等,并请家属帮助照看。而对于血 管条件差,长期病史,婴幼儿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关注,除了对家属 的详细说明出现外渗现象的判断标准,若出现外渗则立刻通知护理人员,还应适 当增加巡视次数,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力争将危险降至最低。

3.2 合理选择穿刺静脉

为减少药物化学性刺激,应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对于静脉滴注 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选择较粗的血管;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血液病、肿 瘤等患者,需建立静脉使用计划;使用有发泡作用的药物,应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的手背、腕和肘窝部静脉。另外,应避开病变部位的静脉,避免同一 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注意个体差异及不同疾病的血管特点[8]。除此以外,还应该遵从由远到近选择的原则。如何正确的选择血管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对局部位置解剖十分熟悉,才能确保选择血管时不会出 现纰漏。

3.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和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 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 交替使用,以避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 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确保针头留在血管内[9]。3.4 提高穿刺成功率

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高标准严要求,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技术,提 高穿刺操作成功率,争取一次成功。要注意避开活动量大的关节等处,且穿刺成 功后妥善固定,避免出现机械损伤。若患者需要进行连续的静脉滴注,则可对双 侧肢体交替使用以保护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3.5 正确的拔针方式

输液完毕后,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 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直至不出血为止,切忌在按压处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 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10]。

3.6 局部用药保护

利用一些药物对血管的作用,使血管保持扩张状态,从而减少外渗,延长可 输液时间,例如,使用硝酸甘油贴剂,凭借皮肤组织对硝酸甘油的良好透过吸收性,达到保护血管的目的。3.7 护理对策 3.7.1小范围外渗

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95%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在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3.7.2大范围外渗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湿敷,也有介绍说可用马铃薯、升姜外敷。3.7.3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3.7.4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蛋清外敷的 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即使做了充分的预防工作,还是有可能发生输液外渗的现象。因此,这类情况出现时,如何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进行妥善的处理,也是护理人员应该掌握的必要的知识。

4.1 更换输液部位

护理人员在发现外渗现象的第一时间,就应当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 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11]。并且在拔针时要注意 采用正确的方法,防止造成二次伤害。另有临床实践证明,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 过程中,约有0.2ml 被挤出,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头皮针针头2cm 处的输液 管,仅挤出0.01ml 液体,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

4.2 热敷

早期且范围小者可进行局部热敷,主要用于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药 物渗漏,但禁用于化疗药物外渗 [12]。其原理是通过局部升温,扩张血管,改变 血液循环状况,从而减轻水肿,促进机体恢复,对于由其他血管收缩剂导致的外 渗同样具有处理效果。该方法成本低廉,效果较好。4.3 冷敷

适用于早期局部非炎症性水肿,可以起到收缩血管,减少渗漏,麻痹末梢神 经,减少痛苦的作用,对于红霉素和抗肿瘤药物外渗同样有效,但在采用该方法 8 时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冻伤。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温度,不仅可以减少局 部余热对周围活力组织的继续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局部组织代谢,使局部血管收 缩,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水肿程度,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13]。4.4 局部封闭

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可用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4ml 在 包块底部选择三个点平行于皮肤进针,从而更好地阻止外渗药液与组织结合。其中,利多卡因有麻醉,止痛,轻微扩张血管的作用;地塞米松可以抑制炎症细 胞因子的合成,减少炎症因子的扩散,阻碍磷脂酶a2 的活性,中断疼痛的持续 性神经冲动,从而发挥镇痛作用[14]。4.5 中医疗法

适用于长期注射的药物导致的注射部位静脉壁炎性渗出,一般采取外敷的方 式进行处理。4.5.1 马铃薯外敷 可采用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功效的马铃薯片敷于患处,既可以治疗外渗,还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病几率。4.5.2 芦荟涂抹外敷

芦荟属于百合科植物,味苦而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散 瘀利血的功效,其中富含的多种化合物对于解决输液外渗问题都具有一定作用,比如,芦荟乌鲁新可以覆盖于炎症表面促进细胞再生;芦荟酊可以起到杀菌消炎 的作用;异柠檬酸可以扩张血管,加强血液循环;芦荟素更是可以增强血管壁弹性。在药效良好的基础上,使用芦荟处理还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等特点。在临床上,只需洗净后,去除刺及表皮,每1h 涂抹 4 ~ 2 次,若是患处情况较为严重,还可以结合每1h 外敷 2 ~ 1次的方法进行治疗。4.5.3 如意黄金散

而针对静脉炎外渗,还可以采用如意黄金散15g 置于无菌 容器内,用食醋调制成糊状,先用0.5%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待干,避开穿刺点 1.5cm 将调制好的如意金黄散均匀涂于患处,厚约0.5cm,范围超过患处1cm,穿 刺点外用1.5cm×1.5cm 无菌干燥纱布覆盖,用保鲜膜将涂药处覆盖,胶布固定,2小时后取下,1 天2 次[15]。4.6 其他处理方法

依照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灵活地选择其他更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例如,某医院在临床中以早期常用的95%酒精为溶剂,加入了牛黄解毒片作为溶质,使药棉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用塑料布包裹固定,保持患肢抬高,24h 内即可见效;或者是合理地利用药物相互拮抗的特性,以此对抗外渗药物的损伤效应,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降低对机体的损伤;或是采用联合疗法,对坏死局部组 织进行手术切除,对于水疱进行抽取后再进一步处理,佐以超短波理疗等方式进 行治疗护理。4.7 建立外渗处理记录

在发现了外渗现象并进行处理后,应当详细记录下外渗药物的名称,发现时间,注射部位,渗出范围大小,患者的局部观察,处理措施,主治医生等信息,方便日后的跟踪治疗和出现事故时的调查和追究。4.8 心理指导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告知其关于外渗处理的重要性,要求患者积极 配合治疗,并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抛开思想压力,争取早日恢复健康。小结

护理工作关系着病人的健康,护理人员更是医院和病人交流的纽带,因此,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深深地感受到,要想把护理工作做好,不仅仅要求我们对 自己的专业知识十分熟悉,专业技术十分熟练,更要关心患者的内心健康,从生 理和心理两方面关心患者,充分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消除患者的抵触心 理,缓解患者与医院之间的冲突,这不仅对预防静脉输液外渗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后漫长的护理生涯中也是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单就输液外渗这个问题 来看,我们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位患者,进行定时巡视,一旦出现任何外渗,能够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而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输液史,在病历不够充 分详细的情况下,对我们开展预防工作是有利的;在对静脉输液外渗治疗处理的 过程中,要依据患者和条件,选择效果好成本低的方式来进行外渗处理,通过自 己的努力,为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静脉输液外渗是一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 理问题,只要有静脉输液,就会有药物外渗。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密切观察输液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范晓燕,齐海峰.静脉输液临床潜在问题的观察及护理措施[J].中国健康月刊:B,2011,30(12):170-171.[2] 李静凯.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当代医学,2012,15(30):123.[3] 金植芬.临床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8):216.[4] 赣利,李进英.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2,17(1):78.[5] 穆云侠.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624.[6] 林桂荣,刘京凤,王恒珍.20%甘露醇致静脉损伤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 志,2011,3(2):71 [7] 薛银芳.输液外渗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0,5(4):919.[8] 许永华, 李桃兰.静脉输液渗漏性组织损伤的防治[J].中华民族民间医 药,2009,1(15):164.[9] 戴建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J].南方护 理学报,2004, 11(1):10-11 [10] 郭晓红.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2): 2881 [11] 布丽萍.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5):466.[12] 张丽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预防及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 2011,38 卷(8):757.[13] 陈莉莉.两种方法处理静脉输液外渗的效果比较[J].临床护理杂志,2010,9(2):78.[14] 周书萍.静脉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防止进展[J].全科护理,2010,8(2): 453.[15] 张磊,岑金梅,梁香梅.金黄散外敷用于胺碘酮致静脉炎[J].护理学杂 志,2007,15(22):6.

篇2:静脉输液外渗原因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

【摘要】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其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多种。一旦发生静脉输液外渗,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有的可产生严重后果。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在输液过程中尽量避免导致外渗的各种因素;针对不同的外渗原因及临床表现,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

【关键词】输液外渗原因处理

作为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输液外渗也是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多种原因发生多起因输液渗漏造成的不良事件,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给医院的声誉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

1、外力因素

(1)多数患者由于大意,触碰针头,或解手取物,使针头滑脱,造成外渗。(2)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血管细小不够显露,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幼儿好动,输液部位难于固定,容易造成针头滑脱和静脉破损。同时,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不强,外渗更易加重。(3)老年人由于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此外,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也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4)意识障碍的患者,由于昏迷、躁狂、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2、患者因素

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血管短且不直、皮肤薄等原因,给穿刺增加了难度;另外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好动的天性使针尖容易滑出血管外,导致输液外渗。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容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机体逐渐衰老,滴速需减慢,往往由于时间较长而发生外渗。

3、药物因素

输入药物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药物刺激性太大如甘露醇、钙剂等,均可损伤血管壁,使通透性增高而发生外渗。

4、疾病因素

(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5、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

(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5)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6)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6、解剖部位

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而且一旦外渗会造成严重损伤。

7、护士心理素质原因

在医疗护理行业中,极为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而护士的心理因素常被忽视,工作中发现护士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情绪,与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有密切的关系,患者对护士不信任,提出过高要求,给护士的心理造成压力,可能导致穿刺失败。

二、药物外渗的处理

1、小范围外渗

(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PG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0.5%的碘伏、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0.5%碘伏或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2、大范围外渗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可用马铃薯、生姜、白萝卜片、金黄散加蜂蜜,新鲜土豆片外敷。

3、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鸡蛋清外敷的。

篇3:儿科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护理

1 静脉输液外渗后易引起坏死的药物

(1) 高渗液及阳离子溶液:50%葡萄糖注射液、20%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10%氯化钾等; (2) 静脉高价营养液:氨基酸、脂肪乳等; (3) 血管活性药物:阿拉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4) p H值较高的药物:5%碳酸氢钠、11.2%乳酸钠等。

2 小儿血管的特性

(1) 小儿血管细、短, 且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 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递质的释放, 以及使血管内壁通透性增高而发生渗漏。 (2) 选用套管针的型号不符:小儿血管细尤其是新生儿, 留置套管针后, 一方面套管针周围的血管由于入套管针而扩张受压, 血管自身的营养障碍, 易发生渗漏坏死;另一方面, 套管针与血管之间没有一定量的血液边流, 可增加套管针与血管内壁接触和摩擦的机会。 (3) 物理性损伤: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前, 需剃掉穿刺局部毛发, 可造成肉眼看不见的机械损伤, 头皮表皮损伤、毛发的毛囊损伤, 即可造成感染或外渗。 (4) 小儿天性好动, 不能自控:头皮钢针穿刺, 尤其在关节周围易引起钢针刺破血管发生渗漏。如为套管针, 频繁的活动, 套管针虽为软管不会立即产生渗漏, 但可增加套管针与血管内壁的摩擦造成血管内膜粗糙损伤, 从而产生血液凝集、沉淀、阻塞、渗漏。

3 输液外渗的预防

为了避免静脉输液外渗, 给患儿造成痛苦,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 穿刺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皮肤消毒范围应大于透明敷贴面积, 皮肤消毒后必须等待消毒液干燥后方可进行穿刺, 避免化学性刺激产生血管无菌性炎症。 (2) 尽可能选择弹性好、粗、直、远离关节活动处的血管, 选择合适的头皮钢针或套管针型号。 (3) 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穿刺时力求一针见血, 切忌反复来回穿刺, 这样即使最终穿刺成功也会造成血管周围组织的损伤、充血、水肿, 从而导致局部肿胀渗漏。 (4) 头皮钢针应固定稳妥, 但固定胶布条数不宜过多, 如在3条以上, 每增加1条胶布其输液外溢的危险度就会增加。固定松紧适度, 用弹力绷带固定时操作者可将食指和皮肤一同固定, 固定完毕抽出食指, 此时松紧度正好合适, 对皮肤影响降到最低。太松易造成头皮钢针刺破血管或滑出血管, 太紧也易造成套管针移位、脱出, 而且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 (5) 血管固定时, 一定要暴露穿刺部位和四肢末端, 以便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渗漏和穿刺部位的末梢循环情况。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及床边交接班, 巡视观察过程中如有家长陪伴应主动询问家长, 因为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敏感度最高, 危险信号往往来源于家长。

4 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措施

静脉输液一旦发生外渗, 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 迅速采取相应措施, 争取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避免和减少不可逆反应的发生。其措施为: (1) 发现静脉输液外渗时拔针前最好回抽液体至血液回流, 丢弃血液1~2 m L, 这样使血管内形成负压, 部分外渗到组织的药液回流至血管内, 从而减轻渗漏的程度。 (2) 冷敷:静脉输液外渗肿胀的前24 h最好用冷敷。冷敷的方法:前24 h的第一个小时持续冷敷, 后23 h每次15 min, 每小时1次, 以减轻肿胀, 同时抬高肢体。冷敷时不可在局部加压, 这样会造成外渗的药液向四周渗出, 增加外渗药液吸收的难度。 (3) 热敷:长时间的冷敷必定会影响静脉血液循环, 不能促进渗漏部位的组织吸收, 故24 h后采用热敷。 (4) 药物外敷:a) 局部肿胀明显可用50%硫酸镁湿敷以达到消除肿胀作用;b) 山莨菪碱湿敷适用于高渗液、阳离子溶液以及血管收缩药物引起的静脉渗漏性损伤, 效果很好;c) 当穿刺针眼及周围皮肤出现红色、紫色肿胀时, 碘伏消毒针眼后, 及时用甘油外敷局部可起到明显的消除红肿作用, 减少局部坏死的几率。

篇4: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关键词】静脉输液;护理;外渗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91-01

静脉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药液从血管中渗出到血管周围的的软组织的现象,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之一[1]。当发生静脉输液外渗时,会表现为针孔周围红肿肿痛,有烧灼、刺痛感,局部皮肤暗紫、变硬等,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否则会对患者造成产生永久性损伤。本文中将对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静脉输液的7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静脉输液的751例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其中男性413例,女性338例;年龄0-77岁,平均(43.29±5.68)岁;注射液体类型:高渗性溶液53例、等渗性溶液558例、低渗性溶液140例。共发生外渗29例,其中小范围静脉输液外渗22例,大范围静脉输液外渗7例。

1.2方法

1.2.1预防对策:(1)避免机械损伤: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穿刺静脉,择弹性较好的部位[2],由小静脉到大静脉、从肢体远端到肢体近端,避免关节、神经与韧带处的血管,穿刺时要提高成功率,穿刺成功后要固定针头,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应采用静脉留置针,可以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与穿刺次数,避免对浅表静脉的破坏,减少静脉渗漏与静脉炎的发生。

(2)药物浓度准确: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各种药物的给药方法、浓度及输液速度,对于化疗等刺激性强的药物要在穿刺前用生理盐水针管连接针头,穿刺后可先注入少量生理盐水,观察针头前端如果回血正常、皮肤未苍白[3],方可注药输入。

(3)加强巡视:护理人员要加强护理意识,每30 min巡视一次,观察有无外渗,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新生儿及意识障碍的患者。

1.2.2护理对策:(1)小范围静脉输液外渗:小范围外渗的药液对周围组织的刺激性较弱,可以通过热敷或湿敷(95%酒精或50%硫酸镁)[4]的方式加快药液分散,促进人体自然吸收。如果药液造成局部皮肤苍白或发紫,并伴有明显痛感,应立即拨出针头,更换输液位置,并用酒精持续湿敷。

(2)大范围静脉输液外渗:对于大范围外渗的患者单纯通过人体自然吸收及热敷或湿敷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应及时配合利多卡因进行局部封闭。如果药液的扩散面积比较大,要用注射器将药液抽出,避免药液对组织的损伤。

(3)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药性较强,会严重破坏周围的组织与皮肤,造成局部坏死。对于化疗药物外渗的患者要第一时间停止给药,经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稀释体内的药液,并用局部冷敷的方法缓解药物作用,减轻局部坏死程度。

2结果

本组751例静脉输液患者中共发生外渗29例,外渗发生率为3.86%;输液外渗原因由多到少依次为:(1)机体因素(58.62%,17/29);(2)药物因素(20.69%,6/29);(3)物理因素(17.24%,5/29);(4)感染和静脉炎(3.45%,1/29),其中机体因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各项原因,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静脉输液外渗原因

3.1机体因素:本组研究中,机体因素造成静脉输液外渗的比例为58.62%,其中以新生儿为主,因为新生儿的血管细,穿刺难度大,而且抵抗力差,痛感不明显,因此容易被医护人员忽视。

3.2药物因素:药物因素造成静脉输液外渗占本组研究的20.69%,常见的发生外渗的药物有血管收缩药(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拉明)、阳离子溶液(氧化钙、葡萄糖酸钙)及高渗液(50%葡萄糖,20%甘露醇)等药物,由于其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的原因在静脉输液时发生外渗的机率相对较高[5],当血管受到刺激后血液成分会发生变化,而且会使血管内壁的通透性升高,进而导致炎症反应的出现。

3.3物理因素:环境温度过高、药液中可溶性微粒過多、输液速度过快、压力过大、针头不光滑等都会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另外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熟练,血管选择不当,固定不当也会增加静脉输液外渗的风险。

3.4感染和静脉炎:注射前如果消毒不规范,会造成局部皮肤感染;反复使用同一条血管会造成血管纤维化,导致药液滞留,形成闭塞性静脉炎,尤其是在末梢循环较差的部位,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

综上所述,机体因素、药物因素、物理因素以及感染和静脉炎是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的主要原因,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可以有效控制此类风险因素的发生,同时需要医护人员做好观察与处理,避免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薛锦.静脉输液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7,11(7):27-28.

[2] 张桂华.山莨菪碱局部涂抹对减轻小儿静脉滴注1,6-二磷酸果糖疼痛的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04,3(2):45-46.

[3] 刘梅荚,王美丽,戴敏.注重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7,11(19):20-21.

[4] 韩曙明,范广萍,王云霞.探讨静脉输液外渗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8,60 (3):162-164.

篇5:静脉输液外渗原因

摘要:药物从静脉输入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因为巡视不到位,技术不娴熟和有关药理知识的缺乏等原因,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液体外渗,而液体外渗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工作,如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护理措施,轻者可表现为局部组织红、肿、痛;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甚至影响给药,加重病人的痛苦,更加重了病人的不满情绪,从而造成医疗纠纷的隐患。因此,对于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液体外渗,我们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相应的护理对策。

关键词:输液外渗;原因;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48-01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1.1患者因素

1.1.1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仅可做穿刺,穿刺的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生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

1.1.3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导致疼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这些都容易引起注射针头移位,造成静脉输液外渗。

1.1.4无法沟通的患者麻醉后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1.6肥胖的患者肥胖患者的血管看不清、触不到,穿刺难度大。

1.2药物因素及技术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没有及时巡视静脉通道;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使用钢针,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使用输液泵,在一个位置长时间输液;同一位置多次穿刺。

1.3疾病因素:①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由于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②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③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④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①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②穿刺时,针头斜面没完全刺入血管内。③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④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5解剖部位:远端小静脉较大的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2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2.1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血管交叉处,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必要时采用保护性约束,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以防血管壁多处穿孔而引起局部渗液、渗血,造成第2次穿刺困难。

2.2正确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长期住院的患者、化疗患者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可避免静脉的反复穿刺,保护血管。输甘露醇或使用静脉留置针时,选择粗直血管,避开静脉瓣和关节处。常用药遵循由远心端由外到内左右交替使用[1]。

2.3护士的心理素质培养:护士应在日常工作中修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被任何外界环境影响,增强自信心,注意用语言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2.4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浓度及速度,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是引起渗漏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发生渗漏高渗溶液(20%甘露醇)占35%,抗肿瘤药物占5%,其他常用药物合计占60%,此统计数据表明,输甘露醇明显高于化疗药物和其他常用药物[2]。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 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渗漏,发生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先输入少量生理盐水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2.5加强责任心,多巡视: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更要细心观察。

2.6做好患者的宣教:交代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3护理对策

3.1小范围外渗: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

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3.2大范围外渗: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

3.3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

静脉输液外渗虽然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但若发生在关节处,范围大,药物刺激大,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将引发医疗护理纠纷。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金平,陈奇志,肖清秋,等.肿瘤病人使用浅静脉套管针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0,15(7):420-421

篇6:静脉输液外渗原因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442-01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日益加剧,老年人在医院就诊人群中的比例越来越大。静脉输液作为临床一项基本护理技术,以显效快捷的特点成了老年患者经常选择的临床治疗途径。临床护理老年输液患者,不仅要顺利完成基本的静脉穿刺,还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给予个性化的人文关怀,采取系统化的静脉保护措施,提高老年患者输液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临床资料

2012年3月-4月行静脉输液并出现外渗的老年人300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0岁,其中男170例,女130例。

2原因分析:

2.1患者自身因素

2.1.1由于老年病人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管腔变窄,血流淤滞,静脉回流不畅,使静脉内压增高,液体容易渗出血管外;尤其是静脉弹性降低的老年患者。

2.1.2老年患者由于恐慌、紧张以及疼痛刺激下做出的发射如抖动、回缩从而导致注射针头从血管内移位,造成液体外渗。

2.1.3老年男性患者因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容易出现尿频,液体量增多,尿量增加而导致患者入厕次数增多,很容易导致针头移位或者液体渗漏。

2.2静脉输液操作者的原因

2.2.1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熟练,致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当,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

2.2.2护理人员没有定时巡视,没有及时发现可能引起针头移动的因素。

2.3药物因素

2.3.1输入的药物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值及渗透压改变,使其通透性增高,而发生输液外渗。

2.3.2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可引起血管壁损伤,导致输液外渗。

3护理对策

3.1合理选择静脉,认真评估血管条件,正确选择穿刺静脉,老年人由于输液速度慢,输液时间长,帕金森患者还会有不自主手的颤动,因此在静脉输液选择血管时,应选择比较舒适、有利于活动的部位,如手背、足背、小臂背面。

3.2穿刺方法

3.2.1对于充盈不良的血管,用手掌和大鱼际轻搓血管,促进静脉充盈,待不清楚的血管充盈后再扎止血带行静脉穿刺。

3.2.2穿刺时采用患者自然放松法,护士用左手握住患者并拢的五指,使其成半悬空状,而不使用传统的攥拳法,因为患者的血管在攥拳状态时容易凹陷于骨缝里,而加大了穿刺的难度,并且患者在松拳时会由于血管轻微的回弹,针头斜面有可能一部分或者小部分脱出血管,出现液体外渗导致穿刺失败。

3.3.3体质较好的老人,血管比较粗直,可以采用快速进皮,而对于穿刺难度大,表浅细小的静脉,可采取缓慢进针法。

3.3穿刺后的固定:穿刺成功后嘱患者放松情绪,松开止血带和调节器的开关,左手将准备好的输液贴先固定针柄,再用带有无菌棉的输液贴覆盖于针眼的上面,第三根将细段输液管盘曲固定。必要时用纸盒固定注射部位。

3.4加强巡视

3.4.1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输液速度尽量避免输液过快而导致液体外渗。协助有排便要求的老人如厕,并妥善保护好穿刺的部位,防止液体渗漏。

3.4.2老年患者因痛觉功能的减退,往往液体渗出后还没有感觉,要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外渗的危险因素,确保输液通畅。

3.5健康宣教:老年输液患者大都有老年慢性疾病,在输液过程中我们用通俗化的语言给予适当的健康指导,低盐低脂饮食,按时按量服药,保持情绪稳定,规律睡眠时间,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患者进行合适的有氧体育锻炼等。

4体会

篇7: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1、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保留针头接新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除。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PH值、渗透压,是否为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局部湿热敷,可选用50%硫酸镁、芒硝,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防止烫伤。

(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654-2局部湿热敷。

(3)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4)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

(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小时。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臂围。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处理程序

篇8:静脉输液外渗原因

1 临床资料

根据10年来发生药液外渗原始登记进行统计分析, 31例外渗性损伤中, 男18例, 女13例。年龄最大64岁, 最小6个月。31例中, 因患者因素12例, 其中新生儿2例, 婴幼儿1例, 老年人5例, 无法沟通的患者2例, 重症患者2例;疾病因素15例;技术因素4例。发于足背11例, 发于手背7例, 发于内踝5例, 发于肘关节8例。

2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2.1 患者因素

2.1.1 新生儿

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 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 有的是皮肤青紫, 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 可见的血管很少, 穿刺难度大, 固定后易脱落, 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 使其易外渗。

2.1.2 婴幼儿

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 其血管短、不直, 且家长都很紧张, 无形中给护理人员造成了压力, 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 难于固定, 易发生外渗, 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 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 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2.1.3 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 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 痛感减低, 反应迟钝, 皮肤松驰, 静脉脆弱, 增加了外渗的可能。

2.1.4 无法沟通的患者

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 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 容易发生外渗。

2.1.5 重症患者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容易发生外渗。

2.2 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 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 这些药物一

2.3 疾病因素

(1) 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 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 静脉脆弱, 难以穿刺。 (2) 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 易发生外渗。 (3)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 血管硬化, 也容易发生外渗。 (4) 静脉压增高的患者, 如右心衰患者, 全身静脉淤血, 血液回流受阻, 容易发生外渗。

2.4 技术因素

2.4.1 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 (1) 没有经验, 对血管不了解,

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2) 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3) 护理人员知识缺乏, 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4) 使用钢针, 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 (5) 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 影响外渗的观察。 (6) 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7) 使用输液泵, 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 (8) 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2.4.2 解剖部位

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 静脉炎的血管, 由于血管收缩, 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 易外渗。

3 护理对策

3.1 小范围外渗

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 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 可以用湿热敷, 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 肿胀很快就会消退, 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 可以一边观察, 一边湿敷, 如不再继续外渗, 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 局部肿胀虽不明显, 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 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 局部可有95%酒精持续湿敷, 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3.2 大范围外渗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 如在四肢, 局部制动, 抬高患肢, 用50%硫酸镁或95%酒精持续湿敷, 配合理疗, 局部封闭, 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 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 钙剂可用50%硫酸镁、山莨菪碱湿敷, 也可用马铃薯、生姜外敷。

3.3 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 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 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

3.4 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 可用无醇碘伏外涂, 水疱大的, 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 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 也可用鸡蛋清外敷。

4 小结

上一篇:关于《唐诗三百首》优秀读书心得体会500字下一篇:市场推广信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