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2024-05-06

常见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共10篇)

篇1:常见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常见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一)碳酸氢钠、造影剂、胺碘酮、甘露醇外渗的处理:

1、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位置; 2、1%的利多卡因局部封闭; 3、50%的硫酸镁湿敷至肿胀消退。

(二)脂肪乳剂外渗的处理:

1、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位置; 2、1%的利多卡因局部封闭; 3、654-220mg加生理盐水10ml加5%利多卡因10ml湿敷至肿胀消退。

(三)葡萄糖酸钙外渗的处理:

1、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位置; 2、1%的利多卡因局部封闭;

3、香丹注射液湿敷至肿胀消退。

(四)多巴胺、阿拉明外渗的处理:

1、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位置;

2、立其丁10mg加生理盐水10ml局部封闭,注意观察血压变化; 3、50%的硫酸镁湿敷至肿胀消退。

(五)CTX、VP-

16、5-FU外渗的处理:

1、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位置; 2、50%的硫酸镁湿敷加冰敷24小时;

3、可用芦荟湿敷。

(六)ADM、VCR、氮芥、盖诺外渗的处理:

1、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位置; 2、1%的利多卡因10ml加vitc0.5g加地塞米松5mg局部封闭,6小时后重复一次; 3、50%的硫酸镁湿敷加冰敷24小时;

4、可用芦荟湿敷。冷敷

不仅可以减少局部余热对活力组织的继续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局部组织的代谢,是使局部血管收缩,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组织水肿。另一方面,冷敷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药物吸收,可使某些局部破坏因子灭活,同时,冷敷可使神经末梢及细胞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减轻疼痛或缩短疼痛的时间及对组织细胞的损害。热敷

对于一些禁用冷敷的药物,如艾衡、草酸铂等可采用33%硫酸镁湿热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用法:温度40℃~50℃,24h持续使用药物湿敷。有水疱者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换药; 中药黄连、黄柏加3%硼酸湿敷。经以上处理效果不佳的话行以下处理:

1、报告护理部,请会诊;

2、烧伤湿润膏涂抹q2h;

3、必要时请伤口护理小组指导换药。

六、药物外渗应急预案

1、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是否为强碱性药物、高渗液体、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阳离子药物(钙剂)、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如果局部组织发生溃疡、坏死,应给予外科清创、换药等处理。

9、安慰病人,作好心里疏导。

七、药物外渗处理流程

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报告医生、护士长→了解药物种类、性质→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液量→局部皮下环封→湿热敷→抬高患肢→记录处理过程→严密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破溃、感染时应换药处理→加强心理疏导。

篇2:常见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输液或静脉注射,保留穿刺针头,利用此针头尽量回抽渗漏在皮下的药液,由保留针头注入相应的细胞毒药物拮抗剂后拔针并于局部皮下注入解毒剂 解毒剂具体使用如下:局部常规消毒后,用无菌1 ml空针抽取解毒剂,做局部皮下封闭。即由疼痛或肿胀区域外缘向内做多点注射,封闭液使用量根据化疗药的种类、漏出量、漏出范围做相应增减。如无相应解毒剂选择地塞米松5 mg+利多卡因100 mg局部封闭,每日1次,连续3天。以减轻局部疼痛和炎症反应;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

物理方法

冷敷 外渗24 h内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化疗药物的吸收,同时缓解疼痛,抑制局部炎症可酌情给予冷湿敷。方法:每次20~30 min,间断冷敷。

热敷 对于一些禁用冷敷的药物,如足叶乙甙[5]、草酸铂等可采用33%硫酸镁湿热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用法:温度40 ℃~50 ℃,24 h持续使用。3 药物湿敷

(1)采用三黄汤加味外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渗引起局部肿胀疼痛,取得良好效果;

(2)推荐使用维氏油外涂,涂抹范围大于外渗局部3 cm左右,间隔4~6 h涂药1次,有水疱者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再涂药;

篇3:常见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1 发生机制

1.1 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

化疗药物属于细胞毒性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和组织亦有一定的损伤,化疗药物多为化学剂或生物碱制剂,作用于细胞代谢周期的各个阶段,影响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使血管内皮细胞坏死[4]。

1.2 药物引起pH值改变

血管pH正常值为7.35~7.45,超过范围无论是偏酸、偏碱都可以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而发生静脉外渗[5]。

1.3 药物的分类[6]

根据化疗药物外渗后对组织的损伤程度,将其分为3类,①发疱性:外渗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如阿霉素(ADM)、丝裂霉素(MMC)、氮芥(HN2)、长春新碱(VCR)、长春花碱(VLB)、长春花碱酰胺(VDS)、去甲长春花碱(NVB)、放线菌素D(ACTD)等。②刺激性:渗出后可引起局部灼伤或轻度炎性反应。因药物的刺激性作用,会引起注射部位的血管周围感到疼痛或沿着整条血管都有疼痛感觉,但药物外渗后很少发生急性反应或组织坏死,如卡氮芥(BCNU)、氮烯咪胺(DTIC)、紫杉醇、与5-氟尿嘧啶(5-FU)等。③非发疱性化疗药物:此类药物外渗时无明显发疱或刺激作用,如顺铂(DDP)、甲氨喋啶(MTX)、环磷酰胺(CTX)、噻替哌(TSPA)、阿糖胞苷(CA)等。

2 临床表现

在输液过程中常表现为沿血管走行烧灼样疼痛或局部肿胀。 外渗部位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炎性反应,处理不及时或未加处理,出现大水泡及簇泡疹,随后出现局部紫斑溃疡、坏死。 紫色红斑坚硬,烧灼样疼痛,皮下组织受累,活动受限。 药物刺激皮下组织,组织受损,刺激神经末稍引起放射性疼痛并累及颈、腋下淋巴结肿大,形成败血症等。 溃疡形成,由中心向外逐渐蔓延,皮下组织坏死,边缘明显有表皮增生,不整齐。 “静脉怒”反应特征是沿静脉通路方向呈串状皮疹,有浅表的红斑、水肿、硬结、奇痒、触痛,个别患者表现为心悸、不适的感觉,停药后症状消失。

3 外渗的处理及护理

3.1 处理方法

3.1.1 紧急处理

化疗药物一旦出现外渗,要保持镇静,立即停止输注,且不要拔除穿刺针,保留针头强力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用5 ml注射器连接穿刺针,缓慢回抽,尽量抽吸渗出的药液,使渗出的药液量达到最小,然后拔出针头,同时报告护士长和医生。

3.1.2 早期处理

根据不同的化疗药物和外渗的部位、面积、外渗药液的量采用不同的解毒剂做皮下封闭,如氮芥、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外渗可采用10%硫代硫酸钠4 ml与无菌注射用水6 ml混合做多处皮下注射。长春新碱外渗时可采用透明质酸酶(钠)1~6 ml,每隔4 h在外渗部位多处皮下注射。其他药物可采用等渗盐水、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局部皮下封闭[7],封闭采取在穿刺部位和肿胀范围做环形及点状进行。既可以稀释外渗的药液和阻止药液的扩散,又可以止痛,封闭液的量可以根据需要配制,封闭时严格无菌操作。

3.1.3 局部湿敷

外渗发生的24 h内,给予间断冷敷或冰敷,温度4~6 ℃,时间15~30 min,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药液向周围组织扩散和吸收,以减轻疼痛和预防组织坏死。冷敷期间,加强局部观察,防止冻伤。外渗经处理并冰敷24 h后,可做一般热敷[6]。但早期切不可热敷[8]。湿热敷可用50%硫酸镁,温度40~50 ℃,利用其高渗作用,减少局部组织肿胀,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9]。湿敷的方法:将纱布完全浸湿,覆盖在药物外渗处局部湿敷,其面积超过外渗部位外围二三厘米,湿纱布的浸水量以不滴为宜,外盖塑料薄膜,用胶布固定好,防止药液挥发,胶布松紧适度。奥沙利铂外渗后不能冷敷,因为奥沙利铂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感觉迟钝和感觉异常,遇冷会使这种感觉加重[10]。长春新碱和足叶乙甙(VP16)不主张冷敷,宜热敷。

3.1.4 中药外敷及护理

①金黄散合紫草油[11],将金黄散用紫草油调成糊状,敷于外渗部位,范围超过外渗范围一二厘米,每日更换一二次,更换时用生理盐水清洁局部,总有效率达100%。②湿润烧伤膏[12],用本品沿静脉走向搽抹,厚约1 mm,每隔4~6 h更换新药,换药前,先将搽抹在创面的药物及渗出物抹去,暴露创面用药,搽抹范围略大于红肿硬结病变部位,疗效达100%。③如意金黄散合矾冰液[13],用矾冰液调如意金黄散呈糊状,均匀涂抹在纱布上敷于患处,外用保鲜膜包裹,每日1次,显效率91.67%。④云南白药[14],将云南白药用酒调成糊状,摊在纱布上,外敷患处每日1次,干后滴酒以保持湿度,至局部疼痛消失为止。中药外敷,方法简单、安全、疗效好、患者易于接受。

3.1.5 溃疡或坏死处理

对于溃疡给予局部涂湿润烧伤膏,以止痛、生肌,促进创面修复,若创面愈合不佳,有破溃、感染时,应报告医生及时给予清创换药等处理。每日用生理盐水纱条与庆大霉素交替湿敷,并给予抗生素治疗控制炎症;对坏死组织给予切除,换药或植皮等处理[9]。

3.2 护理措施

3.2.1 一般护理

严格床头交接班,密切观察渗出部位皮肤颜色、肿胀程度的变化,抬高肢体,减轻因药液外渗而引起的肢体肿胀,做好外渗情况记录。外渗24 h急性期过后可进行超短波、毫米波、红外线等理疗[15],以促进血液淋巴细胞循环和新陈代谢。外渗部位未痊愈,禁止在外渗区周围及远心端再行各种穿刺注射。

3.2.2 健康宣教

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使其了解化疗外渗后各种治疗护理的目的、方法、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患肢不要用力、受压,以防扩大药物外渗面积。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多食水果、蔬菜、多饮水,近期禁食鱼、虾等食物。药物外渗早期禁止洗热水浴,冷热敷也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3.2.3 心理疏导

由于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时,心理负担较重,特别是出现药物外渗,加重了易怒、紧张焦虑和恐惧的表现。因此,护士在处理药物外渗过程中要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和要求,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以达到正确对待化疗外渗,取得患者的合作之目的。

3.2.4 护理人员准确评估外渗药液损失量

如损失量>原药量10%,在重新输入时应遵医嘱补足损失量。

4 预防措施

做好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护理是每个护理人员的职责,要认真做到“三早” 。①早期预防:加强护士责任心,掌握化疗药物外渗相关知识,特别对使用发疱性化疗药物和外周血管穿刺困难者,应选用中心静脉置管(CVC)或外周深静脉(PICC)置管的方法,可有效减少化疗药物外渗及静脉炎。②早发现: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身保护能力,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定时巡视病房,注射部位有任何不适时要及时报告,确保液体通畅。③早处理:发现外渗,尽快在第一时间处理,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篇4:常见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130-02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转变,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化疗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临床上使用较为普遍,化疗药物外渗的情况时有发生,笔者通过对我院4年来化疗药物外渗的53例情况作初步的分析与探讨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5月-2012年5月发生53例化疗药物外渗病例,其中阿霉素2例、长春新碱3例、诺维本1例、丝裂霉素2例、紫杉醇5例、5-FU 30例、DDP 6例、CTX 4例。其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8-78岁,平均57.25岁,外渗部位有手背、前臂、足背、外踝。

2化疗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

2.1护理人员因素

2.1.1护士的专业培训未到位

护士的专科知识缺乏,不了解化疗药物的性质,对化疗药物外渗的后果不引起高度重视。对于执行化疗药物这类高风险的技术未有预见性,注射强刺激性化疗药物未由穿刺技术好的护士执行。化疗前未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地宣教与沟通工作。

2.1.2护士的工作责任心不强

护士给予化疗药物前未检查是否有回血、没有确认针头是否在血管内就机械的给药,输注过程中巡视不够,观察不够仔细,对于强刺激性的化疗药物未守护在床旁。护士的交接班工作未做好。交接班时未认真地交接注射部位,查看有无局部的红肿、疼痛不适及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有带教老师未在旁监督而由学生单独操作。

2.1.3护士操作不当

治疗操作中各种穿刺损伤是造成临床上化疗药物渗漏的最主要原因,穿刺技术不熟练造成血管多部位的反复受损,针头未完全进入血管或刺破血管;血管选择不当,选择的血管已有多个结节瘢痕,脆性差、弹性差,有粘连,虽然穿刺成功,却很容易渗出药物;拔针后,针眼压迫方法不正确或不准确,压迫时间少于3-5分钟,均易出现淤血肿胀;针头位置固定不当,引起针头中途移位、脱出或穿出血管;给药方法不当给药前后未用生理盐水冲注,未检查回血等[1]。

2.1.4护士对化疗药物渗漏处理不当

由于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缺乏,当出现化疗药物外渗后未及时进行处理或处理不当。

2.2药物因素

常用的抗癌药物按外渗引起组织损害的程度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腐蚀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组织发疱甚至坏死。此类药物有:柔红霉素、阿霉素、表柔比星、氮芥、丝裂霉素、长春新碱、诺维本等;第二类是刺激性药物,能引起注射部位或静脉径路疼痛,可有局部炎症反应、静脉炎、局部过敏反应等。此类药物博萊霉素、顺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5-FU、紫杉醇等;第三类是非刺激性药物,外渗后不对组织产生不良反应。大多数化疗药物对局部产生较强化学性刺激作用,导致给药静脉和邻近组织充血、肿胀、疼痛、血管硬化、机化、阻塞甚至局部组织坏死。由于化疗药物渗入皮下间隙,导致局部浓度过高,PH改变引起静脉或毛细血管痉挛,局部的供血减少,导致局部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2]。

2.3血管因素

肿瘤患者通常需接受多次化疗,反复地静脉穿刺抽取血标本,及静脉多次注入刺激性的药物后,导致血管壁弹性变差、脆性变大、管腔变小、血流减慢等。大部分老年患者生理性的退化,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等因素容易引起外渗,部分小儿患者血管壁薄、通透性大,也增加了外渗的可能。部分肥胖及高龄患者血管的可视性差,血管弹性降低和血流速度减慢。消瘦和脱水患者的血管充盈度不足等都增加了外渗的机率[3]。

2.4活动因素

化疗前未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宣教,患者自身未认识药物外渗后将会导致的严重后果,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如恶心、呕吐、进餐或如厕等增加了病人的活动度,患者输液肢体活动不当均会导致针头脱出血管,而致化疗药物外渗。

2.5其他因素

如放射线的影响、血小板数量减少、淋巴水肿等。

3护理对策

3.1加强专科护理人员的素质建设

3.1.1加强护士的专业培训

提高化疗科护士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化疗药物的配置及执行应由经过肿瘤专业规范化培训,取得资质的护士执行。化疗科应定期组织化疗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考核,应熟练掌握常见化疗药物的性质及毒副作用,及药物外渗的处理措施。

3.1.2加强护士安全意识及责任心的教育

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责任护士应提前了解管床病人的化疗方案,提前做好静脉输液计划。加强输液过程中巡视与观察,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化疗病人严格执行床边交接,查看化疗药物名称、注射部位、输液时间、药物余量、输液通畅等情况,并询问患者输液部位有无不适症状,如有不适及时报告护士,以便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减少药物外渗及将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3.1.3提高护士化疗药物输注技能

3.1.3.1化疗病人一定要有计划地使用静脉,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尽量做到穿刺一针见血。原则上是应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先远端、后近端,避开关节、韧带、神经处易的血管,不易选择手足背及下肢静脉,不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乳癌根治术后病人避免在患侧上肢注射,禁止使用有病变的血管输注化疗药物。推广使用深静脉置管(PICC置管),可有效避免静脉炎的发生,同时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外周静脉导致的静脉炎和外渗,减轻病人的痛苦。[4]

3.1.3.2输液针头要妥善固定,为便于观察,穿刺处使用透明防水固定膜。对于靠近关节的部位要用夹板固定。输注化疗药物前后必须用生理盐水冲管,静脉推注化疗药物时必须边推边抽回血,确认药物注入在血管内。

3.1.3.3根据药物的性质调节输液速度,化疗药物与血管壁接触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机率就会越高,当疗效与输液速度无关时,应尽快输入。联合用药时先输一般刺激性药物,再输强刺激性药物,如均为刺激性药物,应先输入低浓度药物,再输入高浓度药物。间隔时间应延长,一般不少于20分钟。在使用化疗药物前、后各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0毫升+地塞米松5mg静滴,两种化疗药物间用等渗液快速冲洗,可有效防止不良反应发生。

3.1.4.4穿刺静脉涂喜辽妥或喷赛肤润每日3次,可有效减少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

3.1.3.5掌握正确的拔针方法 输液完拔针前先用生理盐水50毫升静脉冲注后,再拔针。拔针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在针尖上方约2.5厘米处绷紧皮肤,使针头纵轴与血管纵轴平行,慢慢向外拔针,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再迅速拔出。然后用无菌干棉球沿穿刺点向上纵行皮肤及血管内针眼3-5厘米处按压3-5分钟,同时抬高穿刺的肢体,以免血液反流,防止针眼处化疗药物渗出及局部瘀斑发生。

3.2重视患者的宣教工作

3.2.1签署化疗同意书时,从化疗方案、化疗副作用、药物外渗的原因、外渗后的处理原则进行全面宣教,提高患者化疗期间的自我护理能力,且在护理病历上记录宣教的内容。

3.2.2讲解强刺激性药物首选中心静脉途径给药的优点,取得患者的配合。教会患者识别药物的刺激性,化疗当天向患者交代清楚哪一瓶药物是强刺激性的,哪一瓶是一般刺激性的,切勿自行调节输液速度。

3.2.3叮嘱患者输注强刺激性药物时,尽量减少去卫生间、进餐等活动,注意保护输液肢体,避免注射针头移位,输液的肢体勿被压迫,以免血液回流造成药物外渗。

篇5:第三节 化疗药物外渗的正确处理

化疗药物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常发生于以下情况:给药期间细胞毒性药物刺激静脉内壁造成静脉炎;细胞毒性药物由皮肤脉管系统渗出扩散至周围组织,导致局部炎症反应称化学性蜂窝织炎;局部炎症进 一步发展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称为渗出性坏死。

一、概

局部皮肤毒性反应占抗肿瘤药物所致各种反应的2%~5%是肿瘤化疗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许多抗癌药物在静脉注射时,由于各种原因渗漏到注射部位周围的皮下组织,会引起严重的局部毒性反应。据统计化疗药物在静脉给药过程中意外渗漏的发生率为0.1%~6%,实际的发生率可能更高,尤其是在用药护士未受过严格系统的专业技术训练情况下最易发生。

药物渗漏后通常表现为局部渗出区域的皮肤出现红斑、肿胀、皮下硬结及轻中度疼痛。有时可为剧烈地烧灼样疼痛,严重者可出现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形成经久难愈的溃疡。如果侵及脉管系统及肌腱组织,有时需手术切除甚至截肢。另外,神经压迫症状、肌肉挛缩及并发感染也较常见。因此,药物外渗可导致栓塞性静脉炎和局部组织坏死。

栓塞性静脉炎为注人化疗药物所用的静脉部位疼痛、皮肤发红,以后沿静脉走向皮肤色素沉着、脉管成条索状变硬和导致静脉栓塞。

局部组织坏死:当刺激性强的化疗药外漏或渗出至皮下时,即可引起局部皮下组织的化学性炎症,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严重,可持续2~3周,未及时处理时,则可引起局部皮肤坏死、形成溃疡,需要数月溃疡才能愈合。

根据化疗药物外渗后对组织的损伤程度,可以将化疗药物分为两大类:

1.发疱性化疗药物外渗后可以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药物。如阿霉素、表柔比星、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光辉霉素、氮芥、长春新碱、长春碱、去甲长春碱、长春地辛、胺苯吖啶、美登素等。

2.非发疱性化疗药物

(1)刺激性化疗药物:外渗后可以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如卡莫司汀、达卡巴嗪、依托泊苷、替尼泊苷、链脲霉素、丙脒腙等。

(2)无明显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甲氨蝶呤、替加氟、阿糖胞苷、门冬酰胺酶等。

二、化疗药物造成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抗癌药物渗漏后引起组织损伤的详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通过与正常组织细胞的核酸(DNA)结合或不结合等两种方式产生损害。前者的代表药物是阿霉素,能够迅速引起组织损伤,并在所浸润组织中长期滞留,有时达5个月之久,产生持续性损害;后者如长春碱类,并不与DNA结合,也可迅速损害正常组织,但通过代谢作用、灭活或排泄等方式,组织的修复机制可以正常进行,因而恢复较快。局部组织损伤可以由一种或几种途径引起:①静脉给药期间,细胞毒性药物刺激或渗出给药静脉通路;②由于药物浸润到周围组织造成局部组织损伤;③与细胞DNA结合的药物最常导致组织坏死,此反应可在刺激性药物撤除后持续数周;④化学刺激剂反应及诱导增殖细胞成熟停滞的作用也可导致局部组织毒性,如化疗药物的强酸、强碱或高渗性等。

(一)导致药物发生外渗的原因

1.血管因素

年老体弱的患者由于血管硬化、营养不良等原因,血管脆性变大、管腔变小、血液流速减慢,如果选择此类静脉输入化疗药物,则可导致局部药物浓度升高,从而加重化疗药物局部刺激作用,甚至发生外渗。另外,不恰当地选择较细的血管,在注射药物时可能会由于注射压力较高而使药物自穿刺部位渗出。

2.疾病因素

当患者并发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或由于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造成淋巴液回流受阻时,上腔静脉压升高。如果将药物经患肢外周静脉输入,会增加药物外渗的危险性。

3.药理因素局部组织损伤与药物种类、外渗量以及接触局部组织的时间有关。刺激性严重的药物应该尽量选择中心静脉或粗大外周静脉输入。化疗药物外渗量多,必然导致较为严重的副作用。另外,高浓度药物容易引起组织损伤,应予以缓慢静注,但随着时间延长又使药物与局部组织接触时间延长。

4.注射部位选择不当

应避免在肘窝处注射,此部位如果发生药物外渗后不易被发现。手腕以及手背上的神经和肌腱分布多,选择该处静脉注射药物,外渗后可能引起永久性损伤。从理论上说,最佳部位是前臂,因为该处静脉表浅,有丰富的软组织,可以防止损伤肌腱和神经,应该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5.注射血管选择不当血管内用药时,所选择的注射血管情况十分重要,一般而言,一些较肥胖的患者、高龄患者由于血管可视性较差、血管弹性及血流速度较低,容易发生抗癌药物的血管外渗漏。另外,不恰当地选择较细的血管,在注射药物时可能会由于注射压力较高而使药物自穿刺部位渗出。

6.医源性因素

医务人员缺乏使用抗癌药物的经验,或者在药物外渗前后未采取适当措施,或者缺乏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

7.外界因素

气温较低时,表浅血管容易发生收缩,血管脆性增高。因此宜先将所选择的局部血管温暖化,使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后再行药物注射。

8.放射线影响

经放疗过的区域,血管弹性、密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用药后有时可发生渗漏。另外,抗癌药物也可激惹“放射回忆现象”,加重局部区域的损害。

(二)与组织损伤相关的化疗药物分类

根据化疗药物渗漏后对局部组织的作用结果可将化疗药物分为三种:①发疱剂:指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或腐烂的药物;②刺激剂:仅引起渗漏部位发生炎症或疼痛,而不会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或腐烂的药物;③非毒性剂:指不易引起局部组织炎症或坏死的药物;实际上,发疱剂所产生的表现也包括了刺激剂所引起的症状。化疗药物分类见表3—8。

临床表现为

1.输液过程中患者常表现出肿胀及急性烧灼样痛。

2.外渗液体在注射部位聚集形成硬结,严重者可出现簇疱疹及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或大斑块,或二者皆有,斑块或溃疡下方常可见广泛组织坏死。

3.溃疡、斑块部位最终出现坚硬的黑色焦痂,焦痂外周的红斑肿胀持续数周。

4.由于皮下组织受累,可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神经病变及受累部位灼痛。

5.病理表现溃疡部位之下可见全层表皮及皮下组织坏死;溃疡外侧有明显表皮增生、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多见,为极度反应的表现,多数表皮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炎性反应迹象在新旧损伤中均不常见。

6.“静脉怒张”反应这一反应的特征是沿前臂静脉通路方向的绒状皮疹,注药的局部可以有红斑、水肿、硬结、瘙痒、触痛、浅表的疱疹和水疱。用药停止48小时内这一反应消退,且无残留组织损伤。据估计阿霉素应用中3%以上患者出现静脉怒张。

7.延迟的局部反应见于应用丝裂霉素化疗的患者,在日晒后出现皮肤毒性反应;“回忆反应"见于应用阿霉素、丝裂霉素的患者,比如一侧手臂输药后,当从对侧手臂再次给药时可在上一次化疗给药部位出现局部损伤。

三、化疗药外渗的预防和护理(一)渗出的分级

在记录渗出情况的时候应该使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表。根据患者表现出的最严重症状进行分级(表3-9)。

0 没有症状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英寸,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7~6英寸之间,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6英寸,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径>6英寸,可凹性水肿,循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液制品、刺激性或腐蚀性的液体渗出

(二)预防

1.化疗前应识别是发疱性还是非发疱性药物,以适当种类以及适当剂量的稀释液溶解药物,以免药物浓度过高。

2.输液部位的选择:避开手腕和肘窝及施行过广泛切除性外科手术的肢体末端,输液的适当部位为前臂近端(未手术)及重要结构上覆盖有大量皮下组织的部位。乳腺癌根治术后避免患肢注射,避免下肢静脉。合适的部位为前臂,应该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有计划地调换静脉,选择静脉需从小到大,由下到上,由远端到近端。若上述部位血管条件不佳,选择手背上直的、弹性好的易于穿刺的血管亦可行,外周静脉留置针优于标准静脉注射针。

3.预期可能有联合输液时,应考虑使用中心静脉留置针,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或皮下埋藏式导管输注系统。如果患者拒绝使用中心静脉,应在护理记录中说明,加强输液观察。

4.化疗给药必须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执行或指导。注射化疗药物前,必须先用0.9%的生理盐水冲管,确保针头在静脉内再注入化疗药。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静脉情况,并询问患者注射部位是否有疼痛和烧灼感,对于语言沟通障碍、老年或意识欠清的患者要给予重点关注,任何阻塞的迹象均需立即停止输液并检查,如疑似肿胀或患者主诉疼痛需回抽局部残留药液后拔出针头,给予冲洗注射,必要时按化疗药物外渗处理。应尽快给予稀释溶液,避免局部组织与药物长时间接触,以及药物浓缩造成损伤。化疗时可以使用化疗观察表,严密观察输液情况。

5.注射化疗药物前,应检查是否有回血,如果发现外渗明显,应及时另选注射部位,避免使用同一静脉远端。如果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应先注入非发疱性药物;如果两种均为发疱性,应先注入稀释量最少的一种,两次给药之间应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冲洗管道。

6.输入化疗药物后,应该用0.9%生理盐水充分冲洗管道后再拔针(除奥沙利铂外,奥沙利铂输入前后必须要用5%葡萄糖冲洗静脉管道),使化疗药物完全进入体内,并减少药液对血管壁的刺激。有报道,在输入去甲长春碱前后用生理盐水100ml+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100mg静脉滴注,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7.通过茂菲滴壶给药时不要施加压力,液面较低时用一手捏住茂菲滴壶下方,一手推注给药,自然输入后重复以上操作。

8.在用药前,详细向患者讲解药物渗出的临床表现,如果出现局部隆起、疼痛或输液不通畅,教会患者关闭输液器的调节阀,及时呼叫护士,尽量减少化疗药物渗出量。

(三)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1.挤压针管有无回血,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是否出现局部隆起、输液不通畅。

2.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

3.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患者有无胀痛感。

(四)外渗的处理

1.基本处理原则如果药物漏出血管外,或患者出现局部疼痛或烧灼感等可疑渗漏症状时,护士应该能够识别和评估外渗,并提供恰当的护理干预措施,使外渗的影响降到最低。应按下列原则进行处理:

(1)立即停止药物注射,保留注射针头,回抽残留的药物。(2)更换输液器,输人生理盐水。

(3)可选择性注入25mg氢化可的松,然后拔掉针头。(4)避免局部按压,在渗漏部位皮下多点注射相应的解毒剂。(5)局部给予氦氖激光照射,每日1~2次,每次20分钟,直至症状缓解为止。

(6)抬高患肢;局部冷敷或冰敷6~12小时,一般禁忌热敷,注意预防冻伤。疼痛剧烈者可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密切观察及随访。

(7)氟轻松软膏或如意金黄散外敷,也可用硫酸镁湿敷。(8)有局部皮肤破溃时不要涂抹任何膏剂,应采用无菌换药的方法处理,清理创面后也可用高渗生理盐水纱布湿敷,上面覆盖透气的溃疡贴。如果有严重的局部组织损伤或坏死,可请外科会诊,做清创处理。

(9)所有与外渗有关的情况都应该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2.常用化疗药物渗漏后的处理

(1)蒽环类抗生素:最佳方法是冰敷或冷敷。其机制为:使局部血管收缩,降低皮下组织对药物的吸收;减弱药物对正常组织细胞的破坏能力,限制损伤范围;减弱在炎症反应时所释放的白细胞的破坏力和酶反应性。冰敷时间通常在最初72小时之内,每天冰敷4次,每次30分钟。解毒剂可考虑选用二甲亚砜(DMSO)局部外用,每6小时1次,共2周或依情况而定,可避免发生皮肤溃疡。但应注意有无毒性加重情况。皮质类固醇激素能加重皮肤的毒性,不宜使用。

(2)丝裂霉素:与阿霉素(ADM)一样,也与细胞的DNA结合,常常产生持续的进展性局部毒性,易形成经久难愈性溃疡。无论冷敷还是热敷,效果均不好。可在局部皮下注射维生素B6,机制是在组织中维生素B6转化为吡哆醛及磷酸吡哆醛,与丝裂霉素(MMC)形成复合物,减少对皮肤的损害。据报道局部外用DMSO,可减低MMC的局部毒性。也可用(1/66)mol/L的硫代硫酸钠10ml注射于外渗处(由10%硫代硫酸钠4ml加注射用水6ml配置而成)或50mg/ml的维生素C局部静注都可以起到直接灭活的作用。

(3)柔红霉素:若漏出血管外,可以在局部注射50~100mg氢化可的松或局部静注8.4%碳酸氢钠5ml,减少药物与DNA结合,同时给予冷敷,减轻炎症反应。

(4)氮芥:首选硫代硫酸钠,可与氮芥发生化学性中和反应。一般用法为10%的硫代硫酸钠4ml与6ml的蒸馏水混合,局部注射及静脉滴注,同时局部冰敷6~12小时。

(5)植物碱类:对于此类药物外渗处理,目前仍存在争议,其中去甲长春碱(诺维本、长春瑞宾)和长春碱(VLB)的局部刺激性比较强,应尽可能避免使用外周血管。处理原则为稀释药物浓度,促进组织吸收。常用方法为:①透明质酸酶或生理盐水1ml,局部皮下注射。透明质酸酶能够破坏组织中的透明质酸,使抗癌药物易于扩散吸收;②给予氦氖激光照射。

(6)卡莫司汀:外渗后,可以局部静注8.4%碳酸氢钠5ml,起化学灭活作用。

(7)若无上述解毒剂可用2%普鲁卡因2ml加生理盐水5~10ml或用50~100mg氢化可的松于患处注射(使用普鲁卡因前应做过敏试验)。如果经保守治疗2~3天后仍持续疼痛或发生溃疡,可以考虑外科治疗,早期手术切除可以加快愈合,避免长期疼痛。

在应用具有发疱性质的抗癌药物之前,用药护士应仔细观察要注射部位的组织完整性及其状态,根据所用药物的不同,考虑最佳稀释浓度和应用方法,可先向血管内注入10~20ml生理盐水,以确保静脉血管通畅及完整。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期间,应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红斑、水肿、不适或疼痛,必要时每注人2ml,观察血回流情况,以确保针头在血管内。一旦发生外渗或可疑渗漏,则按照上述原则进行及时处理。

四、解毒剂的研究

抗癌药物渗漏后应用解毒剂可以缓解症状,其目的在于避免或限制溃疡形成,并促进损伤的恢复。目前经动物模型研究的解毒剂有:碳酸氢钠、氢化可的松、丙醇、去甲肾上腺素、N一乙酰半胱氨酸、谷胱甘肽、利多卡因、布比卡因、透明员酸酶、苯海拉明、维生素E、二甲亚砜(DMSO)以及丁酸羟甲苯(BHT)等,应用方式包括局部外涂和皮下注射。

1.氢化可的松应用机制在于皮质类固醇激素具有抗感染作用。虽然有些报道认为局部应用可以减轻ADM引起的毒性,但基于下列原因,多数专家目前不主张在ADM渗漏时应用:①组织学检查证实,ADM导致组织缺血性:坏死,而非炎症改变;②大量的动物模型研究未能证实应用氢化可的松有任何益处;③许多临床报道表明皮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并不能减轻毒性反应,而且使毒性加重。2.碳酸氢钠其机制是酸性环境有利于某些抗癌药物与组织细胞DNA等大分子成分的结合,而碱性环境则具有相反效果。但近来有资料表明,如果pH从5升到8,能促进细胞对蒽环类抗生素的摄取,从而加重毒性。另外,碳酸氢钠本身的浓度较高也可引起组织坏死。因此,该药作为解毒剂的应用仍有争议。

3.二甲亚砜及丁酸羟甲苯属自由基清除剂,应用机制是抗癌药物引起的组织损伤与氢氧自由基的形成有关,DMS0能够清除自由基而减轻毒性,局部外用后皮肤吸收快,可显著减低或防止ADM的组织损伤。DMSO的唯一毒性是暂时性、轻度皮肤刺激作用。

4.维生素B12对中枢和外周神经具有镇痛作用,可参与蛋白、脂肪、糖的代谢,保持神经髓鞘的功能。有作者报告将维生素B12150μg加入到50%葡萄糖5m1的比例,外敷抗癌药物外渗所致的局部组织溃疡12例,结果在疼痛缓解和溃疡愈合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一些化疗药物外渗后解毒剂的应用状 况见.表3—10。

阿霉素

①氢化可的松50~100mg皮下注射或皮内注射机制:减轻炎症反应

②8.4%碳酸氢钠5ml静注。机制:降低与DNA的结合力 ③二甲亚砜:外涂。机制:清除自由基 ④DMSO+维生素E。机制:同上 ⑤去甲肾上腺素10rag皮内注射或盐酸丙醇100mg皮内注射。机

制:通过β-受体防止ADM毒性

⑥冷敷

柔红霉素

同阿霉素

氮芥

10%硫代硫酸钠4ml静注。机制:通过碱化作用使之失活长春碱类

①透明质酸酶1ml皮下注射。机制:稀释抗癌药物②生理盐水1ml皮下注射。机制:同上

③氢化可的松25mg皮下注射。机制:减轻炎症反应放线菌素D 10%硫代硫酸钠5~10ml局部注射。机制:通过碱化使之失活顺铂

10%硫代硫酸钠5~10ml局部注射。机制:通过碱化作用使之失活

篇6:常见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当药物外渗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因此要以预防为主,外渗时也要处理妥当,避免给病人增加更多的痛苦。一旦发生渗漏,应立即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组织的毒性作用。

原则(1)促进液体重吸收。(2)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3)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

具体方法

目前输液外渗治疗方法主要有冷敷、热敷、硫酸镁湿敷等。冷敷使用于充血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伤;热敷使用于血管收缩剂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变。热敷稍有不慎,易造成患儿皮肤烫伤,小儿皮肤娇嫩,角质层薄,局部用药能迅速吸收,有时甚至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因此,对于小儿输液外渗局部药物处理较为慎重。

对血管刺激性较小的药物 如抗生素类:(1)肿块<5cm×5cm时,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可采用热敷方法(拔针4h后可进行)。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2)块>5cm×5cm时,一般在药液外渗的48h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可以用马铃薯、生姜外敷。(3)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局部产生无菌炎症反应)如:红霉素或沙星类药物,应给予冷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灭活药物毒性)或硫酸镁湿敷(预防小血管内膜炎),也可采用0.5%的654-2溶液湿敷(可对抗微血管痉挛,提高细胞免疫及补体含量,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而达到增强自身抵抗力,控制炎症的的)。

阳离子溶液与高渗溶液(1)钙剂:首选硫酸镁湿敷(因其对抗作用强),其次,也可采用0.5%654-2湿敷。(2)甘露醇发生渗漏时,初期可用热敷,也可用硫酸镁湿敷,还可采用75%的酒精湿敷。

注意点:渗漏超过24h以后,不可热敷。因此时,局部皮肤苍白,之后逐渐转暗红色,可产生局部出血,如此时热敷,可造成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代谢增强、细胞耗氧量增加,可加速组织坏死。3 扩血管药物 上述方法均可采用。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

升压药 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等,渗漏轻微时-热敷、严重时按医嘱处理,可局部封闭,654-2湿敷等(也可用酚妥拉明封闭,氢化可的松湿敷)。

抗肿瘤药物 少量渗漏:只要可疑渗漏,立即停止输注,然后先将针内药回吸出来,再注入5~10ml生理盐水,稀释局部药物浓度,同时冰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缓解疼痛、抑制局部炎性反应)。其他按医嘱执行。

抗癌药物应行二步注射法:盐水引路-药物输注-盐水冲注

6.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碘伏外涂。

附:

1.山莨菪碱湿敷治疗静脉输液液体外渗

方法:先用0.5%碘伏棉棒消毒针眼及肿胀部位,山莨菪碱10 mg加NS 10 ml浸湿无菌纱布覆盖在肿胀部位,一小时更换药液一次; 疗效:山莨菪碱湿敷和50%硫酸镁溶液湿敷均有较好的消肿、止痛效果。

原理:山莨菪碱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可使平滑肌松弛,有解除微血管痉挛作用,湿敷有促进药物迅速渗透到皮下组织,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解除静脉血管痉挛,扩张局部血管的作用。改善微循环,以利于外渗液体的回吸收。

2.硫酸镁湿敷治疗静脉输液液体外渗

方法:先用0.5%碘伏棉棒消毒针眼及肿胀部位,硫酸镁粉剂50 g加温开水100 ml,浸湿无菌纱布覆盖在肿胀部位,一小时更换药液一次。观察两组疗效。

疗效:50%硫酸镁溶液湿敷均有较好的消肿、止痛效果

篇7: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护理

摘 要 本文总结及探讨预防化疗药外渗得各种措施,提出了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和护士的专业培训,使护患双方掌握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相关知识,以最限度地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机会;发生后,护理人员能够迅速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减少外渗药物危害,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化疗药物 外渗 预防措施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37 文献标识码:A

化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的使用挽救和延长了无数肿瘤患者的生命。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药物外渗。外渗能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疼痛,周围组织坏死、溃烂,严重者需清创,植皮,部分患者可能不出现上述症状,等发现时已发生皮肤组织受损,甚至丧失肢体功能。为避免化疗药外渗采取以下措施:

1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1.1给药前准备

评估患者:血管等情况。向患者及其家属宣教药的基本知识,让他们配合。

1.2选择静脉

(1)正确地选择、有计划地使用静脉。应尽量避开关节处的静脉,防针头因活动而脱出血管,尽量选择较粗直或前臂弹性好的静脉。

(2)避免在手术一侧的肢体静脉穿刺;避免在之前穿刺点远端穿刺;穿刺点24小时内避免再次穿刺。

1.3提高穿刺技术

(1)提高静脉穿刺的准确性 用药前应先检查针头是否在血管内;避免因穿刺技术致化疗药的外渗。

(2)避免重复穿刺。

(3)留置针的使用。留置针在补液结束当天拔针;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min(有出血倾向应延长按压时间),禁用化疗药穿刺。

(4)置管。必要时深静脉置管,加强其护理。

1.4加强饮食指导

嘱患者清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

1.5加强责任心

化疗药物外渗的首发症状:输液部位疼痛,故护理人员应常巡视化疗患者,观察静脉输液部位有无肿胀、疼痛症状,早发现化疗药物的外渗,及时做有效处理。特殊人群,应勤观察。

1.6特殊药物

靶向药与化疗药联合,先用靶向药。

1.7其他

治疗原发病。

2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2.1基本处理

发现药物外渗后,立即停止化疗药液的注入,保留针头强力回抽3―5ml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出针头。评估并记录外渗的穿刺部位、面积、外渗药液的量、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局部使用解毒剂:对抗药物的损伤效应,灭活渗漏药物,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

2.2局部封闭方法及注意事项

也可局部用2%的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或者生理盐水在穿刺部位和肿胀范围做环形及点状封闭,既可以减少各种刺激反应,还可以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封闭液的量可以根据需要配制。

2.3外敷

局部封闭后给予外敷4~6h,然后将外敷药撤掉1~2h,暴露局部。继续给予外敷4~6h,外敷同时可给予冷敷15min。间隔30min/h后,再给第二次冷敷,根据病情与渗出情况可以给冷敷2~3次。外渗24小时内局部给予冷敷,以减轻疼痛和预防组织坏死,可促使血管收缩,减少药液向周围组织扩散。热湿敷是一较常用的基础护理技术,是利用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体表皮肤,达到局部和全身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外渗局部肿胀严重时,可用40―50度的33%~50%硫酸镁湿敷,湿敷面积应超过外渗部位外围2~3cm,湿敷时间保持24小时以上,如果药物外渗后局部有破溃、感染时,应报告医生及时给予清创换药等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奥沙利铂外渗后不能冷敷,因为奥沙利铂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感觉迟钝和感觉异常。遇冷会使这种感觉加重。禁止用冷水漱口和进冷食。外渗部位痊愈前,禁止在外渗区域周围及远心端再行各种穿刺注射。

外敷药成分: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妥布霉素、MgSO4、利多卡因。上述药物具有消炎去肿的作用。

2.4抬高患肢

发生外渗肢体要尽量抬高,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因药物外渗引起的肢体肿胀如在溃疡或坏死的皮肤进行清创换药或植皮,渗漏24h后进行红外线、超短波等理疗。指导病人患肢不要用力、受压,以防增加药物外渗。

2.5护理人员准确评估外渗药液损失量

如损失量>原药量10%,在重新输入时应遵医嘱补足损失量。

2.6?食指导

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多食水果、蔬菜、多饮水,15天~1个月之内禁食鱼、虾等食物。

2.7禁止洗热水浴

患肢更不能热敷,热敷不仅使药物渗出面积增大,而且局部疼痛感更加剧烈。因热敷使局部温度增高代谢增快,耗氧增加,加速组织坏死。

3心理护理

避免不必要医疗纠纷,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及家属多沟通。癌症患者潜意识里畏惧疾病,平时医护人员应多与他们交流,讲解疾病有关知识,缓解其压力,积极配合治疗,防止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

4结论

篇8:常见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药物外渗的116例患者,其中男性61例,女性55例。年龄范围在14~71岁,平均年龄为(35.26±2.59)岁。进行常规药液输入的有84例,抗生素输入者19例,甘露醇输入者13例。

1.2处理方法:①输液药物使用前的处理。为患者使用20%甘露醇时,采取加热使用或局部热敷的方法,这样可使血管扩张、循环加速,以避免快速加压输液对血管管壁的压力[2]。②处理药物外渗。对于一般药物静脉输液过程中的药物外渗,医务人员立即为输液者拔下针头,并寻找其他合适的静脉继续输液。为患者消肿止痛,例如按照郑伙娣提出的用75%的酒精湿敷患处(对酒精过敏者禁用),可以扩张血管,有利于药液渗透到血管内,使局部肿胀减轻;且酒精挥发时可以带走机体内的热量,使局部皮肤温度降低而起到冷敷作用;冷湿敷可以抑制局部组织细胞的活动,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以减轻患者疼痛[3]。③活血化瘀。马铃薯具有活血化瘀、缓解有机体组织损伤状况等效果,因此,我院医务人员会采取马铃薯切片外敷的方式使患者外渗部位尽快恢复。④清热解毒。云香精具有清热解毒的疗效,使用云香精涂抹穿刺部位,可以对外渗部位进行清热解毒。

1.3观察内容及评价标准:对药物外渗患者的外渗部位进行处理后,观察记录患者穿刺部位肿胀、疼痛的改善情况。外渗部位肿胀消失、无疼痛感,且无淤血现象则属于效果显著。若患者外渗部位尚存轻微红肿和疼痛,存在少量淤青则属于有效。若患者外渗部位肿胀明显、疼痛感依然强烈,或出现皮肤组织溃疡或坏死,则属于无效。

1.4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所示,经过我院医务人员对116例患者进行及时的处理措施,112例患者的药物外渗得到有效处理,3例患者穿刺部位形成溃疡,1例患者皮肤小面积坏死。其中,84例常规药液外渗的患者中,82例患者药物外渗得到有效治疗。1例患者形成局部溃疡,1例患者出现小面积皮肤组织坏死,总有效率为97.62%。19例抗生素药液外渗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出现了局部溃疡,总有效率为94.74%。13例甘露醇输入者中,1例患者局部皮肤组织坏死,总有效率为92.31%。数据结果显示,及时正确的处理措施可以有效促进药物外渗的消失。

3讨论

3.1药物外渗的患者血管因素:①慢性病患者。慢性病患者由于长时间血管营养障碍,导致血管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使药物外渗成为可能。②癌症患者。癌症患者需要接受多次化疗,在化疗过程中静脉变得比较脆弱。患者因此造成的血管难以穿刺,也增加了药物外渗的可能性。③老年患者。大多数年老体弱的患者都会出现血管硬化、皮肤也过于松弛,血管滑动性较强,不易穿刺。再加上老年患者皮下脂肪少、血管管腔也会变窄,导致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容易发生药物外渗。④微循环障碍患者。当患者失血过多、脱水或出现休克等状况时,患者血管的饱满程度会大大下降。这种情况也会增加血管管壁的通透性,引发药物外渗。除此以外,进行腋窝淋巴结切除手术的患者,静脉淋巴回流不通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也容易发生药物外渗的情况。

3.2药物外渗的药液因素:药物因素主要是指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浓度以及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如多巴胺等血管收缩类药物,会引起血管管壁渗透性的损伤。

3.3药物外渗的机械因素:机械性损伤一方面是由于某些医务人员操作不熟练,血管选择不当或拔针不正确等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婴儿或儿童进行静脉输液时乱动,导致针头易活动或拔针以后得不到正确按压造成的。

3.4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①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作为医务人员要把最基础的技能掌握好,选择固定性强、弹性较大且血管较粗的静脉进行穿刺,尽量做到一次穿刺成功。如果一次未成功,应选择不同的静脉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要仔细固定好针头,使用医用胶带、输液固定板等工具加强保护。②提高患者预防药物外渗意识。给婴儿或儿童静脉输液时,应叮嘱家长注意保护针头。尽量减少孩子玩耍、活动时对针头的碰触。随时注意针头周围是否出现鼓起、疼痛、血液回流等现象,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务人员。拔针后应指导患者正确按压,力度适当且不可揉搓,直到穿刺部位不再出血。③熟悉药物特点,使用前做出相应处理。作为医务人员准确熟悉药物性质,用药前充分考虑药物对患者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必要时进行相应处理。④加强对患者穿刺部位的关注。医务人员在给患者换药时应该下意识地关注一下患者的穿刺部位,并提醒患者随意保护穿刺部位。同时对婴儿、危重患者应该多巡视,一旦发现药物外渗现象要及时处理。⑤注意事项。在药物外渗后24 h内不可进行热敷,外渗前期冷敷可以收缩血管,使血管管壁的通透性很大程度上降低。同时还可以抑制局部组织细胞的活动,起到消肿、麻痹神经末梢敏感性的作用以减轻患者疼痛感。在药物外渗24 h后才可以对患者外渗部位进行热敷,使血管通透性和血液运输能力得以恢复。

静脉输液是临床疗法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它可以为患者体内输送治疗疾病的药液、营养液。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另一方面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药物外渗,会给患者带来不利影响。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着眼于自身的职业素质,提高穿刺技能、熟知药物性质,并时刻保持严谨、冷静、负责的工作态度。同时为了减少静脉输液中药物外渗的发生,医务人员要在药物外渗前做好预防措施。这样才能事前预防、事后不慌不乱,井然有序地进行每个工作环节,为患者减少病痛和心理压力。在减轻患者疼痛的同时,注意排除不良反应对患者的不利影响,以免使外渗情况加剧或导致皮肤、皮下组织溃疡等严重现象。我院对116例患者药物外渗处理措施的研究分析,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回顾中分析掌握预防药物外渗的措施。常规药液外渗处理的总有效率为97.62%,抗生素药液外渗处理的总有效率为94.74%,甘露醇输入治愈总有效率为92.31%。研究结果表明,在患者出现药物外渗后及时作出正确的处理措施,有效处理患者的药物外渗情况是尤其重要的。以上是我院探讨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药物外渗的116例患者,对其药物外渗的原因及处理措施进行回顾分析,据此研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结果 经过我院医务人员对116例患者进行及时的处理措施,112例患者的药物外渗得到有效处理,3例患者穿刺部位形成溃疡,1例患者皮肤小面积坏死。结论 正确及时的处理措施可以使患者药物外渗现象快速消失,同时做好药物外渗的提前预防,也可以有效减少外渗发生的可能性。

关键词:静脉输液,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

参考文献

[1]贺祥凤.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观察与处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2):57-58.

[2]陆映香,冯凤谊,李希如,等.两种方法处理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效果比较[J].吉林医学,2015,36(6):1249-1250.

篇9: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关键词】 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处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10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82-02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我院2010年第二季度共配置6215份化疗药物,第三季度共配置5708份化疗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化疗药物外渗及静脉炎时有发生。化疗药物外渗临床可表现为局部皮下或深部组织红肿起泡,烧灼剧痛甚至坏死、溃疡经久不愈,严重的可引起化学静脉炎。关于防止化疗的药品在送药的过程中发生意外,降低患者的痛楚,确保化疗的顺利进行,是所有医护工作者必须要注意的情况。

1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方法

1.1 根据药物选择血管 发疱性、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不宜选手足背小血管,长时间进行化疗的患者,需要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来保护大静脉:采用常规的采血和非化疗的药品注射应该选用小静脉,然后通过静脉插管进行化疗;

1.2 增加专业的熟练技术 采用穿刺技术,保证一针见血,在穿刺成功以后,采用正确的方法来使针头固定起来,防止滑脱和刺破血管壁,在进行拔针以后再准确地按压针眼2-5分钟(明显有出血的倾向来增加按压的时间);另外,在注入发疱剂之前,要对使用的血管作出正确的判断。

1.3 要合理的运用药品 正确的掌握送药的原则、浓度和输入速度;了解化疗药物的性质及毒副作用根据药物的性质调节输液速度。化疗药物与血管壁接触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几率就会相对增加,当疗效与输液速度无关时,应尽快输入。

1.4 正确的送药方式 不可以用有化疗药液的针头穿刺血管或者进行拔针,在使用药品前后可以进行冲管或者在中间进行送药;在采用静推的时候可以一边推药一边把血抽回,同时在确保药物留在血管中的时候,浓度最好不要太高,速度也不能太快;

1.5 对病人进行宣传教育和配合 ①在化疗开始前要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嘱咐患者在注入比较强的刺激性药物的时候,可以降低就厕、就餐等身体的移动,同时要注意输入肢体的行动,也避免了注射针头的移位,输液的身体不可以被压迫,为了避免影响血液回流造成药物外渗。②帮助患者进行自我审视与观察,不时地询问病人输入化疗药物时是否有疼痛、肿胀的感觉,假如有,则马上关闭输液的开关,同时向护士立即进行汇报,另外,要护士与病人一起观察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有没有滴速的明显降低减慢的现象,进而比较早的发现化疗药物的外渗。③训练患者进行识别的药物的刺激性,可以在化疗当天向患者解释哪一瓶液体是比较强的刺激性药物,哪一瓶是普通的刺激性药物,不可以自行调节输液的速度。④发疱剂滴注时,应该尽量减少病人的活动,化疗时如有异常感觉,及时报告护士。

2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2.1 外周静脉炎外渗的处理 ①如果病人反映输注部位疼痛,那么即便没有外渗的现象,也应该立即终止输液。同时留意需要原位保留针头。②局部冰袋冷敷局限受损区域。③用针筒尽量吸出局部外渗的残液。④局部普鲁卡因+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可减慢化疗药物吸收和镇痛。⑤局部明显肿胀者可用硫酸镁湿敷以消除肿胀抬高肢体或注射部位48小时。⑥如已发生溃疡或水疱的时候一定要请外科进行会诊,在清除了坏死组织同时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⑦避免了外渗部位收到压力,.待炎症急性期过后可理疗以促进恢复。⑧保留外渗的液量、输注部位、药物浓度、病人症状及累及的范围等方面。

2.2 中心静脉炎外渗的处理 ①假如病人感觉CVC部位存有不适、疼痛、烧灼感、肿胀、胸部不适或者输液的速度产生变化的时候,要马上停止输液。②假如是在皮下进行埋泵,应该评价针头的地方是否准确。③要尽可能地回抽渗出的液体。如果渗出的液体是针头滑出埋泵所导致的,那么尽可能地通过针头来吸出渗出液,假如没有办法吸出的话,那么就要拔掉针头,然后从皮下进行抽吸残留液。④给予适当的解毒剂。我们通过埋泵输注解毒剂应该防止液量过多而引起的局部压力过大,注射后应及时封泵。⑤如果需要的时候要拍正侧位胸片,来确定是否有渗液的原因及影响的情况,同时请外科会诊来通过手术的办法进行处理。

2.3 化学性静脉炎的处理 ①已经发生却还没有非常明显不适的病人可以继续观察,不做特殊处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与静脉输液协会(INS)建议使用聚氨酯或硅胶材质的导管针,若患者有过敏反应,应更换不同材质导管。②早期(72小时内)可以按照药物类型的不同,参考外渗的处理要求从而进行外敷或者使用解毒剂等方法。根据的建议应将药物放在50-100毫升的5%葡萄糖溶液,可降低静脉炎发生的几率。③可用1-3%普鲁卡因或加地塞米松5-10mg溶于生理盐水经受累静脉输注。④72小时后仍有疼痛的病人可以采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在患处外涂激素类软膏、鱼石酯软膏或喜疗妥软膏,每天1-2次,并进行局部按摩。⑤疼痛明显的患者,可用0.25%-0.5%普鲁卡因加用地塞米松或强的松龙局部封闭注射。因为化疗药物外渗后危害严重,因此负责输注化疗药物的护士要加强责任心,掌握正确给药方法,用药全过程加强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陶红梅,曾兆慧,胡文丽.61例化疗药物外渗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9/22.

篇10:刺激性药物外渗的护理措施

—、药物出现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药物外渗的分类:非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

三、外渗药物种类与分类

1、非化疗药物外渗—药物的分类 1)钙剂:10%葡萄糖酸钙、氯化钙

2)高渗性药物:50%葡萄糖、10%氯化钾、5%碳酸氢钠、20%甘露醇、脂肪乳、TPN(700 ~ 12300)3)管收缩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 4)生素:强力霉素、万古霉素、氧哌青、新青III 5)碱类药物:苯妥因钠、硫苯妥钠

2、化学治疗药物外渗—药物的分类

1)无刺激性药物:门冬酰胺酶、博来霉素、阿糖胞苷、甲氨蝶呤、氟尿嘧啶 2)刺激性药物:VP-

16、M-

26、环磷酰胺、异环磷、奥沙利铂、紫杉醇

3)腐蚀性(发泡性)药物:防线菌素D(更生霉素)、蒽环类(柔红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去甲氧柔红霉素)、碱类(长春新碱、长春的碱)、氮芥

四、渗出的分级 0 级 无临床症状。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 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6英寸,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大于6英寸,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4 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循环障碍,中等到重等程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的渗出。

五、与渗漏发生有关的因素

1、注射血管:肥胖、高龄、血管的直径

2、外界因素:气温较低

3、病理因素:上腔静脉压迫、乳癌术后

4、放射线因素:放射治疗区域

5、注射部位的选择:手背、关节

6、注射技术的掌握:专业培训护士

六、外渗损伤发生的时间

1)药物外渗的组织损伤的发生有时间差异,同种药物外渗后的局部反应的时间不一 2)可能与渗漏的剂量、浓度、部位、个体差异有关。3)外渗损伤性溃疡一般在3~10天内发生。

判断药物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七、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

1)渗透压高的药物: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或黑色。2)血管性药物: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有刺痛、烧灼痛感,约8-10H变性坏死。

3)化疗药: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局部红润,苍白灰白继之黑红、紫黑、黒痂形成或激发感染。

八、出现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如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可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

1)一旦发现或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外,应立即停止注射。

2)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面强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抽出,拔针后用干棉球按压3 Min 左右。

3、局部封闭的方法:用N S 20ml + 地塞米松10mg + 2%利多卡因10ml,在超出外渗部位0.5-1cm 处进行局部封闭,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1次/天,连续3天。

5、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0.9%生理盐水5ml + 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或者取酚妥拉明10mg + 0.9%生理盐水50 ml 局部湿敷 30min/次,每天早、中、晚各一次,连续3-7天。

6、钙剂: 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1或1%普鲁卡因2ml + 地塞米松5mg + 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7、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1%普鲁卡因2ml + 生理盐水2ml-5ml或1%普鲁卡因2ml + 地塞米松5mg + 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8、红霉素、安定:冷敷

9、恩环类化疗药物:局部冷敷可使血管收缩、组织细胞代谢率下降,可以使药物外渗的量及正常细胞对药物摄取,已达到减轻渗漏范围的目的。可局部用冰袋冷敷(4℃~6℃)48 ~ 72 h,1次/6h,每次20 ~ 30min。

10、碱类:局部热敷可以引起血管扩张,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分散和摄取,减轻药物外渗所致皮肤伤害。

上一篇:小学社会情感教学论文下一篇:《桂林路中作》原文注释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