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2022-05-11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中国历史地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周礼》作为中国的儒家经典,内容丰富,涉及古之九州、天文、国家的封邦建制。政法文税、弄伤医卜以及沟洫道路等等;而这些内容都构成了古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研究历史地理更为重要。本文即从农作物、地图、行政区划、气候以及建筑五方面探究其史学价值。

第一篇: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解读中国:历史与现在

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和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秦汉文明展”于2017年3月27日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集中了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32家收藏单位的282件(套)文物精品,其中更有首次出国展览的江西海昏侯墓随葬编钟和马蹄金。

作为2017年最为重要的中美人文交流项目之一,该项目受到了刘延东副总理的亲切关怀,并向展览开幕式发来贺信。同时,展览得到了文化部及中国驻美国使馆的支持,以及基辛格博士等重要人士的关注。

一直以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围绕着中国历史主题,保持着密切合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重要展览,如1980年“伟大的青铜时代”展、2004年“走向盛唐”展览、2010年“忽必烈的时代——中国元代艺术展”等。“秦汉文明展”秉持着一贯的高水平,以深入的研究为基础,通过极富代表性的展品表现鲜明的展览主题,力图为各界观众,尤其是西方观众提供更新更多的了解中國秦汉历史及中国文化的素材与视角。

一、展览主题:历史照进现实

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秦汉时期塑造了中国文明的诸多特质。此后两千余年,国家政权结构、律令体系、政教关系、疆域幅员、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深受此时期之影响。时至今日,China、汉语、汉字等名词直观反映着秦汉时期之深刻烙迹。

今日之中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承载着悠久而博大的文化传统,呈现着日新且蓬勃的时代面貌。面向全世界观众,如何介绍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之间的秦汉时期历史?如何更好地帮助观众理解那个时期的中华历史传统?在我看来,“秦汉文明展”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在策展人孙志新博士的构建下,本次展览以“中国”为出发点与归宿。展览主题以中国历史之秦汉时期的成就,提供理解今日中国的历史视角。可以说,呈现于世界舞台之上的今日中国,其文化基因中有着秦汉之渊源。将今日之中国与历史之中国紧密相连,既夯实了展览的现实意义,又为观众理解展览提供了参照系。

展览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以秦统一天下为背景,展示了以兵马俑(图一)、武备所构成的军事实力,以文字、铜车马、度量衡具与货币系统体现出的统治策略,以建筑构件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秦朝的建立,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格局,也开启了一个以“统一”为政治理念的新时代。同时,还展出了以百戏俑和铜雁为代表的写实主义风格塑像。有学者认为,这种写实主义风格可能反映了与外来文化交流的情况。

第二部分展现汉朝继承秦朝的统治格局,并为巩固和拓展“天下一统”而付出的各方面努力。汉朝进行的政治改革与文化创新,建立了完备的文官体系,明确了儒家思想作为王朝的统治思想,确立了郡县制与封国制相结合的行政结构,组建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并开展了以“丝绸之路”为载体的国际交流。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一系列的彩绘舞俑、歌人、奇珍异兽、建筑模型等展品反映出汉代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尤其是汉中山国王后窦绾的葬具金缕玉衣(图二)充分展示了贵族墓葬的奢华以及对于升仙的向往。

第三部分探索汉代艺术与文化的多样性。汉朝统一的政治格局下,广阔疆域中的各地人民不断创造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以儒家为主体,道家、阴阳家等诸多学说所宣扬的观念互鉴融混,体现在如家族祠堂和墓室装饰等载体上。边疆地区的独特艺术风格不仅表现在艺术形象上,器物材质也保持着鲜明的喜好(图三)。除了青铜、黄金、宝石等珍贵材质,玻璃、琥珀、水晶等贸易舶来品也陆续出现在边疆乃至中央腹地。汉代是一个面向国际敞开胸襟的时代。

最后一个展厅内,只放置了一件汉代铜镜(图四)。其背面铭文有“中国大宁”一语,成为了整个展览的点睛之笔。经历过秦汉时期四百余年的提炼,“中国”一词在大一统政治格局中不断明确其内涵与外延。正如展览部题所述:“这片广袤而多元的国家中,‘中国人’成为一种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身份认同。”从那时起,“中国”所代表的深刻含义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心理的核心部分。

对此,纽约时报的记者Holland Cotter以西方人的视角做了一个有趣的表述:“对秦汉人来说,无论你去了哪里,在此生还是来世,你都在中国。”

二、展品:代表性与新鲜度

展品是展览的载体。高质量的展品是展览水平的保障。挑选适合的展品是展览筹备工作的重要环节。依据展览的需求和特点,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来挑选恰当的展品。我认为,本次展览的展品从“代表性”和“新鲜度”两个方面出色地满足了展览主题和内容需求。

本次展览展出的282件(套)展品,时间上跨越了秦汉两个朝代,地域上覆盖了王畿地区与边疆地区,种类上涵盖了最具代表性的器形与材质,来源上包括了本土制造与外来进口,用途上兼顾了城址所用与墓葬所用。不仅如此,展览从众多的同类型文物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展品,以求最能满足展览需要。

规范文字、车轨间距以及度量衡标准等举措,被认为是秦始皇帝的重要历史贡献。为了表现这个重要内容,除了惯常的秦半两、权、量之外,策展方特意选择了出土于骊山陵陪葬坑的一号铜车马和二号铜车马(复制品)(图五)。这两辆车约为真车1/2大小,通体使用青铜、金、银等金属铸造,并在表面施以彩绘。更为重要的是,两辆铜车马由数千件部件组合而成。这些部件采用标准化生产,重复性部件规格一致,直至今日仍可活动自如。观众不仅对秦代的标准车轨间距有了直观理解,更可以对当时标准化生产的应用水平有了直观印象。

一直以来,追求“再现”的写实主义艺术风格是中国艺术风格中的小类。实际上,这种艺术风格也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展选择了分别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园水禽陪葬坑和百戏俑陪葬坑的铜雁(图六)与力士俑(图七)。铜雁羽毛的细致纹理,力士手臂的条条肌肉,都让人惊叹其准确与真实。以这两件展品为代表的秦陵陪葬品足以让每一个观众对中国艺术留下新的深刻印象。

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的金缕玉衣葬具是本展的重点展品之一。由金丝串联数千片玉片制成的玉衣,犹如一个玉匣将逝者的身体包含于内,寄望魂灵升飞于天而化仙。作为最高规制的葬具形式,观众可以了解西汉统治阶层的奢华葬俗,同时,也可以理解汉代思想中的死亡觀念。

最新的重大考古发现总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本展展出了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江西南昌海昏侯墓”随葬编钟6件(图八)和马蹄金(图九)3枚。这也是“海昏侯墓”随葬品首次出境展览。墓主刘贺曾经被立为汉皇帝。他特殊的身份让观众对其墓葬充满了好奇。鎏金编钟与马蹄金仅是他随葬物品的冰山一角,也足以让观众感受到贵族生活之奢侈与器用之精美。而且,该墓的发掘工作尚在进行之中,不断公布的新发现持续增加着展品的吸引力。

三、展厅:以展品为主角

本次展览的展厅选择了深灰色为主色调,通过大型喷绘展示了长城、部分展品特写等背景画。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色彩,也省去了过多的装饰,甚至连文字说明也只是点缀其间。素雅的风格营造了一种纯粹的环境(图十、十一)。当观众走进展厅,目光随着点光源的照射,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展品之上。

所有的细节都是如此的清晰。兵马俑严肃的表情与坚毅的眼神,力士俑屏气凝神的蓄力,铜雁凫水的优雅,歌舞俑的曼妙身姿与演奏俑的专注,动物塑像的憨态可掬,金缕玉衣的神秘与安详。当目光扫过一件件历史的见证物,你仿佛聆听到它们在轻声诉说。

时至今日,博物馆展览已经发展成为立体式的综合展示平台。借助于设计师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观众可以从一个展览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但是,如何更好地构建一个有层次的展览信息体系?如何为观众营造一个更好的观展环境?国内外众多的博物馆有着各自的理解与尝试。本次展览的展厅设计风格以一种简约的方式,将展厅“还给”了展品。

四、幕后:七年与万里

据策展人孙志新博士介绍,本展的策划经历了7年的时间,从一件件展品资料的收集开始,到主题的确定、展品初选、展品考察、编写大纲与说明以至展览设计等等环节。这个过程中,既需要严谨的学术研究,也需要创意与灵感。

为了从13个省(市、自治区)的32家文物收藏单位调集参展展品,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员往返奔波了上万公里。他们认真核对每一件展品的信息,仔细查验与记录展品的每一处细节,护送展品运输的每一公里,经历了2个多月的旅途奔波,只为让每一件展品安全地送抵展览场地。这个过程中,既有疲惫与辛酸,也有欢乐与鼓励,更多的是专业与热爱。

这场展览呈现了数百件展品的精彩,幕后则是所有筹备人员的出色工作。当两千年的历史滑过指尖,每一个人都怀着敬畏的心情,去感受历史的光芒。历史与现实,从来未曾分离。

作者:张钊

第二篇:《周礼》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史学价值

摘 要:《周礼》作为中国的儒家经典,内容丰富,涉及古之九州、天文、国家的封邦建制。政法文税、弄伤医卜以及沟洫道路等等;而这些内容都构成了古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研究历史地理更为重要。本文即从农作物、地图、行政区划、气候以及建筑五方面探究其史学价值。

关键词:《周礼》;职官;史学价值

一、《周礼》简介

《周礼》是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所以《周礼》也叫《周官》,又称《周官经》。在西汉成帝时,刘歆在校理秘府所藏书籍时,才将《周官》列入书目,但是缺冬官这篇,于是以《考工记》补足。在王莽建立新朝时,才改《周官》为《周礼》,并宣称这是周公时所制定的典章制度。在郑玄作注后,《周礼》与《仪礼》《礼记》并称《三礼》。在宋朝时,将其列入十三经中,于是成为了我国古代的法典著作。

其中,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法,冬官主管营造,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这在上古文献中实属难得。里面所涉及的典章制度包括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还有用鼎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等等。正是详细的记录了这些制度,使其更显珍贵。

通常,大家都认为《周礼》中所记述的各项典章制度,并非真正周代的制度,而是作者认为国家的理想制度。文中充满了人法天的思想,主张社会组织要效法自然原则,即“人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周礼》以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为间架。天、地、春、夏、秋、冬即天地四方六合,就是古人所说的宇宙。《周礼》六官即六卿,根据作者的安排,每卿统领六十官职。所以,六卿的职官总数为三百六十。众所周知,三百六十正是周天的度数。《周礼》原名《周官》,此书名缘何而起,前人曾有许多猜测。依笔者之见,所谓《周官》,其实就是"周天之官"的意思。作者以“周官”为书名,暗含了该书的宇宙框架和周天度数的布局,以及“以人法天”的原则。其后,刘歆将《周官》更名为《周礼》,虽然有抬高其地位的用心,但却是歪曲了作者的本意。

《周礼》的许多礼制,都影响百代。如从隋代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其中的“六部”,就是仿照《周礼》的“六官”设置的。唐代将六部之名定为吏、户、礼、兵、刑、工,作为中央官制的主体,为后世所遵循,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历朝修订典制,如唐《开元六典》、宋《开宝通礼》、明《大明集礼》等,也都是以《周礼》为蓝本,斟酌损益而成。又如“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都城格局,成为历代帝王向往的楷模。但历朝都城,大都沿用前朝旧址,故其格局难以刷新。元始祖忽必烈建在北京建立元大都时,得以在金的上京附近重新规划,乃以《周礼》为范本,建立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以后,明、清两朝不仅沿用不废,还仿照《周礼》,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形成今日的布局。朝鲜的汉城,同样有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乃是海外依仿《周礼》建都的典范。

二、《周礼》中的历史地理的职官

历史地理涉及方方面面,根据《周礼》的内容,我们将其分为农作物、地图、行政区划、气候以及建筑五大类。因为内容繁多,所以农作物中包括粮食、山泽和家畜;行政区划中含有交通的内容;建筑中包括宫殿和墓地的内容。

(一)有关农作物的职官

天官冢宰第一中的大宰,他的主要工作是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饬化八材。

醢人,其职责主要是掌四豆之实

大府,掌九贡、九赋、九功之贰,山泽之赋。

地官司徒第二中的载师,掌任土之法。主要负责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

里宰,主要掌比其邑之众寡,与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以岁时合耦于锄,以治稼穑。趋其耕耨,行其秩叙。

委人,掌敛野之赋敛薪刍。凡疏材木材,凡畜聚之物,以稍聚待宾客,以甸聚待羁旅。

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

稻人,掌稼下地。

山虞,掌山林之政令,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

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时计林麓而赏罚之。

丱人,掌金玉锡石之地,而为之厉禁以守之。若以时取之,则物其地图而授之,巡其禁令。

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

廪人,掌九谷之数,以待国之匪颁、赒赐、稍食。

仓人,掌粟入之藏,辨九谷之物。

司稼,掌巡邦野之稼,而辨穜稑之种。

舂人,掌共米物。

夏官司马第四中有山师,主要是掌山林之名,辨其物与其利害,而颁之于邦国,使致其珍异之物。

川师,掌川泽之名,辨其物与其利害而颁之于邦国,使致其珍异之物。

邍师,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坟衍、邍显之名物之可以封邑者。

秋官司寇第五主要有柞氏,掌攻草木及林麓。以及薙氏掌杀草。

(二)有关地图的职官

天官冢宰第一中的小宰,主要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以官府之八成经邦治:一曰听政役以比居,二曰听师田以简稽,三曰听闾里以版图,

内宰,掌书版图之法,以治王内之政令。

地官司徒第二中的大司徒,主要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

土训,掌道地图。

春官宗伯第三中的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为之图。

夏官司马第四中的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

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

(三)有关行政区划的职官

天官冢宰第一中有宰夫之职,掌治朝之法…八曰徒,掌官令以征令。掌治法,以考百官府、群都、县、鄙之治,乘其财用之出入。

地官司徒第二中的封人,掌设王之社壝。为畿,封而树之。凡封国,设其社稷之壝,封其四疆。造都邑之封域者,亦如之。

县师,掌邦国、都鄙、稍甸、郊里之地域,而辨其夫家人民、田莱之数,及其六畜、车辇之稽。

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法。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皆有地域,沟树之,使各掌其政令刑禁。

夏官司马第四中的大司马之职,主要负责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制畿封国,以正邦国。

量人,掌建国之法。以分国为九州,营国城郭,营后宫,量市朝道巷门渠。

司士,掌群臣之版,以治其政令。

合方氏,掌达天下之道路,通其财利,同其数器。

形方氏,掌制邦国之地域,而正其封疆,无有华离之地,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

(四)有关气候的职官

主要有天官冢宰第一中的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春官宗伯第三中的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月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

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

(五)有关建筑的职官

天官冢宰第一中的掌舍,主要掌王之会同之舍。设梐枑再重。设车宫辕门,为坛壝宫棘门,为帷宫,设旌门。

司会,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之贰,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以周知四国之治,以诏王及冢宰废置。

春官宗伯第三中的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

夏官司马第四中的土方氏,掌土圭之法,以致日景,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以辨土宜土化之法,而授任地者。王巡守,则树王舍。

三、《周礼》中职官反映的历史地理价值

从上述五方面职官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当初社会在各个方面的规范。使我们更为形象、全面的了解过去。同时,也为我们进行研究提供了依据。此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周礼》中的其他史学价值。

首先,通过《周礼》反映出国家的概念。

如《周礼·大宗伯》云:“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

土圭是一种测日影长短的工具。所谓“测土深”,是通过测量土圭显示的日影长短,求得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之地,也就是“地中”。夏至之日,此地土圭的影长为一尺五寸。之所以作如此选择,是因为“地中”是天地、四时、风雨、阴阳的交会之处,也就是宇宙间阴阳冲和的中心。

《周礼》中的国都地点就是通过土圭确定的。

其次,是九畿的确定。

《周礼》以土圭测日影,在地中建王城,既是哲学寓意的需要,也是“体国经野”的需要。王者划分国野和野外之地,都以王城为中心。如方千里的王畿,就是以王城为中心建立的。王畿之外有所谓“九畿”。《《周礼》·夏官·大司马》云:“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

可知九畿的分布,是以方千里的王畿为中心,其四外的五千里之地,依次划分为侯畿、甸畿、男畿、采畿、卫畿、蛮畿、夷畿、镇畿、蕃畿等九层,大小相套,依次迭远。相邻之畿的间隔都是五百里。《尚书》中确有侯、甸、男、卫、采等外服的名称,却没有如此类似于同心圆的分布。

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些社会居民组织状态。

从《周礼》中,我们发现当时的居民组织类型有两类:国都之外的四郊之地称为乡,郊外之地称为遂。乡之下细分为州、党、族、闾、比等五级行政组织。遂之下细分为邻、里、酂、鄙、县等五级行政组织。根据地官的《大司徒》、《遂人》等记载,乡、遂的民户构成分别为:一比有5家,一邻有5家,一闾有25家,一里有25家,一族有100家,一酂有100家,一党有500家,一鄙为500家,一州为2500家,一县为2500家,一乡为12500家,一遂为12500家。乡、遂各级组织的编制极其整齐。

此外,乡和遂的数量都是六个。六乡、六遂的居民数似乎恰好相合,既无不足,也无羡余。

另外,我们还看出当时对农田的规划。

《地官·遂人》云:“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

这里记载了两个系统,一是农田系统,二是沟洫系统。农田以“夫”为基本单位,一夫受田百亩。夫田与夫田之间有称为“遂”的水渠,遂上有称为“径”的道路。每十夫之田之间,有称为“沟”的水渠,沟上有称为“畛”的道路。每百夫之田之间,有称为“洫”的水渠,洫上有称为“涂”的道路。每千夫之田之间,有称为“浍”的水渠,浍上有称为“道”的道路。每万夫之田之间,有称为“川”的水渠,川上有称为“路”的道路。如此通达于王畿。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沟洫、道路系统有严格的丈尺规定。据郑玄的注,遂,宽、深各二尺;沟,宽、深各四尺;洫,宽、深各八尺;浍,宽二寻、深二仞。沟洫上的道路的宽度,径可以让牛马通过,畛可以让大车(车轨宽六尺)通过,涂可以让一辆乘车(车轨宽八尺)通过,道可以让两辆乘车通过,路可以让三辆乘车通过。仅就以上数例,就不难发现《周礼》的制度有相当的理想化的成分。将国都建在“地中”,其理论色彩十分鲜明,实际上是无法操作的。整齐划一的九畿制度、居民组织、沟洫道路系统,遑论古代中国,就是移山填海的大跃进时代也没有实现过。

参考文献:

〔1〕(清)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彭林整理.周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翟树毅,韩洋.《周礼》:我国古代行政法之雏形[M].昆明:法制与社会,2009(25).

〔3〕王海娜.《周礼》中所记交通礼仪研究.吉林: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5).

〔4〕赵四化.从周礼看早期城市规划思想的礼制特征.太原:山西建筑,2010(17).

〔5〕李亚明.从《周礼·考工记》沟洫关系看我国古代农田水利系统[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报,2008(2).

(责任编辑 孙国军)

作者:高洁

第三篇:中国地理复习策略

在高考中,中国地理知识包括初中和高中两部分。初中地理侧重基础知识,如中国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中国的人口与民族,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人文知识中的农业,工业,交通与运输,商业旅游,人口与城市,中国分区等。高中地理则侧重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应用,即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因此对中国地理进行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突出地图,建立地图网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灵魂,高考中对地理知识的考查往往以地图的形式呈现,因此记忆不同地区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在头脑中建立中国地图网是非常必要的。

1.用《中国政区图》掌握我国的行政区划及分布,特殊经线或纬线穿过的行政区(如回归线穿过的省份),中国的边界、邻国、领海,中国的民族分布与民族政策。

2.记忆相关地形图中的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山脉的地理特征,个别山脉的经纬度。如:东西走向的天山,是我国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分界线;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是我国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森林与草原、种植业与牧业的分界线。我们还可以记忆昆仑山—秦岭(34°N)、南岭(26°N)、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贺兰山、祁连山、武夷山、横断山(100°E)、喜马拉雅山等主要山脉的地理特征与经纬度。

3.记忆重要经纬度上突出的地理事物。如110°E与34°N交点为华山,与30°N交点接近巫山,与20°N交点为海口市;30°N与120°E交点为杭州市,与105°E交点为四川盆地,与90°E交点为拉萨。

4.记忆主要地形区的分界线或经纬度。如青藏高原(80°E~100°E,30°N~40°N)、云贵高原(100°E~110°E,23°N ~28°N)、塔里木盆地(85°E,40°N)、准噶尔盆地(85°E,45°N)、四川盆地(105°E,30°N)、柴达木盆地(95°E,38°N)。又如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大兴安岭为界与东北平原相邻,西部连接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南部以长城为界与黄土高原相邻;黄土高原南到秦岭(34°N),北到长城,东到太行山,西到乌鞘岭;东北平原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燕山以北;华北平原位于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淮河以北;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长江南北两侧。

二、重视知识重组,简化复习环节

初、高中知识中有很多知识重复点,或对某一地区知识在初高中均有分布。为简化复习环节,节省时间,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有必要对知识进行重组。

1.地形区的知识重组:在历年高考中,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考查,往往以区域图的形式出现。我们可以把初中、高中地形区知识进行总结与整合,以地形区为单元,从位置、地形、气候、植被与土壤、资源、农业、工业、交通、人口与民族、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为切入点,综合复习某一地形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例如:青藏高原:①地形特征:世界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高原起伏和缓,远看是山,近看是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是较完整的高原,东南是呈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②气候:地势高,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气候冬寒夏凉,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气温的日较差大,年温差小;气温低,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风力强大;4~9月有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带来降水,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旱。③植被与河流:从东南向西北植被为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多河流源头,多咸水湖,冻土广布。④资源:青藏高原资源丰富,多地热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资源;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多钾盐、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已建成羊八井地热电站,察尔汗盐湖附近有我国最大钾肥厂。⑤经济:是我国高寒牧区,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是高原上的重要河谷农业区;牦牛是藏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交通不便,以公路为主,现青藏铁路已通车;拉萨和西宁是高原上的重要城市,拉萨被称为“日光城”、“宗教城”、“旅游城”、“高原城”。⑥环境:高寒、冻土、缺氧;脆弱的生态环境及严重的荒漠化是青藏高原经济发展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其他地形区仍可进行知识重组。如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可结合西北干旱半干旱自然区的东西差异进行复习,东北平原可结合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华北平原可结合农业低产区的治理,黄土高原可结合水土流失的治理等。

2.中国气候的复习与中国的三大自然区相结合,综合复习中国的气候总体特征及内部差异。

3.中国的河流湖泊与河流治理相结合;中国的自然资源与资源跨区域调配相结合。

三、区域地理系统化,重现区域问题及解决措施

学生要以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为切入点,以区域为基础,以地形区为主体,自主复习各区域的相关知识,加强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知识复习。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结合复习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农业低产区的治理,水土流失的治理。南方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结合复习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交通运输的建设,海岛和海域的开发,城市新区的发展。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结合复习荒漠化的防治。青藏高原区主要复习青藏高原知识点。

四、做最后总结,画圆满句号

最后,由学生总结我国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及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综观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复习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中国地理复习的关键在于把中国地理知识链接为一个整体,记忆重要地理事物的绝对位置及相对位置;记忆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了解当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刘 锐

上一篇:学术道德规范论文下一篇:营销专业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