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地理论文

2022-05-12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中国经济地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中国地理”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深受高校重视。

第一篇:中国经济地理论文

中国地理复习策略

在高考中,中国地理知识包括初中和高中两部分。初中地理侧重基础知识,如中国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中国的人口与民族,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人文知识中的农业,工业,交通与运输,商业旅游,人口与城市,中国分区等。高中地理则侧重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应用,即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因此对中国地理进行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突出地图,建立地图网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灵魂,高考中对地理知识的考查往往以地图的形式呈现,因此记忆不同地区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在头脑中建立中国地图网是非常必要的。

1.用《中国政区图》掌握我国的行政区划及分布,特殊经线或纬线穿过的行政区(如回归线穿过的省份),中国的边界、邻国、领海,中国的民族分布与民族政策。

2.记忆相关地形图中的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山脉的地理特征,个别山脉的经纬度。如:东西走向的天山,是我国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分界线;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是我国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森林与草原、种植业与牧业的分界线。我们还可以记忆昆仑山—秦岭(34°N)、南岭(26°N)、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贺兰山、祁连山、武夷山、横断山(100°E)、喜马拉雅山等主要山脉的地理特征与经纬度。

3.记忆重要经纬度上突出的地理事物。如110°E与34°N交点为华山,与30°N交点接近巫山,与20°N交点为海口市;30°N与120°E交点为杭州市,与105°E交点为四川盆地,与90°E交点为拉萨。

4.记忆主要地形区的分界线或经纬度。如青藏高原(80°E~100°E,30°N~40°N)、云贵高原(100°E~110°E,23°N ~28°N)、塔里木盆地(85°E,40°N)、准噶尔盆地(85°E,45°N)、四川盆地(105°E,30°N)、柴达木盆地(95°E,38°N)。又如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大兴安岭为界与东北平原相邻,西部连接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南部以长城为界与黄土高原相邻;黄土高原南到秦岭(34°N),北到长城,东到太行山,西到乌鞘岭;东北平原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燕山以北;华北平原位于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淮河以北;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长江南北两侧。

二、重视知识重组,简化复习环节

初、高中知识中有很多知识重复点,或对某一地区知识在初高中均有分布。为简化复习环节,节省时间,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有必要对知识进行重组。

1.地形区的知识重组:在历年高考中,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考查,往往以区域图的形式出现。我们可以把初中、高中地形区知识进行总结与整合,以地形区为单元,从位置、地形、气候、植被与土壤、资源、农业、工业、交通、人口与民族、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为切入点,综合复习某一地形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例如:青藏高原:①地形特征:世界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高原起伏和缓,远看是山,近看是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是较完整的高原,东南是呈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②气候:地势高,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气候冬寒夏凉,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气温的日较差大,年温差小;气温低,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风力强大;4~9月有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带来降水,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旱。③植被与河流:从东南向西北植被为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多河流源头,多咸水湖,冻土广布。④资源:青藏高原资源丰富,多地热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资源;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多钾盐、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已建成羊八井地热电站,察尔汗盐湖附近有我国最大钾肥厂。⑤经济:是我国高寒牧区,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是高原上的重要河谷农业区;牦牛是藏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交通不便,以公路为主,现青藏铁路已通车;拉萨和西宁是高原上的重要城市,拉萨被称为“日光城”、“宗教城”、“旅游城”、“高原城”。⑥环境:高寒、冻土、缺氧;脆弱的生态环境及严重的荒漠化是青藏高原经济发展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其他地形区仍可进行知识重组。如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可结合西北干旱半干旱自然区的东西差异进行复习,东北平原可结合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华北平原可结合农业低产区的治理,黄土高原可结合水土流失的治理等。

2.中国气候的复习与中国的三大自然区相结合,综合复习中国的气候总体特征及内部差异。

3.中国的河流湖泊与河流治理相结合;中国的自然资源与资源跨区域调配相结合。

三、区域地理系统化,重现区域问题及解决措施

学生要以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为切入点,以区域为基础,以地形区为主体,自主复习各区域的相关知识,加强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知识复习。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结合复习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农业低产区的治理,水土流失的治理。南方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结合复习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交通运输的建设,海岛和海域的开发,城市新区的发展。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结合复习荒漠化的防治。青藏高原区主要复习青藏高原知识点。

四、做最后总结,画圆满句号

最后,由学生总结我国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及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综观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复习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中国地理复习的关键在于把中国地理知识链接为一个整体,记忆重要地理事物的绝对位置及相对位置;记忆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了解当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刘 锐

第二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中国地理”教学探讨

[摘 要] “中国地理”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深受高校重视。基于此,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解读,以此界定“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分析当前“中国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面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国地理”课程的“两个结合”和“五个融合”的教学模式,最后对“中国地理”教学的边界进行讨论,以期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中国地理;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 2021年度中山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7000-31911130)

[作者简介] 梁育填(1982—),男,广东揭阳人,博士,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

一、引言

自201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本科专业以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已成立九年。该专业设立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综合型人才[1] (P144-150)。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市化、乡村振兴及国土空间规划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实施,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专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该专业应当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掌握我国基本国情,在充分考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结合所学技能为国家贡献力量[2]。“中国地理”的课程定位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国情,确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中国区域地理研究奠定基础[3] (P1-2)。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可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提升综合分析的能力,提升“中国地理”的教学质量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任务之一[4]。

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中国地理”课程定位

课程建设与专业培养目标息息相关,不同目的所要培养的专业人才也有所不同。“中国地理”课程不仅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当中开设,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及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当中也有开设。中学虽未直接开设“中国地理”课程,但在整个教学当中都渗透“中国地理”的课程内容;因此,把握“中国地理”课程定位,更利于提出契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中国地理”教学模式[5]。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比较

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和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中,无论是学时还是考查方式,后者比前两者更重视“中国地理”课程。对多所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研后发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培养掌握专业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了解专业相关政策法规及前沿问题,在科研部门、党政机关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是培养掌握相关专业技术,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能够承担国土整治、环境变化研究、自然保护与资源管理等任务的高级人才[6];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是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胜任中学教学工作的教学及科研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对于“中国地理”的授课模式及课程标准便也有所不同。

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来说,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其区域分析的能力。“中国地理”是典型的区域地理学课程,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考查形式当中作图技巧是主要考查方向之一。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学生相比,二者主要差距在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以人文地理为导向,解决人口、城市、經济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学生是解决以环境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利用、环境变化等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复杂性问题。二者授课目标的着力点不同,课程培养的技术应用方向也不同。对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学生来说,毕业后大多走向教师岗位,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涉及“中国地理”的内容十分广泛[7],因此,对“中国地理”课程的学习要求更高,教师为了训练学生的授课能力,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讲课,通过试讲的方式提高学生教学能力,同时教学能力也是考查方式中的一部分。

(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中学地理的比较

中学地理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即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同时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虽然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正在改革当中,但分数至上仍然是现在教育的主流形式,地理核心素养并不能通过分数表达出来,也无法计入分数当中[8] (P3-4)。即使目前日益强调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学思维,但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对学生地理学思维的掌握并未做出太多要求。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已经步入大学的校门,大学的授课模式主要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教师为辅,与中学唯分数论的教学有根本的区别,同时要求学生能对知识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分析运用。因此,在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授课过程中,强调让学生掌握地理思维方法,能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实践分析,使学生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中国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上文采取对比的形式,明确了“中国地理”在该专业中的课程定位,在此则对“中国地理”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提出契合本专业的教学模式。

(一)教材问题

关于“中国地理”课程的教材不多且更新较慢。目前“中国地理”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以赵济教授主编的《中国地理》为主,该书更新跨度时间长,数据资料较为陈旧。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需要对我国国情十分了解,同时需掌握国家当前战略,因此,课程教材不能满足专业所需。

(二)师资问题

目前该课程的授課形式以单一授课为主,而“中国地理”课程内容繁多,因此,对授课教师的知识掌握程度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由于授课教师擅长领域不一,难以面面俱到,易产生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若是采用多位教师进行教学,教师之间的课程衔接又是新的问题。

(三)教学问题

学生在中学阶段主要是以教师教学为主,自己被动的吸收知识。而到了大学阶段,教学方式有所改变,主要是以学生自我探究为主,教师起到引导及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的作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学习“中国地理”主要是为了全面提升其对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需要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以满足专业培养的需要。

四、“两个结合”“五个融合”的教学模式

“中国地理”涉及知识广泛,对教学、教师的要求较高。针对“中国地理”的课程定位及现阶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两个结合”“五个融合”的教学模式(图1),以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改革思路。

(一)教学方法的“两个结合”

1.区域认知与技术方法相结合。“中国地理”是典型的区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是课程需要培养的基本能力,也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地理学核心素养;同时,该专业学生在其他课程当中学习了较多的技术方法[9]。因此,“中国地理”的授课可以采用将区域认知与技术方法相结合的手段,充分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落实在实践当中,就是在授课时要求学生课后制作相应的图表。如在讲授中国自然地理要素时,要求学生绘制中国地图、地形图、土地利用图等;在讲授中国人文地理要素时,要求学生绘制产业布局图、城镇与交通图。通过作图与课程相结合的形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自然地理要素及中国人文地理要素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方法熟练度,培养学生将技术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10 ]。

2.应用研究与知识迁移相结合。“中国地理”课程的学习是对“中国地理”结构与其形成过程的特征、机制和地域差异的学习,为中国区域地理研究奠定基础。因此,面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核心目标是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在区域发展和规划中综合应用。“中国地理”第二篇以介绍我国八大片区为主,在教学过程当中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让学生对我国的八大片区自行进行分析,要求包含观点、图表、分析等内容,以此提高学生区域综合分析能力。知识迁移是大学教育的本底要求。因此,让学生在全球中选择一个国家,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分析该国的区域自然地理基础和人文经济活动特点,阐明该国的地理结构和过程的特征、机制和地域差异,达到知识迁移和触类旁通的目的。

(二)教学理念的“五个融合”

1.地理关联与逻辑链条相融合。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是地理学特征和地理思维之一。在“中国地理”授课过程中揭示地理关联和地理关联的逻辑链条,对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好的帮助。如在进行中国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的介绍时,从表象上来看,该线分布与中国地形图、中国等降水量线、中国夜间灯光图等具有高度重合性;从深层次影响来看,“胡焕庸线”的空间分异受到中国三大阶梯、三大气候区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由此培养学生将地形、气候、降水等地理要素相联系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引出“总理之问”——“胡焕庸线”能不能破的实现问题。因此,将地理要素层层相连,并与社会现实问题相联系,这种地理关联与逻辑链条相融合的模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地理素养与科学常识相融合。“中国地理”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理解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差异,以及相应的科学常识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在教学当中可通过引入现实案例讲解,强化学生对地理素养和科学常识的问题意识。如在讲解自然地理结构内容时,引入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地方决策和行动存在的地理认识盲区,让学生理解地理差异背后科学决策的重要性。例如,东南沿海某地市派消防官兵支援灾区,不久后因严重高原反应全部撤离;玉树地震重建过程中,住房重建竣工率不高等。让学生通过玉树灾后重建的案例,思考地理要素对科学决策的影响,从而得出高原作业、可施工期中存在雨季、土地权益等因素对灾后重建产生影响的结论。

3.地理思维与学科发展相融合。地理思维培养的核心是对区域差异性和综合性的认知和应用,在“中国地理”的授课过程中需要将这种地理思维贯彻到各个部分。如讲解自然地理结构和人文地理结构的内容时,让学生理解各个自然和人文要素在不同区域的综合集成,从而形成不同的类型区。同时,融入学科发展的战略方向,培养学生科学的问题意识。如结合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出版的《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地理科学的战略方向》,提出围绕“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的空间重组、社会和技术的变革”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科发展面临的科学问题,如经济全球化如何影响社会不平等,人口流动、物资交流及思想传播如何改造世界等。

4.地理基础与规划实践相融合。地理空间是空间规划的载体,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格局、过程和机制的认知与理解是空间规划的基础。因此,授课过程中将“中国地理”的知识点与规划实践有机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在知识点“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基础上,转化到应用层面的“怎么办”和“怎么样”。

5.区域政策与课程思政建设相融合。“中国地理”的内容涉及国情认知和区域政策制定与实施,是天然的思想政治建设课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致力于解决区域发展和规划管理问题,对于区域政策的跟踪了解也至关重要。

五、结语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培养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的综合型人才,而“中国地理”的学习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区域分析的能力。因此,提升“中国地理”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楊高,周春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高教学刊,2020(17):126-128+132.

[3]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张军以,苏维词,李孝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35):19-21.

[5]马仁锋,姜露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比较[J].教育现代化,2019,6(87):32-36.

[6]陈静,唐波,宋云.独立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29):46-47+62.

[7]李航飞,陈世发,杨林,等.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观察,2019,8(24):87-88.

[8]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9]李小妹.大学“中国地理”教学融入国情认知教育的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3):108-111+128.

[10]黄晓霞,黄天慧,和克俭,等.成效为本的教学实践初探——以“中国地理”课程为例[J].开放学习研究,2016(6):29-34.

Discussion on Chinese Geography Teaching in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LIANG Yu-tian1, CHENG Zhao-feng1, SHANG Yu-li2

(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China; 2. Guangdong Education Pres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75, China)

Key words: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tural planning; Chinese Geography; teaching model

作者:梁育填 程兆峰 尚于力

第三篇:测试卷22 《中国地理》(一)

下图为我国两大淡水湖。读图回答1~2题。

1. 甲湖面积比上个世纪缩小近一半,其后果是( )

A. 造成上游水土流失

B. 导致湖泊土地沙漠化

C. 人口密度减少,城市数量减少

D. 对河流调节能力减弱

2. 乙湖泊周边地区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近年环境问题突出,治理乙湖的措施是( )

①大面积退耕还湖,扩大湖泊面积 ②增加湖泊网箱养殖面积 ③引水入湖,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 ④发展低耗能、低耗资源、技术含量高的产业 ⑤建设污水处理厂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读下面“黄河干流部分河段水质状况分布图”,完成3~4题。

3. 与B附近河段相比,A附近河段的水质较好的原因可能是A附近河段( )

A. 支流少,汇入的污染物少

B. 灌溉面积大,净化能力强

C. 径流量大,工业污染少

D. 流速快,稀释作用强

4. A附近河段( )

A. 流域内森林广布 B. 含沙量大

C. 流经一、二阶梯交界处 D. 有凌汛现象

5. 下图所示地区的地形,属于( )

A. 褶皱山地 B. 地堑山地

C. 高山冰川地貌 D. 冲积平原

下左图为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甲为一河心沙洲,下右图为该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6~7题。

6. 该河位于我国的( )

A. 西北地区?????? B. 东北地区

C. 东南地区?????? D. 西南地区

7. 对于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P河道为该河主航道,则该河段的流向为东北流向西南

B. 若河流上游修筑水坝,则河心洲面积增长速度减慢

C. 若该河段为自西向东流,则Q河道将慢慢变浅

D. 河心沙洲常发育在河流上游水流较快的地方

下图是某水库流入水量和流出水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情况。读图回答8~9题。

8. 该水库蓄水的最高水位出现在( )

A. 5月?? ??B. 6月? C. 9月?? D. 10月

9. 该水库可能位于( )

A. 海河流域??????? B. 黄河流域

C. 长江流域??????? D. 珠江流域

水库具有多种功能,如防洪、发电、灌溉、养殖等,并且能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下面左图是某水库洪水时径流调节示意图,右图是某水库蓄水前后对库区周围地区降水量的影响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 图中水库最高水位出现的时间是( )

A. tl B. t2

C. tl和t2之间 D. 不能确定

11. 有关该地区在水库蓄水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夏季时库区容易形成对流运动,降水量增加

B. 库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明显减少

C. 库区以南30千米处降水增加可能与地形有关

D. 库区的蒸发量变小,降水量减少

12. 2011年5月,鄱阳湖地区(图甲)气温比往年同期偏高;且由于副高势力整体偏弱,导致湖泊严重“瘦身”,部分湖区变成了“大草原”。图乙是1957~2008年长江作用与鄱阳湖作用的频率分布图。它们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长江对鄱阳湖的作用(简称长江作用),包括顶托和倒灌作用等;另一方面是鄱阳湖对长江的作用(简称鄱阳湖作用),即鄱阳湖向长江大流量地持续汇流,造成长江下游流量增加。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文字材料和图甲,分析鄱阳湖“瘦身”的原因。

(2)读图甲,评价图示区域大力发展炼铜工业的有利条件和负面影响。

(3)读图乙,判断鄱阳湖对长江的作用是A作用还是B作用,并阐述理由。

13.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2年2月,浙江省森林覆盖率为60.63%,在全国位居前列。

(1)分析浙江省森林覆盖率高的自然原因。

(2)简述钱塘江不同于黄河下游河段的水文特征,说明新安江主要开发利用方向。

(3)说出台风给浙江省东北部沿海地区造成的灾害,分析该省西部地区受危害较轻的原因。

(4)指出1987~2008年杭州市分布范围变化的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梅家坞茶文化村有山有貌,有水有坞,有茶有文,是杭州城郊最富茶乡特色的农家村落和茶文化休闲观光旅游区之一。

(5)简述梅家坞茶文化休闲观光对本区域发展的积极作用。

作者:周兆朋

上一篇: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下一篇:小学课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