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应对策略分析

2022-12-28

第一篇:金融危机应对策略分析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考

内容提要: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不断加深,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好转的迹象。1.2亿进城务工农民由于文化结构与劳动技能偏低的因素,被企业当着了裁员的“最佳人选”,面临着劳动力供给“市场需求萎缩”与“结构调整优化”的压力与机遇,如何保持农村稳定发展,保证农民非农收入的增长,解决农民就业可持续性问题,这是各级政府都必须面对和解答的难题。关键词:金融危机 农村劳动力转移 雨露计划 结构调整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国内外一片“狼来了”的惊呼声。随着国外传统需求结构的解体与重新“洗牌”,中国劳动力就业压力更加严峻,以“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为平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市场需求萎缩”与“结构调整优化”的压力与机遇。本文试图通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涪陵农民工就业受冲击程度与成因的解剖,分析农民工就业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理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雨露计划”的关系,探讨“雨露计划”与“培训机制”的关系。

一、涪陵区外出农民工受冲击程度

据区劳务办调查,截止2008年11月,涪陵区外出就业的9.43万农民工中,受冲击下岗的农民工达26923人,其中:在当地找到新工作的农民工14535人,占受冲击总人数的53.99%,滞留在外地寻找工作岗位的农民工6220人,占受冲击总人数的23.10%,受冲击回乡农民工6168人,占受冲击总人数的22.91%。回乡农民工中目前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有462人,占返乡农民工的7.49%;返乡农民工中有自主创业意愿目前正在等待和寻找机会的有361人,占返乡农民工的5.85%;返乡农民工在区内重新就业或达成就业意向的有1694人,占返乡农民工的27.46%;返乡后不愿再外出打工而从事农业生产的有1385人,占返乡农民工的22.46%;返乡后等待观望准备开春后再外出打工的2266人,占返乡农民工的36.74%。

二、涪陵区外出农民工受冲击回流的主要成因

(一)文化程度低、缺乏一技之长成为企业裁员的首选对象。涪陵区回流人员中相当大一部份人是因为文化程度低,无技术特长,企业受金融风暴影响,压缩生产、降低成本、裁减人员时,这部分人就首当其冲。如武陵山乡金子山村村民王庆联,小学文化, 1999年以来长期在外打工,最近3年在广东一玩具厂打工,今年以来工厂订单仅为往年的30%左右,工厂运行艰难,被2008年6月中旬第一批裁员,下岗后在广东滞留2个月未能找到其他工作,只好打道回乡,目前在家等待就业机会;二是义和镇红春村八社村民李建军(37岁、初中文化)与妻子许忠莲(36岁、初中文化),于2002年赴浙江打工以来,长期在浙江万亨盛印染有限公司打工,今年以来生产一直不景气,到9月中旬不得不裁员,导致两人一同下岗,只好回乡,一边务农一边寻求自主创业机会。

(二)企业压缩生产、工资仅能维持生活,农民工主动选择回乡发展。涪陵区回流人员中一部分人属于掌握了一技之长,企业愿意留下这部分人,以便经济复苏后企业能尽快恢复正常生产,但今年以来其所在企业生产量一月比一月少,工资一月比一月低,有时一个月工资仅能维持一个月生活,部分掌握了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主动选择了回乡寻求发展的机会或回乡等待明年开春后外出寻找打工机会。如义和镇红春村九社村民王亲明一家四口(妻子殷世华、儿子王波、儿媳赵静)长期在浙江台州中亚齿轮有限责任公司打工,父子二人均是钻床好手,公司正常生产情况下,这一家人每月能实现收入8000—9000余元,今年以来,常

常是半月生产半月休息,其妻子和儿媳由于不是技术工人,今年以来仅上了两个月工,全家收入大减,扣除一家人每月2000余元的开支就所剩无几了,只好选择回乡等待时机,明年开春后看情况再外出打工。

(三)企业倒闭后未找到新的工作被迫回乡。涪陵区回流人员中一部分人,属于所在企业倒闭被迫回乡的。如龙潭镇新村村村民谭全胜(38岁、初中文化)与其妻子杨丽琼二人,分别是广东鹤山日盛时装有限公司(港资)的制衣车间小组长和挑撞工,公司正常生产情况下两人每月收入达4000—5000元,公司今年6月份倒闭后,在广东滞留了一个多月,未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只好回乡寻求发展,目前正在寻找合适的发展项目。

(四)积累了创业经验和资金借势返乡创业。涪陵区回流人员中一部分人属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金,早就萌生了回乡创业念头的农民工,这次借势离开企业返乡创业。如:一是大木乡土井村村民杨锌,长期在深圳一家电子厂打工,正常生产情况下能获得3000余元/每月的收入,在今年企业生产不景气的情况下,毅然回乡创业,计划投入50万元兴办野猪养殖场,通过乡政府的协调,目前已与土井村签订了土地租用协议,流转荒山50亩,野猪养殖场正在建设中。

三、基本结论

(一)农民工是金融危机的“受害”者,也是受益者

由于农民工综合素质的自身因素和长期半工半农的尴尬身份,金融危机背景下,“下岗”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受冲击程度将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加深,农民工就业与务工收入必然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随着政府拉动内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特别是一二三产业结构的重新“洗牌”,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农民工将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劳动就业的最大受益群体,因为中国农业受冲击程度不可能有二三产业那么严重,各级政府“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统筹发展方略,从根本制度上为农民拓展了以农为本的农业创业空间和进城创业空间。

(二)金融危机将产生优胜劣汰的作用

金融危机对低端产业和低技能劳动者将产生优胜劣汰的作用,迫使农民工向中高端产业和技术型劳动者转移,也将推动“雨露计划”培训体系的自我调整和完善。

(三)金融危机将促进城乡劳动力的供求平衡

金融危机在改变产业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城乡劳动力供求结构。由于城乡经济、文化、文明等方面的差异,落后的农村现实产生了巨大的推力,推动农民进城务工。发达的城市又对农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即拉力,推拉结合形成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三次高潮”,最终导致了城乡劳动力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城市劳动力供大于求,“大材小用”;农村劳动力供小于求,“精英人材”流失严重,劳动力结构老龄化、低素质化,“小材大用”。而金融危机在导致城市沉重的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将推动城市工商资本与劳动力向农村的合理流动,并促进城乡劳动力的供求平衡。

(四)“雨露计划”是农民工就业的重要载体

“雨露计划”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农民工就业的重要载体。它以职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主要手段,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特色,通过提高贫困农民素质、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解决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促成他们实现转移就业、自主创业,

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和“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四、优化“雨露计划”结构,应对“金融危机”挑战

面对“金融危机”对进城务工农民就业产生的链锁反应,如何以主动积极的姿态,调整优化“雨露计划”这一重要载体,提高其社会成效,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识金融危机,把握“雨露计划”培训“四性”原则

不管是“雨露计划”的组织者还是实施者,首先要认识金融危机,了解金融危机演变成经济危机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对经济结构、劳动力就业的影响风险。只有认识和了解了经济结构调整总趋势,才能更好地把握“雨露计划”培训“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前瞻性”原则。

(二)整合培训资源,建立“雨露计划”培训纵横体系

现在好多涉农(劳务办、扶贫办等)或不涉农部门(团委、妇联、残联)都在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只是取的名字不同而已。这种各吹各的号,各强各的调的培训机制,不但人为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最关键的是培训资源的重复浪费,培训效果的差强人意。有鉴于此,应该按照“教育部门负责,基地学校实施,相关部门配合”的原则,整合规范培训资源,建立“长(期)短(期)结合、专业科学、技能全面”的“雨露计划”横向培训体系和国家、省市、区县、乡镇四级联动的“雨露计划”纵向培训体系。

(三)优化培训主体,建立基地校监管“四大机制”

扶贫培训基地校是“雨露计划”实施的主要载体,基地校的优劣及其合同的履行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扶贫培训的质量乃至“雨露计划”的成败。一是要引入公平竞争机制,确保基地学校的优质化;二是建立公开投诉机制,确保招生工作的有序化;三是健全绩效评估机制,确保培训过程的优质化;四是完善信息回馈机制,确保就业输出的规范化。

(四)坚持两手抓,开拓四大就业空间。

面对劳动力的供求矛盾,“雨露计划”培训要坚持一手抓以基地校为依托的职业教育与创业培训,一手抓以乡镇和企业为平台的实用技术培训、在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开拓“以创业带动就业”为主题的农、工、贸、国外劳务市场四大就业空间。。

(五)深化“雨露计划”培训,开展“四大”工程

一是深化“雨露计划”培训,实施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工程。针对受当前经济形式影响大量农民工返乡的现象,结合劳动就业部门的农民工专场招聘活动,有针对性的对有转移就业意向的农民工进行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二是开展农村劳务经纪人培育工程。引导农村劳务经纪人组织返乡民工的规模化转移输出就业。三是开展送岗位入乡进村工程。针对农民工信息闭塞,“雨露计划”培训基地校要充分发挥校企联合优势,利用所掌握的劳动就业信息,开展送岗位进村入户活动。四是开展返乡创业和新型农民创业示范工程。并通过“雨露计划”培训,让广大农民工了解政府鼓励和扶持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引导更多的农民工加入到返乡创业的队伍中来,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第二篇:国际金融危机下江苏中小企业应对策略

内容摘要:

摘要:分析了江苏中小 企业 的 发展 现状,剖析了其在国际 金融 危机背景下面临的主要困境,提出了促进江苏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摘要:分析了江苏中小 企业 的 发展 现状,剖析了其在国际 金融 危机背景下面临的主要困境,提出了促进江苏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危机;困境

爆发于2007年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在 经济 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巨大的金融海啸,几乎波及了全球所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和地区,并引发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衰退。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国内4600多万中小企业的发展深受影响。目前,江苏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一些中小企业倒闭。常州市中小企业局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常州规模以下的2454家纺织企业中,关停企业有621家,半停产企业有681家。南京高淳一乡镇70多家纺织企业,去年有20多家停产,而且目前还有扩大的趋势。因此,正确认识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新压力,并提出有效应对方案和措施,对促进江苏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江苏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江苏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

江苏中小企业的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苏南沿海与沿江的 工业 园区和经济开发区,这些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配套设施比较齐全,就业人口比较集中。据统计,苏南约占71%,苏中约占16%,苏北约占13%。

(2)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3766.32亿元,增长20.5%;实现利税总额3589.12亿元,同比增长16.3%,分别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幅高0.9个百分点和5.8个百分点。从整体上来看,苏南地区总量仍居主导地位,但增速则是苏北快于苏中,苏中快于苏南。截至2008年5月末,苏南规模以上中小工业经济实现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0882.58亿元、771.69亿元和492.73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均在50%以上,同比增长分别为21.88%、16.38%和13.72%。而苏中、苏北的增幅均在35%以上。苏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经济实现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长分别为34.93%、44.28%和48.31%。苏北地区规模以上中小工业经济实现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长分别为39.60%、38.71%和44.14%。

(3)规模企业带动作用增强。

2008年,江苏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总户数达45459家,比上年末增加3916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比重为99.22%,同比增长9.4%。销售收入前100家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166.36亿元,同比增长23.06%,高于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销售收入增幅2.5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为532.86亿元和338.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05%和14.49%,分别高于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增幅1.75个和3.49个百分点。

(4)产业结构不合理。

江苏省大多数中小企业仍是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企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资源深加工、技术密集型企业较少,且规模小、分布散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黑色冶炼及加工行业中小企业数量虽占全部企业的74%,但其总产值规模仅占全行业的20%;在建材行业,落后工艺80%以上集中在中小企业。

2 江苏中小企业面临的三大困境

(1)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世界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直接导致了国际产品市场急剧萎缩。据南京海关统计,2000—2007年间江苏进出口贸易年平均增长率为36.1%,到2008年增幅只有12.2%,尤其是从11月份开始,江苏对外贸易进出口同比双双下降,出现了负增长,到2009年1月,进出口额同比下降达到了32.3%,见表1。这样。受影响最直接的就是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其中,生产玩具、服装、纺织、鞋类、文体用具等企业所受影响最大,已经倒闭的企业大部分也就是这些企业。常州市中小企业局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常州规模以下的2454家纺织企业中,关停企业有621家,半停产企业有681家。南京高淳一乡镇70多家纺织企业,去年有20多家停产,而且目前还有扩大的趋势。同时,由于国际市场萎缩所产生的传导效应,冲击了国内市场,这是因为产品出口受阻,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也将销售市场转向国内,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

(2)生产成本大幅度上扬,利润明显下降。

一方面,原材料及能源价格居高不下。2008年全省原材料购进价比去年同期上涨15%,而工业产品出厂价仅上涨4.6%,两者涨幅相差已从2007年的4.5个百分点扩大到10.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随着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工人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提高,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增加,这对许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影响尤其显著。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的盈利空间逐渐被压缩。尽管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3766.32亿元,增长20.5%;实现利税总额3589.12亿元,同比增长16.3%,但增幅分别比上年下降了6.9个百分点和25.2个百分点。

(3)融资更加困难。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经营规模小、抵押担保难等自身原因,以及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惧贷、惜贷”和政府有关部门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很突出。据全省1468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发展情况检测提纲显示,41%的企业反映从银行贷款较往年困难,比上年同期上升了6个百分点。为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国务院出台了“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对银行信贷作了一定程度的改革,降低了利息率和贷款准备金率,各银行也在推行小额贷款,央行对商业银行贷款不再进行管理,以及江苏引入了信贷工厂模式,但这并没有起到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一方面银行为了防止风险不会放松对中小企业贷款审查,特别是在目前市场变数大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回款信心不足,银行要自保,会更加惜贷;此外,从效益角度来看,信贷资源紧缺,信贷员更加倾向于做大企业。另一方面,目前推行小额贷款的金融公司困难很大,发展很慢,已经组建起来的小额贷款金融公司开展业务也很困难,所以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作用有限。目前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金融改革的30条,意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在目前市场低迷的条件下,企业产品订单减少,而且江苏当地中小企业主要以纺织、出口为主,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直接冲击非常大,市场启动不起来,作用有限。

第三篇: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使全球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企业自然也不能独善其身。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指出,我国经济未来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难较大;三是,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对外依存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冲击随着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蔓延而愈演愈烈。许多企业在面对金融危机时,常常通过裁员、减薪的方式进行缩减成本,关于企业裁员的新闻报道充斥着各大媒体,然而,企业在面对金融危机时,真的只能“裁员”吗?本文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加大人才储备,着眼长远规划

金融危机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企业招聘意愿普遍低迷。有很多公司出现招聘冻结、取消招聘,甚至裁员的现象。我国的就业市场也出现了“僧多粥少”的状况。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但是,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企业应当抓住机遇,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人才储备。但是企业进行人才招聘之前,需要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企业需要考虑到经济危机下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存量,并预测未来经济复苏时企业人才的需求的数量和类型,进行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更多的关注利润和高增长,而对企业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缺少系统的规划。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企业认识到应当放缓脚步,更多的关注企业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素质能力结构等进行调整和优化,企业可以通过裁减冗余人员的同时,招聘适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在这个时刻进行人才储备不仅具有较低的招聘成本,而且更能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对企业的长期效益是有利的。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大量的企业采取裁员的方式进行人工成本的削减,造成市场上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这相对使得企业所需招聘的人才的薪酬和待遇成本的降低。而且,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解决就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企业应当着眼于长远规划,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关键的优秀人才,为未来的发展进行人才储备。 核心员工作为企业的中坚力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竞争优势的强弱。核心员工的流失对于企业的影响是破坏性的。

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的非常时期,我国的企业如何吸引和留住核心员工,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完善的薪酬体系是激励核心员工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薪酬体系强调的是“外在薪酬”,即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如,基本工资、奖金、股票期权、__退休金、医疗保险、住房津贴、带薪休假等福利。而全面的薪酬体系除了“外在薪酬”以外,还包括“内在薪酬”。

“内在薪酬”则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比如,对工作的满意度, 工作的成就感, 个人的成长, 晋升的空间、优秀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舒适的工作环境,及公司对个人的表彰等。企业的核心员工往往是拥有专门技术、掌握核心业务、控制关键资源、对企业经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员工。他们更多的希望能够得到企业的尊重和信任,参与企业的相关管理决策,拥有较大的个人成长空间,因此,“内在薪酬”对核心员工的激励作用往往比“外在薪酬”更加有效。在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应该发挥“内在薪酬”的作用,这不仅使得核心员工对企业更加忠诚和信任,而且通过核心员工的参与决策和管理,充分体现了核心员工所掌握的知识所带来的效益。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裁员、降薪的风潮。对于任何一个员工来说,都会对所在企业是否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否会被降薪甚至

三、积极沟通协调,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裁员,企业如何面对金融危机等问题存有疑虑,企业内部关于经营状况、未来走向的谣言和猜测极易滋生。因此,企业在制定和实施决策方案时,管理者应当与员工进行充分的双向沟通。一方面,企业管理者通过召开会议等形式,向员工宣布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企业在面对金融危机下的下一步战略部署等。对企业制定的裁员或降薪方案进行详细的解释,在与员工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使员工认识到裁员和降薪是企业迫不得已的选择,是为了企业能够度过难关的无奈之举,并承诺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给予员工一定的经济补偿。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要对被裁人员进行沟通,更主要的是与内部留任的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由于大量的裁员行为造成了留任的员工面临着更大的工作量及新的工作职能,这无疑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和对企业的不满情绪。企业应当关注非常时期的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充分了解员工的想法,缓解他们的压力,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我国的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尚不完善,企业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并没有设立有效的沟通方案,从而使得企业内部的产生愤怒、失望等对抗情绪,这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企业的管理者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沟通,并通过丰富的活动使得员工内心的情绪得到表达,这种积极沟通的态度更有利于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创造和谐的组织氛围。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员工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积极性。因此, 人力资本的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和“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雇员是公司最为重要的资产,他们值得信赖,应当受到尊重,参与与工作有关的决策,会因为受到鼓励而不断成长, 以及希望实现他们自己的最大潜力。金融危机下的我国企业,虽然需要缩减成本,但是培训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不应减少,反而应当增加培训投入。正如,全球经济的衰退使得原本参与工作的人更多地进入学校深造一样,金融危机也是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大好时机。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 健全人才的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增强培训投入不仅显示了企业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使员工人力资本价值不断增值,有利于增强员工的技能,提高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为他们将来提升到更重要的工作职位创造条件。对于资金实力不是很雄厚的企业,可以采取内部培训师的方式,这样既可以缩减培训的成本,而且内部培训师更了解被培训人员的状况,从而使得培训取得较好的效果。随着培训工作在企业中的开展,企业员工在提高自身技能的同时也在企业内部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裁员是企业面对金融危机下的无奈选择,根据美国学者的实证研究,裁员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生产效率下降;员工变得心胸狭隘,自我沉沦,冒险精神下降,厌恶管理;员工对组织前景感到失望,有的员工开始重新设计职业生涯,甚至伺机“跳槽” 。企业在面对金融危机的裁员行为往往是为了缩减人力成本开支的压力,缺乏对组织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及未来的人员需求进行系统的思考,因此,这种盲目的成本节约型裁员方式对企业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不容忽视的。

常见的裁员方式有数十种之多,按其特征,可以分为四类:诱致性自愿退出、转移安置、间接解雇和直接解雇。从裁员成本而言,按照学者的研究,上述四类裁员方式所涉及的裁员成本各不相同。其中,诱致性自愿退出的成本最低,而直接解雇的成本则最高。

五、降低裁员成本,重塑企业文化、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采取直接解雇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在裁员速度上最快,但同时也是成本最高的。企业应当从裁减前的规划与设计,裁减过程中的组织干预,还是裁减后的组织整合活动三方面保障裁员行为的实施。企业裁员前需要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企业的人力资源是否处于冗余状态,对于裁员对象的选择应当以企业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及职位需求情况为标准,在裁减过程中应当与被裁减人员充分沟通,缓解他们的情绪,对他们的基本权益给予保障,另外,对于裁员后对留任员工的重新优化配置,及心理上的帮助则是人力资源部门经理需要思考的问题。由于裁员所带来的人员变动使得企业内部的氛围较为紧张,员工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大,而企业文化对危机时期企业的凝聚力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应当加强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以优秀的文化将现有的员工凝聚在一起,为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但是,企业文化是在员工长期努力和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这就要求裁员的企业把企业文化的重塑当作一项长期任务,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推进。

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我国企业在面[3] 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企业管理者应当提高自身职业化胜任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带领企业顺利走出经济“寒冬”。

第四篇:试论全球金融危机下阿里巴巴应对策略的研究

摘要:金融危机的爆发,阻碍了不少地区的经济发展,阿里巴巴也陷入了危机状态。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历史数据,发现阿里巴巴在危机期间研发了“全球速卖通”、“国际Goid Supplier”等增值业务,给B2B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同时也给一些中小企业缓解了采购与销售等问题。B2B电子商务医用其低成本取得了高收益,在阿里巴巴自身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也给中小型企业提供了方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复苏。

【关键词】金融危机阿里巴巴B2B电子商务。

一、引言。

2006年,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而引起的风暴,进而全球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机。

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导致在2008年9月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这场涉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美国“次级房贷危机”)是次级房贷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股市的不稳,房地产、汽车制造销售等支柱产业发展放缓等情况频频出现。

很多企业自身的发展都受到影响,一些企业压力过大纷纷倒闭,而另外一些企业却利用B2B这一电子商务平台的优势将企业与客户紧密结合不断发展壮大。通过网络的快速反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这一平台的低成本给企业带来的却是高效益。阿里巴巴正是里利用了B2B电子商务平台,让很多的企业更快、更容易地利用互联网找到相应的买家或卖家,使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在金融危机中得以保障,从而达到了积极的影响及作用。

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网络公司和世界第二大网络公司,是由马云在1999年一手创立企业对企业的网上贸易市场平台(即B2B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中国站是中国领先的B2B网上交易市场。业务的侧重点主要是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

B2B电子商务的实质是把企业名录、商品目录放在网上,买方和卖方来交易,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建构的电子市场。除此之外,B2B还包括物流配送、应用服务提供商、外包解决方案、拍卖解决方案软件、内容管理软件、应用集成软件、网络商业软件、传 统ERP公司等电子基础设施。

B2B的商务关系是构筑在高信任度的基础之上的,其大宗交易能够更大限度的发挥电子商务的潜在效益,并通过供应的集中、采购的自动化、配送系统的高效率而得以实现。企业选择B2B电子商务的根本在于企业以互联网为手段,结合国际贸易和海外推广的综合商务服务,选择新兴市场,帮助企业实现销售,低成本开拓市场。

二、调研目的及过程。

1。调研目的。为了解此次金融危机对阿里巴巴企业发展的的影响,把握虚拟市场———B2B电子商务市场的运行情况,深入了解B2B电子商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联系,重视正确运用网络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研究先前案例,探索一条有意义且能正确解决危机的发展道路。

2。调研过程。赴阿里巴巴进行实地考察,深入该企业,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实地调研其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分层次地了解各方面对于经济发展起的作用。重点掌握B2B电子商务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程度及其重要影响,总结分析企业在阿里巴巴网站运用电子商务平台时的注意点和所遇到的问题。

依靠专业优势,对调研过程中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提炼、分析,通过数据分析综合研究各个因素在企业经济发展各阶段的变化,遇到困难,评估处理方案,总结过失和先进经验,在原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结合网络B2B电子商务,并探索其先进性。综合调查结果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总结一条对缓解经济危机有参考意义和促进作用的道路。

将杭州阿里巴巴应对解决经济危机所得到的先进经验和研究得到的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思路通过媒体宣传等方式贡献给各个企业。与阿里巴巴建立长期的合作,利用浙江财经学院各教授老师的先进技术和经济发展理念,为其做长期的指导和帮助,并研究在该战略下的发展实际。

三、阿里巴巴的市场运营状况。

B2B电子商务平台是指一个市场的领域的一种,是企业对企业之间的营销关系。电子商务是现代B2Bmarketing的一种具体主要的表现形式。它将企业内部网,通过B2B网站与客户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网络的快速反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

电子商务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代表着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而目前电子商务在中国发展还属起步阶段使得人们对电子商务的成本进行分析和探讨。电子商务使交易形式由实体市场转为虚拟市场,这就可能导致交易成本的变化。

1。阿里巴巴的员工及用户数的增加。从湖畔花园到华星科技大厦再到创业大厦再到滨江新园区,阿里巴巴的不断地迁址扩大建设意味着这个企业的不断扩大、员工数不断增多、用户数不断增多以及业务量的不断扩大。见表一。

表一2004年———2009年阿里巴巴员工与用户数的变化。

阿里巴巴员工和用户数的规模每年都在扩大。在金融危机期间用户数的增长率虽然下降了,但总体上还是呈现正的增长趋势,业务规模还是在不断的扩大。

2。阿里巴巴的财务业绩状况。金融危机期间,宏观经济同比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外贸业务日益恢复。在此宏观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业务逐渐转好,订单量越来越多,企业间的交易需求迅速提升,这对整个B2B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次,核心运营商也纷纷采取多种营销措施,推出了更多的增值服务,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利用电子商务进行交易,保证了危机过后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营收规模的稳定增长。经过研究,目前我们只得到04年、05年之后的数据。因2001年到2003年阿里巴巴处于B2B的寒冬,阿里巴巴几乎不能盈利,只能靠风险投资注入 ,所以本身的数据不具可考证性。

表二2004年———2009年阿里巴巴的经营状况单位:亿人民币。

从表二可以清楚地看出:2004年———2009年阿里巴巴营业收入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4年———2007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时期,营业收入有大幅增长。其主要原因是推出了一系列的增值服务如出口通,从而增加会员数量。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的员工们都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并且阿里巴巴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富有创新意识,正是这种朝气的象征和冲劲带给了企业利润,同样提高了阿里巴巴的营业收入。3。阿里巴巴国际注册用户、企业商铺、付费会员的增加。

表三2004年———2009年阿里巴巴B2B国际注册用户、企业商铺及付费会员的变化。

阿里巴巴业绩的增长是由于会员的增加,虽然在此期间全球的经济都不景气,主要转向了国内市场,阿里巴巴推出的项目还是得到了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任。国际国内付费会员的增加,给阿里巴巴的业绩填上了一笔。

四、金融危机下阿里巴巴的应对策略。

阿里巴巴B2B电子商务业务需求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与国内的需求明显减少。一些中小型企业的产品销售不顺利,而他们与电子商务平台又有着紧密的联系,阿里巴巴也遇到了严重的业务冲击,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给阿里巴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同时,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将传统的商务模式转变为电子化、数字化,大量减少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交易活动更为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效率。在资金严重短缺的金融危机时期,企业选择加大电子商务的比例,可以为企业省下不少的销售成本,如房屋租金和水电费等的开支的减少。在企业采购阶段利用B2B电子商务的优势减少了采购的中间环节 ,降低了采购成本。在管理方面也减少了人员的开支。这些方面都给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1。

推出新的产品扩大市场占有,满足顾客需求。

1。1在2008年底推出了Goid Supplier出口通增值业务。在2008年底阿里巴巴推出了Goid Supplier出口通版“出口通”,这个举措由于推出合适及价格合理,帮助了不少小出口商,并取得巨大的成功,在2009年底,就已经有17786名国际付费会员,全年净增1650名,同比增长10。

23%。该项目的实施扩大了国际市场,为中小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商机。

1。2在2009年7月诚信通升级为国际Goid Supplier业务。2009年7月,把诚信通升级为国际Goid Supplier服务,定价为2999美元而国际Goid Supplier所提供的产品功能及曝光度也与中国Goid Supplier相似。在此同时也增加了会费的收入,缓解了压力。还有阿里巴巴的业务延伸至全球如印度、日本、南非、土耳其等。此时阿里巴巴的国际Goid Supplier,有助于海外产品的竞争力,也为阿里巴巴海外市场长远的增长奠定了基础。1。3在2009年第三季度推出了全球速卖通增值业务。

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营收规模中,阿里巴巴占据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垄断优势。阿里巴巴在中小企业的融资及人才等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同时重点推进其全球速卖通业务的发展,旨在发展外贸业务,方便了小额批发的交易。此平台引进有支付宝提供的第三方担保交易,为买家及供应商带来了便捷、安全及可靠网上跨境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

在金融危机期间,阿里巴巴推出新的产品扩大市场占有,满足顾客需求。使得付费会员数目的强劲增长和付费会员平均付费金额的上升带动了阿里巴巴营业收入增长,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巩固了阿里巴巴的市场领导地位。

2。

加强新市场的开拓,降低会员进入门槛。

2。1阿里巴巴逐步着眼于内贸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前,占据国内B2B电子商务行业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前三家网站(阿里巴巴等),其收入绝大部分都来自外贸市场。经济危机让外贸形势急转直下,中小企业的外贸订单急剧减少。在此形势下,阿里巴巴公司加强了对内贸市场的深耕,拓展内贸市场会员。

2。2阿里巴巴加强线下传统业务的拓展。经济危机让各大B2B网站寻找线下机会,这一方面可以拓展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可以为会员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提高线上业务对会员的凝聚力。比如:举办线下买家采购会,加大参展力度,拓展杂志等传统媒体渠道。2。3阿里巴巴降低会员进入门槛。经济危机让中小企业陷入生存与发展困境,这些企业在产品营销推广上的投入也在不断削减。更有甚者,有不少企业直接终止了在B2B电子商务网站上的投入。中小企业的困境也带来各大B2B网站会员发展幅度或续签率的下滑。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借助B2B电子商务来应对危机,也为了B2B电子商务网站的自救,阿里巴巴等网站都不约而同地进行直接或间接降价。

五、结语。

我们的研究也得到了比较丰富详实的材料,通过整理分析,得出了相关的结论,为一些

企业B2B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了一些了合理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们对B2B电子商务发展方面的认识。

此次研究,由于能力有限,经验不足,报告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仍需进一步完善等。今后,我们还要更好的发挥大学生的时代先锋作用,继续关注B2B电子商务的发展,力争把社会实践这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做得更好!

[1]阿里巴巴数据网:http://www。aliresearch。com/。[2]阿 里 巴 巴08年 财 务 报 表:http://www。docin。com/p-49811814。htm。

[3]吴玮、侯希玲,“电子商务的信用保障:以阿里巴巴为例”《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第3期。

[4]邢伟、冯耕中,“B2B电子市场环境下供需双方博弈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第7期。

[5]谈海霞 ,“基于博弈论的B2B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研究”,《物流科技》,2007第11期。

[6]布鲁斯·艾因霍思,“阿里巴巴的生存之道”《中国市场》,2009第20期。

第五篇:参考-制造业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人力资源管理应对策略

制造业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人力资源管理应对策略(下转第15页)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由此导致全球金融风暴,从2008年国际国内各方面统计数据来看,金融风暴开始波及实体经济。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或多或少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制造业企业只有积极调整企业战略,挑战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方式,挖掘企业现有的潜力,才能在经济危机中渡过难关。其中,人力资源潜力的挖掘以及提高是企业进行转变的重要方面。在危机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吸引和留住核心管理人才,提升技术研发人才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

一、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在人员结构方面我国制造业企业工人总量总体上是比较多,特别是生产工人,但是高级技能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比较短缺。特别是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制造业企业对虽然重视人才培养,但是缺乏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上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能人才。我国制造业企业人员结构出现生产型工人、操作型工人、一般管理人员偏多,高级技能人才、高端管理人才偏小。总体上,我国制造业企业人员结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技师、

上一篇:金融机构尽职调查报告下一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