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重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应对策略

2022-09-11

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和一系列地区战争, 各国普遍认识到, 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决定国家力量强弱和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 是促进一国经济继续发展的推进器, 谁掌握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权, 谁就掌握了新世纪经济发展和国力较量的主导权。为此, 各国纷纷制订和实施相关的发展战略, 不断强化政府投入力度, 改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 加速推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实际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产业化的竞争, 而孵化体系正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利工具, 是打造产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因而备受瞩目[1]。它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完善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繁荣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目前处在发展的初创时期, 但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各种科技企业孵化器纷纷崛起[2]。

然而,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各国经济再次面临挑战, 我国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也十分明显, 直接的影响是东部许多外向型企业倒闭, 内地企业支出下降, 消费增长缓慢, 就业形势恶化。国内外经济学家对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各有不同观点, 但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将会有相当长的恢复期, 危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确是共识, 政府出台以图振兴经济的相关政策和加大投入就是机遇的力证。为此, 对原本还在探索和完善阶段的重庆科技企业孵化器, 研究其在金融危机之后不利条件下的应对策略和资源重新整合的机遇, 对重庆孵化企业本身的发展和新生科技中小企业的成长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现状及运行模式

1.1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现状

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服务内容与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扩展。这些孵化器不仅积累了帮助创业企业成活成功的丰富经验, 而且具备了创业企业快速成长规模化扩张所需的外部支持、支撑能力。规模不断扩大, 资源投入持续增长, 孵化能力显著增强是近几年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一大亮点。国家科技部2007年的统计显示:全国近600家各类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其中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69家, 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试点单位共21家, 国家试点创业服务中心作为国际企业孵化器单位9个, 平均拥有孵化场地面积为317万m2, 超过10万m2的逾40家;平均在孵企业数74家, 超过200家的达39家, 累计毕业企业达到100家以上的已经达到4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中聚集的各类可用资金总额达到17112亿元, 平均每个孵化器得到的可用资金约3206万元。此外, 条件较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投资建立了技术资源共享平台、中试基地、标准实验测试平台等各种类型的研发硬件设施, 有些孵化器甚至能够提供大型生产或检测设备[3]。不少孵化器配套了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 如商务中心、公寓、通勤车辆、运动休闲场所等。科技企业孵化器硬件条件的改善是令人瞩目的, 而这种改善是提高孵化能力所必需的。

1.2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行模式

我国的企业孵化器自1987年创办以来, 经过20多年发展, 初步营造了良好的企业创业环境, 一个形式多样化, 投资主体多元化, 管理服务网络华、市场化、国际化的企业孵化器局面正在形成。在原有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基础上, 涌现了专业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国企创业企业孵化器等多种类型[4]。

如图1所示, 我国企业孵化器的运行模式分为规划、管理和评估三个阶段, 因大部分孵化器的投资与建设都与政府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故与我国行政管理制度有相似的特点, 其纵向管理的模式对孵化器的影响明显高于市场因素。孵化企业入驻的评估和成功与否的评价直接取决于政府的引导, 虽有市场信息反馈的机制, 但与发达国家企业化运作的孵化模式中市场主导相去甚远 (见图1) 。

2 重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现状

近年来, 重庆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重庆市科委统计, 截止2006年, 重庆累计建成75.8万平方米的孵化基地, 在孵科技企业达到4419家, 累计毕业企业510家, 在孵企业达1623家, 仅高新区2005年工业总产值317亿元、营业总收入363亿元、税收28.9亿元, 基本形成了综合孵化器、专业技术孵化器、无园区孵化器、国际企业孵化器、特色产业孵化器、国有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各类孵化器并举发展的格局[5]。

重庆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其具体数量和科技资源性质分布上, 拥有我国首批国际孵化器 (IBI) 1个, 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个, 留学生创业园1个, 北部新区、国家级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各1个, 光电园区、环保产业园区、软件园区、出口加工区、汽车城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园区各1个, 5个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 8个市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 33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北碚西南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渝北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巴南现代农业园区、合川农业高科技园区和荣昌畜牧科技城各1个。

重庆市北部新区坚持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出口加工区和交通、通信枢纽的功能定位, 重点推出了汽车城、光电园区、环保产业园区、软件园区、出口加工区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园区等6大园区。高新区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政策, 优化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壮大了现有高新技术产业规模, 加快了二郎科技新城的建设。重庆大学科技园成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分别在沙坪坝、南岸区、北碚区和北部新区设置了分园, 业已成为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中心、企业孵化中心、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和培育中心。北部新区、高新区和重庆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的重要组成力量, 其产业布局和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建立了8个为广大科技人员和师生从事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和科技创业活动, 并能提供法人代理服务的有园区和无园区相结合的示范孵化器。各示范孵化器以有限责任公司或科技孵化服务型机构为载体, 以重庆高创中心为依托, 以独创的重庆峡光公司运作模式 (无园区孵化模式) 为工作基础, 由项目业主单位以参 (控) 股、资金扶持、工作指导、服务支撑的方式, 借助“创业启动基金”的有效运作, 形成重庆科技孵化创新示范体系的基本构架。

在现有科技基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重庆已基本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孵化器建设体系, 具备了从产品研发、中试孵化开始到产业化运作的合理的产业组织链条:以重庆国际企业孵化器、重庆大学科技园和重庆留学生创业园为依托的孵化器组织体系, 以高新区、经开区和北部新区为主体的产业化孵化基地, 以重庆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担保公司为主力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以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重庆技术交易所、重庆峡光科技开发公司等20多家市级以上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 以重庆市主城区、涪陵、万州和黔江为主体的区域性多级创新企业孵化服务网络体系。

3 金融危机对重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影响

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全面渗透乃至控制, 使得金融部门成为现代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 金融部门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因素可能极大地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6]。无论是政府主导的事业型还是高度市场化的企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 都具有经济实体的特性, 金融危机不仅对金融资本市场产生影响, 也将通过间接或直接的作用影响孵化器的运行, 迫使其在一段时期内做出战略调整。从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来看, 主要通过影响资本流通速度、资本流通量、企业消费需求、政策环境和就业率等因素来影响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融资渠道、专业选择、资源配置、企业定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在孵企业”的自主创新程度、企业的投资选择等。重庆科技企业孵化器既具有我国其他城市孵化器的共性, 也因其地域特性和工业结构的特征具有独特的个性。总体来看, 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 重庆企业孵化器将产生以下影响[7]。

3.1 资本市场萎缩, 融资渠道变窄, 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一般情况下, 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一般都会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 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又会导致其他投融资机构的投融资行为更为审慎, 因此资本市场总体趋于萎缩态势, 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在孵企业融资渠道变窄, 原本就有资金瓶颈的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3.2 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增大, 新生企业增长缓慢

资本市场的萎缩将直接导致投资项目的减少,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有效形式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因其新生企业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和市场需求的减弱, 造成许多计划项目缓建, 在建项目因资金的短缺停建的现象产生, 新入驻孵化器的企业增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比较缓慢。

3.3 政府支持选择性更强, 孵化器调整战略的客观需求凸现

20世纪以来局部的金融危机和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实践和经济学界的理论表明, 每当金融危机出现后, 各国政府都将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本国经济复苏, 政府引导性投资行为的针对性更强, 主要针对对国家经济有明显拉动作用的领域。而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在孵企业因其回报周期较长, 不能直接刺激消费市场, 对复苏经济的作用不明显而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在我国当前孵化器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因此, 科技企业孵化器要生存和发展, 了解国家的政策环境, 及时调整发展战略迫在眉睫。

3.4 在孵企业投资积极性减弱, 自主创新趋于缓慢

在孵企业因其本身尚处于起步阶段, 资金、技术和人才储备不足, 更没有充分市场化, 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 因此当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时候, 会有意识的减少再投资的风险。对于风险性普遍较大的自主创新行为, 则更为慎重。为此, 在孵企业不会出现大的规模扩张, 被动接受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的现象比较突出, 其自主创新的步伐趋于缓慢。

3.5 资源闲置现象突出, 商业服务需求减少

新生科技企业的减少和在孵企业投资的萎缩, 企业经营和创新活动的萎缩, 对孵化器公共设施的使用和商业服务的需求都将减少, 稳定增长的孵化器资源闲置的现象在金融危机后期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逐渐凸现。

4 金融危机后重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应对策略

重庆科技企业孵化器在金融危机之后存在以上问题, 并不是金融危机直接作用的结果, 而是与长期以来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行机制和模式有着深刻的联系, 如政府的投入较发达地区少、科技发展不均衡和成果转化的周期长等都是影响其抗风险能力的重要原因。金融危机之后, 科技资源和资本将顺应时代潮流而重新配置。[8]从经济萎缩到复兴这段时期, 重庆科技孵化器如何跟上政策引导的节奏, 顺应市场大环境, 克服不足, 抓住机遇对整个重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4.1 减少风险投入, 新增投入突出重点

在社会资本普遍出现萎缩的时期, 调整孵化器的投资结构, 减少风险性大的投资, 对新入驻的企业严格评估, 降低生存危险为首要任务。但既要生存又要发展, 中短期内选择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和项目作为重点支持的对象, 保障孵化企业稳定增长。

4.2 抓住机遇, 调整企业内部结构,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孵化器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 孵化器的建设与发展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9]。孵化器向专业化、多元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方向的发展, 孵化器由公益性机构向非盈利性甚至盈利性机构的转变不但是可能的, 而且为大幅度提高孵化器的孵化质量和服务水平所必需的。这要求大胆探索孵化体制与机制的创新。这里面, 孵化器质量优劣和服务水平高低, 关键在于管理队伍和带头人。合格的孵化器管理队伍应根据孵化器类型由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组成并逐步实现职业化, 具备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这一切, 从根本上取决于孵化器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创新。

4.3 大力拓宽融资渠道, 储备资源, 为科技企业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政府投入和资本市场的萎缩是我国众多企业孵化器必须共同面临的问题, 在资源重新整合的新时期, 各个企业孵化器被纳入同一起跑线。同时, 金融危机之后, 各行业失业率大幅增长, 人才成本下降, 许多公司因资金链断裂导致破产, 众多科技成果流入市场。这正是孵化器和在孵企业引进人才和技术, 蓄积力量准备腾飞的大好时机。因此, 能否拓宽融资渠道, 能否大量引入资本是决定孵化器未来是否发展壮大的重要环节。

4.4 建立有效的孵化绩效评估体系

要尽快建立统一有效的孵化绩效评估体系, 基于此评估体系, 有关部门根据孵化器性质正确进行引导、考核和评估工作, 以孵化功能的完善、服务水平的提高、创业成功率、入驻企业的优劣、在孵企业的成长速度、毕业企业的质量和水平、科技资源的聚集与转化、创业资本的吸引与使用、在孵和毕业企业对孵化器的评价以及孵化器对当地科技产业化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贡献来衡量孵化器发展的优劣[10]。

4.5 实时引入中介机构, 增强服务功能

风险投资由于对科创企业具有在商业策划、管理上的强大提升作用, 使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的结合构成双赢局面[11]。孵化器对创业者的“聚集”和对科创企业“种子期”的资金注入, 使风险资本寻求投资对象的成本和风险降低。风险资本的后续跟进, 使科创企业获得了充足的发展资金、管理经验, 提高孵化器的孵化质量和孵化效率。同时, 科技企业孵化器不可能也不应当包揽所有孵化服务, 许多孵化服务还应当借助于社会上相应的中介服务机构完成。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与孵化器的合作, 既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客户群体, 也扩大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4.6 完善服务功能, 提高孵化质量

重庆市政府、市科委要进一步明确孵化器的社会任务和功能定位, 注重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市场拓展。同时, 孵化器自身要强化有效服务和服务质量的观念, 不断增强服务能力。科技企业孵化器要通过全方位的服务来营造有利于科创企业迅速成长的环境, 落实对在孵企业的优惠政策和风险资本的引导政策, 完善孵化种子资金、信贷担保基金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产权交易和上市渠道, 并注重引入商业投融资机构, 注重创业文化与氛围的营造, 有意识地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器自身的特色服务、品牌和形象建设。

摘要:重庆因其地域和工业结构的特点, 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反应明显滞后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重庆科技企业孵化器多是政府主导型, 处在市场后端, 金融危机对其直接的影响没有显著的特征。本文从企业孵化器的运行模式着手, 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对它的影响, 并根据这些影响和危机之后资源重新配置的机遇探讨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孵化器,策略

参考文献

[1] 曹姮珺.金融危机后韩国公司治理的改进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浙江大学, 2005.

[2] 张振宇, 史本山.对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企业加速成长功能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 2007 (25) , 2.

[3] 曹斌, 侯天伟, 尹余生.国内外企业孵化器运作模式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3, 10.

[4] 卢锐, 盛昭瀚, 袁建中.海峡两岸企业孵化器经营管理的比较研究[J].科技政策、科研管理评论与报道, 2004 (23) , 4.

[5] 张礼建, 郑荣娟.重庆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管理, 2007 (44) , 4.

[6] 吴垠.从美国次贷风波看全球金融危机新特征[R].经济参考报, 2007.

[7] 王剑峰.金融制度安排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D].吉林大学, 2005.

[8] 章正平, 施勇峰.成都-武汉两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经验借鉴[J].杭州科技, 2006, 5.

[9] 邵强, 刘明, 高翠娟.公司型科技企业孵化器运作模式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 1.

[10] 董浩平.创新企业对孵化器的功能期待研究[J].科技创业, 2008, 5.

[11] 孙永泰.国外企业孵化器的原则与实践[J].苏南科技开发, 2003, 11.

上一篇:浅析股东异议收购请求权下一篇:践行文明礼仪打造学生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