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结构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音乐叙事结构分析的可行性进行梳理与探讨,逐步阐明了音乐叙事结构研究的前提,明确了音乐叙事结构研究的对象及内容,概括了音乐叙事结构分析的研究核心、研究范围、研究内容以及分析手段,同时对音乐叙事结构分析与传统音乐分析的二元关系、音乐叙事结构分析的一般意义进行了阐述。文章旨在通过研究,完善音乐叙事结构分析的内容,丰富音乐本体分析的手段。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混合结构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混合结构研究论文 篇1:

公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且快速进入高速发展期,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政府资金的投入不能满足公办高职院校对资金的需求,管办不分也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畅等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等。如何弥补政府财政资金对公办高职院校投入的不足,解决公办高职院校的债务问题和办学经费问题,如何改革公办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使部分高校通过市场化改革适应市场的需要,一直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法人治理结构;混合所有制改革

一、法人治理结构的概念

法人治理结构又译为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狭义的公司治理主要是指公司内部股东、董事、监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公司治理还包括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法人治理结构的产生源于西方股份制的兴起,由于股东分散,大部分股东并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生产经营交给职业经理人组建的经营团队全权负责,也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在股东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管理的情况下,如何保护股东的权益,使股东权益最大化得以实现,如何在调动经营者积极性的同时控制代理成本,法人治理结构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建立的。股份制企业作为法人需要有相适应的组织体制和管理机构,使之具有决策能力、管理能力,行使权利,承担责任,各种权力又能得到有效监督和制衡,这种体制和机构被称之为法人治理结构。在我国股份制的形式主要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类股份制虽然不同,但从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角度两者大同小异,今天我们主要以有限责任公司为参照研究。

二、当前我国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法》赋予了高等学校的法人地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0条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不论是公办高校、民办高校还是混合所有制高校都是独立的法人这点不容置疑,《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公办高职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的法人内部治理结构有明确的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按照国家有关社会力量办学的规定确定。”社会力量办的(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在2017年9月实行的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9条和20条明确规定:“民办学校中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开展党的活动,加强党的建设”,“民办学校应当设立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民办学校的举办者根据学校章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参与学校的办学和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从法律角度明确了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实行不同的内部管理体制,即不同的内部治理结构。

公办高等院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任法定代表人,党委是领导和决策机构,校长为主的行政管理层是执行机构,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和行政日常管理工作,学校纪检监察部门是专门监督机构。公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不是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学校的党委、纪委和学校行政班子的负责人都是学校主办者即上级政府部门或党组织任命的,政府对高校干预较多,高校法人的自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现行民办高校大部分都是私人性质,是根据市场需要而成立的,基本都能遵循市场机制来进行管理运作,因此,民办高校从成立之初就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和学校章程,建立了决策、执行、监督相分离的现代法人治理机构,由理事长、董事长或校长担任法定代表人。由主办者(股东)按照国家法律和学校章程成立董事会和监事会,任命董事和监事。由董事会聘任校长等高级管理人员。理事会、董事会负责学校的重大决策,监事会负责监督,校长及其行政班子负责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工作。民办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与股份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基本一致,是建立在产权制度基础之上的,为民办高校的规范发展保护各方利益做出了贡献。

三、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

股份制公司法人与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校法人,前者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而后者是非营利的带有公益性的组织,两者的举办目的是不同的,但在两类法人治理结构中需解决和面对的问题却具有普遍性和共性,我国《公司法》中的股份制法人治理结构虽是针对股份公司法人提出的一套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但其中所包含的法人财产权、决策权、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核心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法人制度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对于股份制高校的法人都有同等的意义,在国外如澳大利亚就将政府主办TAFE学院当作企业法人对待。再者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就与股份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基本是一致的。鉴于此,我们认为按照《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按照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探索如何建立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完全可行的。

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要求,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应该建立现代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根据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相分离的原则,应建立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校长为首的经营班子等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按照《高等教育法》和《民办教育法》的规定,加强党的领导,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委的作用。

(一)股东会

混合所有制高校股东会是由全体学校举办者(出资方)组成,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学校的国有股份政府将授权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管理并派出股东代表参加股东会。股东会以会议的形式行使权力,按照股东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股东会会议由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股东会主要行使下列职权:批准和修改学校章程;决定学校办学方针、投资计划、增资扩股方案;决定学校董事、监事人选和报酬;审议批准校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报告;审议批准学校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决定学校合并、分立、解散、清算等重大事项。

(二)校董事会

校董事会其成员由出资人(股东)推荐,由股东会依法选举产生,对股东会负责,是混合所有制高校的决策机构。董事会一般由3~13人组成,为保证高校决策的科学性和办学的公益性,一般应有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和职工董事,具体依照有关法律和学校章程确定。校董事会行使下列职权:召集股东会会议,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执行股东会的决议;决定学校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订学校的年度财务预算和增资扩股方案;制订学校合并、分立、解散的方案;决定学校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学校校长及其报酬事项,并根据校长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学校副校长、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制订学校的基本管理制度;筹集办学经费;学校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三)监事会

监事会成员由学校出资人(股东)推荐,经股东会选举产生,对股东会负责,是混合所有制高校的监督机构。监事会成员不少于三人,设主席一人,其中职工监事不少于三分之一,职工监事由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代表大会民主选主产生。监事会主要职责为:对学校财务进行监督检查;对学校董事、校级领导的履职进行监督并对监督对象的违纪违规行为提出处理意见;对严重损

害学校利益涉嫌违法的董事和校领导提起诉讼;提议召开临时

股东会会议,在董事会不依法履行职责时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向股东会会议提出提案和建议;履行学校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四)校长经营班子

校长由董事会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对校董事会负责,副校长由校长推荐由董事会任命,以校长为首组建的学校管理团队负责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工作,是学校的执行机构,其主要职责为:组织实施校董事会决议;制订学校投资方案;负责制订学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负责制订学校的基本管理

制度;负责制订学校的具体规章制度;决定聘任或者解聘除应由董事会决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管理人員;校董事会授予的其他

职权。

四、结语

公办高职院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它的重要意义不但是为了拓宽高职院校的筹资渠道,更大的意义在于解决高职

院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市场接轨的问题。建立混合所有制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是以法人财产权为基础建立的保障公有、私有和社会各方出资人的合法利益的制度体系,有利于高校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提高高校资产利用效率、提高高校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有利于解决企业、社会、个人投资参与公办高职院校的改制的后顾之忧,对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但在探索混合所有制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楚认识到其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以后的混改实践中要加以注意和解决。一是要妥善解决企业、社会资本的投资逐利性与高职院校公益性之间的矛盾;二是混合所有制高

校法人治理结构构建要服从教育基本规律;三是要尊重高校学

术权利、保障学术自由;四是要保证高校正确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导向。

作者:阳勇

混合结构研究论文 篇2:

音乐叙事结构分析之可行性研究

摘 要:文章主要针对音乐叙事结构分析的可行性进行梳理与探讨,逐步阐明了音乐叙事结构研究的前提,明确了音乐叙事结构研究的对象及内容,概括了音乐叙事结构分析的研究核心、研究范围、研究内容以及分析手段,同时对音乐叙事结构分析与传统音乐分析的二元关系、音乐叙事结构分析的一般意义进行了阐述。文章旨在通过研究,完善音乐叙事结构分析的内容,丰富音乐本体分析的手段。

关键词:叙事结构;叙事研究;音乐结构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2.01.011

音乐与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一样,是创作者自我展现的一种媒介,是人类情感诉诸表达的一种形式。尽管诸多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各异,“表达”载体不同,但须承认,艺术作品一定在表达着艺术创造者期望表达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是一个故事,可能是一种观念,抑或是一种情感。从叙事学角度来看,这一“表达”“展现”的过程即“叙事”的过程。

罗兰·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指出:“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是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是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叙事遍布于神话、传说、寓言、民间故事、小说……以这些几乎无限的形式出现的叙事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①由此可见,有表达的地方就有叙事。叙事因其特定的存在方式,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叙事是“超越国度、超越历史、超越文化”②的存在,是世间万物的“表达”方式。因此,音乐生成、组织、建构的过程便是一种叙事化的过程(不论其所叙之“事”具象与否),音乐文本及形式化各要素的结构方式体现了创作者的叙事策略。反之,分析者完全可以通过叙事学的视角,关注音乐文本的结构过程,探究这一过程所透露出的“叙事——表达”策略,并对其类型、结构作叙事性阐发。

一、“故事研究”与“话语研究”的统一 —— 音乐叙事结构研究的前提

笔者认为,音乐叙事研究脱胎于文学叙事理论,其二者之关系可被描述为一种“源—流”关系。故而探讨音乐叙事结构研究的可行性,应首先回归叙事研究之“母体”,即从文学叙事研究中获得某些启示。

纵观叙事学研究历史不难发现,文学叙事研究主要包括“叙事文本”研究和“叙事交流”研究两个部分。其中,“叙事文本”研究又可细分为“故事”研究与“话语”研究两项内容,该研究主要从结构层面探讨叙事文本的故事建构、情节组织、语法逻辑等内容。“叙事交流”研究则是围绕“作者”“叙事者”“受述者”及其交流过程展开的,主要关注读者个体对作品的认识。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主要探讨音乐作品“叙事结构”研究的可行性,该内容属于“叙事文本”研究的范畴。故,有关“叙事交流”部分之内容,本文不展开讨论。

在文学叙事领域,“故事”是指行为者(可以是人或人化的实体)行动的过程,“话语”是指故事语言的组织方式。申丹、王丽亚在《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中指出:“‘故事’指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因果关系排列的事件,……‘话语’与‘情节’的指代范围基本一致,……指对这些素材的艺术处理或形式上的加工。”①由此可见,文学叙事研究主要关注文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事),“故事怎么写的,语句怎么安排的”(叙)这几个层面。其中,前者主要围绕文学的载体——文字的“语义性”进行讨论和阐述。在“表达”和“展现”层面,音乐与文学是共通的,即便如此,我们也无法将音乐与文学对等。与文学相比,音乐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音乐(声音)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庆幸的是,经过千余年的发展,音乐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符号系统。作为音乐的载体——音符,可以准确、完美地将音乐记录下来,并呈現于乐谱之上。熟悉这套符号系统的人只要拿到乐谱,便可将音乐还原出来。由此,乐谱符号系统便成为可录、可读、可感、可解的编码系统。虽然音乐符号既无法向语言符号系统那样,表达精确的语义概念(尽管柏辽兹曾在《幻想交响曲》中有所尝试),也没有“现在时”“过去时”“进行时”等时态概念,更没有诸如“你”“我”“他”这样的人称代词,但不可否认的是,音乐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由此便传递出一个信号,音乐语言确实具有其独特的、自为的叙事性和语义性。事实上,音乐虽然看似在“诉说”着什么,但根据形式——自律论的观点,其“诉说”的全部内容除了有组织的音响在时空中的流动形式以外,什么也没有。故,前文所提及的音乐文本所包含的某种叙事性与语义性特征,便以更深刻、更隐晦的方式存在于作曲家精密安排的音乐文本中。由此,音乐叙事学关于“故事”层面的研究,便直接指向音乐文本及其结构过程。

“叙事文本”研究的另一方面为“话语”研究。上文提到,“话语”即“对这些素材的艺术处理或形式上的加工”②。因此,在文学叙事领域,“话语”研究是一种关乎文本素材结构组织的叙事研究方法。根据这一核心原则,关于音乐作品的“话语”研究,即在叙事学层面,对音高材料,节奏、节拍,音色、音响,调式、调性,和声等要素的艺术处理方法或形式上的加工手段(抑或称为“叙事策略”)进行研究。由此可见,音乐作品的“话语”研究指向音乐元素组织过程中表现出的叙事策略。结合上文“故事”研究的内容,不难发现,音乐作品的“故事”研究与“话语”研究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因此,在不考虑乐外意义介入的前提下①,音乐叙事的“故事”研究等同于“话语”研究,这一结论也从侧面反映了音乐叙事研究与文学叙事研究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由此,笔者认为,音乐作品“叙事文本”研究的内容,便是将音高材料,节奏、节拍,音色、音响,调式、调性,和声等要素的结构组织方式抽象为叙事逻辑(叙事策略),进而提炼为叙事结构的过程。这种结构一方面表现为动态化的叙事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静态化的叙事结构。由此,理论工作者们便可以将音乐本体分析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领域之中,借助叙事理论,从“表达”层面对音乐文本进行多维度的分析、研究与审视。

二、音乐叙事结构研究的对象及主要内容

音乐叙事结构研究的主要对象为音高材料,节奏、节拍,音色、音响,调式、调性,和声等,那么,在进行具体作品分析时,分析者是否要将上述内容所展现的叙事结构一一呈现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分析者们便会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何种作曲技术参数将被纳入音乐叙事结构研究的范畴,换言之,音乐叙事结构研究之对象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参考普罗普在《故事形态学》中运用的分析方法②,笔者认为:首先,叙事结构研究的对象应具备成为“角色”的潜质;其次,这一对象应具有某种“功能”属性。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对“角色”的定义,角色“又称‘脚色’。兼指剧中人物及由演员扮演的舞台人物形象。……角色分主要角色、次要角色和群众角色……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③。由此可见,角色首先是人(拟人性),有主次之分(层次性);其次是独立的(独立可识别性),并存在其个性化(正、反角色)特征。而“功能指的是从其对于行动过程意义角度定义的角色行为”④,其主要强调了一种发展与变化。如将上述概念类比至音乐,不难发现,音乐作品并未如文学、戏剧那样明确标示出一个(或几个)具象角色,但须承认,音乐作品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抽象的)“角色”。为了避免“角色”一词给人们带来的过度拟人化倾向,笔者将以叙事学理论中更为普遍、一般的“行为者”⑤概念予以替代。除弱化“角色”一词的拟人性外,“行为者”一词继承了“角色”的其他全部特征属性(层次性、独立可识别性、个性),从而更适于音乐叙事结构分析。综上,音乐叙事结构研究的对象需具备“行为者”的一切特征(也即层次性、独立可识别性与个性特征),同时,还应包含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很显然,上述定义还不足以使不熟悉音乐叙事理论的分析家们所理解、接受,对此,笔者将采用更为音乐化的语言对其进行重新表述。

为了更适合音乐分析实践,笔者引用“主题”与“主题化”两个名词对上述内容进行界定。根据《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的定义,“‘主题’即一种音乐材料,是构成整部作品(或作品某一部分)的基础,通常具有可识别的旋律,有时可被感知为独立于作品本身的完整的音乐表达。”①由此可见,“主题”指代的对象一般为音高材料,须具备“可识别性”(也即“个性”与“层次性”)特征;同时,“主题”应多次在作品中出现,成为支撑作品(或作品某一部分)的支柱(强调“过程性”)。在此基础上,如将“主题”所指代的内容——音高材料,扩大为节奏、节拍,音色、音响,调式、调性、和声等内容,其就具备了与“主题”相一致的特征,从而成为一种类似“主题”又不同于“主题”的新内容。为了简化其烦琐的称谓,笔者将以“主题化”一词对其命名。由此,音乐叙事结构研究的对象便是“主题”或呈现出“主题化”特征的材料,它是构成整部作品(或作品某一部分)的基础,有时可被感知为独立于作品本身的完整的音乐表达,具有层次性、独立可识别性、个性与过程性(发展与变化)等特征②。

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外学者对音乐叙事研究對象的选用大多集中在音乐文本的音高材料(如:主题—动机)及调性、和声等方面③,对构成音乐作品其他要素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显然来自西方音乐理论研究的传统。从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国外音乐叙事理论家较多关注共性写作时期的音乐作品,相应的,其对作品技术参数的讨论也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故而诸如音色、节奏等内容较少被纳入研究范畴。笔者认为,既然我们将音乐作品视为一种“表达”与“展现”的方式,就应该承认音乐作品普遍存在的叙事性,与此相对应,更多的作品应纳入音乐叙事结构研究的范畴④,更丰富的技术参数应被作为叙事结构研究的对象予以考量。由此,便可以从更宏大的数据样本中,以更广阔的技术参数关照作品的叙事方式,进而从一定程度上推动音乐叙事学研究的进程。

前文谈及音乐“叙事文本”研究的内容是探寻音乐文本潜藏的叙事逻辑,那么这种逻辑是否存在普遍性的联系,又是否可以被总结出来呢?关于这一问题的答案,需从西方音乐理论关于“音乐”内涵的争议谈起。1854年,著名音乐学家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一书问世,在这本音乐理论著述中,汉斯·立克提出了音乐即“乐音的运动形式”这一音乐命题,以抗衡情感论美学,由此开启了形式自律论与情感论美学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论战。对此,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二者的关系。若从音乐的生成方式来看,音乐作品确实是一个自为的系统,具有自律性的特点,一切关于音乐形式化结构以外“释义性”的探讨均是附加的。一方面,音乐创作大多是从作曲家对某一对象产生的情感冲动而开始的,音乐本体虽以高度自律的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但我们也应承认作曲家个人审美追求对音乐文本形式化生成过程的影响。因此,音乐作品自身高度自律的、形式化的结构便凝结着作曲家的智慧,体现出作曲家个体独特的音乐叙事化语言。另一方面,受共有的文化、社会等“母语化”的影响,这种叙事化的音乐语言又展现出其共性特征。故,笔者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受一种文化影响的作曲家群体之作品必然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叙事逻辑,而这一共性叙事逻辑又可以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而抽象出来,形成具有一般性特点的音乐叙事结构模型。

根据结构主义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对“结构”内涵的阐释,“……模型必须满足下述四个条件,才可被称为结构:首先,一个结构表现出系统的特征。对于它的某一组成成分做出任何变动都会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动。其次,任何一个模型都隶属于一组变化,其中每一种变化都对应于同类模型内的一个模型,以致所有这些变化加起来便构成一组模型。再次,上述特质使我们能够预见,当模型的某一成分被更改的时候,该模型会如何反应。最后,构拟一个模型应当使其运行能够解释全部被观察到的事实。”①由此可见,结构是由一系列可变化的结构“模型”构成的;当“模型”内部要素出现变化时,模型也相应改变;一种“模型”是由“事实”的全集构成的;“模型”的全集即“变化”,“变化”即“结构”。

受斯特劳斯的启发,笔者认为,音乐叙事结构研究中的“事实”,即个体音乐作品(主题或具有“主题化”的)全维参数的本体组织结构所表现出的叙事逻辑(叙事策略);音乐叙事结构研究中的“模型”,主要指(个体作品的)“叙事逻辑”的结构化归纳——(个性)“叙事模型”;音乐叙事结构研究中的“变化”,由多种“个性叙事模型”组成,这些“叙事模型”所表现出的共性特点便构成了“叙事结构”。

故,对于音乐叙事结构的抽象与总结,首先应从个体音乐的全维参数中寻找其所表现的音乐叙事逻辑,再将这一叙事逻辑归纳成具有一般意义的个性叙事模型。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叙事模型”既可以是浅层次的,也可以是深层次的;既可以表现单一元素的内部叙事逻辑,也可以阐释不同元素之间的外部叙事逻辑。最后,将表现出共性特征的多种个性化叙事模型进行提炼、归纳,最终形成具有一般意义的共性集合,这一集合便是音乐“叙事结构”。从本质上讲,叙事结构是一种逻辑性“思维—表达”结构。此外,在叙事结构研究的过程中,还应阐述构成叙事模型、叙事结构的各形式化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关注音乐结构过程中蕴含的叙事张力,探究结构生成的内在动因。

其次,也要关注音乐叙事模型所表现出的个性化因素,归纳其特异性表现。根据信息论的观点,只有“新鲜”的信息才具有真实的信息量,任何信息的简单重复,并不能导致信息量的增加。②因此,成熟的音乐作品必然会在叙事结构固有的框架下有所突破和发展。从结构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突破与传承一方面是一种对立关系,因为突破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事物本身的结构,从而产生某种错位;另一方面,突破和继承是一对功能关系,因为音乐作品的叙事结构总是充满了创新,作品在没有任何创新之前并不能成为一首真正的作品,只有经过创新以后,其作品的独立性才得以保障。③故,超出固有叙事结构的个性化叙事结构也需要被探究和总结。

其三,应借助一切人们熟知的手段和方法,采用音乐分析中最常用的技术分析手法。罗兰·巴尔特曾在《符号学原理》一文中指出,“……其目的只是要从语言学中引借一些分析性概念。……在汇集这些概念时,我并不断言它们在研究过程中会始终保持完整;我也不斷言符号学应当始终严格地遵照语言学模式。我们满足于提出和阐述一套术语系统,希望这套术语系统,能够在大量异质的意指性现象中,导引出一个初步的(即使只是临时性的)秩序来……”①由此,笔者认为,在音乐叙事结构分析的过程中,是否完全采纳文学叙事结构分析的符号体系,抑或兼用音乐分析的相关技术,对于音乐结构叙事体系的建构影响甚微。

由此可见,音乐叙事结构研究是一个由本体技术分析上升到“叙事—表达”结构的过程,是从“叙事—表达”层面关照音乐文本及形式化各要素(如音高材料,节奏、节拍,音色、音响,调式、调性,和声等“主题”或“主题化”要素)的生成、组织方式,并以叙事学视角剖析音乐文本结构过程中潜藏的“叙事性”思维逻辑,进而对其类型与结构(即“叙事结构”)作系统性归纳的研究。其核心理念简言之,即“在形式分析中提取其符号意义,并从符号意义指向其精神世界”②。

笔者试图从研究核心、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分析手段等方面对音乐叙事结构分析进行概念界定,力图较为全面地阐述这一概念。

音乐叙事结构分析隶属音乐叙事理论研究范畴,其理论核心源自文学叙事理论,理论基础建立在“故事 — 话语结构”研究之上,兼用文学叙事分析与音乐本体技术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针对音高材料,节奏、节拍,音色、音响,调式、调性,和声等一系列具有“主题”或“主题化”特征的技术参数所表现出的具有一般意义的、浅层与深层的、内部与外部的叙事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归纳叙事模型的共性化特征,形成(共性化)叙事结构。同时,音乐叙事结构分析还应关照突破既定结构的、较个性化的叙事结构,关注推动作品发展的内在(叙事)张力,挖掘叙事模型、叙事结构所暗含的结构逻辑,寻求共性、个性情节结构形成的内在动因,从叙事学的角度透视作曲家的创作思维,以企及创作者的“精神世界”。

三、音乐叙事结构分析与传统音乐分析的二元关系

从定义来看,音乐结构研究是通过“作品之形的本体解析,来揭示作品中的形式化结构及其逻辑程序,……探寻音乐创作规律,并由此上升到对音乐作品的风格以及所涵盖的人文精神、社会思潮、历史渊源等方面”③。而音乐叙事结构研究则是借用叙事学的视角,从“叙事—表达”的层面,关注具有“主题化”特征的音乐形式化结构及其逻辑程序,探讨音乐本体组织中潜藏的叙事逻辑、叙事策略,并对其进行类型化表述。通过对比我们发现,音乐结构研究与音乐叙事结构研究的研究对象均指向音乐文本,但在具体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仍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而言,音乐文本中的一切形式化结构要素均可被纳入音乐结构分析的体系当中,而音乐叙事结构分析的对象仅会选择具有“主题化”特征的形式化要素。诚如古典乐派惯用的“阿尔贝蒂低音”技术,由于其织体缺乏必要的发展与变化,基本不会进入音乐叙事结构分析者的视野。①故,在分析对象的选择上,音乐叙事结构分析较传统音乐分析范围更窄。此外,在分析目的与结果、分析过程与手段上,音乐结构分析与音乐叙事结构分析也存在差异。

从分析目的和结果来看,音乐结构研究一方面关注音乐本体的结构、结构组织及结构逻辑;另一方面关注文本反映的,分析者赋予的,历史、社会、美学等乐外信息。音乐叙事结构研究主要从“表达”的层面,借助叙事学的视角,关注音乐本体结构和结构组织中反映出的叙事逻辑和叙事策略,它的研究核心主要是结构化的叙事思维。从分析过程上看,音乐结构研究是由音乐文本出发,关注文本结构,进而探索文本与史学、美学联系的一个过程,具有“文本研究”和“阐释性研究”的特征。音乐叙事结构研究,同样是由“音乐文本”出发,关注“文本结构”,但不同的是,这种研究的核心目标转向了探究音乐文本组织所表现的一种多元化的“叙事思维”,它主要是一种“文本指向性”研究。从分析手段上来看,音乐结构研究主要采用本体技术分析与史学美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音乐叙事结构研究主要采用本体技术分析与音乐叙事结构分析相结合的手法。

以两个音乐分析中常见的范例来对二者的差异做进一步说明。如,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在作品不同段落出现时均展现出不同的“性格”。具体而言,呈示部的副部主题第一次呈现时(第89小节),圆号声部奏出的切分节奏为其音乐性格奠定了基调(见谱例1);当其第二次出现时(第130小节),切分节奏则转变为三连音节奏②(见谱例2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声部);当副部主题第三次完整呈现时(第305小节),作曲家则是采用一个上行级进的音列对上述节奏型进行替换(见谱例3中提琴和大提琴声部)。通过传统音乐分析,我们可以从作曲技术层面对副部的变化方式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但分析者们仍无法从思维上阐述为何副部主题要以这种方式进行变化和“生长”。

再如,德彪西的《大海》,通过传统音乐分析可知,该曲第一乐章主要通过拆解、变化引子中高度融合的主题材料组织而成,其材料所展现的结构为引子(主题材料)+两大主题域(主题的拆分材料),见图1。

如不考虑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仅从结构过程所表现出的叙事思维来对其进行分析,会发现第一乐章的材料组织手法实质上与综合再现的三部曲式存在叙事思维上的共性。具体而言,《大海》第一乐章音高材料的组织手法采用了“分形叙事”①的叙事策略,这种叙事策略可以分为“一对多”和“多对一”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是互逆的一种思维过程。《大海》的音高材料采用“一对多”的组织思维,而综合再现的三部曲式则是采用“多对一”的材料组织思维,二者在叙事结构上具有高度的同一性与统一性。因此,笔者认为,《大海》第一乐章的材料结构为一种“逆向思维的类综合再现结构”,其中的“引子”部分即倒装的再现部。这一结论显然与传统音乐分析的结论相去甚远,由此,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看出音乐结构研究与音乐叙事结构研究之间的差异,或可部分说明音乐叙事结构研究的獨特价值与意义。

综上,笔者认为,从分析目的、分析过程、分析手段到分析结果,音乐结构分析与音乐叙事结构分析均存在差异。需强调,二者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其区别的核心仅在于价值取向的差异。

四、音乐叙事结构分析的一般意义

首先,音乐叙事结构分析是建立在叙事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的,以音乐文本及形式化各要素为切入点,从“表达—叙事”层面探寻作品呈现的叙事逻辑,并将其逐步归纳为叙事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其研究旨在揭示音乐本体及形式化诸要素所反映的“思维—表达”结构,力图以人类最本原的“叙事”方式重新考量音乐作品的结构及其组织方式。这种分析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音乐分析的视野,丰富了音乐分析的手段和方法。

其次,采用音乐叙事结构分析的研究手法,有助于突破题材、体裁、技法、风格的壁垒,探寻不同时代音乐作品的共性联系。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音乐分析技术手段都有其自身局限性①,当分析者面对不同技法、不同风格的作品时,其分析手段和分析结果也会有所不同。由此便造成一种现象,即,我们有时很难发现一首十二音的作品与一首古典时期的钢琴奏鸣曲之间的联系。反观音乐叙事结构分析,这种分析方法虽是以音乐文本及形式化要素为研究对象的,但其终极目标在于揭示文本组织过程中的叙事逻辑与叙事结构。其分析过程经历了技术性分析上升至叙事逻辑分析的两个阶段,故而音乐叙事结构分析的结果可以突破不同技法分析之间的界限,从横向上探寻不同时代音乐作品的共性叙事——表达方式。

最后,对音乐文本进行叙事结构分析,有助于探寻音乐文本及形式化各要素之间的多层叙事结构,挖掘音乐叙事结构的内在张力,揭示音乐自身运行的(内在)结构动力,厘清结构叙事策略对文本生成的影响。一方面,其对音乐创作具有突出价值;另一方面,音乐叙事结构分析实践对音乐分析、叙事分析、音乐表演以及音乐叙事结构分析体系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结 语

与文学、戏剧不同,音乐作品并无“语义性”特征,因此,在仅关注纯音乐文本的前提下,音乐叙事学研究的全部内容就是叙事结构研究。这一研究的理论基础为“故事 — 话语结构”研究,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文学叙事分析与音乐本体技术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主要考察音高材料,节奏、节拍,音色、音响,调式、调性,和声等一系列具有“主题”或“主题化”特征的技术参数所表现出的叙事逻辑,并将这种逻辑逐步归纳为叙事结构。这一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其一为本体技术性分析;其二为叙事性逻辑分析,它是一种抽象至再抽象的分析方法。音乐叙事结构分析从所选对象、分析目的、分析过程、分析手段到分析结果,均与传统音乐结构分析存在差异,或可视为传统音乐分析的延伸或目标转向。

本篇责任编辑 张放

收稿日期:2021-12-17

作者简介:张宏伟(1989— ),男,上海音乐学

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031)。

作者:张宏伟

混合结构研究论文 篇3:

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回顾与展望

资本结构影响因素作为决定和调整资本结构的关键,一直是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重点。本文认为,静态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相对成熟,动态资本结构调整研究作为新兴研究热点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总体来看,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虽比较全面但缺乏系统性,导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如何确定资本结构的问题。对此,本文从方法、内容和视角三个方面提出了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方向。

资本结构既是财务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又是财务实践中的难题之一。研究资本结构的目的就是通过权衡负债和股本比例,寻求最优资本结构,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对有关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评述,进而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静态资本结构影响因素

宏观环境因素:经济周期、制度政策及行业特征

宏观环境作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势必会对企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现有宏观环境对实际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包括经济周期、制度政策和行业特征三个方面。

经济周期方面,现有研究基本认可经济周期会对资本结构产生影响,经济周期中的某具体特征对资本结构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张太原、谢赤、高芳通过对利率与资本结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不同,分别与负债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

制度政策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税负方面,刘行、张艺馨、高升好从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角度出发,发现如果企业的投资者多为长期(短期)持股者,该政策会使得投资者股利税税率下降(上升),进一步地,企业债务融资比例会显著降低(提高)。

行业特征对资本结构影响的研究相對较少,李曜、丛菲菲进一步具体针对民营企业财务杠杆较低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发现该现象由两种作用力促成:所有制因素和行业竞争因素。

企业微观特征因素:股权结构、管理层特征及其他

在股权结构方面,王跃堂等提出产权性质会影响债务税盾效应,一般非国有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会更多地考虑债务税盾效应。周煜皓、张盛勇发现金融错配是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资产专用性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分别呈正向和负向影响。

作为资本结构决策者,管理层特征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周业安、程栩、郭杰和孙谦、石松通过管理层背景调查,提出管理者作为资本结构决策的实施者,其个人偏好对资本结构具有显著影响。
动态资本结构影响因素

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是资本结构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兴热点,通过文献梳理,本文发现该研究领域尚有很大研究空间,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究。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研究本质上是一个比较的过程,包括实际资本结构与目标资本结构的比较、企业各期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之间的比较、不同地区或者不同行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比较等。

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特征:普遍性抑或特殊性

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是一个受企业客观环境和管理者主观能动性共同影响的复杂过程,因此,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特征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张红、杨飞、张志峰创造性地把资本结构调整分解为最优资本结构变化导致实际资本结构的调整、实际资本结构相对最优资本结构的调整以及实际资本结构的趋势性调整三部分,对于资本结构调整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影响因素:经济状况、政府政策及企业特征

宏观经济越繁荣,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越快,尤其是弱融资约束企业,这是目前研究得出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一般关系,之后的研究者从宏观经济状况的不同方面对这一结论进行了进一步证实。

此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政策也会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产生重要影响。伍中信、张娅、张雯从信贷政策供给角度研究了其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信贷政策可以显著影响资本结构调整。该研究对于如何制定有效的信贷政策引导企业实现资本结构最优化具有现实意义。

除了以上因素外,企业特征也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有显著关系。由于资本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持续、缓慢的过程,所以前期调整对后期有一定影响。
文献述评

我国资本结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断被扩充和发展。尽管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静态资本结构研究缺乏创造性和深入性

在众多实际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是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以资产负债率为因变量、所研究因素为自变量来验证某个因素是否对资本结构产生影响。除了所研究因素的不同,各项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结论都大同小异,这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该项研究创造性的缺失。此外,大部分研究是针对某单个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进行研究,且并没有进一步对所研究要素的影响程度和调整成本进行分析。这一方面容易造成内生性问题,即存在研究要素是与其他潜在要素共同作用影响资本结构从而误导研究者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能会形成夸大该要素影响程度的风险。

动态资本结构研究方法存在争议

由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影响因素研究是对动态调整过程的研究,涉及许多动态因素变量,因此研究方法相对比较复杂。以往文献主要采用动态面板估计方法来衡量调整速度,少数采用多重门限面板和非平行面板估计方法。但在不同理论假设条件下,各种动态面板估计方法在研究中的表现大不相同,例如混合普通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模型和广义矩估计(GMM)等,使得前期研究者估计的调整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整体缺乏系统性

资本结构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企业实现资本结构最优化,尽管有关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持续进行,但学术界至今仍然无法回答如何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问题。在现实中,企业资本结构管理仍旧主要依靠决策者的直觉和经验。

本文认为该现象的原因为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只停留在一个个相对独立层面上的根本问题,即缺乏系统性。所有研究只是从所研究对象出发去考虑其单方面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但没有去综合一些重要影响因素考虑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或者从资本结构角度出发,研究究竟是哪些重要因素导致资本结构的确定。因此如何合理确定资本结构这一问题还未得到真正解决。
未来研究展望

研究方法规范化

在实证研究占据主流地位的大背景下,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规范尤为重要。在实际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中,回归分析是一种主流方法。回归分析法的作用原理实际上是利用部分可以得到的财务数据作为样本,通过研究样本分布规律去推断整个经济现象,其中控制变量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结论的正确性,而资本结构又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变量,因此研究者应在避免冗余变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确定控制变量,以防止模型上存在缺陷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偏差。

研究内容创新化

在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内容丰富但缺乏创造性的背景下,研究者应积极寻求创新点,结合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和行业特性,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资本结构问题,将相关研究因素与制度政策或市场变化趋势相结合,以期尽可能准确的估计资本结构变化趋势,增强研究的前瞻性。

研究视角系统化

基于以往的资本结构影響因素研究缺乏系统性,导致有关各种研究相互独立,无法真正解决如何确定资本结构问题。未来的研究应从系统化视角考虑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即改变以前研究中的从单个因素出发,研究其对资本结构是否有影响、有多大影响的模式,转而从资本结构研究的目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对资本结构调整或优化产生的不同影响,研究究竟是哪些因素确定了现有资本结构以及如何确定最优资本结构。

静态资本结构和动态资本结构研究相辅相成,动态研究关注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动机和积极性,而静态研究可以为资本结构调整提供方法途径。二者都应该作为资本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只有如此,才能更进一步推动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深入,为企业优化资本结构提供理论支撑。

作者:王艳群

上一篇:石油勘探技术论文下一篇:沥青道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