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宪法》、《公司法》和《党章》及党内相关规定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的法理依据,是开展党建工作的制度保障。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是深化国企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从严治党、保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发挥党组织政治主导作用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的核心问题,它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方向,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混合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混合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篇1:

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困境与法治出路

提 要: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载体,其中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能够在确保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调动民营资本的积极性,对于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法律定位有待明晰、股权结构相对均衡,两类股东价值偏好存在差异等原因,可能面临一系列治理困境,制约其作用发挥,甚至影响混改意愿。这些困境归根到底是制度性问题,可以从法治角度通过宏观层面完善国资监管立法、中观层面发挥章程“宪法作用”、微观层面建立规章制度体系等路径寻求解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①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15年9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国发〔2015〕54号),旨在“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此后,混合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一方面国有企业混改取得显著成效②,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也在积极引入国有资本。

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载体,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是一种特殊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由于国有资本在其中占据控股地位但又与民营资本接近,在实践中会面临特殊的治理困境,如不能有效解决,将会制约其作用的发挥,甚至抑制两类资本混合的意愿。

本文试图从法治角度为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困境寻求出路。
一、研究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问题的重要意义

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是一类特殊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其面临特殊的企业治理问题,对此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含义

1.混合所有制企业

混合所有制企业并不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形式①,而是从所有制角度对某一类企业的概括,与公有制企业、民营企业相对应。现行法律法规中也没有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定义,只是在一些政策性文件中规定了对这类企业的具体政策要求②。笔者认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是指由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共同持股的企业。

2.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根据持股比例的不同,可以将股东分为控股股东和参股股东,控股股东还可进一步细分为绝对控股股东和相对控股股东。③因此,混合所有制企业按照国有股东持股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国有绝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及国有参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是指国有股东持股比例虽然不足50%,但为第一大股东,且其所持表决权足以对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从权益归属、控制力和国资监管实践来看,国有绝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接近于纯国有企业④,国有参股企业接近于民营企业,而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介于两者之间,能够在保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实现国有资本放大功能、调动民营资本积极性、提高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二)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问题的特殊性

1.公司治理的一般理论

国内外学者对公司治理或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吴敬琏(1994)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各自权力、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Shleifer and Vishny(1997)认为,公司治理是融资供给方(投资者)保证自身投资收益的方式。朱长春(2014)认为,公司治理,从广义角度理解,是研究企业权力安排的一门科学;从狭义角度理解,是居于企业所有权层次,研究如何授权给职业经理人并针对职业经理人履行职务行为行使监管职能的科学。

综上,公司治理的一般理论是基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研究公司权力在“三会一层”之间的配置和运行。

2.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问题的特殊之处

与一般企业类似,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也面临企业权力如何在“三会一层”之间配置和运行的治理问题(可称之为“纵向治理问题”);与此同时,其还要面对因其固有特点所导致的特殊治理问题,即企业权力如何在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及其各自在“三会一层”的代表之间进行配置和运行(可称之为“横向治理问题”)。

由于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持股比例相近,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横向治理问题往往更加突出,并且会与纵向治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例如,在国企混改引入民营资本时,民营股东往往担心大股东控制问题;而在民企混改引入国有资本时,国有股东往往担心内部人控制问题。

(三)研究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问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研究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问题,一方面能够丰富和发展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和认识,跳出纵向治理问题的窠臼,对横向治理问题以及两种治理问题的交织给予关注;另一方面能够丰富和发展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国企改革的研究和认识,从治理实效的角度对改革理论进行审视和完善。

2.現实意义

研究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问题,有助于认识和破解此类企业可能面临的特殊治理困境,使其功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既有利于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巩固基本经济制度;也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激发活力、提高效率,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适宜载体。


二、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面临的治理困境

由于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在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持股比例相近,两者不同的外部约束条件、内在价值偏好,在话语权相当的条件下可能导致出现一系列治理困境,从而引发矛盾、冲突或僵局。

(一)国有相对控股地位与执行国资监管要求的困境

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或者“国营企业”)由单一国有资本构成。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3年《公司法》颁布实施后,“国有企业”的外延更加多样,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①。2016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与财政部联合制定印发《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32号令”),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之外又增加了“国有实际控制企业”的概念,即“政府部门、机构、事业单位、单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直接或间接持股比例未超过50%,但为第一大股东,并且通过股东协议、公司章程、董事会决议或者其他协议安排能够对其实际支配的企业。”虽然32号令只是针对企业国有资产交易,严格来说并不普遍适用于国资监管的其他领域,但就目前的国资监管实践来看,对于国有实际控制企业基本是比照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来执行的。因此,从政策法规层面来说,“国有企业”的外延已经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实际控制企业了。

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含义与“国有实际控制企业”的含义相近,只不过前者是从所有权角度来说,后者是从控制权角度来说的。这就意味着,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也要执行对国有企业的普遍监管要求。

在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由于民营资本持股比例较高,有时其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控制力可能更强(特别是民企混改引入国有资本的情况下),从而可能导致国有资本贯彻国资监管要求的意图(客观上往往会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遭到民营企业的抵制或不配合,引发治理困境。

(二)大股东控制与内部人控制的困境

设立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有三种路径:一是国企混改引入民营资本,二是民企混改引入国有资本,三是两种资本新设合资企业。除了新设合资企业外,另外两种路径都是在既有企业基础上进行混改,混改引入的资本方势必要求重塑治理结构,但原有治理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治理方式、治理文化)可能会在“惯性”及利益的作用下抗拒新的变化。

国企混改引入民营资本时,由于企业长期习惯于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国有控股股东也习惯于将其作为下属企业来对待,混改后的企业可能面临“大股东控制”的情况。这种控制往往不是通过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进行,而是通过大股东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审计巡视以及“一把手”提名权来实现。民营资本在治理中的话语权被削弱。

民企混改引入国有资本时则相反,这类企业往往由核心管理层创立并牢牢掌控,企业的经营发展也主要依赖核心管理层。即使引入国有控股股东,核心管理层可能不愿、不会丧失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甚至极力排斥国有控股股东的“干涉”,导致“内部人控制”的情况。

(三)规范治理与高效决策的困境

规范治理与高效决策是每个企业都希望平衡兼顾的,但由于两类资本外部约束和内在偏好不同,对于何谓规范治理、高效决策的理解以及两者冲突时孰先孰后的选择可能不同。

国有资本由于受到国资监管、审计巡视等外部约束,以及担心因程序违规、决策失误而被问责,其决策程序通常较为复杂;民营资本没有这些外部约束,并且自负盈亏、风险自担,在市场机遇出现时往往希望快速决策、抢抓机遇。这种不同的价值偏好有时可能导致治理上的冲突,国有股东嫌民营股东不够规范、过于冒险,民营股东又嫌国有股东决策低效、错失商机。
三、造成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造成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法律定位有待明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公司法》颁布实施后,“国有企业”的外延已从一元变为多元(国有及国有控股、国有实际控制企业),但在政治经济学语境下的“国有企业”似乎仍是一个整体,表达一种与公有制相联系的经济成分①,因此(可能还因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心)导致在国资监管实践中对多种类型的“国有企业”执行统一要求,但“多种类型”的范围有多大并不统一②。

在这一背景下,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是不是“国有企业”,要不要执行、哪些事项要执行国资监管要求成为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共同的困惑,如果不能清晰、科学地界定,就无法打消国有资本的合规顾虑以及民营资本的失权顾虑,影响混合的意愿。

(二)股权结构相对呈均势

对于持股比例悬殊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大股东往往在治理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小股东对此也没什么异议(最多只是关心自己投资权益的保障)。但在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中,虽然国有资本占据控股地位,但民营资本持股比例较高,也希望在治理结构中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如果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彼此信任、目标一致,也没问题;一旦信任丧失、诉求不一,就可能导致彼此掣肘,甚至相互对抗。

(三)价值偏好存在差异

国有资本的价值偏好是多元的,要兼顾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有的时候非经济利益可能被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③,这就可能与民营资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偏好发生冲突。此外,即便是追求经济利益,国有资本和民營资本也可能在追求短期利益还是长远利益,追求利润还是追求分红,追求战略价值还是财务价值,追求风险可控还是追求抢抓机遇等方面存在分歧,这些分歧都可能导致企业治理出现困境。
四、摆脱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困境的法治出路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所面临的治理困境都是由一些深层次原因所导致的,摆脱这些困境需要从根本上寻求治本之策。因此笔者试图从法治角度寻求破解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困境的出路。

(一)宏观层面:科学界定“国有企业”,完善国资监管立法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2020年11月27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称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已全面完成公司制改革,省级国资委监管的一级企业约96%完成公司制改革。在公司制之下,特别是国企积极推进混改的背景下,由单一国有资本构成的“国有企業”已经不再是唯一形态、甚至不是主要形态了。因此,“国有企业”应该仅作为政治经济学概念,而不再作为法律概念来使用了。

在国资监管立法中,应该由一组更加明确、科学的概念来对应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国有企业”,即国有独资企业、国有全资企业和国有绝对控股企业。在这三类企业中,国有资本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具有足够控制力,因此能够也应当承担“国有企业”所应承担的各项义务和责任,接受更为严格的监督。

而对于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不宜照搬“国有企业”的全套监管要求,而应授权国有资本出资方按照市场化原则、依托法人治理结构来贯彻国有资本意图。当然,对于出资于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则应严格执行国有产权管理的相关要求。

(二)中观层面:发挥章程的“宪法作用”,合理配置各方权责

完善国资监管立法解决了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外部约束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其内部治理掣肘的问题,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章程的“宪法作用”。具体来说,在制定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章程时,要根据各方持股比例,依照《公司法》并参照市场惯例,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合理划分“三会一层”各自的职权范围,明确各治理机关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事先约定出现意见分歧甚至公司僵局时的处理机制,确保事权覆盖全面、程序有效衔接、运转顺畅无阻,章程内容需要事先履行国有资本方内部审批程序,确保相关国资监管要求和国有资本诉求均能通过治理结构有效落实,以免在未来实际运行中出现违规和违约的两难。

(三)微观层面:建立规章制度体系,确保制度有效执行

治理机关的权责、程序明确后,还要进一步深入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环节,以免治理被管理架空。要建立一套既能有效对接国有资本管理要求,又适合企业高效运转的规章制度体系。

这套规章制度体系应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国有股东要制定针对其所出资的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规范性要求;二是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要根据前者的要求制定与之衔接配套的落实制度。当然,对于后者而言,需要国有股东在混改之前就与民营股东协商一致,并在交易文件中固定下来;混改后国有股东的股东代表、股权董事、股权监事以及其所提名的高级管理人员要通过各自角色确保企业落实。此外,国有股东的有关职能部门还应通过日常指导监督、信息报送等手段,及时了解国有股东的相关制度要求是否执行到位。

规章制度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决策相关,主要规定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议案如何事前沟通、如何决策的程序;第二类与监督相关,主要规定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哪些事项需要接受国有股东及其上级部门、党组织的监督;第三类与信息披露相关,主要规定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哪些经营管理信息需要向国有股东披露、何时披露、如何披露等。

总之,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要求的适宜企业形态。对于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所面临的治理困局,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找到其背后深层次的制度性原因,运用改革思维、法治思维加以解决,从而充分释放这种企业形态所应有的功能和活力。

(作者为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国有企业二级法律顾问)

①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合称公有资本,鉴于集体资本在当前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并不大,为方便表述,本文将公有资本聚焦为国有资本。此外,非公资本主要是民营资本,本文以民营资本代之。

② 2019年4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在国新办2019年一季度央企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答记者问时介绍,目前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按照户数比例,实际上已经达到了70%。

① 在我国法律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形式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等。

② 如《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国资发改革〔2016〕133号)。

③ 根据《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六条第(二)项,控股股东,是指其出资额占有限责任公司资本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或者其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股东;出资额或者持有股份的比例虽然不足百分之五十,但依其出资额或者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已足以对股东会、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股东。

④ 即完全由国有资本构成的企业,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国有全资公司。

① 如《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① 如,2016年10月,习近平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② 不同部门在规范性文件中,对于“国有企业”的含义有不同界定。如:(1)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对国有公司企业认定意见的函》,国有企业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国有企业,仅指纯国有企业。广义的国有企业是指具有国家资本金的企业,除了纯国有企业外还包括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参股企业。(2)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第三条,国有企业是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不包括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国有独资公司”。(3)根据财政部针对公安部询问出具的《财政部关于国有企业认定问题有关意见的函》,财政部从企业资本构成和企业控制力的角度认为“国有公司、企业”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全资公司、国有绝对控股公司,至于国有相对控股公司需要另行研究判断标准。

③ 如疫情期间国有企业带头复工复产,不计代价保供和转产,降低房租、稳定就业等;还有进入国家社会需要、短期经济回报可能不佳的领域,如公用事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作者:于晓扬

混合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篇2:

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理论初探

摘要:《宪法》、《公司法》和《党章》及党内相关规定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的法理依据,是开展党建工作的制度保障。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是深化国企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从严治党、保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发挥党组织政治主导作用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的核心问题,它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方向,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企业党建模式要因企制宜,国资绝对控股、国资相对控股或具有实际控制力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应着力建立“内化式”党建模式,强化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国资参股企业,应着力建立“内嵌式”党建模式,强化政治主导作用的发挥;要建设与其模式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实现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企业;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困境;出路

“十三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一项重要任务是深化国企改革,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混合所有制经济产值将占经济总产值40%以上[1],混合所有制企业必将成为我国的重要经济组织形式。加强党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领导,强化企业党建,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作用,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理论,已成为党建研究一项重要课题。

一、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的法规依据

(一)以《宪法》和《公司法》作为国家法律依据

我国宪法在序言中,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过程中所取得的奋斗成果写入宪法,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并明确指出:“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从法律上就明确了党在治理国家中的领导地位。

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企业作为经济基础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企业的性质如何,都必须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后,公司制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为了更好地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企业发展的作用,对于企业中党组织的设立和作用,我国《公司法》第十九条规定:“在公司中,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公司应当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公司法》的这种硬性约束,就使得党组织在企业中活动具有了法律依据。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提出混合所有制概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企业作为新经济组织,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股权构成如何、企业类型如何,只要有党员存在,就必须设立基层党组织,企业要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以《党章》和党内规定作为党内的法规依据

《党章》是党内的最根本的法规,鉴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执政地位,《党章》对企业党组织的职能作用作出了相关的要求,《党章》第三十一条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第三十二条指出:“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201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把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作为国有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前提。根据国有资本比例、控制力等情况,分类确定了不同类型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的职责定位。[2]提出了党组织的“两个作用”:一是国有资本绝对控股、相对控股或者具有实际控制力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二是其他混合所有制企业,也就是国资参股企业。要比照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这从党的文件上初步明确了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的职责,为企业的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

《憲法》《公司法》《党章》及党内相关规定是开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的法规依据,是其开展各项工作的制度保障,从法理和规章层面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提供了依据,奠定了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的基础。混合所有制企业无论何种性质的资本处于控股地位,只要有党员的存在,都应建立相应的党的基层组织,发挥好政治核心、政治引领作用。随着国企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不断完善,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公司法》和《党章》也会与时俱进地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使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更加科学化。

二、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的重要意义

(一)深化国企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发展趋势,混合所有制企业已成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数量日趋增多,已占我国经济的比重已近三分之一左右。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符合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方向。加强混合所有制经济党建工作,既是确保混合所有制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需要,也是党提高对经济工作领导科学性的需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外在的政策环境支持条件下,更需要内在的体制机制改革,其中也包括企业党建工作的改革创新、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等。加强党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协调好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关系,确保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保证企业沿着科学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进,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制度结合的优势,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效率,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助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順应不同所有制经济寻求合作的内在要求,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协同发展,共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过程中,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会在实现共同利益和维护各自利益方面,存在和产生观点分歧和利益冲突。当利益主体之间发生矛盾时,党组织有责任、有能力来维护和协调各方的权益,防止各方投资者和企业员工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避免其行为的发生。党组织能够从企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进行沟通协调,做到企业利益、股东利益和职工利益的有机统一,形成国家、企业、职工利益共同体。同时,党组织能够运用所特有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资源,监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在企业的贯彻落实。激励党员干部更好地发挥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员工,更新观念,提升素质,凝聚力量,增强活力,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进步。同时,在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三)全面从严治党、保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混合所有制企业由于股权形态的不同,类型多样,对企业的控制力一般是由于占股比例所决定。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因企制宜,党建工作的重点、模式和机制有所差异,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是共同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是一种庞大的新经济组织,其中包含了众多的党员和员工群体。虽然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形式可能不尽相同,但作为党执政的经济基础的地位不会变,党的性质不会变,对党组织和党员的要求不会降低。因此,无论哪种形式、无论哪种类型的企业,都必须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夯实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三、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主导作用

(一)政治主导作用符合现代政党建设的理论

从现代政党学说的理论来看,政党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以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为实现所代表的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而进行政治活动。作为执政党,它会控制和监督国家权力,并把自己的政治纲领、方针政策,通过法律途径转变为国家的方针政策,并派遣自己的党员担任国家部门职务,参与政策制定,决定、主导和支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进程。

政党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通过自己的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使自己所代表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理论化、系统化、明确化,从而有效凝聚和充分表达本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政党为充分凝聚本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就要广泛动员和组织本阶级的政治力量,又要最大限度地争取其他阶级成员的支持,达到壮大自己的目的。政党的作用主要分为:政治核心作用、政治引领作用、政治动员作用、政治凝聚作用等。所谓的政治核心作用,是指代表一定阶级执掌权力的行为主体发挥的作用。政治引领作用,是指代表一定阶级并走在阶级的前面,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上起着引导和牵动的作用。政治动员作用是指从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激发所代表阶级的热情。政治凝聚作用是指通过政治主张和行为将所代表的阶级团结起来。

笔者提出的政治主导作用,是指在政治活动中起到引领全局并推动全局发展的作用。所谓的引领全局并推动全局发展的作用实际涵盖了政治核心、政治引领、政治动员、政治凝聚作用的内容。政治主导作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宽泛,符合现代政党建设的理论。

(二)政治主导作用符合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的实际

我国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公有制企业、非公经济企业的发展历程,和10多年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实践充分表明:坚持党对企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是我国企业的特色和独特优势,是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独有的政治资源,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见》指出的“两个作用”,其实质就是要发挥好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主导作用,把方向、控大局、保落实。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种性质、不同类型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的职责定位方面,特别是国资参股,不具有绝对控制力的企业中,提出的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笔者认为如将混合所有制基层党组织的职责定位,统一归结为政治主导作用,既符合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发展实际,又有利于政治语境表述的统一和实践应用。

混合所有制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目标,深化企业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涉及企业党组织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的关系。将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定位于发挥政治主导作用,有利于党组织在把方向、控大局、保落实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有利于处理好党组织和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形成明确权责边界,做到无缝衔接,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履行社会主义企业的使命;有利于将党组织的政治、组织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政治主导作用是混和所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問题,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社会责任的履行,关系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

四、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模式和工作机制

(一)建立与企业类型相适应的党建模式和工作机制

目前,按照国有资本股权占比和控制力大小,混合所有制企业大体上可分为三类[3]:一是国有资本绝对控股企业。在这类企业中,国资股权之和占总股本的50%以上,国资方拥有企业的控制权。一般国资方在企业的决策层和经营管理层中占主导地位,非公资本方主要关注的是所投入资本的收益保障。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党组织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影响较小,党组织在参与决策、经营管理、选人用人、监督保障和思想引领方面,具有相对完善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因此,党组织如何发挥好利益协调,维护好各方权益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二是国有资本相对控股企业。在这类企业中,国资股权之和占总股本的50%以下,是相对的第一大股东,但没有达到绝对控股的地位。由于非公资本总和超过国有资本,非公资本的股东对企业决策和经营管理有一定的发言权。企业的决策权和经营管理权存在被其他资本联手控制的风险。因此,这类企业党组织如何有效发挥政治主导作用,在决策、经营管理、选人用人、监督保障、协调利益等方面面临挑战。以上两种类型企业的党建工作,一般都遵循国企党建工作原则来开展,多数企业的党建模式和工作机制还都沿用国企党建的做法,党建工作需要完善和创新。三是国有资本参股企业。在这类企业中,非公资本处于控股地位,国有资本对企业的决策、经营管理没有控制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国资收益权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党组织通常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没有结构性制度安排,在企业决策、经营管理、选人用人和监督保障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党建工作主要是思想和组织建設,维护国资和职工权益,做好群众工作。其党建模式主要是参照非公经济党建来开展,探索和创新党建模式和工作机制迫在眉睫。

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党建与国企党建、非公经济党建有其共同点,但也存在诸多的差异性。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要适应宏观政策法规和微观治理机制的影响,因企制宜、因资制宜,开展党建工作。要更加注重党组织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关系,更加注重党组织政治主导作用的发挥,更加注重党建模式和工作机制的创新。针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国资股权比例不同,实际控制力的不同,企业类型的不同,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有所不同,党建模式和工作机制应有差异和侧重。

笔者认为对国资绝对控股、国资相对控股或具有实际控制力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应着力建立“内化式”党建模式,突出强化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对国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应着力建立“内嵌式”党建模式,突出强化政治主导作用的发挥。

(二)“内化式”党建模式和工作机制

笔者提出的“内化式”党建模式,是指通过企业的公司章程来明确党组织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将党组织的职能定位、机构设置、责任分工、工作任务,有序地纳入到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工作规范中。明确党组织在企业决策、经营管理、选人用人、监督保障等环节的权责,明确党组织以及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并成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党组织发挥政治主导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和具体化。[4]

要建立和完善与“内化式”党建模式相适应的各种工作机制。一是要建立强化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的法律机制。通过公司章程确定党组织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二是要建立和健全领导机制。理顺党组织的隶属关系的管理,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实现途径。三是要完善和优化参与决策机制。决策机制要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相适应,参与决策的制度和程序更加合法依规。四是要创新党组织的设置机制。要与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相统一,使党组织内化于组织管理框架之内。五是要加强党组织制度的建设机制。将党建制度纳入到现代企业制度体系之内,强化制度之间的衔接性和整体效能。六是要改革人才选聘机制。将党管干部与市场化选聘人才相结合,党组织把政治和德育“关”,管理层把业务“关”。七是要改进党组织工作机制。将党组织活动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丰富党组织开展活动载体和形式。八是要探索党建工作考核新机制。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融为一体,实现“同布置、同考核”的综合考核体系。

(三)“内嵌式”党建模式和工作机制

笔者提出的“内嵌式”党建模式,是指通过企业公司章程来明确党组织的政治责任,明晰党组织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科学规范设置党组织,实现党建制度安排与企业管理制度相匹配,党建工作与企业经济工作相协调,使党组织发挥政治主导作用显性化,实效化和具体化。

要建立和完善与“内嵌式”党建模式相适应的各种工作机制。一是要建立强化党组织政治主导作用的法律机制,通过公司章程确定党组织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政治主导作用,实现党组织政治核心层与管理核心层“同心”,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二是要建立健全领导机制。理顺党组织的隶属关系,畅通党组织向企业高管层推荐人才的渠道。三是要科学规范设置党组织。与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相协调、相融合,实现党组织的全覆盖。四是要完善党组织的制度建设。将党建制度安排与企业管理制度相匹配,促进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协调发展。五是要探索双向选育人才机制。将党员干部培育与企业人才培养密切关联,实现党政和业务干部的联合培养。六是要创新党建工作的活动方式。将党组织活动寓于企业文化建设中,丰富党组织活动内容和形式。七是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利益,将企业增效与员工权益改善相结合。八是要建立党建工作的条件保障机制。将企业发展与党建工作资源共享,实现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春雨.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历史沿革及文献述评〔J〕.经济体制改革,2015(1):48-53.

[2].中央组织部負责人就《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答记者问[N].人民日报,2015-09-20.

[3].国资委党建工作局、中国兵器人才学院联合课题组.混合所有制中央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基本途径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6(13):50-57.

[4].陈纯仁.党内民主建设和社会民主建设互动论纲[J].邵阳学院学报:社會科学版,2015(4):29-31.

责任编辑:秦小珊

作者:李天明

混合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篇3:

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机制的创新思考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混合所有制企业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的经济组织,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断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既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客观需求,也是加强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纯洁性建设的迫切要求。如何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强化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机制的创新,必须要突破惯有的思维,来思考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建设新方法、思路和局面。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机制;创新思考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9.13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混合所有制企业将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组织形式,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也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党建工作如何权衡多元主体利益,也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 创新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机制的意义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其本质在于和谐,核心亦在和谐。企业和谐稳定作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党组织也必须要紧紧围绕这个本质和核心,不断完善和创新维稳工作的思路,找准维稳工作的着力点。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定位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尤其是在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过程中,混合所有制企业在保增長、保就业、保稳定,特别是在组织宣传、监督执纪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2 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纯洁性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党员干部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党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时也看到,党建工作与上级党委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还有差距。有些企业对党建工作不重视,在改革的过程中不设或者撤销党的组织和相关部门,削弱了党对企业的领导;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务工作不到位,党组织的活动不能正常开展;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的意识不强,党群工作部门处处受制约,不敢理直气壮地开展工作;办事效能不高,推诿扯皮时常发生,党员干部队伍思想混乱等情况依然存在;加之在企业内部员工使命感、责任感相对缺乏,服从组织管理程度较低,法制意识还不高。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党组织是职工群众的政治核心,凝聚着员工共同参与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也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着贡献。

1.3 混合所有制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要求

党的方针政策是党根据基本路线的要求而制定的具体工作规则,准确把握党的方针政策,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正确决策、科学决策,要不断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要协调各种关系,有利于与上级党组织建立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和凝聚力,团结凝聚企业职工、维护各方的权益;有利于形成国家、企业、职工利益共同体,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作为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混合所有制企业目前大部分还处于粗放式管理时期,企业领导干部的自身素质差异也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2 创新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机制的原则

2.1 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方针,是实现“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个全党工作大局的一个基本保证,是支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个基本前提。要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企业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双赢。要树立不断加强企业的党建工作的思想认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做到企业发展经济工作的同时,党建工作与之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实现系统、全面地来抓好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

2.2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新事物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混合所有制企业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这就要求企业党建工作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继承难在如何的合理取舍,对凡是被后人所认可的,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必须毫不动摇地予以取,反之则舍。但创新是绝对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创新是生生不息的动力。要按照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创新企业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拓宽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路,实现由集中到分散,由单向灌输到双向交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转变由原来的“要我上”到“跟我上”“我要上”,不断推进企业党的建设蓬勃开展。当前,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既不循规蹈矩,又要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行之有效的党建制度。

2.3 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展工作

企业要实现“强企富民”的使命,就必须全力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要贴近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职工的思想,身体力行,带头当先锋,打头阵。这就要求企业党组织在整体目标上使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同向,在具体部署上使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同步,真正把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当作党建工作的重点。要找准企业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开展企业党建工作,发挥企业党建工作的作用,使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企业发展。

2.4 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队伍

党的工作的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在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团结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众志成城,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要针对员工思想中出现的问题,做好思想引导和疏导工作,关心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与此同时,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素质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与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生产经营的效果。企业党组织要下大工夫、花大力气,在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改革发展中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养,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

3 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机制的路径选择

3.1 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明确党组织的法律地位

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在《公司法》中早已明确,在该法的第十九条是这样规定的:在公司中,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公司应当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这就是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混合所有制进行改革时,要必须明确保持党的组织架构,在公司章程和合资协议中规定党组织及工作机构公开挂牌、公开活动,党务人员纳入编制,党的活动经费纳入预算,并随着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及时制定《党委会议事规则》《企业党组织工作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企业党组织的职能也随之动态调整,积极适应环境变化的新要求,进一步夯实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的职能,奠定做强做优做大企业的政治基础。

3.2 建立党组织工作机制要与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

公司作为法人,需要有相适应的组织体制和管理机构,法律赋予人格的团体人、实体人,使之具有决策能力、管理能力,行使权利,承担责任。这种体制和机构被称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可以称为公司内部管理体制,是公司制度的核心。但是,现代企业制度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下旧的企业制度,也不同于西方的企业制度,在企业的实践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各种问题,其中,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中企业党组织的角色定位、发挥作用的途径,需要从理论认识和实践上的突破,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要找好建立党组织工作机制与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共振点,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机制,使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通过这一领导机制得到较好发挥,确保党组织在董事会、经理层中的重要地位。要构建党组织参与决策机制的研究,按照“先党内,后党外”的程序,规范推进,在企业党内形成一致意见后,再提交给公司董事会或经理层决策,同时建立党员董事向党组织报告工作的制度,定期报告事项,及时反馈决策结果。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党组织按规定先对拟任人选进行考察,再提交决策。要建立党建工作考核新机制,把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相结合,融为一体,形成“同布置、同考核、同奖罚”考核机制。

3.3 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和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一个大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主要职能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进行企业改革后,混合所有制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关键在于各方股东委派的领导班子建设。要采取“求大同,存小异”的理念,将“务实、和谐”作为班子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共同经营管理中,实现协同一致的目标。要采取多种形式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着力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为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要积极开展“双培”活动,不断充实活动内容,努力把技术和管理骨干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成为推动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切实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4 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新模式

要在实现工作方法和载体上创新,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继续深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企业党建工作。要建立多元主体的共同磋商制度,加强决策前的有效沟通,在重大决策问题上力争取得共识。要大力宣传优秀党员先进事迹,积极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要不断改进党组织的活动方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增强活动载体的吸引力,主动让其他股东代表了解党组织工作及其成效,加深其对企业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监督职能,有效地参与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切实维护企业利益,为企业健康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Z].2013.

[2]季开胜.关于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0(2).

[3]高向龙.关于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学与技术,2014(12).

[4]刘崇献.混合所有制的内涵及实施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14(7).

[5]于洪軍.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党建研究,2007(2).

[6]张广玲,戴军.创新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新机制[J].光明日报,2014(8).

[7]童有好.略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文化融合[J].理论导刊,2015(6).

作者:冯道军

上一篇:模板应用于房屋建筑施工论文下一篇:会计学基础之互联网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