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挑战对策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类金融机构业务的多元化程度显著提高,各行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在这种情况下,现有监管体制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协调和不适应,受到一些由此而新产生的风险的挑战,因此也需要进行相关改变。总结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我国目前金融监管体系存在一些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金融监管挑战对策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金融监管挑战对策论文 篇1:

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视角下我国金融监管的挑战与对策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发展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监管挑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监管;信息技术;金融创新

Our Country Financial Regulation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IT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Shen Yue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611130,China)

一、信息技术发展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金融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重要部分,是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的行业,信息技术成为促进我国金融创新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即以计算机、通讯以及网络技术等为基础的能够有效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加工和转化的统一的技术体系。信息技术发展对促进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的运用的影响,这包括了计算机硬件体系,操作系统及其他计算机语言,通讯系统以及数据库的运用。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加上操作系统的专业化以及复杂化,配合网络通讯体系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大等特征,再加上数据库的信息收集、储存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二是对金融业整体环境的影响。首先,信息技术使得资金虚拟化,资金外在形式的改变提高了金融货币供给的效率。其次,改善了信用环境,由于数据库、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使用,资金使用者的信用状况更为容易被收集,这为构建健全的信用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信息技术促使金融服务方式更为多元化,如自助式服务

二、金融领域中信息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国金融创新,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同时对我国金融监管而言,也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银行等模式逐渐兴起普及。对于资金供求双方而言,这样的模式提高了业务效率,也方便了供求双方。同时,数据库的使用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同时计算机网络系统也会隐患,如某些不法之徒有可能通过新技术窃取相关个人信息、企业信息或者甚至窃取资金。因为,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也应同时注重资金以及数据等方面的安全。

其次,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我国金融创新,金融业务本身所具有的技术含量不断上升,同时金融衍生产品的虚拟程度以及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这些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收益的计量与核算变得更为复杂与精确,同时对于其资金运作的管理,业务流程等也变得更为复杂。然而,当前我国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仍处于被动落后的状态,这就要求我国对金融监管要做出相应的监管规定以适应我国金融的发展。

最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促进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必要手段,因此,在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为融入全球金融的大环境,势必要与世界接轨,但相应地,国际市场的外部风险也会对我国的市场造成影响。这就需要我国要逐步构建稳固的金融安全网,从而有效监督规范国内市场,以强化对外部不利因素的抵御能力。另外,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的金融全球化,还会对本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造成影响,这就要求我国金融监管还须关注货币政策的可行性以及所带来的经济金融风险性。

三、信息技术发展下我国金融监管的对策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对我国金融监管所造成的新挑战,笔者提出如下对策,以健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金融监管新趋势:

(一)加快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有效的金融监管离不开法律法规与制度的支持,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针对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品以及网络银行、网络证券交易等新的模式,我国必须根据这些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新生事物加以规范。同时,利用好信息技术的特点,建设一套激励相容的金融监管制度,以适应国际金融的潮流。另外,必须关注新型的网络犯罪行为,加强打击利用网络窃取数据信息的行为,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减轻网络犯罪对我国金融市场稳定造成的影响。

(二)构建金融信息数据的相关平台。信息技术对于提高信息使用效率至关重要,有效的金融监管必然是以有效地使用信息数据有基础的,因此必须构建一个完善金融信息数据的平台,以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一方面,要求我国重要的金融监管及其他相关部门,包括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以及其他相关金融机构参与其中,共建一个信息公开、共享的资源平台。这样的资源平台可以使监管部门更好地进行实时监管,尤其是针对当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可以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数据可以加强对金融机构及其产品的运行情况,通过分析,进一步完善风险评估预警机制。通过共享,使得监管部门以及投资者等都能够享用这些公开信息,从而达到进一步稳定我国金融市场环境的作用,使得我国金融市场健康良好发展。

(三)重视与国际沟通合作。经济金融全球化使得我国的金融监管不仅要重视规范国内金融市场,同时还要兼顾国际环境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及影响,因此在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完全成熟,金融改革正在进行的情况下,我国要重视与国际的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沟通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欧债债务危机以及之前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全球金融海啸的情况下,我国应该更为注重所西方发达国家对于金融安全稳定进行合作交流。

(四)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不管是在监管的角度还是运作的角度都需要人来进行操作,因此,我国要加强培养既懂得金融专业知识,同时能够掌握信息技术,以及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对于金融机构内部而言,其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相关的金融知识以及基本计算机操作技巧等。而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对于信息技术运用的要求更高,因为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金融领域中新型的金融工具以及渠道的出现,为监管部门带来的新的挑战,因此,在培养人才方面,要向复合型的人才,尤其是信息技术人才的方向培养,使其既具备金融知识同时能够跟上国际信息技术运用的潮流。

参考文献:

[1]盛仲麟,荆克迪.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和启示[J].中国证券期货,2009,8

[2]赵昱光,张雪梅.信息技术与金融股发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5

[3]米传民,刘思峰,江可申.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的金融监管问题与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6,3

作者:沈悦

金融监管挑战对策论文 篇2:

混业经营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类金融机构业务的多元化程度显著提高,各行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在这种情况下,现有监管体制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协调和不适应,受到一些由此而新产生的风险的挑战,因此也需要进行相关改变。总结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我国目前金融监管体系存在一些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混业经营;金融监管

伴随我国金融创新的开展,混业经营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趋势。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及资产管理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都在不断拓展自身业务范围,获取各类金融牌照,从分业经营模式转向金融控股集团的混业经营模式。在这种趋势下,现有监管体制逐渐表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性,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某种程度造成了新的风险难以被控制以及整个监管体系效率的低下等问题。因此需要监管体制也需要进行变革以应对这种变化趋势从而促进我国金融业的稳健发展并提高我国金融业整体应对风险的能力。

1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历史及现状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金融系统整体处于高度被压抑的状况,所有的金融资源均由国家进行统一调配,全国主要的金融机构仅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中国人民银行不但同时承担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并且也作为金融监管机构对全国金融系统行使监管职能。

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整个金融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银行首先从财政部独立,之后“工农中建”四大专业国有银行也相继从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分立出来从而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竞争格局。1982年人民银行内部成立了金融机构管理司,负责审批金融机构的设置和撤并以及制定金融机构管理办法。1983年国务院发布相关规定,决定了1984年1月开始,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至此才确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制度。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规定了人民银行需要承担金融监管职能,同时也应当和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共享信息。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我国金融业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数量显著增加。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表现出明显的混业经营特征,各类金融机构涉及多种不同业务。由于当时监管水平有限,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也存在不足,从而导致了一定的混乱情况。面对这种情况,1993年起政府对金融体系进行了整顿,国务院规定商业银行需要与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分业经营。1995年后《中華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多项法律相继颁布。这在法律的形式上标志着分业经营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要形态。

1998年证监会和保监会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将相关监管职责进移交,但仍保留对银行业进行监管。2003年,银监会成立,对银行业的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至此,我国“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其中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专门负责行业监管,而人民银行则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并进行相关宏观调控。

2003年确立的 “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系在其建立后的较长时间内运转相对良好,对于之后我国金融业的稳定发展以及防范金融风险蔓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伴随着各类金融创新不断展开,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趋势愈加明显,各行业间的经营差异逐渐缩小。同时我国在事实层面上已经形成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控股集团,这些金融控股集团一般持有多种金融牌照从而经营多种金融业务,这导致在风险方面他们不但面临各业务板块存在的单一风险,而且风险还可能在业务间相互传导。在这种新形势下,原有的监管体系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协调和不适应。当然之后我国的监管体系也做出了一些相应的调整,比如在2017年成立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再之后的2018 年,银监会和保监会的合并成立了新的银保监会,“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也发生巨大改变。

2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面临的挑战

2.1 金融风险复杂化

在原有的分业经营模式下,各类公司风险集中于单一业务,业务模式较为简单,监管难度相对较低,因此分业监管在这种状况下可以比较好地发挥其监管职能。但在混业经营的模式下,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高度复杂化,各类金融控股集团可能同时经营多种金融业务,一些业务甚至可能横跨多个行业,比较难以确定归属于哪个监管机构的管辖范围,这虽然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但在另一方面这样的复杂化也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了一些难以管制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在内部可以共享信息、客户、资金等各类资源;另一方面也存在大量的内部交易和相互投资行为,各部门间也因此而形成了极为密切的联系,这使得一旦出现风险,则风险在各板块间可能短时间内大范围的迅速传导,当某个子业务部门出现风险时,非常容易在集团内部扩散开。在内部交易的对手是集团内部成员条件下,集团可以较为容易地掩盖风险,虽然这在短期可以使得风险延迟暴露,但长期对整个集团的经营稳定性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更加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金融控股集团往往规模巨大,一旦危机发生,相关冲击甚至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巨大冲击。

2.2 道德风险

金融控股集团的多元化经营难以避免的会带来规模化和影响力的提升,一旦它们出现问题可能会带来系统性风险,而这种引起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将使得这些金融控股集团能够获得“太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地位,这反过来会促使这些机构认为自身风险最后会有人兜底,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而进行更加激进和冒险的行为。典型的例子有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的AIG(美国国际集团),AIG早期作为一家保险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后不断多元化,进入企业银行、私人银行、租赁和信用卡等各类业务,并在金融危机前出售了大量CDS(信用违约互换),CDS作为一项较为复杂的金融产品,银行、保险、证券公司都有发行,当时的美国监管机构难以对此进行约束。虽然规模较小的雷曼兄弟因为出售大量CDS而破产,但AIG因为规模巨大,且涉及个人养老保险等社会影响很大的业务,美国联邦政府最后为了避免金融风险继续蔓延,不得不注入资金应对危机。在我国,一些机构也明显有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并试图在出现危机是寻求相关政府和监管机构的纾困的现象发生。

2.3 监管难度增大,监管效率较低

分业监管体系下,各监管机构之间保持了较高的独立性,关注范围主要集中在自身负责的特定行业性的金融业务上,这在混业经营模式下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对于跨行业的金融机构和服务,监管主体和监管职责难以确定,一方面,一些业务可能处于基本没有监管的状态,而存在这些监管空白,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各类金融创新来利用这些空白来规避相关监管的要求,以进行高风险投机性行为,近年来这类情况出现的较为普遍,比如银行将信托、基金公司作为通道将资产出表以满足相关的资本监管要求,保险公司使用万能险大规模购买股票并寻求杠杆收购。金融机构出于对利润的追求会尽量选择监管最为宽松,监管成本最低的领域开展业务来寻求监管套利,这些行为并没有实质上创造社会价值,反而可能创造一些新的风险点。

另一方面,同一项业务也可能受到不同部门的监管,而不同部门的规定可能还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这又带来了职责不明、交叉监管和监管重复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浪费了监管资源,而且一旦风险爆发后,如果监管职责难以明确,则多个监管机构可能相互推诿,都不愿意承担责任。

3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相关对策

3.1 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

功能监管,是在混业经营的环境中,基于金融体系实际行使的功能而设计的具有一致性的监管模式,在功能监管下,监管机构主要关注的不是某一金融机构本身理论上的经营范围,而是金融机构所从事的业务和其在市场中发挥的实际功能。

混业经营下金融机构通过持续不断的金融创新,其提供的服务和其经营的范围也在持续不断的发生变化,不同行业的金融机构可以开展类似的业务并进行监管套利。在功能监管下,不同金融机构的类似业务可以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监管,这有利于建立一个跨业务和覆盖全市场的统一的监管体系,同时也有利于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体系的总体效率,减少监管套利的空间。

行为监管与功能监管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其概念是指监管机构基于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管。行為监管的目的主要在于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其主要内容包括消费者保护、信息即时充分披露以及打击消除误导和欺诈行为等方面。加强行为监管有利于维持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防止金融机构利用监管空白以至于侵犯金融消费者的相关权益。

3.2 完善相关立法

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往往伴随相关法律的立法和施行,而有效的监管体系也需要相关法律的配套的支持,在美国,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规定了严格对金融分业管制的模式,而1999年的《金融服务现化法案》则在事实上废除了前者,取消了分业经营的限制,当然这也很大程度上造成后来的次贷危机的产生,次贷危机后,《多德—弗兰克法案》的制定又对银行的业务范围进行了限制。而在英国,《2012年金融服务法案》和《2016年英格兰银行与金融服务法案》确立了审慎监管局(PRA)和金融行为局(FCA)的双峰监管模式,并为统一监管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

我国之前虽然已经建立分别对银行、证券、保险业的行业性法律体系,但为了适应混业经营的趋势,有关混业监管的立法工作也需要审慎地开展和进行。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需要对混业经营的机构和行为进行规范,这有利于帮助建立一个平衡监管效率和金融创新的监管体制,为有效的混业监管提供法律层面的依据,从而促进整个金融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3.3 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所有监管行为都需要建立在真实和充足的信息披露之上,如果缺乏足够和有效和信息披露,毫无疑问会使得监管工作在实质难以开展,监管机构也无法充分了解被监管人内部运行的状况,进而对整个监管机制有效运转产生限制。

在混业经营下,监管机构间需要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同时金融控股集团的相关信息披露需要得到重点关注,监管机构对于子公司和集团整体内部交易行为的性质和规模都要建立相关的信息披露规范和标准。一个规范和高校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帮助在事前避免风险产生,同时也有助于抑制金融机构主动进行高风险投机行为的冲动,从而可以增加金融系统和监管体系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彭炜.中美金融监管比较及功能监管适用性分析[J].金融经济,2015,(10):137-139.

[2]张怡超,姜枫.新时期我国金融监管模式适宜性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9,(06):8-12.

[3]贾若.金融混业监管背景下的资本监管制度[N].中国保险报,2019-10-08(007).

[4]牛绮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新概念: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J].中国经济周刊,2017,(29):31.

[5]王聪.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2.

作者:肖汪魁

金融监管挑战对策论文 篇3:

经济新常态下农村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摘要】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迅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但是,农村金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法治等方面的缺失,也造成了农村金融监管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立足当前农村金融监管的现实情况,分析了农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多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助力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农村金融监管 法治建设 监督主体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经济增速放缓、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创新驱动增加的经济新常态。新常态下,在经济增速下降的压力不断增加的同时,经济的发展必然面临着新的情况,而金融系统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与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金融领域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金融稳定与健康。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确保经济新常态之下对农村金融的稳定,已经成为当前农村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

一、新常态下农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一)新常态下农村金融监管是保障农村金融稳定的重要条件

农村金融作为金融领域在农村的延伸,是整个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监督是保障经济新常态下农村金融稳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条件。在整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之下,整个国民经济形式都面临着下行的巨大压力,金融领域也同样如此。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支柱,完善农村金融监督体系一方面可以有效的规范农村金融体系的运作,减少农村金融的腐败的发生,降低突发金融危机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破坏程度,减少可能引起的损失;另一方面,加强农村金融监督能够加快农村金融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环境,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和完善,使农村金融与城市接轨,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提高农村金融的现代化程度。

(二)新常态下农村金融监管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农村金融“内生”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和经济的发展程度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撑。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农村经济新常态改革和发展已刻不容缓,农村金融可以有效地将各种零散的资金聚集融合在一起,从而起到对资金的有效、统一的管理,并通过金融管理将资金反馈到需要的农户或农业经济领域,从而使农村自己发挥最大的作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相比与其他行业和地区更为严峻的经济形式,一旦农村金融监管不到位会出现资金运转不合理,资金投资效益难以实现,资金难以回笼等问题,造成农村金融发展的危机,使农村金融失去调节和维护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造成农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状况。

二、新常态下农村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之下,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增加,也必将给农村金融的监管带来更多的问题。概括而言,当前农村金融监管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监管法治不健全

“农村金融监管的法律缺失始终是农村金融监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我国经济整体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金融领域也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金融体制,农村金融体系也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但是,农村金融体系迅速发展的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法治建设却没有得到跟进。现行有关农村金融监督的法律其立法时间都已经是十几年前,且只有《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等几部法律,对于农村金融的监督更多的依靠行政法规来进行。农村金融监管的法治建设严重滞后于农村金融监管的现实需要,阻碍了农村金融监管的发展,导致农村金融监管过程中没有监督的参考依据无法很好的进行监管。

(二)农村金融监管方式滞后

经济新常态下,随着农村金融环境的转变,随之也对农村金融监管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从目前来看,“农村金融监管方式仍然比较滞后”。[2]从现实来看,当前农村金融监管模式仍然采用传统的监管模式,监管模式并不能满足当今农村经济下行的现实环境。单一的监管方式,不仅忽略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而且忽视了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建设体系。农村金融监管的活动很大程度上依然有运动式监管的影子,监管往往滞后于近期实施的金融活动,并且农村监管的效率低下致使农村金融监管发展缓慢,监管方式和监管人员缺乏动态跟踪和对工作的积极主动性,这些一成不变的监管模式严重阻碍了农村金融监管的发展,不能满足新常态下农村金融监管的需求。

(三)农村金融监管效力不足

农村金融监管的效力不足是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农村金融监管面临的又一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但是,经济新常态之下,随着农村金融环境的变化,农村金融监管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严重削弱了农村金融监管的效力。其中,突出表现就是非法集资有向农村蔓延的趋势,特别是近年来农村上亿元的非法集资情况时有发生,且这种趋势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各地区和各部门要“密切关注非融资性担保投资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民办教育机构、养老机构等新的风险点,加强风险监控”[3],也从侧面反映了农村金融监管效力缺失的问题。

三、化解经济新常态下农村金融监管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农村金融监管的法治建设

加强农村金融的监管必须加快建立健全有关农村金融监管的法治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是金融活动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和基本前提。加强农村金融监管的法治建设,需要加强对农村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完善,通过法律来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和监督,从而加快农村金融监管的全方位发展。具体而言,农村金融监管的法治建设要制定和完善详细的法律条文去推动农村金融模式的建设发展和创新,在已经制定好的法律条文要根据事实情况要不断的完善修订,以满足农村金融监管的不断发展。执法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法律条文进行监督和约束,提高法律监管的力度和水平,严肃处理危害公共利益、破坏金融和谐发展环境等的不良事件,为农村金融监管的发展提供一个良性的环境,从而更好的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重塑新常态下农村金融监管主体

加强农村金融监管的有效进行,必须重塑当前农村金融的监管主体。农村金融监管有效进行的前提是监督主体的明晰,有效的金融主体可以对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重塑农村金融监管主体,首先需要重新制定农村金融监管主体的准入制度,这是农村金融监管的前提和基础。农村金融监管主体准入制度的确立关键在于明确监管主体的准入标准,即哪些主体可以成为农村金融监管的主体,哪些不能够成为金融监督主体。其次,重新明确农村金融监管主体的职责权限。农村金融监管效力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监管主体职责的不清,监管又存在许多交差监管主体权力分离的弊端已逐渐暴漏出来。因此,重塑农村金融监督主体必须要明确农村金融主体的职责和权限,保障监督主体在监督过程中既不越位也不缺位,既能够实现对农村金融的有效监督,又能够避免职责的相互交叉。再次,金融监管主体应在统筹监管协调的思路下,构建相对独立的职能,使其拥有不同于地方政府的监管对象、监管职权和监管区域。[4]所以,要重新定位农村金融监督主体的地位,保障监督主体地位的独立,最大限度的减少监守自盗情况的发生。

(三)创新新常态下农村金融监管的方式与内容

新常态下,农村金融的监管必须从监管的内容与方式上进行创新,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农村金融出现的新情况。就农村金融监管方式的创新而言,一方面,农村金融监管方式的创新要由原来的静态金融监管方式不断转向动态的金融监管方式,相关监管主体要学会去监管,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改变以往监管中“无问题不监管”的状态。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鼓励各地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不断的完善,提高农村金融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期提高监管的整体水平,要与时俱进擅长使用新技术,借鉴新的监管模式等争抢对各农村金融市场的约束、控制和发展,从而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农村金融监管的内容而言,由于农村金融主体的服务内容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因此,农村金融监管主体既要能够适应金融主体不断变化的服务内容,同时还要注意时刻关注对各种金融风险的评估和控制,不断的根据农村金融主体的变化创新监督的方式,使农村金融主体面对将要发生的风险要有足够的准备,在新常态农村监管过程中要注重风险的事前防范和随时化解一些金融风险,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和生存能力。

综上可以看出,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在面临着传统意义上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难题在未来金融监管体系建立中需要解决。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认为应着重从加强对农村金融监管的法治建设,监督主体的重塑与监管方式与内容的创新三个方面采取措施,来应对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农村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最终推动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注释

{1}王娟.新时期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2016(07):115。

{2}王怀勇,郑若瀚.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重构[J].中州学刊,2013(02):60。

{3}人民网.国务院部署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要求加强风险监控[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6/0205/c1004- 28112660.html。

{4}参见李有星,王琳.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主体属性与职能定位[J].金融法苑,2015(05):186。

参考文献

[1]王志成,徐权,赵文发.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16(07).

[2]李剑阁.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5(71).

[3]王军辉.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应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04).

[4]姜巍.金融监管改革急迫但勿操之过急[J].中国发展观察,2016(09).

[5]苗苗,李长健.现实机理、适度竞争与农村金融监管[J].改革,2015(07).

[6]李有星.民间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温州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2015(04).

作者简介:王鸣阳(1988-),黑龙江牡丹江人,就职于中国农业银行牡丹江分行营业部。

作者:王鸣阳

上一篇:细分媒体营销战略论文下一篇:企业投资决策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