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混业趋势下的金融监管模式选择及相应对策

2022-09-12

1 新的监管体制的目标和原则

(1) 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 一家金融机构如因经营管理不善或竞争失败, 往往会引起骨牌反应, 产生第二次波及效应和一连串银行倒闭的“第三者效应”。而一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受到危险, 则会破坏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 金融监管机构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 (2) 保护存款者的利益。金融机构作为货币信用的中介机构, 其主要资金来源是吸收存款者的存款。如果存款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 则会使广大社会公众丧失对金融体系的信心, 金融业无疑将丧失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因此, 加强金融监管, 保护存款者利益, 是金融业得以稳健发展的重要前提。 (3) 维护并促进金融业的公平竞争。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金融业健康发展和金融秩序稳定的关键。为此, 金融监管机构一方面要通过金融监管手段保护金融机构的机会均等和平等地位, 制止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另一方面制止和打破金融垄断, 保证金融市场的效率。金融监管并非万能, 而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如监管不当则会导致监管成本的上升、金融机构效率的丧失等。为此, 金融监管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 依法监管原则。金融监管机构行使监管权是基于法律的严格规定, 金融监管机构必须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实施监管。这样才能保证监管的权威性、严肃性、有效性以及防止监管权力的滥用。 (2) 适度监管原则。金融监管必须适度, 一方面要保证金融机构经营自主权, 并使其始终充满经营活力;另一方面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予以适当约束和规制, 真正维系金融体系的安全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3) 持续和系统监管原则。虽然一国金融监管机构在不同时期监管的重点有所不同, 但要实现监管的目标, 就必须进行持续监管。从审查批准金融机构准入市场开始到其退出市场为止, 对其整个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持续的监管管理。同时, 金融监管还必须遵循系统监管原则。把监管对象和内容作为有机整体, 依靠中央银行大监管体系, 综合配套地运用各种手段, 科学建立监管指标体系, 对金融机构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4) 效率原则。金融监管的效率原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金融监管的经济效率, 二是金融监管的行政效率, 即金融监管机构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达到金融监管的目标。

2 新的监管体制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1) 改革金融监管框架。根据我国国情, 应该成立金融协调监管委员会。金融监管协调委员要发挥更高层次的整合作用, 既要防止监管越位, 又要防止监管真空。其职能应该是关注并表监管、金融创新以及一些空白监管地带。具体来说, 金融协调监管委员会的职能可以包括四类:第一, 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并表监管。在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下, 对金融控股机构实行的是主监管制度, 即对集团层面按其主业性质归属相应的部门监管;对子公司按照业务性质实行分业监管。这样, 没有一个监管部门能够完整的掌握跨领域金融机构的全貌, 对整个集团统一的资产负债表、资本充足率并无了解, 关联交易的监控也是空白。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并表监管。第二, 对目前已经实际存在的实业类控股公司, 由于其集团层面不属于金融机构而是实业机构, 因此不在主监管领域内, 属于目前监管机构没有覆盖到的地方。这可以由金融协调监管委员会来监管。第三, 协调金融创新业务领域的监管。在分业监管模式下, 金融创新往往存在监管混乱的局面, 一个创新产品可能要几家监管部门批, 最终可能还定不下来。因此, 金融协调监管委员会可以来划清创新产品审批与否的界限以及相应流程。 (2) 完善金融监管约束机制。为确保监管工作的公正、有效和权威, 要参照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验, 制定《金融监管工作条例》, 量化监管内容, 细化指标, 规范操作规程, 对监管者实行再监管。 (1) 制定监管人员资格规定。包括:学历、职称、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年限, 具备条件的要通过人民银行总行监管人员资格考试, 确定任期。 (2) 明确各级监管机构职责。明确总行与大区行、上级行与下级行、各级行内部职能部门之间、行领导与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与监管人员的不同职责、权力、义务及监管标准, 并制定监管工作量化考核办法。 (3) 建立监管者再监管体系。由上一级监管机构的内审和监察部门对下级监管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监督。 (4) 实行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对监管人员的违规和失职行为实行终身责任追究, 各级行领导和监管人员调离工作岗位时, 必须进行离任审计。追究内容可包括:监管人员的监管责任感是否强烈;监管程序是否依法合规;处罚是否坚持原则, 依法办事;监管纪律是否廉洁等。

3 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

(1) 分行业实施不同监管政策。对银行、证券和保险实行不同的监管政策, 对应该由市场解决的事情有市场自己来解决, 按照成本—收益分析的原则, 通过监管促进金融机构按市场自身的规律运行和发展不能进行过度的人为的调控。对银行业既要监管, 又要调控, 要分清监督和管理的职权范围。 (2) 建立非现场实时监控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将被监管机构的主要业务系统全部与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的监管监测系统联网, 实时监测被监管机构的业务发展状况、风险状况及管理水平实行监管部位“关口”前移, 发挥非现场监管早期风险监测、识别和预警功能, 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 对金融机构实行并表监管。适应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后加强内控和强化行业自律的新形势, 参照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办法, 对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以省为单位实行并表监管, 人民银行市、县级支行不再单独撰写监管报告。 (4) 重点督促机构内控和自律。从我国已经发生的一些金融风险来说, 行业自律显得尤其重要, 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企业有很大的自由度, 金融市场相当活跃, 而同时又较有秩序, 显得很规范, 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机构的自律工作较好。为此, 监管的重点是督促金融机构形成内部控制和行业自律, 要通过发挥银行、保险和证券同业公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功能, 促进机构自律和行业自治。 (5) 建立监管指标的考评机制。根据各金融机构的不同特点制定银行、保险、证券业量化指标, 从风险监控、效益性管理、经营业绩等多方面, 形成一套完善的量化指标与考评机制, 对各金融机构和其各级负责人评出不同的信誉等级, 并向社会公布, 提高金融业的信息披露透明度。随着我国金融与国外金融的联系日渐紧密, 对金融业的监管和控制也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困难, 尤其是国内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与全球混业的趋势、国外大型金融集团的合作使得监管的难度更加凸显。这就要求金融监管体系更加灵活、更加综合、更加统一, 以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摘要:目前, 世界各国及地区的金融监管体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各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组织结构千差万别。面对实行混业经营、功能齐全、资金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的全面竞争, 为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实现由“分业”到“混业”的转变, 已是我国金融监管刻不容缓的任务。笔者认为, 应结合监管体制的调整, 以安全性与效益性的统一为价值目标, 全面审视金融监管制度, 努力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科学的、合理的、高效的金融监管制度。

关键词:金融,监管模式,对策,选择

参考文献

[1] 乔海曙.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英国的实践和评价[J].金融与保险, 2003 (8) .

[2] 丁同民.加强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支撑[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2 (5) .

[3] 张燕萍, 胡仕春.当前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4 (1) .

上一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以Excel函数的学习为例下一篇:景德镇陶瓷大学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