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多样德育教学论文

2022-04-16

摘要:目前,高校实践教学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的特征。但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下,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实践教学内容单一滞后、实践教学资源不完备、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等。为了满足学生及社会的多样化需求,高校应着力探索构建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灵活多样德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灵活多样德育教学论文 篇1:

基于信息化的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摘 要:一些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会将重点放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上,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不能真正掌握知识,也不会灵活地运用知识。文章从课堂气氛、教学情境、文化品格、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四方面入手,对基于信息化的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语核心素养;信息化;能力培养;教学情境

如何基于信息化视野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学的一大难题。英语是英语国家文化的缩影,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能够对中外文化的差异有所了解,产生民族归属感、文化自信,而拥有良好的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前提。所以,教师要多运用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一、重视课堂气氛的营造

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言,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學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会有极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所以教师要想办法借助信息技术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例如,在教学“Hello”一课时,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味地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单词,既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也无法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鉴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本课的音频资料,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快速地融入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听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在第一遍播放的时候,声音可以大些,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听音频,切实感知全文。在第二遍播放的时候,声音可以调小,让学生进行跟读。第三遍的时候,再次将声音调小,让学生大声地朗读。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听的能力、读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高。由此可见,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提升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形象性,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观念发生转变,更愿意去学习英语。活跃的课堂气氛还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升英语核心素养。

二、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体验知识,并对知识产生一定的疑问。在疑问的驱使下,学生会主动地去思考、探究,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在创设教学情境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去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在教学“Hello”一课时,教师知道这是学生首次接触英语,如果直接灌输英语,学生会觉得英语学习很无趣,对英语学习产生不好的印象,进而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英语知识。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两个中国小朋友见面之后打招呼的场景进行呈现。通过观看,学生会发现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是说“你好”。然后,教师可以将一条马路上两个外国人进行交流的方式进行呈现,并在学生观看后创设这样的问题:在这两个场景中,互相问好的礼貌用语是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积极去思考和回答。有的学生会说“你好”,有的学生会说“Hi!”,有的学生会说“Hello!”。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由此可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英语知识有切实的感知与体验,并进行深入思考,提高自身的英语核心素养。

三、重视文化品格的培养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英语学习不应该只包括理论知识的教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和情感。互联网中拥有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将情感教育和德育进行有效结合,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

例如,在教学“My family and friends”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然后配上相关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家人有更加深刻的认知,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教育,理解家人的辛苦。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朋友的视频,让学生明白朋友的重要性,学会感恩,有效提高他们的文化品格。又如,在教学“Chinese new year”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其他的节日进行有效的拓展,从而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由此可见,教师适当地拓展英语知识,让学生接受一定的情感教育、德育,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

四、重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经常采用照本宣读和题海战略这两种教学手段,一味地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并通过死记硬背去应付考试。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是也使一些学生不愿意学习英语,因为他们认为英语学习枯燥乏味。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多样化,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例如,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微课,然后将其上传到班级群中。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将其下载进行学习,或者借助其有效地巩固知识,进行有效的英语练习。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教学“Birthday”一课时,教师应明白,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对本课产生极大的兴趣,也无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更无法达成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英文版的《生日快乐歌》。因为这首歌学生很熟悉,所以他们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注意力会马上集中起来,并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也被有效激发出来。接着,教师可以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对重点单词和句型进行有效的分析,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说出来。随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上讲台进行分享和展示,说一说自己小组讨论出了怎样的结果。在每个小组进行阐述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有效倾听,将每个小组的优势和不足牢牢地记住。最后,教师要进行有效的纠正、补充,并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彼此交流意见的能力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合作探究能力能够得到增强,总结归纳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由此可见,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教学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效进行互动、合作,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培养英语学习能力,提高英语核心素养。

五、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十分重要,而且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教师将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重视课堂气氛的营造,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重视文化品格的培养,重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与灵活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婷.信息化视野下英语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天津教育,2019(35).

[2]郑秋萍.全人教育视角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7(30).

[3]冀小婷.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03).

[4]吴桂英.小学英语“灵动课堂”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研究[A].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七卷)[C].2017.

[5]李琴.激发·保持·延续——浅析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与维持[J].小学教学参考,2013(30).

[6]吴岩.混合式作业对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J].英语教师,2019(20).

作者:殷敏

灵活多样德育教学论文 篇2:

基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摘 要:目前,高校实践教学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的特征。但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下,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实践教学内容单一滞后、实践教学资源不完备、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等。为了满足学生及社会的多样化需求,高校应着力探索构建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实践教学

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不断探索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如研究型大学将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创性研究放在首位,满足国家对高层次人才和研究成果的要求;高等职业学校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主要承担岗位型、操作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1]实践教学作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不僅关涉到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更关涉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一般现状分析

早在2005年,中央就明确指出:“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2]。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下,各地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及专业需求积极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尤其是近年来,为了满足产业发展对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强烈需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覆盖面广的基本模式。

从形式上看,目前高校实践教学基本可归纳为实地调研、实验、实习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四类。形式多样是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对培养学生实地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伴随着学生认知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变迁,高校实践教学在形式上将更加多样化。

从内容上看,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实践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充实,在聚焦于实践能力、就业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传统能力培养外,开始更多地关注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事实证明,实践育人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理念。[3]因此,在当前的实践教学中,能力培养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更广泛的概念相结合,突出思想渗透与主题导向功能,旨在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从学生覆盖面看,伴随着实践教学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不断增多,与之相伴,学生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参与度空前高涨,大量学生活跃于暑期调研、校园文化活动或各类其他社会实践中。反过来,学生的积极参与又能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

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总体看,目前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呈现良性向好的发展趋势,“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思维明显改观。但也要清楚明晰,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还无法完全适应学生个体及社会发展需要,有待进一步精进。

1.实践教学内容单一滞后

长期以来,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高校始终坚持探索如何才能实现实践教学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一致性,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并为此不断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但无论如何调整,实践教学内容的设定仍以学科为出发点,围绕某学科领域内的理论知识划定实践教学内容,而非以学生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因此,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并未得到有效培养。同时,实践教学内容滞后,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教学内容应当随着知识的更新而不断变化,把先进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以使学生接受到最前沿的、最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实践训练。然而,受主客观条件影响,在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中还无法与先进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及时反映最新的知识成果。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建构,在实践能力方面,就业所需与实际拥有偏差较大,进而导致人才的供求之间出现脱节现象。

2.实践教学资源不完备

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开展实践教学所需的硬件设备、建设资金及师资队伍等要素。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实践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支撑,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直接关系着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实施,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践教学的实现范围和水平,而实践教学资源不完备是阻碍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实践教学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不足,部分高校无法建立完备的实训基地,相关设施、设备更新换代慢,实践基地维护力度不够等。缺乏必备的实践教学环境是当前高校实践教学面临的普遍困境,致使实践教学基本局限于教室加示范操作的方式上,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训练的机会较少。同时,学生也无法按照自身需求合理使用实践教学设备。实践教学所需的硬件设备主要指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实验设备等。各类校内外实践基地与实验设备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学生只可在固定的、有限的时间内进入实践基地或接触实验设备,而在其余时间这些基地与设备均处于闲置状态,导致各学院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利用率低。与此同时,学生也无法按照自身需求参加实践实训。

第二,实践教师教学能力薄弱。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学方式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实践教学亦是如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其在实践中实现学以致用。然而,实践教学教师大都从学校毕业就入职教学岗位工作,其自身缺乏必要的实践经历与行业背景,实践教学能力较为薄弱,还不具备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忽视学生的思维启发和课堂融入度,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重互动,容易使实践教学流于表面、流于形式。同时,伴随着德育等综合素质教育被纳入实践教学范畴,教师在教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须探索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推进“课程思政”的开展等现实性问题,这就要求实践教师在具备娴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须掌握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能力。教学目标多样化与教师能力单一化是当前实践教学中的又一突出问题。

第三,不同层级缺乏沟通,造成同类实践教学项目安排重复,如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层面和学院层面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往往各自开展诸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安排。而同类实践教学育人工作的重复开展,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逃避参加,最终导致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3.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

所谓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一方面,是指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课时比例失衡,在高校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始终占据绝大部分课时,而实践课程则遭致压缩,占比较小,而实践课程课时不足将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训练。另一方面,是指課外实践不足,从宏观看,实践课程可分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两大类,课内实践占主导地位,课外实践则是不可或缺的补充,对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高校实践课程主要聚焦于课内实践,课外实践教学量短缺,不利于学生磨炼意志、锻炼能力。

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实践教学的改革对策

高校应以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为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个体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多方面改进实践教学模式。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

不同的学生个体,其兴趣、特长、个性及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专业发展均存在诸多差异。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其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实践教学亦应重视学生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的现实需求,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改革以往整齐划一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个性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

2.丰富实践教学资源,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实践实训基地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保障。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实践环境,如增设校内实验实践教育平台、更新实验设备、扩建实习基地、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等,同时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提升实践教师的职业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实践课教师队伍专业素养高是实现多样化实践教学的保证。通过定期培训、交流学习、更新知识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实践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灵活应用于课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构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教师的主导活动为辅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独立思考、独立探索。

3.优化设置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毫无疑问,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课程的设置应以社会为导向,以学生的个体需求为着力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高校须在实际上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改变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现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在不影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情况下,提高实践教学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和比重,延长实训时间。为符合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校应不断尝试突破专业学科限制,树立大专业思维,增加跨学科、跨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组织相近学科或有需求、有兴趣的学生共同开展综合性实践课程,为拥有不同学科背景且学有余力的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素质训练、参与课题、参加竞赛,不断探索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实践。

在课程内容上,高校应因校制宜,促进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对先进知识、先进工艺的渴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了解当下产业发展、产业升级和国家发展战略部署长期需求,探索产业需求与实践课程的有效对接,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性强的高质量人才。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个体需求,设计相应的实践课程,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架构下,各高校各专业须根据客观现实需求,不断调整与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一种“提出需求—满足需求—提出新需求—满足新需求”的良性动态互动模式,从而促进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项目批准号:18YJC71004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佳丽.高校高等教育育人机制与价值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社,2017:26.

[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EB/OL].(2015-02-01)[2021-01-06]. http://www.moe.gov.cn/s78/A12/szs_lef/moe_1407/s6869/moe_1413/tnull_20558.html.

[3]张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践育人机制构建研究[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8:60.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作者:张宽

灵活多样德育教学论文 篇3:

提升职业中专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研究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社会进步,思想道德素质逐渐成为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指标。在职业中专院校教育中,不仅要看重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培训,更要注重对其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此促进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的形成。这也要求在职业中专教育中,必须加大对德育课程的重视力度,要结合现实情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德育课堂中,对德育知识进行学习、实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职业中专;德育;实效性;提升路径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8.005

职业中专院校教育的对象大多是初中毕业的学生,从个体的成长经历看,这一时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也是一个人形成三观、人格、心理品质的关键时期。而在新时期下,社会不同文化碰撞,加上各种现代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信息充斥在中专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而中专学生本身受年龄、社会经历等的局限,不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准确辨别,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侵蚀,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德育课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平台,强化职业中专德育课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社会各种信息,并筛选出有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这对于学生综合发展有极大帮助。

一、提升职业中专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性

(一)是提升职业中专德育课程地位的需求

对于教育,首先要做的是德育,只有做好德育工作,才能确保教育的成功。德育课是职业中专学生在学习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在职业中专课程体系中具有通用性、基础性的特点。在职业中专学校,德育课是伦理学、就业与创业指导、职业生涯与职业道德、法律基础知识、政治经济与社会等的总称,是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法律知识、职业及创业知识、思想道德知识的重要场所,德育教育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高低。而在职业中专教育中,仍存在重视技能教学,忽视德育教学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德育课在职业中专教学体系中的地位。通过提升职业中专德育课教学实效性,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更加正确的思想观念、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改变了学生对德育课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欲望,同时也提升了职业中专课程教育体系中德育课的地位。

(二)是满足职业中专学校德育工作的需求

我国是一个十分看重“德”的国家,不管是在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大学,每个阶段都设置有德育课程。在职业中专院校教学中,德育课也是每个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职业中专学校德育大纲提出,德育工作主要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心理、法律、职业等方面的教育。而在当前的职业中专学校教育中,还存在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德育教育的情况,影响到职业中专学校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同时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起点相对比较低,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还有的学生家庭教育缺失,加上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削弱了职业中专学校德育效果。

德育课堂是职业中专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通过提高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能更好地贴切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职业发展,能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行为相互统一。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弥补了学生德育基础的不足,加上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可以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说,提高职业中专学校德育课程实效性是满足职业中专学校德育工作的需求。

(三)是促进职业中专学生健康发展的需求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外文化、思想观念涌入国内,这也使我国当前社会存在多种价值观念。中专学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年龄相对比较小,生理发育不完善,心理情绪不稳定,思想价值观念也不稳定,学生自身的意志力十分薄弱,容易受到社会外界事物的影响。在内中职生的基础比较差、学习自信心不高、学习兴趣低、很容易转向非学习活动中;在外中职生对周围环境缺乏全面认知,有的学生无法准确判断社会中的各种信息,容易上当受骗,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专学生的成长很容易受到影响。通过良好的德育教学活动,可以坚定中专学生的信念、道德品质,帮助其保持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社会使命感的提升,这对于中专学生的良好发展有极大帮助。

二、当前职业中专学校德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职业中专学校德育课教学实际来看,还存在一定问题,从而影响到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学生学习效率低

在德育课堂上,教师讲解的知识大多是隐晦难懂的理论,其抽象性比较强,而中专学生在理解起来会感觉有些困难,加上德育学习难以直接体现在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上,造成了学生错误地认为德育学习没有效果,学不学都可以。很多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学习了德育知识,但是自身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依然表现出早退、迟到、违反校规校纪、旷课、打架等行为,可见学生的实际学习效率比较低。

(二)学生学习体验差

在中专德育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低,学习积极性差,学习动力也不足,甚至会对德育学习存在抵抗心理。在课堂上,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也相对单一,多以传统的理论灌输为主,以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为学生传授知识,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诸多因素作用下,学生的德育知识学习体验比较差,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信心,造成了职业中专德育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三、提升职业中专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全面提升职业中专学校德育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维,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和人才发展观念。当前很多中专教师认为,只需要完成既定课程,学生就会达到社会、岗位所要求的人才标准,实则不然,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持续提高,职业中专必须跟紧时代发展步伐,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在课堂教学中,中专德育教师不能简单地将德育教学看作是一项任务,要当作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手段,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观念,在教学中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德育教育,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升,让学生可以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

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发展,教师要注重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一方面突出教学重难点内容,另一方面也需要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可以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认知相应的德育知识。另外,在德育课堂上,教师还应该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身意见,在创新中积极探究,查询问题根源,思考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促进学生发展。

(二)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在以往的职业中专德育课教学中,教师的重视力度不够,在课堂上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灌输式地讲解内容,学生积极性不足,师生之间无法建立和谐的关系,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这就会对课堂教学效率提升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中专德育教师还需要主动与学生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要充分关注学生,从细微的地方观察、了解学生,如分析学生对德育课的态度、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想如何学习德育课等,拉近师生距离。同时教师还需要充分尊重学生间存在的客观差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寻找、扩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使学生能够充分信任教师,从而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

(三)优化教学内容

在职业中专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让课程内容更加贴切学生的生活、社会、实际,提高学生的德育课学习热情。教师应该深入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深入调查,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关注的社会话题,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些社会话题进行讨论、探究,并给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德育教师应该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包括德育理论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德育课堂上,针对性地解答学生关注的疑点。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德育课堂上为学生传授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相关方法,让中专德育课堂更加形象、生动,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实际学习效果的提升,同时也提升中专德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改革教学模式

新时期下,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学模式被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在职业中专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具体来说,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小组讨论、课外实践、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社会调研等各种教学手段,带给学生新的课堂感受。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微课、慕课等各种新型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出现更是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需求,灵活地应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刺激,以此强化德育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职业中专德育课程教学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践中中专德育教师必须对当前德育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把握当前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更新教学观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蔣春霞.课程改革形势下提高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校园(阅读版),2018(6).

[2]林鸿齐.提高职业学校德育课堂实效的策略摭探[J].成才之路,2017(24).

[3]严冬菁.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7(6).

作者:潘晓虹

上一篇:输水隧洞水利施工论文下一篇:我国煤矿机电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