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研究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贸易研究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贸易往来逐渐密切,虽然经济上的效益逐渐提高,但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的产生,一些国家设置环境贸易壁垒,一方面控制了国内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也限制他国产品的进入,保护国内企业的发展,本文根据当前国际贸易情况,分析了环境贸易壁垒存在的问题。

第一篇:贸易研究论文范文

国际贸易中贸易摩擦处理办法研究

【摘要】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上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涉及到众多的领域,阻碍了当前世界经济的整体步伐,主要归结各国之间为了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设置贸易壁垒,影响了国际市场的秩序。各国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方法,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摩擦,实现互利共赢。

【关键词】国际贸易摩擦 国际经济贸易 处理对策

一、国际贸易摩擦发展现状

(一)国际贸易摩擦数量多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密切,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越发激烈,仅从国际贸易市场来看,发达国家依旧是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主体,但是发展中国家也是处于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之中。随着发展中经济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不断增强,发达国家感觉感觉自身利益难以维护,在外交政策上加设贸易壁垒,导致了整个国家贸易市场摩擦数量的增加,同事涉及的产品种类也是呈现增长的趋势。在整个全球范围内,欧洲和美洲等发达的区域贸易摩擦的数量较多,这些国家为了维护本国企业的发展,借着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不断在对外政策增加阻碍力量,通过政策制裁其他国家。中国在加入WTO组织之后,更是面临着发达国家多我国设置的贸易壁垒,限制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贸易摩擦也在不断提升。

(二)国际贸易领域的扩张

随着国际贸易形式的多样化,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对外贸易方式不同,国家之间缺少合理的对话形式,在贸易种类的多样化上存在较大的分隔。随着科技革命的展开,互联网让国家之间联系更加密切,给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让其发展的范围更加广阔。这种新模型的出现,必将推动国际贸易朝着新的领域发展,但是同时也让国际贸易摩擦领域扩大。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国际贸易摩擦仅仅是少数的几种商品,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贸易冲突产生的范围更广,产生的影响更深。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层次不同,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形式的呈现多样化。很多国际贸易摩擦源自于国内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国制定有利于自身的货币金融政策,但是影响了整个国际贸易市场,导致国际市场领域的秩序混乱。

二、国际贸易摩擦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贸易保护主义

国际贸易摩擦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贸易保护主义,随着各国加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为了应对国际贸易挑战,国家之间产生贸易保护主义的想法。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的发展,借助世贸组织的规定设置贸易壁垒,阻碍他国产品的进入。

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国家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出现因为经济实力差异导致的国家地位的不同,并且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导致实力的差距逐渐拉大,一些國家为了提升自己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没有选择通过国内产业调整提升企业竞争力,而是选择采用贸易保护主义作为保护伞来应对国际中的竞争。采用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往往选择自己有竞争力的产品,以较低的产品出售到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但是对于竞争劣势的产品,选择出售到国内市场,抑制同类国外产品的输入,破坏了国际贸易主义的秩序,导致贸易冲突的增加。

(二)政治因素

各国之间的政策制定影响了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世界经济体制的建立依赖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合作,但是由于发达国家自身实力雄厚,在整个体制中占有主导地位,制定适用于发达国家的体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弱,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对市场的自主权以及合理的企业规划理念,难以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在相关的制度规定上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导致国内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的道路上容易产生冲突。

各国的对外贸易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国际贸易摩擦逐渐增加,人们必须重视到政治因素对国际外来的重要影响。国家之间意识形态、体制建设等方面的不同,影响到双方正常的贸易往来。中国虽然早已加入了WTO组织,但是欧美的发达国家依旧不接受中国,甚至采取反倾销策略,阻碍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发达国家以资本主义制度为主,我国主要是社会主义制度,因为制度上存在差异,资本国家不愿意承认我国市场经济的存在,导致国家上经常出现贸易摩擦。

(三)综合国力差异

当前国家之间的实力悬殊主要是综合国力上的差异,在经济发展的改革中,发达国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综合国力比发展中国家更强,他们在整个国家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获得市场上的发言权。发达国家的科技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他们生产的产品具有核心竞争力,产品在进出口中有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本身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技术创新水平较低,缺乏达到国际标准的产品,这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在技术上落后发达国家,这种致命的短板引起多种贸易冲突。

国家间的竞争依靠科技力量,一些实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难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不仅产品缺乏竞争力,整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小,规模难以扩张,而这些国家又不得不设置贸易壁垒,扶持国内企业的发展,控制国产品的进口,从而引发了国家贸易摩擦。综合国力较弱的国家一般缺乏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和调控能力,缺乏科技引导的市场必然使得整个市场产品结构的单一,出口多、进口少,出口标准混乱,让企业有倾销的可能性存在,这让国家之间贸易冲突激化。

三、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方法

(一)建立完善的对外政策和市场体制

一国想要在国际市场占据有利的位置,必须制定完善的对外政策和市场机制,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引导企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应秉着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对外交往政策,同时促进国内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完善企业管理体制,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减少贸易壁垒,融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

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应积极学习成熟的国际市场经验,并与国家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促进对外贸易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应该时刻调整自己的对外发展策略,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提高实力的同时,能够建立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二)建立完善的国际贸易制度

在国际化大环境中,世贸组织起着尤为重要的调节作用,世贸组织必须深入研究国际关系的变化,以贸易自由化为主旨,制定适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遏制贸易保护主义。同时,发展中国家应积极适应国际市场,制定合适的进出口关税,减少贸易摩擦。

世贸组织在制定国际贸易规定中,应听取成员国的意见,让各个国家都可以为建立合理规范的国际贸易秩序发表看法,打破贸易壁垒,真正的做到公平的应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将成功解决贸易摩擦的案件作为案例放入规定中,提高冲突的解决能力。

(三)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不同国家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产品的出售,发展中国家在出口中经常遇到技术障碍,这种技术壁垒的最终目的是限制产品的进出口,不同的认证标准和制度等,约束了发展中国家产品的销售。所以想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各国必须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做到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企业便有了在国际市场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吴新辉,胡少华.国际贸易摩擦及我国的对策研究[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09(9):1-8.

[2]栾信杰.国际贸易摩擦与应对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黄蕾.国际贸易中贸易摩擦处理办法分析[J].经营管理者, 2015(5Z).

作者简介:宋婷婷(1995-),女,汉族,重庆人,毕业于沈阳工学院,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董鸿飞(1987-),女,汉族,吉林松原人,任职于沈阳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实务,为本文指导老师。

作者:宋婷婷 董鸿飞

第二篇:国际贸易中环境贸易壁垒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贸易往来逐渐密切,虽然经济上的效益逐渐提高,但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的产生,一些国家设置环境贸易壁垒,一方面控制了国内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也限制他国产品的进入,保护国内企业的发展,本文根据当前国际贸易情况,分析了环境贸易壁垒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国际贸易 环境贸易 壁垒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逐渐增加,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资源的短缺加上环境的污染破坏,相关的问题逐渐出现,一些国家采取环境贸易保护主义,保护本国的内部环境,但是环境贸易壁垒也影响到了国家之间正常的贸易往来。

一、环境贸易壁垒的概述

环境贸易壁垒是以保护环境为基础,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保护国内有限的自然资源,让人们有着更好的生存环境。各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不同的环境标准,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入,但是从其本质上来看,还是一种贸易壁垒形式。

环境贸易壁垒有着这样几种特点,首先是不平衡,各国制定的贸易壁垒存在的差异性,相比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更佳严格;其次是隐蔽性,一些国家打着环境保护的旗号,实际上是限制其他国家产品的进口,进行贸易保护;第三是广泛性,国家设置的绿色标准包含了商品的多个环节,不仅是涉及销售与生产,也包含了安全性等方面;最后是持久性的特征,环境贸易壁垒是各国自身设定的环境保护标准,结合了自身的情况。

二、环境贸易壁垒的体现形式

环境贸易壁垒主要体现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强制标准,一些欧美的发达国家,为了限制发展中国家优势廉价产品的进入,制定严格的环境规制标准,但是此标准仅是考虑自身国家的情况,没有从国际化的角度去斟酌。二是绿色标志,国家认证机构制定产品的合格标准,作为某一产品能够流入市场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消费者起到诱导的作用。三是绿色补贴,一些国家为了应对国际同类产品低廉的价格,用国家财政手段对本国产品进行补贴,增强本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是这一举措容易破坏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四是绿色关税,根据不同产品的合格情况,对于存在污染的进口产品征收绿色关税,以这种增加附加税的形式,来保护国内的环境。最后是环境贸易制裁,各国根据国际贸易法的相关规定,对于存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能够采取特殊的制裁方式。

三、环境贸易壁垒产生的问题

(一)影响出口贸易的发展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一些发达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重要市場,但是这些出口市场逐渐制定了较为严格环境标准,限制了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发达国家的环境规制的标准逐渐成熟,涉及的产品数量多、范围广,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使得他们的出口市场逐渐减少,影响了国际出口贸易的正常发展。

环境贸易壁垒涉及的范围较广,以减少资源浪费为目的,包括产品服务等多个方面,限制了产品的出口,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影响企业的效益

当前一些国家设置的环境贸易壁垒,细化到对产品流程的控制,所提出的标准严格规定了产品的整个生产流程,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满足相应的要求,制定了严格的生产体系。中国在应对发达国家所设置的严格标准,为了完成出口贸易,选择提高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并且优化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但在企业生产的内部调整中,依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包括出口的测试费用,这种成本的增加,导致企业的利润降低,限制了企业未来的发展。

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还是工农行业的产品,这些产品在贸易往来中所占的比重大,但是整体的利润空间小,加上为了符合出口国家的标准,耗费了大量的资金用于产品的检验,产品的价格优势减少,企业的利润空间降低。

(三)影响多边贸易关系

国际上的环境贸易壁垒,更多的是发达国家为了限制发展中国家占领国内市场,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用着环保的旗号,限制其他产品的进入,这就导致了国际贸易往来容易产生贸易摩擦。

日本的汽车一直是在国际市场备受消费者青睐,特别是在欧美市场,但是欧盟为了限制日本汽车的进口,制定新的进口汽车的排放标准,要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日本的汽车主要是大型的轿车为主,想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过于困难。日本与欧盟产生争端,影响国际市场的稳定。在整个多边贸易的往来中,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坚持贸易自由化,树立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

四、我国应对环境贸易壁垒的策略

在长期的经济贸易往来中,中国一起积极融入到国际市场,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

(一)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当前的国际市场逐渐注重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国应该完善环保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完善执法,让环保法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带动我国企业的绿色发展,促进绿色消费理念的形成,给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我国应该积极融入在国际市场,参与国家环保法律的研究中,为建立完善的国家环境环保体系贡献力量。同时,我国作为国际世贸组织的一员,应该严格要求自身,参与到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中,增强与他国的沟通和交流,打破环境贸易壁垒的限制。

(二)发展环保产业

我国想要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壁垒,必须让自己的出口产品符合他国的标准,这要求我国积极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在实际的发展中,我国应督促企业做好排污检查工作,将绿色发展贯彻到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努力生产出适合经济发展需求的产品。

此外,企业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根据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向环保产业发展转型,利用创新的技术力量,做好产品的研发,真正的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克服国际环境贸易壁垒的困难。

(三)降低企业的环境成本

一些企业为了应对自身生产的环境标准,选择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导致企业的经营利润减少。企业应该减少在开发、生产与运输中涉及的费用,使得环境成本能否内生化。所以企业需要不断创新生产技术,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从生产环节中减少污染,真正的让自己的产品达到环境标准,应对国际环境带来的挑战与压力。

(四)积极适应国际贸易新规定

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国际贸易规定也在不断的变化,环境贸易壁垒出现成熟化。企业应该及时关注国际形式的发展变化,根据环境标准的变化,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壁垒对自身的影响,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积极学习与交流,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制定生产标准,严格要求,形成科学的企业战略规划。

参考文献

[1]张晚冰,李义伦.国际贸易中环境贸易壁垒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9):175-176.

[2]孙建.对国际贸易中环境贸易壁垒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16):5-5.

[3]路德慧.国际贸易中环境贸易壁垒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东方文化周刊,2014(9).

[4]宋希.浅析国际贸易中环境贸易壁垒问题与对策探析[J]. 商,2014(28):205-205.

作者简介:陈瑜(1996-),女,汉族,天津人,就读于沈阳工学院,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董鸿飞为本文指导老师。

作者:陈瑜 董鸿飞

第三篇: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的评判及经验研究

摘要:为实现中国对外贸易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首先应明确贸易强国的内涵与目标。笔者从主体、内容和市场等方面构建贸易强国(地区)的指标体系,将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成目标内涵并具体化。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的判别标准,再利用聚类分析法判别中国在贸易强国标准下的层次和地位,最后提出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建议。

关键词:贸易大国;贸易强国;评判体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一、贸易强国评判体系的文献综述

在传统理论中,贸易强国的评判体系始于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而后进一步发展成为比较优势理论和禀赋比较优势理论。在此以后,新贸易理论主义者运用相对优势与相对劣势的思想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与细化。如Helpman和Krugrnan从产品差异、规模经济、技术进步视角分析比较优势。20世纪70年代后,Krugman等引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市场竞争,形成了新的国家间贸易理论,规模效应的高低成为这一时期贸易评判体系的标准。Porter的国家“钻石模型”通过六要素实证分析世界10个国家100多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高低,这使得评判贸易强国的体系从注重一国的比较优势向对自身竞争优势发展转变。

贸易强国评判体系及其指数化的国内研究。如余芳东和寇建明认为,贸易强国的内涵至少首先应是贸易大国;其次应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经济强国;还应具备高度的对外开放程度。陈泽星[5]研究综合性贸易业绩指数(CTPI)发现,贸易强国具有产品附加值高、产品品牌认知度高、企业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较强、处于产业价值链高端四个基本特征。马淑琴和戴晋把贸易方式升级归结为理想的开放度因子、市场分散度因子、贸易主导力水平因子、贸易条件水平因子。魏浩和申广祝从贸易分工、贸易范围、贸易主题和科技进步等方面分析中国如何从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以及提出外贸增长方式的战略。张幼文和徐明棋、陈飞翔和吴琅从贸易特征、外贸基本面和外贸对经济作用等多层面构建贸易强国评判的一系列指标。毛群英从利用2004年贸易竞争资产和贸易竞争过程两方面构建了衡量贸易竞争力体系指标以判断中国与贸易强国的差距所在。郑甘澍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Levins和Pianka公式基于生态理论(生态位值、宽度值、重叠值)分析中国与美英德日4个传统贸易强国的差距及可能实现的路径。冯雷从进口角度分析了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路径和措施,并提出用多元平衡发展来实现贸易发展战略的转型。杨双锋研究认为.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是中国迈向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并分析了影响其实现的因素。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认为贸易强国是质和量的统一。只有坚持开放引领、实施创新驱动、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互利共赢,才能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最终推动中国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综上所述,当前贸易强国的评判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且大多学者都注重于定性分析,进行定量分析时也是在陈旧的数据和小范围国家内进行比较。中国的贸易强国之路还在继续,对外贸易战略升级也一直在继续。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在生产全球化背景和垂直专业化生产合作背景下,对外贸易实际上是一国产品附加值贸易。在此基础上研究贸易强国的评判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贸易国类型界定指标体系的构建

什么是贸易大国?什么又是贸易强国?如何判别?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笔者从不同贸易主体、贸易内容和贸易市场贡献度这三个方面,构建一系列指标来判断一国是否为贸易大国或贸易强国。具体评判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贸易国(地区)类型界定判别标准的经验研究

根据在生产全球化中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在目标演进路径的差异,分别从贸易主体、贸易客体和贸易内容这三个层面出发,构建了一系列包含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指标。而笔者将就上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来定义贸易大国(地区)和贸易强国(地区)的判定标准。

(一)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贸易国(地区)类型分类的经验研究

1.方法应用与数据采集

笔者选取7个发达国家(地区):美、日、英、德、法、澳、加;金砖五国:中、巴、印、俄、南非;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因数据缺失未纳入)及新兴发展中国家:墨西哥、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这19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地区)。通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刻画其在全球化的参与度,比较中国与各主要贸易国家(地区)对外贸易的差异,以此作为贸易大国(地区)与贸易强国(地区)的判定标准。在上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考虑到新时期各个国家(地区)贸易发展轨迹及数据获得的完整性与严谨性,本文各项数据绝大部分使用2012年现价美元表示,以保证数据可比性。X1—X16与表1的16个指标一一对应。笔者选取X4、X5、X6、X7、X15这5个指标来判定一国(地区)是否为贸易大国(地区);选取X1、X2、X3、X8—X14、X16等10个指标来衡量一国(地区)是否是贸易强国(地区)。如文中未加以说明则数据主要是从世界银行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等收集,并经作者整理得来。另外,考虑到国际投入产出表难以获得,贸易附加值指数数据来源于2004年国际投入产出表,品牌拥有量指数来源为世界五百强国家(地区)所占席位。

2.贸易大国(地区)判别标准的经验分析

在利用所选取的数据进行主要经验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对数据进行分子的适用性检验,表2中KMO统计量的值为0.583(>0.500),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

然后将矩阵标准化,最后根据相关系数矩阵对主成分进行分析,并计算出特征值和贡献率。按照样本数据和累计率90%的原则,当我们取3个主成分时,样本数据的总信息量高达91.6%,所以我们取出以下3个因子.如表3所示。

以往研究表明,因子变量存在高载荷这一缺陷,需要对其进行修正,研究发现,通过旋转后所形成的新的因子负荷阵表,能较为清楚地解释各个主因子的经济含义及其主要指标间的数量关系。从表3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主因子(F1)的贡献率最大,主因子(F2)次之,而主因子(F3)最小,三者之间存在递减的关系。去掉一些信息量很小的因子以后,我们重新计算因子载荷,如表4所示。

主因子(F1):即贸易创汇因子,主要取决于人均GDP和外汇储备在本国(地区)GDP中所占份额;主因子(F2):即贸易依赖因子,主要取决于贸易依存度指标;主因子(F3):即贸易进出口规模因子,主要取决于一国(地区)货物总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及贸易顺差在本国(地区)进出口额中所占的份额。

结合以上三个主因子计算因子得分,得出各样本总分F=(54.046F1+26.475F2+14.876F3)×100%。然后分别将标准化后的数据代入各个样本的贸易创汇因子(F1)、贸易依赖因子(F2)和贸易进出口规模因子(F3)表达式中,计算出不同国家(地区)的单个因子及其综合得分,如表5所示。

经过分析,我们清楚地了解到,贸易规模指标、贸易创汇指标和贸易依赖指标是判别一国(地区)是否能成为贸易大国(地区)的三个主要指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贸易规模指标。其次是贸易创汇指标,影响最小的是贸易依赖指标。表5的数据表明,在所有样本国家(地区)中,中国贸易规模排名第一,贸易创汇指标排名第一,贸易依赖指标排名第十五。综合得分204.800。充分说明中国在贸易绝对数上占有非常大的优势,是一个贸易大国。

3.贸易强国(地区)判别标准的经验分析

与贸易大国(地区)判别标准的经验分析一样,笔者首先将矩阵标准化,然后根据相关系数矩阵数值对主成分进行分析,并计算出特征值和贡献率,当我们取4个主成分时,样本原始数据的信息总量高达85.236%,所以我们能够提取出以下4个因子。如表6所示。

从表6中可以看出,主因子(F1)的贡献率最大,主因子(F2)次之,主因子(F3)贡献率排第三,主因子(F4)的贡献率最小。同样,去掉信息量较小的因子,计算因子载荷。最后我们将11个变量进行数学处理,得到了4个不相关联的综合指标。如表7所示。

主因子(F1):即贸易效益因子,主要取决于贸易附加值指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和价格贸易条件指数这三大指标;主因子(F2):即贸易结构因子,主要取决于份额,即货物出口占本国(地区)进出口总额比、服务贸易、工业制成品所占总额比这三大项指标;主因子(F3):即贸易规模因子,主要取决于货物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和品牌拥有量指数;主因子(F4):即贸易安全因子,主要取决于对外直接投资所占份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分散度这两大指标。

结合以上四个主因子,计算得出各样本总分F=(32.988F1+25.775F2+14.395F3+14.395F4)×100%。然后分别将标准化后的数据代入各个样本的贸易效益因子(F1)、贸易结构因子(F2)、贸易规模因子(F3)、贸易安全因子(F4)表达式中,计算出不同国家(地区)的单个因子及其综合得分,如表8所示。

综合理论和经验两方面的分析,我们清楚地了解到,贸易效益、贸易结构、贸易规模和贸易安全是判定一个国家(地区)是否能够成为贸易强国(地区)的四大主要因子,而贸易效益因子对贸易强国(地区)的影响力最大,贸易结构因子对贸易强国(地区)的影响次之,贸易规模因子和贸易安全因子分别居于第三和第四位。因此,一个在贸易强国(地区)指标上靠后的国家(地区)想要从贸易大国(地区)转变成贸易强国(地区),可以通过在这四方面与靠前国家(地区)比对,从自身加强这四大方面的建设。

事实上,界定贸易大国(地区)和贸易强国(地区)只是为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提供了一个参照标准。要深入地分析一国(地区)与其他主要国家(地区)的竞争优势以及一国(地区)在世界贸易格局中所处的地位,需要对一国(地区)的贸易类型进行进一步分析。笔者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以上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

(二)基于聚类分析法的贸易国(地区)类型分类的经验研究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一种数理统计研究方法。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一批样本数据(变量)按照它们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进行分类。

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又称层次聚类,是聚类分析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凡是具有数值特征的变量和样品都可以采用系统聚类法。这里为了体现各国(地区)的层次性.笔者采取层次聚类法,由于要将具有类似特性的样本聚集在一起,分离差异性大的样本,笔者采用Q型聚类。层次聚类的聚类方式分为两种,分别是凝聚方式聚类和分解方式聚类。本文为了体现各国(地区)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笔者采用凝聚方式聚类,对数据进行0—1标准化处理,得到聚类结果后对聚类进度表进行分析,将实际距离调整到0—25范围之内,用逐级连线的方式连接性质相近的个案或新类,直至并为一类,如表10所示。

表10显示了6国得分聚类的情况。聚类的分析第1步中,5号样本(巴西)与15号样本(南非)聚成一小类,它们的个体距离(这里采用欧式距离)是1.980,这个小类将在下面第2步用到;同理,聚类分析的第2步中,8号样本(巴西)与18号样本(印尼)聚成一小类,它们的距离是3.027。以此类推,19个样本聚成了一大类。

样本数据与小类、小类与小类间亲疏程度的度量方法采用重心法(Centroid Clustering),距离选用欧氏距离平方(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由于篇幅所限选取所研究19个样本国家(地区)中有代表性的11个样本,如表11所示。

由表11可知,英国和日本与美国的距离最小(分别为18.214和18.186),韩国与马来西亚的距离为所示国家中距离最小的(3.975)首先聚在一起,然后日本又与该小类聚在一起(6.177),接着是英国(15.794)首先聚到一起形成一小类。

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每一层分类,本部分用树形图展现了聚类分析中的每一类合并的情况.SPSS自动将各类间的距离映射到0—25之间,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巴西和南非的距离最近,首先合并成一类;其次合并的是印尼和巴西、南非。它们间的距离大于巴西和南非距离;加拿大、中国香港地区并成小类;英国与法国并成一小类再与印度合并;德国与日本并成一小类;韩国、马来西亚与泰国并成一小类再与新加坡并成一类。澳大利亚也可以在较大距离范围内与加拿大、中国香港地区合并成一类,再纳入墨西哥、俄罗斯、中国、美国。最后所有个体聚成一类,此时类间的距离就已经非常大了。

综合因子分析中各国(地区)指标得分和聚类分析中,各国(地区)与第一强国美国的欧式距离将贸易国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如表12所示。

综合以上两种分析方法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美国是唯一一个在第一阶梯的国家。其在贸易大国(地区)和贸易强国(地区)这两大指标上的综合得分分别为46.8 10(第三)和65.680(第一)。这两个数据明显地告诉我们美国现阶段非但是贸易强国更是贸易大国,其经济增长在总量上需要国际贸易来拉动,在质量上更是占据第一的位置。

法国、英国、日本、德国、新加坡、韩国是第二阶梯的代表国家,英、法、日三国贸易大国指标偏后,这主要是国家地理人文特征使得在贸易总量上比不上其他人口多经济体总量大的国家,但在贸易强国(地区)指标上三国进入所研究国家(地区)的前五个,这主要是这三个发达国家的贸易结构和贸易安全因子质量都很高,同时贸易成果、贸易相对规模也较大,使得这三国在第二梯队。突出的是新加坡、韩国在贸易上经过不断地发展挤入第二梯队,有非常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中国香港地区、加拿大、印度、巴西、澳大利亚、中国是第三梯队的典型代表国家(地区)。加拿大、澳大利亚在大国、强国指标上都是中偏后的。印度、巴西、中国作为代表性金砖国家,其中印度、巴西强国指标排序稍优于大国指标;中国大国指标(第一)优于强国指标。第三梯队的国家(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地位。

俄罗斯、南非、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墨西哥是第四梯队的典型代表国家。其中俄罗斯与美欧式距离达到所研究的国家(地区)中最高位,在贸易大国(地区)指标上处于居中位置,贸易强国(地区)指标上居于末端。致使在所研究国家(地区)中位于贸易梯队末端。南非、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不论是在贸易大国(地区)、贸易强国(地区)指标还是在与美距离比较上都处于末端位置。

四、结论

笔者结合因子分析法与层次聚类分析法分别对贸易大国(地区)和贸易强国(地区)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得出了以下结论:贸易创汇因子、贸易依赖因子、贸易进出口规模因子是判定一国(地区)是否为贸易大国(地区)的主要标准,而贸易效益因子、贸易结构因子、贸易规模因子和贸易安全因子是判定一国(地区)是否是贸易强国(地区)的主要标准;在聚类分析中位于第一梯队的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是在贸易强国指标上得分最高的国家;位于第二梯队的以法国、英国、日本、德国、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则是贸易大国(地区)指标和贸易强国(地区)指标相对来说综合平衡发展的国家;位于第三梯队的以中国香港地区、加拿大、印度、巴西、澳大利亚、中国为代表的则在贸易发展层次上相对较低。第四梯队的俄罗斯、南非、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墨西哥在贸易发展水平上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基于此分析我们可知,近年来中国一直保持着贸易大国位置,在贸易强国指标上,用前些年份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与最近年份的数据相比,中国贸易强国排序是有所上升的。但是中国与其他贸易强国(地区)相比,不论是在指标上还是实际实力上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中国在贸易强国之路上前进,同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作者:吴江 张杨

上一篇:感染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保健护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