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论文范文

2022-05-08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经济法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经济法责任和经济法两者有着很大的联系,经济法是指关于经济的法律,经济法责任的意思是在没有遵守经济法时有受到法律的惩罚,在我国法律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且每一个人都不能触碰法律的底线,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所以知道经济法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篇:经济法论文范文

对经济法理念与经济法原则的理解

摘要:经济法的理念贯彻经济法价值,再到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再到经济法的具体法律制度的实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理念集中的体现,是对经济法内容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它贯穿于经济法的全部规定,是经济法立法和具体适用时所要遵循的准则。所以要理解经济法理念,应该先从经济法基本原则开始了解,本文就经经济法理念的内容、经济法理念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关系、经济法基本原则在经济法律制度的具体体现展开叙述。

关键词:经济法的理念;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律制度

一、经济法的理念

(一)经济法理念的内容

经济法理念指国家在依法适度干预经济的过程中,人们通过理性认识能了解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法的内在精神。经济法理念有五个内容:人本主义理念、实质正义理念、社会本位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适度干预理念。

人本主义理念是经济法为了克服现在社会强弱势群体之间的过度分化而生的。如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平等、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由于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大小不同可能造成的大企业压制小企业的情况等。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秩序、公平和效率相统一。

实质正义理念指的是在社会经济领域,主张实质公平,即关注具体的人格平等,强调全局性的社会公共利益,并通过“利益倾斜性配置”来调节不公平的情况和消灭由偶然因素形成的不平等关系以及基于财富的多寡而形成的交易优势。

社会本位理念的内涵指经济法区别于国家本位和个人本位,旨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经济法以社会本位为理念,使得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具有社会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正是由于社会本位理念,经济法才具有“倾斜性”的义务调整机制。

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发展,要重视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可持续发展是包含生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为社会资源可以在主体之间分配公平、主体之间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要公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前一代和后一代社会资源可以公平使用。

适度干预理念指国家对市场的干预不能妨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经济法调整的是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国家干预的程度体现为:既不能干预过度,也不能缺少干预。

(二)案例分析

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成都华邑药用辅料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金山制药有限公司、广东台山新宁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三家企业在生产销售冰醋酸原料药过程中,三家企业达成了共同提高冰醋酸原料药销售价格的垄断协议。经调查,涉案企业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国家作出了行政处罚。

这个案例体现了经济法的理念,为了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实质自由”,反垄断法将抑制社会强势群体的自由。因此反垄断法对市场上处于支配地位且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三家企业进行处罚。保护了“弱而愚”的消费者,恢复了冰醋酸市场的竞争状态。维护了社会的整体利益,以倾斜机制保护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但是又在不损害市场机制正常运行下进行,符合人本主义自由和秩序、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的价值取向。第二,由于这三家公司是市场上仅有的三家冰醋酸生产企业,下游的制药企业就受这三家公司的掣肘,当三个公司联合抬价时,下游公司的成本就会升高,造成消费者买药的成本也会增高。实质正义强调以倾斜性的义务配置机构和国家干预来减少由于天赋、出身不平等造成的不公平。经济法可以恢复冰醋酸市场的整体秩序,它限制了这三家公司希望通过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来获得暴利的自由意志。第三,本案例中,对这三家公司进行处罚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整体性利益,而不是某个小企业的利益。第四,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进行限制,从长远上看,有利于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现在的发展,也要关注下一代的健康发展。虽然三家公司联合抬价,在短时间内可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长久以后就会增加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阻碍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第五,国家对三家公司联合抬价协议进行干预,如果两个企业在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与符合市场正常规律的定价这三个定价范围中进行活动,国家是不会干预的。但它违背了市场运行的正常规律。因此国家对他们进行干预是合理的,经济法的公权介入的是需要国家进行干预的经济关系。只有损害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经济法才会对它进行矫正。

二、经济法基本原则与经济法理念的关系

经济法的法的理念贯彻经济法的价值,再到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再到具体法律制度的具体和实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规定在经济法律法规中,对经济领域中的立法,执法,守法,司法具有适用价值的根本指导思想。

所以经济法的理念范围大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理念的具体体现。经济法的理念包含着经济法运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社会本位和适度干预。经济法理念不仅仅有经济法基本原则这一方法论层面的意思。还有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方面的含义。我们要深入了解经济法的理念,可以从了解经济法的原则开始。

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在部门经济法律制度中的具体体现

经济法有七个基本原则: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国家适度干预原则、社会本位原则、经济民主原则、经济公平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法分为四个法律制度:市场主体规制法、市场秩序规制法、宏观经济调控法、经济监管法。

资源优化配置指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地配置。在市场主体法中,市场主体分为国家干预主体(如政府)、社会中间层主体、市场主体、消费者。资源优化配置是这样体现在市场主体规制法之中的:首先,当市场失灵时,政府会限制大企业的私权,以恢复市场秩序。社会中间层主体,既帮助大企业理解国家政策,也帮助政府理解大企业的需求。当政府干预时,就是在限制大企业过分占有资源,使生产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在市场秩序法中,如《反垄断法》的四大行为中,大企业霸占了社会资源,小企业无法获得资源,这损害资源分配和利用的效率。因此《反壟断法》便用分拆大企业、罚款等方法阻止垄断行为,这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国家适度干预要求干预要有法律授权和干预的合理性。适度包括干预范围和干预手段适度。国家适度干预在这四个法律制度中,表现为国家干预主体如政府,干预的范围是一方面要基于市场客观需要,另一方面要基于国家职能需要。如三家冰醋酸公司因为联合抬价,致市场失灵,所以国家才对这三家公司进行处罚。但处罚是有限度的,前提是不扰乱市场正常秩序。在宏观调控法中,当联合抬价损害了市场价格秩序,违反了价格法,干预主体为了维护价格秩序进行了适度干预。

社会本位原则的宗旨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经济法把社会本位作为自己的调整原则,意味着这四个经济法律制度要以社会利益为本位。与此同时,任何市场主体,在进行市场行为时,市场主体要承担社会责任。如《反垄断法》第一条规定:为了维护消费者和社会公共利益制定本法,就体现了社会利益本位。经济法打击滥用市场地位的经营者,保护弱而愚的消费者。

经济民主原则强调经济决策的公众参与。宏观上,经济民主要求国家干预经济时,应集思广益,协调利益。微观上,经济民主是国家在尊重企业自由的前提下,要求企业建立有效的经济民主机制,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在市场主体规制法中,经济民主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进行的,如干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限定出任企业的自然人任职条件等。在宏观调控法中,如价格听证制度,政府在制定、调整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时,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这体现价格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经济公平原则在承认经济主体的资源和个人禀赋等方面差异的前提下而追求的一种结果的公平。经济公平主要体现为交易公平。在市场秩序规制法中,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赋予经营者许多义务,从表面上看是不公平的。但实际上,因为消费者在许多方面处于弱势,所以给予其倾斜性保护可以促进经济公平。

经济效益原则包括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经济法的四个法律制度都要把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摆在首位。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是效益。效益的提高反映法律的完善,而法律制度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促进效益实现。上述

例子中的三家冰醋酸企业联合抬价,虽然实现了短期利益,但却长期的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除此之外,《反垄断法》中分拆大企业,限制经营者过度集中,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处罚等都体现了经济效益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要求人们在做出选择时,要考虑当代和后代人的利益平衡。这个原则认为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环境、社会等都是必要的发展要素,单独要素的发展都不是可持续发展。如经济法中的产业调节法可以体现这个原则。产业调节法力求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优化结构的目的,以求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宏观上要求实行综合决策制度,协调各地区、各部门的发展,合理分配资源;在微观上考虑各种经济活环境成本,并通过各种机制使其内部化。具体来讲,在产业结构调节法律制度中,包括整体产业结构规划制度,保护、扶植战略产业制度,调整、援助衰退产业制度等。这些都可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昌麒:《经济法学》,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50-59页.

[2]漆多俊.经济法价值、理念与原则[J].经济法论丛,1999(02):65-90.

[3]姜方利.经济法理念若干问题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32-34.

[4]张立明.关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问题分析[J].法制博览,2018(01):217.

[5]王鑫.经济法基本原则及其确立思路探析[J].法制與经济(中旬刊),2011(03):60-61.

作者:林华

第二篇:关于经济法责任与经济法的关系研究

摘 要:经济法责任和经济法两者有着很大的联系,经济法是指关于经济的法律,经济法责任的意思是在没有遵守经济法时有受到法律的惩罚,在我国法律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且每一个人都不能触碰法律的底线,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所以知道经济法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经济法责任;经济法主体;法律责任;联系

作者简介:杨帅军(1985-),男,河南周口人,中国政法大学,本科。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每一个国家的法律都有和别的国家不一样的地方,每一个国家有其法律体系,它可以分成好多不同的法律,经济法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经济法是关于经济的法律,经济对于每一个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它对于国家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经济法肯定有自己不完善的地方,有人没有遵守经济法,这就产生了经济法责任,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关系。

一、经济法责任概述

(一)每一个国家制定法律的原因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安全,让人们生活的快乐,但是每一个国家都有人不去遵守法律,这些不遵守法律的一定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当有的人不遵守经济法的时候,就會受到惩罚,这些人要承担经济法责任,但经济法责任有不同的方面,一个是遵守经济法,一个是自己受到的经济奖励。

(二)经济法法律责任的目的。每一个国家制定法律是为让人们自己的权利受到保护,制定经济法是让人们在经济方面的权利受到保护,经济法法律责任目的就是保护人们的经济利益,它可以让人们在经济方面的问题有好的解决方法,让人们的金钱得到保护,这对于人们安全的生活是十分重要的,这是经济责任法的目的。

(三)经济法责任的功能。国家建立经济法一定有其目的,经济法是让国家的经济让人们的经济得到好的保护,经济法责任是当有人不遵守经济法是应该承担的责任,法律是这个社会必须要遵守的,每一个人都不能不遵守,如果有人不遵守那这个人一定会受到惩罚,只有不遵守经济法的人受到惩罚,经济法才能更好的保证每一人的利益,当有人在经济上有损失,经济法会对经济上有损失的人进行补偿,这对于人们的经济是十分有利的,经济法还可以对人做出宣传,让人们知道经济法,让人们遵守经济法,做一个守法的人,只有这样人们对于经济法才会有好的认识。所以经济法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保护每一个人的经济利益,可以让不遵守经济法的人受到惩罚,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对于人们安全的生活是十分有利的。

二、经济法责任的独特性

经济法责任与三大传统责任是密切相关的,是建立在三大责任基础上对经济法固有制度功能的特定调整,因此经济法责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经济法责任的诞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是,传统责任制度不能满足经济法相关责任制度情况下对传统责任的调整,以适应现代经济法的发展。

(一)对传统三大责任的改进

在传统理论中,通常会认为致害人需要对其所产生的侵权行为承担全部责任,赔偿受害人全部损失。换言之,就是说在经济方面,民法主张全部赔偿。但是在经济法中,却对其进行了更改,采取对违法者的惩罚措施,加强了法律的威慑性,这与民法中主张的补偿性原则不同。

一般认为,经济违法行为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不存在特定明确的受害者,对不特定的社会成员利益造成损害,已经不仅仅是涉及民商法中有关私人利益的条例规定。另一方面,经济法最主要的作用是保护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有较强的公益性及社会属性,与具有个人属性的民法存在一定差异。在这样的法律受助人群不同时,采用相同的责任制度,并不能满足法律的需求。

有学者直接指出经济法责任是传统法律责任的变形,主要表现在国家赔偿及实际履行两方面。主要是指在国家政策或政府失误导致社会成员经济损失,而进行的补偿行为,对国家及政府进行强制性补偿的规定,这一点在传统责任中并未出现,是经济法所特有的责任制度。另外,根据国家赔偿条款,我们可以发现,经济法责任对惩罚对象的定义不仅仅是具有独立履行法律义务的个人,还包括了一些抽象的机构。比如说对公共物品的建设方面,就明确对国家及政府机构进行了要求。

(二)新型责任形式

经济法独特性还表现在责任形式的改变上,例如拆分大企业、资格减免、信用减等、颁发禁止令、产品召回、限制董事资格等。市场经济的不稳定与影响性较大,若是市场经济受到损害,那么往往会波及到较多社会成员,因此对于市场经济的管理需要有明确的惩罚机制。在信用经济当先的现代经济市场,经济法责任包括了对信用减惩罚措施,是相对于市场主体进行的剥夺措施,对市场经济风险进行一定的控制。此外还有禁令的颁布,就是指为保护受害人权益,或依照被害人意愿而申请的制约违法行为的禁令,以及防止损失增加而开展的合理措施等责任形式,都是经济法责任所具有的独特形式。尽管经济法责任仅仅是经济法伴随而生的次要法条,但是其存在却对社会上存在的损害他人经济利益行为进行了合理的约束与惩罚,不仅树立了经济法的威严及震慑作用,而且保证了社会成员公共经济利益不受侵害。

三、经济法责任与经济法的关系

(一)经济法责任主体与经济法主体相统一

经济法是一部关于经济的法律,它是法律的一部分,经济法对于每个公民都是有用的,它可以保护人们的权益,每一个公民都可以享受到经济法的好处,经济法对于国家的经济是十分有用的,它让国家的经济能够不受到其它方面的影响,对于企业的经济安全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是经济法律中一个活跃的部分,这对于经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二)经济法责任的二元性是经济法体系中的重要特点

1.责任主体的二元性

没有遵守经济法的人是要受到惩罚的,这些人是经济问题的责任主体,经济法责任的范围是十分大的,经济法责任是每一个人都要遵守的,社会上的企业和国家也是要遵守的,只有这样国家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2.违法行为的二元性

国家制定法律是为了人们能更好的生活,但有些人不去遵守,不遵守经济法的同时也不遵守其他的法律,这就是违法行为的二元性。

3.法律后果的二元性

在每一个国家都有法律,每一个国家都会有人不遵守法律,这些不遵守法律的人一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国家制定法律是让这个社会安全,人们生活的安全,所以那些不遵守法律的人一定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些人有可能还会因不遵守其他的法律受到惩罚,只有这样国家才会安全,人们才能快乐的生活。

(三)每一部法律都有自己处理不遵守法律的方法,经济法也有自己解决经济问题的方式。经济法自己解决经济问题的方式,这也说明经济法责任在解决经济问题的范围是十分大的,经济法责任对于不遵守经济法的人用自己的方式惩罚他们,让这些人把钱还给受害人。

(四)经济法责任和其他的法律有不一样的地方,它的范围是十分广的,经济法责任在国家的机关单位有很大的用处,在企业的运营中也有很大的作用,它对于许多的地方都可以进行经济上的保护,且其他的法律没有经济法责任的范围大,由此可见,它可以让每一个人合法的经济利益到受到保护。

四、结束语

我国对于法律是十分看重的,法律是每一个人都不能超越的,对于经济法知道它其中的内容是十分有用的,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国家发展的好坏,经济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个国家的法律要全部的人都去遵守,这个国家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经济法也是一样,这样经济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张继恒,胡玲丽,吴丽芳.试论经济法责任与经济法——基于对传统法律部门划分理论的“突破”[J].企业经济,2015:85-90.

[2]华锰,陈伟昌.试论经济法责任[J].河南社会科学,2016:96-97.

[3]赵伟.我国经济法责任体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7:55-56.

作者:杨帅军

第三篇:经济法案例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经济法》是民办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案例教学是经济法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案例可以通过电视媒体、法院判例及其他渠道获取,具有实战性、时效性、针对性、多元性、新颖性和科学性等优势特征,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经济法;案例;课程教学;应用

案例教学法也叫范例教学法、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基本法律知识、教学内容和目标,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探讨,以达到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以及锻炼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作为现代法治国家的公民,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了解我国有关经济法方面的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是适应法治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一种最基本要求。经济法课程是法学专业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无论对以后的继续学习还是就业,经济法的知识都会提高公民考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法和经济法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提高经济法教学和学习效果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也叫范例教学法,“案例”一词来源于“exemplum”,本为“好的例子”、“典型案例”、“典型的例子”之意。一般认为最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它是指以真实的案例为教材,教师采用苏格拉底问答法,一步步引导学生从矛盾中发现案例中蕴含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原则。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运用于经济、管理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案例教学的适用性价值一直体现在对学生分析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的培养上,在教学实践的一线一直得到师生的欢迎,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的来源

案例教学法的来源渠道和筛选过程需要注意,一定要选择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才具有以一敌百、点石成金的教学效果。所谓典型案例,是指能够准确说明某个理论问题的案例,或者是与某个理论相吻合的案例。同时还要注意和教学目标的自然融合。在具体的选择教学案例的渠道来说,有以下几种:

(一)电视媒体。电视台作为一个大众传媒资讯平台,是很好的普法宣传途径。这方面有很多媒体都做的很好,如中央十二台的社会与法频道,其中有几个很好的栏目:《经济与法》、《今日说法》、《法律讲堂》,这些案例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我们课堂上鲜活的教学案例,也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搜集整理案例,让他们讲述,然后师生再共同分析案例。

(二)当地法院系统。有些案例是公开的,也有的案例并没有及时的公布,可以组织师生一起去当地法院或者检察院去搜集一些这方面的案例,法官对此也是理解和支持的。特别是可以让学生分析法院为什么做这样的判决,相关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分析这个问题是什么,还要分析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三)经典案例。教材和教辅中也会有一些经典案例,这些案例是经过法学家和教学专家的一致推荐才进入到教学材料中来的,它们的入选势必有其法律依据,所以审慎的对待这些经典案例,对我们的教学也是很有帮助的。

(四)其他渠道。除去上述的一些搜集渠道,还有一些其他的渠道。例如可以让学生关注新闻,有些经典的案例在新闻中会有一定的体现,还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家乡搜集一些经济法学有关的案例等等。

三、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一)联系实际原则。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学生教育应紧密结合生产、科技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各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学以致用,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学习知识、认识社会,并提高他们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在日常授课中贯彻联系实际这一教学原则就成为一个问题,最好的答案就是系列案例教学法。因为这一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接触到社会实际。

(二)知能并重原则。知能并重原则要求大学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能力和操作能力,并使他们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学认为:知识是个人后天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是其完成某项活动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传授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三)启发诱导原则。启发诱导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以启发为指导,并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智力活动,从质疑问题、答疑解惑中理解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和积极主动精神。学习是极为艰辛的脑力劳动,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智力活动。法科大学生的学习对象是比较深奥的法学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通过积极的智力活动才能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应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通过反复的比较、分析、概括和抽象,理解有关理论知识。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良好载体。尤其是讨论案例法,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案件时,不断启发,诱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认真分析,指出其有误的地方,发现其可取之处。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理论、增强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罗贤东,余秀华.经济法案例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途径初探[J].河南社会科学,2008,(5).

[2]张鸿浩.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实施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

作者简介:赵阳(1975-),女,汉族,吉林长春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商贸分院会计专业副教授,研究方向:投资理财。

作者:赵阳

上一篇:藏医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廉政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