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伦理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经济伦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企业伦理对经济和社会广泛且深层的影响使企业无法回避伦理的存在。它对经济的导向、经济行为的支配作用是非常显著和突出的。企业伦理优势将会形成企业持续发展的终极优势。福利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以及生态经济学中的伦理思想均说明了企业伦理对企业的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为企业伦理的构建提供了启示。

第一篇:经济伦理论文范文

伦理道德与经济活动

[摘要]人类在文明的演进中所传承下来的伦理精神,不仅可以作为日常行为的规范与准则,同样也适用于经济活动当中。伦理道德在经济活动中不仅可以约束参与者的行为,更能以其特有的方式推进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八大又重申了经济发展中市场的地位,规范市场经济,不仅需要法律的硬性要求,同样也离不开伦理道德的柔性调整与补充。让伦理道德的作用在经济领域得到充分发挥,对于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有着巨大意义。

[关键词]伦理道德;经济;约束与发展;法律补充

中国社会自上世纪80年代来就一直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思想也不断受到冲击,不断地主动或被动的接受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变革。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又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将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如何又好又快的发展日益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正是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加呼唤经济公正和经济秩序,伦理道德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也愈发得到体现。为了更好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就迫切需要加强对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进行深入探究。

一、伦理道德在经济活动中的体现

关于在经济活动中有无伦理道德,许多人的看法不一。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活动的最根本目的就在于逐利,确保利润最大化是每一个经济实体的首要任务。因而,在这部分人看来,经济活动是完全独立于其他活动的一个完全由经济实体构成的活动过程。但从理论层面来说,依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可知,伦理道德本身就属于一种意识形态,他与社会经济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既被其所决定,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么换句话说,伦理道德作为当前约束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出:出现在人类社会中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活动主要是以生产活动为主的所有经济活动,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是衣、食、住房等。所以,第一个历史活动就应该不断生产出满足人类需要的这些物品[1]。但是在生产上面,人与动物是由较大差异的,动物为了满足最基础的生产活动,只需依照其所属的物种尺度来构造即可,但是人类属于高级活动,要时时刻刻将内在尺度不断运用于对象。马克思的论述最要是对经济活动的地位给予强调,确认了其在一切活动中的地位与影响,也阐述了人类就是在该基本实践中不断实现了满足人类需要的精神生产。人伦理道德就是精神生产下的产物,它将人们经济活动形象的、直观的展现出来,这也就决定了伦理道德对社会发展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或反作用,也直接证明了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伦理道德,即经济伦理。

美国圣母大学教授、著名经济伦理学家乔治·恩德勒教授把经济伦理分成宏观社会层面、中观企业层面和微观个体层面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中,都离不开人这个灵魂式的存在,在整个生产活动里的主体是人,人参与生产,避光获取利润。在生产活动中,倘若人仅仅以实物资本的角色投入生产,那么整个活动中就不存在效益与利润,甚至生产活动都无法开展。其实,任何东西倘若不投入到生产中,那么该东西也就只能成为资产与资源存在,也就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活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将经济活动的主体看成为经济人,并将其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而以劳动者身份投入生产的人,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经济人。负有经济、社会和环境责任的道德人才是实际活动中的经济活动主体,并有着远比经济人更为丰富的内涵。[3]就以我们日常经济活动中最为常见的企业层面来说,员工是这个企业从事生产、销售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的主体。一般来说,人在整个经济行为里除了追求财富、价值最大化,还有着崇尚非财富最大化的倾向。换句话说,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除了满足物质需求外,还需要不断满足其自身的精神需求。

二、伦理道德是经济发展的推手

经济学指出,规范、有序的制度能够维持社会的良好秩序,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其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一直以来,制度都是用来约束和规范人类行为的规则系统,一般情况下,制度分为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实施机制三大点,而伦理道德被归纳到非正式规则的行列中。诺思与刘易斯等人明确指出:以产权制度为主的正式制度虽然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发挥了激励与限制的作用,但是不代表它比理论道德更重要,比理论道德的地位更高,[4]因为理论道德等意识形态因素的形成,除了是由正式制度转变而来,还为正式制度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存在与发挥作用保驾护航。

在科技发展的21世纪,经济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是来源于整个社会生产率的极大提升。当前,我国社会生产率的增强主要受到两方面内容的影响:一方面,分工与专业化。另一反面,人类自身与集体的积极性。在当前分工与专业化以成为现实的21世纪,人类的经济活动全都转移到投资、创新、经营、创造等方面,这也就极大的促进了时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在投资、创新、经营、创造的行为活动中,除了其他方面的努力,最主要的还是人类自身给予的精神鼓励。由于人类在追求财富最大化的过程中,还很看重非财富的最大化,那么在这个过程里,伦理道德范畴中的激励就非常重要,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为伦理道德中的激励能够唤起人类的斗志,让人们能够大胆、勇敢的从事各类具有创造性的社会经济活动。理论道德还能够增强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责任心与荣誉感,提升人们在投资、创新、经营、创造过程中的动力和信心,让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价值,获取更多的财富。[4]韦伯指出,新教伦理塑造了人类在整个社会活动中的资本主义精神(即人类最求物质与精神最大化的精神),也塑造了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良好品行,即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也就充分的说明了伦理道德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倘若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精神价值取向来未涉及到经济发展,在所有经济活动中都保持着懒散、极度不负责任,那么这就说明该民族的经济发展是不健康的。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理论文化已经塑造了人类“重义轻利”“重农轻商”的人生观、价值观,且这些观念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对于发展市场经济,让市场发挥作用,并没有十分强烈的精神动力,好在经过100多年的文化洗礼,我国终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了出路,明白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将传统理论文化观念转变为义利并举”、“义在利中”等,并尽最大努力发展社会经济。党的十八大也明确了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但是很多人还为从精神上作出科学调整,在工作中还不具备现代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他们的工作态度也与现代经济不相匹配,阻碍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处所说的道理主要是指:伦理道德与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这必然也会影响人类在社会经济活动的精神取向、价值取向与综合素质,然而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工作态度、价值观念、综合素质、精神取向又直接决定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其产生“质”的影响,所以,伦理道德是经济发展的推手。正如王小锡教授把伦理道德的力量比作到的资本,认为思想观念或道德付诸行动,诸如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目的、企业领导的道德素质、企业职工的道德品质、企业制度的道德化、企业文化的道德性、企业道德环境、企业产品蕴涵的人性要求、与其他企业的合作诚意、产品售后的服务承诺及其兑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的道德与道德资本管理等等,都应该有一个清晰而深刻的分析,唯此才有可能更多更好地积累道德资本,并充分发挥道德资本的应有作用,不断增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5]

三、伦理道德是法律的补充

如果说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规范在经济活动中从外部进行调整的话,那么伦理道德就作为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的身上进行着约束,伦理道德以一种柔性的可调整的方式在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发挥着作用,在法律所约束不到的地方时刻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可以说,伦理道德作为法律的补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伦理与法制之间的关系较紧密,市场经济的科学稳步发展需要法律制度来维护,法律具有权威性,不过法律作为一种较为“固定”与“死板”的社会规范,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较大的局限性,法律需要与伦理道德相匹配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首先,这是因为伦理道德作为一种具有“思想”的行为规范准则,能够弥补法律的“死板”与“硬性”,如,在人类日常非法律行为、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就比如商家在生产物品时,若其内心一直保持高度的自觉自律,那么他们所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是表里如一、质量能够经得起考验的;如若商家在生产商品时投机取巧,钻法律的空子,那么商品中的某些质量因素必然不能得到保证。

当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出现利益冲突,就需要用伦理道德来进行权衡,例如,企业与国家利益之间出现了矛盾时,企业应该服从国家,保障国家利益。这种服从的自觉行为,能够让自己获取最大利益,还不会损害国家与他人的共同利益,能够提升社会总体经济水平,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6]在市场经济时代,理性的实在性与世俗性、情感的价值性与神圣感,法律的权威性与强制性,三大点相结合,就能够构建现代伦理实体需要的个体精神的内在机制。换句话说,利用法律制度里规范社会活动秩序成本远比理论道德非正式制度规范社会活动秩序需要的成本高,伦理道德是法律的补充,能够促进全社会的稳步、快速、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赞,李建华.和谐社会建设中道德效力的作用及其发挥途径[J].学术月刊,2014(2)

[2]田赞.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失效现象剖析及对策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2)

[3]谭宝刚,李朝晖.中国古代儒家孝道观浅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S2)

[4]周万军.在新时期的社会伦理道德建设思考[J].商,2013(19)

[5]车忠强,刘兰涛,李淼晶.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基因技术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J].卫生软科学,2013(10)

[6]黄德汉.在伦理道德教育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J].广东教育:职教,2013(4)

作者:张衍庆

第二篇:经济学伦理思想及其对构建现代企业伦理的启示

摘要:企业伦理对经济和社会广泛且深层的影响使企业无法回避伦理的存在。它对经济的导向、经济行为的支配作用是非常显著和突出的。企业伦理优势将会形成企业持续发展的终极优势。福利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以及生态经济学中的伦理思想均说明了企业伦理对企业的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为企业伦理的构建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经济学;伦理思想;企业伦理

一、引言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都在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企业伦理。管理学家则从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和当代管理理论中,归纳和引申出文化管理、人本管理、价值管理等具有时代特征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并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融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生态管理、企业营销管理等理论中,以此求得企业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而哲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则从德性论以及正义论的角度来评价企业的道德行为,并为企业的伦理道德决策提供价值观乃至方法论的指导。中国的学者和研究者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伦理思想进行挖掘,也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事实上,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企业伦理问题,可以为企业伦理的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方法和视角。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对象看,经济学是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主要是在技术和资源约束下对经济主体的利润极大化进行效率分析。而经济学的发展表明,仅对资源要素等硬的方面的研究和关注是不够的,还应该将企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等这些影响企业乃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软因素纳入研究范围。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1987)将经济学和伦理学结合起来研究,对经济学脱离伦理的研究现象进行了批判,并在他的著作《伦理学与经济学》中明确指出了经济学与伦理学同源的思想,进而揭示了现代经济学内容丰富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结合。现在,经济学也越来越趋向于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包括人与人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和人的行为对自然的影响以及“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一致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无不涉及伦理道德问题。其实我们也可以从福利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中,归纳出丰富的伦理思想,从而,深刻揭示影响企业决策和行为的非经济因素,即伦理道德的重要性。这样既使得经济学的研究更加丰富、全经济学伦理思想及其对构建现代企业伦理的启示面而又有意义。同时,通过经济学的研究,又让企业伦理的研究带来理论上的支撑和更具实践的价值,为当代企业伦理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经济学中的伦理思想

西方经济学学派中的福利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对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经济伦理有丰富和完备的论述,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思想。福利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蕴涵丰富的伦理思想。英国经济学家庇古(Arthur Cecil Pigou)在20世纪20年代,综合了经济学和伦理学,将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融为一体,创立了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一开始建立就是以英国哲学大师边沁(J.Bentham)和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等人的功利主义伦理哲学为基础,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都是为了让自己尽可能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指数。幸福指数可以衡量和计算,伦理则可以作为对幸福指数的衡量。每个人的行为其实都有满足和增进自己福利的欲望和目的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目的和欲望的达成,就获得了个人的幸福或效用。效用就是19世纪以边沁为代表的英国哲学家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概念,边沁所提到的效用就是福利,是指人们消费时所产生的快乐和幸福的心理满足感。可以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从个人的价值目标来看,效用是指个人获得的幸福和快乐;从社会的价值目标看,它是最大多数社会成员尽可能获得的“最大幸福”。同时边沁将伦理道德放在个人效用的总和之上来衡量,认为只有使社会中个人效用之和最大的准则和行为才是道德的,并形成了功利主义原则。功利主义认为,与行为相关的感性快乐与痛苦是伦理学思考的基本出发点。旧福利经济学家庇古和霍布森(John Atkinson Hobson)等人将边沁的功利主义原理运用到古典经济学中,由于采用了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和以边际效用基数论为基础,使得边沁哲学原理中难以衡量的“最大幸福”概念则可用福利和效用来进行定义,并把自由、效率和公平分配作为三大社会目标,以此来评价和衡量社会经济体系的运行。庇古认为,如果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社会经济福利就越大;而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平等,社会福利也就越大。由此总结出两个福利经济理论:一是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理论,即对于边际社会收益小于边际私人收益的单位,政府应通过税收政策加以限制,即征收庇古税。而对边际社会收入大于边际私人收益的单位,政府则应该通过补贴政策加以鼓励,以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二是收入分配最优理论,即当穷人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等于富人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时,社会福利总量便会达到最大。而以帕累托(vilfredo Pareto)理论为代表的新福利经济学,继承和吸收了庇古和霍布森等人的旧福利经济学思想和分析方法,以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来研究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收入分配。帕累托认为,如果一种经济改变至少可以使一个人的情况变得更好,但不会使他人利益情况变得更坏时,社会福利就会得到改善。这种改变是可取的,这被称为帕累托法则。而衡量社会福利改善与否的标准被称为帕累托标准。帕累托标准作为福利经济学进行价值评价的标准,既是社会福利改善和改进的标准,又是福利经济学引入功利主义伦理理念的结果,也是福利经济学成为规范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效率和公平问题贯穿福利经济学的始终,福利经济学上的“效率”是帕累托效率,是社会和谐的最佳境界。

新制度经济学就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进行了全面考察和实证分析,得出了“制度”是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的结论。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人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并且信息是完全的。而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则主张经济学应该研究现实中的人,应该从现实的组织体制出发,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新制度经济学派从而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人的行为是有限理性的,人都具有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且信息不完全。比如威廉姆森(Williamson)就认为,人的行为特征存在着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倾向。市场上的产品或服务存在质量差异和价格差异,消费者和厂商在寻找方面必然存在选择成本。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资金约束下,有限理性的消费者和厂商所掌握的信息必然不完全,交易双方之间则会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由于人总要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同时认知能力又有限。因此,只要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的不一致,交易过程中就会有机会主义行为和逆向选择的可能,企业失信和欺诈等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就具备了存在的条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把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制度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即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则。正式约束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各种契约以及由这些系列规则构成的等级结构。从宪法、法律到特殊的细则,甚至到个别契约,均是正式约束,共同约束着个人和企业的行为。而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持久生命力。它是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风俗习惯、价值信念、道德观念、伦理规范、意识形态等因素。度构成的第三个部分是实施机制。离开了实施机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规则就形同虚设。可以看出,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概念里蕴涵深刻的伦理思想。

除了上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经济学伦理思想外,还有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伦理经济学理论。而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和新近发展起来的生态经济学对它有深刻的认识。还在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充分显现,人们普遍对生态环境问题缺乏清醒认识的时代,马克思很早就注意到人类生产活动给生态自然带来的不良影响,极其敏锐地观察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马克思反对费尔巴哈将自然界看成是脱离人的纯粹自然的观点,在坚持自然的先在性与客观性的前提下,马克思用实践观和发展观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提出了“人化自然”观。马克思强调,形成与发展人和自然界关系的过程,不仅是人的自然化过程,同样也是自然的人化过程。人的自然化过程则是人适应自然的过程,也是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的自身进化过程;而人是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同时具有能动性。自然的人化过程就是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实践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使之适合和造福于人的过程。马克思在人与生态自然关系的伦理问题上,有独特的经济学与哲学思考和精辟的论述。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有很多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蕴涵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均有详细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篇章。马克思提出,“人直接是自然的存在物,而自然界却是人的无机身体。作为自然的、有形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和动植物一样,是自然界受限制的和受制约的存在物。”明确了人与自然是完整的统一,说明了人起源于自然界,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活动不但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且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20世纪60、70年代产生的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经济学学科。人类社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为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经济问题,出现了近30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运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以及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干预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其严重程度是人们始料未及和触目惊心的。生态经济学还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及其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从而揭示生态经济发展和运动的规律,以寻求人类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相互适应、保持平衡的对策和途径。

三、经济学伦理思想对构建企业伦理的启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财产权、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必然要与外部和内部发生各种利益关系,这些利益关系中包涵着各种伦理关系。企业伦理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处理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内部员工、企业与顾客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因此,当代企业伦理问题主要包括企业生态伦理问题、企业人力资源伦理问题以及企业营销伦理问题。这些伦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危害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存。福利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中的伦理思想,可以从新的视角为企业伦理的构建提供思想基础。妥善处理好企业与内部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生态环境等利益相关者关系,将有利于解决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伦理问题、企业营销伦理问题和企业生态伦理问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问题主要是指企业雇员的权利问题。企业员工的权利可分为法定权利和道德权利。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既有法定权利问题,也有道德权利问题。目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伦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公平问题和安全问题。公平问题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根本的问题。公平问题主要有歧视、用人不公和分配不公等问题,这些问题涵盖在企业的招聘选拔、薪酬设计、劳资关系中。而企业的安全问题是指企业员工工作场所安全伦理问题。主要有工作安全、工作压力等。企业的道德营销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营销的可控因素中——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各个环节中。企业营销活动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一些企业不惜采用违背法律和道德的手段去扩大产品销售,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福利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伦理思想,为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和企业营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福利经济学不仅把功利主义作为伦理学的基础,而且将道义主义融入自己的体系当中。而道义主义是一种有着丰富理论内涵的伦理学理论,把义务和责任看成是其理论的核心概念。道义主义的伦理理论的显著特点,就是不诉诸行为后果,而诉诸一定的行为规则,如原则、规范等此类道德标准。道义主义认为,一个行为的正确与错误,并不是这个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来决定的。而是这个行为的动机、行为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即这个行为的动机是否是善的,行为本身是否体现了一定的道德准则,一个行为的后果的善并不能完全说明一个行为具有正当性。同时,道义主义的伦理学把道德理性看作是道德行为的内在本质,强调道德理性的基础性地位。因此,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下的微观主体企业,如果以损害别人利益来增进利益,这都不符合道义主义原则的,是不讲伦理道德的,容易造成人力资源管理伦理问题和营销伦理问题。而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一种制度安排,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对社会的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如果将这两方面的企业社会责任放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那么很显然,企业对社会的法律义务是一种正式制度安排,企业对社会的道德义务则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这两种制度安排,共同构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完整内容。企业社会责任实际就是企业行为的各种制度性安排,从而为企业伦理的构建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实际上在诺思的研究中,也肯定了道德等意识形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一个社会健全的伦理道德准则是使社会稳定、经济制度富有活力的粘合剂,社会强有力的道德和伦理法则是使经济体制可行的社会稳定的要素。他还将这种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对制度和理性的投资来解释。㈣因而,企业仅仅重视内外部的各种正式约束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同样也要注重伦理和道德的非正式约束力量的影响,大力维护企业的义务责任感和道德良心。而企业的责任感和道德良心可以避免人力资源管理伦理问题和营销伦理问题的产生。

另外,企业的生态伦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日趋枯竭。大气污染是环境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虽有自然因素,但主要是人为的因素,特别是企业的发展,在生产过程中所释放的各种废弃物所造成的。除了大气污染,水污染也是环境污染重要方面。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资源危机是指矿物、土地、淡水、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因人口不断增长和企业不断发展导致的逐渐显现出相对紧缺的趋势。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尤其非再生自然资源日趋短缺和耗竭。特别是自20世纪以来,人口的急剧膨胀和企业的迅速发展而导致的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给资源带来了极大地浪费和破坏。马克思从“自然一人一社会”的整体系统思想出发,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强调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认为人与自然关系形成与发展,不仅是人的自然化过程,也是自然的人化过程;既肯定人在改造自然中的积极和能动的作用,同时又肯定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主动承担保护生态自然的责任;在人同自然的“物质交换”时,自觉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而从生态经济学的要求来看,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企业必须承担企业生态伦理责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可能同生态环境割裂开来,生产经营必须考虑自然资源消耗情况,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马克思生态思想和生态经济学可以为企业生态伦理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微观经济实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仅会形成其独特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经营哲学、文化传统,还会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伦理道德规范,以此获得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世界各国都在关心企业的伦理和社会责任,企业伦理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伦理研究的起因是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兴起,企业不仅负有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还要承担道德责任。企业伦理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深刻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企业伦理比纯粹的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乃至法律手段的影响更广泛、更深刻和更持久。企业如果仅仅以纯经济的眼光来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很难让企业取得理想的发展目标。管理学家霍金斯认为,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管理早已超越了企业的范围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现代管理不应仅局限于传统的组织技术方面,而应注意反映现代人性的人文价值的研究。因而,在企业的管理中,必须体现某种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这不仅表明企业伦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也证明它有着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管理效能。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我们梳理福利经济学等经济学中的伦理思想,对构建企业伦理,培养企业先进的价值观,以先进的价值观塑造优秀的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良好的企业伦理管理模式有利于解决管理活动中的道德冲突和矛盾,消除诸如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生态环境治理以及投资者、债权人、消费者和员工等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保护等问题引发的冲突和矛盾对企业持续发展的制约。法国的Francoise QuaireLanoizelee在《企业社会责任和竞争协调一致吗?》一文中认为,打算制定企业持续发展目标的企业必然会面临市场竞争带来的生存风险和企业社会责任的两难问题。其实,企业进行伦理管理,构建正确的企业伦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可以让企业避免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和压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竞争优势和价值。因此,经济学中的伦理思想分析不仅可以为当今企业构建企业伦理提供启示,也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四、结语

市场经济对伦理的回归和诉求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规律的体现。从以上经济学中的经济伦理思想以及生态伦理思想的分析,我们得出了较完整的结论,并让我们对企业伦理的重要性有更清晰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深刻认识到企业伦理的构建对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当今企业在充满竞争、文化多元、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企业必须在短时间内转变经营理念,尽快完成管理变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培植竞争优势。应该说行之有效的企业伦理的构建将是提升企业竞争终极优势的关键所在。显而易见,企业伦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会有广泛且深远的影响,企业伦理作为体现在经济活动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精神风貌、理想追求、行为习惯,它对经济发展的导向、经济行为的支配作用将是非常显著和突出的。所以,企业为了生存之需必须重视伦理,而谋求长远发展的企业更要以伦理管理来提高企业伦理水平,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作者:胡宇辰 程月明

第三篇: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看经济社会伦理建设的意义

摘要:中国现在正处于一次深刻的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在此过程中,由于人们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和有效的伦理道德体系约束,出现了一系列的不道德现象。本文试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出发,探讨经济社会伦理建设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伦理学;义利关系;伦理建设

在社会生活中,随时都会发生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矛盾,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经济利益的矛盾。经济利益的矛盾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调解,一是政策、法律的调解,这是一种外在的强迫性的力量去逼迫人们遵守规范;二是道德调解,这是通过将善与恶、公平与正义等信念内化成人们的价值观,使人们自觉地按照合乎道德的方式去行动,从而达到调解经济矛盾的目的。

一、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

用道德调解利益问题,属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德与经济利益的关系问题,即“义利关系”;二是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即“群己关系”。

(一) 义利关系

“义”,即道德、道义,包括道德义务、道德法则等。“利”,即经济利益、物质利益等。伦理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到底是义大于利还是利大于义?

从古至今,义利抉择的问题一直是伦理思想家们争论得最多的焦点,先秦儒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首先,先秦儒家并不否定人们的利欲之心和逐利行为,他们认为,人人都有对自身利益的欲求,这是客观存在的普遍事实。正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其次,先秦儒家认为人们在追求利欲时必须受到约束,他们倡导“利”要符合“义”的要求,让“利”在“义”的指引下去实现。特别是在“利”、“义”发生冲突时,应当“舍生取义”。由此可见,先秦儒家是把道德义务与道德法则的价值置于利益价值之上的。

(二) 群已关系

人是群居性动物,具有社会属性,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随时随地都要面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利益选择。伦理学的第二个基本问题:到底是个人利益重要还是集体利益重要?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倡导个人主义,这是强调个人的利益优先。但是西方伦理思想家也认为,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多次相加,个人如果都获得幸福,那么整个社会也会获得幸福。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虽然在经济学领域提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概念,但同时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又提出这样的观点:“经济本身蕴含着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人有自利心和同情心,追求自利是道德的,无可厚非,正是那些本不为共同目的而奋斗的个人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不知不觉中促进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在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也主张整体的和谐,以整体的利益优先。

当前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建设实践中,也应当将道德放在第一位,树立道德高于利益的意识;在生活中更要大力倡导集体利益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我们应当在保证集体利益不受到损失的情况下,理性地实现个人利益的目标;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要首先维护集体的利益。

二、伦理建设对经济社会的实践意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与上述思想相违背的现象存在。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有些地方出现了严重的重功利轻道德的现象。以前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诚信友爱的价值观正逐渐被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腐蚀。当这些不道德现象逐渐成为我们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时,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所以,伦理道德体系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 伦理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中国现在正处于一次深刻的经济体制的转型期,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旧的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伦理道德体系逐步瓦解,新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伦理道德体系尚未成熟,以及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侵入,人们的思想开始面临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强烈冲击。由于个人的行为缺少了正确的价值引导和有效的伦理道德体系约束,人们在趋利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为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的现象。

可以想象,如果每个人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任意采取行动,那么人们都将生活在充满争斗、冲突的矛盾世界中。但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除了相互冲突以外又有相互合作的关系。在转型期,面对利益与道德的选择,就更加突出道德在经济利益矛盾中的作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与之相适应、能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完善的伦理道德体系。完善的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体系,其基本要求就是:不应当限制人们对利益的需求,还应鼓励人们合法地去实现自己的需求,在实现方式上,要特别强调必须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规范。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伦理道德建设应正视市场经济的追求效率、自由的内在要求,正视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合理愿望,努力倡导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道德观念。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时,既要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引导人们将实现个人利益的动机转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强大力量;又要体现社会主义所倡导的道德观念。特别是教育人们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时,既讲求利润,又不唯利是图,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二) 伦理建设是法制建设的有效补充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是由于我国法律建设起步较晚,加上法律本身的特点与缺陷,需要构建伦理道德体系予以补充。

第一,由于我国目前法律建设较为落后,法律体系存在很多漏洞,导致很多不法商人铤而走险,钻法律的漏洞,甚至直接明目张胆地违背法律,做出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为。并且,法律本身也可以看作是“道德的底线”,法律只要求“不损人”,所以一个不违背法律的人,不一定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在遇到一些复杂的经济事件时,就容易做出一些表面上不受法律谴责,但实际却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来。

与法律体系不同,伦理道德体系有更为宽泛的作用范围,它不但能调解法律体系所涉及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而且还可以调解法律体系没有涉及或者不能涉及的那些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可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因此,在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进程中,不能忽略伦理道德体系的建设,甚至应该将法制体系与伦理道德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第二,法律调解属于外在控制,它是以国家的权威作为保障,通过强制性手段去规范人们的经济活动和调节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并且,法律调解是一种事后惩罚的方式,它只有在人们发生了违法行为

之后,才会起作用,道德调解恰恰相反,属于内在控制。它启发了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将善恶观念内化成人们内心的价值观,使人们自觉地按照法律规范和道德要求去从事经济活动。道德调解是是一种事前预防的方式,人们会自觉按照内化的价值观去活动,这样可以防止人们做出违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为。

由上可知,道德调解在调解范围、调解方式上都有着法律调解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真正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将法律调解与道德调解结合起来,将法律惩罚与道德预防结合起来,使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不损害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进而实现整个国家的利益。

(三) 伦理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一些人的价值观错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经济秩序混乱和人与人的道德信任危机,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国家领导人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通过其目标“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等词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指一个社会表面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平安,也是指这个社会中所生活的人们内心精神、心理秩序的和谐宁静。由此可见,和谐社会是以良好的公民道德为支撑的,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公民道德行为规范,社会和谐便无从谈起。

当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能够消除全部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但它有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内在机制——即伦理道德体系。当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健全时,人与人之间会互相尊重,相互信任,每一个人都具有诚实守信,仁爱正义的优良品格,每一个人都具有利他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人们在处理道德和利益时能够做出合乎道德的选择,整个社会内部关系也会融洽、协调,国家也会在“其乐融融”的内部环境的支持下,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不仅是要建设一个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治民主的国家,更是要建设全体文明、各方和谐的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需要优良的伦理道德体系为其提供强大的内在的精神动力,也就必然要加强伦理道德建设的力度。

(责任编辑:韩慧玲)

作者:徐骄

上一篇:灌浆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口译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