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经济法论文范文

2022-05-15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专业经济法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经济法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其核心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经济法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法学专业经济法的利益协调是课堂思政的内在必然,体现了个体发展与国家伟大复兴的内在统一。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的实践中,要注意多种手段与方法的综合选用,强化经济法课程教材的马工程建设,注重经济法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突出学生在经济法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第一篇:专业经济法论文范文

关于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的思考

摘 要:课程名称同为经济法,但经管类的经济法与法学院的经济法相比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只有深刻认识经管类经济法课程的特殊性,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经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脚踏实地,践行校训。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培养目标;特殊性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1]。法律意识的高低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法律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机构的培养才形成和发展的[2](49-50)。当今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普遍开设一门专业基础性质的法律课程即经济法。事实上,法学专业课程体系里也有经济法。不同学院的两门课程虽然名称完全相同,但是基于两者培养对象的差别,两者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也迥然不同。只有深刻把握两者的差别,才能针对经管类的学生因材施教,实现培养具有法律意识的经管类人才的目标。

1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最终要追求的结果,也是摸索和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受教者特殊性的基础上,对教育活动提出的宏观要求,即要将受教者培养成怎样的人。培养目标是贯穿教育活动始终的灵魂和主线,也是衡量教育活动成败与否的根本标准。

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面向经管类的学生。而经管类的学生将来就业面向经管领域,将成为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市场营销等领域的人才。所以,针对经管类学生的经济法,其培养目标应当是提高学生毕业后从事经济工作所需要的法律素养,具体来说,使其明确经济领域相关法律的基本规则,并主动在经济活动中遵守法律规则,避免或减少违法,同时懂得在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时如何拿起法律武器维权。法学专业的经济法面向法学专业的学生。法学专业的学生将来要进入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等相关部门,或者进入律师事务所和其他企业从事法律服务工作。因此法学专业经济法要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法律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经济法领域的专业法律人才。

综上所述,虽然两门课程的名称都为经济法,但是基于不同的培养对象,以及对应的不同培养目标,两个课程的体系、内容、教学方法应避免千篇一律、照搬套用,经管类的经济法教学应随机应变、量体裁衣,需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体系的特殊性

传统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是面向具有一定民商法和訴讼法基础知识的法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也就是说,要求受教者必须具备相关法律课程的基础。经管专业经济法的培养对象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虽然各高校普遍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但其无论是从教材编写还是实际运行中往往都更偏重于思想道德修养模块,学生对于法律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上。甚至有些专业的培养方案在设计过程中,经济法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步开设,也就是说,经管类的学生在法律方面几乎是零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民商法的基本常识后,循序渐进地学习经济法,才更容易理解和应用。因此,如果经管类的经济法直接套用法学专业经济法的体系,教学效果将不堪设想。

全国高校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教学人员普遍都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在课程体系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在法学专业经济法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非法学专业学生的特殊情况,增加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诉讼时效、合同、仲裁与诉讼等基本的民商法、诉讼法和仲裁法的内容,甚至还增加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相应的,经管类的经济法教材建设也体现了这个灵活的特点,突破了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材体系,便于受教者从几乎零法律基础的阶段通过民商法等铺垫,顺利过渡到经济法阶段。当然,诸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信托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相对太过专业的部门法,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体系往往将它排除在外。总之,经管类的经济法体系对法学专业经济法体系进行了改良,有增也有减,旨在更契合非法学专业的受教者。

3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经管类的经济法涵盖众多的部门法,如《民法总则》、《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物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等十多个部门法,而教学大纲的学时往往在45个左右。有限的学时与繁杂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同时,基于经管类学生的特定培养目标,是培养懂法律的经管人才,而不是培养从事法律工作的法律人才,因此,应当从最基本的原理和规则入手,高屋建瓴,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宏观的法律思维能力。如讲述企业法时,必须给学生清晰地界定法人企业与非法人企业的本质区别,让学生学习《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和《公司法》过程中,深刻理解投资者成立两类不同企业面临截然不同的法律风险。在具体进行各个部门法教学时,不能铺地毯式地面面俱到,必须详略得当,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4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普遍采用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践实训方法,少数高校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也在提倡效法,我个人不敢苟同。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践实训模式的有效施行,需要学生既具备相当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基本功底。法学专业往往在较高年级才能较为有效地开展。而面向法律知识基本空白的非法学专业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或法律诊所教学,无异于拔苗助长。况且,因为法学专业要培养能够在公检法系统或者律师事务所从事法律实践的法律人才,所以,必须创设这种模拟学习情境。然而非法学专业学生主要在经管领域就业,需要扎实的经管基础,同时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两者培养方向和目标迥然不同。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培养方案中有限的一两门法律课程中,经管类专业生搬硬套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教学,缺乏基本的可操作性,很难收到预期的成效[3]。

笔者认为,通过灵活应用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足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只有通过丰富的接地气的案例以案说法,设置情境启发他们主动思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增强他们对法律规定的内心感悟和情感认同,学会在活生生的案例中透彻理解并实际应用。案例教学法博大精深,关于案例的来源和形式、案例的选取标准、案例的应用时机和案例的讲评都需要深入研究。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启发式教学法也有独特之处,可以唤起学生对法律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开启和发展学生的法律思维。如何将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在案例教学中进行有效启发,两个方法互相配搭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合力,需要法律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用心钻研,不断地摸索和反思[4]。

5结束语

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目标就是真正实现经济法理论联系企业实际、为社会需要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在教学中加大实践和案例教学的比重,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拓宽学生视野,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从而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提升经济法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实际效果。基于培养目标的迥异性,本文对于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上述反思,以期抛砖引玉,激发非法学专业法律工作者的更多思考,从而反作用于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荆秋.高校法制教育改革的认识误区与反思[J].经济师,2013,(10):56.

[3]荆秋,康夕田.非法学专业经济法实践教学的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5,(2):225.

[4]荆秋,程云.高校法律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三尺讲台背后的功夫[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4):59.

[5]龙继林.多元教学模式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9):223-224.

作者简介:

荆秋(1981—),女,汉族,山东潍坊人,讲师,硕士,经济法、法律教育。

作者:荆秋

第二篇: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研究

摘 要:经济法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其核心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经济法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法学专业经济法的利益协调是课堂思政的内在必然,体现了个体发展与国家伟大复兴的内在统一。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的实践中,要注意多种手段与方法的综合选用,强化经济法课程教材的马工程建设,注重经济法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突出学生在经济法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经济法;利益协调;课堂思政

1 经济法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新时期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为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方法。随即“课堂思政”在全国高校教师的理论研究与课堂实践中掀起了一股新热潮。作为高校一线专业教师,有义务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重要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地将个人对理想的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兴旺的伟大事业之中。因此,经济法课程思政要求在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经济法知识的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衔接,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德行与素养,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努力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2 经济法课程思政是利益协调的内在必然

课堂思政要求教师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通过价值导向使学生在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达成利益的平衡,把个体发展与整个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统一起来。法学专业经济法的社会本位价值定位突出体现了利益协调的内在要求,并使得经济法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成为经济法课程思政的内在必然。

法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育人,塑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法学教育概莫如是,其应承载着培养具有大局观,追求正义、廉洁自律的法律人的任务,而非培养出只会机械性地适应法律的“工匠”。经济法作为我国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程之一,在法学体系中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存在,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多种经济法学说理论。时至今日,虽然在经济法的一些基本理论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同的见解与分歧,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经济法是通过协调国家整体的经济运行来实现其基本功能,进而推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利益保护方面,经济法通过协调各经济法主体之间的利益以达到综合保护各类主体利益,尤其是社会公共利益之目的。其中关涉到的各方主体利益,从学者论著中关于经济法基本原则概括中可见一斑。“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物质利益原则”;“保障社会主义经济组织、个体经营者和涉外经济组织合法权益的原则”;“统筹兼顾中央、地方、企业、职工权益的原则”;“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坚持国家整体利益、兼顾各方经济利益的原则”;“经济法主体利益协调原则,应当包括各种经济法主体,根据其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地位和功能不同,可划分为协调主体与协调受体。”

3 经济法课程思政是多种路径综合选择的实践

3.1 强化经济法课程教材的马工程建设

法学专业经济法教材对于学生而言是知识的源泉与标准,具有其他专题研究书籍与资料不可替代的功能,对于教师而言,一本通行的经济法教材意味着该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是教师赖以传道授业的基础。因此,进一步强化马工程教材的建设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显得更加尤为重要。

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作为党的十六大以来实施的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理论建设工程的重要任务,如何认真领会与全面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下简称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意义非凡。经济法教材作为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项目,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法学教材,是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载体。及时准确地体现与反映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央赋予包括经济法教材在内的诸多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的重大使命。马工程教材自2004年启动以来,虽然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多的成绩,保证了教材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精品工程地位,但要实现及时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写进马工程重点教材,作为统领教材的灵魂与主线则面临较大的挑战。法学是一门经验科学,经济法学尤是如此,在经济法马工程教材中,通过反应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色的案例导读切入理论问题,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推进马工程教程的普及与推广,亦对马工程教材的建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经济法马工程教材建设中,要进一步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具体实践,深入学习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作出努力与贡献。

3.2 注重经济法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

从经济法课程体系上来看,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法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各部分都蕴含着众多的思政元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所有内容在经济法学课程中都有所体现,需要任课教师用心深入挖掘,娴熟自如运用。这也是课程思政得以在经济法课程中顺利展开的前提与基础,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思政元素的融入,使学生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和守法规则意识,并实现对学生价值的引领,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形成。

3.2.1 经济法基本理论部分的思政元素

梳理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史发现,我国的经济法充分体现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全国人民的意志,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基础,更加注重事实上的平等,追求达到共同的经济富裕。经济法上所规定的平等权利既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但更加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注重事实上的平等。但基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的现实,我国还存在着贫富差距,经济法强调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在规范的制定中更加注重实质上的公平正义,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协调贫富差距,以期实现共同富裕。

经济法基本理论的确立是依法治国和健全经济法治的需要。因此在经济法概念和调整对象、理念以及原则等基本理论的确立方面,都充分尊重和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如“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的概念表述中,就揭示了国家对经济的介入方式主要是运用法律手段,对国家协调经济的行为同样需要加以规范,以此做到对国家权力的必要限制。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在确立的时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与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与平衡。

3.2.2 经济法宏观调控法部分的思政元素

宏观调控法作为规范国家宏观调控行为的法律规范,其特别强调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不能随意而为,必须是在法律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实施调控行为,不仅调控行为法定、有权调控主体及调控行为的法律后果都应是法定的范畴。这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宏观调控法中的体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法更加尊重受制主体的权利与自由,要求国家在行使经济管理职能时要充分尊重市场发展规律与市场主体的地位,遵循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做好市场经济的守夜人,协调经济的手段应从直接转变为以间接手段为主,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

3.2.3 经济法市场监管法部分的思政元素

市场监管法要求国家对微观市场亦应依法监管,要求市场主体本着诚实守信的原则依法进行经营活动。竞争法作为市场监管法的核心内容,主要在于规制不正当竞争与垄断行为,消除市场中的过度竞争和不充分竞争,为市场主体创设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实现市场主体利益平衡,维护有序的市场秩序,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各种合法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为经济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经营者义务与消费者权利的规范内容,体现了对处于弱势群体的消费者倾斜保护理念,发挥着平衡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利益协调与平衡的作用。另外,产品质量法、广告法及价格法等监管法的内容处处都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3.3 突出学生在经济法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思政要求法学专业经济法课堂的安排,应契合现代研究性大学的目标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唯有此,才能突破传统授课模式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限,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与活力,进而塑造出兼具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创新合作精神的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法律人才。具体到经济法的教学模式上,要求教师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设计凸显利益机制的学习成效评价,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合作共赢的成果,体会到主动创新学习的魅力所在。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要求经济法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专业特色,发挥自身的创造性,积极探寻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这也是教师个人在课堂上智慧彰显与个性舒展,其本身就是一种教师能力与素养的综合展现,不仅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思政示范影响效应,亦会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引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进而实现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法律人才的目标。

3.3.1 案例研讨法的运用

经济法教师可以通过突出时代性的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如消费者权益受损、产品质量缺陷与瑕疵、虚假宣传等与我们生活密切关联的例子,来缩短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之间的差距,让学生在教学场景中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实,并以当事人融入案件中去,通过在双方抑或多方当事人身份之间转移互换,从自然事实中剥离出事实命题,并在现有的法秩序中寻求所适用的规范命题,诠释新时代法学理论的精华。当然,案例教学法实践效果除了取决于教师所选取的案例之外,还受教师对课堂引导能力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研讨之前要提前将任务布置下去,提倡学生自行分组,在课堂之前合作讨论完成课前准备工作,并形成相关的文字汇报材料,课堂中由各组所选代表负责陈述代表性观点。教师应将关键性问题和各组讨论中所出现的未解疑难问题纳入课堂讨论的范畴,当然,围绕案例展开的问题探寻应是从法律理论到现有的法律规范再到规范的实施效果及目的等内容。教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应适时加以引导,尺度把握应做到既不能喧宾夺主,亦不能放任自流。

3.3.2 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运用

基于问题的学习“强调把学习放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来探究问题背后隐含的概念和原理,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关键的环节在于以问题的情境设计为起点。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运用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学习活动促进者与引导者的身份,其主要作用在于问题情境的设计,并引导与协调合作小组的学习。具体到经济法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经济法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情境时,既要保证问题的情境能够引起经济法所涉及的相关的概念与基本理论,能够在专业学生的经验世界产生共鸣,又要将爱国主义、法治精神等价值目标作为引领,唯有如此,才能在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探究兴趣与动机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3.3.3 诊所法律教育法的运用

在诊所法律教育中,要求学生在一个虚拟抑或是真实的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的委托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在诊所教育中,学生亦应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依然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运用启发式提问把诊所课堂引向深入,最终由学生通过诊断委托事项中所蕴含的法律问题,通过法律诊断,对症下药开出处方,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服务他人来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文华.经济法(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許明月.经济法论点要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44-400.

[3]杨紫煊.经济法(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5-68.

[4]陈承堂.我国经济法教材选用的困境与出路[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67.

[5]季正聚,于晓宁.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促进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J].中国编辑,2016,(06):37.

[6]李小侠.经济法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应用[J].高教论坛,2020,(09):19.

[7]张爱菊.论法学专业研究型教学中的教师[J].现代商贸工业,2017,(35):77.

基金项目:本文系扬州大学教改课题“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研究”(YZUJX2019-29C)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爱菊(1972-),女,河南温县人,法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作者:张爱菊

第三篇:高职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导入研究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导入存在忽略会计工作实践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忽略导入对教学促进的实际效果、忽略导入艺术的有效运用等问题,提出从会计工作情景与法律知识的连结点出发设计导入方式,认为导入须做到与教学内容相适应,考虑语言的趣味性,关注思维的启发性。

【关键词】高职 会计类专业 经济法课程 法律知识 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恰当、科学的导入方式可以奠定授课成功的基础,为掌握新知识创造良好前提;新颖、别致的导入艺术则是吸引学生目光、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源泉。然而,导入的关键在于考虑该专业的特征,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让学生感受到该课程对于其未来职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激励其主动学习和探究,从而有利于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本文结合高职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目前该课程的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从会计工作情景和法律知识的连结点出发设计导入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导入艺术,使教学自始具有专业针对性,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提高学习效率。

一、高职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导入存在的问题

(一)单一学科中寻找思路而忽略会计工作实践对法律知识的需求。由于高职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师多数是法科背景,缺乏最基本的会计知识和会计工作特定的实践经验,尽管其已经树立改良课程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意识,却局限在法律知识教学框架中考虑导入的方式和艺术,而忽略会计工作实践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也未关注依法办事、遵守秩序、崇尚规则的意识和能力在会计工作中的特殊意义,造成导入方式和内容偏离岗位需求轨道,缺乏专业针对性,难以实现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主要功能。例如,在讲授《公司法》关于法定注册资本的要求时,教师通常是通过案例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试图使学生為正确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主动阅读相关法律规定,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导入方法尽管频繁使用,但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原因在于,教师设置的问题只是侧重于关注“注册资本的形式和内容是否合法”,局限于法律知识的领域,并未涉及公司法定注册资本的要求与会计工作的连结点,从而无法让学生认识到法定注册资本对会计工作的影响,难以激发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兴趣。

(二)盲目追求新奇而忽略导入对教学促进的实际效果。在课程导入环节改革中,一些青年教师在充分运用案例导入、设疑式导入、情景模拟导入等方式的基础上,为吸引学生的眼球,开发了视频导入、小品导入、流行歌曲导入等别具一格的新型导入方式,增加了导入环节的生动性和创造性,试图让学生在新颖的情境中受到吸引,主动、愉快地学习和探索。然而,部分教师过分追求新奇的课程导入方式,未充分意识到导入须与教学内容建立有机联系,从而造成导入方式与教学内容和会计工作实践严重脱节或者联系牵强,难以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内在动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在讲授“诉讼法律制度”时,不少教师喜欢播放庭审视频来导入新课。视频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算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导入方式。但是,一些教师随意找来一段视频就直接播放,未经过挑选和剪辑,亦未充分考虑与教学内容的适应和衔接,讲授时也未提及视频折射出的问题,造成学生无法具体地感知视频与新课内容的必然联系。

(三)过分关注既定逻辑而忽略导入艺术的有效运用。受法科专业背景和法律思维习惯的影响,多数高职会计类专业经济法教师在导入环节往往高度重视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然而,导入是学问,更是艺术。导入方式的合理选择须与导入艺术的巧妙运用有机结合,方能实现教学目标。一些教师对导入艺术未引起足够关注,只擅长于处理好知识的转折与衔接,缺乏对导入细节进一步的完善,造成导入过于机械,无法恰到好处地捕捉学生的兴趣点,难以彰显生动性和灵活性。

二、从会计工作情景与法律知识的连结点出发设计的导入方式

(一)案例导入——须确保所选案例与会计工作实践存在密切联系。案例导入是在经济法教学实践中运用最普遍、操作最简单的导入方式。在网络信息时代,寻找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案例极其容易,但选择能够吸引学生目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则须潜心研究。具体到高职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案例导入,应考虑所选案例与会计工作实践存在的必然联系,让学生体会案例涉及的法律知识对会计工作特有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挖掘学生的兴趣点。

例如,在讲授《合同法》时,如果教师能够从合同条款对会计业务处理的影响出发,选择适当的导入案例,则比单纯体现合同法律问题的案例更易于取得预期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可以选择以下案例作为导入:“星城公司向安业公司销售新产品,价款80万元,成本40万元,合同约定6个月内发现质量问题可以退货。”同时针对该案例提出专业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有关收入确认的会计知识思考:“六个月内发现质量问题可以退货”的合同条款是否影响星城公司确认收入以及结转成本?

多数学生结合专业知识思考,就能够准确判断出此种情形下不能确认收入,因为受退货条款制约,销售方未将产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关于收入确认的条件。从合同条款与收入确认的连结点出发设计导入,学生自始就体会合同条款对会计要素确认的影响,明白《合同法》知识与会计专业实践的联系,进而产生学习兴趣。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趁热打铁:“《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确认的条件中提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的转移在《合同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唯有准确理解法律上关于风险报酬转移的规则,方能根据各种经济业务的不同特点,熟练掌握收入确认和成本结转的原理,进而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如此一来,学生的兴趣立即被提升到制高点,充分感受到《合同法》知识对其专业实践具有特殊的价值,最终将实现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二)情景模拟导入——须确保所模拟的情景是会计工作实践的情景。情景模拟导入以行动为教学导向,要求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情景扮演与新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角色,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角色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然而,针对高职会计类专业的学生,教师切忌选择那种解决单纯法律纠纷的情景,而应选择会计工作中的情景,并从该情景中提炼法律问题,使学生能够立刻意识到今后自己从事的会计岗位会用到相关法律知识,进而引起充分重视,认真听课。

例如:讲授《社会保险法》时,要求学生来扮演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做好企业计提保险费、发工资代扣保险费,以及缴纳保险费给社保机构的会计分录。学生在做分录的过程中,发现在计提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时,其借方和贷方的科目与工伤、生育保险费计提时的科目存在差异;部分学生还发现,发工资给职工时,只须代扣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无须代扣工伤和生育保险费。

学生提出上述问题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社会保险费的会计处理是任何一个企业无法回避的工作,是同学们今后在单位每月都必做的人会计分录。然而,《企业会计准则》关于社会保险费的核算依照《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设计。唯有认真地学习《社会保险法》,掌握五个险种在性质、作用、保障范围、保费缴纳和保险待遇上的差异,方能正确理解选择会计科目和做相关会计分录的原理。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将通过这两次课的学习得到解决。”如此一来,学生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在积极参与中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获得问题解决的方向,从而自觉、自愿地努力学习《社会保险法》。

(三)设疑试导入——须确保所提问题结合会计实务岗位的需求。设疑式导入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也极其普遍,此种方法将新课的内容分解成几个问题,在上课之初交给学生,让其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面对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设疑式导入所提问题须避免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更须避免被束缚在法律知识框架内,而应当从会计岗位需求与相关法律知识的连结点出发来设计问题,使问题在遵循既定逻辑的前提下体现专业针对性,增强其对学生的吸引力。

例如,在讲授《公司法》时,运用设疑式导入则可提出以下问题:(1)公司的法人地位对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有何影响?(2)股东投资设立公司,如何进行会计处理?(3)如果公司股东让会计人员提供账簿查阅、复制,能否满足他们的要求?(4)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与其他企业相比有什么特殊之处?上述问题都能够恰到好处地反映《公司法》与会计工作的内在连结点。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思考、探究,既能够激发其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实现了各学科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融会贯通。

三、有效运用导入艺术的具体措施

(一)导入须做到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如前所述,许多教师意识到导入是一门艺术,精彩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因此绞尽脑汁开发了许多新型的导入方式。然而,导入是为教学内容讲授服务的,其作用是为教学内容打开思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所以,教师切忌为了追求新颖和别致盲目运用导入方式。真正具有艺术魅力的导入,应充分考虑导入与其教学内容的适应性,确保导入的设计对教学产生促进效果,避免导入与教学内容脱节。

(二)导入须考虑语言的趣味性。在课程导入中,贴切、生动、简洁的语言能够一开始就牢固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接受新教学内容。在上课的初始阶段,教师和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距离,教师须思考如何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扣动学生心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为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三)导入须关注思维的启发性。导入新课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创造活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案例是学生强烈求知欲和浓厚兴趣的源泉。在充分关注会计工作情景与法律知识连结点的基础上,尚须进一步考虑问题和案例对学生思维启发的作用。例如,讲授《诉讼法律制度》时,可提出两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1)诉讼本是解决法律纠纷的手段,与会计人员有何关系?(2)企业卷入经济诉讼,会计人员真的无能为力吗?学生或许有一定程度的困惑,但是他们的求知欲已经被点燃。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并派几位代表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随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总结:“经济社会有一句话:一个官司打垮一个企业。企业涉诉看似是法律纠纷,事实上深藏着财务风险。官司牵扯企业高层的时间,使其无法集中精力抓好内部经营管理;官司导致企业股票价格下跌,造成巨大亏损压力;官司让企业耗费大量的物质资源,从而极易导致破产。因此,会计人员在企业涉诉时,必须做好职责范围内的三件事:(1)对涉诉费用进行会计处理;(2)核算诉讼成本;(3)预测风险损失。做好的前提则是熟悉诉讼法定程序,掌握诉讼法律制度。”如此一来,立刻让学生明白诉讼制度与会计工作的联系,启迪了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为其顺利理解新课内容创造了前提。

有效导入新课,是高职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导入方式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会计工作实践与法律知识的连结点;导入艺术的有效运用必须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适应性、语言的趣味性和思维的启发性。总之,对高职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导入的探究,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钻研、探索和创新,方能设计出科学、合理、实用的导入方法。

(責编 黎 原)

作者:唐菀阳

上一篇:文科研究生论文范文下一篇:项目化教学论文范文